首页 > 文章中心 >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第1篇

IMS即IP多媒体子系统,它的本质是一种网络结构,IMS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通讯以及计算机领域,并且在人民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属于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并且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IMS的固网融合技术的研究一定要受到整个信息领域的重视。

【关键词】IMS 固网 移动融合技术 研究

由于人们对信息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领域对其产品的研发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IMS就是信息技术发展下新出现的一种技术,它属于IP系统的子系统,作为一个多媒体服务平台,它具有着本身独特的性质以及优势,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及优势,IMS的发展前景非常被看好,因此信息界很注重对IMS的研究,并把研究重点投入到IMS的固网融合技术中。

1 IMS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其具体功能

IMS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人民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着,同时它也有着强大的功能,这也是支撑IMS这种IP多媒体子系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下面将列举的便是IMS体系的具体功能:

(1)归属用户服务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所谓的归属用户服务器是用来对用户信息进行保存的一种装置,这种装置所保存的用户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十分全面,例如用户身份、用户注册信息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保存,有利于其对有需要的用户及时进行服务,并对用户状态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2)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Call Session ControlFunction)。这种功能在IMS体系中属于核心功能,整个会话控制功能由很多个功能组成,包括CSCF、问询CSCF、服务CSCF,也就是说,这些功能统称为会话控制功能;(3)签约定位功能(SLF,Subscription Locator Function)。签约定位功能属于定位功能中的一种,运营商通过对HSS的设置,使对用户的定位成为可能,当然这种可能要建立在运营商与用户存在订购联系的地址的范围内;(4)IMS多媒体网关功能(IMS-MGW,IMS Media GateWay)。此类功能属于一种平面链接路径,它存在于AMS系统和CS网络之间,并为运营商及用户进行服务;(5)出口网关控制功能(BGCF,Breakout Gateway ControlFunction)。这种功能的主要特点是它可以选择到CS域出口的不同位置,从而为运营商的工作以及用户的使用提供方便。

2 网络融合技术的特点

网络融合技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一项技术,我们一定要掌握其特点,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利用 。以下就是这种技术的几个特点:

(1)传输信息量大、兼容性强。这是网络融合技术的第一大特点,网络融合技术是采用以IP技术为基础的单一PS域的技术,因此在传递信息以及命令等方面的功能都十分强大,并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2)业务类型广泛。IMS系统具有非常全面的特点,它在保留旧有的通讯技术的优势的同时,又增加了许多业务类型,这无疑会为IMS系统的功能性加分。

(3)接入终端多样化。网络融合技术还具有接入终端多样化的特点,只要在用户接入的一端,先进行合理设置,可以接入固定电话、多媒体设备、电脑等,且接入方式有多种选择,如蜂窝射频接口、WLAN、LAN等。

(4)信息沟通无障碍。IMS系统使用于各种用户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同属3G用户或者普通3G用户,该系统都能为其之间的交流提供媒介,不受用户类型的限制。

3 基于IMS的固网移动融合的主要融合方式

基于IMS的固网移动融合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设备融合、网络融合以及技术融合等,这些方面的融合也是实现固网移动融合的基础和保证,要做好整体的固网融合,就一定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在选择好融合途径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这样才能使固网移动融合妥善的完成成为可能。

3.1 设备融合

设备融合是固网移动融合的途径之一,它的特点是需要建立在各个将要进行融合的设备都具有连接以及独立网络功能的基础上。在利用设备融合这种途径进行固网移动融合时,我们可以采用通用接入网,并对通用接入网进行设置,允许移动核心网对其进行IP访问,并对信息以及指令等按照层次的不同进行保存。针对UMA/GAN,需要在接入网具备相应的基站,并设置允许对核心网访问的前提下进行。IMS系统有进行连续语音呼叫的功能,但在这种功能的实现要依靠IMS核心网与移动核心网之间的切换,在两者相互切换之后,才能达到连续的语音呼叫的功能。

3.2 网络融合

网络融合也是固网移动融合的一种途径。之所以选择网络融合这种途径,往往是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而这种途径确实也能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因为网络融合的主要特点就是可以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的接入,并且对接入设备的兼容性并没有很大的要求,这就使得不同类型设备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这种接入方式对附属网络接入数量的要求小,因此在节约成本方面能够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3.3 服务融合

