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鱼字开头的成语

鱼字开头的成语

鱼字开头的成语

鱼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1篇

对无字绘本展开想象

笔者选择的第一套绘本是《鳄鱼爱上长颈鹿》《搬过来搬过去》《天生一对》这三本系列绘本。总共计划三课时。每一课时都是“看封面猜故事,看内页说画面,想前后明逻辑,重细节探原委,找重点猜结局,明主题再梳理,聚智慧织故事”。以《鳄鱼爱上长颈鹿》为例做课堂说明。

看封面猜故事。每一本书到手后先观察封面,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孩子们结合封面猜故事:鳄鱼那么矮小,长颈鹿那么高大。鳄鱼很普通,长颈鹿很漂亮。鳄鱼紧紧抱着长颈鹿,不让她离开,或许他喜欢上她了。鳄鱼得仰起头才能看见长颈鹿,长颈鹿需要低下脑袋才能看见鳄鱼……

看内页说画面。课堂上要求学生能用词语就不用单字,能用成语就不随意使用词语,能用更恰切的词语就别随意乱用。说到长颈鹿的长脖子,孩子们说“直入云霄”“高耸入云”“直插云端”“比五层楼还高”,那种意蕴绝对超越了原作的一个“高”字。

说到小鳄鱼的心情、神态、动作变化,孩子们说“想入非非”“如入云中”“兴高采烈”“神采奕奕”“神采飞扬”“合不拢嘴”“捧腹大笑”“垂头丧气”……这又岂是一个原文中的“无比快乐”和“头晕目眩”能比的?我甚至觉得他们的语言表达已经完全超越了译者,那种表现力带给笔者更多的惊喜和震撼。

想前后明逻辑。为什么小鳄鱼爱上长颈鹿?学生说:“或许小鳄鱼想和长颈鹿结婚就能和她一样看到更加广阔的大世界了;或许是长颈鹿太漂亮了吸引了他;或许是长颈鹿曾经帮助小鳄鱼走出困境,才让小鳄鱼如此痴迷于她。”是啊,长颈鹿身上一定有某种神奇而富有魔力的东西吸引着他。

重细节探原委。小鳄鱼如此爱慕长颈鹿,他有没有自惭形秽?他打算怎么办?同学们说一说:“小鳄鱼家里挂着长颈鹿的画像,摆着各种长颈鹿模样的物品,他的家里、心里已经被长颈鹿填满了,他有r候冷得发抖,有时候热得满头大汗,有时候闷闷不乐,有时候特别开心。于是他决定去告诉长颈鹿他想和她结婚。”“他根本就不自卑,他从来不认为长得矮小就没有权利去追求美丽。他是多么有勇气呀。”

找重点猜结局。小鳄鱼多么沮丧呀,在雨中淋成落汤鸡的他一定伤心极了,我都怀疑鳄鱼和长颈鹿真的能在一起吗?看到这一页我觉得很悲伤。我不想做小鳄鱼,他太可怜了。长颈鹿眼里根本没有他。小鳄鱼为长颈鹿做的一切她都看不见听不到啊。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那么美,可是却那么令我讨厌。

明主题再梳理。“可是他尝试了那么多次,努力了那么久都失败了。他们身高差距太大了,他受伤了、伤心了、放弃了……”“或许长颈鹿太高了根本就听不到鳄鱼为她弹奏的情歌。”

“不对!我在家里练琴的时候,五楼的叔叔阿姨都听得见。长颈鹿听不见鳄鱼的弹奏是因为他带着耳机。”孩子们辩论。

“终于有一天,垂头丧气的鳄鱼撞上了高大的长颈鹿。他恢复知觉之后,开心的交谈起来。这里或许会出现转机呢!你看他们终于能看见彼此了!”

