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汪中求

汪中求

汪中求范文第1篇

1963年秋,汪中求出生于石钟山脚下江西省湖口县,一个美丽而贫困的地方。汪中求曾把家乡湖口称作“糊口”,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家乡的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的收获仅够糊口。汪中求的家乡没有小学,为了能让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乡亲们用柴米油盐作工资,从外地请来了一个叫吴集瑚的老师,给村里的孩子教授知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汪中求每学期交的学费是5两油、5斤大米和50斤干柴。

上学的同时,汪中求还跟一位叫郭先赐的民间武术教练习武。师父第一天教他练的入门功夫是扎马步,这是练武的基础。严厉的师父要求汪中求随时随地练习,就算上厕所也要用扎马步的方式。练了没一个月,汪中求便对扎马步觉得枯燥乏味了,要师父教他真正的武艺。师父告诉汪中求,别小看了扎马步,把马步扎到极致就是绝技。汪中求听从了师父的劝告,一扎就是三个月,有好几次汪中求在茅厕的木板上扎马步时间过长,因为体力不支而掉进茅坑。别人因此而嘲笑汪中求,师父却对他大加赞扬:连“屎”都不怕,肯定能练出一身好武功!汪中求就这样跟郭师父练了8年的武术,也受了8年的摔打和磨炼。

高中毕业后,由于经济拮据,汪中求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汪中求的人生有两种选择,要么与贫穷为伍,甘心务农;要么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选择了后者。汪中求每天往返于4公里长的村里与乡政府之间的路上帮公社挑化肥,凭着习武时练就的一身好体力,他一次能挑160斤化肥,能赚 6分4厘钱,一天能赚4元多钱。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汪中求总算挣够了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费用。

1980年,汪中求考取了江西九江学院中文系,中文老师刘文约十分低调和谦虚,治学态度严谨,学生任何一个字、一个词的错误,他都会循循善诱地加以讲解纠正。刘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每件事的细节,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勿以事小而不为”。受刘老师的影响,汪中求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内容就是分析一个“叩”字――《析〈过秦论〉中的“叩”字》,一个简单的“叩”字,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分析透彻,鞭辟入里,受到刘老师的赞赏。

1984年大学毕业后,汪中求成了县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领到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工资的那天,汪中求特意“吃”遍了县城的23个包子店,每个店吃两个包子,虽然肚子胀得受不了,却非常开心――平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从来没有这么放肆地满足过口腹之欲。十多年后,成名的汪中求在他的畅销书《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中写道:“贫困是我上的第一所大学。”

“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

工作两年后,汪中求像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立业”之后接着就是成家、娶妻生子,生活虽然平淡,却安逸而温馨。1989年春天,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汪中求被特别“钦点”为县领导的秘书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从副科级升到正处级。县领导很欣赏汪中求的文章,欲培养他做宣传部部长。

然而,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涌动着一股新的热潮。这股热潮也冲击到了汪中求,使他产生了到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中流击水的豪情。

知道汪中求想法的人都劝他不要牺牲大好前程,汪中求却干净利落地作出决定:放弃铁饭碗,下海!为了不让自己有路可退,他甚至放弃了停薪留职的机会。他的“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这一理论即发端于这次下海。“不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不停地选择上,因为人生真正能做事的时间是不长的,作出选择后,就不要反复淘汰和变化,举棋不定非常误事。”

辞职后,汪中求应聘进了香港恒雅(深圳)公司。上班的第一天,办公室主任发给汪中求一本《总经理工作指引》手册,手册的内容是以总经理的口气教员工如何做事,任何事该怎么做都有明确的流程和规则。其中所涉及的细节让汪中求叹为观止。比如一张公交车票五角钱,报销时反面要写五项内容:起点站、终点站、乘车理由、时间、乘车人。如果按这个要求做就可以报销,如果少填任何一项内容,财务则可以拒绝报销……联想起大学老师刘文约“勿以事小而不为”的教诲,汪中求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在恒雅,汪中求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没有底薪,按销售业绩提成。刚开始时,他做得很辛苦,销售业绩却总不见提高,最初的两个月收入甚至比做教师时140元的工资还低。但汪中求坚持了下来。到了第三个月,勤奋而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汪中求的月收入就达到了2800元。在公司,汪中求不仅严格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还给自己定下了六条工作标准:一是做人诚恳,做事到位;二是有思想,但不好出风头;三是有潜质,但耐得住寂寞;四是不贪小利,不患得患失;五是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但不争强好胜;六是不仅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正是严格按这六大标准来要求自己,汪中求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做到了恒雅的销售代表、经理、区域经理,营销的每个环节他都做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被誉为“中国5000万营销人第一堂必修课”的畅销书《营销人的自我营销》,“做人优先于做事”的立意在圈内圈外均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2年底,觉得自己在恒雅的发展空间已经达到极限的汪中求婉拒了恒雅高层的高薪请留,毅然辞职。刚辞职,他便被清华同方、泰豪科技、奇正机构等多家公司聘任为市场总监、首席营销顾问等各种职务,还参与了清华同方的筹建。与此同时,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

“小事必须当大事做”

2003年3月,汪中求被广东凌丰涂料有限公司聘为首席执行官。经过详细调研,汪中求发现,公司的现状按照管理学的评分标准只有50分,根本不及格。他在公司的大会上说:“我们必须有大的改变。”但是,公司上下都没想到汪中求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就“动手”了。3月18日下午,汪中求召开公司中层以上干部会,他第一个发言:“我当营销顾问的时候,要从中山开两小时的车到深圳上班,每天8点钟绝对准时到位。可是,我发现咱们的干部几乎没有准时上班的。一般管理人员9点才来,部长10点才到。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迟到。现在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坚持8点上班的作息制度;二是推迟上班时间,比如可以10点上班,当然那就得晚上7点下班。”一阵骚动之后,大家都表示同意8点上班的作息制度。汪中求接着说:“从明天开始,抓部以上领导迟到问题。不过你们大可放心,我不会采取罚款的处罚方法,我不想有人把受处罚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第二天,公司门口打卡机旁边竖起了一个醒目的白板。头三天白板上没有任何人“上榜”,因为这三天没有人迟到。到了第四天,就有几个部长的名字上榜了,到得越晚,名字写得越大越高。在第二周,除了将上周各部长迟到的次数在公司例行会议上公布外,还在公司记事栏公示一周。就这样,一个月后,全公司迟到的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

