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袁隆平成就

袁隆平成就

袁隆平成就范文第1篇

2011年12月10日下午3点,“2011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现场。袁隆平作为第一位被致敬嘉宾登台,担任致敬嘉宾的是75岁的钟南山,他跑步趋向袁隆平。袁没有得到钟南山的表扬,却在一天中第四次听到“你千万不要再抽烟了”这个叮嘱。致敬前的上午,钟南山刚给袁隆平看过病。袁隆平是他的致敬对象,也是他的病人。

事情要从袁隆平读大学开始抽烟说起,或者从2011年12月份的冷空气南下开始说起。袁隆平感冒,呼吸道感染,咳嗽,气喘。中国梦盛典前三天,他还在挂点滴。他不知道,这都是他多年抽烟的习惯带来的影响。给他致敬的钟南山,是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权威。中国梦会务组提议,钟南山给袁隆平致敬前,可以顺便给他看个病,两全其美。二人欣然允诺。

在某种程度上,钟南山给袁隆平治病,比给他致敬要重要得多。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多养活了世界上7000万人,相当于法国的人口总量――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81岁的袁隆平自称“80后”,他称打算在成为“90后”之前研究出亩产一千公斤的超级水稻。

他体检时表情像个小学生

钟、袁二人都是科学家、院士,也是朋友,都钟情于体育。袁隆平曾在1947年拿过武汉市游泳比赛冠军;钟南山爱好游泳,女儿则是世界冠军。

2011年12月10日清晨8点30分,钟南山一身白大褂,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呼吸道研究所加班等候袁隆平,袁隆平怀揣一包中华。两人以医患身份一见面,钟南山就回忆,2010年在海南见面时,他就听出袁隆平肺部有问题,劝他少抽烟,并及早检查。接着,查看了袁隆平的胸片,又做听诊。初步结论是:“片子很干净,无大碍。”这是所有老年人都爱听的话,意思是没有肿瘤,没有肺气肿。接着,钟南山安排袁隆平做肺功能检查。

得知身体并无大碍,袁隆平显得轻松活泼起来,话也多了。“只有1米65?”量完身高,袁隆平睁大眼睛,难以置信。“我年轻时有1米70呢!”他要身边的人也去量量,看是不是仪器不准。众人拗不过,纷纷量了。每个人量,袁隆平都伸头去看。大家都很准。袁老挠挠头,大家哈哈大笑。袁隆平对自己身体的自豪感并非毫无道理。除却获游泳冠军,1952年朝鲜战争时期,22岁的袁隆平报名飞行员考试,在百里挑一的筛选中脱颖而出。

检查间隙,袁隆平在圆椅上转来转去,模仿当年的检查项目。“一共有36个项目,视力差不行,缺牙齿不行,身上有疤也不行。有的项目要转来转去,转完了好多人也晕掉了。”袁隆平满脸认真,做了一个晕了趴在地上的动作。

战争结束,袁隆平飞行员的梦落空。他还在一次西南联省的游泳锦标赛中发挥不佳,排名第四,错过了成为游泳运动员的机会――前三名可以进入国家队。这些不幸后来成了世界人民的万幸。每个人都知道袁隆平后来成了“杂交水稻之父”。在当天上午的“中国梦践行者中大行”和下午的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上,易中天就两次“嫉妒”说,袁隆平是世界上粉丝最多的人,因为“吃米饭的都是你的粉丝,他们叫米粉”。

就诊等候时,袁隆平老老实实坐在门诊大厅的长椅上;医护人员交代检查须知时,他听得认认真真,表情像个体检的小学生。体检期间,袁隆平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对着一根管子吸气、呼气、吹气。这个动作重复二十多次,花了一个小时。每次重试,他都在间或的咳嗽声中打起精神,重整旗鼓,一副“这次准备好了”的样子。袁隆平的秘书表示,袁隆平来广州时,过高铁安检不愿意走贵宾通道;出席盛典的西裤是他自掏腰包,花六十元买的,西装则花了五百多元。

“你千万不要再抽烟了”

“Bottleneck。”查看体检报告时,钟南山用了这样一个词。袁隆平肺部略有微疾,但不是肺气肿,在可控范围内。袁隆平喃喃自语,重复了一遍。Bottleneck乃瓶颈之意。

