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腔静脉

腔静脉

腔静脉

腔静脉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0例,480条肢体,其中男300例,女150例,年龄18~74岁(平均52.3岁),病史1.5~35年(平均15.6年);右下肢195条,左下肢285条,其中9条下肢有浅静脉手术史。经彩超及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50条,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0条,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功能不全50条。

1.2 手术方法

(1)单纯激光治疗:共210条肢体,采用半导体激光仪,功率15W,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于内踝上方2cm处用18号套管针穿刺(穿刺失败者可行静脉切开),置入直径0.35mm超滑导丝,顺行导入5F直头导管至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退出导丝,打开激光仪为准备状态,功率15W,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均为1s,然后取患肢抬高位,从导管中插入激光光纤,在红光指引下到达大隐静脉根部约1.0cm处,使激光仪进入工作状态,以0.3~0.5cm/s的速度由近端向远端缓慢拔出导管与光纤,用手沿大隐静脉压迫,使静脉壁闭合,完成对大隐静脉主干的激光治疗;对大隐静脉属支引起的曲张静脉和小腿的曲张静脉团,可直接穿刺曲张静脉,导入光纤进行治疗,大的团块及交通支可应用小切口切除和结扎,以减少复发。术毕患肢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穿弹力袜,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3天出院,避免重体力劳动及久立,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d,1~2个月,术后穿弹力袜3个月。(2)激光结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共270条肢体,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处作一斜切口,长约2cm,找到大隐静脉主干,于隐股静脉瓣上方切断结扎大隐静脉,近心端结扎,远心端置入激光光纤至内踝上方处,行激光治疗完毕后结扎远心端,缝合切口。

2 结果

单纯激光治疗病例无手术创口外。术后早期大部分患者可见沿大隐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硬块和曲张静脉团处硬结,一般于术后2~4周消退,术后复查彩超,患肢大隐静脉主干均完全闭塞,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无血流信号。术后局部瘀癍(2~3周后可消褪),本组发生12例,在静脉穿刺点或局麻的穿刺点周围;皮肤烧灼伤,本组4例;下肢轻度不适(一般在术后24~48h症状消失),本组32例。多数患者在大隐静脉走行段上出现牵拉感,特别是远侧段,一般术后一周内出现,术后7d达到高峰,2~3周恢复正常,这种迟发的牵拉性疼痛与瘀癍的出现或程度不相称,可能与静脉的纵轴和横轴在急性炎症转变或瘢痕形成过程中的反应有关,本组43例。随访1~25个月(平均7.8个月),4例术后6个月出现小腿部曲张静脉复发;无深静脉血栓发生。

3 讨论

手术要点:在置入激光光纤时勿将光纤经交通支误入股静脉以免损伤,在置入激光光纤时应打开指示光源,注意光纤是否沿大隐静脉行程走行,近心端不要超过腹股沟韧带下方2cm。后撤光纤时速度适中,同时助手须沿大隐静脉行程压迫。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要确实。术毕患肢用自粘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处理:待麻醉期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3天后,患者即可出院。恢复一般工作,但应避免久立,及剧烈活动。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周,如有切口,术后10~14天拆线,2周后返院复查。两周后患肢无切口的病人。检查无残余曲张静脉,穿弹力袜。无须剥脱主干,治疗于血管腔内完成,将损伤降至最低。

手术优点: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切口小而少甚至无切口,可减少伤口感染,出血及组织损伤的风险。住院时间短,经济。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术后短期即可下床活动。病人痛苦小。术后不影响下肢的美观。

单纯激光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功能不全表现为浅静脉曲张者;对于合并严重的大隐静脉反流者,可行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一方面使激光治疗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大,让更多比较复杂的病例能够进行激光治疗,得到微创手术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克服了单一激光治疗的不足性。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微创手术在治疗大隐静脉反流性疾病方面均较传统手术安全、有效。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而且远期疗效也逐步得到肯定,静脉腔内激光(EVLT)治疗静脉曲张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式,尤其在基层则进一步拓宽了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手术效果。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不断完善,造福广大病人。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编.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880.

[2]张延祥,娄尧强,张强,等.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探讨. 浙江临床医学, 2006,8(5):468~469.

[3]刘咸罗,陈克辉,钱小星,等.股浅静脉包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的研究.中华新医学,2003,4:1441-1443.

