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日喻

日喻

日喻范文第1篇

    首先,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正如沈家煊(1998)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相同的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同样也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都具有通过事物的形状、性质、色彩等的相似性来命名事物、认知世界的能力。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有相通之处。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汉语和日语中,比喻的用法和喻意的产生总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在日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完全对应或基本上对应的比喻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①死んだように静まり返った。(死一样的寂静)②彼女は花のようにきれいだ。(她像花一样美丽)例①、②中的比喻可以说是完全对应的,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是用死的状态来比喻静的状态,用花来比喻人的美丽,都是把死和静、花和美通过其中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样的。大和民族和汉民族同属于汉字文化圈,而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的历史。特别是在文化上,中日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关系,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日文化方面的相容相通之处,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字中也有体现。如“蛇足”这一词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被使用,其寓义都是表示“说没用的话,做无用的事”。中国人常用“马齿徒增”来比喻自己年龄突然增长,学识没有长进,事业没有成就;同样,日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马齢を重ねる]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喜欢用“藏头露尾”的故事来比喻做坏事者急欲掩饰自己的恶行,但是无意间仍会现出原形。这一相同的比喻,在汉语中是:藏头露尾,在日语中是:头隠して尻隠さず。除此之外,我们在日语的谚语中还能看到从中国的历史典故引用而来的表达,如“四面楚歌/四面楚歌”,“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歩百歩”等等,以及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语的表达,如“百闻不如一见/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光阴似箭/光阴は矢の如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が马”等等。这些谚语可以说是日语对中国谚语的直接借用。

    二、不同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各国的语言与本国文化密切相连。同时,语言是人们思想意识的表述,各种语言体现着使用者的文化特色。由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历史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日汉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表达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环境的不同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对现实事物的联想也不同。日汉比喻表达的不同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来自于中日两国不同的生活环境。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洋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在日语的比喻表达中,以鱼为中心,用水生物作比喻的表达较多。而中国地处欧亚大陆,可以说自古以来,农业就占据了第一位,人们都依存土地生活。所以,在汉语中,利用陆地动物来作比喻的表达较多,相对地,来自水生物的比喻表达较少。比如:③鱼の目———鸡眼。④ほらを吹く———吹牛。⑤腐っても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⑥鲷の尾より鰯の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前,中国农耕的主要劳动力是牛,而鸡则是中国农村最常见的家禽。因此,在汉语里用牛和鸡作比喻的表达较多。总之,比喻表达和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日本水资源丰富,在比喻乱花钱等奢侈浪费行为时,日本人喜欢用「汤水のように使う来表达,而作为农耕大国的中国,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则用“挥金如土”来形容。另外,汉语用“小葱拌豆腐”比喻“清清楚楚”;用“姜还是老的辣”来比喻用经验的人很厉害。这是因为小葱、姜是中国菜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这些都可以说是中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审美情趣的不同

    人们的生活环境固然是比喻形成的基础,但是比喻最终还是人类思维联想的产物。人们通过联想把具有某个或某些相似点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识把握抽象的事物,因此,比喻必然要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印象、态度也会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的审美观。比如,对动物的喜好在中日两国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在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养狗和其他宠物一样已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家庭都养狗,人们也都很喜欢狗。尽管这样,狗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的印象也是有差异的。在日本,像「犬は三日食えば三年恩を忘れぬ、「犬は人につき猫は家につく、「尾を振る犬はたたれぬ等,狗较多的被比喻为忠实、温和、顺从的对象,甚至在夸奖婴儿可爱时可以说“像小狗一样可爱”。而在中国则不同,因为狗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缺少骨气、没有气节的,所以狗在汉语中常被用来比喻不好的事物。比如“狗腿子、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另外,在中国文化中,杜鹃常用来表达思乡的愁苦心情;而日语则不同,像「子で子にならぬ时鸟、「时鸟は莺の养い子则是说杜鹃把蛋下在别的鸟窝里,自己不承担孵化任务;「あの声で蜥蜴食うかや时鸟则是说杜鹃叫声虽然悦耳,但要吃丑陋的蜥蜴,用来比喻知人知面不知心。总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审美观的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联想也就大相径庭,比喻的表达方式也因此各具涵义了。

