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奇闻趣事

奇闻趣事

奇闻趣事范文第1篇

1946年8月,美国记者安娜?斯特朗去延安采访。在这次采访当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时担任翻译的余光生就搜索到了一个惯用词scarecrow(稻草人),当时就纠正了他的翻译,说:“不行,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纸糊的老虎,是paper tiger。”从此这个看起来有些雷人的词组就带领着中式英语一路前进。目前“paper tiger”(纸老虎)、“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已成为“正宗”的英语词语,并被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有关专家认为像这种具有神韵的中式英语还在不断地增加。

五年前,一名成都高校教师请几名外国朋友到一家有名的中餐馆吃饭。他特地点了几道当地名菜,其中一道是“口水鸡”。外国朋友非常喜欢这道菜,竖拇指连声称赞:“味道好极了!”但当他们看到菜单上的“口水鸡”被翻译成“slobbering chicken”(流口水的鸡)时,个个都吓得脸色青白、心胆俱裂。因为他们联想到了“发瘟鸡”,吃这种鸡很可能得禽流感。见到尴尬的场面,教师只好向外国朋友解释道:“是翻译出了问题,鸡是没问题的;既然味道好极了,就会令人垂涎三尺,这就是‘口水鸡’名称的由来。”他们听完后说:“原来如此啊,真是一场虚惊!”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认为这一由误译而来的中式英语太有意思了。如果将“口水鸡”翻译成“koushui chicken”,并附有主料和烹调的简要英语说明,就能让外国人避免误解,还能让他们越吃越想吃。

英国《每日电讯报》曾经刊登过一张十分有趣的照片,该照片是一个名叫菲利普?班菲尔德的英国游客前年在北京颐和园拍的。照片中的门楣上挂着一块警示牌,上面写着汉字“小心碰头”,而其英语翻译却是“LOOKOUTKNOCKHEAD”。除了单词之间没有空白作间隔不便阅读外,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更是将这一英译理解成“寻找诺克?黑德”(Look out Knock Head),不懂汉语的班菲尔德以为是寻人启事,就拍下了这张照片,并把它寄给了英国的报社:这位可爱的有心人希望通过媒体帮助寻找黑德。照片见报后,马上就有不少人在网站上发问:“你是谁,为什么要找诺克?黑德?”“诺克?黑德正在泰国旅游,有什么事找他?”等等。如果将“小心碰头”英译为“Mind your head”或“Watch your head”,外国人就一目了然了。可见,由误译而来的中式英语有时也会引起误解,甚至闹国际笑话。

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流行的中式英语“don''train”

奇闻趣事范文第2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当有人能用鼻子“喝”牛奶的新闻见诸电视后,昆明有人能用鼻子“喝”啤酒的奇闻又见诸报端。据《春城晚报》报道,昆明有位小伙子,名叫杨奇,现供职于某大酒楼,用以鼻饮酒的绝技向客人敬酒,其酒量为两瓶啤酒。远近顾客慕名而至。

小伙子能以鼻饮酒,缘于一次偶然的游泳遭遇。杨奇曾经不慎滑入深水池塘,慌乱之中鼻子被呛入大量池水,谁知,一呛过后,邪了门了,鼻腔从此对水情有独钟,饮水非鼻子不行,并一饮而上瘾,以至于练就了鼻子饮酒的绝技。杨奇的体会是:鼻子有问题的人才练得出来。其他人以鼻子饮酒绝对不习惯,就如同杨奇以嘴巴饮水也不习惯一样。

起初,杨奇的家人并不知道杨奇有了以鼻饮酒的嗜好,直到近日才得知杨奇不但以鼻饮酒,还以此独门功夫寻得了一份特殊的职业。对此,家人既没公开反对,也没明确赞同,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而杨奇呢,因一门心思钻研鼻子饮酒的技术,至今未顾得谈婚论嫁。杨奇说,我觉得自己还有潜力,如果达到一次能喝下五瓶啤酒,我就要在今年8月份申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小 幽 默

醉鬼撒尿

某日,一酒鬼与人聚饮,被众人扶其归家。醉鬼睡至半夜被尿胀醒,他蒙间去了洗手间,待回到床上后对妻说:“我刚才拉开洗手间的门,见里面亮着灯,还有一股冷气逼人,我只好就在外面向里头撒了尿……”妻闻言气得要死,吼道:“你这死鬼,一准把尿撒进冰箱里啦!”

