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牡丹亭名句

牡丹亭名句

牡丹亭名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牡丹亭》 女性读者 传播

《牡丹亭》除了在昆曲舞台上大放光芒之外,《牡丹亭》的剧本也被人反复阅读、欣赏和评点。在这些阅读、欣赏和评点的读者群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女性读者,这形成了古典文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些女性读者为这部文学作品所写下的相关文字和评论,也成为《牡丹亭》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这些女性读者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属清代文人吴吴山的三位妻子,她们三人合力点评《牡丹亭》并最终刊刻出版,留下了一段佳话。

一、《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介绍

吴吴山,字仪一(约1692年前后在世),钱塘文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中前后在世。所谓“吴吴山三妇”,是指吴吴山早夭的未婚妻陈同以及后来的两位妻子谈则和钱宜。这三位女性虽然里居不一,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也有高低,且相互素未谋面,但却都是《牡丹亭》迷。

陈同,黄山人,字次令,酷爱诗书,尤视《牡丹亭》为珍宝,曾有七绝云:“昔时闲论《牡丹亭》,残梦令知未易醒。自在一灵花月下,不须留影费丹青。”康熙四年(1665),陈同病将不起,“尤好观览书籍,终夜不寐,母忧其荣也,悉索箧书烧之”。可她偷偷地将一册《牡丹亭》藏在枕下,如朋如友,日夜相伴。她去世后,这珍贵的遗物到了吴吴山之手,原来是她评点的《牡丹亭还魂记》上卷,其夹注、眉批,“密行细字,涂改略多。纸光同网,若有泪迹”。

康熙十一年(1672),吴吴山娶谈则为妻。谈则,字守中,清溪人,著有《南楼集》三卷。她“雅眈文墨,镜奁之侧,必安书簏” 。有一天,她偶然看到了陈同所评点的《牡丹亭》,顿时“爱玩不能释”,而且很快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于是她仿照陈同的笔法和意见,潜心补评下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评本构成完璧,更妙在“其杪芒微会,若出一手,弗辨谁同谁则”。遗憾的是,谈则颇为礼教所拘,执拗地“不欲以闺阁名闻于外”。谈则体弱,在婚后三年,即康熙十四年(1675)就步了陈同后尘。

又十余年后,吴吴山在亲友的催促、劝说下续娶钱宜为妻。钱宜,字在中,古荡人。她并非出身书香门第,“初仅识毛诗字,不堪晓文义”,但她聪明好学,在亲戚女眷李淑的指导下学习“《文选》《古乐苑》《汉魏六朝诗乘》《唐诗品汇》《草堂诗余》”诸书,短短三年便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日她开箱笼见到陈同、谈则的《牡丹亭》评本,“怡然解会,如则见同本时,夜分灯炮,尝欹枕把读”。钱宜主张刊刻陈同和谈则的《牡丹亭》评本,她对丈夫说:“宜愿典金钏为梨枣资”。吴吴山很感动,就答应了。于是钱宜便着手将陈、谈的评语进行整理和补充,自己也“偶有质疑,间注数语”。康熙三十三年(1694),《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终于刊刻问世。

吴吴山三妇对于《牡丹亭》的解读完全是从女性的角度去阐发,对于剧中杜丽娘的生活、爱情表达出了她们独特的女性视角的观点,这在当时实属不易。

二、从《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看明清女性读者群的特点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牡丹亭》评点本中难得流传下来的女性评点的版本,所以对于“三妇”的考察也可以总结出《牡丹亭》女性读者群的一些共性。

1.《牡丹亭》的女性读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比较高的文化修养。

《牡丹亭》辞藻华丽、引用典故颇多。虽然意境优美,但并非通俗易懂,清代学者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就批评《牡丹亭》的语言艰深、晦涩:“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予谓二折虽佳,犹是今曲,非元曲也。《惊梦》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以游丝一楼,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许深心,可谓惨淡经营矣。然听歌《牡丹亭》者,百人之中有一二人解出此意否?”