在抓迟到问题的同时,汪中求的“抽烟问题”解决方案也同步实施。谁都知道,涂料公司是重点防火单位,但汪中求上任第一天就在车间通道上发现了7个烟头,汪中求将这7个烟头带到公司的大会上展示。他说:“我从上大学到现在一直在抽烟,是一个有近20年烟龄的老‘烟枪’,但我从今天开始不抽烟,你们大家抽不抽我不管,我先做给你们看。”大家都不明白汪中求又有什么举措,但他们清楚地看到,从开过会的那一刻起,汪中求果然再也没有在公司的任何地方抽过烟。一个月后,汪中求在全公司搞了一次支持戒烟的集体签名活动,以公司的名义颁布纪律,不许流动吸烟。等到全厂职工习以为常了,汪中求又出台了“全公司禁止吸烟”的条款,并写进员工守则。汪中求说:“戒烟对于企业管理算不上大事,但有效操作、切实做到,就不容易。必须小事当大事做,这样慢慢来,一步一步,越来越严,让员工慢慢习惯,按步骤进行训练,时间长了就习惯成自然,最后,便能达到严格管理的目的。”

新官上任的“两把火”,烧出了汪中求的威信,也烧出了公司新的管理理念。汪中求认为,今后,市场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工夫,建立“细节优势”,才能保证事业常青。在公司,汪中求希望大家“笨一点,不要太聪明。按照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来,真正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扎实严谨,把事情做到位,把小事做细,真正做到环环相扣,疏而不漏。”为此,他采取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承诺制,即员工必须书面答复何时完成何事,达到何种标准;表格化,即把一些琐碎的小事用表格框定责任人、完成时间等;口头复述,即接受口头指令的人要对指令复述一遍,以减少误听、误传造成的差错。经过一年的整治,凌丰公司的利润翻了一番。

“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功”

《营销人的自我营销》热销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汪中求积多年的经验,把书中“把小事做细”这一观点加以深度阐释,经过一年多的笔耕,2004年春他推出了至今仍名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誉为“在中国人浮躁的穴位上扎了一颗银针”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

汪中求说,现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一举成名、一夜暴富、一次成功的心理普遍存在,人们不愿意做小事,做小事的人也不愿意把事情做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重大轻小的思想意识助长了这种心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不去做小事,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浮躁,整个社会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低。

汪中求在职业生涯中负责过许多招聘工作。一次,一位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的青年在汪中求公司的应聘中一路过关斩将,战胜了两百多个竞争者顺利进入面试阶段。然而,当他把简历呈上时,却被汪中求否定了。原来,这位青年在早上出门的时候,由于太匆忙,把一杯水打翻在简历上,使简历留下了水渍印。汪中求告诉他:“一个连简历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个部门的。一个细节的忽视,就有可能给你个人甚至整个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灾难,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懂得审视细节,完善细节。”

又有一次,汪中求到一所大学讲“细节”课,其中有一个班是财会班。当时,课堂秩序不太好,学生觉得,细节没什么好讲的。汪中求就把一张增值税发票复印成卷子发给学生,要求每人模拟填写一份增值税发票。结果,50名大四面临毕业的学生中只有2人填对了。汪中求说:“作为学生,一张票据十几个栏目,填错一两个栏目,老师还会给七八十分。但是,作为企业职员,发票填错一栏,整张发票就作废了,那就是零分。第一次错了我很不高兴,第二次错了,我就觉得你这个人不行,第三次错了,我可能就不用你了。我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任何小事都需要训练。”

汪中求范文第2篇

土地革命时期投身革命的汪东兴,当年就是等创建的红十军的战士。随着中国革命节节胜利,汪东兴在革命队伍中的职位渐渐提升。他身居要职并在身边工作近30年,直至伟人逝世。因此,汪老自然是我们眼中重要的工作目标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与汪老有书信和互寄材料的来往,至90年代又有几次进京面见机会。随着渐渐走近汪东兴,我们不仅对他传奇的革命人生留有深刻印象,似乎更感知到老一辈革命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热心支持家乡编史修志

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此后还曾兼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总参警卫局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3月曾到江西省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两年后返京。

1976年10月,汪东兴以中央警卫局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等重要职务和特殊身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坚决支持和配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一举粉碎了“”反革命集团。

鉴于他的特殊作用和贡献,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东兴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从而到达革命生涯的最高峰。1980年2月中共第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批准他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汪东兴很快适应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生活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汪东兴远离政坛赋闲居家有些年头了。那些年,颐养天年的汪老,心情旷达淡定,潜心读书,谢绝诸多活动。尽管汪东兴深居简出、不会生客,可他接待家乡的干部及父老乡亲却很热情,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事编史修志的同志几乎是有求必应,让我们都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记得有位京城作家想取得面见汪老的机会,便央求汪老的秘书刘桂民,声称与我们有点“关系”,于是“搭便车”跟着我们走进了汪老的院门。

汪老搬离中南海后就一直居住在西单东侧的一个胡同里,与他比邻的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居宅。记得我们初次登门是1994年5月。我们穿过花木葱茏的院落走进客厅,那时年近八十的汪老头发已经全白,但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腰杆笔直。

见面握手在沙发上落座后,我们先就他老人家多年来对家乡编史修志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谦虚地笑笑,连连摆手:“应该的,还是你们搞具体文字工作的同志辛苦。”

盛世修志。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修志热潮中,汪老欣然担任了《弋阳县志》编纂顾问。不久,地方党史征集委员会成立,家乡的党史征集、编研工作又开展起来。汪老热心支持家乡编史修志,他不像一般的名人,仅仅题个字、写篇序、留个名,或是听听汇报点点头。他常常是带着老花眼镜,一笔一画地按我们的要求写文字材料;对于我们送他审阅的各种文字图片稿,也是一丝不苟地审阅把关。

我记得,县志出版前,我们将撰写的反映当年苏区斗争的历史材料及相关图片寄给汪老,请他把关。若干天后,刘秘书就给我们办公室来电话指出,我们绘制的弋阳苏区斗争形势地图有错误:汪老家乡余家坞,属弋阳五区,1932年已成立苏维埃政权,应属于红区,而地图上把它标成白区了。并告诉我们,汪老已在地图上亲笔做了修正,还配有文字说明。

那个“弋阳五区”紧挨着信江河岔地带,在比例尺“1:360000”的地图上只比黄豆稍大点,眼睛稍不留神,就辨不出那个错误。可就这点小纰漏,也没逃脱汪老的目光!不由得让人打心底里叹服汪老的认真和敏锐。

1994年那次见面,主要是为编辑出版弋阳党史人物传来征求汪老意见的,并请他写序。话转正题后,汪老说:“你们事先寄来的书稿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建议这本书中人物加两个人,一个,一个余汉潮。”

记得当时我向汪老解释说,“”在我们党史办编印的《弋阳英烈》中出现了,再收编进这本书里怕重复不妥。

可汪老强调说:“不要怕重复,是全国著名烈士,影响很大,要经常宣传……”