好酒

那天,我正在值班,一个中年男子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满嘴酒气地说:“大夫,快救……救救我……”

我问:“你是哪儿有毛病?”

他张开嘴吐出舌头,说:“我……舌头上……扎了一根木刺……”

我赶紧打开药箱,进行常规医疗处理,把他舌头上的木刺拔了出来。我问他舌头上怎么会扎上刺呢?

他说:“我今天花1000多块钱买了一瓶好酒,一不小心酒瓶掉在地板上了,我急忙跪在地上猛吸两口,你别说,是好酒,现在我还头晕呢……”

无酒伤心

有一酗酒者,因酒成疾,便到医院诊治。医者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后说:“这是你过量饮酒的恶果,须知冷酒伤肝,热酒伤肺也!”

酗酒者喃喃道:“伤肝也好,伤肺也罢,我宁伤肝肺,不喝酒我可伤心呀!”

服谁

同事小赵号称“酒缸”,每次我们都喝趴下了,他都没事儿。小赵常说:“论喝酒,我服过谁呀?”此话令大家很是恼火,我们一直想伺机报复他一次。

奇闻趣事范文第3篇

奇怪习俗不重生男重生女

很多人对于古代的生育习俗有一误解,以为古人一直都是重男轻女,生了儿子爱如珍宝,生了女儿就想扔掉。这个看法并不完全符合史实。

以宋朝为例,北宋首都开封“中下之户不重生男,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洪巽《D谷漫录》);南宋首都杭州“风俗尚侈,细民有女则喜,生男则不举”(陈郁《藏一话腴》)。由此可见,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在京城生活的老百姓都偏爱女儿,女儿一生下来就被当成掌上明珠,要是生了儿子反而会很不开心,有些狠心的爹娘甚至会把男婴丢掉(不举)。

宋朝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习俗呢?主要跟当时的娱乐业有关。

宋朝娱乐业非常发达,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家里往往养着私人的娱乐班子,包括唱曲的歌伎、跳舞的舞伎、演剧的优伶、说书的先生。坡有一好朋友名叫陈季常(对,就是那个怕老婆的“河东狮吼”),既是官二代(其父亲陈希亮做过风翔知府,是坡的顶头上司),又是大商人(常年贩运丝绸和药材),家里非常有钱,晚年在湖北黄州定居,光歌伎就养了三十名。元兵攻宋以前,文天祥家里也养着一整套娱乐班子,《宋史》上说他“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意思就是非常懂得享受,吃饭的时候有丫鬟侍候,喝酒的时候有歌伎助兴。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就更不用说了,他连任高官,俸禄优厚,在江西铅山盖别墅,小妾养了六个,歌伎养了十一个,舞伎养了三十六个。

小妾、歌伎、舞伎,自然都是女生,而且还得是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女生。辛弃疾一个人就需要雇佣几十个多才多艺的女生,宋朝那么多高官,那么多阔佬,总的需求量自然十分惊人。社会上有了需求,自然会出现供,中下平民生了女儿,倘若姿色稍微好看一些,就送她去学歌学舞,以便长大了去富人家里挣钱。

瓦舍勾栏 极为发达的娱乐场所

事实上不仅仅是富人家里需要歌舞伎,各大城市的公共娱乐场所也需要。早在北宋极盛时期,开封城里的大型娱乐场所共有十所;到了南宋中后期,杭州城里的大型娱乐场所竟然多达二十三所(参见《武林旧事》卷6《瓦子勾栏》)。这种大型娱乐场所在宋朝叫做“瓦舍”,一个瓦舍里又包括十几个“勾栏”(剧场),而一个较大的勾栏就能容纳几千人同时观看演出,歌舞伎倘若没有充足供应,又怎能保证这些娱乐场所的正常营业呢?