由此可见,只是粗浅识得几个字,是不可能读懂《牡丹亭》的。吴吴山的三位妻

不但能读懂《牡丹亭》,并且还能进行评点和阐发,可见她们三人的文学水平和修养绝对不是一般的水平。 比如“三妇”中的钱宜“初仅识毛诗字,不堪晓文义”,她学习“《文选》《古乐苑》《汉魏六朝诗乘》《唐诗品汇》《草堂诗余》”三年之后,才去阅读《牡丹亭》的。所以可以推断,在明清时代,阅读《牡丹亭》的女性读者首先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比较高的文化修养。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中,她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黛玉落泪是被《牡丹亭》的艺术魅力所感染,黛玉本是才女,所以才能懂得去欣赏《牡丹亭》。虽然黛玉不过是小说中虚幻的人物,但是这一情节一则足以证明《牡丹亭》辞藻的瑰丽和意境的悠远,二则也说明了《牡丹亭》对于女性的巨大感染力。

2.《牡丹亭》的女性读者大都和杜丽娘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家境优越,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太守千金,物质生活优越,但是却受到父母严格的管制,不许外出(自家的后花园都没有去过),接受正宗的儒家教育,等着父母选择“良人”婚配,没有人身自由、婚姻自由。  吴吴山的三妇中,陈同、谈则应该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子(小户人家的女子是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钱宜家世不明,但是从识字情况看,断然也非一般平民之家。一则古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吴吴山为才子,其正妻的人选应该不会是太差的门第,这从他前两位妻子的门第均可看出。

明代的一般女性,都是生活在严格的礼教规范下。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中提到当时妇女的生活状态:“言不出闺阃,足不出厅屏,目不观优舞,身不近巫尼。”这是封建礼教对于明代女性的束缚。当吴吴山的第二位妻子谈则被人劝说将其所评点的文字刊刻时,谈则则为礼教所拘,执拗地“不欲以闺阁名闻于外”。

故《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生活状态,是明清时代“闺阁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牡丹亭》女性读者群中,大多数读者都能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杜丽娘的生活方式里找到自己的生活印记,这也是她们热衷于《牡丹亭》的重要原因。

3.对于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充满向往,对于爱情能够战胜一切充满憧憬,《牡丹亭》是明清女性的爱情神话。

早在《牡丹亭》问世之前,人们热衷于《西厢记》,求其原因就是因为《西厢记》描写了莺莺和张生的“自由恋爱”。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非常渴望有自由恋爱的机会,但是封建礼教对于年轻人的束缚完全扼杀了她们对于自由恋爱追求的向往。《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冲破封建藩篱的束缚终成眷属的故事正契合了封建时期女性对于自由恋爱的向往。所以,和杜丽娘一样生活在大宅深院的小姐们,从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对于爱情的憧憬,这个带着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成为当时压根就没有自由恋爱机会的青年女性们情感上的幻想和慰藉。现实生活的不如意,需要有这样的幻想和童话来安慰寂寞的心灵——“于我心有戚戚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牡丹亭》为寂寞深闺中的女性提供了美妙的关于自由浪漫爱情的幻想空间,抚慰了因为不能得到现实中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女性们的凄苦心灵。

《牡丹亭》受到女性读者的热捧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是因为《牡丹亭》契合了当时女性对于自由恋爱的希冀和向往以及现实中不可得到的绝望心境,这些年轻的女性沉醉在《牡丹亭》勾画出来的美妙、绚烂的浪漫唯美爱情故事中而不可自拔。

参考文献:

牡丹亭名句范文第2篇

百花盛开的兴庆宫苑,精英荟萃,华光璀璨,有李白的诗歌,颜真卿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杨惠之的雕塑,公孙大娘的剑器,念奴的歌声,王大娘的杂技,梨园弟子的乐舞,李龟年的演奏……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典范和遗闻趣事。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就是盛唐文化的缩影。

