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范文第1篇

1黄庭坚行书风格

黄庭坚行书作品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和以《松风阁》诗帖为主的大字行书两两类。

(1)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风格。以信札为主的小字行书,黄庭坚的信札风格主要受苏轼的行书风格影响;代表作有《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天民知命大主簿尺犊》《承惠帖》《致明叔少府帖》《致云夫七弟尺犊》《致无咎通判学士帖》《致景道十七使君帖》《致公蕴知县尺犊》《苦笋帖》《当阳帖》等。苏轼是黄庭坚是的老师,黄庭坚与秦观、张来、晃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又是尚意书风的领导者。其书法风格对当时的书坛有深远的影响。黄庭坚书法受苏轼影响是必然的。苏轼曾云: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挺。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遂夺之,此墨是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学习几近于逼真的程度。这种相似的风格在其信札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我们从《致立之承奉足下帖》《致公蕴知县尺犊》《致云夫七弟尺犊》等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来。在用笔上,对苏轼典型堰笔特点的应用充分。结字上轻左重右,体势宽博。其中的个别字和苏轼的结体完全相同。这种风格在黄庭坚后期的信札中逐渐减弱,在运笔上加入带有自己特点的用笔特征。结字也从宽博而变得修长。但苏轼的影子依然存在。

(2)以《松风阁》诗帖为主的大字行书风格。大字行书在风格上受《痊鹤铭》摩崖石刻影响。这种大字行书和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风格迥异,代表了黄庭坚的行书最高成就。代表作有《松风阁》《名攒诗后题卷》《赠张大同卷跋尾》《黄州寒食诗帖跋》《经伏波神祠诗卷》《寒山子庞居士诗卷》《诸上座帖跋尾》《诗送四十九侄帖》《石氏柱铭》《发愿文》《痊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所书。后又传为王羲之书,或为陶弘景书。黄庭坚在书论中多次提及《痊鹤铭》如:顷见京口断崖中《痊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小可名貌若《痊鹤铭》段为右军书,端使人小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然才得《痊鹤铭》仿佛耳。唯鲁公《送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问。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问,小字难于宽绰而有徐。此系确论也,余常申之曰:结密而无问,《痊鹤铭》近之;宽绰而有徐,《兰亭》近之。我们可以看出黄庭坚对《痊鹤铭》的理解是非常深入的。更说出大字无过痊鹤铭的褒奖之词。《痊鹤铭》书法保留的六朝运笔的特点。笔法内敛,中中宫紧收而四周开张,厚重而小失清劲之姿。黄庭坚大字行书在结体上充分吸收的《痊鹤铭》的特点,将这种开张的体势发挥到了极致。而书写中加入自己的用笔的方式,形成了厚重、清劲、开张、跌右的大字行书风格。

2黄庭坚行书的技法特点 黄庭坚在书法的技法上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对执笔法的认识。黄庭坚在书论中云:凡学字之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整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黄庭坚执笔特点:第一,是双钩执笔(五指执笔法),但这里他主要强调了无名指倚笔,这样可以保证用笔有力。第二,强调高执笔,高执笔加强了用笔的辐射度,这对黄庭坚运笔和结字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黄庭坚大字行书作品和草书作品中运用的最多,高执笔使得运笔的空问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便于书写长线条,这也迎合的了黄庭坚笔画以放射性线条为特征的结构特点。但小字行书的执笔并未有相关的记载。小能妄加推断。

(2)运腕。黄庭坚云:古人作《兰亭叙》、《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徐势。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是执笔是高执笔,手指的运用受到限制,因而必须加强手腕的作用,来增强写字的笔力和灵活性,同时丰富了线条的变化。运腕书写的作品往往笔力沉着劲健,使转纵横。我们从其小字行书和大字行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其作品中腕运的特点。

