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袁隆平资料

袁隆平资料

袁隆平资料

袁隆平资料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袁隆平;科技伦思想;意义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名字扬遍了全世界,缘于民以食为天。他的“东方魔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常言说:“救人命,胜造七级浮屠。”而袁隆平救的是全人类。他把“拯救世界饥饿”作为发展农业的最高目标。仓瘭实而知礼节。一个国家要想稳定发展,繁荣进步,首要前提是必须让国民填饱肚子。自从袁隆平埘水稻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福音。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说:“袁隆平所做的贡献,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予世界。”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介绍袁隆平当上外籍院十的原因是:“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吃饭问题。”

一、袁隆平的科技伦理思想形成的基础

(一)礼会基础: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袁隆平培育二系杂交水稻的时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大饥荒”人吃人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伦理蕴含在“又红又专”的要求中,而技术伦理与“征服自然”的活动密切相关。袁隆平就是在这种“政治挂帅”的氛围中,伍这种科技伦理指导下形成自己的科技伦理思想。他曾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放后10年来的回顾总结:“党的l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二)文化背景:稻作文化

中国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文明古国,稻作文化是组成其文明史的丰要内容之一,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汇成了中国的农学国粹。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东汉的《四民月令》、郦道元的《水经注》这些史料都记下了我国稻作文化的源远流长,说明我国的农学技术也和其他的科学技术一样曾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袁隆平正是在这种稻作文化的熏陶下开创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新篇章。

二、袁隆平的科技伦理思想

(一)赶走世界饥饿,为全人类造福

为全人类造福是科技伦理的核心内容,也是袁隆平政治觉悟的高度体现,袁隆平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解决了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迫切问题,体现了科技的社会价值。

而对饥饿,人们唯一愿望和最高愿望就是吃顿饱饭。袁隆甲目睹了饥饿的场景,决定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他不懈拼搏,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给中国人的生存带来了希望。

他用技术征服了自然,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饥饿问题。当时,不仅仅是中国乃至全人类都承受着饥饿的恐惧。袁隆平认为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最高的追求。赶走世界饥饿,为全人类服务。正如国际水稻研究所原所长、印度农业部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对袁隆平院士评价:“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冈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二)根在中国

袁隆平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袁隆平曾经谢绝了世界不少著名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坚持留在自己的祖国做研究。他说:“我的根在中国”。当荣誉满载而归时,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我们中国的荣誉。”当美国经济学家布朗质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时,袁隆平乐观且自信的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中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并且中国人还能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是独立自主的,自力更生的,袁隆平用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

(三)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权威

袁隆平认为科学发展需要理论作基础,作指导,但它不是权威。袁隆平的实验不是在盲目中进行的,也不是完全凭经验的试试碰碰,而是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的探索性研究,但当时流行的权威是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说”,学说认为水稻作为白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认为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切。他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水稻杂交育种的新理论,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袁隆平发现杂交优势现象,是从不盲从权威开始的。虽然他也曾遭受了几千次实验的失败,但他决不气馁,他要从实践中寻找真正的权威,在有性杂交理论指导下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最后当之无愧成为世界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

(四)探索要执著,创新无尽头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专注和热爱的写照,几千次的失败,几千次的爬起,这种不畏艰辛的精神源于对科学的执著。

面对水稻单产从600公斤到700公斤再到800公斤的飞跃,袁隆平在被问及经验时说:“搞科研要会提问,要敢质疑,不要迷信权威,质疑是科学的生命,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我有一种认识,就是不断的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

进入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2010年能实现900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水稻的产量在变,但袁隆平的执着探索的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就是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由于有以袁隆平为代表的这样一批杰出的农业科学家的不断创新和艰苦创业,才使得中国拥有了一项能持续领先国际水平至今己25年之久的农业技术——杂交水稻工程技术。“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索永不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他不断创新的精神写照,这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五)团结协作,攻克难关

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个人和集体只有靠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与团队的目标结合起来,超越个体的局限,发挥集体的协作作用,产生1+1>2的效果。科技发展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同样需要这种协作精神。

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在“863”计划开展中,他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而是提倡协作组要团结协作,因而很快出了成果。他为了促进杂交水稻的国际发展,慷慨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某些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他还经常通过学术交流来开阔眼界,互通心得,取长补短,来加快科技发展的步伐。

(六)科技与资本相结合,科研经费另辟蹊径,取财有道

资本是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没有资本,科技研究无法进行。然而,科研经费不足已是普遍的社会现实。

