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负荆请罪的主角

负荆请罪的主角

负荆请罪的主角范文第1篇

《将相和》是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这一课我读过很多遍,也上过很多次,年初接到县里的开课任务,我就在琢磨这一"老曲"怎么唱出新味儿呢?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走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能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别无他法,首先要读,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重新细读。读着读着,还真读出新味儿来了。于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并成功实践于与学生共成长的课堂中。

1.以"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文本中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居功自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读两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两个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通过比较发现,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通过语言的比较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和居功自傲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做了鲜明的对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层次的读。在比较蔺相如和廉颇语言这一环节,我就采用了分角色读、 加词读、引读、对比读等多种方法,来取代老师的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居功自傲。试以其中一教学片断加以说明:

师:(出示蔺相如说的话,让学生默读)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好?

生:(答略)

师:你们加得真好,谁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生带感情朗读句子)

师:对照 着廉颇说的的那段话,再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

(学生分角色再朗读这两段话)

读是揣摩语言,感受形象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加词朗读、分角色、对比读等方式,在读中就能逐渐读出字行间的"情"与"意",悟出廉颇与蔺相如的不同之处,人物形象也通过读得以清晰起来。

2.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个性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常常以"负荆"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却忽略了脱下战袍的这细节,这一战袍,对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是荣誉、地位、名声……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就意味着放下荣誉、地位、名声,所以,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不仅仅是知错能改,读《史记》原文,廉颇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公忠为国"。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这一环节,采用了"演一演"的办法,巧妙创设廉颇与身边各种人的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廉颇的内心,切己体察 他的"公忠为国"。

师:廉将军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决定去负荆请罪。可是,他身边的人(如老婆、朋友、手下人)纷纷来劝说他不要去负荆请罪,他们会怎样劝,廉颇又会怎样说呢?大家可以试着演一演(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分配角色,编排动作等)。

生1:(扮朋友 )我说廉颇啊,你不过是说了些气头上的话,有什么罪啊!何必小题大做,去负荆请罪呢!

生2:(扮廉颇)哎,我一时糊涂,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小事斤斤计较,与蔺上卿闹不和,如果秦国趁机来攻打,我可就是千古罪人啊!

生3:(扮夫人)老爷啊!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却脱下战袍,背荆条去请罪,这面子往哪搁啊!

生4:(扮廉颇)夫人,这个时候,还说什么面子不面子,做了错事,就应该用这严厉的惩罚来取得蔺上卿的原谅啊!

生5(扮手下人):廉将军,你还是写一封道歉信,让小的给蔺上卿送去吧。

生6:(摆摆手)不要再说了,我负荆请罪的决心 已定,你快快给我准备荆条去吧。

在"演一演"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在表演中学生体验、思考,提高,廉颇的形象也能更好地植入学生心中。

3.以"写"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读是"入",是"吸收",写是"出",是"表达",在课末,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将相和好的事,一下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赵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后,会说些什么 ?赵国的平民百姓会说些什么 ?赵王、秦王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任选 一个角色 ,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写后交流)

生1:赵国的平民百姓奔走相告:"太好了!太好了,将相和好了,秦国不敢再进攻我国了,我们百姓真有福啊!"

生2:赵国的大臣们说:"蔺上卿,廉将军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可敬可佩啊!我们也要象他们那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生3:赵王大喜,他说:他们俩个是我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赵国兴盛有望啊!

负荆请罪的主角范文第2篇

将相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

《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检查生字词。

3、

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

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

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

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

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

同桌交流。

5、

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

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排,最后完璧归赵。

7、

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

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

。出示资料。

五、

总结。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爱国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文中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谁还记得?

我们还知道了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

听了他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那就说明他们之间一定有过------(矛盾、争执、不和)

板书:不和

二、新授

师:两人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读文,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的语句。

幻灯出示:

1、            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幻灯出示)

师:原来都是官职惹的祸,蔺相如官职比廉颇高了,廉颇很生气的说了一段话,是哪一段?(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廉颇说这段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A:生气,不服气。

生B:嫉妒。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师:“能耐”是什么意思?

生:“能耐”就是“本事”的意思。

师:爬到我头上去了是指——。

生:“爬”是指由

上大夫升到上卿,从“爬”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他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你能把这种不服气、不满的情绪读出来吗?

生读,师生共同点评。

师:廉颇说的对吗?

生:廉颇说的不对。

:哪几个故事最能说明廉颇错了?

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师:那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出示自学提纲)。

生按提纲自学完璧归赵的故事,然后进行交流。

师: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体现出来?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可以看出来。(出示这句话)

师:蔺相如为什么说这句话?

