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尔德童话

王尔德童话

王尔德童话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悲剧;唯美主义;社会认知;王尔德童话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69-02

一、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社会的悲剧真实

1.在“死亡”中,揭示社会的冷漠。王尔德童话人物的命运结局非常相似,其全部九篇童话中的八篇人物命运都是死亡。死亡成为王尔德展现社会在情节设计上的极端选择,充分体现了其对社会分化历程中社会冷漠的揭示。原本童话人物多是不死的,为何在王尔德的笔下却是如此命运不济,命途多舛呢?主要还是作者选择展现真善美的极端悲剧结局,来揭示社会的冷漠。虽然在基督教文明中,死亡被冠之以是灵魂的超脱,是步入天堂胜景的凤凰涅槃,但对于生者,总是会被指引着去探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在尚不能到达完全信奉的未来天堂前,如何去面对当下残酷的社会,是最实在的问题。在这层意义上,死亡成了生者,尤其是读者理所当然的当头棒喝。于是死亡,在作者的笔下自然成为鞭策社会冷漠最好的理由。《快乐王子》中,善良的王子用其所有,帮助受难的人们,在同样善良的燕子的帮助下,他仿佛是快乐的和燕子一同死去,但是一个是一颗无法温暖的铅心,一具是冰凉的尸体,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无情、冷漠的世界,即便是受惠的人们似乎也对他们的死亡非常的淡然。这是善的死映照着活着的冷漠,如此的社会真实似乎唯一的希望业已逝去。人是需要温情的,当生者抱着迟疑心态对温情寻寻觅觅后,却看到了社会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这种冷漠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将生者对社会所抱有的一丝儿童般的美梦幻想一点一点揉碎,无情的唾弃,其艺术手法成功的,其对社会真实的批驳可谓力透纸背。

2.在“背叛”中,呈现社会的丑陋。背叛是人性中所不能承受之重。在社会现实中,背叛是对人性的伤害,无论什么人都无法对背叛释然。背叛往往将回避现实的人生生的拉回到现实中来。在王尔德的童话中,被背叛的设置是呈现社会丑恶的有效手法。在《夜莺与蔷薇》中,善良的夜莺用生命的陨灭成全理想的爱情,如同是泣血的玫瑰绽放出升华了生命的意义。但教授的女儿爱财富,不要爱情,甚至在获得夜莺帮助的青年看来这泣血的蔷薇也是如此的一文不值。是人的随意唾弃,让夜莺的付出蒙受了背叛的侵染,血色的鲜艳瞬间呈现出一抹暗红,暗淡无光,夜莺的行为在无形中显得更为凄惨,仿佛让我们无法感受到哪怕是一丝的温情,却深深的体会到了人类组成的社会是如此的丑陋。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类通过场所、人物、情绪等手段探寻社会的真实,许多真相是难以接收的,其中就包括背叛。在许多人看来,我可以接受残酷、自私,却无法接受背叛,尤其是真情付出却遭遇的背叛,这是社会最为丑恶的嘴脸,比贪婪、残酷更无法让人接受。

3.在“虚妄”中,反讽社会的绝望。王尔德的童话,打破安徒生童话所创造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满的关系,用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一个没有爱心、没有情感,只有冷漠与隔绝的世界。王尔德借用儿童文学的方式,打破儿童美妙的梦境而表达成人的思想,告别了真正的儿童文学,走向成人的世界[1]。王尔德尝试拯救这个社会残存的一点善良与美好,但其失败了。快乐王子的快乐只是一个人的快乐和感同身受的一只燕子的怜惜,即便是收到恩惠的人们对他们的帮助却无法看到那怕是一丝的感恩。于是,对社会的未来的一丝希望也在拯救的虚妄中幻灭了,对未来,作者引领读者感受到的是彻彻底底的绝望。其实在王尔德的童话中,也有上帝的无形的手在拯救着这个世界,但是上帝并不是无处不在,即便是上帝偶施雨露,也难解大地的苦寒。在《星孩》中,上帝惩罚了执拗、残忍的星孩,又宽宥了知错能改的他,却无法改变星孩死去后的社会,上帝的拯救最终不过是短暂而炫美虹霓,无法真正拯救混乱、残酷的世界。这个世界似乎原本就是悲剧,这才是他的真实面目,人物是悲剧的,社会是绝望的,仿佛只能企望上帝拯救苦难的灵魂,似乎只有孱弱的唯美是世间唯一的依恋,那个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理想王国与社会真实隔着一层在悲惨的纱丽。

