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言何其芳

预言何其芳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1篇

生人死人,乃帝王之权。帝王虽自可借君主之威权,持黎庶万民之生死于掌中,然而,帝王既身为天子,虽然仰承天命,治理万民,但于己而言,内中也不过凡俗肉身,对自己的死生运命,却也只得听诸天意。

1730年,爱新觉罗·胤禛——后世所称的雍正皇帝——君临天下已历八载。他此时年已五十有二,过了古人所谓天命之年,尽管每日受到臣僚三呼万岁的恭维,但雍正自知古来并无万年天子,而且体中究竟何如,也只有自己方才知晓。作为被后人誉为最勤政的清代君主,雍正勤求治理,每日除临朝听政,引对臣工外,更通宵达旦,批阅奏章数以百计。这位忌刻多疑之君主,一向以明察为能,故今人检视昔日雍正朱批奏折,会发现奏折末尾留白处,乃是皇帝驰骋圣裁天意之所,常常下笔一气千言,对一些宠信近臣甚至还会夹杂谩骂调侃,如对家人叙谈,以彰显推心置腹之心,尽管也许未过几日,申饬责骂就会如同暴风疾雨一样射向同一名臣僚,如视寇雠。

李卫就是这些时而仰承圣恩,时而领受天威的皇帝心腹臣僚之一。他行年不过四十,正值壮年,却已然官居浙江总督。李卫非是靠科举正途步入官场,乃是纳捐出身,故并无文章资望可为凭恃,唯一端赖者只有皇帝恩眷,故李卫既被皇帝视为心腹臂膂,也是皇帝待以家人,倾吐体己话的对象,自然感戴圣恩,鞠躬尽瘁。

当裹着黄绫的折匣于7月5日送达李卫坐镇的杭州衙署时,李卫自然毕恭毕敬,面朝北京叩首行礼,仰接上谕。

折匣中的上谕是通过廷寄这种秘密而迅捷的传达管道发送李卫等少数几名心腹大臣的特谕,足见雍正不愿让此事播扬开来,暗示臣僚当仰体君心,机密从事,不可少有懈怠,不然就像雍正先前颁发群臣上谕中所裸威胁的那样——“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而此道圣谕的书写方式,更加彰明皇帝用心良苦——通常分颁群臣上谕,大抵由皇帝口述,值日翰林恭书,但此道上谕,却是雍正亲自用朱笔御书,更加暗示接旨臣僚不可怠慢。但值得玩味的,却是这道上谕的内容非军国大事,而是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私事:

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导,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如有闻他省之人,可速将姓名来历密奏以闻,朕再传谕该督抚访查,不可视为具文从事。可留神博问广访,以符朕意。

在上谕的最后,雍正写道:

慎密为之!

在李卫看来,皇帝的上谕似乎坐实了自年初以来官场间的一个传闻——皇帝龙体欠安。尽管月复一月,各省疆臣大吏都会给皇上递上请安折子,而皇帝的批答也总是一个简单的“朕安”,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虚应故事。君主既身系天下之安危,故身体状况更属机密,如今雍正却发来访求医生方士之密谕,足证皇帝病势已难掩饰,不然不会如此明确暗示其迫切求医之心。

尽管雍正在上谕中已明确表示“不必预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但如此勖勉恳切之辞,对李卫这样深谙君心之臣来说,不过是驱策鞭仆的另一种方式而已。倘若真的信其所言,一旦访求非人,则皇帝盛怒之下,诛罚加之,非同儿戏。

如何拿捏分寸乃是一门学问,在李卫之前,已有许多臣工因为不善拿捏而罹遭申饬,甚至丢官去职。就在两个月前,雍正的另一名宠臣,四川巡抚宪德就因为推荐了一位诨号“王神仙”的道士,而被皇帝斥为“捏骗棍徒”,大加申斥。

究竟应当如何行事方能在满足上意和保全己身之间掌握平衡?自1730年起,皇帝忽然连发谕旨,征访民间奇人异士,有时甚至以名索人。这恰与皇帝圣体违和的传言相一致,就更让人窦疑丛生。

以名索人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寻访有“龚仙人”之称的龚纶,雍正对寻访此人的热忱可以从1730年3月8日四川巡抚宪德密折的两件附片中略窥端倪。这两件附片一件是雍正御笔亲书的上谕,要求宪德寻访到此人后,要“着实优礼荣待,作速以安车送至京中”,而且还特意嘱咐宪德“不必声张招摇,令多人知之”。另一张附片则是龚纶的简历,从这张简历中可以约略看出雍正的目的所在。在这份不足二百字的简历中,除了对龚纶的姓氏籍贯简要介绍外,就是龚纶令人称异的长寿和健壮:“年九十,善养生,强健如少壮”,但最令雍正感兴趣,也是证明其养生之术灵验的是简历中所称的“八十六岁,犹有妾生子”。

从雍正对龚纶的兴趣中也许可以看出皇帝病灶的真正所在——积年劳于政事,加之年过半百,使皇帝的精力不济,圣躬违和。就在李卫接到雍正访求名医方士上谕前一天,雍正就在一次诸王文武大臣俱在的朝会上,承认自己“自去冬即稍觉违和,疏忽未曾留心调治。今年三月以来,间时发寒热,往来饮食不似平常,夜间不能熟寝,如此者两月有余矣。”

但这究竟是何病症?这也许恰恰是雍正所隐秘讳言之处。而朝鲜使节回国的报告中,则直指长期以来困扰雍正的疾病,乃是因好色戕贼身体所致,“皇后则弃置京城,只与宠姬辈出居圆明园,日事荒淫”,如此几年,最后甚至到了“下部及腰以下有同未冷之尸,不能运用云”的地步。

皇帝如此阳刚不振,自然需要龚纶这样在八十六岁还能生出孩子的“龚仙人”亲来传授经验。但宪德的奏覆却让雍正大失所望——“龚仙人”已于两年前身故,余下子孙并没有人得传其父养生秘方,雍正只好另寻它途。李卫作为雍正寄予厚望的宠臣,自然当仰圣意,排解圣忧。