腔静脉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CT与MRI在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证实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螺旋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螺旋CT、MRI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即扩张的髂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结论]采用CT与MRI技术均可清晰完整地显示双下腔静脉畸形的组成及引流静脉全程的三维影像。

【关键词】 双下腔静脉畸形;CT;MRI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value of using CT and MRI to diagnose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Method] 5 patients with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ll the CT, MRI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can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with numerous radiation medullary veins gathered in one or two larger drain veins and flowed into superficial or deeper veins. [Conclusion] Using the CT and MRI could clearly and perfectly display the compositions of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and the full three dimensional imaging of draining veins.

Key words: 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 CT; MRI

下腔静脉的变异类型包括双下腔静脉、左下腔静脉、下腔静脉肝后段缺失等。其中由于发育异常而致双下腔静脉并不多见,本研究对3例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学典型表现进行总结,并复习有关文献,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资料丽水市中心医院和上海新华医院收集1998年5月至2009年12月,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为双下腔静脉的3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为2~69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行走不稳1例,癫痫1例,肢体乏力1例。其中3例在接受常规CT检查时被偶然发现,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

1.2 诊断方法

3例患者都行CT与MRI检查。CT检查:采用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Ultra型CT扫描仪,一次可采集16层图像。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螺旋容积扫描,层厚10mm,间隔10mm,范围横膈至盆腔,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150mA, 球管旋转1周0.5s。常规平扫加动脉、静脉双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速度为3ml/s,总量为80~100ml,动脉期延迟时间18~22 s,静脉期延迟时间33~39 s。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图形三维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通过不同的CT阈值,人工赋予彩色并进行调整,描述病变的形态特征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MRI检查:MRI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序列包括轴位自旋回波T1加权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序列和冠状位稳态进动序列;增强扫描为肘前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30ml后分别行轴位、冠状位和和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扫描层厚为5~10mm,层间隔10mm。

2 结果

3例患者US检查均见脊柱前方三个圆形或椭圆形暗区。纵切见三暗区均为长管状结构,其中1例两侧管状结果管径基本相等。1例左侧管径较细,最细处仅0.8cm内径。多普勒探测中央管道为动脉频谱,为腹主动脉,两侧管道为静脉频谱。所有患者腹部CT扫描时见主动脉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形与类圆形影,与腹主动脉等密度,其边缘光滑,密度均匀。MRI增强后此结构显著强化并达血管信号,符合双下静脉畸形。

3 讨论

静脉畸形(Virchow 分类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患之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以面颈部、四肢为好发部位,多见于皮肤和皮下组织[13]。尽管为一种良性病变,但它能破坏组织形态或影响功能,可出现诸多并发症,有的因疼痛影响四肢功能甚至致残,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5]。

双下腔静脉畸形的发生颇为复杂, 其肾前段由右侧卵黄静脉、肝的血管、右下主静脉之颅侧段和下主静脉间之吻合部发育而成, 肾脏部由下主静脉与上主静脉间之吻合部发育形成, 而肾后段则由右上主静脉的尾侧段发育形成, 后主静脉尾端发育成髂总静脉并借髂吻合( 髂连合) 与下腔静脉尾端相连。本组2例双下腔静脉系肾后区双下腔静脉, 为左上主静脉与右上主静脉并存所致。在此过程中,若双侧上主静脉持续存在则形成双下腔静脉畸形因此该畸形属于肾后段下腔静脉畸形。由于不引起静脉回流受阻, 因而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以往多在尸检中发现。随着影像学检查高精设备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较多地因其它原因行腹部B超、CT和下腔静脉造影时于生前偶然发现,但其发病率低,我国至今只有少数病例报道[67]。

双下腔静脉畸形的诊断以前主要依靠B超,但此两种方法对是否同时存在双下腔静脉没有帮助。CT和MRI的应用使术前诊断双下腔静脉成为可能。MRI 可以清楚显示下腔静脉的形态和走行,且无需静脉注射碘造影剂,是目前诊断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双下腔静脉畸形最好的无创性检查。CT 增强扫描诊断效果与MRI 相近。下腔静脉造影加逆行尿路造影可最直观的显示腔静脉后输尿管及双下腔静脉,但因其为有创性,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89]。在CT与MRI诊断中,双下腔静脉畸形典型表现为腹主动脉两侧各有一血管结构, 其中右侧者同正常下腔静脉, 左侧者从左骼总静脉向上延伸至左肾静脉水平, 再延续为一横行的血管绕过主动脉前或后方与右侧下腔静脉相接。但CT诊断时应注意与左下腔静脉畸形、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以及扩大的左侧生殖腺静脉区别。左下腔静脉畸形CT表现与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左侧下腔静脉相同, 但在肾静脉水平以下缺乏右侧下腔静脉, 因而不难鉴别。双下腔静脉畸形中的左侧下腔静脉可误诊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尤其在CT平扫及单一层面观察尤难区别, 以下两点有助于二者鉴别:①双侧下腔静脉畸形于增强CT扫描时见左侧下腔静脉强化后密度与右侧下腔静脉相等呈典型血管性强化;②CT扫描层面连续观察可明确左侧下腔静脉与左骼总静脉相延续,并在左肾静脉层面延续为腹主动脉前或后方的横行血管结构与右侧下腔静脉连接。而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缺乏这些血管的特征。左侧生殖腺静脉的远段部分沿脊柱左缘上行, 并加入左肾静脉可类似左侧下腔静脉,但左生殖腺静脉横跨腰大肌进入腹股沟管与左下侧静脉向下延续为左骼总静脉不同。