二、虚化的宗教与孱弱的唯美拯救人类的灵魂,悲惨中若然存在理想王国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会理想 无政府主义 高度个人主义 王尔德童话

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标识码:A

1 王尔德社会理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大英帝国的数百年历史当中,维多利亚时期无疑是辉煌的一抹亮色。阿尔弗雷德.大卫曾这样描述过维多利亚时代:“生活在一个高度快速发展的时代是一种特权,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就错了。它充满了无限的浪漫与美好。”经济的繁荣让维多利亚人有了更多物质以外的更高要求。严苛的宗教信条和社会道德标准束缚着人们的言行。关于这一点,大卫・达姆罗西曾提到:“维多利亚人的特点是有责任感,公众服务意识强,崇尚赞美,强调尊重,他们是传统观念的卫道者。”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出生在维多利亚的后半期,但他不像大多数的维多利亚人一样循规蹈矩,更显得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是“臭名昭著”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他狂热地追求个人感观的;他坚持认为艺术与宗教、道德毫无关联。

2 王尔德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出版于1891年。是王尔德著名的政治散文,其中阐释了他颠覆性的社会理想,和维多利亚时代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严重相悖。文章中这样写到:“任何没有将乌托邦绘制在内的世界地图都是不值得一看的。因为它略去了富有人文色彩的国度。”他将其勾勒成没有贫穷,财产平均分配,没有等级分化,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快乐的平等权利的一片乐土。这实际上是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但他认为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不只局限于此,而是在于社会主义是实现个人主义的基础。王尔德认为,生命的高度发展要达最高的完美状态,这需要更多的因素,这就是个人主义。也就是每个人都过着高度个人主义的生活,享受他自身认为美好快乐的事物。他认为高度的个人主义否定了任何形式的权力。要实现高度的个人主义就意味着无法律、无道德、无政府。用他自己的话说:“与其说我是个社会主义者,不如说我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在这篇充满了社会理想的文章中,王尔德分别将耶稣基督和真正的艺术家化身为高度个人主义的布道者、精神领袖。耶稣基督向人类传达的 唯一信息就是“了解自己”、“做自己”。为了实现高度个人主义,一方面耶稣基督劝导人们,个性在于自身,而不在身外的私有财产。同时鼓励民众,如果有人诋毁,也绝不改变一个人实现高度自我的决心。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最强烈的个人感情的迸发的一种形式。因此,艺术家同耶稣基督一样也是高度的个人主义者。因为艺术是个人主义的集中表现形式,公众会用权力来压制它,给它扣上不道德的帽子。但是王尔德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用来满足公众需求的,他们的个性会在漫骂声中得到升华。

3 童话主人公实践社会理想

1888年和1891年,王尔德分别出版了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集》以及《石榴屋童话集》,虽然童话,但其中蕴藏深刻的社会理想也许只有成人才能理解。

(1)在《骄傲的火箭》这则故事中,主人公是一支骄傲的火箭。在其他火箭看来,他们命运的意义无非是燃尽自己为王子的婚礼庆贺。可骄傲的火箭认为:“王子该因为我在他的婚礼上燃放而感到荣幸。”当其他的火箭劝诫它,保持干燥对火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无视大众拥护的常理,仍然深信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无人能够了解。然而,公然地挑战大众眼中的常规、高度的自我,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为格格不入而被大家遗忘在角落。没人欣赏到它的绽放,抱憾而终。弗雷德里克 S. 罗登曾这样评价骄傲的火箭:“一腔热血最终落人笑柄,自我彰显的激情遭受重创。”

(2)如果说在骄傲的火箭这个主人公身上集中地体现的是耶稣基督宣扬的高度的自我,在《西班牙公主的生日》中,主人公小矮人则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家不顾一切地活在自我想象的美妙世界中。王尔德认为艺术家为了使自己获取最大的快乐,可以夸大美的事物,不受任何的外界影响。艺术家们都有一种通过想象力去接受的能力,在想象中产生崭新的、美好的感觉。小矮人是被大家公认的“怪物”。郁金香不愿和他一起玩耍;睡莲诅咒他死亡;仙人掌看到他就浑身不自在。然而,对于公众的诋毁和质疑,小矮人充耳不闻,他仍然有着王尔德所说的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对美的无限追求。他天真地想象国王的美丽公主会接受他的爱,并愿意放弃宫廷的奢华生活和他一起过着原始幸福生活。他会把自己的小床让给公主,他们两一起望着窗外直到天明,他们整天一起跳舞。他会给他做红梅项链。为了追求公主,他鼓起勇气闯入了国王的宫殿,最后却惨死在公主的奚落声中。正如弗雷德里克・S・罗登所说,他追寻的公主的爱就这样和他高度自我的世界一道瓦解。