皇苑

兴庆宫以风光秀美的皇家园林著称于世,苑内碧波荡漾,绿坪如茵,杨柳青翠、百花似锦,山上植树木,湖中立岛屿,风景优美动人,是我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色皇苑。兴庆宫的南部是以龙池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区,有举世闻名的沉香亭,这里水光潋滟,倒影迷离,楼阁亭榭,错落有致,使其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龙池为御苑的中心,约占全苑的三分之一,是南内以大水面湖色著称的风景区,岸旁垂柳细杨。池内荷菱藻芡弥望,周围花草茂盛,景色十分宜人。唐玄宗与妃嫔僚臣常在此观景欣赏、设宴游乐,结彩为楼,泛舟为戏。唐苏颐在《兴庆池侍宴应制》中咏道:“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御苑内的建筑布局并不对称排列,而是错落有致地布列于龙池周围,在山水相依之中,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廊桥、亭榭,殿宇、楼台,形式或r恢宏壮阔,或绮丽精巧。唐蔡孚亦在《兴庆池侍宴应制》中日: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著名的沉香亭就象是一颗璀璨炫目的明珠,镶嵌在龙池的东北岸旁、和池水相映生辉。沉香亭全部用名贵的沉香木构造,五间彩袱和双重飞檐豪华巍然,营建在三层的石台陛上雄伟壮观。沉香亭是位于高处的观赏亭,亭下水域茫茫景色如画,举目望使人心旷神怡。亭前遍植名贵花卉,有红、淡红、紫、纯白四本木芍药,并有一日花色数变的珍贵牡丹名品,叫做“晨纯赤、午浓绿、夕黄”,沉香亭又是观赏极品牡丹之处。每当牡丹盛开时,唐明皇即偕杨贵妃来到此亭设乐置宴赏花,诸王、大臣、宦官,也都来这里游乐宴饮,坐在亭子里便可放眼周围各种牡丹的争妍斗奇,使沉香亭美景升华到诗情画意的胜境。

沉香亭景区为组合式园林建筑,东邻有凉亭自雨亭,是在龙池上四面能人工下雨的亭子。沉香亭之南有按歌台,置于龙池内,并有牡丹桥、迎春桥、鸳鸯桥等通往四方。唐沈俭期有诗描绘:“歌台舞榭宜正月,柳岸梅洲胜往年。”

诗章

沉香亭的出名,又和一个风流超群的轶事有关。大诗人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其故事中有盛开的牡丹花,有当朝的天子李隆基,有倾国倾城的杨玉环,有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艺人李龟年,但是,最闪亮的主角非诗人李白莫属。中国文化最有魅力的部分是诗,更多的好诗产生于唐朝,鲁迅甚至说“诗到唐时已经做完”,提起唐朝的诗情,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李白,成为亿万人心中不朽的风景。

据《松窗杂录》记载:唐天宝初年的一个春天,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梨园弟子奏乐歌唱。唐明皇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唱旧词?”命李龟年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聚仙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只见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左扶右持回到宫来,推到唐明皇面前。明皇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洒汤。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明皇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一会儿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三章。于是“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逐促李龟年以歌。”宴乐奏起,明皇忍不住一同吹起玉笛来。杨贵妃忙拿来七宝杯,斟满西域美酒敬给李白。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织在一起写,人即花,花即人,倾国倾城,同蒙帝恩。

第一首写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并想象升腾到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是把杨妃比作仙女下凡。第二首描绘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第三首把牡丹、杨妃、明皇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春风”即是君王,而“倚阑干”更使沉香亭声名远扬,据说唐代国花为牡丹,而杨贵妃又美艳无比,明皇常将杨妃比作牡丹花。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足以说明君王对杨妃的喜爱。唐明皇堪称是封建帝王中的风流天子,尤以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更为瞩目,而他们,长期居住在兴庆宫,活动在兴庆宫。留下了不知多少风流韵事。

三首清平调词,字句之间自然地看不出刻意修饰的痕迹,这就是李白的诗风。他的诗不是苦吟出来的,而是从脑海中进发而出、是在酒醉酣畅时才华横溢的流淌。

酒道

美酒酿佳作,成为中华亘古不变的美谈,像李白沉香亭醉咏牡丹的轶事,千余年一直在人间所流传。大唐处在欢乐、纵情、奔放、浪漫的年代:思想诗意的栖息、意境酒醉的张扬,盛世年华,诗酒华章。中国是个酿制醇酒的故乡,物华天宝,长安最长,前不久一坛两千年的西汉美酒在古城蒙土而出,实证了古法酿酒之菁华,世惊呼“古国瑰宝,酒道极品”。美酒当年也曾酿出一曲“鸿门宴”,高祖酒酣唱大风,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室天下,酒风氤氲。