“袁院士,你身体基础非常好。心脏很好,肝功能很好,肌肉也很好,就是肺部有点小问题,但没有任何不良病变。这些问题都是多年吸烟造成的。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瓶颈。”钟南山抓住袁隆平的手:“袁老,我平时不这么叫你,你只大我六岁。现在我叫你一声袁老,你千万不要再抽烟了。”此前,钟南山就已经两次叮嘱袁隆平不要再抽烟了。而袁隆平也拉着钟南山的手,笑,有些不好意思。

从医院出来,袁隆平心情大好,一路重复:“钟院士说了,没有任何不良病变。”赶到中山大学参加南方周末“中国梦践行者中大行”时,主持人易中天一看到走进会场的袁隆平,就提议全场起立,鼓掌欢迎。全体起立,掌声雷动。袁隆平兴致高昂,脱稿登台,一口气讲了二十分钟,回顾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幽默而流畅。

下午3时,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举行,袁隆平和钟南山再次相遇。就在上台前几分钟,钟南山找到南方周末记者:“我跟袁院士说了不要抽烟,他听了没?”记者面露难色――袁隆平中午回到酒店,一坐下,就掏出中华,抽出一根,点上,顺手甩给记者一根:“来,陪我抽一根儿。”袁隆平管这叫“过个口瘾”,他自称没有把烟吸入肺部。

袁隆平成就范文第2篇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于是,杂交水稻之父、米神等多重身份之外。袁隆平又多了个头衔:亿万富翁。但他,始终钟情于科研、钟情于水稻。

一切都源于47年前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的一次偶然发现。

系统选育时,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穗子大,籽粒非常饱满。这带给他灵感:这株稻是杂交稻,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后来,这个灵感养活了7000万人。他,也成为新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袁隆平。

天伦之乐伴老年

有个段子说中国人吃饱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一是袁隆平。这话看着大,但袁老身后跟着一摞沉甸甸的头衔是无可争议的事: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尾大不掉啊。”他谦虚地自嘲:“但也有好处,尾巴大了翘不起来。”

生活中,这位被尊为“杂交水稻之父”、“米神”的老人谦卑如平民一般生活着,拿4000块钱的工资,穿12块钱的衬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搞杂交稻。

2007年他出席影响世界华人颁奖典礼的时候,经人提点才恍然大悟地望着身旁频频向自己致意的女士说:“原来你就是巩俐啊!你还不到30岁吧?”

“噗――”忆起这事,连平素寡言沉稳的夫人邓哲也忍不住笑了。不管他做了多大贡献,对她来说,他永远是可爱可亲的“袁老师”,是一家的丈夫、父亲和爷爷。而他,也怜爱地对外人称她为“贤内助”,毫无那个年代夫妻之间直呼其名的羞怯。

2009年对于袁隆平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完成亩产900斤的目标就看今朝,到那时,也许才是袁老真正回归小院儿安享天伦的时刻。

在一个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远、充满田园气息的院子里,袁隆平和他的儿孙们住在一起。小楼外是一个走廊,走廊上随处可见小孩的玩具。这些玩具属于袁老的两个孙女:有晴和有清。

每天,邓哲在小院里忙里忙外,张罗袁老的生活和伙食。如果家人回来得齐,她更是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一直在埋头做事。邓哲是一个沉默、实在的女人。“结婚40多年我基本什么家务活都没干过,我的‘贤内助’好啊!”袁老动情地说。

小院是袁老的世外桃源。只要有可能,只要有时间,只要在长沙,袁隆平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与晚辈们团聚的机会。尽管相比于忙碌的岁月,这样的日子显得太过短暂,可却是袁隆平心中最珍贵的时刻。

袁老三个儿子,老大学金融,老二学生物技术,只有老三学农。三个儿子无论从名气还是成就来说都远远赶不上父亲,袁老却说:“何必要超过载呢?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我也没什么了不起。”

大龄男遇见大龄女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被分配到怀化安江农校教书。

他出了名的“不修边幅”,找不到黑板刷,就用衣袖抹,衣服经常脏得被人戏称为“油渣”。介绍对象,女孩子都嫌他“太不注意打扮”。就这样,一拖拖到了34岁。

缘分牵扯着另一个同病相怜的人。邓哲,袁隆平的学生,1957年从安江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黔阳县农业局当技术员。由于家庭成分不好,邓哲到25岁还孤身一人。