(3)比起火箭和小矮人,《渔夫和他的灵魂》中的主人公渔夫高度自我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因为它是一个毫无宗教、道德及法制观念的无政府主义者。渔夫被美人鱼的动人歌声撩拨,舍弃生计,决心和美人鱼在一起。人鱼是受上帝诅咒的无灵魂者,和她在一起,就必须除掉自己的灵魂。牧师用“卑鄙”、“邪恶”来形容渔夫,因为他俨然是在挑战上帝,藐视宗教教义。当渔夫的灵魂被驱逐,他想尽一切方法来诱惑渔夫想重返身体。灵魂游离体外多年,拥有获得上帝的智慧和国王的财富的机会。灵魂以此诱惑,然而,渔夫回应:“爱比智慧、财富更美。”当灵魂引诱渔夫去看跳孩时,他成功了。因为美人鱼没有双腿,他为了使自己对美的追求更加强烈、完整,他跟随灵魂暂时离开美人鱼。一路上灵魂诱骗渔夫盗取银杯,殴打孩子,杀害商人,掠夺财宝。触犯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但他没能见到跳孩,最终和人鱼一道葬身于大海。正如王尔德所说,一个人做了什么不能成为衡量他的标准。或许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他犯了原罪,但他恰恰是通过这个原罪来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渔夫正是通过冲破道德、法律和宗教的束缚来试图实现自我的完美体验。正如弗雷德里克・S・罗登所说,渔夫找寻着自我,通过对爱和欢乐的无限追求来实现自我完美。

参考文献

[1] David, Alfr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New York: W.W. Norton,Co,2006,p.896.

[2] Damrosh, David. 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British Literature. New York: Longman,2006,p1035.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童话 唯美主义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医生,母亲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从小便沉浸在浓郁的文学气息中,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戏剧、小说、散文、诗歌以及童话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创作观也渗透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由于人们对唯美主义的评价一直存有争议,对王尔德的为人、理论和创作也是毁誉参半。然而,对于一位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仅写过九篇短篇童话的童话大师,人们却给予他极高的赞誉和一致好评。那么,王尔德的童话究竟和他的唯美主义创作观有没有联系呢?在美好的童话故事里,我们又是否能捕捉到王尔德对现实世界的嘲弄呢?

一、现实与幻想的融合

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我们看到了王尔德的与现实社会相疏离抑或相对抗的幻想特征。如果说安徒生的童话贴近生活,那么王尔德的童话则充满了超越现实的空灵感和神秘感。因而也形成了王尔德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即独特的取材原则和幻想指向。《快乐王子》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生活在华美辉宏“无愁宫”里的王子,“活着并且有一颗跟别人一样的心时,”“却不知眼泪为何物”,而那只因为“迷恋芦苇美丽外表”的小燕子,“迫不得已留在这个城市过夜,”却始终惦记着“要飞往埃及和自己的伙伴团聚”。王子与小燕子的邂逅是一个现实中完全可能的故事情节,但王尔德通过自己独特的幻想,把化身为“铅心”雕像,因目睹人间苦难而落泪的王子和放弃理想,牺牲自己却帮助王子为穷人送去快乐和幸福的小燕子之间的真挚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虚幻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对立,形成了一种美和丑、善与恶的比照,这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存在,也是唯美主义艺术观在传统题材上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王尔德童话批判现实丑恶的一面,而忽视或者割裂他艺术幻想中创造美和颂扬美的一面。