科技研究需要资本作后盾。“隆平高科”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个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份公司,这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科研经费的保障排除了后顾之忧。

(七)曲线致富,利用科技充分发展农业

曲线致富是指把一部分土地用来种高产水稻,保证水稻的产量供人生活,而剩余的土地改种其他能赚钱的农作物用来致富。水稻的大量生产,供过于求,导致市场价格降低,水稻可供饱,但不致富,所以降低了种地的积极性,造成农民大量流失,粮食产量可能大减,恶性循环,这样又回到饥饿。袁隆平提出“曲线致富”,既可以保证粮食的产量,又可以致富,又保护了土地使用。同时他也希望依靠科技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至少能够让50%的农民走出田头。农业发展改变着社会生产结构,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富强。

(八)淡泊名利,舍“财”取“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和宁静,就是一个科学家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害,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不管住上“为秋风所破歌”的澡堂,不管“三不稻”和“5.18”事件的恶意攻击,不管多次荐举没有评上院士,却全票通过了美国外籍院士的评选,不管发多少奖金,不管给多少职务,不管天上的星星以其名字命名,不管证券市场以其名字为品牌等等,这些袁隆平都不为之所动,以不懈追求待失,以平常之心看得。他身价一千多亿,却是中国的赤贫者,这真是“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真正的科学家看重的是“才”,而不是“财”。他把奖金捐给了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掖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为农业科技持续发展培养接班人。在培养人才上,袁隆平认为要多渠道慢慢培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靠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他淡泊名利,但不消极。这是科学家修炼的最高境界。

(九)身体棒是科技发展的本钱

这是袁隆平独到的科技伦理思想。生命是革命的本钱,同样也是科技发展的本钱。人没有生命,哪来的科技发展。袁隆平说:“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身体要好,身体棒棒的,才能谈理想,谈奉献。’对于当今社会,人只关注其社会性存在,却忽略了生命性存在,而一旦失去了生命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也无意义可言。

袁隆平资料范文第2篇

举世闻名的袁隆平,祖籍江西省德安县,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因为是隆字辈,取名为隆平。1953年7月,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至1976年,任湖南安江农校老师。袁隆平历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编者注:2005年4月,江西省政府已聘请袁隆平为江西省政府科技顾问)。

稻下乘凉美梦成真

为了解决人类饥饿问题,袁隆平从1960年在安江发现天然杂交稻株之日起,就突破前人的认识,挑战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课题。1964年,他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袁隆平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保持、恢复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了强优势的杂交水稻。1974年,他又突破了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稻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以后,他又和全国协作组的科学家们一道育出一批增产显著和米质良好的“三系”和“两系”杂交稻新品种。

据统计,从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以来,到2003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亿公顷,增产稻谷4亿多吨。据湖南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杂交水稻目前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因为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产量高出20%,所以它在全国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现在中国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包括美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杂交稻试种和示范推广,都收到了显著增产效果。如2003年菲律宾示范种植中国杂交稻2100公顷,每公顷产量达8.5吨,比当地水稻品种增产近1倍。

1981年,袁隆平等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和荣誉证书。2004年10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粮食奖国际专题讨论会上,他被授予国际上农业方面最高奖“世界粮食奖”。到目前为止,他一共获得10多项国际大奖。

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于1996年立项,袁隆平主张采用优良的株型加杂交水稻优势去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期目标是连续两年在两个百亩示范片单季亩产700公斤,已于2000年实现;第二期目标是亩产800公斤,也于2004年实现,比原计划提早了一年;第三期目标是亩产900公斤,预计到2010年实现,到那时,中国的粮食生产与供应又将上新的台阶。

袁隆平谈到,他在10年前,曾做过一个梦,梦见通过生物技术的突破,在水稻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上,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像葡萄一样硕大,他的助手们高高兴兴地在稻林中散步,稻荫下乘凉。今天看来,这种梦想将要逐步变成现实。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超级稻列为全国推广项目,为我国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增收创造出良好的科技环境。湖南、辽宁、江苏等省都扩大了超级杂交稻的示范种植面积,农民收获到更多粮食,粮食生产上了新台阶。

心中有稻事业为重

袁隆平是一个一心扑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上的大忙人。现在他年事已高,但仍坚持观察,进行试验研究,每天只要人在家不生病就要两次去田间,不怕日晒雨淋,从不间断。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心中有稻,踏踏实实。