采用多层螺旋CT与MRI扫描诊断双下腔静脉畸形,其影像学表现和血管造影所见相似,操作简单、快速、经济、无创伤性,图像更准确、客观及全面。

参考文献

[1]王怀经.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6.

[2]刘斌, 高英茂.人体胚胎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17512.

[3]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

[4]苏正,黄庆,尹方明,等. 脑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诊断[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11: 170171.

[5]陈爽. 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902904.

[6]曹带荣,游瑞雄,杨湮,等. 脑静脉性血管瘤16层螺旋CT及CTV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7,22:455458.

[7]陶山,吴强,胡张春,等.浅表血管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与病理对照[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7(5):322324.

腔静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腔静脉滤器;腔静脉,下;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摘要]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14例植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16例植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27例分别行单纯静脉溶栓或切开取栓+静脉置管溶栓;全部病例同时行抗凝治疗。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症状体征完全消失7例,明显缓解18例,部分缓解5例。滤器植入期间未发生肺栓塞。临时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26~40 d,1例取出后2 d出现复发性肺栓塞;2例永久性滤器植入者于6个月和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堵塞。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发生的临床措施,临时性和永久性滤器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 腔静脉滤器;腔静脉,下;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ABSTRACT]ObjectiveTo asse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vena caval filters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PE) in patients with deep-vein thrombosis (DVT). MethodsThe implantation of vena caval filter was performed in 30 patients with DVT of lower extremities. A permanent filter was used in 14 cases, and temporary filter in 16. Of the 30 cases, 27 received venous thrombolysis or thrombectomy combined with interventional thrombolytic therapy. ResultsAll the filters were successfully in-serted. Symptoms and signs completely disappeared in seven patients, remarkably recovered in 18 and partly recovered in five. No PE was documented during filter implantation. Temporary filters detained in vena cava for 26-40 days. One patient had recurrent PE two days after removal of the filter. Two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filter presented inferior vana caval occlusion at six and 14 month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mplantation of inferior vana caval filter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PE. Perma-nent or temporary filter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vena caval filters; vena cava, inferior; deep-vein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深静脉血栓(DVT),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为临床常见病,血栓脱落可产生肺动脉栓塞(PE),大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肺动脉主要分支阻塞而危及生命。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1]。2001年3月~2005年12月,我院为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同时给予溶栓或取栓+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9~75岁,平均45.5岁。病史1 d~半年,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下肢肿胀、疼痛,部分并胸闷、憋气和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经彩超、ECT和CT检查证实为左下肢DVT 24例,其中12例并PE;双下肢DVT 6 例,其中2例并PE。30例中有下肢骨折病史者4例,长期卧床或久坐病史者11例,剖宫产、血小板减少症、下肢静脉炎和下肢静脉血管畸形者各1例,无明显诱因者11例。