我了解汪老的意思,他认为我们党史办写“”考虑的是“存史”职能,他强调和突出的是我们工作的“教化”职能,要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扩大对革命英烈的宣传。

余汉潮烈士是汪老走向革命道路最早的领路人,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采纳了他的意见,在这本弋阳党史人物传中加进、余汉潮两人。该书出版后还广泛送发到全县基层和学校去,扩大宣传教育面。

那时,汪老的《在粉碎反革命阴谋的日子里》的文章刚在江西省党史刊物发表不久,我告诉他此文影响很大。由此我谈及现在另一同类题材的纪实作品,似乎比汪老的文章多出一些离奇的细节,让人觉得很神秘,是非莫辨……

汪老说,书的作者是掌握不少资料,也到过他那里谈情况,可有些细节太“文学加工”,不真实。“比如书中关于我的描写,细节就不真实,写我考虑问题时抽烟,还写我高兴就喝酒……你们是知道的,我既不喝酒也不抽烟。不是今天才这样,而是几十年都如此啊。”汪老还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有些书凭主观臆测,掺水太多,这个倾向不好。接着他话锋一转,对我们说:“那些文学作品马马虎虎,影响、危害还会轻点,如果你们写党史,也掺那么多水分、有偏向,问题就严重了。你们说,对不对?”

汪老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可他对历史仍怀有敬畏感。他的严肃态度再度感染了我,在接下来向汪老汇报家乡革命旧址的立碑以及维护情况时,我表态说:“回去后我们一定按上级要求和汪老的意见,努力把‘立碑’的工作抓紧搞好。”因为“立碑”就是把历史写在革命前辈奋斗过的土地上,向后人传承啊!

这次拜访离别,汪老将他亲笔题字的《汪东兴日记》(1993年6月出版)赠我。

热衷著述,生活别样精彩

为了拍摄的专题片,地方电视台进京采访汪老,我于1995年6月陪同前往再次见他。在未进入正式拍摄前,我有机会与汪老多聊了一阵子。汪老说,与在当年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见过面,在后来的土地革命时期,他俩虽然没谋面,但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直至英勇牺牲的情况主席还是很了解的。他老人家很钦佩。他打算对着采访镜头,将他亲耳听到的人民领袖评论的话说出来……

1953年4月的一天,在浙江省莫干山半山腰散步时,对汪说:“爬到山顶就可以看到你们江西弋阳县了。弋阳出了个人民英雄……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共产党人,他死的伟大,我很怀念他。”

另外,汪东兴陪同于1965年5月视察井冈山时,说:“同志是很有理想,很有气魄的革命家。……”汪老与我言谈的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在此前已形成文稿寄送给我们党史办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文档资料之一。

电视台结束了录音录像采访后,还要拍一些汪老近期的著作和生活情况。刘秘书和汪老的女儿汪延群忙碌着从内室搬来一捧书刊。刘秘书一边翻动那些有汪老的著作杂志,一边向我们介绍,近年来找汪老的可多哩!可汪老除了同意与中央部门、党史机构的同志联系,其他的人找来都让他挡驾了。

确实,汪老是与中国革命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前辈,他长年在身边工作的特殊经历和粉碎“”的特殊作用,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人物。汪老先后出版了自己的著述《汪东兴日记》、《汪东兴回忆——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等,反映了革命生涯的重要片段,其新鲜翔实的内容,为读者和研究中国革命的专家所瞩目。

那几年想踏进汪老院宅门槛求见的人络绎不绝。为此,他应当代国史研究、当代江西研究等相关机构约稿,撰写了《指导我们办江西共大》等专题回忆稿;应聘担任了《遗物事典》的顾问,并为书名题字,后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为韶山纪念馆编著的《生活档案》题写书名,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跟着录像机的镜头,我们也一边打量周围环境,一边比较随意地跟汪老和他家人聊了起来。

我们谈话的客厅宽敞整洁,陈设简单朴素,北墙一排书柜装满马列主义和的经典著作,西墙靠窗处挂一中堂,是1961年10月16日亲笔书赠汪老的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上书“唐朝少年诗人王勃诗一首,送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六日”。其书法笔走龙蛇,骨气雄浑,令人心胸激荡。

汪老的夫人姚湘娥是延安时期红军队伍中的老医护人员,他见我们在这幅墨宝前驻足凝视良久,便告诉我说:1961年10月16日那天,秋高气爽,兴致很高,除了给汪东兴写了王勃的诗,还特意又写了老人家自己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赠给汪东兴。我们在的书法集中,见过这件墨宝的复印件,在场者有人说人民大会堂里也将其放大,挂在大厅,这幅书法是的代表作之一,雄风遒劲,气贯如虹,把作者的博怀、革命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这样珍贵的笔墨赠给汪东兴,足见对汪东兴的信任和厚爱。

汪老兴致很好,他从卧室取出六七本大相册。翻开那些相册,许多照片已经泛黄,但依然保存得很好,13岁便参加革命的汪老传奇式的革命风采尽显眼底。

汪老的书房在客厅的东侧,四周摆满高高的书柜,多是古色古香的线装书,每部书都有汪老手书的书名。偌大的写字台上,一盏古旧的台灯,几摞书籍、资料和文稿。每天汪老都要在这里伏案看书著述。汪老参加革命后,多次进党校学习,特别是到身边工作之后,他更是求知若渴,常年不懈。他说:“我之所以还有点知识和作为,都得益于学习。”姚湘娥大姐笑着说:在中南海工作学习时,有的工作人员屁股是尖的,汪老是平的,“他坐得住”。汪老告诉我们,那个时期他重点阅读了有关党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同时回忆和思考相关问题,每当有了想法或理清了思路马上就动笔写……

他还说,他每天早晨、上午看“大参考”、报纸和读书,会客多半安排在下午。晚上7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7点半后打台球活动身体约1小时,之后如精神尚好,再看一会儿书后就寝。他说,生活要有规律才好啊。

不一会儿,汪老女儿端了一大盘西瓜,热情地招呼我们吃。趁此空档,我们提出要与汪老一一合影留念,汪老欣然应允,于是我们一个个分别与汪老在院子合影。

众所周知,汪老对特别崇敬。汪老家人告诉我们,汪老许多年来对的思念之情不减,每逢主席的生辰、忌辰,汪老都会到纪念堂去献花、瞻仰。每逢五周年、十周年纪念时,往往会发表一些纪念文章表达他怀念之情。他赠我们的《汪东兴日记》就是为纪念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