生:他想把和氏璧要回来。

师:蔺相如为什么不把它抢回来?

生:抢的话有失礼节,也会受到秦王左右的阻拦。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中的“小”这个字有点多余,想把它去掉,同学们读一下,看看行不行?(教师演示)

生A:不行,如果有大毛病的话秦王也会看出来。

生B:如果有大毛病,这块璧也不会被称为无价之宝。

师: 那么 老师再把这个“小”加上,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哪个更好?(教师演示)

生:学生读两句话,体会异同。

生总结:加上这个“小”字更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

师:从哪里看出蔺相如的勇敢?

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这么好的璧撞坏了岂不可惜,蔺相如真的要撞吗?

生A:不会真的撞,真撞了就完不成使命了。

生B:蔺相如抓住秦王想得到和氏璧的心理,想保住和氏璧。

师:看来蔺相如心中有底,说话就有了气势,哪一个词语能表现出蔺相如当时的心情?

生:“理直气壮”。

师:哪位同学能把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语气读出来?

指读这段话,然后学生齐读体会。

师:一个“撞”字进一步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师:从这里看出,蔺相如是仅靠一张嘴就保住赵国的宝贝吗?

生:不是,而是靠他的机智勇敢甚至是性命才保住了赵国的宝贝。

师:那么,廉颇的话对吗?

生:不对。

师:第二个故事又体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思考,小组交流。

生A: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生B:我是从他逼秦王击缶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生A:因为他认为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是在侮辱赵王。

生B:因为他认为侮辱了赵王就是贬低了赵国的地位。

师: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生A:蔺相如说:“你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生B:一个“拼”字就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师:可以说,蔺相如又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

生:错了。

师: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没有,而且还处处刁难蔺相如。

师: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这段话,教师幻灯片出示。

师: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

生:对,在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就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也有廉颇的一份功劳,蔺相如认识到了将相和则国兴,将相不和则国亡的道理。谁能用语重心长的语气再来读一下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体会语重心长的语气。

师: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猛然醒悟,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他是怎样做的?

生:负荆请罪

师:发生了感人的一幕(出示负荆请罪的图片),不管是蔺相如的肺腑之言还是廉颇的负荆请罪都体现了他俩有怎样的共同品质?

生: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师:从廉颇的负荆请罪中我们应学习他什么品质?

生: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师: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敢于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展开想象,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看当时的人是怎么说的?(出示拓展想象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么?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3、这感人的一幕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师: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像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就一定能把我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再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

生:不会。

师: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        )、(       )、(         )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               )是(           )的发展。(                  )的结果又是(             )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主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阅读;个性化体悟;文本;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6-01

多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强调注重个体差异,注重解读方式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我,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多元阅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从多维视角认知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感知能力。

一、紧扣认知差异,凸显多元阅读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出层次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学习习惯、行为方式还是思维品质、兴趣爱好,学生之间都存在不同,导致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难度呈阶梯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喂饱底子相对弱的学生同时,不能饿着基础好的学生。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学习区,教师应积极地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确保阳光能普照每位学生。多层次的学习目标还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只要踮踮脚、伸伸手就能抓到果实的喜悦,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比如教W《负荆请罪》一课时,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针对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不自信的学生,设置最基础的要求。即理解标题“负荆请罪”的含义,通过全文阅读,了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知道它是成语、典故,并对“负荆请罪”一词进行正确的解释。第二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面向班级中的多数学生。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语气语调的表达特点。这篇课文主要以对话形式为主,需要学生在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担任不同的角色融入情感进行朗读。第三层次:针对基础好、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要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依循认知规律,凸显多元阅读的灵活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都无法供不同教材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通用。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学生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采取灵活化的教学策略、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比如《牛郎织女》一文,教学牛郎和织女两人隔河相望时,教师用幻灯片出示波涛汹涌的天河,问学生:“隔河相望,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通过一个“望”字,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情韵。伴着背景音乐,教师接着问:“如果他们可以听到彼此的呼喊,他们最想说什么?做什么?”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染下,学生放飞思绪,发出许多感慨。有的认为,织女肯定会说:“你要好好生活下去,再远的距离,也无法阻挡我们彼此思念的心。”有人觉得牛郎会说:“你放心,我会把孩子抚养成人。到那时,我会越过天河去找你的。”众多不同的声音,体现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心灵感悟,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创造有利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由此可见,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拓展思维广度,凸显多元阅读的多维化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阅读教学更应如此。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不同声音,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理解文章时,不能停留于一种方案,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挖掘不同的见解。比如《孔子游春》一文,最后一小节是:“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在充分解读文本之后,教师提问:“学了这篇课文,谁能结合孔子游春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一阵沉思之后,有位学生说道:“春意更浓,寓意着他们之间的师生感情越来越深厚。”另一位学生说:“泗水河畔因为有了一群热爱生活的师生的点缀,春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还有的学生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中发芽开花,为泗水河畔增添了春意,所以春意更浓。”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课堂学习氛围越来越浓,而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化的、合理化的解析表示肯定,多加鼓励。