服务融合同上述两种融合方式一样,也是固网移动融合的一种途径。所谓的服务融合指的是把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相互融合,由于不同的网络拥有的服务内容也不同,因此我们所说的服务融合,即等同于两种网络之间的融合,将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连接在一起,并允许互相之间的访问,这样即能实现将服务的提供平台扩展到各种不同的接入技术和设备中,为用户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又不用受到网络类型的限制,因此对用户有很大的好处。

4 总结

基于IMS 的固网移动融合技术的研究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瞩目,而要想做好固网移动融合技术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网络融合技术的特点,然后在其基础之上,还要对各种网络融合途径进行详细的了解,总之在固网移动融合技术研究的领域里,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努力,才能使这种技术更快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朱少慧,熊建设.基于IMS架构的网络融合与业务应用[J].中国新通信,2008.

[2]鹿光,罗国明,刘尧.基于IMS的固定移动融合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9.

[3]吕良成.浅谈基于IMS的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J].广东通信技术,2009.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第2篇

一、负荷预测及分析

根据本网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基本资料和历史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其他科学原理对电网的负荷及电量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正确安排调度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方式和计划检修,对本电网和大用户实际电曲线与预测的偏差及原因、各行业的用电比例、生产特性用电规律、用电量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均衡用电,保证了本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

二、电网频率和有功功率及其调整

在电网中,所有有调节能力的发电机组都自动参与频率的一次调整,而为了使电网恢复于额定频率,则需要电网进行二次调频,根据本网的实际情况,则是以电站为骨干电站进行调频并通过与我方并网与大电网实行一点并网运行。在目前的现代化大电网中,仅依靠主调频厂的调频容量和调整能力很难适应电网频率的调整要求。因此,现代电网二次调频大多采用自动调频。由于本网是一个与大网并列运行的电网,频率的调整主要是依赖大网的频率调整,在并网运行的情况下,本网调频机组基本丧失调频能力,电力系统运行中,所有发电厂发出的有功功率的总和,在任何时候都是同系统总负荷相平衡的,本人结合本电网的实际情况,在丰水期,因水量充足,电站(径流式电站)应带基荷,避免弃水。低谷段多余电量可上网销售;在枯水期,因来水较少,水电站出力不足,负荷缺口由大网负荷补偿,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高岩2×2500kw)则担任调峰任务,大工业实行错峰让峰,尽量保证生产、生活正常用电。

三、电网无功功率负荷的平衡及电压调整

电压是衡量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系统中各种无功功率的输出应能满足系统负荷和网络损耗在额定电压下对无功功率的需求,否则就会偏离额定值。本网是通过枢纽变电站三线圈变压器与大网110kv侧进行一点并网运行,电压水平取决于大网电压。若无功功率不足时,可以要求各类用户将负荷的功率因数提高到现行规程规定的数值,也可以挖掘系统的潜力,如动员用户的同步电机过励运行等;还可以增添必要的无功补偿容量,并按无功功率就地平衡的原则进行补偿容量的分配,小容量,分散的可采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大容量的配置在系统中枢点的无功补偿则采用静止补偿器,或要求水电站增加出功出力或调相运行,也可调整主变分接头位置进行有载调压,来保证系统电压的正常。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高校;网络课程;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99―03

为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0年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各大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网络课程。然而网络课程建设的蓬勃发展与网络课程应用的收效甚微极不协调。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了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图引入价值工程原理来指导网络课程建设。

一 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对象(产品、作业或服务等)的必要功能,而致力于功能分析的一种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涉及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即价值、寿命周期成本和功能。价值的大小由对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值决定;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功能是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属性。价值工程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功能。在这里我们主要将功能分为两类: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基本功能说明一个产品存在的主要目的,它所回答的问题是“该产品能做什么”。附属功能主要回答“产品还有什么其它作用”的问题。对于价值管理的目标来说,附属功能都没有使用价值,主要起辅助作用,且占据大部分成本。[1]