“鳄鱼害羞了。因为通过交谈,长颈鹿知道了原来用绳索拉住她脖子的就是鳄鱼,原来想为她弹奏一曲音乐的也是鳄鱼,原来想为她表演杂技的也是鳄鱼。他们轻松地笑了起来,庆幸把彼此撞翻在地,才能够在同一个高度上相视,长颈鹿才能看到鳄鱼最甜美的微笑。长颈鹿抱起鳄鱼一起回家了,在霞满西天的温暖里。”

故事带给学生的感悟

聚智慧织故事。通过孩子们认真地观察,前后图片的勾连推断以及对书名的大胆猜测,和对画面的陈述,异彩纷呈的奇思妙想便展示在大家面前了。

课后孩子们将这节课的集体智慧梳理成小故事,在梳理的过程中还一如既往的允许自由发挥,想象驰骋。

演故事集册子。笔者择优选登孩子们演绎的故事,与原著译文一并印刷。其实读完故事,就发现每个孩子眼中都有一个世界,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方天地,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熟悉,每一个故事很精彩。笔者还组织孩子分角色表演故事,加深他们的感悟和体会。

对故事思考的延伸

有些同学编结尾,有些思考生活中的他们会面临什么困难,又需要怎样的创意和智慧化解问题。为我们进行《搬过来搬过去》的讲授提供了好的启示。

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请孩子们“对号入座”,说说他们各自的角色。有的孩子说自己是长颈鹿,爸爸妈妈是鳄鱼,面对父母的关心自己视而不见,他们会很伤心。我告诉学生:回去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也希望他能低下头,微笑着听完。

有的孩子说:“有一次爸爸惹妈妈生气,妈妈趴在床上哭得很伤心,孩子去指责爸爸,安慰妈妈,可是无济于事。那个时候的爸爸就是长颈鹿,而妈妈是鳄鱼,妈妈太伤心了,爸爸却置之不理,爸爸要学着包容和爱惜。”

有的孩子说自己是长颈鹿,身边没有喜欢她而她却不喜欢的鳄鱼,她愿意靠近所有小朋友……

鱼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2篇

鱼头,真大。汲取了鱼的精华。口水“直流三千尺”不用擦;鱼刺太多不用管,那都是无妨的“小问题”。夹一块,尝一尝,肉质先是嫩,紧接着滑,再者鲜,最后美。脑海中浮现出的仍然只有一个字——“爽”!

当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时,“绝世美味”——剁椒鱼头便横空出世。

剁椒鱼头虽没有鲍鱼燕窝名贵,但却有着家常小菜不可比拟的精致。首先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香味,像是花草的芬芳,又像是有一股与众不同的香味。别样的盘子中盛放着铺满碎辣椒的鱼头,鲜活的颜色跳跃着,吊足了我的胃口,棕红色的汤汁在盘中微微荡漾。吃吧,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拿起筷子,贪婪地望着鱼头的同时还不忘为自己找理由:不吃是不是太对不起辛辛苦苦烹饪的大厨啊?开动!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找准要害,往汤里一蘸,就将鱼眼睛掳了去。这娴熟的手法当然也离不开我对“剁椒鱼头”的深入研究:

被剁碎了的辣椒,在烹饪过程中,辣味已经完全渗入了汤汁及鱼肉里,鱼眼睛属于最嫩的部位,那里的味道也就最鲜美,这一块鱼,绝对是鱼肉中的精华呀!

“怎么样?味道好吗?”“嗯——嗯——!”嘴里装满鱼肉的我回应着。这味儿绝对不是单单用语言就能描述出来的,绝对不是单单用文字就能形容的。只觉得辣先打响了头炮后,鱼的鲜嫩就溢满了整个口腔,一会儿,辣里又来了点儿甜,汤汁的更是为鱼肉增香不少。身体里的每一根筋仿佛都舒展开了,血管里的血在加速流动,胃在迎接手中挟持的美味……还是那个字——“爽”!

鱼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3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所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地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年进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重视范读、领读,读中领会语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的“小竹排,顺水流”,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接着欢早地领读“鸟儿唱,鱼儿游”,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的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能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三、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      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如我教《三只白鹤》时,先向学生提出:哪只白鹤找到鱼呢?为什么只有第三只白鹤才找到鱼,而另外两只白鹤为什么找不到鱼?我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只白鹤为了记住埋鱼地方用什么作标记,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回答:(1)三只白鹤在什么时候埋鱼?(中午,太阳在正在头顶)它们找鱼又在什么时候?(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在东边)。(2)第一只白鹤找到鱼吗?(太阳的位置变了,找不到)。(3)第二只白鹤又能找到鱼吗?(白云在天空中不断飘动着,位置不断地移动)(4)第三只把鱼埋在柳树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只才能在原来的地方找到鱼。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读说训练,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这样提高了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思维的发展。      四、读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训练说的过程,让学生读出文中语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对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联系来理解课文,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种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种鱼,能收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和课文的内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语规范化,发展语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鱼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4篇