就在李卫收到雍正密谕的第二天,一份工工整整誊缮好的奏折被小心装进折匣中,快马加鞭,送抵京师,直达御前。在奏折中,李卫用尽可能审慎小心的文辞向皇帝推荐了一个他“向曾闻得”的“深通数学,亦明性理”的河南方士。为了尽可能推脱责任,李卫声称自己“未见其人”,但是此人曾为已去世的清代名医刘璐所“深服”,并且曾与李卫的同僚,雍正的另一名宠臣田文镜有过来往。

贾士芳就在此时,以贾文儒的名字登场了。当他的名字出现在雍正御前时,前途似乎乃是一片祥和喜乐。雍正的欣喜之情在给河东总督田文镜的上谕中溢于言表:“闻此人甚高博,可令踊跃鼓舞”,汲汲要求田文镜“密送至京,朕试看”。田文镜的回奏更是令雍正大喜过望,在田文镜的奏覆中,贾士芳不仅“颇知数学,言多应验”,而且“言论深远,非高博者不能”,有“贾神仙”之称。

但此时,无论是雍正,还是李卫、田文镜都无法逆料这个开端将会导致何种样的结局,对一个长久以来跪伏在雍正这位敏感多疑君主恩威不常的影子中的臣子来说,无论发生任何变数都应以常理视之。只有那个已经被这三个人以不同心态写下名字的贾士芳,尚被蒙在五里雾中,他更不知道,他将要前往治疗的这名非常病人,罹患的真正疾病是如此的凶险和致命。

神仙?妖道!

1730年8月28日,贾士芳在河东总督田文镜的殷勤款送下,启程前往帝国京师。他并非第一次进京,京城的一所著名道观白云观,就曾经是他的客居之所,外间则传闻他曾是驻节江苏清江浦的河道总督嵇曾筠的座上宾。荐送贾士芳的田文镜则在奏折中称,贾曾在1721年因“言多应验”而被前任河南巡抚杨宗义访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贾士芳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游方道士。

在传统中国这样一个安土重迁的社会中,没有什么比一个游走各地之人更令人感到惊疑的了。这些游走各地的陌生人搅扰了当地居民熟悉的社会空间,将不安的涟漪层层扩散到大街小巷——传统中国的社会并不开放,民众对闯入这个封闭空间的人宁可保持警戒拒斥的态度,游方僧道更是其中最值得疑惧的一类,因为他们被视为具有非同寻常的能力,可以通过所谓的“法术”,将超自然力量带入人们所熟知的平常世界中。其所带来的超自然力量,尽管有时确能起到益处,但更多时候,一如明清文人笔下的志异怪谭一样,会给人带来灾殃,甚至是剥夺人的生命。贾士芳正是这样一个给人带来恐惧、不安的道士,在一个相信鬼神灵异之说的时代,贾士芳模糊不明的出身更被渲染了神秘色彩。据贾士芳同时的文人袁枚和顾公燮记述,贾的出身便灵异非常,年少时曾被一名叫王紫珍的“尤有神通”的道士携上天宫半日,但回家时却发现已过数年,而他精于术数,预言灵验的本领,正是因为在天上饮了半杯酒所致。

贾士芳神乎其神的出身及其神验灵异的传闻,都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分子,但也同时成为一个众人竞逐的对象,因为他手中握有的超自然的力量——法术,在带来灾祸的同时也同样能给人带来吉祥。而现在,毫无疑问,官僚机构希望将这种未知的力量握于己手——在李卫、田文镜这样的帝国官员眼中,贾士芳唯一的真正作用与平日呈送皇帝取悦圣意的贡品一样,都是用以固宠升迁的本钱。但有鉴于这种神秘力量远非凡俗之人所能操控,所以他们无法预知送往皇宫大内的贾士芳究竟是一件取悦龙颜的精巧,还是一颗随时可能将他们仕途前程甚至性命都炸毁的定时炸弹。

李卫忐忑虚悬的心在两个月后才安定下来。10月17日,李卫收到皇帝的上谕,告知“圣躬大安全愈”,而这一切都是贾士芳悉心调治的结果。李卫对自己推荐贾士芳一事颇为得意,没有什么比治愈帝王疾患更易邀宠,但他显然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消息传递的速度。帝国疆域如此广大,以至于任何一条消息从京师传到地方都需费数日,而朝堂政事朝夕变化,从京师到李卫所在的杭州衙署,一般需要20天的时间,这20天的时间,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确实就在这20天内发生了。11月5日,雍正皇帝突然颁发谕旨,宣布使他“圣躬大安全愈”的贾士芳乃是一个“胸怀叵测”的“妖邪之人”。此时距贾士芳赴京给雍正治病尚不足两月,距雍正颁给李卫称赞贾士芳疗病奇效的上谕亦不足一月,除了雍正本人以外,没有人知道贾士芳究竟因何事开罪皇帝。两月来变故的唯一亲历者,就只有雍正本人。没有人胆敢质询皇帝,所以,这道上谕既是皇帝的一面之词,也是对此事的唯一解释。

在这份后来被编入“不”字号,也就是不许刊出的上谕中,雍正声称早在一年前就因其弟怡亲王的推荐而召见过客居京城白云观的贾士芳,因其“虚诈”“中无所有”故略加赏赐遣出。但自这次召见以后,雍正就感觉圣躬违和,而举荐贾士芳的怡亲王也病势加重,最终不治去世。尽管从一开始,雍正就圣明烛照,识破了贾士芳“挟其左道邪术,暗中播弄”的险恶嘴脸,但是在贾声称长于疗病之法后,雍正仍决定把这个危险人物留在身边,为其调治。

按照雍正的说法,贾士芳“口诵经咒,并用以手按摩之术”,还将一种密咒教给雍正,使雍正在试行之后“顿觉心神豫畅,肢体安和”,而雍正也对贾士芳“深为喜慰,加以隆礼”。

雍正承认,经过贾士芳一个多月的治疗,自己身体确已大愈。而恰在此时,贾士芳露出了其凶险邪僻的一面——他居然利用邪术将皇帝健康把玩于股掌之间:“居寝食之间,伊欲令安则安,伊欲令不安,则果觉不适。其致令安与不安之时,伊必预先露意”。更令雍正愤懑的是,贾士芳居然大放厥词,在念诵咒语时竟声称“天地听我主持,鬼神供我驱使”,故意“诈露有先天而天弗违之意”。