“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得功能。”“即使不能得到某个产品,也必须得到它的功能。”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方法的核心思想,它基于项目是“做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原则,要求项目设计者明确区分项目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

在项目“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首先来探讨网络课程本身的客观规律。

二 网络课程“是什么”

网络课程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由于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及课程观等,当前对网络课程“是什么”形成各种不同的表述。综合网络课程的各种定义,笔者从实践的角度对网络课程“是什么”作这样的说明:网络课程是一种以网络为环境的系统的学习资源。并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网络课程:

1 网络在网络课程中的本质属性

网络作为网络学习的环境包括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

(1) 网络作为教学媒体

网络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起到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和生成信息的作用。而这三种作用的产生源于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应当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以满足学习者运用各种软件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站点浏览、知识管理。

(2) 网络作为学习资源

Bostock[2](1997)认为,由于通过网络浏览器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源,网络与这些资源的界限模糊了,因而网络从本质上讲是资源;尽管学习不纯粹是信息获取,但在设计网络学习环境时,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容易获得的程度仍然是很重要的。虽然网络资源天生不是为教育而设计的,但网络课程是为教育而生。因此,从资源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应当具有丰富多样的知识表征,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还有情境模拟和仿真。

(3) 网络作为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浏览器提供了登录网站、浏览信息、资源上传和下载、网页、查找资源、字典、计算器、翻译等全方位的功能,所以网络是一种综合的认知工具。而且,作为一种通信的工具,网络可以提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者由此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因此,从认知工具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还应当具有无缝交流的协作平台。

2 网络课程的教育属性

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三大要素。网络课程系统同样具有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三大要素,三者通过网络教学环境提供的强大的软硬件系统和协作平台相互作用。

3 网络课程的主体属性

网络课程的主体也就是网络课程功能的主体。价值工程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功能,我们确定网络课程的主体为学习者而非教育者,所以网络课程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且网络课程要求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对网络课程“是什么”的回答定义了概念层次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将概念的网络课程转化为产品。而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产品开发是从“做什么”出发来形成产品,即从产品要满足用户的功能着眼,实现功能才是产品存在的目的。是否由概念形成的网络课程就能完全实现网络课程的功能;从功能出发的课程产品能否满足网络课程的各种属性。事实上,网络课程提供的功能与用户需要的功能经常不一致,当人们追求新技术的热情超过了对学习效果的追求时,“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之间就越走越远了。

三 网络课程“做什么”

网络课程“做什么”主要针对网络课程功能主体而言,其实就是回答网络课程的功能问题,即网络课程能在哪些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首先要对本文中的高校网络课程和学习者作界定。

1 高校网络课程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高校网络课程指除教育部批准的68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等学校以外的高校所建设的对外完全免费开放的网络精品课程。

2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者界定

本文中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指不完全网上学习的高校全日制学生。

3 高校网络课程的功能

“狠抓课堂,优化网络,重在自主,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这一口号精辟地概括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关系,提出了对网络学习者的要求,说明了网络课程在信息时代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人才提出更多要求的二十一世纪,传统课堂应与网络课程并行完成培养合格新世纪大学生的任务。

(1)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内容

在“博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各专业以缩减课程课时数为代价增设多门课程,原本不足的课堂教学时间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蜻蜓点水”般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扩招带来的大班教学,“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设计”更是无从谈起。网络课程延伸课堂内容,将“蜻蜓点水”变成“下马观花”,将“大锅饭”变成“小灶”。

(2)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交往

最近,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多。“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交往结构方式、交往性质、交往内容异化。”[3]“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不高、师生交往时间少、频率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尚未形成等等。”[4]课堂是高校师生时空共处的核心场所,也是传统沟通方式唯一能存在的场所,高校师生时空共处的限制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网络课程中的交流时空不限,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延伸了传统课堂交往,重塑和谐师生关系。

(3)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生活

网络是技术,是环境,更是当代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合作、创作,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信息素养,适应网络生活。