1.2 滤器及其植入方法 14例放置永久性滤器,其中Simon Nitinol Fil-ter(SNF) 5个,Stainless Greenfield Filter(SGF)2个,Trap Ease Filter(TEF)3个,Gunther Tulip Fil-ter(GTF)4个,滤器输送器直径6~15 F。16例放置临时滤器,全部为Tempofilter Ⅱ。12例永久性滤器经右侧(健侧)股静脉入路放置,2例永久性滤器和全部16例临时性滤器由右侧颈内静脉入路放置。全部14例永久性滤器和12例临时性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和髂静脉分叉之间的下腔静脉段,4例临时性滤器放置在肾静脉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段(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永久性滤器的放置方法:在DSA透视监视下, 经健侧股静脉采用 Seldinger 技术穿刺,插入 6F 导管鞘,经鞘管注射对比剂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双肾静脉开口位置、下腔静脉内有无血栓并测量下腔静脉的宽度。明确下腔静脉无异常后送入导丝和滤器专用长鞘,回撤导丝后沿长鞘放置滤器输送器,将滤器尖端定位于肾静脉开口水平以下1~2 cm处释放,使之位于肾静脉和髂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内,再次造影观察滤器与下腔静脉的关系。拔管后穿刺点压迫5~10 min,加压包扎平卧6 h。如果造影证实存在下腔静脉腔内血栓,最好改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放置滤器,防止术中将血栓碰落引起肺栓塞,方法同股静脉途径,但应注意滤器的方向。临时滤器的放置方法:选右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中点为穿刺点行颈内静脉穿刺,先将猪尾导管送至下腔静脉远端造影,了解肾静脉开口位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确认下腔静脉无异常后送入J型导丝撤出导管,固定导丝,在皮肤穿刺点周围分离皮下组织,制造约2 cm直径的皮囊以备埋置橄榄体。沿导丝送入专用长鞘,使其前端位于髂静脉上方,一般位于L4 水平。撤除导丝和鞘芯,将装有滤器的Y型阀扭扣在长鞘的尾端。推进连接杆将滤器远端送至L4 椎体水平(根据髂静脉分叉的高低适当调整滤器的高度,如有下腔静脉血栓存在则将其置于血栓上方),经Y型阀接注射器造影再次证实滤器前端的位置无误后,固定连接滤器的连接杆,回撤长鞘。此时见滤器的6只脚张开,保持滤器前端位置固定,继续回撤长鞘直至完全退出体外。固定连接杆,先将橄榄体套在连接杆上并送至事先制造的皮囊处。再将橄榄体的锁钉用力按下以锁定连接杆,然后将橄榄体外的多余连接杆剪掉。最后将橄榄体埋在皮囊内缝合皮肤,消毒包扎。全过程均在DSA透视下进行。临时滤器在体内留置的时间为26~40 d。

1.3 溶栓及取栓方法 30例中12例先植入滤器后再静脉溶栓,13例静脉切开取栓+股静脉置管溶栓,2例先接受小剂量静脉溶栓,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后再植入滤器继续静脉溶栓,3例因溶栓禁忌仅行抗凝治疗。取栓采用Forgarty取栓导管。7例采用rt-PA溶栓, 每2 h给予50 mg;20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每天20万~ 50万单位静滴或持续泵入,时间持续3~27 d,总量200万~ 1 580万 单位不等。每天普通肝素1.25万单位或低分子肝素钠0.4 mL皮下注射,每天2次,连续应用。出院时改为华法令2.5~7.5 mg/d口服,连用3~6个月。

2 结果

30例滤器成功植入预定部位,症状体征消失7例,明显减轻18例,部分缓解5例,滤器植入期间未发生肺栓塞。临时滤器在体内留置时间26~40 d,取出前均行强化CT检查,滤器伞周围均未见明确血栓征象,但取出后滤器伞端均有少量的血栓带出,直径均不超过1 cm。取出过程中未出现血栓脱落的现象,颈部橄榄体埋置处无感染和不愈合现象发生。随访27例,随访时间2个月~4年,1例植入临时滤器者取出后2 d出现复发性肺栓塞,抗凝治疗后好转;2例植入永久性滤器者分别于6个月和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堵塞(SNF和SGF各1例),1例经过双侧股静脉置管溶栓+抗凝治疗后下腔静脉完全再通,另1例未能再通。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滤器位置移动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关于DVT形成机制及滤器植入的作用 DVT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中又以局部血流淤滞和静脉内膜损伤最为重要[2]。造成血流淤滞和静脉内膜损伤的因素包括:手术、外伤、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妊娠、静脉炎和静脉曲张等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PE发生率高达60%~70%,有症状性PE的比例为30%左右,其中尤其以髂股静脉等大静脉的血栓形成引起PE的危险性最大[3]。PE的预防有主动与被动两种,防止DVT形成为主动预防,拦截脱落的栓子为被动预防。DE-COUSUS等[1]将400例患有肢体DVT并具有发生PE高危险的病人随机分成滤器植入组和非滤器植入两组,每组200例,两组均同时进行抗凝治疗。通过2年跟踪随访发现,虽然两组的总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但滤器组的病死率与PE无关,而非滤器组80%的病死率则与PE有关。由此可见滤器植入是必要和有效的。虽然下腔静脉滤器本身对深静脉血栓不具有任何治疗作用,却能有效拦截下肢深静脉血栓而预防肺动脉栓塞。由于滤器的应用,使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而导致的肺栓塞发生率由 60%~ 70%下降至0.9%~5.0%[4],无疑起到了病人生命“保护伞”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因自身疾病的原因不能行溶栓或长期抗凝治疗的病人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近20年来下腔静脉滤器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应用,美国每年植入滤器约(3~4)万个。本组30例DVT病人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临时性滤器植入期间和永久性滤器植入随访期内均无PE发生也支持这一观点。