    (三)历史文化的不同

    在比喻表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历史典故等的出现,这说明除了地理环境、审美情趣不同之外,比喻表达还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各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也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习惯,日汉比喻表达受中日历史文化不同的影响也存在着许多差异。比如,在中国我们常常会用“说曹操曹操到”,来比喻正在说某个人的时候,偏巧那个人就来了的意思;还有像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来比喻群策群力的意思。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经常出现在比喻表达中,这说明了中国人对三国演义的喜爱。同样,在日语里也有「仏法も笔も误り等比喻表达,这是因为弘法大师是日本历史上三大书法家之一,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汉语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与日本的「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杨枝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汉语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来自于历史典故,反映了中国的历史。而武士是日本所特有的存在,武士以武士道为自己的最高基准,重视忠、诚、礼。「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杨枝意思是武士即便没吃的,也会让人看见自己剔牙,比喻武士节气高,士不饮盗泉之水。如果不知道相应的历史文化,也就很难理解「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杨枝的比喻表达。

日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惯用语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210-02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主要用语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传统的定义为“似性に基づく比喻である”。隐喻被看成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属于比喻语言或诗体语言。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关于隐喻的研究开始兴盛起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从哲学、逻辑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对隐喻的本质和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八十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看作是一种思维现象,认为隐喻是通过说话人的认知概念对外界事物进行描述。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识论或建构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行动中。人们赖以进行思考个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是隐喻性的,隐喻是存在于概念领域的认知作用,比喻表现是指把概念领域的隐喻通过语言表现形式具体化。而在日语的惯用语中,隐喻体现的尤为明显。

1 日语惯用语的分类

一般,我们常把惯用语分成两大类:固定搭配短语(本をむ/读书をさす/撑伞を打つ/拍电报)和比喻惯用短语(水を差す/挑拨离间をく/妒忌手を打つ/采取措施)。而比喻惯用语又可以分为明喻惯用语(をつかむよう/不着边际わらにもすがる思い/急不暇择)和隐喻惯用语(泣いても笑っても/不管怎样食うか食われるか/你死我活)。明喻惯用语一般都有其明显的标志“ように”、“みたいな”、“まるで……の子だ”等。如:水を打ったよう/鸦雀无声。而隐喻惯用语则是用隐喻使人们通过一件事物的象征或类似性去认识、理解或分析另一领域的事物。隐喻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具有色彩,具有修辞效果,同时还是为了认识世界创造出新的词汇,使人产生认知想象。

2 惯用语中的隐喻

先来看一个例子:

鬼に金棒/如虎添翼

在这个惯用短语中,用“鬼”指代“厉害、强大的存在”;用“金棒”指代另一个“强大的存在”。短语的原意为鬼拿着金棒,引申为原本就很强大的事物又增添了新本领,变得更加强大了。这正是典型的隐喻惯用语。

关于隐喻的结构,理查兹提出了“本体”、“喻体”和“喻底”概念,“喻底”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形。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强大的存在”是本体,“鬼”是喻体。布莱克把隐喻用法的词称为“焦点”,把隐喻的其他词称为“框架”。布莱克通过这组用语剖析隐喻的结构,解释隐喻的相互作用。例如:“足が棒になる”中的“棒”是“焦点”,“足”是“框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来了概念隐喻。他们认为隐喻意义是一个概念域向另外一概念域影射的结果,既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的域影射的结果。(引自胡壮麟,2004)

口がかるい/说话轻率

口がかたい/守口如瓶

在上面的惯用语中,“口”和“かるい”、“かたい”这些概念,是从作为身体的一部分的“口”向“轻率”、“牢固”的语言行为概念影射。“かるい”指张口的动作快,进而产生了语言行动快的隐喻意义。“かたい”有难以开启的隐喻意义。

青菜に/垂头丧气

这个惯用语的原义是指水灵灵的新鲜蔬菜被撒上了盐后,一下子就变蔫了。引申为由于某种事情没有做好而变得意气消沉、沮丧的样子。这里把“青菜に”这个日常人们熟知的这个现象向“意志消沉、沮丧”的行为状态概念影射。让人们有更直观的感觉。