四 高校网络课程的现实功能

以某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为例,精品课程网站导航栏一般由“课程简介”、“教师队伍”、“课程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资源”、“习题解答”、“参考书目”、“授课录像”、“教学论坛”和“留言板”组成。从组成顺序来看,都大致相同地把如“教师队伍”、“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当成相当重要,而“授课录像”、“教学论坛”和“留言板”放在最后,甚至没有留言板和教学论坛,即使有也没有链接或者是为配合检查用的永不改变的某一天的主题发言,“授课录像”一般包括大概一节课的教学,且声音和画面都很模糊。教学资源也相当简单,有的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有的提供了几个相关网站的网址。

不需分析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思想,交互的便利,网络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单从网络课程的表面形式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是将网络课程作为花重金却不起实际作用的“门脸”来建设。冷落网络课程“是什么”,漠视网络课程“做什么”,颠倒“内容”和“形式”的定位。

五 价值工程法思想对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价值工程功能分析原则切中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要害,对网络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区分内部价值和用户价值

强调网络课程内部价值(对于学校和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用户价值(对于学生的价值)是网络课程产生劣质价值的开始。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建设网络课程是为了迎接教育部(或上级组织)的评估;对于大多数网络课程的主持人来说,建设网络课程是为了申请到建设经费进而作为职称晋级的材料支撑。这和很多公司都使用内部价值标准来选择所要投资的产品开发项目一样,他们所关注的是产品或项目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效益,而不是产品或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要优化网络课程的价值,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网络课程制作前把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

2 区分需要建设课程和可以建设课程

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一般流程:项目主持人申请―学校审核―学校批准并拨入一定建设经费―网络课程建设。从流程来看,可以建设课程的建设者一般具有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优势或为资深教师(职称高或职务高),因为这样的课程才能吸引审核专家的眼球。这和我国当前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相符。“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得功能”。在网络课程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满足需要建设课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功能。需要建设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课程;

(2) 授课面广的课程;

(3)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4) 教学内容适宜用多媒体表达的课程;

对于需要建设课程,学校应在网络技术人才、教学设计人才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 区分网络课程“是什么”和“做什么”

从产品层次分析,完整意义的网络课程应该展示网络课程“是什么”的所有内容模块和作为教学媒体、学习环境和认知工具的所有技术能力,这样就能够与当前流行的网络课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合拍。从产品的研发过程来看,要得到完全产品化的网络课程,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制作时间,这对刚刚起步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提出了过高要求。“即使不能得到某个产品,也必须得到它的功能。”从功能层次来分析,设计网络课程就是为了得到网络课程的功能。高校网络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延伸传统课堂的内容、交往和生活,要实现这一功能,应该选择最能表现网络课程功能的最简单技术(哪怕只是建立一个QQ群,我们也实现了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的功能),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得功能。因此不能以是否表现出了网络课程的形式,而应以是否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内容的标准来评价网络课程建设。

4 区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

区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附属功能的成本来降低课程的建设成本,提高网络课程的价值。比如在网络课程的展示活动中,有些设计者为表现技术能力而强调,“本网站具有搜索功能”、“本网站具有在线翻译功能”、“本网站具有注册和在线考试功能”、“……”。而由于网络本身提供的资源很丰富,所以课程中的这些附属功能设置有些本末倒置。也有些设计者为了表现课程内容的素材如何丰富,取用大量的图片、视音频来表达其实三言两语就一清二楚的内容。这样不但让学习者反感,而且长时间的下载更是让学习者烦躁。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坚持每一内容的设计和技术的使用都能够回答“该设计用简单的方法实现了网络课程的某一功能”的原则,使大部分成本用在基本功能上。

六 结束语

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努力建设体现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远程教育的学生特点的优质网络课程[5]。我国高校网络课程既不体现网络教育的特点,也没表现远程教育的学生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课程制作者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和网络课程的功能认识不足。而当前网络课程建设缺少理论的指导导致了网络课程制作者的盲目。本文藉由价值工程理论来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希望能给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理论原则,以期引起价值工程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进一步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 B. 斯图尔特, [中]邱菀华.价值工程方法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2.

[2] Bostock S J, Desig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Active Learning[Z]. Web-based instruction,1997: 225230.