3.2 关于滤器植入的指征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下腔静脉滤器在预防DVT病人发生PE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同,而且放置技术相对简单,因此目前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对这一技术的争议仍未停止,其主要争论的问题是滤器植入的适应证。不是所有的DVT病人都需要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特别是对一些已经发生机化者更是如此。张福先等[5]认为,腔静脉滤器植入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病人有急性DVT存在;②病人在DVT形成后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PE。按照GREENFIELD等[6]所介绍的标准,目前普遍认同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手术指征为:①DVT形成或PE抗凝治疗有禁忌者;②尽管施以足量抗凝药仍然出现PE再发者;③DVT形成或PE抗凝治疗过程中因出血并发症需终止抗凝者;④其他的下腔静脉阻断手术失败,PE再发者;⑤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存在大量血栓者;⑥下肢DVT伴有PE的高危人群。目前主要的争论点是有无必要预防性使用滤器。尽管对此还存在争论,但近年来预防性使用下腔静脉滤器的比例却逐年增高,主要用在严重肢体创伤、妊娠并DVT或PE、下肢DVT形成病人在外科取栓或介入溶栓治疗前[7~10]。本组13例DVT病人(包括4例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完全阻塞的病人)先植入滤器再行静脉切开取栓及置管溶栓,均未发生PE。

3.3 关于滤器植入后的并发症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倾斜、下腔静脉穿孔或血栓形成、再发PE等并发症,其中以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再发PE较为多见。但因使用的下腔静脉滤器的种类、病例数不同,各文献报道的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ATHANASOULIS等[11]26年为1 731例病人植入1 765枚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7%,各种滤器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SNF为 2.0% 、TGF为0.7%、BNF(BIRD's Nest Filter)为 0.4% ;THOMAS等报道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6%~ 11.2%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可来自远端血栓的蔓延、下腔静脉滤器捕捉的血栓或者下腔静脉滤器本身作为人体异物诱发,终至累及整个下腔 静脉管腔,造成下腔静脉闭塞。本组放置SNF和SGF(与TGF相似)各1例病人发生了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14),发生率较文献报道高。其原因可能与未充分抗凝有关。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再发PE约为2.6%~5.8%,其中1%为致死性PE[6]。尽管滤器能捕捉绝大多数血栓,预防PE,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腔静脉滤器能完全避免PE的发生,包括致死性PE的发生。

3.4 关于临时性滤器的选择 鉴于永久性滤器植入后仍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出于预防性植入滤器的需要,近年来推出了几种临时滤器和可回收的临时、永久两用滤器。An-theor Temporal Filter(ATF)和LGT Tempofilter(LGT-TF)Ⅰ 一般于植入后1周取出,最长不超过2周,LGT-TF Ⅱ最长可达6周。GTF和Amplatz Filter(AF)作为临时性滤器,植入10 d内可经颈静脉由专用的回收器取出,不取出则成永久性滤器。LORCH等[12]对54例DVT病人进行全身溶栓治疗时采用临时性滤器,其中1例发生非致命性PE( 1.9% )。本组16例DVT病人放置了LGT-TF Ⅱ临时性滤器,放置期间未发生症状性PE,所有滤器取出后的伞端均有附着血栓,推测可能是捕捉的脱落血栓,本文结果证明临时性滤器对PE的预防作用是显著的。因此,作者认为,对需要放置滤器的DVT病人,尤其是中青年病人应首选临时性滤器。但本组也有1例病人在取出临时滤器后第2天出现再发性PE,分析原因,在取出滤器时的造影片显示左髂外静脉内仍存在血栓,如能在取出后再放置一永久性滤器应该能避免PE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DECOUSUS H, LEIZOROVICZ A, PARENT F, et al. A clinical trial of vena caval filters in the preven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proximal deep-vein thrombosis[J]. N Engl J Med, 1988,338:409-415.

[2] 胡 大一.心脏病学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88-590.