汪中求范文第3篇

土地革命时期投身革命的汪东兴同志,当年就是等创建的红十军的战士。随着中国革命节节胜利,汪东兴在革命队伍中的职位渐渐提升,他身居要职并在身边工作近30年,直至伟人逝世。因此,汪老自然是我们眼中的重要工作目标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与汪老有书信和互寄材料的来往了,至90年代又有几次进京面见机会。随着多年渐渐走近汪东兴,我们不仅对他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有深刻印象,还了解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见证历史重大转折

汪东兴,1916年出生在弋阳县清湖乡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在家乡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参加了等创建的红十军。1933年1月,随红十军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被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副处长兼警卫处处长,此后还曾兼任政务院秘书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央、总参警卫局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3月,汪东兴响应中央号召,离开北京中南海警卫岗位,下放基层来到江西省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1960年9月下旬,他又奉命调回北京工作。

1976年10月,汪东兴以中央警卫局局长兼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身份,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坚决支持和配合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等一举粉碎了“”反革命集团。

热心支持家乡

编史修志

十年“”宣告结束了。鉴于汪东兴的作用和贡献,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可是,随着党和国家形势的迅速发展变化,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批准他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共和国的历史重大转折中,汪东兴的职务和地位在他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发生了逆转。

面对人生的大起伏,汪东兴还是很快适应了社会角色的转换和生活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汪东兴离开政坛赋闲居家有些年头了。那些年,颐养天年的汪老心情旷达淡定,潜心读书,谢绝诸多活动。尽管他深居简出不会生客,可他接待家乡的干部及父老乡亲却很热情,尤其是对我们这些从事编史修志的同志几乎是有求必应,让我们都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记得有位京城作家想取得面见汪老的机会,便央求汪老的秘书刘桂民,声称与我们有点“关系”,于是“搭便车”跟着我们走进了汪老的院门。

汪老搬离中南海后就一直居住在西单东侧的一个胡同里,与他比邻的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的居宅。记得我们初次登门是1994年5月。秘书刘桂民年轻精干,他很客气地引导着我们穿过花木葱茏的院落走进客厅,那时年近八十的汪老头发已经全白,但面色红润,双目炯炯有神,腰杆直挺。

见面握手在沙发上落座后,我们就老人家多年来对家乡编史修志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谦虚地笑笑,连连摆手:“应该的,还是你们搞具体文字工作的同志辛苦。”

盛世修志。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的修志热潮中,汪老欣然担任了《弋阳县志》编纂顾问。不久,地方党史征集委员会成立,家乡的党史征集、编研工作又开展起来。汪老热心支持家乡编史修志,他不像一般的名人,仅仅题个字、写篇序、留个名,或是听听汇报点点头。他常常是戴着老花眼镜,一笔一笔地按我们的要求写文字材料;对于我们送他审阅的各种文字图片稿,也是一丝不苟审阅把关。

我记得,县志出版前,我们将撰写的反映当年苏区斗争的历史材料及相关图片寄给汪老,请他把关。若干天后,刘秘书就给我们办公室来电话指出,我们绘制的弋阳苏区斗争形势地图有错误:汪老家乡余家坞,属弋阳五区,1932年已成立苏维埃政权,应属于红区,而地图上把它标成白区了。并告诉我们,汪老已在地图上亲笔作了修正,还配有文字说明。

那个“弋阳五区”紧挨着信江河岔地带,在比例尺“1:360000”的地图上只比黄豆稍大点,稍不留神,就辨不出那个错误。可就这点小纰漏,也没逃脱汪老的目光!

那次见面,我主要是为编辑出版弋阳党史人物传来征求汪老意见的,并请他写序。那天汪老还说:“你们事先寄来的书稿我看了,没什么问题,建议这本书中人物加两个人,一个,一个余汉潮。”

记得当时我向汪老解释说,“”在我们党史办编印的《弋阳英烈》中出现了。再收编进这本书里怕重复不妥,

可汪老强调说:“不要怕重复,是全国著名烈士,影响很大,要经常宣传……”

我了解汪老的意思,他认为我们党史办写“”考虑的是“存史”职能,他强调和突出的是我们工作的“教化”职能,要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扩大对革命英烈的宣传。

余汉潮烈士是汪老走向革命道路最早的领路人,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采纳了他的意见,在这本弋阳党史人物传中加进、余汉潮两人。

那时,汪老的《在粉碎反革命阴谋的日子里》的文章刚在江西两省党史刊物发表不久,我告诉他此文影响很大。由此我谈及现在另一同类题材的纪实作品,似乎比汪老的文章多出一些离奇的细节,让人觉得很神秘,是非莫辨……

汪老说,那书的作者是掌握不少资料,他也到过我这里谈情况,可有些细节太“文学加工”,不真实。“比如书中关于我的描写,细节就不真实,写我考虑问题时抽烟,还写我高兴就喝酒……你们是知道的,我既不喝酒也不抽烟。不是今天才这样,而是几十年都如此啊。”汪老还不无担忧地说,现在有些书凭主观臆测,掺水太多,这个倾向不好。接着他话锋一转,对我们说,“那些文学作品马马虎虎,影响、危害还会轻点,如果你们写党史,也掺那么多水分、有偏向,问题就严重了。你们说,对不对?”

汪老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可他对历史仍怀有敬畏感。他的严肃态度再度感染了我,在接下来向汪老汇报家乡革命旧址的立碑以及维护情况时,我表态说:回去后我们一定按上级要求和汪老的意见,努力把“立碑”的工作抓紧搞好。因为“立碑”就是把历史写在革命前辈奋斗过的土地上,向后人传承啊!

这次拜访离别,汪老将有他亲笔题字的《汪东兴日记》(1993年6月出版)赠予我。

晚年生活

别样精彩

1995年6月,为了拍摄的专题片,地方电视台进京采访汪老,我陪同前往再次见他:在进入正式拍摄前,我有机会与汪老多聊了一阵子。汪老说,与在当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见过面,在后来的土地革命时期,他俩虽然没谋面,但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直至英勇牺牲的情况主席还是很了解的。很钦佩。汪老对着采访镜头,将他亲耳听领袖评论的话说出来……

1953年4月的一天,在浙江省莫干山半腰散步时,对汪说:“爬到山顶就可以看到你们江西弋阳县了。弋阳出了个人民英雄……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很有才华的共产党人,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1965年5月,汪东兴陪同视察井冈山时,说:“同志是很有理想,很有气魄的革命家……”汪老与我言谈的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容,在此前已形成文稿寄送给家乡党史办了,成为我们最珍贵的文档资料之一。