[3] 赖晓云,杜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塑高校师生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52-53.123.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竞争战略 网络

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竞争理念、竞争环境与竞争方式,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正在经受信息技术促成的变革(IT Enabled Change)(R.I. Benjamin,and E. Levinson,1993)。反之,企业为适应动态竞争环境,也迫切需要实行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

信息技术变革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综述

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陆续出现评述信息技术和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的文章。例如F・M・麦克法兰(1985)的《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竞争方式》、G・L・帕森(1985)的《信息技术:一种新的竞争武器》和迈克尔・波特等人的《信息技术如何带来竞争优势》(1985)与《战略和因特网》(2001)等。其中,波特利用竞争战略分析框架所作的论述最有代表性。

波特和维克多・米拉(Victor Millar)在《信息技术如何带来竞争优势》的这篇合著文章全面地说明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九个环节的影响。该文主要是从改变价值链(Transforming the Value Chain)、改变产业结构(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及改变产品与业务范围(Transforming the Product,Spawning New Businesses)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论述了正在发生的信息革命对竞争战略的变革。

波特在《战略与互联网》的基本观点是:建议所有的企业都应当回归基本面(Return to Fundamentals),即要获得持续的盈利性,必须创造价格与成本的差额――经济价值;将基本论点与原有理论体系相结合,提出决定盈利性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产业结构与持续竞争优势,而产业结构仍然由在传统经济中起作用的五种竞争力决定,就像竞争优势仍然由运营效率(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和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决定一样;最后,对新经济的未来以及它和“旧经济”的关系给出了结论性的意见,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新经济其实更像是使用新技术的旧经济,甚至新经济和旧经济这两个术语都正在丧失其相关性,传统企业的旧经济和网络公司的新经济正在融合,未来要对其进行分辨将变得困难。

对于因特网日益强大的影响力,波特指出:实践证明,竞争战略并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由于因特网的出现而过时,恰恰相反,因特网的出现使竞争战略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竞争战略适用于所有的企业,不管是因特网出现前已经存在的企业,还是随着因特网的出现而出现的互联网企业。因而,产业结构分析、价值链分析、战略选择和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仍然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环节。同时,波特也认为:因特网改变了产业结构和价值链,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竞争优势的来源。首先,因特网使企业竞争更加激烈,许多行业的长期利润潜力面临更大的压力。其次,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企业经营的有效性;二是企业的战略位置。最后,以因特网为标志的新经济逐渐融合到所谓的传统经济中,企业也只有把因特网应用融合到战略中才能发掘因特网的竞争优势来源。

综合以上两本文章中的观点,可以看出:波特等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产业结构、竞争优势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增大了价值链的信息密度,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内容;改变了产业结构,酝酿着新的业务;日益成为企业营造降低成本、扩大差异和改变竞争范围这些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在企业竞争战略中的功效

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了竞争战略的实施效果,促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巩固。企业最基本的三种竞争战略是: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多元化战略与合作联盟战略也是企业经常采取的成长战略模式。信息技术对不同的竞争战略都产生了不同的功效。

信息技术对低成本战略的功效

低成本战略要求企业建立达到有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基础上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信息技术在降低成本方面能提供以下的功能。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企业借助于CAD、CAPP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减少员工数量,降低人力成本;缩小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使生产达到批量化,实现规模经济;数据记录与管理,有效地利用学习经验曲线。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对产品的试制、试验,减少实物试验次数,降低试验物耗。采用CAQ(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真正落实TQC思想,减少质量引起的浪费。均衡生产,减少在制品积压。利用先进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降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

信息技术对差异化战略的功效

差异化战略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形成具有自己独特性东西,以吸引顾客。信息技术对差异化战略可提供以下的功能。借助CAD等实现产品设计的柔性化,提高创新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化,增加产品功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利用网络实行在线服务,保证顾客全过程满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有特色的经销网络。

信息技术对目标集中战略的功效

目标集中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地区市场。低成本与差异化战略是在全产业范围内实现其目标,目标集中战略是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服务的。但它还是要通过在这一狭窄的战略对象中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实现低成本或差异化。因此,信息技术为低成本或差异化战略提供的功能同样适用于目标集中战略。