当然,娱乐场所不光需要歌舞伎,还需要说书的艺人、驯兽的艺人、玩杂技的艺人、玩魔术的艺人,以及表演相扑、表演小品、表演武术、表演弓箭、表演蹴鞠、表演傀儡的各类演员,其中女演员不在少数,男演员也不可或缺,但是从数量上讲,女演员应该能占半壁江山。

看看《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北宋末年开封娱乐业的演员就知道了,总共七十二名当红艺人,至少一半是女的,例如表演歌舞的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王京奴、安娘、俏枝儿、杨总惜、周寿奴、张真奴、杨望京,表演杂剧的朱婆儿、俎六姐,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温奴哥,以及说书的文八娘、王颜喜、盖中宝……其中的李师师就是北宋最著名的歌伎,曾被宋徽宗疯狂追求,传说后来还进宫做了嫔妃(参见《大宋宣和遗事》亨集)。

收入不菲 女艺人月入两千多元

说到歌伎,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她们等于。其实宋朝的歌伎并不一定要出卖色相,包括当时行院(高级妓院)里的也并不是靠身体赚钱,她们自幼经过刻苦训练,在琴棋书画方面多有造诣,学成以后靠表演和陪酒谋生,守身如玉者比比皆是,只愿与合心的顾客确定持久的情人关系,其实更像日本的艺伎。

日本艺伎收入很高,宋朝的歌伎收入也不低。《宋稗类钞》中提到一位生活于宋孝宗时期的屈姓歌伎,自幼父母双亡,被舅舅送进南京的新瓦(宋朝南京最大的娱乐场所)当学徒,跟随师傅学习音乐和舞蹈,十年后学成技艺,能自己谱写新曲,经她改编的传统舞曲《柘枝舞》极受观众欢迎,一天能演七八场,剧院老板给她分成,平均每天能挣二十多贯。

宋孝宗在位时,宋朝正通行纸币,一贯钱的购买力并不算高,按《宋史・食货志》所载宋孝宗乾道三年(1157年)秋天的江南米价,一石大米卖到两贯五百文。宋朝一石米重约九十斤,折合人民币二三百元,则当时一贯钱大约相当于一百元。前面说过,在南京新瓦演出的这位屈姓歌伎每天能挣二十多贯,折合人民币两千多元,绝对算得上高收入。

娱乐形式 各类才艺大比拼

在宋朝,女生可以参演的娱乐形式还真不少,除了表演歌舞,还能表演杂剧、像生、说书、幡竿和走索。

杂剧是戏剧的一种,有长有短,长的分成很多集,需要十几天才能演完,短的分成若干段,每段用一个调子来演唱。

像生并非现在的相声,它其实是各种模仿秀的大杂烩。现在的模仿秀主要模仿明星,宋朝的像生则模仿日常生活当中的有趣场景,包括学乡谈、学吟叫、乔谢神、乔做亲、乔迎酒、乔教学、乔捉蛇、乔焦q、乔卖药、乔宅眷等等。学乡谈是模仿各地方言,学吟叫是模仿买卖人的各种叫卖曲调,乔谢神是模仿善男信女还愿,乔做亲是模仿结婚娶媳妇,乔迎酒是模仿国营酒厂新酒上市时的宣传场面,乔教学是模仿私塾先生讲课,乔捉蛇是模仿叫花子捉蛇,乔焦q是模仿小贩卖糖葫芦,乔卖药是模仿江湖骗子兜售假药,乔宅眷是模仿大户人家太太小姐的穿衣打扮。据宋人笔记《都城纪胜》记载,南宋杭州有一个“小女童像生叫声社”,应该是由小女孩组成的模仿各类叫卖的一个民间艺人团体。

说书即是讲评书,这个无需介绍。幡竿则是杂技的一种,表演难度非常高:艺人需要爬上三十多米高的巨竿,在竿顶上做出倒立、空翻、舞蹈、金鸡独立等动作。北宋末年,有一个表演幡竿的江湖艺人“以数丈长竿系椅于杪,伎者坐椅上”(《宣政杂录》),这个女艺人在树梢上又接了一根几丈长的幡竿,然后在幡竿上放一只椅子,她能在椅子上安坐不动,丝毫不怕摔下来。