1963年冬,邓在地区农业局学习,老同学谢万安来了。他心直快,“我给你介绍个对象吧,就是我们大家都很尊敬和熟悉的袁隆平老师。”邓哲有点羞,有点喜,没有直接回答老同学的问题,心里却像翻了锅似地想开了:袁老师教过我遗传育种课,还经常带领我们下沅江游泳,他教学认真,待人诚恳,人品很好,可就是……脏了点儿。

老同学的劝说到底起了作用,二人很快交往起来。从此,袁隆平常常往返于安江农校与两路口农技站之间,足足5公里路程,可他丝毫不觉得累。

一天,他约邓哲看电影,看完电影后送她回农技站。邓哲怕影响不好,不让他送,他说:“我们大男大女,谈情说爱,正正当当,有什么影响不好,就是要扩大影响!”

1964年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业余男女篮球比赛,邓哲参加了女队。天降大雪,赛场选在安江农校的礼堂球场。球队进了学校,邓哲也大大方方进到袁老师宿舍。洗手时邓哲才发现,房内唯一一个脸盆竟然漏水。再看旁边,单人床上蚊帐半高半矮,布满了灰;桌上和床上横七竖八堆着各种书籍……这个家,太需要一个贤慧能干的女人了!

那边厢,袁隆平也早就“买通”裁判,巧妙安排场次。比赛休息的时候他拉着她去领结婚证,袁隆平骑着车,邓哲措在后面。路上碰到邓哲的哥哥,他说哎呀你怎么搞的,比赛都不比了。袁隆平笑着答,比赛明天还可以比嘛,结婚最重要,我着急啊,我那么大年纪了。

“贤内助”是最宝贝的

妻子的温和细腻与袁隆平大大咧咧的性格正好形成互补,10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让这对夫妻产生任何的不和。无论是在的特殊日子里,还是在研究杂交水稻忙碌的日子里,邓哲总是不离不弃支持着袁隆平。

邓哲为袁隆平在办公室里准备了两套衣服,一套是下田穿的,另一套是会见客人时穿的。袁隆平经常是刚蹲到水田里,就接到通知,某某领导从好远的地方来看望他。他只得上岸,匆匆换一套西装,裤脚才卷好边,客人就到了。他极不自在地穿着西装,给客人介绍超级稻。

“不换件衣服,对人不礼貌。这也是老伴对我的要求。”袁隆平笑着说。

当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就开始了。痴情于科研而又不太关心政治的袁隆平仍然一如既往,把心思放在水稻上。校园内很快就出现了指向袁隆平的大幅标语和大字报。

一天,邓哲抱着襁褓中的大儿子在校园里看大字报,袁隆平忧心忡忡地走到妻子身边,非常郑重地对妻子说:“邓哲,我先跟你讲一下,你好有个思想准备,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回来就要进‘牛棚’了。”邓哲听到丈夫的言辞之中充满了忧虑,便斩钉截铁地安慰丈夫说:“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我跟你一起回去种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

妻子的明确表态,深深鼓舞并打动了逆境中的袁隆平。

1974年底,袁隆平的父亲病危。邓哲遵照老人的意愿,铁着心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丈夫。不久,老人去世了,邓哲忍着沉痛独自料理完后事,硬是没有影响仍在外地搞研究的丈夫。

1982年8月,袁隆平的岳母患癌症住院。当时,回黔阳探亲的袁隆平马上要去国外访问,岳母的病情让他去留两难。邓哲看穿了丈夫的心思,安慰他:“你放心去吧,母亲有我照顾,不要紧的。”可是,等袁隆平从国外回来,岳母已经安息九泉。他难过地对妻子说:“真是忠孝难两全啊!两位老人去世,我都未能送终,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啊!”邓哲一听,泪都下来了,但她还是劝慰丈夫:“你把杂交水稻试验搞成功,就是对老人尽了最大的孝。”

最初的梦想

年轻的时候,袁隆平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长得像扫把一样,米粒长得像花生米一样大,然后他和助手们坐在水稻下面乘凉。直到今天,为了这个美丽的梦,79岁的袁隆平仍在孜孜不倦地努力。