信息技术对多元化战略的功效

信息技术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表现在:普遍使用信息技术的企业,提高了与其他产业的技术相关性,降低进入的技术壁垒。信息网络的普及,使社会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开阔了企业的视野。企业战略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助于企业管理与控制能力的加强,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跨国公司将多元化发展的首选领域定为信息服务产业。如以提供电脑服务器、磁盘驱动器、网络设备及数据库软件等基础装置的IBM公司,依靠其拥有的高技术转向了电子服务业,如今IBM公司提供30种以上电子贸易服务,其中包括网址设计和网络主机服务,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商,它的服务收入占销售额的9%,占利润额的17%,在29万雇员中有一半从事服务工作。

信息技术服务于联盟战略

Internet、Extranet等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大缩短了企业间的距离,使双方的信息更加便于沟通,促进了竞争合作。

Extranet使用与Intranet同样的Internet技术和Web技术标准构成企业的外部网,其实质是将企业内部网Intranet延伸扩展到企业的合伙人、供应商和主要客户。Extranet使得企业间的联系不需要建立专用网络就能实现,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网络建设费、维修费和使用费,并更加易于操作和管理。Extranet极大地便利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任何授权的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对Extranet进行访问,通信和信息更新等操作。Extranet仅对那些有共同协议的联系紧密和能相互信任的企业开放。那些有时效性的信息和那些彼此利益相关的信息能通过电子的方式在战略联盟企业间平滑地流动,从而实现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双方共赢的紧密合作。例如,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Wal-Mart)就是通过企业外部网络Extranet连接了它的主要供应商的。如今,Wal-Mart的商品97%以上直接由供应商送到商场货架而毋须入库。总之,Extranet能降低战略联盟费用,便利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建立和执行。

信息技术下的企业网络化战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在信息技术下的战略是开放性的报酬递增推动下的网络化(Networking)战略。

所谓网络化战略,其实就是把培植和应用网络作为企业资源的主要手段,对企业实施网络化经营,实现企业的可待续性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的战略竞争力。网络化战略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网络的认识超越网络技术的一般范畴。二是企业的网络战略即指企业在内部和外部进行网络建设的综合。实际上,网络化战略是企业合作战略的深化,这种网络化战略使得企业改变市场竞争的基本观念,将零和非合作博弈向非零和合作博弈靠近,实践中的外包、合资(作)、特许和研发财团等群体或联盟行为是这种战略的应用形式。在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由传统的加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向基于合作或伙伴关系的产权合作方向移动。

因此,网络化战略的本质是要求企业的战略制订者重新思考战略的新经济含义。由于新经济下企业在生产投入上的效率机制从报酬递减向报酬递增移动,这直接导致创造价值的战略机理不同。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不仅是企业配置资源的又一种基本形态,而且也是企业存在的基础。企业的战略随之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库中发生变化。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第5篇

1、网络经济与金融:技术与轨制整合与分散的体现

(1)网络经济及其特征

网络经济(Network Economy)是社会的出产方式以及交流方式以网络情势组织起来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乌家培,二000)。跟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交易半径的不断扩展,使患上交易费用上升,为降低交易费用,技术与轨制不断演进,于是网络技术便发生了,网络经济在2者的互相作用下也应运而生。1般而言,深刻理解网络经济需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加以掌控。

首先,在宏观层次上,网络经济拓展了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内生变量,轨制变量被引入的同时,知识与信息作为技术变量,其权重日趋提高,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气力。网络经济有3大规律,它们安排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进程,即:(一)信息技术功能价格比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按此定律,计算机芯片的功能每一一八个月翻1番,而价格则以半数降落;(二)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卡夫法则(Metcalfe Law),此法则说明,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的平方,网络效益随网络用户的增添而呈指数增添;(三)信息流动中优劣势强烈反差的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正反馈效应”,它使患上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可见,网络经济不是扭转而是强化了传统的经济规律,使有益于技术进步的轨制支配和技术自身成为经济的主导。

其次,在微观层次上,因为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大大扭转了交易费用,网络经济中的产品、企业组织、市场结构等都产生巨大的变革。