上面的例子说明,人们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一些概念,影射那些不容易被理解、不容易想象的概念。这样使语言更直观、更生动。

3 惯用语中的隐喻意象认知

隐喻的理解分为隐喻的识别和隐喻的理解两个阶段,在识别阶段根据明确的隐喻信号或语境进行判断。隐喻的理解要进行认知联想、推理和根据语境背景知识进行意义推断。

3.1 认知联想

反りが合わない/脾气不合

这个惯用语的原义是指刀与鞘不配套,不合适。这很容易就让我们联想到两个人“不配套、不合适”,进一步说就是两个人相互脾气合不来、不投缘等意义。

猿も木から落ち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个惯用语的原义是猴子虽然善于爬树,但有时也会抓不住树枝而摔落在地。我们会有猴子善于爬树联想到在某方面能力突出的人,具有爬树本能的猴子尚且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是人呢。这样一联想它的引申意义就出来了。比喻无论多么能干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诸如此类的惯用语,在实际的生活中,如果不用联想,是很难明白它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布莱克提出,并不是因为相似性两个词语才结合在一起,是由于隐喻的出现,才会发现其相似性。所以,要理解隐喻,就要展开认知联想的空间。

3.2 认知推理

火の/生活艰难

“火の”是隐喻。“火の”的原义是指向地狱运送罪人用的燃烧着的车,乘车者将被小鬼折磨。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推理形式:

生活状态就像在乘坐向地狱运送犯人的车,在车上一直不断的被小鬼折磨。

所以,生活状态就是被折磨。生活艰难、家计拮据。

文字表面意义所表现的“火の”和“生活艰难”相比较,之间的相似处是都是在被折磨的状态中。这是原始域“火の”影射的结果。为了补足信息,才有了上述的推理演绎过程。

3.3 语境与文化背景

油をる/磨洋工、偷懒

这个惯用语的字面意思是卖油。江户时代卖头发油的贩子常边同妇女们攀谈边推销。由此引申指工作中途偷懒或闲聊而浪费时间。

足を洗う/金盆洗手

日本古时的农业是以稻作为主,每次从地里回来,农民们都要洗去劳作时粘在脚上的污垢。这句话若在日常生活中则为字面之意,而作为惯用句使用时,引申为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及改变生活态度(职业等)之意。

对于像以上两个例子这样的惯用语,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不但要从词语的组合等方面来思考隐喻,还要结合语境、人们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等来理解。

4 隐喻在惯用语中的作用

隐喻在人们思考和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其他任何思维方式所无法替换的。莱考夫和特纳在《诗与认知))(1989/1994)中提出:“隐喻为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将人们从日常的思维方式中带出来,又无意识地将人们引人与隐喻远离的新世界”。惯用语中的隐喻是一个转意,可以使日常以及习惯的隐喻含义得以扩大。日常语言可以充分地用词语表达展现,而用惯用语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增加了语言的色彩,使语言行为更加的直观、易懂。隐喻以类似性为基础的,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由始源域影射到目标域的构造更直观,强化了语言的表现效果。

5 结语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认知功能。它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又是人类解释事物、经验的工具,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使人们从新的视角去分析事物。分析和理解日语惯用语中的隐喻,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记忆和应用惯用语,让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LakoffandMark Johnson.MetaphorsWeLiveBy George[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

[2]Lakoff &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9.

[3]山梨正明.と理解[M].东京:明治院,1985.

[4]地裕.用句の意味と用法[M].日本学.京:明治院,1985,(1).

[5]中村明.「用句と比表[M].日本学.京:明治院,1985,(1).