袁隆平成就范文第3篇

一梦一生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农”作为一生的奋斗方向,是缘于儿时的那次郊游。那是他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一到园艺场,袁隆平看见那红红的桃子结在树上,青青的葡萄挂满枝头……那个时候正在上演电影《摩登世界》,一下子让他想起影片里那优美的田园风景……这一切,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心里悄悄埋下“做一个农民”的念头。

袁隆平的父亲是北京铁路系统的高级职员,母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语教师,当袁隆平提出要报考农校时,他们都极力反对,袁隆平不顾阻挠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不久,他以农学院学生的身份参加,第一次住进农民家里,眼前的农村“苦累脏”,与他的梦想是天壤之别。年轻的袁隆平有些惊讶,但还是自我安慰:“正因为农民这么苦,我才更有雄心壮志和义务来帮助他们发展农业。”

大学毕业后,22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成为一名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还担负着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课题任务。他用最先进的嫁接技术,育出一窝硕大的红薯,达27斤,轰动了方圆十里。

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席卷中国,袁隆平亲眼看见农民饿死田间,一位相熟的农民对他说,袁老师,你把红薯种得再大,也不能当饭吃啊。袁隆平意识到:只有稻谷才是真正的救命粮,我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吃上米饭。他愤然把关于红薯、西红柿的科技书丢到了角落,找到一些水稻栽培方面的书――他要研究水稻栽培,让百姓不再饥饿。

立下这个誓言的晚上,袁隆平做了一个梦,他满足地靠着一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的金黄色稻子上,风儿吹来阵阵清凉,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一根根比扫帚还长,上面结的稻谷比花生米还大,遥望远处稻浪翻滚,一派田园丰收的金秋美景……

十年一诺

林去阶是湖南安江的一位普通农民,今年70岁。他与袁隆平相识于40多年前。那时,袁隆平是安江农校的老师,酷爱研究农业科技,他常拿着放大镜,在林去阶的水稻田里琢磨。有一天,袁隆平在他的稻田里发现了一棵株型优异、穗大粒多的水稻,他兴奋地告诉林去阶,这可能是天然杂交稻,如果把田里所有稻子都换成此稻,咱们就不挨饿了。林去阶不知道什么是杂交稻,他只知道他家的稻子祖祖辈辈都是亩产两、三百斤,每到九、十月份家里就断粮了。

袁隆平决定用事实来说明杂交稻的优势。第二年,他用这株鹤立鸡群的稻子为母种,在林去阶的田里做试验,种了一分地。夏天收割的时候,乡亲们闻讯赶来观看,不禁抚肚大笑:这一分地的稻杆长得倒是又粗又壮,但结的谷粒又小又瘪,发育不良。有人嘲笑:“袁老师啊,可惜人吃的是米,不是草,要不你这杂交稻就大有前途了。”

林去阶也很失望,但袁隆平不服输:“给我点时间,我让你的田里长出一座米山。”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后,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把稻子的优势遗传到了秆上,没有遗传到穗上。两者间只是技术上的差别。

这个“技术上的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它花去了袁隆平十年的时间,这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年代。1975年,袁隆平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代杂交稻,亩产达600公斤,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第二年,中国开始推广杂交稻,推广到哪里,哪里就摆脱了饥饿。

袁隆平当然没忘了林去阶,他在第一时间就在老林田里种上了杂交稻:“老林,你看着吧,你的田里马上要长出一座米山了,我的承诺要兑现了。”

站在丰收的田里,看着黄灿灿的稻谷堆成了山,林去阶无比激动:“袁老师,您真是我们的米菩萨啊。”

他能够看到袁隆平的笑容,却看不到笑容的背后是怎样艰辛求索的漫漫十年――

十年,袁隆平顶着学术权威“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论断压力,每年都要辗转于湖南、海南、云南等地,候鸟一样追逐温暖的气候育种,行程八十万公里,做试验十几万次;十年,他在火车汽车轮船上浸种,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间,利用体温催芽,长此以往,落下了腰疾;十年,他视若宝贝的种苗曾被人一夜之间拔得精光,他找了几天几夜,在一个废弃的水井里找到六根幸存的秧苗,连忙移栽到花盆里,日夜守护,才没有让育种试验断档;十年,他数次遇险,有一次在云南碰上5.4级强震,幸亏他上厕所,才躲过了屋毁人亡的悲剧;十年,他只在家里过了三个春节,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三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有守在妻子身边;十年,袁隆平从三十出头小伙成为四十出头的中年人,额头添了皱纹,鬓角有了白发……