网络经济是伴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出来,因此缭绕国际互联网发展起来的1些新兴行业是网络经济不可缺乏的1部份;另外,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也扭转了过去传统的交易方式,使患上互联网成为传统经济1个便捷的交易平台,因此原来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的交易流动演化成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流动也是网络经济又1首要组成部份。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多为信息产品,信息产品的经验性和高出产本钱、低复制本钱(也可说高固定本钱、低边际本钱)的特色抉择了企业组织的经营行动以及产品市场结构(范里安、夏皮罗,二000)。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须调剂其组织结构,传统组织纵向1体化的信息优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型结构;市场竞争则导向范围优势、差别定价以及客户为核心的原则。

(2)网络金融及其特征

所谓网络金融,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实现的金融流动,包含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流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流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妹妹erce)发展需要而发生的网络时期的金融运行模式。因而,它是网络经济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的内在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技术与轨制互动的体现。

网络技术的冲击正之前所未有的速度扭转着全世界金融业的业务规模以及组织情势,它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信息以及交易费用,按传统金融理论预测,作为解决信息不对于称问题以及节俭交易本钱的金融中介,在数量上应显著降落,但是现实的不符合对于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众多新兴的金融工具与中介机构纷涌而来,使患上整个金融体系格局产生了剧变:首先,金融业务立异频繁。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抉择了它的立异性特征。为了知足客户的需求,扩展市场份额以及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需不断进行业务立异,这类立异在金融的各个领域都在产生。比如在资本市场上,电子通信网络(ECNs,Electronic Co妹妹unication Networks)为市场介入提供了1个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交流信息以及进行金融交易的平台,有了ECNs,买方以及卖方可以通过计算机互相通信来寻觅交易的对于象,从而有效地解除了经纪人以及交易商等传统的金融中介,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其次,金融中介机构与市场出现出动态的产品——发展互动瓜葛。默顿指出,这类瓜葛是“金融立异螺旋”的1部份,它推进金融体系朝着1个充沛效力的理想目标演进。在网络金融前提下,1方面,技术的进步与变迁降低交易费用;另外一方面,立异引发市场范围以及交易量的扩展反而会增添交易费用。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创造形成新市场基础的产品以及加大以存在产品的交易量来匡助市场成长;反过来,市场通过降低出产这些产品的本钱来匡助中介机构来创造新的更为“个性化”的产品。总之,中介机构与市场的瓜葛,静态地来看是两种竞争性的轨制支配,但动态地来看则偏偏是互补性的瓜葛:2者彼此相互加强,相互增进。另外,面对于不断变化的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旧的金融监管方式以及规模已经远远不能见效,网络金融监管必需基于1种持久而不乱的法子与框架进行,功能性监管便责无旁贷地承当起此重担,本文的后半部份将对于此具体加以分析。

(3)网络经济与金融:技术与轨制的整合与分散

网络经济与金融是在缭绕为节俭交易本钱而不断演进以及立异的技术与轨制的互动进程中呈现的。立异的轨制能够提供本钱更低的安全功能(如家庭、保险轨制)以及经济功能(如公司制、股分制),这是轨制变迁所节俭的交易费用I(新古典意义上的);立异的技术则会减少由轨制变迁带来的交易半径扩展而发生的交易费用Ⅱ(由新古典意义上的交易费用派生而来的)。有益于立异的轨制支配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气力,而技术对于轨制拥有能动作用,技术立异在边际上推进合作秩序的扩大,使更有效力的市场交易方式以及经济组织结构的发生以及演进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技术的突破会成为轨制演进的动力。

技术与轨制整合与分散的源泉在于由相对于价格的变化引发的本钱收益结构的变化和进1步扭转着人们的观念及行动。网络经济与金融恰是以信息网络技术革命为先导,这类技术变迁引发了交易自身相对于价格的变化,具体说就是扭转了人们之间进行交易的本钱以及信息结构,于是,基于人的经济行动的微观结构比如

银行业结构以及商业交易行动也相应产生变革,而交易微观结构的扭转进而请求行动规范的扭转和法律结构的改革,终究也将引发监管结构的扭转。可见,网络经济与金融作为1种轨制立异首先来源于技术变迁诱发的相对于价格的变化,而这类变化带来的新的收益促令人们进行进1步的技术立异。