盛唐秉承大汉雄风,酒文化光大发扬,书圣张旭狂草依靠酒醉的“张狂”,字宇行行龙腾凤舞神采飞扬:“霍如羿射九日落”,裴将军剑器飞舞依仗老酒的胆量,刀光剑影神鬼难防。这个时候,李白带着醉态来了,大笑着“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多么张扬放浪。对于李白的醉酒,同样精于诗文的明皇知道,诗人更多散发的是平时昂奋自抑着的才气,所以明皇写下了“歌一曲而酒一杯,舞一曲而人一醉”这样的文字。这是富足的坦然、从容与空前强大带来的君临天下的气势。唐诗三百如三百颗星辰,挂满在酒香的天际之间。

也有一些名人高士与世相左,不屑于孜孜求取功名,过着恃才奔放的自由生活,一生以酒为伴。如王之涣、王翰等文人,风流倜傥,尤擅长写边塞诗章,诗风大气磅礴不拘一格,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并常与圣贤名士相交往。每有作,乐工竞相为之谱曲,他们每日耽于琴酒,长年活动在酒肆歌楼之间。李白也属于这一类文人,生活放浪不羁,却例外的意气风发地被召入宫,得到天子的赞赏,但是并不意味着就会得到官职。诗人有他自有的性格,越是优秀的诗人这种性格就越明显,李白写出的好诗是不受束缚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覆迥”,有着这种诗风的人是不适合做官的,为官的人束缚太多,最后李白又垂头丧气地赐金返乡,那一夜,他酒醉输掉了五花马、千金裘。

还有一批在朝的诗人,如贺知章、张九龄、张说、王昌龄等,高官得坐,骏马任骑,他们是宫廷诗坛的巨匠,是盛唐诗赋的先驱者。在皇苑兴庆宫中花天酒地,侍宴应制;在龙池、勤政楼、花萼楼、沉香亭的御宴上,都有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不朽的名篇佳作。

园林

牡丹亭名句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第1~5题。(14分)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2)顾而笑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有校改)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zhòng)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习惯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广西南宁市试题

阅读《爱莲说》(选文略,见前文),完成第1~4题。(1 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陶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衬,引起下文,烘托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山东菏泽市试题是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面比较广。第3题要求翻译的都是文中”的关键句,能够考查出考生的基本理解能力。最后一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主旨的情况,能有效考查出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牡丹亭名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汤显祖;《牡丹亭》;至情论

前言: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是戏曲、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优美的语言,如画的场景,至情的人物历久不衰。《牡丹亭》这部名著早在十七世纪就已远传海外,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自二十世纪以来,各种外文译本相继问世,研究这部名著的外国学者也日益增多。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在为《汤显祖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所作的序中说:“外国有莎士比亚学,中国已经有《红楼梦》学(即红学),也不妨有研究汤显祖的‘汤学’”。

那番“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感伤,自杜丽娘始就伤感了几个世纪至今,杜丽娘对“情”的呼唤和追求,就是汤显祖对“情”的呼唤和追求,这份“情”何以穿越古今,哀感顽艳?《牡丹亭》的不朽不仅仅是它的文学魅力,还在于它对“人性”、“人欲”的肯定,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把“至情”论演绎得惊心动魄,杜丽娘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青春与美艳、至情与纯情、灵性与真挚的化身,我们再回到传奇的世界,汤显祖的世界去感受“牡丹”不朽的情。

一、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好友达观和尚又号其寸虚、广虚,晚年自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少有才名而仕途蹭蹬,为人却始终刚直不改。

汤显祖思想与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矗立着三座丰碑:其思想根源源自泰州学派,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所肯定的是人的欲求,汤显祖在《答邹宾川》中自谓“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汝芳)师”,罗汝芳对汤显祖的影响是毋庸置言的;另外,当时王左学派的后期代表,汤显祖素所服膺的李贽带有强烈个性解放色彩的思想也对汤显祖的思想构成冲击,李贽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提倡人类平等,反对封建礼教,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此外,当时著名的禅宗代表达观和尚(与李贽并列为当时思想界“二大教主”)也与他相知多年,可谓亦师亦友。“徘徊出入在儒、释、道的堂庑之间,使得汤显祖更加洞彻事理,更能从容构建自己的“至情”世界观,并在戏剧创作中予以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①