(3) 右、战的用笔。黄庭坚行书在运笔时以中锋为主,有时也穿插侧锋转换。同时黄庭坚在用笔的中段加入了其特有的运笔技巧,即在用笔的笔画中段加入右、战的运笔技巧。此种用笔也有人指出是黄庭坚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行书风格。王中焰先生将黄庭坚的笔法归纳为擒、提、右、战、纵五种用笔特征。其中右、战笔法对黄庭坚行书的风格影响更为深远。对于学习和把握黄庭坚行书的特征是很重要的。王中焰先生在阐述右、战用笔特点时指出:右本意是指拖延、延伸。这里指的是书写时笔锋在纸面上平向运动。在黄庭坚书法中表现为一些结构的笔画中段产生摆动的形式。战笔是发力时笔锋与纸面的垂直运动。在黄庭坚的书法中表现为笔画的中段产生连续的粗细变化。

(4)向背与速度。向背主要指书法中内撅和外拓笔势。黄庭坚云: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小难工矣。黄庭坚指出要学好草书首先要精熟真书。明白真书中的向背关系则能明白草法。这里虽然强调的是草法的学习,但是行书是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向背关系也是相通的。得向背关系,书写就流畅、连贯,笔画之间的映带之势自然流转。反之书写是小得笔的。对于速度的认识黄庭坚认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草法欲左规右矩,此古人妙处也。指出写楷书速度要快,而写草书速度反而要慢,这也一般的理解是小同的。楷书书写容易写的呆板,故而要做到快马入阵通过提高行笔速度的让字能流畅灵活,小凝滞。草书书写宜慢,草书运笔简练容易写快,而线条易圆滑,要做到左规右矩方能而能留得住笔。行书的速度则应该介于二者之间。行书在笔法上楷书要简捷,但小如草法,故而行笔速度应该介于二者之间。黄庭坚对书写速度用沉着痛快来比喻甚为恰当。但此等境界是必须要经过苦练才能明白的。

黄庭坚草书范文第2篇

一直为黄庭坚惋惜,惋惜他一生的坎坷、晚年的悲惨,因为有了黄庭坚这样悲惨的例子,使我再回眸看宋代的皇朝,就有了不少鄙视的眼光。宋代这样出色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居然会无声无息地就死在了偏僻的广西,死在广西一个古老的山区小镇――宜州。宜州,容纳了黄庭坚这样的人物,居然也会悄然无声地沉寂了数百年,当我去追逐黄庭坚的遗迹时,真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惊讶于宜州的深沉,还是惊讶于黄庭坚隐潜于此的从容和甘于淡泊。

宣州有山谷祠,有黄庭坚衣冠冢,它们的存在也是一副潇散和清凄的模样,和历史的脚步一同行进,不管前途是何种结局,绝不无端地发出任何声音。这种甘于自守的品格是黄庭坚从宋代时就带过来了的,甘于自守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宋代的黄庭坚有张扬的资本,但却一生自守。最显著的就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一直执着于与苏轼的友情。两人因诗名和为人品格上的相近而结交,黄庭坚一直追随苏轼,致使自己走上仕途不久,就受到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从此基本上一生皆不得志,并无端端地被多次流放遭贬,但黄庭坚至死都没有半点怨言。观苏黄两人之交,就连今人的我们,也是十分的羡慕和向往的,平生得一知己足矣!有成就的文人之间,得知己更难矣。

历代文人都说苏轼洒脱,但以历史的眼光看,黄庭坚应该比苏轼还要洒脱。苏轼与他的门生们比,在朝官大而为首,在朝廷上,该说和不该说的话都能得以表达,所以该担和不该担的责任也总得担起来,而黄庭坚只因了文学、艺术上的追随,就成了同党而终生与坎坷落寞为伍。当然,政治上主张的认同,应该还是他们聚合的根本,但从乌台诗案看,主要还是以“曾与苏轼交往,以文字讥讽政事”为借口而被诬。