电视台结束录音录像采访后,还要拍一些汪老近期的著作和生活情况。刘秘书和汪老的女儿汪延群忙碌着从内室搬来一捧书刊。刘秘书一边翻动那些有汪老文章的杂志,一边向我们介绍,近年来找汪老的可多哩!可汪老除了同意与中央部门、党史机构的同志联系,其他的人找来都让他捎驾了。

确实,汪老是与中国革命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前辈,他长年在身边工作的特殊经历,和粉碎“”时发挥的作用,使他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位具有独特经历的重要人物。汪老先后出版了《汪东兴日记》、《汪东兴回忆――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等,反映了他革命生涯的重要片段,其新鲜翔实的内容,为读者和研究中国革命的专家所瞩目。

为此,他应《当代中同史研究》、《当代江西研究》等相关杂志约稿,撰写了《指导我们办江西共大》等专题回忆稿;应约担任了《遗物事典》的顾问,并为书名题字,后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为韶山纪念馆编著的《生活档案》题写书名,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跟着录像机的镜头,我们也一边打量周围环境,一边比较随意地跟汪老和他家人聊了起来。

我们谈话的客厅宽敞整洁,陈设简单朴素,北墙一排书柜放满马列和的经典著作。西墙靠窗处挂一中堂,是1961年10月16日亲笔书赠汪老的王勃《送别》诗,上书“唐朝少年诗人王勃诗一首,送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九六一年十月十六日”。其书法笔走龙蛇,骨气雄浑,令人心胸激荡。

汪老的夫人姚湘娥是延安时期的红军队伍中的老医护人员,她见我们在这幅墨宝前驻足凝视良久,便告诉我说:1961年10月16日那天,秋高气爽,兴致很高,除了给汪东兴同志写了王勃的《送别》,还特意又写了老人家自己的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赠给汪东兴。我们在的书法集中,见过这件墨宝的复印件,在场者有人说人民大会堂里也将其放大,挂在大厅,这幅书法是的代表作之一,雄风遒劲,气势磅礴,石破天惊,排山倒海,气韵如虹,把作者的博怀、革命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这样珍贵的笔墨赠给汪东兴,足见对汪东兴的信任和厚爱。

汪老兴致很好,他亲自从卧室取出六七本大相册。翻开那些相册,有许多已十分黄旧、但保存很好的照片,汪老16岁参加革命的传奇式的革命风采尽显眼底。

汪老的书房在客厅的东侧,四周摆满高高的书柜,多是古色古香的线装书,每部书都有汪老手书的书名。偌大的写字台上,一盏古旧的台灯,几摞书籍、资料和文稿。每天汪老都要在这里伏案看书著述。汪老参加革命后,多次进党校学习,特别是到身边工作之后,他更是求知若渴,常年不懈。他说:“我之所以还有点知识和作为,都得益于学习。”姚湘娥笑着说:在中南海工作学习时,有的工作人员屁股是尖的,汪老是平的,“他坐得住”。汪老告诉我们,那个时期他重点阅读了有关党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同时回忆和思考相关问题,每当有了想法或理清了思路马上就动笔写……

他还说,他每天早晨、上午看“大参考”、报纸和读书,会客多半安排在下午。晚上七点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七点半后打台球活动身体约一小时,之后如精神尚好,再看一会儿书就寝。他说,生活要有规律才好啊。

众所周知,汪老对特别崇敬。汪老家人告诉我们,汪老许多年来对的思念之情不减,每逢主席诞辰、忌日,汪老都会到纪念堂去献花、瞻仰。每逢五周年、十周年纪念时,往往会发表一些纪念文章表达他的怀念之情。他赠我们的《汪东兴日记》就是为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

汪中求范文第4篇

抛弃亲情嫁给“狼”

今年28岁的曾晓兰出生在湘西南某县,大学毕业后到一家事业单位任出纳员。2004年3月的一天晚上,曾晓兰在一次同学聚会中,认识了某公司供销科职员汪云海。不久,汪云海开始频频约会曾晓兰。两人情到浓处,单纯的曾晓兰主动提出谈婚论嫁。

因为汪云海是当地有名的浪荡子,曾晓兰的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严厉要求她与汪云海断绝来往。但父母的反对,不但没有阻止住曾晓兰,反而让她与汪云海走得更近了。

2004年8月的一天,曾晓兰回家向父母宣布:“我与汪云海10月1日结婚!”父母声称如果她坚持要与汪云海结婚,就和她断绝关系。即便如此,曾晓兰仍然不改初衷。2004年10月1日,曾晓兰与汪云海举行了婚礼。

结婚后的头3年里,汪云海对曾晓兰确实不错。他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合伙与他人做生意,并花30万元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复式房子,房产证上写的是曾晓兰的名字。

2007年3月,曾晓兰生下儿子,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然而好景不长,从2007年8月开始,汪云海的本来面目开始渐渐显露出来,不但经常酗酒,还热衷打麻将。曾晓兰苦苦相劝,可汪云海不但不听,反而更加放荡不羁,经常夜不归宿,有时还对曾晓兰动起了拳脚。而对孩子,他更是很少照看过问。

2009年6月的一天晚上,汪云海趁曾晓兰上夜班之机,把一个发廊小姐带回家鬼混,被提前回家的曾晓兰抓了个正着。更令曾晓兰伤心的是,当时,刚满两岁的儿子因为没人照顾,已哭得涕泪横流。气愤不已的曾晓兰丢下一句“离婚”就抱着儿子冲出家门。

“离婚”二字将汪云海震醒了。他想,如果两人离婚,这套复式房子肯定得让曾晓兰分割。于是,他火速找人换了门锁。而曾晓兰抱着孩子出门后,既不敢打好友电话,更不敢回娘家。等她在外面徘徊到半夜回到家时,才发现门锁被换了,无论她怎么敲门,汪云海在里面就是不应声。万般无奈,曾晓兰抱着儿子住进了一家私人小旅舍。过后,因那晚儿子在户外受凉感冒发了高烧,在医院打了一个星期的点滴。

当曾晓兰再次回到家门口时,门是开了,但汪云海只是从她怀里接过孩子递给他临时叫来的母亲,再次将曾晓兰拒之门外。

很快,曾晓兰的遭遇被传得沸沸扬扬,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状态,因而受到单位领导的严厉批评。走投无路的曾晓兰,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回娘家求助,但母亲一接电话听是她的声音,立马就挂了。内外交困的曾晓兰决定先离婚,然后外出打工。

母酿苦酒连累亲儿

2009年7月初,曾晓兰正式向汪云海提出离婚,并提出不要孩子。汪云海说:“我带孩子可以,但是这房子你不能要。”外出打工心切的曾晓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汪云海的要求。两人就这样离了婚,离婚协议上写明:“孩子汪增俊由汪云海抚养并随其生活,夫妻共同财产复式楼一套归汪云海所有。”当年7月10日,曾晓兰怀着沉重的心情南下深圳打工。