二、形式美与心灵美的一致

美是王尔德童话竭力宣扬的主题,“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宝石。” ,而当他“剑柄上的红宝石已经掉了,蓝宝石眼珠也不见了,他也不再是黄金的了,比一个要饭的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时候,王子美丽的外表被破坏了,不再是被人赞许欣赏的“天使”了。我们却看到了真美的出现。王尔德强调美是心灵的产物,美的最高形式必然是心灵美。而这种美是以善为基础的审美评价,它包含了纯真的爱,珍贵的友谊,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理想。作为美的载体,王子经历了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即使经历了“雕像被拖倒,铅心被融化成两半”,而“小燕子也死在自己脚下”的痛苦命运,他还是得以“进入天国永远地陪伴上帝”。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大事声张艺术美的价值,但他又认为高于一切的形式美是源于心灵的。由此可见,他所谓的形式美和心灵美是密不可分、高度一致的共同体。

三、对比与反复手法的运用

王尔德童话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和反复。在《快乐王子》中,王子先后四次让小燕子从自己身上取走宝石和纯金,施舍给穷苦百姓,他的行为一次比一次让人感动,毁灭了自己,造福于他人,王子的人性光辉也因此一次比一次闪耀的明亮。对比和反复的艺术手法在王尔德童话中被运用的天然无痕,恰到好处,更凸显出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和对抗,也使得他的童话成为了唯美主义思想名符其实的艺术表现形式。无怪乎佩特对其高度评价并赞誉道:“用散文写成的小诗”“字字珠玑”“通篇都可以看到地道的英语和精巧的笔触”。而王尔德童话所运用的抒情笔调和华丽辞藻则是他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创造了充满诗情的童话意境,机敏智慧的语言描述,摇曳生姿的音韵节奏,都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事实上,王尔德精湛完美的文体形式和丰富美丽的词汇得益于他“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他所主张的“装饰”和“韵味”,最终为他赢得了艺术形式的完美,就像是“用美的金线编织而成的一副精妙绝伦的彩锦!”

四、生与死的矛盾性

王尔德曾说:“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时候最真实。”当王子失去了作为雕像的审美价值,即将被众人推倒时,感受到的只有这个世界的自私与冷漠。这正是作者内心世界挣扎冲突的反映。而对于王子的“死”,我们并不感觉恐惧和绝望,它不仅展现了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层面,也表现了作者唯美浪漫的艺术追求。他对于死亡的处理,精彩独到,不可思议,因为唯美和良善,反而让我们感到死亡其实是美的升华。儿童文学中的死亡,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教育,而学会面对死亡,是我们摆脱不掉的宿命。既然如此,何不坦然一些呢?黄芸生曾在《儿童文学论稿》中提到:“悲剧的意义对于幼儿不是理性的启示,而是情感的陶冶,不是训练幼儿悲伤恐惧的承受能力,而是进一步给他们打开美好而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他们心中温柔微妙的感觉能力。”

王尔德的一生,如快乐王子般,有着半生荣耀半生凄凉的岁月。当他逍遥快活不知愁为何物时,快乐王子也在王宫中奢侈快乐地过日子;而当他锒铛入狱痛心疾首时,快乐王子也正怀揣铅心感叹人间疾苦。在快乐王子的身上,似乎有王尔德的影子,而王尔德却通过现实与幻想、美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以及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中,让我们看到了作品内在的张力,感受到审美的。他的作品中贯穿了其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也表达了唯美主义者通过美呼唤人性、改造社会、实现人生艺术化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奥斯卡•王尔德著,巴金译.《快乐王子》[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4篇

他,是爱与美最彻底的歌者,破碎的心与无私的爱打动过无数读者。

他,对婚姻冷嘲热讽,却深陷“断袖门”而身败名裂……

辞世一个世纪以后,人们仍在演出关于他的电影,谈论关于他的话题;至于他的著作,应该伴随着大人和孩子,度过无尽岁月。

王尔德(1854—1900)给儿子讲自己写的童话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这个出身爱尔兰的诗人最后安葬在巴黎拉雪兹墓地。他的祖国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是很喜欢他。在他安息处的墓碑上,王尔德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

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在内的《快乐王子及其他》出版了。在这之前的两三年,他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和儿子的相处激发了他写作童话的欲望。此书一出版,立即洛阳纸贵。

王尔德被称作是唯美主义作家,他的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这位“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为我们抒写了超越时代的美好情感。

理查德·伊曼这样描述他:岁月肯定了他最优秀的著述,他安静地来到我们面前,杰出而高大,讲着寓言和哲理,欢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绝,如此风趣不俗,如此确凿不移。