[3] HYERS T M. Venous thrombolism[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59:1-14.

[4] GRASSI C J. Inferior vena caval filter: analysis of five cur-rently available devices[J]. AJR, 1991,156:813-821.

[5] 张 福先,张昌明,胡路. 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70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215-216.

[6] GREENFIELD L J, RUTHERFORD R B. Recommende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vena caval filter placement and patient follow-up[J]. J Vasc Interv Radiol, 1999,10(8):1013-1019.

[7] 栾 景源,董国祥,赵军,等. 下腔静脉滤器继发血栓形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226-228.

[8] GREENFIELD L J, PROCTOR M C, MICHAELS A J, et al. Prophylactic vena caval filters in trauma: the rest of the story[J]. J Vasc Surg, 2000,32(3):490-497.

[9] ABURAHMA A F, MULLINS D A. Endovascular caval in-

terruption in pregnant patients with deep vein thrombosis ofthe lower extremity[J]. J Vasc Surg, 2001,33(2):375-378.

[10] 郭 金和,滕皋军,何仕诚,等.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908-912.

腔静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上腔静脉综合征 护理 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12-01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 SVCS )是由于各种原因阻塞或者梗阻上腔静脉而出现的相关的临床症状表现[1]。大多数是由于肿瘤压迫导致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呼吸急促或者呼吸困难,胸部的闷痛,严重的咳嗽,头昏甚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等情况。上腔静脉综合症的患者一旦确诊,急需抢救治疗,否则随时能够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而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够治愈患者的症状甚至消除肿瘤压迫的病因,而且采用有效的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我院就2009年-2010年5月收治的确诊的42例上腔静脉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2010年5月收治的确诊的42例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6例;年龄在38~ 78岁,平均年龄为(56.4±5.1)岁。患者的原发疾病:其中有34例为肺癌患者,有10例患者是非霍奇金淋巴瘤。而患者主要是采取化疗以及放疗。

1.2 护理措施 ①基本护理 首先由于患者进行化疗期间,此类症状容易突发,应该及时密切地关注患者的神志、血压、以及脉搏等生命体征,同时由于患者卧床,应该积极预防患者出现褥疮的可能,同时及时通报患者的心肺呼吸功能,另外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使患者的床头高处45°左右,这样有利于上腔静脉回流,能够减轻患者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的症状。② 化疗的护理 由于此类疾病多数是由于患者的肺癌或者其他的肿瘤压迫所导致,而采取化疗能够治疗肿瘤而且减轻患者的症状,另外化疗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关注患者的呼吸症状。③饮食护理 上腔静脉综合征由于静脉压力过高, 因此为了预防患者的症状加重,因此应该严格控制此类患者的盐类摄入,以避免因体内的钠盐摄入过多而导致血容量过高,同时根据患者的医嘱及时给予患者利尿药的应用,以便保持患者的体液平衡。④输液的护理 由于临床一些药物需要从深静脉输注,但是上腔静脉输注容易导致患者的症状加重,因此多选择下肢的静脉输注,同时保持患者的下肢抬高状态[3]。⑤心理护理 由于此类患者多是肿瘤患者,其心理状态较差,容易出现焦躁或者恐惧,二者随着患者的呼吸困难加重,患者会出现更严重的精神紧张状态,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及时地向患者告知病情的恢复以及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作用,另外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病情,以便家属能够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减轻患者的恐惧以及焦躁的心态,如果患者的精神状态未得到缓解,可与医师沟通给予患者镇静药物的应用。

2 结果

观察分析临床资料得出,本组患者主要采用系统而且完善的整体护理措施,本组42例患者在化疗治疗同时,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其呼吸困难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症状明显缓解,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 讨论

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因积极采取治疗,因为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稍有疏忽,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及时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4-5]。在临床护理中,由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由于心里紧张所造成患者患者血液较快的转入肺循环,这样容易加重患者的症状[6]。因此患者的心理护理较为重要,同时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相关症状的变化,以便及时作出治疗,保持患者的静脉输注速度等,采取系统的整体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症状,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临床上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同时,采取有效而合理护理措施,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压力,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秀娟, 宋笑彦.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围术期护理 [J]. 齐鲁护理杂志, 2007 , 8( 8): 578-579 .

[2] Mammell KW. Qlity of life among people with high spinalcord injury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 J ] . Spinal coad , 2007 ,42 (3) :607-620.