走索跟走钢丝差不多。司马光写过一首《走索》诗,说一个卖艺的姑娘在十字街头表演走索,只见她一会儿在绳索上行走如飞,一会儿在绳索上倒挂金钩,身手比猿猴还要敏捷。

精彩绝妙失传的驯兽绝活儿

现在马戏团里都少不了驯兽表演,比如让狗熊踩滑板,让老虎钻火圈,让海狮学唱歌,让海豚顶皮球之类,但是这些表演一般都是针对智商较高的大型动物,如果换成其他动物就玩不转了。

宋朝的娱乐场所里却有一些非常精彩的绝活儿,艺人们可以让蚂蚁、青蛙、乌龟、螃蟹为观众表演节目。

据《宋稗类钞》第七卷描述,当时有一种表演叫做“蚂蚁角武”:一黄一黑两队蚂蚁,黄队用一只大黄蚂蚁做将军,黑队用一只大黑蚂蚁当元帅,演员在旁边敲鼓。敲第一声鼓,两队蚂蚁会列好阵势;敲第二声鼓,两队蚂蚁会开始厮杀;敲第三声鼓,蚂蚁停止交战,黄队后退一尺,黑队也后退一尺;敲第四声鼓,两队蚂蚁分别在将帅的率领下回到各自的蚁穴里。

还有一种表演叫“七宝之戏”。所谓七宝,指的是乌龟、王八、鲤鱼、青鱼、泥鳅、螃蟹、大虾。演员将这七种动物分别放进七个小缸里,然后他开始喊叫,当喊到“乌龟”的时候,乌龟会从缸里爬出来,当喊到鲤鱼的时候,鲤鱼会在缸里向上跳,总之不管喊到哪种动物,那种动物都会很机灵地跟他呼应。

奇闻趣事范文第4篇

一、新闻求新与关注“共同兴趣”

共同兴趣主要是指新闻受众对某些事件的广泛关心、共同关注的心理指向或趋向。在一些新闻学术文章、专著中,“共同兴趣有的称共同需要或共同关心、共同关注,都是一个意思”①。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手段和途径,与口头传播、书信传播、电信(电话)传播等手段和途径的显著区别,就在于新闻传播面对的是社会大众,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层,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爱好。如就一张报纸来说,报纸印刷出来,希望大家都来买,都愿意读,那就不能仅仅是满足个别人或少数人的需要,而是必须满足社会大众的某种共同兴趣的需要。否则,报纸就没有销路,甚至连维持简单的再生产也不可能了。因此,“共同”的范围越大,报纸销路才可越好。从这一角度上讲,“报纸是依赖共同兴趣而生存的”②。因此,及时抓住、客观报道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件或愿望,是新闻属性的一个重要显现。

肯定了对共同兴趣的关注,那么,新闻又怎么可能出新意呢?其实,新闻对共同兴趣的关注和出新意并不相互排斥。新闻对共同兴趣的关注,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件或愿望,不仅是个别人关心的事件或愿望。而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件或愿望,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或采取不同手段、不同形式来展开,因而仍可创出新意。若排斥共同兴趣,新闻就难以被广大受众所关注;而忽视创出新意,新闻就难以吸引广大受众而发挥重要作用。

新闻要处理好关注共同兴趣与求新的关系,还必须建立其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例如,惩治犯罪是人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社会热点,但不同的人对其关注的具体内容是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新闻对惩治犯罪的报道,就有一个正确选择的问题,“即使是可以公开报道的案件,在报道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度’”③。对残暴、猥亵的行为不宜作过细的叙述,因为对此不加保留的描述,可能会对那些本来有犯罪企图和犯罪行为的人起一种传播犯罪伎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一些思想不健康或行为不端的人的仿效,同时还可能给被害者及其家属带来痛苦,也使一些受众产生恐惧。

二、新闻求新与把握“异常事件”

异常事件是与正常事件、平常事件或常见事件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发生时空、发生状态、发生程度、发生缘故等与一般事件有所不同的新奇事件。异常的事件往往会给人以新奇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正如新闻心理学家所指出:“对新闻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这一心理是受众普遍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的动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现象。”④一些新闻媒体、新闻栏目、新闻报道之所以获得受众的喜爱,得到受众的青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注重满足受众的新奇心理,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人把快速采编、刊发社会生活中的异常事件视作新闻求新的重要方法,这是不无道理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敏锐观察、深入挖掘、及时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异常事件,以尽可能奇异、诱人的新闻题材,充分满足受众的新闻心理,是新闻求新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