一、认真听老师把一段话读三遍,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4%)(内容见附后)。

1.太湖仙岛,原称 ,俗称  ,这座岛在 风景区内。

2.听完这篇材料,请你用一句话来写出你对太湖仙岛的感觉

二、看拼音写词语。(8%)

guàn gài   dàng dí gài niàn  kàng zhēng

( ) ( ) () ()

wū gū  cán rěn chēn ‘āi tè  shū

() ( ) ( ) ()

三、找出下面几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划出并改正在括号中。(4%)

态度诚肯() 点燃腊烛() 克苦学习() 心朝起伏()

疾弛而去()亲切勉厉() 捕育成长( ) 慷概就义()

四、读句子,画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语。(4%)

1、雷锋精神时刻(  鼓励  勉励 激励 )我们前进。

2、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平静  安静  寂静  冷静)。

3、那个人精心地(照顾、照料)着瘫痪在床18年的老母亲。

4、他为(爱护、爱惜、保护)国家财产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Ⅱ积累运用25%(7%+2.5%+7%+2.5%+6%)

1.钢琴练习曲《革命进行曲》是的音乐家肖邦的作品。他的祖国是

,当时他的祖国正被 (国家)侵占着。这首曲子旋律

表现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了肖邦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但从未忘记祖国的故事,在他临行之际,他的老师特地为肖邦谱写了一首《》的曲子。并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对他说:“孩子,, !” 肖邦,老师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说:“, ,请收下吧!”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他 ,回首 ,然后登上马车,。

2.文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讲述了  期间,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他们送回日军驻地的经过。请摘录描写聂将军精心照料孤女的有关句子。

3.默写唐代诗人  的《凉州词》 ,  。

, 。默写 代诗人王昌的龄诗《出塞》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同步检测卷(一)2011-06-29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 。 , 。

这两首诗都是属于  诗,请你再默写同样类型的诗的诗句:

, 。你默的这首诗是 代诗人 写的。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出自  代诗人 《示儿》。这首诗是诗人的绝笔诗,诗中集中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作者对于死的观点的句子是  ,诗中表达他未了的心愿的诗句是  。

5.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且把意思相近的词语用线搭配起来。(6%)

赴(  )蹈火 出类拔( )

奋不(  )身 ( )己为人

(  )(  )业业 永垂不( )

先人后(  ) 勤勤( ) ( )

(  )尔不群 冲锋( )阵

万古长(  ) ( )死如归

Ⅲ口语交际(另外计分)

情境说话。

下课了,你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外面有几个低年级学生在做游戏,忽然一个皮球飞向教室的玻璃,“哗啦”,玻璃碎了。外面小朋友都吓得逃跑了。班主任刘老师却闻声赶来了,见你在教室,就说:“你怎么把玻璃打碎了?”面对刘老师的误会,你该如何进行诚恳心平气和的解释?

Ⅳ阅读理解20%

9.老鼠买鱼

一天, 鼠倾巢出动,窜上大街要把所有的鱼全买下来。

鱼行老板问:“你们不愁吃喝,买那么多鱼干啥?”

“虽不愁吃喝,可要平安无事总得破费些钱财呀!”老鼠狡黠地笑了笑。

鱼行老板仍听不明白,却狠狠地敲起竹杠来。一下子,鱼价抬高了几倍。

买完鱼后,小老鼠们有的把鱼扛在身上,有的举在头上,有的抱在手上。

这时  一个小老鼠跑到老鼠头领面前说  头儿  咱们买这么多鱼干啥呀

老鼠头领说  笨蛋  咱们( )不愁吃  ( )有老猫就过不了安稳日子  猫爱吃鱼  咱们送些鱼  不就和猫化敌为友了吗  哈哈  说着,露出得意的笑容。小老鼠仍听不明白,但也不想去问了,心想:头儿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跟着头儿干准没错。