外出打工的曾晓兰十分想念儿子,她又不愿意打电话给汪云海,于是多次打电话向好友李云丽打听儿子的情况。2009年10月的一天晚上,李云丽在电话中对曾晓兰说:“你还是回来吧,再不回来,你的儿子都快变成小坏蛋了。”

原来,曾晓兰走后没几天,汪云海就与一个名叫陈英的离婚好上了,而且陈英已经住到了汪云海家里,汪云海的母亲也已回了乡下。因为陈英喜欢上歌厅、舞厅,汪云海经常陪着她,有时把孩子也带上。时间一久,小小年纪的汪增俊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而且,由于汪云海与陈英每次都是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家,严重影响了汪增俊的睡眠和健康。

不能让儿子学坏,不能让自己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业让汪云海给了别的女人,曾晓兰决心与陈英进行一番抗争。2009年10月25日,曾晓兰从深圳赶回家中,但她没有见到陈英,看到的是垂头丧气的汪云海和面黄肌瘦的儿子。原来,汪云海为了取悦陈英,将手伸向了自己收回的公司货款,公司发现后将汪云海开除。陈英见汪云海失去了经济基础,马上与他分手。曾晓兰为了儿子,主动提出复婚,汪云海马上同意,并立即办理了复婚手续。

2009年11月初,汪云海向曾晓兰提出到贵阳与他人合伙包工程。曾晓兰将自己的几个月打工收入及原来的一些私房钱,全部交给了汪云海,同时让汪云海拿出房产证到银行抵押贷款。直到这时,曾晓兰才发现房产证上已经换成了汪云海的名字。汪云海急忙解释:“我的名字也一样,你放心,我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曾晓兰虽然心里有一丝顾虑,但最终还是相信了汪云海。

复婚后被骗遗弃亲儿

复婚后,曾晓兰一心一意照顾着儿子。因为她没有收入,母子俩的生活得由汪云海负担。汪云海到贵阳后,曾晓兰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在2009年12月,等来汪云海将1000元打到了她的账户上。可是,2010年1月,曾晓兰左等右等,也不见汪云海汇款,打汪云海的手机也成了空号。

曾晓兰以为丈夫换了手机,起初并没有在意。一天,儿子突然患急病住院,身无分文的曾晓兰偶然翻到了汪云海去贵阳包工程的合伙人的妻子柳花的电话。她拨通了柳花的手机,才得知汪云海在贵阳已经有了个新相好。曾晓兰听罢顿感天旋地转,无奈的她只好向好友李云丽借钱给儿子交了住院费。

2010年7月2日,实在无法生活下去的曾晓兰向法院与汪云海离婚,要求儿子由自己抚养,复式房一套自己享有一半,并由汪云海一次性支付孩子抚养费5万元。法院受理案件后,办案人员长途驱车赶至贵阳市,辗转打听到汪云海在贵阳市的住所,将曾晓兰的状副本送达给他。汪云海看完状,冷笑一声说:“敲诈!岂有此理啊!”

2010年8月17日,法院公开审理此案。根据婚姻法规定,在汪云海与曾晓兰未离婚前,房子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在两人协议离婚时,房子已经明确归汪云海所有。两人复婚后,并不能改变房子属于汪云海婚前个人财产的性质,因此房子应归汪云海所有。可是,法官考虑到曾晓兰的实际情况,认为不能如此判决,唯一的办法只有调解。

在调解中,曾晓兰为了维护儿子的权益,要求汪云海将房子的产权过户到孩子名下,她对房子具有居住使用权,自己照顾孩子,由汪云海一次性支付孩子抚养费5万元。汪云海则反对变更房子产权,而且表示只能按月支付孩子抚养费。曾晓兰拒绝了汪云海提出的方案,她说:“儿子由你汪云海来养,房子我也不住了,我每月来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汪云海当场表示不同意这个方案。由于双方分歧较大,法庭调解失败,法官宣布休庭择期进行宣判。

休庭后,曾晓兰通过向律师咨询后得知,法院判决孩子由曾晓兰抚养的可能性较大。曾晓兰很担心,如果自己带着孩子生活,不但抚养费拿不到,而且自己因为照顾孩子将无法工作。2010年9月15日,曾晓兰带着儿子来到贵阳,于9月18日找到了汪云海。她一看到汪云海,狠下心二话没说就将儿子塞给汪云海,然后转身就跑,迅速回到湖南。

2010年9月26日上午,曾晓兰突然接到汪云海的电话:“晓兰,我带着儿子回来了,你冷静一些,我们好好协商我们的事。”和曾晓兰见面后,汪云海表现得出奇温顺,亲自执笔写了份离婚协议,约定:“两人自愿离婚,房子归儿子所有,儿子由曾晓兰抚养,2010年9月30日前由汪云海支付2010年9月30日至2011年9月30日的抚养费1.2万元,曾晓兰对房子有居住权,至曾晓兰再婚时止。”写完离婚协议书,汪云海对曾晓兰说:“这两天我要去收一笔工程款,回来后与你一起去法院,并支付现金给你。”

满怀期冀的曾晓兰在家里等着汪云海,但汪云海一去就没了踪影,电话也打不通。直到10月12日晚上9时,汪云海突然给曾晓兰打来电话:“曾晓兰,我不同意那份协议了。儿子也有你的份,凭什么你一次性要我这么多钱?房子你住着,儿子由你照料,钱我什么时候有,就什么时候寄来,你不能用敲诈的方式要我出钱!”说完就挂断电话关了手机。曾晓兰这才醒悟,她又一次受到汪云海的欺骗了。

10月13日清早起床后,曾晓兰写了一张纸条放在餐桌上,收拾好行装,又进入房间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儿子,然后抹干眼泪快步出了门。她到火车站买了一张上午10时许前往广州的火车票,又给妈妈的手机发了个短信,让妈妈中午12点钟准时赶到她家,说有事与她商议,还要她注意看餐桌上的纸条。

曾晓兰的妈妈张春容收到了曾晓兰的短信,于中午12点赶到女儿的住处,恰巧碰到两个中年男人正在撞女儿的家门。原来,邻居听到孩子从早上一直在哭,而且哭声越来越弱,担心出事才前来帮忙。门开后,3人快速冲进房间,只见孩子已摔倒在床下奄奄一息。在邻居的帮助下,孩子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经医生抢救,所幸转危为安。张春容看到了女儿留下的纸条上写着:“妈妈,女儿真对不起你啊,如果我不走,孩子怎么能养活呢?小俊你给暂时带着,我到广州打工去了,等我赚够了抚养孩子的钱,我再回来对你们尽孝……”