雍正对贾士芳的最后一项指控,是他的左道妖术已拂逆天意,导致天降灾祸——就在这一年的9月30日,京师发生地震,雍正此时恰在圆明园乘船游乐,泛舟水上逃过一劫,对此,雍正的解释是,上天因为他任用妖人而用地震加以告儆,又因其长久以来替天行道所以护佑他毫发无伤。而贾士芳,这个“市井无赖之匹夫,狗彘不如者”,正是引发这场地震的罪魁祸首。

在上谕的最后,雍正的愤怒已经出离理性变成了一连串的切齿谩骂。尽管依刑律所定,此案当交三法司同大学士会审拟定判决,但雍正已以明确意志干预了司法的最终裁断:“若伊之邪术果能操祸福之柄,贻患于朕躬,则伊父祖之坟茔悉行掘发,其叔伯兄弟子孙族人等悉行诛戮,以为异常大道之炯戒。”

而在这道上谕的最后一句,雍正突然笔锋一转,为他所深信的宠臣李卫开脱:“李卫不必以此抱歉于中,天下之人亦不得以此议李卫之失人也”——李卫的举荐失当的罪责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一笔勾销了。

法律机器在雍正的催逼之下以异乎寻常的效率高速运转,由于皇帝已对贾士芳的处置做出如此明确的指示,所以会审臣僚只需秉承上意即可。不到一周,臣僚便做出最终裁决:贾士芳本人以大逆罪凌迟处死。贾士芳的眷属中,男子十六岁以上皆处以斩首,十五岁以下并母女妻妾皆给付功臣家中为奴——这不过是皇帝那道切齿上谕的法律版而已。

但雍正再一次出人意料地展示出为君者恩威不常的一面,在怒称要对贾士芳株连九族的六天后,皇帝却决定法外施仁,宽贷贾氏一族,只是将其监押,严加看守。至于贾士芳本人,却仍难逃一死,但改为仁慈的斩首之刑——对居上位者而言,予生抑或予杀,一如贾士芳是“神仙”还是“妖道”一样,不过是一张纸牌的两面,而转死为生,由神变妖,如此翻覆巨变,亦不过片语间事耳。

我是传奇

贾士芳在刑场上,等待最后一刻的来临,此时是1730年11月11日,就像每一个行刑杀人的日子一样,在被民众围观品评一番之后,随即便在坊市悠悠众口间渐被遗忘——帝国国祚如此长久,足以将任何奇哉怪也的事情消解于无形,“神仙”贾士芳的传奇故事不过是帝国交响曲中一个走调的音符。只是它的尾韵拖得长些而已。贾士芳死后不足一月,另一位名唤娄近垣的道士又被雍正召进宫来,以驱散贾士芳缠绕未尽的“余邪”。在经过了一系列仪式和法力的较量后,贾士芳对皇帝最后的威胁也涣然冰释了,“朕躬悦豫,举体安和”,这句曾用来称颂贾士芳奇术的赞语,再次被安到娄近垣的身上。娄取代了贾的位置,但他足够幸运地一直得到雍正的恩宠,被封为“真人”,并且成功地活过了那位阴晴不定的主子。

贾士芳的余孽也被有计划地遗忘,所有关于贾士芳的档案,包括上谕、奏折和记录都被一一封存,不得刊出。唯一可能将贾士芳从遗忘深渊中解救出来的,就是坊间的好事文人,但在他们的笔下,贾本是个得道高人,深通易理,有预知因果未来之能力,倍受世人尊崇。他本可位列仙班,却倚仗法术,自甘堕落,终于被皇帝洞破其奸,及时诛戮,以防这名“妖人”继续祸害人间——“贾既伏诛,天下称快……天威独断,诛不逾时,能哲而惠,虽尧舜何加焉!”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元芳体 模因论 原因

一、引言

“元芳,你怎么看?” 最近这一问句突然风靡网络。元芳是谁呢?元芳来源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剧中狄大人常对李元芳说:“元芳,此事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也比较格式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2012年10月,这一惯有的片断被网友吐嘈,并跟风模仿形成了“元芳体”,产生各种版本。

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探讨“元芳体”迅速蹿红的原因,以及在网络用语更新换代如此迅猛的今天,人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二、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是模因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源于社会生物学, 最早见于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这本畅销书中。道金斯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引入与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 它的核心是模仿(Dawkins, 1976)。模因靠复制而生存。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何自然,2005)。

模因论(Memetics) 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模因的复制、传播和进化, 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中出现的诸多一脉相承的相似现象。

三、“元芳体”成为强势模因的原因

神探狄仁杰这部电视剧早就开播了,为什么李元芳现在才开始走红呢?这要说到一起案件,泉州女孩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断定为自杀!得知这一消息后,一名武汉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了发帖嘲讽。因此,“元芳体”成为强势模因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的。社会事件、重大新闻或者热点问题的出现,都有可能触发网络用语的更新换代,导致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产生。

“元芳体”的蹿红,是一种网络文化从众心理的体现。试想网络上铺天盖地地出现“元芳体”,网友怎么可能不去关注它。不去关注可能会被别人嘲笑自己落伍。更何况“元芳体”这种略带揶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模式,很容易受到网友热捧,激发网友的创造热情和想象力,使语言更加活泼可爱。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网友们通过使用“元芳体”,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网络上对于“元芳体”的使用不胜枚举。“今天又要加班!元芳,你怎么看?” “最近交通事故很多,元芳,你怎么看?”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元芳,你怎么看?”并不是重点,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一面明镜,都有自己的观点,只是用这一问句来宣泄情绪,表达自己的不满。

四、正确看待“元芳体”这一网络流行语现象

“狄仁杰:近来忽闻‘邮包’甚多,元芳,此事你怎么看?李元芳:大人,此事必有蹊跷!狡诈之徒冒用尔等行骗,实乃胆大妄为。狄仁杰:若此,应速速张榜,布告桑梓,以免祸害黎民……”