阅读教学中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将学生引入自主阅读的畅想空间,能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阅读感受中与文本深入对话,获得自身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多角度阅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运用多元的解读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多元解读这一新的理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体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葛煜斐.生活化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4.

负荆请罪的主角范文第4篇

一、 让课文插图开启兴趣的阀门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而现行教材所配备的每一幅插图,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极大地迎合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书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一个个新颖的故事。一节新课伊始,同学们的眼神总是先游移于文本插图上,这些缤纷的画面引发了他们多少童真而又神奇的遐想。所以执教者如何抓住有效契机开启学生们兴趣的阀门,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和爱好的推动,才有希望跨上成功的道路。”学生们怕写作文,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内容可写;二是不知如何表达。叶圣陶说:“如果教师能润物无声地让同学们品尝到作文的乐趣,那岂不是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眼下选入文本的那一幅幅可爱的插图,就是让孩子们的琴弦发出美妙乐声的最好资源,教师应巧借这一资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领学生们无意识地完成课前几分钟的作文教学,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们还会谈文色变吗?

如教《桂花雨》一课时,我先出示课文挂图,要求学生以我观物,给足他们思想自由驰骋的时间,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下面所选的这些片段就是几位同学的精彩描述。

“我双手环抱着树,身体向后仰,攒足了马力使劲地摇。一朵朵桂花仿佛一个个金色的小精灵纷纷飘落下来。落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身上,落在我的小脚丫上。有的桂花调皮得很,竟然钻进了我的衣袖里,身体里,我整个人儿香香地沉浸在桂花雨的世界里。”

“纷纷桂花雨,悠悠摇花乐!香香的桂花飘飘洒洒地落在院子里的每个角落,微风一吹,直沁入我的心田。真有点儿‘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的意境。”

“哥哥端着小盘儿,满脸幸福地哼着小曲儿。他一边捡起落花,一边轻轻地吻着花的清香。诚然花与他成了一体。”

“嘻嘻,我可爱的公鸡先生、母鸡太太、小鸡宝宝,瞧你们啄得欢,看来这桂花雨的世界成了你们烂漫迷人的童话王国,你们高兴吗?要是高兴,就给我来一段蹦迪怎么样?嘻嘻嘻……”

看来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就没有了边际。有跟课文内容相吻合的,也有比起课文内容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的是学生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启迪了,语言被开启了,这难道不是习作成功所追寻的一个目标——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吗?

二、 让课文插图练就观察的慧眼

观察是写作的眼睛,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课文配备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学生观察的泉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画面,在交流、指导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分析的方法,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才能为他们的习作增添一抹色彩。

现以《将相和》一文的插图为例,从中撷取一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析。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廉颇负荆请罪的场景。

师: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这幅画描绘的是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府前请罪的场景。

师:能不能观察得再仔细些,捕捉画中人物的特点,比如说他们的外貌、衣着、表情、动作等有何异同。

生:廉颇双手作揖,单腿跪在蔺相如府前向他请罪。

师:你有一双慧眼,能从动作来发现人物的特点。谁还有补充?

生1:廉颇着上身,背负荆条,双手作揖,满脸羞惭,单腿跪在蔺相如面前向他请罪。

生2:蔺相如上前俯下身来,伸出双手请廉颇快快起来。

……

其实,我们的课文中这样的插图资源还有很多很多,每一幅图都有它不同的观察重点、训练重点,只有引导学生观察得全面,文章才能写得完整;只有观察得细致,文章才能写得具体。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才能擦亮学生们探寻的眼睛,练就他们一双观察的慧眼。

三、 让课文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写作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课文中的插图表现的都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假如我们只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那文章就犹如一潭死水,因此习作时要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因为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当然想象是极富个性化的,它应该融入学生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凭借课文的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穷人》一课,文中插图正是文章精彩处的尾声,如何将穷人的高尚品质提升到一个最高点,需要学生合理而又丰富的想象。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时,要启发学生根据文章主题思想进行个性化的想象,譬如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提起煤油灯,看见两个孩子正睡得香甜,这时,渔夫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围绕孩子的今后问题,夫妻俩又会坐下来怎样深谈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学生想象的结果都是令人惊讶的。