女儿当初与家庭决裂和汪云海结婚,伤透了张春容的心。如今看到曾晓兰竟然丢下儿子不辞而别,张春容怒火中烧。将外孙安顿好后,张春容向法院递交了一份自诉状,状告汪云海、曾晓兰犯了遗弃罪,要求法院追究两人的刑事责任。

2010年10月20日,承办此案的法官奔赴贵阳,费尽周折,在一个工地上将汪云海抓捕归案。随后,法官打通了曾晓兰的手机,敦促她自动投案自首。2010年10月27日,曾晓兰从广州赶回湘西南向法院投案自首。

汪中求范文第5篇

安享资助:“恋爱账

单”埋下噩梦伏笔

2004年秋,一场网络邂逅让重庆某高校22岁的女生汪燕坠入爱河。

那天晚上,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而心情不爽的汪燕,跑到网吧上网发泄,在聊天室见谁就发火,吓得网友们一个个抱头鼠窜,唯独一个网名叫“雷泉”的男网友不仅接招,而且想方设法逗她开心,令汪燕的愁云顿时烟消云散。汪燕觉得这个网友特别好玩,就和“雷泉”互相交换了QQ。

随着后来两人上网聊天,汪燕了解到,“雷泉”的真名也叫雷泉,现年27岁,是广东深圳一家网站的编辑。两人越聊越投缘,经常聊到深夜才依依不舍地下线。令汪燕产生好感的是,雷泉非常细心。他听说汪燕希望买部收音机,第二天就寄去200元。没多久,雷泉了解到汪燕家住重庆的父母双双下岗,汪燕读书的生活费捉襟见肘,马上汇寄给她400元的生活费。

收到两笔资助之后,汪燕心里热乎乎的。她觉得一个男人能够资助陌生网友,说明他是一个诚实、善良、有爱心的人。汪燕忍不住想一睹雷泉的尊容。当双方打开视频后,两人同时都愣住了:只见身高一米七八的雷泉英俊洒脱,脸庞有棱有形。雷泉也被汪燕俏丽的容貌和凹凸有致的身材所迷倒,两人一见钟情。

随后,雷泉热辣辣的电子邮件和滚烫的手机短信,让汪燕每天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红晕。网恋三个月后,汪燕飞抵深圳会晤情郎。雷泉请假两天,牵着汪燕的手进酒店、逛商场,还给汪燕买了一部时尚的数码相机,共花费5500多元。

此次深圳之行让汪燕与雷泉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分手前一夜,汪燕半推半就,将自己的处女之身献给了枕边的真命天子。

之后,汪燕对雷泉的痴恋更加刻骨铭心,除了通过网络与手机互诉衷肠之外,激情翻涌的汪燕数次飞到广东,与男友共浴爱河。来回飞机票和其他开销全部由雷泉埋单。

不久,汪燕发现自己怀孕了。雷泉寄去了500元堕胎费,汪燕独自到医院妇产科做了人流。

随着感情的升温,双方都山盟海誓永不分手。雷泉除了给她购买大量的衣服、首饰之外,还定期给汪燕寄去生活费,资助她读完大学本科。更令汪燕感动的是,男友对未来的岳父母也慷慨大方。有一次,汪燕的父亲输了近万元,被债主持刀追上门,放言如果汪父三天内不偿还赌债,就砍掉他的两根手指。汪燕的爸妈吓得四处躲藏,有家难归。汪燕接到母亲的哭诉电话后,也提心吊胆、彻夜难眠,就将家里发生的事告诉了男友。雷泉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从银行取出1万元人民币,汇寄给汪燕父亲,帮助这位未来的岳父摆脱了黑道人物的追砍。

汪燕为男友的真情付出而动容,因为雷泉的薪水并不高,至今尚在租房。他节衣缩食资助女友及家人,更加坚定了汪燕非其莫嫁的信心。就在汪燕与雷泉爱得天昏地暗时,一个色狼的出现一下子重创了她的爱情。

2006年春季开学后,有天晚上汪燕独自逛街。在一条偏僻幽静的小巷里,突然蹦出一名持刀歹徒,将汪燕劫持到一间出租屋里,用刀架在她的脖子上,威胁她衣服后,一把将其抱上床。就在色狼准备施暴时,汪燕灵机一动,对歹徒说:“大哥,霸王硬上弓有啥意思嘛。”色狼一愣,只听汪燕接着说:“不瞒大哥,我刚从医院出来,被检查出患上妇科病。你还是用套吧,否则,把病传染给你的老婆,你就麻烦了。”汪燕说着从包里取出一只递给色狼。

原来,汪燕听说男友这几天准备到重庆看望她,为了免受堕胎之痛,她特意悄悄买了一包安全套,想不到第一只安全套居然对色狼派上用场。

被色狼蹂躏之后,汪燕当晚打电话向男友哭诉。第二天,雷泉提前紧急飞往重庆,不是安慰女友,而是质问汪燕:“你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大喊大叫?为什么还温情脉脉地送安全套给色狼?”

一连几个“为什么”让汪燕委屈的泪水奔流而出:“当歹徒明晃晃的尖刀架在我脖子上时,我整个人都傻了!”汪燕说:“我当时没大喊大叫,是因为我觉得生命比贞洁更重要。要是歹徒捅我几刀,你今天只能到殡仪馆或医院太平间见我了。”汪燕还诘问男友:“如果我当时不给歹徒,被他传染上什么性病、艾滋病怎么办?”

自己遭遇歹徒劫色,男友不仅不安慰,而且还兴师问罪,让汪燕感到心寒,半个月都不理雷泉。汪燕没想到,随着爱情的骤然降温,几个月后,比劫色更可怕的事件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

隐私博弈:网上剥

光“内衣”无路可逃

“劫色”事件后,汪燕重新审视男友,雷泉的形象大打折扣。就在这时她发现了一个重大秘密:男友患有严重遗传眼疾,而且一直瞒着她。汪燕觉得雷泉人品出了问题,便委婉地提出了分手。

雷泉怀疑女友在校园有了新恋情。为了驱赶“情敌”,雷泉使出绝招。他在汪燕所在高校的网站上发帖:“我和汪燕情浓意蜜,她傲人的双峰让我入迷,她醉人的体香让我销魂,她腹部的那块胎记美丽得就像一朵绽开的肉花……”

汪燕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成了校园“新闻人物”。她开始还不信,当打开网页后,顿时呆若木鸡!雷泉从头发写到脚趾,几乎把汪燕的每一个细胞都搬上网,看上去是一封赞美女友的情书,但明眼人一瞧,就知道这封肉麻的情书背后包藏祸心。