陪你当农民的幸福

袁隆平在农校当老师的时候,论讲课水平,没人能超过他,但他有个坏习惯,每当讲得兴起时,就把手一缩,用衣服袖子把黑板一擦,时间久了,他的衬衣袖子泛黄,棉袄袖口裂了缝露出雪白的棉花。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不修边幅。人们送给他一个“油炸鬼”的绰号,这不是个褒义词,是说他生活能力差,不讲究仪表。“油炸鬼”年过三十,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一次,一位男教师给袁隆平介绍女朋友。可是一见面,女方被他黑黑瘦瘦的样子吓着了,反倒相中了衣着整洁的介绍人,不久他们就结为伉俪。此后,好心的同事一连给他介绍了好几位姑娘,可人家嫌他太不注重打扮了。对此,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专门琢磨衣着的人,不值得相伴终身。

就在袁隆平专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时候,他的执着感动了一位叫邓哲的贤惠姑娘。她是袁隆平的学生。1963年冬,邓哲到当地农业局学习,遇到了同学王业甫。王业甫是袁隆平的学生,读书时很崇拜老师,看到老师还光棍一条,王业甫暗中着急。见到邓哲,听说她也是单身,就主动撮合他俩。邓哲看到老师那么风趣、和蔼可亲,心中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情感。

一天傍晚,袁隆平孤独地站在校园树荫下,用小提琴拉着那首他最爱的《秋水伊人》,他忘情地演绎着,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歌声:“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碰见邓哲明亮的眼睛正望着他,仿佛在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忧愁?袁隆平的心里突然一动。

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没有置办什么结婚用品,两个大龄青年,仅用几斤喜糖就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这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邓哲是袁隆平事业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在探索杂交水稻的最初岁月,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嘲讽,邓哲始终相信自己的丈夫。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

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跟随丈夫一道踏上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稻田逐株逐株去寻觅。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田间地头的气温通常高达40多摄氏度。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的切肌之痛与蚂蟥的叮咬,一头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里“大海捞针”。中暑了,吃几粒仁丹丸吞几片消凉片,累了就靠在田埂上歇一歇。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这6株稻穗,可不一般,它们是后来风靡世界的杂交稻的祖先。

随后“”爆发,作为教师的袁隆平面临着被送进“牛棚”的危险,袁隆平为了不连累妻子,郑重地让她做好分手的准备。邓哲坚决地说:“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妻子的话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他们一生育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由邓哲亲自抚养长大,没让袁隆平操半点心。就连袁隆平的父亲去世,她也没有打扰在外地培育杂交稻的丈夫,含悲独自料理完后事。

袁隆平对妻子的贤惠心存感激,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了他事业的台阶。退居二线后,他只要有空,就带妻子出去旅游。

有记者问邓哲,袁隆平虽然是有名的科学家,但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与一个普通农民并没啥区别。你跟着他生活,不觉得苦吗?

邓哲笑着说,如果他没有研究出杂交水稻,我陪他当一辈子农民也是幸福的。

大科学家的吝啬与慷慨

随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声传遍世界,一系列荣誉和光环也将他笼罩:1995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5月31日,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001年,他获中国国家科技奖;2004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在泰国获泰国国王金镰奖,还获得世界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粮食奖……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2006年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袁隆平”这三个字的无形资产已经达到1008.2亿元人民币。

袁隆平俨然是“中国首富”了,但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日一餐,不饿肚子,就很好。有一次他在商场看到打折的10元钱一件的衬衫,一下就买了10件,不知多高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着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他穿过最高档的衣服是一套800元的西服,是去人民大会堂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时,老伴逼着给他买的。

对于他人,袁隆平显得极其慷慨,他的助手至今仍记得一件感人的小事。有一次,他动了个小手术,因为手上的活儿多,只休息几天就上班了。第二天,他在办公桌上看到了袁隆平压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刚动完手术,应该在家里好好休息,送上500元,聊表一点心意,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助手看到这张纸条和钱,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袁隆平有一位来自贫穷山区的学生,家里出了点急事,几天后,学生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有人寄了2000元钱,问题解决了。事情过了半年,学生才弄清楚原来是袁老师把那月的工资全寄给他家了……