这是近来浙江金华公安官方微博用“元芳体”的微博预警,提醒市民提防“邮包”诈骗,用语诙谐幽默同时拉近了警民关系。但也有一部分人担心网络词汇的滥用会颠覆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应当客观地看待这一现象。正如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语言文字专家郝铭鉴所说,“应当积极看待网络流行语和层出不穷的句式,但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还要看场合、语境、对象及表达目的而定。”因此,对于“元芳体”这一网络流行语现象,不应盲目排斥,也不应盲目追从。

参考文献:

[1]韩浩月.元芳体:怀疑主义者的利器.法制日报,2012(7).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3篇

流年溪水,潺湲岁月

世间留情,韶光华芳

【染】

研磨滑墨,宣纸尽展,纸扇纶巾,侃侃而谈,挥毫点墨,纸上跃花,笔下月华,染一笔淡墨,染一纸虔情,染一汪泪泉。

绡断字迹稀薄,丝尽墨何处泄?纸黄字形犹清晰,纸皱情犹可鉴天日,人已随风化雨或随雨镶土而去,情已随人渐淡或随时逝去而眠,叹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墨雨点滴散霰雪出笔端,纸上墨荷初晓妆,愈开愈烈原是一文清水融情史,泼墨执笔书情诗,心思静谧说情事,荷出淤泥,人入情海,莲含妩媚,人染墨迹,写尽数卷章节,仍抒不尽似水柔情!

【指】

风月满楼,驾鹤西去。云海翻涌,碧天浪花。拈一碎花,点一朱砂。天涯只身,天堂蓝珀。弹一曲悠悠远远古筝语……

云水遥,千山凝,暮山紫,千里音,入心醉,遥望处,山一程,水一程,寒风凛,水更清,独奏一曲琵琶吟……

十指交错,十指间换,语音渐变,空旷渺远,沙哑低沉,尖刻悲啼,林间悠扬,长破云霄,吹一曲轰轰烈烈伤感笛箫音……

指上弦音流,指下抚琴弦,十指交错弹。流水融清音,和风卷泣吟,飞鸟衔音符,百花随音醉,玉露含凝音,花下影不觉已飘飘然,人间几许,天上几许,吟水幽幽,音节点点,音符弱弱,一江春水指弹人间天上几多伤愁,指弹世事炎凉几许忧郁。

【流】

楼兰旖梦,竟是岁月婆娑,梦醒何处倚杨柳,景随人去,景欠人情,多情华发三千变白雪,多情泪眼干涸还有泪。望眼秋水难赋情,瘦比黄花难却思。

金樽满盈,竟是情浓时借酒浇愁愁更愁,酒醒何处诉愁肠。人醉愁还绕,人醒愁更稠。凭栏处,何处寻往事细细眼前飘,何处话流水易逝凄凉,何处觅水到渠成之说?

流水曲,袅袅音,转瞬即是人生另一幕场景。流不尽的泪,流不尽的情,到头来叹一句:再坚强的诺言也形同干草。

【年】

为何凭年划分我的人生阶梯,为何凭年尝尽情路坎坷,为何人间一年抵不过天上一天?这样的流年,这样的琐事情缘,难道还是应付了年华易碎的预言?

用双脚踏过多少荆棘,最终人言一语踏乱了心池,踏断了心弦。用双眼看了多少沧桑,最终说一句年华易度,人情难却,扰乱了一切的计划,纷乱了所有步伐。

我在年上镶嵌的那些东西,你不懂。我在年上留下的痕迹,你看不到。我在年上经历的事,我不想与人诉说了。

【岁】

一岁一煽情,一岁一冗长,一岁一年轮,一岁一心境。

沿袭生生不息的路径,走在无所忧无所虑的通径,我以为岁这个字不会在我的身上看出来,或者说不曾想过岁会带予我什么。天真浪漫是主旋律,无忧无虑是主打歌,爱笑爱说是贯穿线,而今淡看红尘,迷恋红尘,念念旧人,思想悠长,不得不说岁这个字在我身上有了他的足迹。

满目琳琅,只剩神游万里却看不见东西。潦草残字,人说句句不离伤。埋藏心间,人言眉宇紧锁锁住岁留愁。漫步碎步,人道伤心人易触景生情。华生丽锦,人说无心之作我便附和人本无心。

【月】

月上独无眠,心事盈盈,何所思何所依何所忆,今宵又是帘卷西风座中人独伤长。月隐人浅梦,忧心忡忡,何所梦何所见何所感,今夜又是清风徐徐梦落成雪人独惧梦。月落人独醒,漫漫忧思,何所愁何所忧何所泣,今夕又是断梦浅眠自然清醒不肯睡去。

柳条无奈也抚风,花娆伤春也飘零,月寒凄清薄云遮。风清无故开罗帏,三抚两弄扰人颜,一行清泪饰素颜。

既是月必是夜,夜来境更静,夜临人更明。江心月,湖畔月,江南月,蓬莱月,处处月,处处景,处处情,丹心映明月,寸心难藏月,多情悲残月。

【华】

华丽无实,华而虚幻,情隐华字,愁绣锦章,隐隐约约,似梦似幻,也许这是一种方法,逃避的方法,不想面对不想显露心迹的方法。又或许是为自己的行为造个借口,那何必去述说呢,何必在意呢,如是便淡定的连自己都觉得似乎已是外世之人。

岁月华诞,人生华续,世事华生,把握今日,及时行乐,枯了的华岁给他一个妆奁紧锁其中埋葬那些憔悴容颜已不需的胭脂俗粉。厌倦繁华,看淡华装,却流连于华世,在无人明了的伤愁里祭奠缅怀过往。

周身绫罗绸缎装,紫钗翠凤玳瑁饰,不羡锦屏中人画,不爱古玩美人貌,不喜人间珍珠色,不恋翡翠玛瑙艳。只看年华,只写年华,只笑华年,只叹华年。临摹淡描,闲情握笔,书写天涯只心零落兮。

【芳】

风华正茂,芳草唯美,草色笼烟,草长人也长,草绿人也稔。花影交错,花蕾渐稀,花色宜人,花美人也媚,花靓人也芳。曾经我芳菲过,曾经我芳华过,曾经我做梦过,曾经我天真过。而那个曾经如今遗落在我来时的路上,而那个曾经我再也寻不回,而那个曾经变成时时刻刻缠身的梦魇。