( )老鼠把鱼买完了,( )街上没有鱼卖。猫只好自认晦()气,运气不好。不过,从此每天都有老鼠给猫送鱼,猫非常高兴,果真与鼠“化敌为友”了。

不久,该市鼠患成灾,鱼行老板这才猛然醒悟,叹息道:“我( )赚了钱,( )上了老鼠的当。”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同步检测卷(一)2011-06-29 【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1 选择带点字的意思(在括号里填序号)

(1)费:a :费用 b:花费 c:复杂 ,不容易

费事( )  破费 ( ) 费工夫( )

(2)头: a :人身器官的一部分  b:物品多余部分  c:头目

d:第一  e: 量词

一头羊(  )  头领(  )  梳头(  )  铅笔头(  )

2.找出短文中一对近义词和一对反义词。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3.在第5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4.选择下列合适的关联词语填进短文的括号里。

因为所以 虽然却  虽然但是

5.阅读短文填空

(1)鱼行老板开始听了老鼠的话  ,于是就

“瞧竹杠”文中指 ;后来鱼行老板猛然醒悟,明白

(2)“咱们送些鱼,不就和猫化敌为友了吗?”这句话中“敌”指 ;“友”指 。“猫非常高兴,果真与鼠’化敌为友‘了”。这句话中的“”敌指 ;“友”指  。

(3)猫和鼠“化敌为友”的原因是 。

(4)因为 ,所以该市老鼠成灾。

6.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1)老鼠买鱼送给猫。 (2)老鼠成灾,给社会造成危害。

(3)老鼠给猫送鱼,达到化敌为友的目的,讽刺社会上敌我不分的丑陋现象。

(4)反映鱼行老板开始不明白,后来猛然醒悟。

Ⅴ习作。35%

一、 小作文。(10%)

这个暑假,成功举办了悉尼奥运会。你一定也观看了不少精彩的比赛。请你选择自己所看到的一次精彩比赛,然后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写在下面。

二、 大作文。(25%)

古今中外,爱国的人或事多如繁星,你一定也听说过了不少,请你选择一件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附:听读回答问题材料。

鱼字开头的成语范文第5篇

熊,是一个不寻常的字。有人说它是一个象形字,认为下面的四点就是四只熊掌。其实这个说法错了。汉字中字下带四点的字不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鱼(繁体作“鱼”)、燕、马(繁体作“马”)等,它们下面的四点分别表示鱼的鳍尾、燕子的尾巴和马的四蹄;另一类如“煦、照、煎、熬、煮、熟、热”等字,它们下面的四点都是“火”的异形,表示火在燃烧。而“熊”字下面的四点正是燃烧的火。

熊字,可与“羔”字和“然”字相比较。三个字里都有一个动物:能、羊、犬。这三个字生动地反映了华夏民族的远古先民的原始生活,也就是说在汉字造字时期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熟食,他们开始吃火烤的熊肉、羊肉和狗肉。我们知道,人类脱离动物界和人类智慧的开发都跟熟食肉类大有关系。最初,原始人跟豺狼虎豹差不多,也吃生肉,抓到动物就活剥生吞,所谓茹毛饮血。这个时期严格说还不能算人。人类先是利用自然界的火,开始吃烤熟的肉,才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据考古学家证实,人类用火大概在150万年前。因为有了火,才使远古人从炎热的非洲远迁到温带和寒带地区;因为有了火,才使人开始熟食动物的肉,使大脑容量从“南方古猿”的700毫升发展到1043毫升,渐渐进化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熊熊烈火创造出人类的进步。也许人类学会熟食是很偶然发生的。突然有一天森林失火,大火把森林里来不及逃命的野兽烧死了。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意外地吃了烧死动物的肉,发现要比活生生吞吃的肉鲜美,于是把天然火保存下来,将捕捉到的动物用火烤了吃。接着,发明了人工取火,熟食的传统被世世代代继承下来。从此,人类飞跃地发展。