这位“国宝”级身价的科学大家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他先后将所获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国家科技奖500万元人民币以及数不胜数的奖金,悉数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教育基金和慈善事业。

实事求是的学者与耍赖的老头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让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让那位领导颇为尴尬。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人一样实事求是。

名满天下了,袁隆平仍专注于田畴。77岁的他依然率领他的团队奔波在杂交稻试验的第一线,他的梦想是在2010年研制出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造福全世界。他的作息时间一点没变,上午九点半,下午三点半,是他下试验田的时间,不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有个外号叫“老顽童”,是说他童心未泯。迄今为止,湖南省农科院的百米游泳比赛的记录还是他保持的,有些小伙子不服气,向他挑战,纷纷败北。他还组织了一个排球队,每天黄昏的时候组织一帮老爷子老太太比一场,他是老爷子队的主攻手,扣杀起来威力十足。

与学生们下象棋也是他的最爱,不过他水平不高,输了后常会耍赖:“刚才那一步棋重新来,不能这么下,不能这么下!”每当这时学生们就“头疼”。

袁隆平学方言的能力特别强,经常用四川、武汉、南京等地的话在家中逗小孙女,袁隆平点着两岁的小孙女:“你个小淘气!”

小孙女像鹦鹉学舌一样:“你也是个小淘气!”

袁隆平哈哈大笑,自己吐出烟圈,小孙女在一旁蹦着抓――袁隆平的两个小孙女,名字分别叫“有晴”和“有清”,按袁隆平的解释,有晴就是有太阳,有清是雨水,阳光雨露才能促进万物生长。

袁隆平成就范文第4篇

或许比银行存款,袁隆平远远比不上他们,但是凭借他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其身价足以傲视群雄。曾经有一个财富榜根据各种资料的统计和研究,将袁隆平评为“名誉富豪”,估算其身价远超1000亿美元。然而,对于这个数字,袁隆平回应说,用财富衡量科学家太低级、太庸俗。袁隆平这番话折射出一个科学家所追求的价值不是个人财富的积累,而是人类的幸福。

“曲线致富”造福世界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世界粮食计划署2011年10月10日共同的《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中预测,未来十年,粮食价格总体将处于高位,同时存在很大的波动性,这将使贫困的农民、消费者和依靠粮食进口的小国受到尤其严重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是来自中国的一项报告称,我国在2030年,人口将增加到16亿,届时人均耕地不到1亩,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临界值。

面对如此巨大的负荷和处于高位的粮价,许多经济学家都提出这样的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其实,粮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的不断减少,而这个矛盾早已不仅仅是中国存在的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中,粮食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能源和水利。

因此,早在30多年前,一直被粮食进口困扰的日本率先提出了“超高产育种计划”,希望在当时将水稻产量提高50%。1989年,国际水稻所也提出了类似的计划,打算在2000年培育成亩产达800公斤的水稻。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后来劳而无功的日本选择了放弃,国际水稻所的研究也半途而废。

然而,这个困扰世界的难题在袁隆平看来,研究中心进门处的题词是最好的答案――“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靠自己!”这是袁隆平给那些提出质疑的经济学家的最好反驳。如何靠自己?袁隆平说了三条:第一就是严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第二是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单产;第三是做好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土壤性状都要过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粮食高产要有三个条件:良种、良法、良田。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在袁隆平看来,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的粮食保护价太低。“我呼吁过很多次,稻谷收购价最高才提到每斤9毛多,我认为最少要到1块钱。提高1毛钱,对城市居民来说还是承受得了的。”

在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实现后,袁隆平的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而粮食单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还有望缓解能源危机。南昌大学教授刘小明说:“农作物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粮食又可以变成可燃烧的能源,因此,超级杂交稻计划对世界能源危机也许能起到缓解作用。”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但是粮食又关系国家稳定――袁隆平在这对矛盾中找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尽管农民单纯种水稻难以致富,但是通过提高水稻单产,农民却可以实现“曲线致富”。