[3]Vastenhoh JM,Snoek CJ,Buschman HP,et al.7-year followup of sacral root stimulation for blader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 spinal cord injury :quanlitiy of life and use experiences[J].Spinal cord, 2008 ,21 (3) :397-402.

[4]Whitereck C ,MEUDE MA ,Dijkers M ,et al . Environmental factory and their role in particia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 . Arch Phys MedRehabid ,2008 ,85 (2) :1793-1803.

腔静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腹水;放液

[中图分类号] R5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46-03

腹水是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积聚过多,大量腹水时可引起腹胀、呼吸困难等不适,腹腔穿刺放液以及腹腔注入药物是常用的腹水诊疗方法之一。笔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进行放液及腹腔注入药物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的46例大量腹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23例,A组为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组,B组为传统的腹腔穿刺术组。A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3~87岁,平均(49.0±10.5)岁;其中肝硬化腹水12例,癌性腹水7例,其他4例。B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1~89岁,平均(47.0±11.9)岁;其中肝硬化腹水13例,癌性腹水6例,其他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可比性。

1.2 所需物品

A组需要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包1个、引流袋1个、一次性输液器1付、透明敷贴1个;B组需要腹腔穿刺包1个,一次性60 mL针管1个,消毒棉球适量。

1.3 操作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常规消毒穿刺区域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应用利多卡因在穿刺点局部麻醉,深达腹膜壁层。A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包内的穿刺针沿麻醉方向进针,当针尖抵抗感突然消失,回抽可见腹水流出,将导丝自穿刺针芯送入腹腔,退出穿刺针,应用扩张导管在导丝指引下进行扩张,退出扩张导管,在导丝指引下送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置入深度在8~12 cm,然后退出导丝,为防止日后换药时导管脱落,常规在穿刺点附近的皮肤进行缝合固定导管,然后应用透明敷贴覆盖。将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输液器与引流袋相连,使腹水缓慢流入引流袋中,应用输液器开关调节流出速度在300~400 mL/h。每日引流腹水2 000 mL,需要腹腔注入药物的患者于引流后进行注药,每次引流结束用肝素帽封闭导管。腹水引流过程中,患者在床上可以翻身或者坐起,无特殊不适者也可以下地走动。腹水明显减少后进行B超检查,如果腹水基本消失,予以拔管。拔管后有2例患者出现腹水沿引流口少许外渗,经创可贴拉紧局部皮肤包扎后停止渗液,其余无渗液者应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B组的操作方法同传统的腹腔穿刺术,穿刺成功后,由助手应用60 mL针管反复抽吸腹水,肝硬化者每次抽水3 000 mL左右,其他患者每次抽水3 000~5 000 mL,抽液结束时拔出穿刺针,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为防止腹腔压力在放液后引起较大的变化,两组均可应用多头腹带收紧腹部。A、B两组的观察时间均为10 d。

1.4 判断标准

1.4.1 穿刺成功标准成功:只穿刺一针,并且顺利放出腹水;失败:穿刺两针及两针以上,未能有效放出腹水。

1.4.2 疗效判定标准放液满意标准:每次顺利放液>500 mL,并且放液量达到临床需要;放液不满意标准:每次放液未能达到500 mL。腹腔注入药物满意标准:根据需要能够顺利向腹腔注入药物;腹腔注入药物不满意标准:未能顺利向腹腔注入药物。临床症状好转标准:腹胀明显减轻,能够平卧入睡,呼吸困难消失,饮食增加30%以上;临床症状无好转标准:腹胀无明显减轻,呼吸困难仍然存在,饮食数量无明显增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腹水减少情况

A组患者有10例于引流8 d内腹水基本消失,予以提前拔管,有5例于引流第10天腹水基本消失予以拔管,腹水基本消失率为65.2%。B组患者有4例腹水基本消失,腹水基本消失率为1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穿刺、放液、注入药物及临床好转情况

①A组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22例一次成功,有1例患者进行了第二次穿刺,B组患者的穿刺次数多,平均每例患者穿刺>3次;②每例患者的累计放液数量A组高于B组;③放液满意率A组患者高于B组患者;④腹腔注入药物次数A组患者高于B组患者;⑤腹腔注入药物满意率A组患者高于B组患者;⑥临床症状好转率A组患者高于B组患者。以上六个方面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⑦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A组患者共进行穿刺24人次、放液208人次、注入药物35人次,共出现不良反应7人次,其中心悸4人次、头晕2人次、血压低于85/60 mm Hg (1 mm Hg=0.133 kPa)1人次,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B组患者共进行穿刺76人次、放液69人次、注入药物16人次,共出现不良反应17人次,其中头晕5人次、心悸4人次、恶心3人次,血压低于85/60 mm Hg 3人次、肝性脑病2人次,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两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出现肝性脑病的2例患者,经应用支链氨基酸等治疗72 h后意识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均经卧床休息、酌情补液处理后10~120 min不良反应消失。