为了真挚的友情和文学艺术上的追求,黄庭坚没有半点的埋怨。今天看来,在短暂的人生中,不管你拥有的是荣华富贵,或者生活在颠沛流离中,都是世态舜间的事情,一个人是否活得洒脱和有意义,关键是自己在荣华富贵或者颠沛流离中为历史留下了什么积极向上的东西,而这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是要后来者作评价的。黄庭坚的洒脱就在于其对未来的坚信和对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执着追求和成功的自信,他看到的是自己艺术上的创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在坎坷的仕途中能聊以的即是艺术上的成功,这是黄庭坚以古人风追随苏轼而终生无怨无悔,在艰难的人生处境中始终能守住古文人节操的思想基础。

也许历史是十分公平的,黄庭坚作为一代才子,在仕途上的坎坷,正是迫使他在艺术追求上执着不放的发奋动力,从而也使他成为文学艺术上的一代巨匠。

(二)

黄庭坚出生在江西修水县,修水县为绿水青山环抱,亦是地灵人杰之地,传说古时有双井,其水清甜温润,有明珠井之称,双井附近的村庄亦名为双井村,黄庭坚祖辈即为双井村人。父亲黄庶是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因为人刚正,人格高峻,仕途亦不能发达,只能作州府幕僚而谋生计,后来得到官僚文彦博的举荐,才到康州当了一个府官。而这个康州,亦是个地处偏僻,州民穷困而暴乱不断的地方。

黄庶的耿直使他直面这样的境况,艰难理乱政的结果是积劳成疾,中年即瘁于任所。穷任所的官儿又有正直之风,必然是穷困潦倒的家境。年幼的黄庭坚因父亲的去世,家境贫困,好在书香门第,有着良好的社会关系,当时的御史中丞李常是黄庭坚的舅父,舅父见黄庭坚聪明过人,遂将其收留在身边治学。李常是宋代著名藏书家,家中藏书对于期望以科举之路谋出身的黄庭坚来说,其意义自不待说。考据黄庭坚的成长史,其居舅父家中,是学问打下坚实根基的关键时期。但凡古今爱好学问的有识之士,其品格亦多与凡人不同,作为官宦兼藏书家的李常,其品格按黄庭坚后来序述,言其:“内行冰清玉洁,视金珠如粪土。”今时看来,虽未必有如许高尚,但修养应是不错的,跟着当宦的舅父,学问品德双修,这当然也是黄庭坚的福气。

黄庭坚学问有了,也许是基因的作用,也接收了父亲的禀性,同样的为人刚正。对这一点,苏轼一接触到他的诗文,就已看出来了。

1072年,苏轼在黄庭坚岳父、湖州太守孙觉处看到了黄庭坚的诗文,苏轼一方面对文采赞叹不止:“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一方面也透过诗文的超逸绝尘,看到了作者性格中的清高孤傲。当孙觉要求苏轼为其女婿吹捧扬名时,苏轼笑着道:“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

苏轼到湖州的这一年是36岁,因受御史谢景温的诬奏,四月,由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任上,求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其为杭州通判之职,其到湖州,应是出京之后。做了十多年官的苏轼,学问名气已声闻朝野,但官运并不亨通,他以一个智者的眼光,看到宋朝因为科举之途,还不得不看重士子的学问,故以黄庭坚诗文的出色,自然是不想出名也是不行的。但他也领教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深知学问可作敲门之砖,但却作不了勾心斗角的利剑。故其敢于预言,有正直文人心的黄庭坚是不可能在黑暗官场中得意的,“难为世用”自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苏轼言得很中,因他就是与黄庭坚性格相合之人,他在思想上、文学上都毫无顾忌地接纳了黄庭坚。这应该也是苏轼豁达为人相当美好的一面。

黄庭坚在1067年的宋英宗治平四年23岁时,赴礼部试登进士第,任汝州叶县县尉。1072年,苏轼出京任地方官时,黄庭坚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其诗文经苏轼等人张扬,黄庭坚开始以诗名显世。以后的岁月,黄庭坚与苏轼,都只限于以诗文、书信往来相交,但就是这样的往来,黄庭坚还是受针对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而被作罚铜二十斤的处置。所谓的“乌台诗案”,是苏轼被御史李定等摘录他的《湖州谢上表》中的语言和以前作的诗,上报朝廷,被朝廷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苏轼逮捕,后经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被贬黄州。

