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第1篇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心归何处

在《诗经・卫风・淇奥》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诗的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做人,需要这样的切磋琢磨,做文不也是如此吗?否则,怎么会有“三句两年得,一吟泪双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间“绿”字的用法,可谓妙绝。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关于诗歌炼字的佳话。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只隔”“数重山”从空间上极言两地距离很近。再来看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世人都说“绿”字用得好,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及江南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致。然而,诗中的“又”字,也值得细细品味。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可是诗人却身归何处呢?

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情怀。如果我们联系王安石“变法”失败,就能体会出别样的情怀。京口和瓜洲之间,不过横着一条江的距离,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江南的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岸的故乡呢?

诗的第一、二两句,从空间上落笔,写回乡的路并不遥远,而第三句则是从时间上落笔,写出心灵的一种阻隔。在经历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后,诗人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和深思。

人生看遍,心归何处?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寄情山水间

一首诗,就是一段人生。《元日》,表达了诗人弃旧图新,致力于改革的豪迈之情。《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几番变法失败后,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

到了晚年,王安石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北宋诗人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这里的荆公,就是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诗的前两句,赞美了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江南地湿,又值初夏多雨之季,青苔便会肆意而生。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了,不正表明经常打扫,使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诗的后两句,从大处落笔,写湖阴先生家周围的环境。你瞧!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第2篇

[内容]

初中语文第四册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怎样理解“茅檐长扫静无苔”的意思呢?关键在“茅檐”二字。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说明:“‘茅檐’代指庭院”。后面所附《〈书湖阴先生壁〉赏析》一文也说:“‘茅檐’代指庭院。”并分析道:“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该文引自《宋诗鉴赏辞典》。

上面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不然。既然“‘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青苔贴地,花木掩映,又有何妨?打扫青苔大可不必。从一般院式草堂建筑的布局来看,院子四面围着房屋。正面进去的第一间俗称“厅屋”,它靠院子的一面有檐无墙,向外的正面墙叫檐墙。诗人所书之“壁”就是这檐墙对外的一面,“闼”在墙的正中。院子俗称“天庭”,低于屋地平面一尺上下,周长略大于上方“口”字形屋檐。院子的作用主要是排水和采光。为了防止檐上滴水的冲刷,院子通常用窑砖或石块铺成。因此,院内“花木成畦”是不实际的。

从“书湖阴先生壁”可知:作者未见到主人,才在壁上题诗留言;由诗中“排闼”一词可知:大门一直是关着的。作者在“厅屋”檐墙外,隔着墙或门怎么能看见庭院呢?而“茅檐”是屋顶伸出墙外的部分,从观察的角度可以断定,作者看到的是“茅檐”而不是庭院。说“‘茅檐’代指庭院”不免牵强附会。“茅檐长扫”,怕是不成吧?正是这种疑惑,才有“‘茅檐’代指庭院”的说法,并且一直被人们所接受。随着居住条件的进步,扫“茅檐”越来越鲜为人知;可实际上,“茅檐”是要扫的,不但下面常有蛛网灰尘要扫,而且上面更要“长扫”。只要是久住过茅屋的人都一清二楚:屋面上的草不断腐朽,留下的残渣不及时扫除,下雨就会渍水;“茅檐”段面,过水量大,湿草厚,常有青苔;特别是旧屋茅檐,只有“长扫”才能延长使用寿命。由此可见,“茅檐长扫”正是主人精明勤快的表现。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第3篇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排闼:推开门就进去。)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陷居江宁郊外“半山园”时的朋友杨德逢的别字。整着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怀。

(1)第一联(一、二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3分)

(2)第二联(三、四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主要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4分)

(3)整着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分)

答:

1.(6分)

(1)(3分)院内小环境,勤劳雅洁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第4篇

2、《书湖阴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宋代)。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范文第5篇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浪淘沙》。

1.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黄河倾泻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互相交流。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美景,学生形象感受美丽,体会诗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

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指导理解“书”、“湖阴先生”

2.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3.检查朗读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

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4.赏析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

师指导,结合江南夏天的气候特点帮助理解。

“成畦”写出了什么?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深意。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会对偶的修辞,引导回顾其他诗句中对偶的写法。抓重点词句体会修辞,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同时体会了诗中用典和对偶的写法,对之后的古诗理解提供了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风光景物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17

古诗三首

描写:黄河

蜿蜒曲折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浪淘沙

想象:银河

牵牛织女家

向往

对黄河气势宏大的赞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莺

啼莺

绿树

红花

晴朗明丽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热爱赞美之情

寺庙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之景

忧国忧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田园美景

恬淡心情

护田

相关期刊更多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数字化用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模糊系统与数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