在欧洲历史上,浪荡子们以考究的着装、优雅的仪态、机智的谈吐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使大众震惊。他们追求极致的感官生活,具有明显的反叛性。我们接受的通俗教育的常识是“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王尔德却宣称:“我把艺术视作最真切的现实,而把生活仅仅看成一种虚构的模式。”他认为艺术不受道德约束,艺术家应该是绝对自由的。

普通人最愿意遵守道德,因为道德是大众伦理的基本约束,可以保障平庸者最基本的权益不受侵犯。普通大众最喜欢扮演道德模范,对超出自己榆木疙瘩脑袋所能容忍底线的道德冒险者,他们天生有一种审判者道德在握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力不够旺盛,他们的灵魂孱弱不堪。君不见当年的道德冒险,现在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了,同性恋即是一例。

王尔德说过的话,当时振聋发聩,今天亦有“洗脑”之功效。我们看看这位浪荡子有趣的“满口胡言”: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另一个是得到了不想要的。

当爱到了终点,软弱者哭泣,精明者马上去发现一个,聪明的早就预备了一个。

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

摆脱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它屈服。

如今是这样的时代,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写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思想。

你的错误不是对生活所知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了。你已把童年时期曙光中所拥有的那种精美的花朵、纯洁的光、天真的希望,快快乐乐地抛在后面了,你已经迅捷地奔跑着,经过了浪漫进入了现实。

一个男人只要不,就能跟女人相处得很愉快。

心是用来碎的。

其中不少句子好像说的是今天的现实生活,不少句子还可以用来作为中高考作文的命题材料呢。

他外表衣冠楚楚、仪态万方,以优雅的唯美主义姿态对抗庸俗的实用主义,凭着卓荦的智慧和出色的洞察力,把庸俗大众从社会习俗和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他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无法容忍他这样超前的人物,还有他外表幸福的婚姻生活后面的同性恋行为,这些使得他现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他是英国文化的精英,又是有伤风化的罪人。他和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一场感情纠葛,使得他不仅因同性恋罪入狱,名誉上蒙受污点;还致使家中所有财产被全部拍卖,妻子带着两个儿子远走他乡,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相继有三部影片表现他这段恋情和他才华横溢的一生。有意思的是他死之后,人们原谅了他,他也备享哀荣。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下辈子最愿倾心长谈的人是王尔德。在王尔德去世以后,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女人在他的墓碑上留下多情的吻。

是一种怎样难以遏制的深情激荡在诗人的心胸,让他在难以忘怀之后抛弃一切现世的荣耀呢?王尔德绝不是循规蹈矩的人,他喜欢炫耀他的另类——华丽的衣饰、反叛的言行,但他不会丢弃一切荣誉饱受非议甚至遭受牢狱之灾吧?一定是无法掩饰的深情,才让他一点点沉陷,终于被全社会抛弃。这是一种让人毁灭的情感,不过,对于当事人,也许是一种幸福的沉沦,谁知道呢?

即使是今天,普通人也不一定懂得王尔德和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情感,但幸运的是,今天更多的人宽容了这种情感。

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文学家,临死的时候竟会一文不名,与中国宋代那位多情的词人柳三变一样;或者说他自己的童话《快乐王子》惊人地预演了自己的一生。

《快乐王子》是王尔德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中的王子生前住在逍遥宫里。白天,他和小伙伴在花园里玩耍,晚上,他带领大家在大厅里跳舞。一生幸福快乐的王子,死后被塑成雕像,高耸在城市上空。他的心虽是铅做的,却因看清了城市里的肮脏与穷苦而充满悲悯之情。王子说:“我死后,他们把我安置在这么高的地方,以至于我看见了这城里的一切丑陋和苦难。虽然我的心是铅做的,可我还是忍不住哭泣。”这时,王子遇到了去南方过冬的小燕子,王子让小燕子成为自己的信使,让小燕子取下自己身上的红宝石、蓝宝石以及金片去接济穷人。最后,王子变得破损不堪,冬天也越来越近,善良的小燕子不肯离开已经瞎眼的王子,在亲吻了王子之后,它在寒冷中死去。就在此刻,雕像体内发出一声奇特的爆裂声,王子的那颗铅做的心裂成了两半。