芳心开时难也闭也难,坠落人间情海,满招泪凝噎,心蓄万吨水,难诉方寸心。我得芳年不自知,挥霍仅有的时间,浪费美好的芳华,我失芳年泪落无声胜有声,一朝失足,满盘皆输,独自掩脸朝泣露晚布雨。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4篇

两对夫妻“交叉出轨”,

异地“置换”重组家庭

今年45岁的赵俊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西乡某镇。1985年,他从驻厦门某部队退伍回家乡后,被分配到镇政府计生办工作。1989年,他与小自己7岁、在镇服装厂上班的崔兰结婚,次年底生下一个儿子。

1991年5月,赵俊言无意中得知崔兰与自己的铁杆兄弟何振东有暧昧关系。何振东在镇政府企业办上班。1990年初,何振东与大自己3岁的镇供销社职工王月芳结婚,当年底,儿子呱呱落地。

1991年5月的一天中午,赵俊言将崔兰和何振东堵在一家旅馆的客房里,当时的场面非常尴尬。何振东说了声“对不起”后,随即夺门而出……赵俊言将崔兰带回家里,她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泥塑木雕一样保持沉默。他一气之下将她暴打一顿,再三追问:“你与何振东是什么时候好上的?”禁不住他的拳打脚踢,崔兰称自己早在结婚前就同何振东发生了性关系。听到这里,赵俊言像吃了苍蝇一般难受。他重重地打了她两个耳光后,怒不可遏地离开了家门。

赵俊言在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他的头脑里反复考虑着同一个问题:家丑不可外扬,下一步该怎么办?一方是娇小可爱的妻子,另一方是最信得过的小兄弟,两人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屡屡,他哪能咽下这口恶气?拼个鱼死网破,不值!离婚吧,孩子太小,他实在不忍心亲手毁掉这个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三口之家。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这也是他难以做到的!

无奈之下,赵俊言走进了供销社,将王月芳叫到一个僻静之处,向她描述了那不堪入目的一幕。王月芳惊呆了,声称要去找何振东拼命。

“不能!千万不能这样!你如果把此事闹得满城风雨的话,我和你该怎样抬头做人呢?再说,我和你都应该反省一下,为何没能扎好自家的篱笆墙呢……”赵俊言一番话如同泼下的一盆凉水,让王月芳清醒了许多。

经商讨,赵俊言和王月芳达成了共识:分别对崔兰和何振东严加看管,坚决将两人“拆散”,维护各自家庭的稳定。

说干说干。赵俊言为了让崔兰尽快“收心”,多次采用家庭暴力的手段,王月芳则当着何振东的面,一哭二闹三上吊,目的是让他回心转意。令赵俊言和王月芳郁闷的是,崔兰和何振东并没有断绝来往,每次暗中进行的“活动”更加隐秘了。

1991年7月初的一天下午,赵俊言和王月芳在高密市区的一家宾馆里成功地将崔兰和何振东抓了个现行。望着浑身颤抖的崔兰和何振东,两人的肺都要气炸了。赵俊言找出纸笔,挥拳逼迫崔兰和何振东写下了“保证书”……

此后,崔兰和何振东仍然藕断丝连,一次次给赵俊言与王月芳提出了“难题”,他俩经常抽空见面,不是大吐苦水,就是研究预防双方再次出轨的对策。

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也许是两颗受伤的心更容易贴近的原因,赵俊言和王月芳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1991年8月的一天,赵俊言与王月芳跟着崔兰和何振东来到了高密市区,被两人机灵地甩开后,先是看了一场电影,接着牵手走进电影院旁的一家宾馆里激情燃烧起来……

很快,赵俊言和王月芳之间非比寻常的亲密关系被崔兰和何振东识破。于是,这两对夫妻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考虑今后的打算和安排。赵俊言向何振东提出“互子”的要求,他当即表示同意,崔兰和王月芳均未提出异议。

没想到,赵俊言和崔兰、何振东和王月芳前去高密市民政局办理离婚、结婚手续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婚姻登记人员告诉他们:“没有先例,现在无法办理这些手续。”

更大的风波随之而来。赵俊言和何振东准备“互子”的消息传出后,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以至于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1991年11月,赵俊言、崔兰、何振东和王月芳实在难以忍受人们的闲言碎语,又坐在一起,签订了一份“协议”,分别在上面签字,并按了手印。随后,他们分别从各自的单位辞职,将刚断奶不久的孩子托付给各自的父母照顾,在镇北甲村租下10多亩荒地及20余亩水田,“”后从事柿子树栽培及水产养殖。

艰苦创业的日子开始了。赵俊言和王月芳夫妻俩负责承包柿子园,而何振东和崔兰夫妻俩则负责承包鱼塘。当地村民谁也不知道其中的“隐私”,都以为这两对夫妻是原配。赵俊言和何振东两家相距不到500米,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轮回中开始了平静的生活……

“天缺一角”多伤悲,

岂能容忍对方霸占“发妻”

赵俊言和何振东通过的方式避开了“出轨之祸”后,兄弟情分并没有影响。随着创业步伐的加快,他俩结成了“通家之好”,只要有一家做了好吃的,就会把另一对夫妻拉过来品尝。

因创业压力大,赵俊言和何振东这两对夫妻除了吃饭、休息外,几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柿子园和鱼塘里。到了1993年底,赵俊言的柿子园获得了较大的回报,而何振东的鱼塘仍处在投入期,因此他经济上陷入困境。赵俊言和王月芳知道此事后,当即从银行里取出两万元现金交到何振东的手里,说:“兄弟,你拿去救救急吧,如不够,我从别的地方帮你借些钱……”这番暖心暖肺的话语,让何振东和崔兰的眼里泪光盈盈。

在赵俊言和王月芳不遗余力的帮助下,何振东和崔兰终于渡过了难关,尝到了水产养殖的甜头。1994年底,何振东将两万元还给赵俊言时,多给了1000元作为利息,被他婉言谢绝:“兄弟,你这样做就见外了。”站在一旁的崔兰也说:“大哥,你的心意我们领了,利息坚决不能收!”何振东还表示,自己欠赵俊言夫妻俩很多人情,一定要找机会补偿。