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求新并不等于猎奇,也不是对异常事件的炒作。如果过度渲染异常事件,只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英国艾滋杀手”的有关报道。该新闻主要讲述一位英国律师在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下,不告知其女友,导致女友也遭感染的事件。在2003年10月,中国有超过十家的媒体争相报道此事。美国新闻学家休梅克提出了把握“新闻异常性”的重要观点,对我们颇有启发。他指出:“异常的东西可以是负面的或是正面的。好的东西也可能是异常的,例如,假如有人活到120岁。这是件好事,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说这是异常的,因为此人活得比平均寿命长。再举一例,如果一种新的能源突然被发现,这一新的能源相对于其他能源来说是异常的,因为它不同于后者。但这是件好事。所以,异常的东西既可能是负面的,也可能是正面的。”⑤因此,即便新闻关注异常的事件,也决不能沉溺于负面或阴暗的报道之中。

三、新闻求新与彰显“个性自由”

个性报道与自由创作是激活新闻求新的重要驱动力,因而个性与自由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概念,是被广泛使用的。若一味否定报道的个性、随意干预传播的自由,确实不利于建立新闻创新机制、激发新闻创新活力。但是,彰显新闻的个性与自由,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新闻的求真务实精神。

例如,对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或人文景观惨遭破坏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老百姓和各级政府都十分关注。不管属于什么阶层,对这种现象持什么态度,都渴望了解这种破坏的真相及原因。如果新闻媒体及时客观地报道了其真相及原因,也就是求真务实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充分发挥各新闻媒体自身的特长,从不同的报道视角、不同的报道层面、不同的报道形式,组织富有专题特色的跟踪报道、系列报道、互动报道等,对这种破坏的真相及原因进行深度报道或述评,表明新闻媒体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或看法,则可展示报道的个性,体现创作的自由,见其新闻的新意。当然,不同的新闻媒体由于各自不同的载体形态和受众对象,会产生不同的采编策划和采编风格,但是都不能改变其所报道的事实真相及原因。因此,在新闻求新中彰显个性自由与体现求真务实精神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两者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中。如果排斥求真务实,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忽视个性自由,新闻就难以形成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①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8.

③范长敏等。进家入户听民声〔J〕.北京.新闻战线2004.5.23.

④吴飞。新闻编辑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62.

奇闻趣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标题 “诱惑性” 编辑 职业精神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新闻媒体迅速发展,而借助网络平台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网络新闻也应运而生。“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界普遍认为,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美化新闻版面四个作用。网络时代是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导读功能则更加突出。因此,对一条网络新闻来说,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比传统报纸标题的制作显得更加关键。正确理解新闻的内容,准确把握网络新闻标题的自身特点,是做好网络编辑工作的基本素质,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必然选择。

网络新闻标题需要“诱惑性”

新闻标题,简言之,主要是对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使大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传统的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中规中矩,虽然尚不能吸引读者对新闻内容的鉴赏,但新闻的标题与内容毕竟具有关联性,借由二者处在同一版面的优势,读者会在浏览新闻标题的同时,亦会快速浏览新闻内容。但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下,受到版面时效等影响,新闻标题与内容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大大受限的,这会对读者对于新闻的浏览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新闻标题与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无论是在阅览方式还是在新闻时效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网络新闻标题独具的特色表现在内容精练、表达灵活和形式多样,这也是它比传统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地方所在。大众“眼球”的争夺无疑已成为现代媒介竞争的主阵地,“注意力经济”决定了互联网眼球文化的特性。网站的生存来自读者投向的“目光”,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陷入了“海量信息与有限选择的焦虑”①。网络新闻标题除了要简明准确地表达新闻事实之外,还要以“诱惑性”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点击兴趣。网络新闻标题如何在眼花缭乱、信息众多的网页中吸引读者的眼球,是现实对网站编辑提出的一项严峻考验。