“你混蛋,为何要用这种方式羞辱我?”汪燕怒不可遏,这次明确提出解除恋爱关系。雷泉慌了神,立即采取两条措施挽救爱情:一方面他给汪燕的爸妈寄去了一封长达6页的信,表白了对汪燕的一片真心,恳求未来岳父岳母劝说女儿回心转意;另一方面,雷泉飞抵重庆,泪流满面地向汪燕道歉。

经不住雷泉的软泡硬磨,汪燕同意继续保持恋爱关系,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雷泉必须在2006年12月31日前治愈眼疾,否则就分道扬镳。雷泉表示同意。为此,两人还郑重地签订了一份协议。

然而,尽管雷泉四处求医,但他的眼疾仍然没达到满意疗效。为了挽留住女友的芳心,雷泉恩威并施,不停地恐吓、威胁、骚扰汪燕和她的家人。与此同时,他还帮助汪燕联系到了深圳一家单位,期望女友毕业后与自己朝夕相处。

2007年7月,汪燕大学毕业后并未到深圳发展,而是与重庆市一家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雷泉终于明白了:女友的心早已不属于他了,强扭的瓜不甜。

回想起自己三年来的真心付出,并花掉7万元培育、包装和巩固爱情,到头来还是鸡飞蛋打,饱尝失恋滋味的雷泉心里非常郁闷,萌生了讨回“恋爱投资”的念头。2007年8月上旬,雷泉带着《分手协议书》和“恋爱账单”飞抵重庆,准备与汪燕做个彻底了断。

“天啊,我真瞎了眼,当初怎么会跟你这种小气男人谈恋爱?”惊见“恋爱账单”,汪燕顿时花容失色。只见这份附带着发票的“爱情账单”详尽记录了雷泉在恋爱期间为女友的全部开支项目,包括餐费、开房费、堕胎费等,共计42笔。雷泉要求汪燕必须在一个月内偿还6万元的“债务”。汪燕气得当即拂袖而去。

然而,讨债的雷泉赖在重庆不走,汪燕无奈只好同意签订《分手协议》,但在协议书后面加了一条:“雷泉不能再因此事骚扰汪燕及其家人。”

失去心爱的人,雷泉的确很难过。如今拿到了具有还款意义的协议书后,他心里总算找到了一点安慰。然而,一个月后,汪燕并未偿还一分钱的“情债”。雷泉给汪燕发送了数十条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讨债,汪燕的回复只有几句话:“拍拖花钱是天经地义的,我并没有伸手向你索要一分钱,每笔开支都是你自愿的,凭什么向我索要分手费?”为了躲避雷泉的纠缠,汪燕干脆更换了手机号码,并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此举彻底激怒了雷泉,他利用自己做网站编辑的职业优势,采取了致命的一招,让“赖债女友”无路可逃:在互联网上发出“通缉令”,将汪燕的玉照、“恋爱账单”中的购物发票、汇款单、食宿发票等都粘贴在网页上,请求重庆乃至全国网友揪出这个“赖债丽人”。帖子还痛斥了汪燕的薄情寡义,并将两人恋爱期间的暧昧言行,甚至包括双方时的感受都写了进去。更令汪燕无地自容的是,帖子还详细披露了她被的隐私:“一个漂亮的女生,色狼并没有撕破她的内衣,而是她自己把自己脱得,这种案奇怪么?更离奇的还在后面,这个女生面对色狼不喊不叫,还掏出一只免费送给色狼享用,干完事后还请求色狼护送她回校园。这个案真是耐人寻味呀!”

一夜之间,汪燕成了重庆乃至全国的“网络名人”。她无论走到哪里,周围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她。被的隐私在网上曝光后,不仅戳痛了汪燕的伤疤,也让她抬不起头来,好像被人当众剥光衣服一样,汪燕精神几近崩溃,曾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幸被家人发现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所谓水激鱼跳。雷泉的帖子很快让汪燕现身,她在电话中痛骂前男友:“你做事真绝,比我想像的还要卑鄙。我死也不会偿还你一分所谓的恋爱账单。”

随后,鱼死网破的雷泉展开新一轮的疯狂讨债行动,最终将汪燕逼上法庭。

放弃反诉:“爱情学

费”度过情劫炼狱

2007年12月,汪燕的家人、亲友、单位领导、同事以及她就读过的中学、大学的校长,几乎同时收到雷泉寄来的一封厚厚的信件。除了那份“恋爱账单”之外,雷泉将汪燕所有隐私全部推销出去,令所有收信人都脸红心跳。一夜之间,汪燕成了一个生活不守诚信、爱情朝三暮四、床上情感放荡的女人。

看到这封如同“小说”的信件,汪燕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片漆黑,当即昏倒在地。

这封信将汪燕逼进了死胡同,再也找不到一处立足之地。痛定思痛之后,汪燕手持户口簿到派出所改名,打算背井离乡,逃到香港隐姓埋名藏身。就在这时,雷泉一纸诉状将汪燕告上法庭,追讨“恋爱账单”。

收到《状》副本和法院开庭传票后,汪燕横下一条心,决定在法庭上与前男友进行最后的博弈。她流着泪在《答辩状》中写道:“跟雷泉拍拖三年来,我为他两次堕胎,全身心地付出。在分手之后,他无数次地对我和我的家人进行骚扰。紧接着,他还通过网络和写信等形式,在社会上披露我的隐私,败坏我的名声,给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汪燕还提出反诉,要求前男友向她公开赔礼道歉,挽回名誉损失,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人民币。为了保全证据,汪燕将雷泉发帖的网页下载后,拿到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由于火急攻心,雷泉的眼疾加重,下楼梯时不慎摔了一跤,被送进了医院。回想起前男友毕竟资助过自己,如果此时向他索赔巨额精神损失费,雷泉就没钱治疗眼疾。毕竟相爱一场,何苦以牙还牙赶尽杀绝呢?

开庭这天,雷泉没有亲自出庭,委托律师全权。在庭审中双方律师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原告雷泉的律师认为,那份《分手协议书》证明了雷泉与汪燕之间存在着债权债务关系;而汪燕则认为,雷泉的“恋爱账单”是他恋爱的成本,也是他自愿赠予,不能反悔并要求偿还。汪燕的律师更是振振有词,认为恋人之间如果要付分手费,那么汪燕也可以要求雷泉支付青春损失费、堕胎费、名誉损失费等。因此,那份《分手协议》违公德、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不受法律保护。

受理此案的重庆市渝中区法院也颇感棘手,因为办理离婚官司、解除同居关系中的夫妻与情侣财产分割,均有法可依,而“恋人消费清单”究竟由谁埋单,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教育网络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电子与网络出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