汤显祖的生活年代恰与西方莎士比亚相当,又同在1616年逝世。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这两位剧坛巨擘相提并论:“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但当时由于远隔重洋,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之间很少有文化交流的可能,如徐朔方先生所说:“事实只能如此,当地球的另一面伦敦的环球戏院正在上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人们以灯笼代替月亮,同时某一处庙会的中国舞台上却在演出汤显祖的《牡丹亭》,睡魔以铜镜一面摄引柳梦梅入梦。彼此都不曾意识到另一种戏剧的存在。当莎士比亚以鹅毛管书写无韵体诗句时,他想不到世界另一段有一个他的同行正在‘自掐檀痕教小伶’。”②对于现代的中国读者,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要比领会汤显祖的作品更容易一些,因为莎剧的译本是现代汉语,再加上一些西方典故的注释,手法又是读者已经适应了的,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牡丹亭》的文言和典故,是需要读者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便会有雾里看花的感觉。所以,很多现代读者熟知莎士比亚却忽略了汤显祖,津津乐道《罗密欧与朱丽叶》却不知道《牡丹亭》,把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也可以提示现在的中国读者,不要太过追捧西方的戏剧,中国也有璀璨的剧坛,也有耀眼的剧坛明星。

《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连同之前创作的《紫钗记》(原为《紫箫记》)在内,合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汤显祖的书斋名)四梦”,“四梦”完整地展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虽皆是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佳作,但以《牡丹亭》为翘楚,汤显祖也曾评价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亭》流传的版本甚多,主要有明金陵文林阁本、朱墨本、朱元镇校刻本、清晖阁本、毛氏汲古阁本、清代竹林堂本、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等。

汤显祖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学家,他的文学理论被称为“至情论”,也有称作“尊情说”,不同于一般地重视文学作品的抒情功能,汤显祖是把“情”当做武器,展现生命的活力与欲望,崇尚自然与真实的人生状态。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可见,《牡丹》讲的是儿女事,是爱情故事,是由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而来,写南宋时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私自游园,在梦中邂逅素不相识的书生柳梦梅,尽男女之欢,醒来幽怀难遣,抑郁而死,杜宝葬女于官衙花园,柳梦梅上京赴试路过此地,拾得丽娘的自画像,并与丽娘阴魂相会,后来丽娘起死回生,杜宝处又生波折,最终得以团圆。话本仓促简陋地讲完一个爱情故事,汤显祖的剧本则舒缓地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场面。以书生柳梦梅和官宦千金杜丽娘的离奇爱情故事为主线,《牡丹》的基调是“至情”,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必有情感旋律贯通生死之间,如影随形,这就是汤显祖所谓“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二、《牡丹亭》的情感世界

崇尚“真情”是汤显祖一生不懈的追求。“人生而有情。”③是汤显祖创作的基点,他要用“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的戏曲演一幕幕情魂俱绝的“至情”绝唱。《牡丹亭》就是这样一部“情深一叙,读未三行,人已魂消肌栗”④的绝唱。

(一)奇幻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了这样一段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这表明《牡丹亭》“肯綮在死生之际”(洪N语),它展现给我们的故事是带着奇幻色彩的,是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超乎寻常的至情。杜丽娘有一段不太现实的鬼的生活,判官、花神、鬼卒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真实可感,热闹浪漫,汤氏借鬼发想,自然就为《牡丹》蒙上一层奇幻的色彩,这不是现实生活,我们看不见这样的生活,从未有过这般经历。单就“牡丹亭”这一寓意而言,也充满了奇幻色彩。传说,唐代李源与惠林寺僧圆观(泽)有很深的友谊,圆观临死对李说,十二年后和他在杭州天竺寺外再见。而后,李如期至,见一牧童,正是圆观后身,三生石就在杭州灵隐,即传说中李源见到牧童的地方,牡丹亭便是约定再世姻缘的地方,这一传说载于《太平广记》。