熊字啊,可不能小看,它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呢。那么,熊字上边的“能”怎么会是动物界的老前辈“熊”呢?“能”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左下图是一只生活在空旷原野的熊,如果将图竖放,熊的头和尖尖的嘴不很像“能”字左侧上部的“ㄙ”吗?它那肥硕的身躯和退化了的尾巴不就是“月”(即肉字)吗?那笨拙而有力的腿跟“能”字右侧的两个“匕”又多么相像?“能”在原始森林里是十分勇猛强悍的动物,它四肢粗壮,爪长而且锋利。它们主要生活在山林之中,视觉弱,嗅觉强,能爬树,善游泳。熊的食性很杂,凡能果腹的果、贝、昆虫、鱼、鸟、兽都吃。大多数熊在冬天会像冬眠一样大睡一场。熊遇到敌害时,通常自行逃开,避免争斗,但被激怒时会变得很凶猛。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还会游泳和潜水。所以《说文》说:“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 熊确实是很有生存能力的动物。我们在现代汉语里还能体会到对它的估价:能①才干,本事:~力。~耐。才~。②有才干的:~人。~手。贤~。~工巧匠。~者为师。③ 胜任,善于:~够。~柔~刚。力所~及。欲罢不~。~动。④会(表示可能性):小弟弟~走路了。⑤应该:你不~这样说他。⑥能量:电~。热~。⑦和睦:(萧)何素不与曹参相~。

因为熊的能力特别表现在耐力和耐寒上,故古跟“耐”字通用。这样看来,熊字代表熊熊烈火,能字代表有能耐的熊。那么,“熊”字怎么变成熊的呀?

熊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下边的“灬”是火的象形,表示燃烧;上边“能”是熊的象形又代表“熊”字的原始读音。“能”古音很复杂,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不同的音,跟印欧语言的曲折变化相似。它的第一个语音是hneng,即熊的本音,现在南方少数民族如苗族里叫熊就发这个音。后来这个音演变为neng。另外它还读nai(耐)、tai(态:繁体作“态”)。随着人类远离原始生活,建立城堡、国家,进入文明社会,熊这种动物越来越看不到也难捕捉,“能”字表示熊的意义渐渐被遗忘,相反表示能力意思的用法多起来,于是这个字就被借用作意义比较抽象的“能”了。当人们需要指称熊的时候,便不再用它的本字“能”,而转用了它的派生字“熊”。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很普遍,叫假借。跟“熊”字成姐妹关系的“然”的演变也很类似。“然”是用火烤狗肉,狗的驯养以及与人关系的改善,烤狗肉的情况少了,这个字渐渐被借来表示对事物的肯定(相当于“是”)。当需要表示烤狗肉或者表示燃烧时就在这个“然”的边上添加“火”,这样产生了一个新字“燃”。熊的身躯比较大,要用大火来烤,所以“熊”保留了大火的意思,跟表示小火和燃烧意义的“燃”相区别。

“熊”成了动物熊,也就继承了熊的意义,同时并没有把“熊”字原来的意义全部丢弃掉。熊有长而粗的毛,退化的尾,脚掌大。既食肉,也食果实和昆虫。通常笨拙迟钝,但也能在短距离内迅速行动;遇到危险先是回避,只有在惹怒时才产生蛮横的力量等。熊的这些特点,常使人联想到像熊一样的事物或人物。

熊样――比喻笨拙或怯懦的人。

熊包――比喻懦弱的人。

熊脾气――坏脾气。

熊罴――比喻凶猛的力量或勇士。罴,棕熊。

熊市――指行情看落、交易不活跃的股票市场。

特别是“熊掌”这个词,本指熊的脚掌,泛指珍贵的食品。但随着熊远离人类社会生活,它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孟子・告子上》中有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中西文化漫谈

熊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还有一个更加特别的意义,因为熊曾经是我们华夏祖先黄帝部落的图腾。黄帝故而号有熊氏。后人为了纪念黄帝,还为这个“熊”字造了一个异体字,写作“黄”字旁再加“能”。甚至干脆称“黄能”。黄能是极其吉祥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句,意思说鲧和禹都是治水英雄,他父子俩是黄能化生的。《左传・昭公七年》记载:“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起先晋侯以为是什么恶鬼,吓出一身冷汗。后来子产告诉他,这是神圣的化身动物,象征着吉祥。晋侯才松了一口气。熊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神圣的动物,其贬义用法是后来形成的。