“过去我们总喜欢跟农民讲,可以多产出多少粮食,他们不大感兴趣。后来我给他们讲‘曲线致富’,就是粮食单产提高了,生产一定粮食所用的土地面积就可以减少,在节省出来的土地上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就可以创收,结果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现在我说‘种三产四’,就是种3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有杂交稻品种4亩的粮食,节省了1亩地,就等于增加了1亩耕地,这样对国家保持耕地面积有利。”超级稻种植就这样随着袁隆平的“种三产四”工程大面积铺开,这意味着杂交水稻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千家万户、田间地头,迈出了大范围实践的坚实一步。

除了“曲线致富”,袁隆平更大的一个希望是将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脱出来。“农民越少越好。农民多了,小康不起来。”袁隆平说,如果自己用先进的技术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就可以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释放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我希望至少能够让50%的农民走出田头。”

三个比喻 踏实勤恳

“我是一粒种子”、“我是一个小学生”、“我是一名运动员”,这是袁隆平在成功将超级稻亩产提高到926.6公斤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三个比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袁隆平对科学、对人生的态度。

“我是一粒种子。”袁隆平说:“我是搞育种的,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够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种子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力量。袁隆平这粒“种子”,就是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的。袁隆平当年本可留在大城市,但他立志做一名改变当时国内缺吃少穿窘境的农业科技人员,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便毅然选择到湖南山区的一所农校去工作,从此就把根深深扎在了研究高产杂交稻的沃土里。

现在不少人都很羡慕袁隆平的成就,但他们却不愿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生产一线去,两眼只往上看。如此,又怎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们应当像袁隆平那样,做一粒好的种子,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结果。

“我是一个小学生。”小学生对未知总是充满兴趣,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拜智者为师,拜能者为师,不知就学,不懂就问。而现在有些人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小学生心态”。有的人满足于高学历,满足于高职务,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点小成就,居高自傲或居功自傲。学习才能进步,向上才有力量,任何时候,人都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向上的,这是袁隆平在做的,也是他想告诉大家的。

把自己比作小学生,对于袁隆平来说是希望自己能够返老还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追求他的下一个目标。袁隆平说,在接受测产验收的时候,自己感觉“就像一个赶考的小学生一样”。我们知道,袁隆平今年已经81岁高龄。一个80多岁的老人,竟能找到小学生的感觉,而且还是在“赶考”,这种心态,难能可贵。袁隆平还自称是“80后”,并希望成为“90后”时,能够实现超级稻亩产过1000公斤的目标。

“我是一名运动员。”袁隆平说:“我是运动员,运动员不能干扰裁判员。”从大的角度讲,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运动员。运动员要靠自己的硬功夫来赢得战绩,而不能靠玩猫腻来欺世盗名。我们既要听从裁判员的裁判,又要接受裁判员的监督,而这些裁判员,就是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都应当学会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之内活动。

“禾下乘凉” 老骥伏枥

“这个梦我做过两次。梦里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梁还高,上面结的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好美啊!”已经与人谈过多次“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在每次提起这个美梦时都像第一次与人分享一样无比开怀。

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展览大厅的门口有一幅精美的苏绣――禾下乘凉 图。画中,一位老顽童正满足地靠着一株长得比高梁还高的金黄色稻子做着美梦,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上面结的稻谷比花生米还大,遥望远处稻浪翻滚,一派田园丰收的金秋美景。看到的人,都忍不住上前抚摸一下那诱人的稻穗,精美的绣工让人仿佛也与老者一同置身于稻海中嗅着稻谷的清香。“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就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了。

袁隆平有预感,他的这个“禾下乘凉”的美梦到本世纪中叶也许就能实现了。正如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的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写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除了这个美梦,袁隆平还有一个愿望没实现: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优先发展杂交水稻。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和引种了中国的杂交水稻。对于袁隆平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长马丁先生说:“没有中国的袁隆平,地球的格局早已被战争改变,是他的贡献,让人类避免了为争夺土地和粮食生存条件的至少20次以上的大或者特大的局部战争的戮杀。”

对数字十分敏感的袁隆平算了一笔账,全世界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5亿公顷,但是,平均单产每亩只有250公斤。目前,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占1%,如果推广到1500万公顷,每公顷年增产2吨,总共可增加3000万吨粮食,能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