就在何振东和崔兰苦于无法“补偿”之际,赵俊言和王月芳遇到前所未有的烦恼。1996年秋天,赵俊言的柿子园获得了大丰收。因市场上的柿子堆积如山,价格从往年的每斤1元跌至0.1元,赵俊言夫妻俩为此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何振东和崔兰建议赵俊言和王月芳把柿子拖回家,加工成柿饼。赵俊言和王月芳再三盘算后,听从了何振东夫妻俩的建议,买回了成套的柿饼加工设备。

转眼到了1997年春,赵俊言所加工的柿饼打进高密市食品商店及农贸市场后,全部卖空了,所得净收入是往年的3倍以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赵俊言夫妻俩特地租了一辆车,把何振东一家三口接到高密市区的一家高档酒楼里感谢一番……

幸福、富庶的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2005年底。赵俊言和何振东都积累了上百万的家产,双方的孩子都从当地的中专学校毕业后,去济南市区闯荡了。赵俊言和王月芳、何振东和崔兰的双方父母及亲友早就默认了这种畸形的生活方式,甚至认为当年的“”算是换对了,不然的话,哪能成为富甲一方的老板?

谁也没有想到,癌魔的突然降临,打破了两个家庭多年来形成的平衡状态。

2006年9月初,赵俊言发现王月芳咳嗽不止,就督促她去医院检查治疗,可她却认为自己没事,只是去药店买了一些止咳药。一周后,赵俊言发现她有了声音嘶哑、面颈部水肿、呼吸急促等症状,赶紧带着她去高密市人民医院,检查发现她患上了肺癌晚期!

拿到化验单,赵俊言恳求医生:“只要能治好她的病,哪怕让我倾家荡产也愿意!”然而,他得到的答复是:通过放疗、化疗,生命至多延长一年。

王月芳住院治疗后,赵俊言从早到晚都守在她的病床前,担心她突然离开自己。望着她忍受着恶心、呕吐、脱发、乏力等毒副作用的样子,赵俊言只能偷偷地抹眼泪。令他欣慰的是,何振东和崔兰经常带着营养品前来看望,安慰王月芳:“你安心地养病吧,要不了多少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尽管每一个人都在为王月芳编织美丽的谎言,但癌魔却步步紧逼,致使她不得不依赖于杜冷丁注射……

2007年5月17日中午12时许,王月芳在医院的病房里撒手人寰。临终时,她出现了回光返照现象,紧紧拉住赵俊言的手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是没能陪你……白头到老……”

王月芳入土为安后,赵俊言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从早到晚都神情恍惚,根本无心打理柿子园。崔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一次次找赵俊言反复劝说,试图让他振作精神、面对现实。

渐渐地,崔兰成了赵俊言的精神依托。他每天都要数次去找崔兰,诉说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崔兰一边倾听,一边流泪,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心里终于射进了阳光。恍惚中,他回到了十几年前,崔兰是他最美丽的新娘……

赵俊言没有想到,何振东为此“怀恨在心”,一下子将他推到风口浪尖上。

6月16日晚,赵俊言和崔兰在柿子园里再次相会,还没说几句话,何振东就追了上来,把崔兰喊了回去。尽管何振东没对赵俊言说什么,但他的心里堵得难受……

第二天早晨,崔兰悄悄找到赵俊言,他这才知道她昨天夜里被何振东打得不轻,并且何振东还威胁她:“你如果再与赵俊言有任何瓜葛,我就放火烧死他!”

听到这里,赵俊言当即暴跳如雷,从桌上拿起水果刀就要去找何振东拼命。崔兰赶紧拦住了他,称这几天鱼塘里的鱼不明原因地大批死亡,让何振东心烦气躁,就说出了报复之类的狠话。

崔兰待赵俊言稍稍平静后,就转身离去。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赵俊言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王月芳病故后,那份“协议”也就自动作废了,自己完全有理由找何振东要回“发妻”崔兰。

一石击起千层浪。当赵俊言找到何振东说明自己的意图时,他的火气直往上撞,高声吼叫道:“崔兰是你的妻子?你别做美梦了!”赵俊言仍在据理力争,何振东说出杀人放火之类的话,以此警告他不要破坏自己和崔兰的家庭生活。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并动起了拳脚,崔兰见状,赶紧将两人拉开…….

何振东与赵俊言闹翻后,在距原住处1公里开外的鱼塘边搭建两间砖瓦房,作为他和崔兰的“家”。赵俊言气得真想冲上前去砸烂那个家,但他还是忍住了。回到空荡荡的屋子里,他的心里全被崔兰占满了。他迫切想见到她,然而,一连几天,赵俊言都没有看到崔兰。

后来,赵俊言从一朋友处得知,何振东将崔兰送到父母家住下了,并在镇上一家塑料制品厂觅得了工作,很快就要去上班。赵俊言还听说,何振东正准备将自己所承包的鱼塘脱手……

得知这些情况后,赵俊言在心里嘀咕开了:要自己与“发妻”崔兰彻底断绝交往,等于给自己执行了死刑;如果何振东真的对自己下毒手的话,自己岂不是亏大了?思前想后,他萌生了“先下手为强”的罪恶念头。

夺“妻”不成痛下杀手,

15年孽情画上血腥句号

7月4日下午5时许,赵俊言到自家柿子园内的储藏室里找出一小瓶农药甲安磷,并准备好一根木棍。一直等到晚上8时许,他带着木棍和农药瓶,悄悄来到何振东的鱼塘边,将换水的水带接口扭开,然后躲在玉米地里,等着他前来查找断水原因。

大约半个小时后,当何振东打着手电筒、哼着小调走近时,赵俊言一跃而起,举起手中的木棍朝着他的头部连敲两下,何振东当即倒在地上,喘着粗气说:“你……为什么打……打我……”

“把崔兰还给我!”赵俊言怒目圆睁,朝他吼叫道。何振东挣扎着爬起来,说:“这、是、不、可、能、的!”说完,就迈开脚步朝前走。

见何振东死到临头仍“霸占”着崔兰,赵俊言快步追上去,对准他的头部狠狠地敲了四五棍,直至其当场丧命。

见何振东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赵俊言俯下身子,扳开何振东的嘴巴,将事先准备好的甲安磷倒进他的嘴里。他看见他的头部血流不止,就又找了块带有棱角的石头放在他的脑袋下面,伪装成他喝农药自杀后跌倒在地、头部撞到石头上的假象。