(三)

1080年,黄庭坚也被罢北京学官之任,改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

黄庭坚被视为对新政不满的苏轼一派旧党后,在外任中颠沛流离,真到1085年,十岁的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侍郎,开始废除新法,苏轼等人被召回京师。1086年,黄庭坚被召回秘书省。这时,42岁的黄庭坚才首次拜谒了苏轼。这年三月,被司马光推荐,黄庭坚等人校定《资治通鉴》。这段时间,与苏轼相近的一群文人,才聚集京师,过了一段诗人酬唱雅集的美好日子。

到了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又起用新党,被目为旧党的苏轼等人又被贬。自此,苏轼和黄庭坚就一直在被贬谪的颠沛流离中过日子。

1101年,苏轼在政治上有了一点转机,改任舒州团练副使,从海南北返,至常州发暴病卒。黄庭坚闻苏轼病逝,痛惜不已。

1100年,宋哲宗病逝,宋徽宗继位,起用奸相

蔡京,对元佑旧党人再次严酷打击,黄庭坚再次陷入被贬谪的命运之中。在1103年,59岁的黄庭坚,被转运判官陈举禀承执政赵挺之的旨意,将黄庭坚在荆州作的《承天院塔记》中摘录的语言,诬告上奏,害黄庭坚被编隶广西宜州。在宜州二年,不堪生活所困,终因贫病潦倒,卒于宜州。

作为吃朝廷俸禄的官员,黄庭坚一生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和可悲的。而作为宋代历史上文学艺术杰出的人物,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却是巨大的。历史往往就开这样的玩笑,官运与文学艺术的成就绝大多数都不是成正比,而往往成反比,就像司马迁所言的一段话:“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羡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太史公自序》)”

而历代历朝的许多不得志的官宦人物,或者落魄文人,其文学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在其落魄和不得志的时期所获得。究其原因,应该是这些文人官员们年轻时学得了一肚皮的学问,正是“学成文武术,货与帝王家”的壮怀满腔之时,踏上考场和仕途,本就打算将满腹学问和一腔报国忠君的热血都付与当权的朝廷,但考场失意,或者官运多舛,才发现那辛苦学来的一肚皮学问无处可“货”,皇帝老子不买帐,上司、同事亦多是落井下石之辈,这才真正领教了想凭真才实学立身处事的难度。好吧,既然皇帝老子和官场都不需要这些学问,那就只好自我放逸于释禅道之中,将一肚皮想为朝廷百姓办事的热情都放到斟酌诗句文章之中,于是官场失意,文场却就有了收获,而以文字记载的历史,就会偏爱于这一群有了文学艺术成就的落魄文人们。

(四)

黄庭坚正是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典型例子。他在文学诗歌上的成就是“江西诗派”的宗师。所谓“江西诗派”,是后来南宋吕居仁给以黄庭坚为首的,在诗歌创作上手法大致相近,审美趣味基本一致的一群诗歌文人之称。他们在创作手法上讲究炼字用典,样式多变,奇正相生,从而形成一种瘦硬奇巧的诗歌风格。

作为宗师的黄庭坚在这方面最为出色,黄庭坚在用字上崇拜唐朝的杜甫,认为杜甫是靠苦吟炼字出经典诗作的,黄庭坚说:“拾遗句中有眼。”所谓有眼,就是指的诗中精新的字眼,黄庭坚重视炼字,是把其作为一种技巧来锤炼的,其特点的形成就是诗中字眼的警拔出奇。

在诗的结构章法上,黄庭竖也以手法多变而著称,他往往把诗的语序打乱,以求得,曲折跌宕的奇趣,在平仄用韵上,黄庭坚亦十分大胆,往往挖空心思,平仄互用,甚至用险强之韵,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和翻新,黄庭坚的诗就显出一种独有的峻峭瘦硬,崛拙生涩的奇趣。但黄庭坚的诗,由于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却也要求读诗之人有一定的知识和格调,才容易领会。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到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连属,非寻常意所及。此小家何由知之,亦无此力,故作家不易得也。奇思、奇句、奇气!”