另类财富 社会共享

当媒体纷纷报道袁隆平新纪录的同时,一个新词随之诞生――“袁隆平式财富”。

所谓“袁隆平式财富”就是说财富的内涵不仅仅是金钱,还应该包括公益、公共、共享以及给人类带来的进步。袁隆平在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造福社会和整个人类,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财富等于金钱,金钱可以享受,这是财富最浅显的价值;财富还有另一种价值,即用于社会公益,造福人类,这是财富的“扩散效应”,可以统称为财富的社会价值。

理解“袁隆平式财富”,离不开对财富伦理的认识,而对财富伦理的认识,决定着我们能否拥有“袁隆平式财富”。学者马克斯・韦伯指出,财富伦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对财富来源的认知,认为财富是来源于上帝的恩赐、社会的给予、他人的帮助还是个人的奋斗;二是取得财富的手段,是以最有效率、最合理、最公平、最职业的方式来创造财富还是通过巧取豪夺、坑蒙拐骗牟取财富;三是财富的应用,是用于满足个人不断膨胀的欲望还是回馈社会、捐助穷人。对我们不少人来说,这些观点似乎很陌生,也正因为如此,倡导“袁隆平式财富”,很有必要。

“袁隆平式财富”的核心元素就是对社会价值的崇拜。年过八旬的袁隆平至今仍奋斗不息,向着亩产1000公斤进军,其动力正源于对造福人类的社会价值的欣赏与崇拜――当你的财富为社会为他人带来了幸福,你会感到莫大的荣幸与喜悦,继而由欣赏变成崇拜,不遗余力地去追求财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进狭隘的个人财富观升华为高境界的社会财富观。

袁隆平成就范文第5篇

   《袁隆平》观后感范文通用2022

   每个成功的人士都是那样荣光,那样威武,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欣赏之余,难免有一种羡慕的涌动,《袁隆平》观后感。可是我们又深知,任何成功的人士,他的成长道路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甚至不为人知。袁隆平——水稻杂交之父,他也不例外。前几天观看了《袁隆平》电影,使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只从电视上看到过他获奖的镜头,看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老头,没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不由衷的对他产生敬意。是啊,一个科学家能如此的专注,潜心研究出一种成果,从而造福了广大的老百姓,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他曾经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农科院的大学生,为了研究水稻,在**期间曾受到多少的侮辱和迫害,可是他研究水稻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甚至不惜抛下妻子和儿子,把研究阵地转移到海南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研究出优良的水稻品种,产值每亩上千斤的好收成,实现了自己的宏伟志向!现在的人们生活在蜜罐子里,什么都可以随手拈来,岂不知这些都是别人的劳动果实,我们自己又有什么奉献呢?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努力,那怕是收获甚微,那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所以我们应以次为契机,好好反省自己,多在工作上下点功夫,比什么都有意义!

   《袁隆平》观后感范文通用2022

   古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并不了解,这次,自从学校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红卫兵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袁隆平》观后感范文通用2022

   前几天,我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当我走出电影院时,我热血沸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主要讲:袁隆平爷爷是一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意志坚强、奋斗终身、的人。以前的水稻产量很低,可是在袁隆平爷爷的不懈努力下,反复地研究和实验,终于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了“水稻之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在工作中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所要具备的,这使我深有感触。昨天,我在楼下学玩滑板,我刚站上去,妈妈还没来得及扶我,我就先摔了个四脚朝天。我连忙站起来,拍拍屁股上得尘土,说:“什么破玩意儿呀?还没等我站上去就给我送了个礼!”我赌气地说:“不学了,不学了!”妈妈看着我要打退堂鼓了,便用激将法说:“ 以前你总是缠着要我给你买滑板,现在给你买了,可你又不敢学。嘿——我还是把它送给别人算了!反正留着也没用!”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勇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我想:我不能让妈妈小看我,我要让她对我刮目相看。这时,袁隆平爷爷的影子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给了我巨大的鼓励。我下定决心,今天我一定要学会玩滑板。可我刚一站上去,又摔了下来,害得我青一块,紫一块,手也擦伤了。妈妈看着有点心疼了,也劝我暂时不练了,可我却不依了。经过一次次地摔倒,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我终于学会了玩滑板。

   通过观看了这部电影和我学滑板地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永不言败是驶向成功的风帆!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我要让袁隆平爷爷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在学习中,要为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为生命奏响动听的乐曲!

   《袁隆平》观后感范文通用2022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相关期刊更多

园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源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龙岩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