日喻范文第3篇

(更正:把开学了改成报名了)

“好,现在,我们开始发书。”曾老师说话了,“喻成功,你去拿教科书。”曾老师永远喜欢让人帮忙做事。不久,喻成功搬来了一大堆书,但是曾老师并没有注意到喻成功脸上的表情……

喻成功喊了一帮人,聚在一起有:毛泽玄,江一团(学好帮的“大配角”瘦瘦的,多次反抗韩老师的终极魔鬼计划,和喻成功的关系非常好。),皮质琪(非常会见风使舵,看起来可爱忠厚,其实十分狡诈。),刘金帅(无敌帮的两大强将之一,身高马大,体型彪悍!懂得一些科学常识,比较有商业头脑。)不知在说什么,这时胡慕容(学好帮三大才女之一,准确的说是终极暴力女+聪明才女=胡慕容)突然走过来冲着喻成功大吼一声:“你们几个在干吗!!!!”差点震下半边天!喻成功差点被吓死,“我们在讨论怎么参加喻成功的生日。”毛泽玄如实回答,“那能带我吗?”胡慕容问,喻成功知道如果他不同意,那后果是非常严重。

其实喻成功这一次生日是有两个目的的,首先可以受到那些有实力的人的重视,第二就是为学好帮拉到有实力的人。

你看,都已经喻成功家了,喻成功自然是盛情款待,一会端水果,一会送零食(作者PS:分我点,我好歹也是学好帮的领帮二号人物吗!),还毕恭毕敬的给他们玩电脑,毛泽玄,刘金帅,江一团,皮质琪自然是来者不拒,有啥吃啥,有啥玩啥,连胡慕容也是“大开杀戒”……

日喻范文第4篇

2、节日的夜空像擦洗过的镜子一样清爽。

3、节日的夜空,璀璨夺目,犹如一幅华丽大方的中国画。

4、节日的夜空多么像闪烁着光芒的眼睛。

日喻范文第5篇

2.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3.春去夏来春天过去,夏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4.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5.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6.冬暖夏凊凊:凉。冬天使温暖,夏天使凉爽。比喻适合时用。

7.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8.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9.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10.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11.冬箑夏炉箑:扇子。冬天搧扇子,夏天生火炉。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12.葛屦履霜冬天穿着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13.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14.火伞张火伞:比喻烈日;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

15.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6.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7.祁寒酷暑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18.祁寒暑雨祁:大。冬季大寒,夏天湿热。

19.青衫凉笠衫:单衣;笠:斗笠。比喻夏天的衣服和帽子。

20.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1.盛暑祁寒祁:大。炎热的夏天,严寒的冬季。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

22.暑往寒来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23.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24.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25.温凊定省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

26.夏虫不可言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27.夏虫不可语冰语:谈论。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28.夏虫不可语寒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寒冷。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29.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30.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31.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

32.夏雨雨人雨:前一个“雨”,名词,雨水;后一个“雨”,动词,下雨。有如夏天的雨落在人身上。比喻及时给人帮助和教育。

33.炎天暑月指炎热的夏天。

34.燕雁代飞燕夏天来温带,冬天归南方;雁冬天来温带,夏天归南方。比喻各自一方,不能相见。

35.张火伞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36.炎炎夏日非常炎热的夏天。如:炎炎夏日海滩上到处都是戏水的人潮。

37.炎阳炙人炙:烤。指炎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好像烤火一般热。形容非常酷热。

38.烈日当空炎热的太阳高挂天空。形容天气酷热。近义火伞高张

39.狂风烈日强风猛烈而酷热的天气。如:古代骆驼商队行经戈壁,常需忍受狂风烈日的恶劣天候。

40.火伞高张比喻烈日当空。如:夏日炎炎,火伞高张。近义烈日当空

41.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意思是,吴地炎热的时候较长,水牛怕热,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害怕得不断喘气。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用以形容天气酷热。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42.流金铄石铄、流:熔化。形容天气酷热,好象金石都要熔化。《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亦作铄石流金烁石流金烁玉流金例:“炎炎火日当天,烁石流金之际,只得赶早凉而行。”(《水浒》二十七回)

43.五黄六月指农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44.浮瓜沉李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后以“浮瓜沉李”比喻夏日的一种生活景象。浮沉於水中的瓜、李,是夏天清凉可口的食物。亦作浮瓜避暑沉李浮瓜。

45.浮瓜避暑暑日消暑的乐事。见“浮瓜沉李”。

46.绿树成荫树木枝叶茂密,遮住了阳光。正是盛夏季节。

47.热不可耐形容非常热,令人不可忍受。

48.椅席炙手椅子、席子摸着烫手,形容天气炎热。

相关期刊更多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上海分会

日语知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大连外国语学院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