黄庭坚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不懈的追求,成就了“江西诗派”宗师的称谓,而与他同时代的一批所谓江西诗派的诗人们,亦都有一定的造诣和艺术上的建树。这个诗派对力矫宋初诗坛的萎靡诗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黄庭坚这种积极的改革,使江西诗派的风格自宋代一直绵延了二百多年,甚至到了清代,仍然有着影响。后来以“江西诗派”自诩的诗人们,虽也有一些较出色的人物,但大多已落入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地,所谓的“以故为新”之说,也大多成为“换汤不换药”的平庸拙劣之作。这种结果的出现,最终还是学识修养和胆色的问题,这也是艺术发展上的“宗师”以后,其他往往“不足观”的原因所在吧。

(五)

黄庭坚诗歌改革上是宗师,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应该比诗歌宗师的地位更有权威,因为宋代二百多年间,真正出名的书家无非是苏、黄、米、蔡四人,而真正撑起局面的是苏、黄、米三人。

尚法的唐代,已将中国古典时期的书法形态,基本完美了起来,后来者想要突破,已非易事,宋初时期的书法,还基本是唐法的延续,这种延续使整个宋代书坛进入了一种十分沉闷的时期,作为社会较为稳定的宋代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们已经不能满足于这种局面,一大群饱学之士开始了标新立异的书法改革探索,经过艰苦的学习探索,又以学问修为十分出色的苏轼为首,扬起了“尚意”的大旗,从唐代尚法的书阵中冲杀出来,也终于使宋代书坛变得有点波澜壮阔、有声有色起来。

苏、黄、米三人都是自小学唐楷为基础,苏轼在书法上的成就是基础占了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是靠他的学问天才,而且主要靠了他的聪明,在书法上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而且这种面目居然出手就与古法相合。现代周汝昌先生认为:“宋代书家中,苏轼用笔最近六朝古法。”而米芾根基更是立足唐晋,是集古字高手,他费的工夫和痴迷度应在三人中是最高的,而他的“尚意”也最突出,胆色也最大。黄庭坚初期从唐楷而来,他自己说:“万事皆当师古”。他在传统道路上比苏轼要深入得多,在楷书学习上,他最崇拜颜真卿,他在《山谷题跋》中说:“余尝论二王以来,书艺起轶绝尘,惟颜鲁公、杨凝式二人,立论者十余年,闻者瞠若。”在书法的整体进步上,他还广泛地取法褚遂良、张旭、怀素、杨凝式等人,而真正把黄庭坚书法成就推上档次的,仍然是苏轼。严格说来,苏轼的书法成就,最大者在行楷书,因他成名较早,黄庭坚作为后来者,初期是把他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的。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取精纸妙墨求之。”

黄庭坚学苏书,在当时可以成名,这名当然有一半是苏轼的功劳,师名家而名亦附之也。古今同此理。但苏轼的书法,毕竟是苏轼自己的面目。作为自诩学问过人的黄庭坚,虽然崇拜老师,但随着年岁和学识的提高,开始以自己独立的见识和精神去感悟自己在这方面的成就了。

早期苏轼的书法在当时就有土大夫讥评,这时的黄庭坚当然是极力为其辩护,而实际上也在为自己辩护,他说:“土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苏轼不合古法,这正是苏轼的创新,正是苏轼书法的出现,才使宋代书坛面目一新。对别人的讥评苏轼多病笔,他又说:“东坡作戈多病笔,又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将东坡的病笔说成是西施痛心之妙,只有效颦的黄庭坚说得出来。这当然也可看出黄庭坚与苏轼的友情和向苏轼学习的执着。