2、网络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功能性金融监管

网络经济与金融时期,技术与轨制的整合与分散的速度远弘远于传统经济,它是立异的“峰聚”时代。立异蕴涵着巨大的风险,因而,网络时期的金融监管请求应更加严格与科学,面对于时刻都在变化的业务、机构以及市场,必需追求1种更加不乱与持久的监管理念,从而实现监管本钱最小化的最优目标。

(1)金融体系的“功能观点”

在如何解释金融体系结构的趋势性变化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取得者默顿等人的“功能观点”给咱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金融体系的功能性观点首先指的是1种概念性的分析框架,这1分析框架的基本含意有两层:1是揭露金融体系所能施展的基本功能是甚么;2是以基本功能为“概念支架”(conceptional anchor),分析跟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实现以及施展这些基本功能,金融体系的基本轨制支配,也即金融机构及其形成的市场、金融监管的基本情势会产生甚么样的变化。

功能性观点的两个基本论点是:一.金融体系的功能相对于于金融机构来讲更具不乱性——也就是说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很少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二.金融体系的轨制支配随功能而变化——也就是说,发现新的更有效力的功能实现方式是金融立异、金融体系轨制支配产生变化的主要动力。

默顿等人认为,金融体系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肯定的环境下,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而这1最基本的功能又可进1步细分为6大核心功能,它们分别是:

一.为货物以及服务的交易提供1个支付系统;

二.为从事大范围的技术上不可分的企业提供融资机制;

三.为跨时空、跨行业的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便利;

四.为管理不肯定性以及节制风险提供了1种手腕;

五.为调和各经济部门的扩散化决策提供价格信息,如利率以及证券价格;

六.为解决信息不对于称以及鼓励问题提供法子。

这些功能中的每一个功能都知足1个基本需求,而且很少产生变化。然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即为实现基本功能所作的轨制支配却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这些不同取决于传统的经验、规章、技术水平及其他因素,例如美国的股票市场在企业投资中的作用比起德国以及日原本要首要患上多。功能的实现方式还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由于技术的进步、竞争的加重使患上发现新的、更有效力的功能实现方式成为可能。例如,支付方式从银行券逐渐演化到支票,然后又演化到现在的电子划账系统;签发支票的特权由商业银行扩大到投资基金,所有这些都是随技术进步、竞争加重而不断地发现更有效力的功能实现方式的努力进程。

从上述分析可见,在新的环境下,为了寻觅新的、更有效力的功能实现方式,金融机构老是在不断地进行金融立异,而跟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理论的发展和学习效应的作用,金融立异有日趋强化的趋势。金融立异不但使金融交易技术日益繁杂,而且使交易本钱以及金融服务业的进入壁垒不断降落,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线愈来愈隐约。

(2)功能性金融监管:网络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

在网络金融时期,技术与轨制的整合与分散使患上金融机构业务界线日益隐约,依照既定金融机构的情势以及种别进行监管的传统方式已经经很难见效。由传统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过渡就成为1种必然的趋势。所谓的功能监管就是,金融监管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流动所能施展的基本功能,而非金融机构的名称;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在功能给定的情况下,寻觅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既定功能的轨制结构(主要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情势)。功能性金融监管的优势在于:

一.传统的机构监管把现有的金融机构看做是给定不变的,公共政策以及监管规则的目标是如何维护现有的金融机构能够生存以及发展下去;与之不同,功能监管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效力地实现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金融轨制结构上,政府监管部门制订的公共政策以及监管规则是为了增进轨制结构的必要变化,而不是试图维护以及保持现有的轨制结构。因此,功能监管拥有必定的超前性以及可预感性,它可以把不同名称的拥有相同功能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轨制支配置于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而不是像机构监管那样只能依据不同的个案作不同的处理。

二.因为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很少产生变化,因而依照功能请求设计的公共政策以及监管规则更拥有连续性以及1致性,无须随轨制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能够灵便地适应不同的轨制环境,这对于于多国监管合作来讲拥有特殊的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

广东农业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德语人文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