王尔德童话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王尔德 唯美主义 现实主义

引言

唯美主义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在整个世界的艺术发展进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最负盛名的诗人、作家、童话家,自成名以来一直都是以一个唯美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在所有人的视野中,并且他的生活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唯美的色彩。在19世纪,他是与萧伯纳齐名的著名作家,以其过人的自信与天赋站在了唯美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的巅峰之上。可以说奥斯卡・王尔德的人生是曲折与奇特的,他渴望解开客观现实对其的束缚,追求独自徜徉在纯色的梦境里,没有世间的庸俗和社会的压力,有的只是源自于自然的那份纯净与唯美。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却又时常可以发现他的挣扎、他的摆脱经常会被打回原型,出现客观现实的那种莫名的悲凉。就像有些评论家对王尔德的评价认为他是从唯美主义象牙塔里跳出来的小丑,是福斯塔夫和哈姆雷特的集合体。但是无论生活赋予了王尔德什么,他始终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在唯美领域里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而我们要从王尔德作品中找到其唯美主义的痕迹,必然也要回归到其作品中去,去领会那份纯色的幸福。

一、《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情怀

在王尔德的唯美世界里,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它比墨尔本的翡翠还珍重,比牙买加的红宝石还浓烈。这种情感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更不会出现在商人贩卖的范畴里。在《夜莺与玫瑰》中,夜莺用一夜啼鸣与生命换来了稀世的爱情梦幻,却遭到残忍的践踏,就如同年轻人付出了真心却依旧得不到他所珍爱的姑娘。正如王尔德自己说的那样,其实人生的悲剧就在于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和你得到了你不想要的。但是无论怎样残酷的现实都阻挡不了王尔德对于美的无限渴望,这份执着贯穿了王尔德作品的始末。

尽管是悲情的童话,但我们还是可以藉由夜莺与玫瑰这两种意象进入到王尔德构建的唯美世界中去。当荆棘刺破夜莺的心脏血液滴垂时,夜莺用滚烫的心血浇灌着象征爱情的玫瑰,只求开出艳丽的花。玫瑰感念花开瑰艳,一生一死之间,唯美自现。尽管可能在读着这篇童话时你会感觉到心在隐隐作痛,似乎那株锋锐的荆棘插入的是你我的心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在意象的选择上是用心良苦的,这种莫名的心伤,娇艳而又悲凉的画面,确实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并且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内心那份对爱的诠释,诚恳而又疯狂。作者用这两种美好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其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美,并藉由意象编制了一个唯美的意境,带领读者走入其内心世界。尽管无从知晓作者在叙写这段童话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心境,但是在读者的视角里可以通过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语言找到那份悸动,似乎久违或已经忘却的那份最简单的心动。

在《夜莺与玫瑰》中,王尔德不仅种下了他的意境美和意象美,还种下了心灵美与悲剧美。王尔德通过的作品表达了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龌龊的灵魂,一颗纯净的心却能够永垂不朽,可见作家是追寻永恒之美的。在整个童话中,夜莺充分发挥了主角的重要性,秉性善良、无私奉献,甘心让荆棘刺穿胸膛只为成全别人世界里所谓的爱情。可见夜莺这份单纯的初衷正是王尔德所歌颂的,或许与己无关,或许没有结果,可是那是美丽的爱情啊,纵然头破血流,纵然身死道消,我们坚持的正是生命的本质,又何必要在乎得失。这份纯洁的善良或许最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但是谁说悲剧就不是美好的呢?可能《夜莺与玫瑰》最后的结局让许多读者都阵阵心痛,童话难道不应该是完美的吗?或许夜莺会告诉你,美好在于我们朝着我们所渴望的努力了,哪怕夜莺的牺牲并不能换来唯美的爱情,但那是因为爱情本身就是一场莫名的悲剧。玫瑰花的枯萎、女孩的一句戏言、年轻学生的苦苦眷恋、夜莺的执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客观现实的轨迹,逃不开躲不掉的悲剧。可是我们回头去看夜莺的那份坚持,对于爱情的痴痴幻想,悲剧又如何呢?至少它们在它们所渴望的路上迈出了它们最坚实的那一步,或许现实有些残酷,但作家美好愿望的表达足以慰藉我们的心灵。王尔德用他奇妙的思维和唯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唯美的悲剧,同时也是他在逃离世俗约束而迈出的那一步。王尔德的夜莺演唱的是生命赞歌,一如那绚烂的烟火,哪怕流星划过,也要带着唯美的轨迹。