为爱而死再为爱而生,是杜丽娘的梦想,汤显祖用一种超越自然的手法满足了她本该合理的愿望,这不是离奇怪诞,它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有现实基础的。自第一出《标目》到第六出《怅眺》,汤显祖已经把时代印记复制给我们,在整部《牡丹亭》里找不到一般戏剧里的反面人物和正面人物剧烈冲突,没有像读(看)《窦娥冤》时激愤不已,但这并不是说整部剧里没有冲突,试想伟大的剧作家怎会有如此的败笔?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因为杜丽娘与之争斗的就是环境,不是父母先生,直接就是大背景就是封建社会的罗网。我们现在无法体会什么是封建势力,更没有与它激烈斗争过,想是汤显祖体会我们的苦楚,才将前六出写出来,要我们知道,在他的时代,女子的梦想多么不易也多么脆弱,杜丽娘非要死一次,才是真正的凄美,才能够让人心醉、心痛、心碎、心悸。这就不难理解它的奇幻,正如蒲松龄所言: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要假鬼神发想一般。

杜丽娘的复活,可以说是真实的。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寓意,是经历一次灵魂洗礼,躯壳死亡而精神复活。这一过程,让杜丽娘变得顽强变得光辉,她不仅仅是斗争者,她还是胜利者,她的生命力就是《牡丹亭》的生命力,她的胜利就是《牡丹亭》传达出的女性勇气。她不但战胜了,还战胜了死亡。这些,都只能借奇幻来表达,唯有奇幻,才使得这份情不朽。

世有“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⑤的说法,可见《西厢》和《牡丹》作为写情的杰作会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西厢》的情是“实”情,是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它可以触动每个人心底的情愫,激起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是相比《牡丹》更容易得到的。故而,《西厢》有《西厢》的“实”,《牡丹》有《牡丹》的“幻”,皆是情到深处。

(二)天然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杜丽娘也是汤显祖。汤显祖在《坐隐乩笔记》中描写的“予奇其事而爱慕之不已”的生活环境就是“天然”的一种写照,“松萝奇秀,不让匡庐、九嶷、巫峡”读来令人心窃慕之,在他的小品文里,多有这样的笔触。不似陶诗般隐逸,也不似王维般空灵,是另外一种喜爱,就像一个孩子看见森林里第一只孔雀般的惊喜和热爱。他不仅爱自然美景,也爱万物性格的自然状态,《嗤彪赋序》寥寥数语,不发议论,却将他的一份“天然”情怀流露字里行间。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⑥杜丽娘也是这样,她的反抗就开始于她从春香那里得知了花园的所在,虽然在此之前,识字为她的反抗做了铺垫,“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识字是人生不幸的起点,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⑦

虽然在一上场时杜丽娘开口便道:“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可这时的“春”于她不过是寻常季节而已,她的觉醒就要来到第十出《惊梦》和第十二出《寻梦》。“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袅晴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富含诗情画意的语言,把杜丽娘的心摇醒了,在这一刻她还在感叹着“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下一刻她便叹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是一个觉醒开始的信号,“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锦屏人”说的就是她自己,是她在自省。“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这一句直是哀叹,直似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林黛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带的死亡气息。因春伤感至此境地,也正是由她爱好天然的个性来。

“三春好处无人见”,这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这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都渴望着被人发现,都微弱深沉地呼唤情意。一株梅子磊磊可爱,得葬于此则幸矣,是渺小但最真挚的愿望,“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梦想在“风剪了玉芙蓉”之后得以灰烬重生。

柳梦梅是个同张生一样的“天然痴”。“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到:‘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淡淡数语,直将柳生之痴写尽写活。

《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戏剧,汤显祖将深挚的情感和卓荦不凡的才情化在笔端,勾勒出一幅幅浪漫美好的场景,加上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把爱情的发生发展铺垫得如此自然和梦幻,令人如痴如醉。单就文字优美这一层面来说,全剧的精华自然是第十出《惊梦》和第十二出《寻梦》。

(三)直白勇敢

杜丽娘那爱好天然的赋性,使得她潜意识里出现那么风流大胆的梦,她在梦里还有这样直白热辣的情话:“小姐,咱爱杀你哩!”她梦中的柳生说:“则为你如画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梦由心生,心里的话不得对人讲,自然要在随心所欲的梦里讲个酣畅,深挚的愿望不得实现,自然要在无拘无束的梦里追得尽兴。可梦终究是梦,梦醒后必然要添一段新愁。