做好这些后,赵俊言将木棍和药瓶扔到农田里,然后急匆匆地回到镇上父母家里,特地炒了两个菜,拿出一瓶二锅头,给自己“压惊”。他等着与崔兰再次牵手,共度余生……

人算不如天算,赵俊言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当天晚上9时许,何振东出去给鱼塘换水后,崔兰就在屋里等他。两个小时后,何振东也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出门寻找,很快就在鱼塘埂岸上发现了何振东的尸体,她吓得大哭起来。随后,崔兰拨打110报警。

镇派出所值班民警迅速赶赴案发现场。勘查发现,何振东仰卧在地边,口中有刺鼻的农药味,脸上、后脑勺都有新鲜的血迹,头部下方枕着有一块带血的石头。

高密市公安局分管领导随即带领20余名刑警和法医赶至现场。经初步鉴定,何振东是被钝器击打头部致颅脑损伤死亡。杀人嫌疑犯立刻锁定在赵俊言的身上。在接受讯问时,赵俊言显得非常镇静,他一直强调案发当晚并没有离开过父母家里。

预言何其芳范文第5篇

影片通过“斗戏-弃情-秉义”三个清晰的段落,将梅兰芳的一生分为与之对应的“艺术一生活一时代”三个主题,其中贯穿了梅兰芳一生所经历的几个关键性事件。梅先生端庄、平易、柔和、纯真的性格通过黎明,在银幕上得以适度的实现。而影片中梅兰芳的生存意境,被一种称为“纸枷锁”的刑法形象化,并通过对梅兰芳与邱如白两人的纠结、矛盾、分裂等戏剧冲突的展现,强化和丰富了“纸枷锁”的意涵。

正如黑格尔认为理念需要通过自然一样,作为审美对象的影片人物则需要通过人――演员――才能成为实在。因此,对演员的质疑是对人物形象的根本质疑,甚至无法补救。然而, 《梅兰芳》在其孕育期即遭遇这类棘手问题:大众并不认同陈凯歌挑选的“梅兰芳”――黎明。一方面这源于人们对这个偶像歌手和偶尔的电影演员的陌生(只有表层的辨识)。另则,观众的质疑却出于对梅兰芳的误解。

历史上的梅兰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于是人们开始理所当然地预想他身上的精灵气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小梅兰芳便被形容为“言不出众,貌不惊人”,他的成功不是靠聪明,而是从苦练中得来。…与梅兰芳合作过12年的琴师姜凤山直言不讳地说“梅先生很笨,我给他说《穆桂英挂帅》,他缓不过气,学得很慢,我得告诉他在哪偷气能缓过来,他要唱很多遍才能学会,所以也学得瓷实”。他所开创的“梅派”艺术便是他个人气质的印证:他的嗓音既非“天赋嗓”,亦不是“功夫嗓”,而是如同炼丹一般练就的特色嗓音。其唱腔婉转自如,内刚外柔,不出任何棱角,不加任何装饰音。乍听平易无奇,细品则韵味无穷。梅兰芳性格不愠不火,在生活中并没有天才式的敏感。一只摆放在梅兰芳家里的绍兴酒坛子最能说明问题:梅兰芳吊嗓时对着它,坛子口收去了声音便不会打扰他人。

另外,许多人预想专工青衣的梅兰芳身上理应有一层浓厚的女性气质。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误解。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表演中,演员是通过角色的扮饰来饰演剧中人的,所以“在演员和剧中人之间,多了一道角色的关卡……在‘演员一角色一剧中人’这样的扮演流程里,演员性别未必等同于人物性别。”乾旦演员一心想的,只是如何精准扎实地学习旦角的功夫(唱做念打),并不是凡是乾旦演员都有女性化气质。但是,正如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只有心里最干净的人,才能把演得这么美”所示,没有纯净的心灵,便不可能成就梅兰芳那样的艺术,所以梅兰芳的心底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纯真。这纯真却是浑浊的男子所少有的,据此,用“雌雄同体”谓之也不为过。

然而,如此端庄纯真的京剧名伶却不得不面对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肮脏、逼仄的社会环境。作为“戏子”。他不安于传统文化定义的卑微地位,作为。伶界大王”,他又受到各方面的追捧和利用。同时,那个时代又是一个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知识分子试图寻找新的价值体系的时代。他处处谨慎小心,以“无可无不可”的柔和方式顺从或抵抗这演艺生活中的重重压力,而恰恰是这种性格成就了梅兰芳的人生和艺术境界。

至此总结出梅兰芳的三个性格特质:平易、纯净、柔和。这时我们便发现已经没有必要将《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拿来为梅兰芳配色了。有趣的是,当黎明点起一支烟,坚定地说“我就是梅兰芳”时,陈凯歌洞见了他与彼时将要扮演程蝶衣的张国荣的差别:与黎明不同, “他拿着烟的手轻轻地颤动,显露出神经质和敏感”。梅兰芳并不是神经质的艺术家,如果张国荣还在,他恐怕也要经过一番琢磨才能做出最后的选择。据说,梅葆玖初见黎明的评价是两个字:大方。而在鲁豫的访谈节目上,黎明因一句玩笑话缩下肩膀轻轻一笑的表情动作似乎能够化解一切质疑。也许是因为黎明在一年里已化入人物,他的笑的确与梅兰芳(在一段旧时的录像中梅兰芳与玛丽・壁克馥交谈时,不时露出只有纯真女人才会有的笑容)神似:天真烂漫。这身势语消弭了曾经一再被注目着的他与梅兰芳的差距,他的害羞、含蓄以及略带妩媚的特质为陈凯歌所发现,透过镜头与梅兰芳角色神遇的陈凯歌说道:这个人,也可以叫做雌雄同体了吧! “我就是梅兰芳”这不合逻辑的句子在黎明身上坚定地存在着,他自信能够领悟梅兰芳:不是舞台上的唱着京戏的梅兰芳,而是像他一样在演艺圈中辛苦打拼的梅兰芳。