熊,是外国人对姚明的昵称。前一阵,NBA明星奥尼尔来作客,有记者采访他,问及对姚明的印象,请他用一种动物来比拟。奥尼尔说:“熊!”记者顿时愕然,问其原因,奥尼尔反回道:“难道姚明不很强壮吗?”记者无言,不过心里不舒服,想我们用“大鲨鱼”形容奥尼尔的威猛,称他的中国之旅为“侠客行”,而他竟然把我们的第一球星比作“狗熊”,真没面子啦!其实这正反映了东西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熊有着相当敬重的崇拜,欧洲人的祖先尼安特人在图腾柱上挂的是熊的骨头,后来许多渔猎部落举行祭祀仪式时,都祈求祭坛上的熊能获得永生。

熊的英语是bear,但在古英语里它能用作动词,表示忍受、忍耐意思。古英国人为何把熊跟忍联系在一起呢?难道他们也知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的道理?在古汉语里,熊本作“能”,就有能耐、忍耐的意思。古史云:“观乎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已矣。”从某种意义讲,一个大写的Bear正是我们内心的良师,它教给我们怎样孤军奋战,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同时,寻找我们自身的丰富多彩。我们在寒冬季节归隐起来,耐心等待,冷静思索,并保持高度警惕,直到我们重生的机会来临。通过这种重生,我们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起点……

熊,这个动物词语在英汉古语中有着相同的含义。但动物词在不同语言中的褒贬又往往截然不同。如动物dog(狗)在英美国家,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a gay dog(快活的人);但在中国则大相径庭。bear(熊)在英语中指踏实的人,也指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熊的形象是“行为缓慢”,具有“呆傻”之态,因而常有“熊样”之说。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把西方股市中的buluffe(野牛)翻译后引进中国,称为“牛市”,转而又借以另造了“熊市”,用“熊”跟“牛”相对,来比喻不景气。看来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交谈时,由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即使语言本身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使听者发笑,乃至捧腹;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对语言含义的误读,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往往无动于衷,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这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俯后仰。

关于熊,在北极圈寒带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每到冬夜最难熬的时候人们就讲起它。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孤独老妇,由于无法打猎和捕鱼,她不得不靠村民接济度日。一天早晨,老妇听到一声婴儿似的哭叫,她出门看见雪地里有一个毛绒绒的东西,那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北极熊。熊崽儿无助的样子打动了老人孤独的心,她没有去想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顾这只小熊,只是把它抱进屋,拿出了自己省下的食物,小熊贪婪地吃着,然后打了个哈欠,睡着了。老妇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似的照看着小熊,偶尔靠村民的施舍勉强与熊崽儿饱餐几天。不过大多数时间里,她跟村民都得挨饿。

熊崽儿渐渐长大,成了一个精明的猎手。年轻力壮的熊不只是抓些鱼,有时也能捕获几头小海豹。现在大家有了足够的食物。每个人都称赞它是头了不起的熊。“我的孩子”老妇总是骄傲地说。但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忽然间气候骤然变劣,暴风雪一连几个星期横扫整个村庄,再也找不到任何食物。这时一个村民对大家说:“既然我们这儿没有食物,为什么大家还要挨饿呢,老妇的熊够我们吃上几天的。”其他的人一言不发,但他们挖开了齐肩深的雪,来到老妇的房前。他们看见老妇正伤心地哭着。她不愿离开她的熊。 村民们已无话可说,慢慢地走回家。风雪越刮越大,饥饿的村子正陷入绝境。

然而有一天风向转变了,那头熊回来了,大家都盯着它,没人说话。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妇已无力呼叫她的熊,只能勉强冲它咧嘴一笑。熊仍然站在那儿没动,只是一次次抬起头。“它在告诉我们什么?”一个村民说。“我想它在叫我们跟它走。”另一个村民说,“它好像在指着什么地方。”熊转身走开,后面紧紧跟着村民们。它领着他们爬过冰山,避开又深又宽的冰缝。最后它停了下来。在它前面100米的地方有一堆深色的东西躺在一大块冰上几乎一动不动。村民们走上前。看见一头受伤的巨大的雄海豹。这头海豹比他们中的任何人所见过的都要大。这样,村民们总算有了足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欢快的人们带着食物回到了村子。那头熊受到了特别的欢迎。“它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人们都这么说,“它为我们战斗!帮助我们找到了食物呀。”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它。”老妇等着熊走过来把头靠在她的手上,然后拍了拍它毛绒绒的脑袋,轻声地唤着:“我的孩子。”

相关期刊更多

英语自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数字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