简练、快捷及时效性强是一则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使读者在标题中就能了解新闻事件的大概面貌而无须点击新闻具体内容的新闻标题,不能算作是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标题,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标题不要“窥一斑而见全豹”,要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弦外之音,体现新闻创作中的“维纳斯原则”②;要能诱使读者通过“点击”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的具体内容,把网民最关心的、最吸引人的、最新的、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信息点放在标题里,使读者在快速浏览的瞬间被深深地吸引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赋予新闻标题“诱惑性”。“诱惑性”一词常常出现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中,目的是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理,通过煽情的语言达到产品推广的目的,做到“诱”而不“惑”。在新闻传媒中同样如此,“诱惑性”标题既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不要弄脏他们的眼睛。这就需要网络新闻编辑把握一个“度”字,这是对编辑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精神的一次综合考量。

“诱惑性”标题之“诱”

“诱”字有诱动(劝诱打动)、诱训(诱导教诲)、诱进(诱导进取)之意,《论语?子罕》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讲的就是“诱”字之功效。网络新闻标题之“诱”,需要做到诱之以“利、情、趣”,从而达到吸引读者、传播信息的目的。

诱之以“利”。“利”即便利,网络新闻采取的是标题集中引导的版面布局,要想使读者在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就要使标题做到凝练明晰,能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新闻要传递的信息;做到在最短的语句中,包含更多的信息,且不能出现歧义。如“火箭14个三分屠掘金”是搜狐网上的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言简意赅,一个“屠”字,既表达了火箭队战胜掘金队的事实,也传递了对一场大胜的“惊呼”,同时使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火箭胜利凭借的“利器”——三分球。这类简洁明快、准确生动、使人一目了然的新闻标题比比皆是。又如“2011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提至200元”、“上海四胞胎棕熊宝宝满月 饲养员24小时看护”、“广州逾10万困难国企职工参加医保可享受新政策”等。一条条精练的标题,体现了网络新闻标题的个性魅力。

诱之以“情”。“情”即情感,要能根据新闻的类别,通过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感染读者。一则“山东干旱140天后喜迎降雪”的新闻标题,向人们传递了旱情得到缓解的喜讯,激发读者了解山东这场降雪的具体情况和对旱情影响的阅读兴趣。感人的新闻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内心的情感得以升华。如“缅甸女孩遭到拐卖 公安局放各国国歌辨识其身份”、“三岁聪明女孩突患重症手足口病 一夜变呆滞”、“5800万留守儿童成农民工牵挂 父母不舍儿女打工”、“京广沪三地房租急涨 无房户面临买不起又租不起”……这种简洁精练、叙事明确的新闻标题不仅是对新闻内容的简单概括,更为重要的是向读者传递了情感信息。

诱之以“趣”。“趣”即趣味,读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常常会视觉疲劳,一则有趣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吸引读者,更会使其产生愉悦的心情。成语是汉语中千锤百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在标题中使用成语能增加标题的趣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坐椅观天’的霍金迎来60岁”,“坐椅观天”为成语“坐井观天”的仿拟,但意义却截然不同。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身体瘫痪,却依然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坐椅观天”一词的运用,既贴切形象,又诙谐幽默。同样,用一些与字面义相反的词句来诠释一些新闻标题,既可以起到讽刺的效果,又能使读者得以会心一笑。如“说不明白的‘说明书’”,讽刺当前有些产品“说明书”讲了半天仍让人难以理解;“劳动模范不能劳动”,讽刺有些人虽有“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但却不能劳动,真不知这种荣誉称号是怎样弄到手的。这类新闻标题虽然标题与内容意义相反,但却同样是用幽默的语言很好地表达了新闻所体现的内容,使人印象深刻。

“诱惑性”标题之“惑”

歧义”。目前网站编辑常从“眼球经济”考虑,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更多地关注“惑”字,惑之以“俗、暴、奇”,使得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大量充斥着炒作、猎奇、注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词汇,危害极深。

惑之以“俗”。“俗”即低俗趣味,很多网站上,低俗内容随处可见。笔者在百度上搜索“打架脱衣”,居然跳出24万条网络标题。俗话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是标题中“裸体”、“香艳”等低俗的字眼,不时污染着新闻的“眼睛”,并使标题之“诱惑性”走向极端,“惑之于人”,害人匪浅。