如果黄庭坚固执地这样认为,黄庭坚就不可能有在书法上比苏轼大的成就。而苏轼作为老师和朋友的伟大之处,也是引导黄庭坚向更高的书法大家学习,攀登更高的书法高峰,黄庭坚在《山谷题跋》

中记:“(子瞻)尝为余临《与蔡明远委曲》、《蔡兄濠州刺史》及《侄季明文》、《论军容坐次帖》、《乞脯天气殊未佳帖》皆逼真也。”黄庭坚所临之帖,皆为高难度的颜帖,而且求逼真到位。黄庭坚在学习草书上,早期亦多有俗笔,年轻时更是信手涂鸦之作,他自己说:“少时喜作草书,初亦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竞成,久之或不自识也。”写出的草书,有时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苏轼是老实不客气地指出其病俗之笔法的。黄庭坚在《跋与徐德修草书后》说:“钱穆父、苏子瞻(苏轼)皆病予草书多俗笔。”苏轼引导黄庭坚向唐代名家学习。而黄庭坚一生最憎恶的亦是自己草书中的俗笔,可以说,他在书法上一生的追求,基本都以消灭自己的俗笔为目标。他说:“余尝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他从憎恶作书的俗,上升到作人、作官的不可俗,可见其克服俗的坚定决心。

(六)

黄庭坚清醒地看到,苏轼的行楷书是宋代一流的书法,要想在当时有行楷书法成就的新突破已非易事,他以自己独到的眼光瞄准了从草书上的突破,这是他自己的最弱项,亦是苏轼的最弱项。应该说,黄庭坚尊敬苏轼,但在学术追求上又想超过苏轼,这是宋代当时良好的做学问环境所使然,亦是当时正直文人士大夫的心理,重学问而轻人身依附,苏轼看了黄庭坚的诗,一直神交了十多年,就是明证。

黄庭坚锁定了从草书作为突破口,并认真开始刻苦的求索。他先学习古人的执笔,将从苏轼处学来的“单钩”执笔法,改为古法的“双钩”、“高提笔”的执笔法,他从唐张旭、怀素中吸取笔法的圆转姿肆,从颜真卿、杨凝式等人中吸取笔法的奇崛刚正,还从历代名家名帖中提高素养,再以自己的学问见识从大自然中感悟“书外之工”,启发自己的艺术创新。经过艰苦的努力,特别是经过贬谪生活的磨炼,黄庭坚将报国无门的一腔热忱都倾泄在草书之中,以笔墨来遗散情怀,寄托幽思之苦。在他的晚年,终于在草书创作中出现了大的飞跃,出现了时代“尚意”大家特有的奇纵气象。

1087年(绍圣四年),52岁的苏轼看到了黄庭--坚带来的一幅草书轴,不由得刮目相看,大为赞赏,并在草书轴上作跋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坡之语气,再没有指谪黄庭坚草书俗笔的半丝气味了。

黄庭坚草书的成功,是成功在其被贬谪的最艰难时期。可以说,黄庭坚草书线条是长年精神寄托的结果,而观黄庭坚最成功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其中线条的一波三折之崎崛、沉着痛快之感觉、盘虬郁结之气象、纠缠不散之情怀,划过数百年的时空,给人的感觉仍然是那么的直接和强烈。可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并非虚语也。

黄庭坚草书范文第3篇

书法史上黄指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黄庭坚草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书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63-01

每件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品,都是书法家全部学养与人格的一种折射。本文选取苏轼与黄庭坚最具代表性的几件书法作品逐步探求点画线条背后的灵魂密码。

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楷书和行书的创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出新意,形成自然洒脱、雍容敦厚的书风。

苏轼早期的书法作品带有“东晋风味”,因为他早年学王,推崇晋人书法,身世经历又与魏晋官僚知识分子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心理相契合,能深切地体悟到“魏晋风度”,呈现在翰墨之上的是瘦劲硬朗的潇洒姿态。如创作于熙宁三年的《治平帖》,用笔精细,姿态翩翩,点画线条中透出淡淡的郁结,却依旧超然洒脱,从形态到意蕴都接近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遭受政治生涯上最大的重创,被贬黄州的五年反而成为他书法创作的巅峰。“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便创作于这个时期,全帖先由精致典雅、干净流利的线条开始,渐入心手双畅的佳境,之后笔随意动、起伏跌宕,骤然锋实墨重、字形欹侧,郁结不达的意绪通过“意造本无法”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跃然于纸上。