又如上文所提到的《将相和》一课,文中为“负荆请罪”这一部分内容配置了一幅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的画面,但课文只是三言两语地提到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课文只字未提。这时教师应巧妙地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再阅读,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会说些什么?最后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境还原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思想品质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四、 让课文插图敲开写话的大门

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翅膀的放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习作的需要。只要教学需要,课文中的插图都可以成为习作的资源。

“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面对课文插图,我们不应让其仅仅停留在欣赏与想象上,还要及时让学生将看到的、想到的化为生动的文字。写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这幅图前后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事发生时周围的环境怎样,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各是如何。要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允许他们“添枝加叶”。说与写是一体的,这种方式为学生减少了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想当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时候,你会发现,写话的课堂会像生活一样斑斓,会像综艺节目一般灿烂。

总之,课文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有效地利用它练习写作,就好比一枝红杏显露出墙,会让你的习作红遍整个课堂。

参考文献

负荆请罪的主角范文第5篇

一、为插图“题字”,体会人间真情

不少课文很感人,描写人间的真情,插图凝聚了故事的精华,如《小抄写员》、《鲁本的秘密》、《地震中的父与子》、《荔枝》……教这类课文时,我建议学生在尽情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插图“题字”,学生兴趣盎然,结果灵光闪现,妙语连珠。如《鲁本的秘密》一文的插图,学生写到:“为儿操劳,为娘辛苦――心心相印”,“此时此刻比蜜甜、比花香”,“胸针虽小,赤子情深”,“因为爱,所以爱”,“月亮代表我的心,胸针代表我的情”,“贫穷并快乐着”,“什么也不说,妈妈明白我”……美妙的感受,美好的情感!整个“题字”过程充满创造色彩。图片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在为插图“题字”的过程中,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不仅把文本体现的情感点化出来,而且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与主人公“交流”,架设情感桥梁

有些课文描写的是主人公难熬的苦难生活,命运之悲惨催人泪下,如《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教这些文章常感觉学生的感受不及老师深,怎样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我让学生面对图中的主人,问大家:面对着他,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触图生情,真情实感发自学生的肺腑,如《凡卡》一文的插图,学生说:“你在鞋匠家做学徒,身后摆满了鞋子,竟然没鞋穿。他们太没人情味里,欢迎你到我家,我会给你……”,“凡卡,你写得如此认真,可是你知道吗,你没写地址、邮编,你爷爷怎么收到?周围没有人帮助你,你太不幸了。”“可怜的凡卡,你赶快想办法吧逃吧,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的学生声音变低了,有的泪在眼眶打转……他们是心与心在交流,激情四溢的语言,弹奏优美的情感乐章,学生的情感被点化了出来。

三、做小小导游员,陶冶爱美情趣

有些课文的插图色彩明丽,动静结合,虚实相济,美不胜收。如《桂林山水》、《林海》、《索溪峪的“野”》、《鸡公山》、《海滨小城》、《迷人的张家界》等。我将读课文与图画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整体地与文本对话。教学这些课文,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呢?请你做小小导游,带我们游览吧。为了做合格的小小导游,学生兴致勃勃去读文章,而且努力读出文章的“味道”,学生在对文章“滋味”的体味中,领会到课文语言的内在意蕴,体验出文本的情境美。有的还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益结合,整合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陶冶爱美的情趣,逐步培养审美的能力。

四、畅谈内心感受,感悟多元内涵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每人阅读都能从某一个“窗口”理解到文本的一道“风景”,他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如《一夜的工作》,有的是感到的劳苦工作,有的是感到他生活俭朴,有的是感到他宽以待人的风范,还有的是体会到他严谨的生活作风……《游子吟》有些同学理解献出阳春三月般博大温暖母爱的母亲,有的则体会游子的感受……而不同理解的交叉,使学生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教这类课文时我常对学生说,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说出你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怎么想就怎么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起了手,从不同角度说自己的体验。

五、借图练写,丰富表达情感

课文中插图的意思,有些课文并没有写明白,这是编者为课文教学留下的一个空白点。教师只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设身处地地想象,就能很好地将图中事还原。如《将相和》中为“负荆请罪”一段配了一幅廉颇背负荆条跪在蔺相如门前请罪的图画,但课文只简单地提到廉颇负荆请罪,至于他们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课文只字未提。但这却是学生感受将相爱国情操的精彩一幕。于是,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特别是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想象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将当时“负荆请罪”的情景还原出来。结果学生兴趣很高,充分展示了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

相关期刊更多

腹腔镜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公安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