惑之以“暴”。“暴”即血腥暴力,血腥暴力的字眼常被运用到网络新闻标题中,借以夸大新闻事件,吸引读者注意力。例如,一则新闻标题“女子劫杀工友后捅其眼珠 被判死刑面露笑容”,描述的新闻内容本为工友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普通刑事案件,但在网站编辑的渲染下,却使标题内容充满了血腥暴力,虽然达到了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但却对读者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刺激,特别是会对青少年读者产生不良影响。“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0.1%,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③网络新闻标题多以血腥暴力的字眼充斥在网络中,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兴趣、习惯甚至性格的养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惑之以“奇”。“奇”即猎奇,网络新闻的特殊性决定了标题的个性,但切忌为了求新、求特、求奇,使新闻标题读起来生涩、难懂,看不明白。一则新闻标题“上海人珍惜阳光 一纸政令能否降下‘万国旗’”,新闻正文说每逢天气晴好,上海旧式居民小区的楼宇窗前便挂满了晾晒的各式衣物,街边的树木间甚至电线杆之间,随便拉上根绳就变成了被子的晾晒场,外地人将此戏称为“万国旗”。如果读者不了解其背景,乍一看标题,很难猜出这篇报道的真实内容。这样的标题在网络上无法起到正确导读的作用。另有一则新闻标题“荷包塞满钱 出国似探险”也令受众感到不解。相同的新闻内容,另一家网站的标题却是“新西兰西班牙法国巴西相继发生中国游客遇抢”,这使读者对新闻内容一目了然。新闻标题要明确才好,切忌只为求新、求特、求奇,而使新闻内容模糊不清,不利于网民迅速判断新闻价值。

“诱惑性”与编辑职业责任

好的标题,具有磁石般的魔力,吸引人去接触它所引领的本体。但是,创意总要讲究个意料之外,情理之内,如果偏离实质且以“题”为饵,那就要被划入“标题党”一流了。有的编辑为了增加新闻的吸引力,甚至使读者进入了“耸人听闻”的误区,当然也造成了网络新闻“题文迥异”的局面。他们追逐“眼球暴利”并不择手段地喧嚣,强势入侵人们的视听神经,让人失去平衡、难辨方位。若任其恣肆,必然造成整个社会失序,“眼球暴利”将成为“眼球暴力”。目前,新闻标题中过度的“诱惑性”,作为网络新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反映了当前互联网上的一种低俗之风,这种风气固然和我国当前社会伦理、道德准绳受到金钱利益冲击有关,但作为以“传播文明,弘扬正气”为己任的编辑,则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分强调“注意力效应”,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刻意制造噱头,一味地迎合部分读者的低级趣味,这显然不符合编辑最基本的职业责任。

标题“诱惑性”异化现象,也折射出网络新闻编辑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编辑是新闻的把关人,其新闻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闻传播的面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安东尼?刘易斯评论说:新闻界……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存在着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性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这才是我们强调要慎重选择的理由。”④这种慎重选择的权力在编辑手里,既体现了编辑的自身价值,更表明了编辑所承担的历史责任。

一言以蔽之,正确处理好新闻标题“诱惑性”中“诱”与“惑”的关系,使新闻标题“通俗”而不“低俗”,这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做到:利己、利人和利社会。其中,利己是前提,网站要生存,就要在点击率上下工夫;利人是宗旨,网络新闻标题要能诱人以“利、情、趣”,充分做到以读者为本,读者至上;利社会是关键,要使网络成为传播文明的途径而不是散播低级趣味的场所,网络新闻编辑必须要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要使自己的工作不只是停滞在粘粘贴贴,充当“网络搬运工”的角色上,而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和现代文明的承载者。在社会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的引导和整合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积累、维持和更新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注 释:

①张秀敏:《论网络传播时代新闻受众的困惑——简评标题党新闻》,《新闻爱好者》,2010(5)。

②刘艳红:《网络新闻标题:少煽情、多思考》,《中华新闻报》,2004-09-10。

③刘晓莉、郝金强:《强化新闻网站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采写编》,2004(3)。

相关期刊更多

奇闻怪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北桥杂志社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企业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