二、《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小说中向我们演绎了一场精神与身体的论战,一次积极与堕落的碰撞,那是一场用精神做出的交易,在不经意间观照了一个灵魂堕落的瞬间,让我们在王尔德的字里行间去反思精神的细枝末节。

小说中的道林・格雷原本是一个单纯的积极向上的少年,但是画家霍尔华德和朋友亨利勋爵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单纯的美好。小说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线索引出了一大篇幅的故事,而主人公也因为在霍尔华德和亨利勋爵两人之间辗转中变得世故、变得污秽、变得越来越像他曾经最厌恶的那种人。可以说主人公的思想更大层面上代表了玩世不恭的王尔德,王尔德同样是享乐主义中的一员,而这部小说更像是作者对自己的剖析,在清醒与迷茫、堕落与良知之间作者已经找不到曾经来时的方向,更多的是在不停地与自己的渴望搏斗。作者始终都在现实与唯美之间不断地徜徉、徘徊却又不愿让自己走出唯美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他能够让自己的灵魂获得澄清,并找到他始终都在追寻的那份光明。

在小说中,王尔德向我们阐释了一个与真实世界相对立的镜面世界,并将现实中的一切通过主观臆想幻化成镜面世界里的意象。《道林・格雷的画像》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伦敦,并且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诸如“考文特花园”、“格罗文诺”等现实场景,但是王尔德在描写上似乎有意将环境模糊化,让人找不到现实世界的痕迹,这也是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独特的一种表现方式。如小说中道林为了逃避良知的审罚而逃到一所场馆的时候,作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月亮低垂在空中,像一颗黄色的骷髅。一大片形状古怪的浮云不时伸出长臂把它遮住”,“这里的雾比较薄,道林看得出一座座呈奇怪的瓶状的砖窑吐着桔红色的扇形火舌。”如果将这样的场景描述单列出来的话,任意一个伦敦人都无法从文字间找到伦敦的痕迹。但是就是这样的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表述成为了王尔德笔下唯美主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超越现实”也正是唯美主义的理想之一。我们不得不说,语言是王尔德表述其唯美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他通过对文字的驾驭,将他所有对于美的幻想和执着都完好地呵护着,然后等待着在某个不经意间超脱现实。

唯美主义的信条是将艺术净化,正如王尔德所说,其实艺术的真正巅峰是在抛弃了人类固有的精神上的负担之后,通过一种新的媒介或是物质去找到其应具有的属性,而不是因为艺术热忱或是所谓的高尚的激情。它应该纯粹地走自己的道路,不依赖于任何时代的特征,但时代会影响艺术的象征。就像《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结局那样,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道林・格雷的丑陋与原罪,一如王尔德渴望摆脱的现实一样,作者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净化,也渴望找到一片灵魂上的净土,去安抚被污浊了的身心。尽管在小说中途,道林・格雷有两次都产生了悔意,但是内心深处那种享受罪恶的却让他再一次踏上迷途。王尔德对此如此评述:“观察这个过程倒是一种真正的享受。他将有可能跟随自己的思想进入神秘的灵魂深处。这幅肖像对他将成为一面最神奇的镜子。”的确,形体美终有一天要消逝而去,但是艺术的美却是永恒不朽的,所以作者用他独特的唯美主义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长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美,那幅挂在墙上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将永远用讽刺的眼光审视着当时社会的丑陋。

结语

从上述的两部作品中我们也已经看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语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尽管这种体系尚不完整,但这不妨碍他对唯美主义的追寻。艺术源于生活,可是王尔德的唯美艺术里更多的是超脱了现实的束缚,让灵魂自由,让视野开阔。不过,纵使是王尔德这样的唯美主义大师也终究逃不出现实主义的泥淖,唯美再美,终要起于现实又落于现实,在他的唯美主义作品中更多的还是对丑陋的现实世界的宣泄与批判。在王尔德那五光十色、绚烂迷人的语言中,我们真的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并且在王尔德的作品中还有东方文化的融入,也让其作品中唯美主义语言更显神秘与完整。王尔德终其一生都在试图通过他的创作为世人打开追寻美的大门,只有将唯美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读懂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语言。

参考文献

[1]符晓.浅析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夜莺和玫瑰》中的形式美与精神美[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王晶波.《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3]崔海峰.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J].辽宁大学学报, 1994(9)

相关期刊更多

近代中国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中山学社

食品与机械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教育厅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