描容存真,说明她已抱定了她的梦也抱定了为追求梦而死的决心,倘若她不勇敢,怎会有如此举动?直至死后,连判官都说:“谎也!哪有一梦而亡之理?”而判官接下来的话无疑是她继续坚强的动力,“近干柴,且留的青山在,不可被雨打风吹日晒。则许你傍月依星将天地拜,一任你魂魄来回。脱了狱省的勾牌,接着活免的投胎。那花间旧友你差排,叫莺窥燕猜,倩蜂媒蝶采,敢守的那破棺星圆梦那人来。”虽然此时“生性独行无那,此夜星前一个。生生死死为情多,奈情何”的她不再有约束,但作为游魂,自然是孤寂凄清得很,可她不灰心,依然追求寻找她抱定的梦。

王思任在《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暝,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柳生见鬼见神,痛叫顽纸,满心满意,只要插花。虽然柳梦梅的形象不如杜丽娘鲜明,也没有她果敢,但是这份情的的确确是两个人共同坚持争取的,柳梦梅确实没负这份沉重的相思意。

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不同于莺莺的爱情故事,她没有现实的对象,看不见也触不到张生那样一个风魔傻角,她感受不到异性的爱慕,她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是由于她热切的渴望,在渴望中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导她由生走向死再由死走向生。这些情节,响亮地宣告了女性内心的渴望:爱情,以及,是年轻女子的需要,它是不该也不能被压抑的;爱情是可以创造的,是能够被生命冲动召唤出来的;女性是勇敢的真诚的,因而她们也可以是主动的,不能被束缚在高楼深院内。

(四)真性情

这里说的真性情,不再是对男女主角的赞美,而是《牡丹亭》展现的阴暗面。第十七出《道觋》里有石道姑一段很长的独白,其中不乏秽亵,汤显祖对准了封建观念,一刺就中,虽然是“恶得紧”,却发人深省,“石女”在今天一些落后的地区还依然存在,即便有一些恶俗有一些低级趣味,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汤显祖对女性的关怀。其笔触细腻至此,与其说是讽刺,是作者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不如说是控诉是呼喊,是汤显祖对女性的关爱。

第二十出《冥判》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判官发落杜丽娘之前,有“枉死城中轻罪男子四名”,其中有一个叫李猴儿的“是有些罪,好男风”,最后着做蜜蜂“屁窟里长拖一个针”,这是关于同性恋的一小段描写,这一情节应该是起逗乐的作用。汤显祖的时代是有男风盛行,《牡丹亭》里的这个“李猴儿”一定不属于贵族阶层,由此可以窥见明代的自由状况。汤显祖未必可以进步到接受同性恋或者为同性恋争取恋爱权力,但他把贵族的某项专权给了下层民众,他认为李猴儿只是“有些罪”也确实值得尊敬,无关人伦无关正统,这只是一种感情罢了。

结语

《牡丹亭》四百年的流传,四百年的不朽,是汤显祖的一颗赤子之心,把“情”演绎至极,它是明代剧坛里的奇花异草,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剧坛的奇葩,汤显祖无愧“东方莎士比亚”的称号。杜丽娘的爱情未必就没有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那么荡气回肠,白先勇先生主持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风靡华人世界,再次证明了它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这个盲目迷乱的时代学习古人的生活态度,保留一份勇气坚持“至情”,不负汤显祖跨越四百年留给我们的这份赤诚。(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注解:

①《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 袁行霈主编 《第七章 汤显祖》

②徐朔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③汤显祖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④王思任 《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⑤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⑥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⑦徐朔方 《<牡丹亭>解说》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王思任批评本牡丹亭》 2011年 凤凰出版社

[3]《董每戡文集》 2004年 中山大学出版社

[4]季国平选注 《明人小品十家 汤若士小品》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

[5]谢雍君著 《<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中华书局 2008年

[6]《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经典》 2002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牡丹亭名句范文第5篇

第22课 《陋室铭》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 四、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大雁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 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显灵,有灵验。 形容词做动词。)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方位名词做动词)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七、特殊句式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八、重点问题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一、文字常识《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占有重要地位。“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二、成语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三、背诵默写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 古:竖立 今:种植六、一词多义 1.鲜 鲜有闻:少。 2.独 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 寡孤独:老而无子。 芳草鲜美:新鲜。 无独有偶:单独,一个。 屡见不鲜:新鲜。3.玩 玩物丧志:玩弄,戏弄。 4.者 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 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6.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7.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七、特殊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译: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八、重点问题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相关期刊更多

牡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洛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牡丹江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