苏轼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是在不断地被贬和奔波中度过的,这段时光却成就了他书法生涯中的丰收期。《中山松醪赋》和《洞庭春色赋》合卷是他在绝望凄苦的旅途中所书,希望在告别人世之前将这一丈余长的合卷赠与友人。全卷节奏井井有条、一气呵成,技法成熟老练、挥洒自如,意蕴无穷。

苏轼在《次韵子由论书》中提到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两句,可以看做对他书法审美理想的概括。他提倡各种风格之间的协调,追求“兼美”,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①”所以,他一方面强调书法刚健挺拔之骨力,另一方面提倡将骨力蕴含于雍容敦厚的外形之中,不宜外露。故黄庭坚评价苏书当朝第一,“笔圆而韵胜”。

“向往淡远深邃的美,是苏轼‘尚意’书法风格的审美理想所在。②”这里的“尚意”指的是注重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追求创作自由的心态,“尚意”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③”便是苏轼对“尚自然”书论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也体现了对书家生命人格的观照。

二、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行书和草书的创作。以其独特的笔法形成瘦劲健雅、奇逸洒脱的个性特征。

他的行书有着内收外放的“辐射式”结构:中宫紧收,长笔四展。横画长而斜侧,竖画曲而有力,撇捺纵横开阖。如大字行书作品《松风阁诗卷》,笔画如长枪大戟,结字如奇峰高耸,用笔沉着丰厚,气度非凡。再《王长者墓志铭》,字形狭长,端庄雅健,笔意圆润,其中的“长”“永”“之”“陈”等字中依然可以看到《兰亭》遗风。再如《徐纯中墓志铭》则深得苏书旨趣,点画丰腴,字形扁平,使用偃笔、侧势,有“左秀而右枯”之感。

他的草书作品有着动静相间的章法:奇姿百态,波澜壮阔。把真书、行书的用笔化入草书,用笔圆转飞动,多有圆点和断笔,气息连贯,富有节奏。如遭贬谪之后所书的《诸上座帖》,将长笔画有意拉长,短笔画则缩短为圆点,采用倾倒的字势,抑扬顿挫、寒而不卑、瘦而不朽,形成波澜起伏之感。

黄庭坚书学思想的核心是“绝俗”和“重韵”,这主要受到中国佛教的实践派――禅宗的影响。禅宗强调本心,主张一切从自我本性出发,把“心”作为万事万物的本体。黄庭坚将禅宗思想运用到艺术创作和批评中,把“韵”作为书法美的本质属性,强调书法的气韵、神采之美,由此开创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

三、苏黄精神

(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政治立场上说,苏轼有些生不逢时,他无法改变当时朝廷的政策,但他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趣味着实对后世艺术创作起到了不朽的作用。“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实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④苏轼的文学和书法作品为后世准备了艺术上的饕餮盛宴,他坦然面对人生坎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一座无尽的精神宝藏。

(二)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书品即人品。黄庭坚硬瘦健雅、刚直洒脱的书风正是他人品的真实写照。虽一生坎坷、连遭贬谪,但他坚持胸怀坦荡、淡泊名利,从不趋炎附势,逆境之中坚守正道,关心民间疾苦,专注于吐故纳新的文学与书法创作,追求强烈的个性特征。这正是他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一生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旷达而深沉地屹立于宋代书坛。

注释:

①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13.

②陈宇.苏黄精神[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41.

黄庭坚草书范文第5篇

宋代四大书法家是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以下为宋代书法四大家简介: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的书法从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等书法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在基础上努力革新。他曾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的作品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临床解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心理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