陈凯歌找到两个演员扮演梅兰芳,大概不仅出于年龄跨度的要求:黎明的面孔并没有太过衰老,余少群也不是个少年。影片在塑造梅兰芳形象时分作台上、台下两方面侧重,才当是两人分饰一角的原因。青少年时代的梅兰芳由余少群扮演,这个愿作红楼梦中人(贾宝玉)的青年文武小生同梅兰芳一样拥有着戏曲表演的成就及好学进取的态度,这使他能够将自身的气息自如地带入人物。但是他没有经历与梅兰芳类似的迷惑和困境,因此他的戏码都围绕着舞台。影片通过余少群真实地再现了梅兰芳的艺术风采,将“在台上比女人还女人”用真实的舞台再现诠释出来,并通过几出关键性的剧目(昆曲《牡丹亭・游园》,改良传统京剧《汾河湾》、创编新剧《黛玉葬花》)表现出梅兰芳在戏曲传承和改革上的进取和成就。余少群的表现有目共睹,众人喝彩:干净、纯美。在属于余少群的50分钟里(“斗戏”),在老北京气氛的烘托下,他的举手投足俨然是当年那个梨园红伶,是舞台上美的化身。

继而黎明上场,初始即在日常生活中。黎明的梅兰芳面对着更多的琐事,他的任务可以简化为表现“在台下是堂堂的男子汉”的主旨。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所要展现的不仅是梅兰芳舞台上的成就,它要更为深刻地挖掘人的整体性,即梅兰芳的伟大之处――生存的意境。梅兰芳的生存意境在影片中被形象化为对“纸枷锁”的温柔抵抗。

影片开头就透过梅大伯的一封信说明此母题。“纸枷锁”是清朝宫廷的刑罚,如若犯人不小心撕破了戴着的纸质枷锁就会被处死。在陈凯歌看来, “这是高度象征的工具。中国京剧的老角儿,就像古罗马角斗场上的角斗士:一方面,他胜了,会拥有最高的荣誉。另一方面,如果失败,就是死。基本上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影片用“纸枷锁”比喻梅兰芳的“被绑架的人生”:“这个人生来就肩负着极重的担子。出身世家,祖父梅巧龄,名列同光十三绝,伯父梅雨田。他生在李铁拐胡同,在韩家潭陪过酒,这个本身就是矛盾的。他是梅家惟一长子,注定要兼祧两房,为两边各生一个孩子。”伶人的卑微地位使他伸不开腿脚,影片中当他欲改良《汾河湾》时,老一辈十三燕却说: “外人本来就瞧不起咱梨园行,你在戏上一会儿一改,人家不更说咱们是朝三暮四的靠不住。”而在 历史上,当梅兰芳创编新剧时,代表新文化的鲁迅却不仅对戏,还对他本人进行无情的讽刺: “我在先只读过《红楼梦*没有看见‘黛玉葬花’的照片的时候,是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

传统守旧的枷锁和新文化的责问是直接的,然而影片对“纸枷锁”意涵却集中表现在一种更为微妙的关系中――梅兰芳与梅党。福柯说“知识就是权力”,“文人们垄断了有关艺术的知识,并且通过一整套有关艺术的新知识体系的建构,确立了他们在艺术领域里与艺人的权力关系。”可以说,梅兰芳身处与文人知识分子的关系中,既因之进步,也为此付出代价。他人生中很多重大的进取以及生活转折都与梅党相关。影片将梅兰芳和邱如白两人的交结作为一条主线,便是对梅兰芳与文人集团关系的提取概括。邱如白出场便高高在上:他的以西洋观念批判京剧的演讲虽遭反驳,却获得梅兰芳的敬慕:“邱先生,您讲得挺有意思,有些道理很深。”“我怎么觉得都是最浅显的道理?”就这样,梅兰芳与邱如白建立了艺人与文人的关系。邱如白许多关于艺术的言论堪称精辟,然而他为阻拦孟小冬的介入的说辞却牵强矫情,反而暴露了其对梅兰芳自私的占有欲。孟小冬的形象与历史原型是否相符并不重要,影片不在意梅兰芳的爱情,却着力于孟小冬对其的同情和理解。“孟小冬再三跟他说的就是‘不怕’,能看得懂他,她能读懂在他的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地方,他到底怕什么。”历史事件与艺术凝缩一定不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历史上,梅党的确对梅的生活横加干涉,先是出于向福芝芳夺取梅兰芳而撮合了他和孟小冬,继而也是梅党替梅兰芳放弃了需要“人服侍”的孟小冬。而对于出访美国这一乍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件,影片处理得相当理性。梅兰芳的一句“别逼我”以及演出前他在后台的沉默对比知识分子的雀跃展现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如果说传记电影的《莫扎特》通过莫扎特与一位终生视其为死敌的音乐庸才的关系来展现“天才”,那么,《梅兰芳》便是通过梅兰芳与一位崇拜他的艺术又控制他生活的文人的关系来诉说梅兰芳的生存意境。

但是,邱如白另有作用。

随着“纸枷锁”的束缚越发吃紧,影片的末一个小时便主要着力于“台下的男人”,从而部分地省略了作为艺术家的梅兰芳。邱如白却弥补了这个缺失。通过他,影片得以对梅兰芳进行艺术层面的关照。因为性格柔和,梅兰芳的内在情绪不易被外化为戏剧性的冲突。因此,在对这个艺术家进行整体描摹的时候,恰恰最容易忽略他的艺术层面。为此,在情节上突出与梅兰芳彼此交结的戏痴邱如白才成为这层表意的需要。邱如白就像一个梅兰芳身边掌管着艺术的精灵一样,成为梅兰芳的一部分,在他有丝毫懈怠的时候出现在梅兰芳的日常生活中。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邱如白代表了影片的“艺术”立场。战乱中为大义放弃舞台演出对梅兰芳是极其残酷的,但性格又让他沉默。影片通过一次温和的借酒消愁场景展现他的痛苦,却仍达不到痛苦的力度,于是安排邱如白站出来替他呐喊。邱如白对他说:“战争隔几年就一次,你牺牲了你的艺术,一切又都重归于好,烟消云散,这就是寻常世界,可你呢,你不光是为了一个寻常世界而生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哪怕人家误解你。”

相关期刊更多

体育研究与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教育厅

语言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

教育研究与实验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