3 讨论

腹水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疾患,部分患者腹水量很大。对于大量腹水,由于腹腔压力高,患者腹胀明显,行动不便,饮食减少,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大量腹水膈肌位置上移,影响呼吸,患者感觉胸闷憋气,夜间也不能平卧睡眠;大量腹水还可引起心、肾功能异常。对于大量腹水通常给予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应用利尿剂增加液体排出、输注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措施,临床效果有时欠佳,加大利尿剂剂量又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腔穿刺放液治疗可以迅速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留取腹水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及腹腔注入药物等。对于难治性腹水患者,确对限钠、利尿剂无反应时,腹腔穿刺放液治疗可作为首选[1]。

腹腔穿刺放液治疗、腹腔注入药物无疑是治疗腹水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腹腔穿刺是一种有创性诊疗方法,大量腹水应用传统的腹腔穿刺术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穿刺,这样就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穿刺时由助手抽吸腹水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多次穿刺和每次抽吸腹水时穿刺针头都在腹腔内,这样又增加了损伤腹腔脏器的机率;每次腹腔穿刺抽液不便于操作时间过长,往往使抽液速度较快,从而使腹腔内压力变化较快,易引起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2]。笔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取得了良好效果:①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操作简单,一人就可以顺利进行,与传统的腹腔穿刺术相比穿刺成功率无差异[3];②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只需要穿刺一次,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也减少了反复穿刺造成损伤器官的机率发生;③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可以保留6~31 d不等[4],导管柔软有弹性,不易折断及开裂,组织相容性好,导管留置在腹腔患者无不适感,不影响翻身、睡眠和下地散步,每次抽液过程中也不会损伤脏器,放液间歇可应用肝素帽封闭;④传统的腹腔穿刺抽液一般穿刺间隔2~6 d不等,抽液时患者需要保持一定的,每次穿刺如果抽吸腹水较少,则患者症状减轻不明显;如果每次抽吸腹水量较大,腹腔压力在短时间内骤降,导致腹腔脏器血管扩张而发生血压下降、头晕、心悸,甚至休克等情况发生,对于肝硬化腹水还可引起肝性脑病的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腹腔内,可以随时进行放液治疗,引流时患者不受限制,患者携带引流袋可以活动,应用输液器自带的开关减慢放液速度,每次放液的时间可以达数小时,这样就可以缩短放液间隔,增加放液次数,减少每次放液数量,放液时腹腔压力不会在短时间出现太大变化,从而有效地减少腹腔穿刺放液术不良反应的发生[5];⑤传统的腹腔穿刺抽液术受穿刺针的深浅、方向、是否对脏器有损伤等多因素影响,准备于抽液后向腹腔注入的药物有时不能实现。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则可按照需要随时向腹腔注入药物[6],还可进行腹腔冲洗,对癌性腹水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⑥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可以将腹水达到彻底引流,放液量更多,减轻患者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更加明显[8]。传统的腹腔穿刺抽液术当腹水不多时,则不便于继续进行穿刺,否则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增加穿刺风险[9]。

笔者认为,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入不需要反复进行腹腔穿刺,患者痛苦减小,放液时患者不受限制,放液的速度、数量、彻底性以及腹腔注入药物更能满足临床需要,应用效果好、副作用少,在大量腹水时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段美华.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难治性腹水的体会[J].江西医药,2009,44(9):887-888.

[2]陈文斌,潘祥林.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9.

[3]聂春兰.中心静脉导管在体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J].东南国防医药,2006,8(4):281-282.

[4]殷海涛,刘宝瑞,钱晓萍,等.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体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学,2006,14(2):220.

[5]安世兴,孔建国,戴锋.中心静脉导管腹腔闭式引流8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5):91-92.

[6]成远,王琳,范丽丽,等.中心静脉导管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4):3813-3817.

[7]薛圣留,胡美龙,谢聪颖.中心静脉导管在胃肠癌术后腹腔化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7,47(32):81-82.

[8]余贻汉,汪毅,屈银宗,等.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留置治疗终末期肝病腹水的临床观察[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0,22(2):114-116.

相关期刊更多

腹腔镜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强度与环境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