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旦的习俗

元旦的习俗

元旦的习俗

元旦的习俗范文第1篇

元旦习俗文化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庆祝元旦的三大习惯

习惯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习俗范文第2篇

1月1日,新的一年的开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并非“舶来品”,已在农历(夏历)中沿用了4000多年,但现行“元旦”为1949年所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元旦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活动,欢迎阅读!

元旦的庆祝方式元旦的庆祝方式一:

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庆祝方式二: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庆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

过元旦节的时候活动有哪些古代中国元旦习俗活动:

古代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为了纪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堆火等庆祝活动。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现代中国元旦习俗活动:

1949新中国成立后,把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我国民国时期才诞生的。庆祝的习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的习俗,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的传统庆祝方式。比如放烟花,杀三生,祭鬼神,拜祭先祖等。

元旦属于国际节,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列为法定的节日,在中国也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古代的元旦与当今的有何不同从史料来看,差别挺大。中国很早就有“元旦”概念。1960年大汶口时期,从陵阳河遗址出土,灰陶上便发现了“旦”字。传说元旦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出,规定了一年从元旦这天开始。但是,颛顼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没有确定“元旦”这一名词。

元旦的别称很丰富,汉代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有称“元朔”、“岁日”,民间多叫“新正”、“新年”,等等。由此可见,今天已十分流行的“元旦”一词,在古代并不太受青睐。开始为“元”,天明即“旦”,元旦应该是古代文人杂合了“正旦”、“元正”等词汇要素,慢慢叫开来的。

“元旦”固定组合,在南北朝时已出现。南朝梁萧子云所写《介雅》便是供新年第一天使用的歌词,创造性地使用了“元旦”:“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趋拜齐衮玉,钟石变箫韶。日升等皇运,洪基邈且遥。”

宋元以后,“元旦”已不再是生词,当时的志书、笔记中渐多。如宋陆游父子参订的《嘉泰会稽志》中有一句:“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进一步称,“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今天所使用的“元旦”一词,和古代已经有差别。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长达两千余年的王朝政治,也结束了惟用天干地支纪年的历史,进入了西历(阳历)与中历(阴历)并存的“二元”历法新时期,以西历公元为标准纪年,将1912年1月1日,确定为民国元年的元旦。可以说,民国对西历和元旦的全新确认,无异于一场民俗和律历领域的辛亥革命。

元旦的习俗范文第3篇

  中国元旦节都有哪些习俗?

习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元旦,即现代中国所称之春节的习俗,

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中国元旦的习俗

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庆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定为法定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习俗范文第4篇

元旦是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元旦节的习俗。在我国,元旦节还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 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我国对元旦节不如新年重视,所以一般中国元旦节的习俗就是张贴“欢度元旦”。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

元旦的庆祝方式一: 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元旦的庆祝方式二: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

元旦的习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春节 文化 扫尘祭灶 拜年文娱

在中华民族众多岁时民俗中,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过小年开始进入除旧布新的迎春阶段,人们开始为迎接春节忙碌起来,迎春习俗在这一时段集中体现出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孝敬、礼仪、饮食、清扫活动,还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诸多范畴,无不在春节习俗丰富而灵动的智慧中得以展现。

一.春节的来历及其意蕴解读

我国的春节,起源于祭告天地之日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之“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日”,代表太阳,“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字结合起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一天。

历史上,元旦的日期历代不尽相同。秦朝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刘彻时期,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至清末。民国元年,我国将正月初一之元旦年节定为春节,将阳历二月二日称为元旦,实际是阳历新年节。一九四九年,新中国仍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阳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可见,元旦作为春节,日期的变动调整,体现了中华民族善于继承勇于变革的可贵品质。春节,是中华先祖求新奋进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满载美好未来憧憬、开启希望的节日。

二.扫尘祀灶及其文化意义

扫尘,是迎接春节的重要民俗,起源于古代人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这一习俗,在宋朝已经形成。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除夕,人们清扫屋宇,除去旧年的尘埃,喜迎春节。俗谚云:“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民间有些地方在送灶神前扫尘,说灶神画尘记人间之事,欲以此禀报天帝,为抹除灶神记录,在送灶神前,将烟尘掸去;有的地方在送灶神后扫除,说灶神上天,家中清扫毫无顾忌。天津宝坻在送灶前扫尘,扫除前,先祷告道:“土地奶奶躲躲,扫了房子供果。”扫尘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好清洁、讲究卫生、追求健康的可贵品质。

祀灶之后,诸神返抵天界,直至新年才返回人间。从小年到除夕是神灵缺位的日子,这段时间民俗称为“乱岁”,民间婚嫁不须择日即可举行,百无禁忌,名曰“赶乱”。可见,中华春节文化认同“天”,强调顺应天时,遵循大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天和人类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天与人是同一的,不仅有物质的自然的接连,还有精神上的互通。

三.拜年文娱及其智慧内质

拜年送贺喜,是年节期间广泛流行的习俗。初一天刚亮,全家穿上新衣,子女给长辈拜年,相互拜年。之后,左邻右舍、家族老少,相互串门拜年。人们拜年,就是希望当下及未来拥有和享有幸福的生活。

悬春联,是我国人民过年节的传统习俗。清代《燕京岁时记》曰:“春联者,即桃符也。”古时,在大年初一,人们把桃符钉在门的两侧,以辟邪降幅,作为“除旧更新”的象征。蜀后主孟昶有一年过年节,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两句联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悬春联,是人们以示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追求美满生活的期盼。

放爆竹,舞狮是春节期间重要的娱乐活动。爆竹也称爆仗、鞭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燃烧,发出劈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除旧迎新。燃放爆竹使节日活动更加绚丽多彩。过年,我国人民广泛开展传统的舞狮活动。大年初一清早,就有大锣大鼓伴奏的狮子舞挨家挨户拜年贺喜。有趣的是舞狮者每到一户时,都要到中堂、普房、厨房及猪栏等处一边舞、一边唱,歌颂一番,以图吉祥如意。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辟邪,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