上世纪,在“三系”杂交水稻攻关研究的难忘岁月,他总像候鸟一样,冬去春回,奔波于海南、云南与湖南之间,曾有七个春节都不在家里度过。他为杂交水稻研究操心费力,一度将原有68.5公斤的体重降到53公斤。在长期辛劳中,因为不能按时就餐,使他患了敏感性肠胃炎等疾病,但他的科研激情依然不减!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五一)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1982年8月,邓哲的母亲患癌症住进医院,这时,袁隆平要去国外访问,因为公事不能耽搁,他不得不出国了,可是没等他回国,岳母已安息了。袁隆平难过地说:“真是忠孝两难全,两位老人离世,我都未能送终,我是一个不孝的儿子。”邓哲安慰他:“把杂交稻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

袁隆平因为专心致志搞科研,对很多家务事都是简单处理。比如说,他生了儿子,要取名字,不像别人查字典,找老先生选择好字佳词,而是用“五一”“五二”“五三”这样的名字安在小孩头上作奶名。他的两个孙女,分别取名为有晴和有清。有晴的意思是出生前几天一直不停地下雨,生的当天晴了,所以取这个名字。

袁隆平对钱看得很淡薄,穿着不讲究,生活节俭,处事随和。1987年11月3日,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奖金1.5万美元。他全部捐给国家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2004年,他获世界粮食奖奖金12.5万美元,也全部捐献给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袁院士表示,荣誉不只是我个人的,而是我国农业科技界、乃至国家的光荣!这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我不能一个人独占荣誉和奖金。在平时他自己花钱从不大手大脚。例如理发很少去名店大店。袁院士的住处附近有个个体理发师,无儿无女,生活清贫,袁先生常去那里理发。理发师曾问:“你是大名人,出国出洋的,为什么到我这小店来理发?”袁答:“因为你技术好,人又本分,照顾你的生意。”有一次,他看到长沙街头卖处理衬衣,他一下买回7件,说这可以穿好几年。但是,他对该花的钱毫不吝惜。比如,他花钱捐助了多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在科研协作上,他不计名利,顾全大局。上世纪70年代,他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野生稻败育株,进行远缘杂交,获得成功的重要种质资源)毫不保留地分送给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18个科研单位,从而加快了攻关的步伐,使之“三系”配套很快实现;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协作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总是诚心诚意交流研究成果,没有门户之见,所以大家团结协作,快出成果。他没有把、朱?基两位总理拨给的研究经费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全国东、南、西、北、中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加快了科研进度。国际上有多家机构和组织聘请他出国工作,他为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事业都婉言谢绝了。他深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稻农塑像崇拜敬仰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名人,后人都要为他立传、塑像、立牌坊,表示万世景仰之情。今天的袁隆平也受到了这种尊敬。1998年,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二组青年农民曹宏球,自掏腰包近6万元,为袁隆平雕塑了一尊重约一吨的汉白玉肖像。曹家世代务农,但在旧社会从没有一代人吃过饱饭。曹宏球本人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也尝到过吃不饱饭的滋味,长大后,他在想哪一天能吃饱饭,该多幸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在自家经营土地上勤奋自由地耕种,用了育种家袁隆平育出的杂交水稻,他与千百万家农民兄弟一样获得了丰产丰收。“日求三餐饱”成为现实,从此告别了饥饿。袁隆平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又激励他依靠科技摆脱贫困,他从内心感激袁隆平。于是,他想塑一尊袁隆平的像,让农民永远记住袁隆平的功绩。他专程到长沙,拜见了袁隆平。袁劝他不要做这个事,但曹宏球初衷不改,自筹资金找人设计,并精选石料,寻找雕塑师,最后,选定河北省曲阳县的汉白玉雕塑厂为袁隆平塑像。像的神态自然,袁院士手捧丰收的谷穗,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曹将塑像运回后,安放在他家靠京广铁路线附近的地方,并按当地风俗敲锣打鼓举行了安放仪式。现在,几乎每天都有人到像前去参拜。曹宏球的想法,是让过往行人永远记住袁隆平这位科学家为百姓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有一次,炎陵县举行湖南首届公祭炎陵活动时,他们请来袁隆平参加,让他点燃公祭圣火。他们把最崇高的荣誉给了袁隆平,将他看成是当代的神农氏。

2004年2月2日,江西景德镇一农民的子弟、陶艺制作者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为袁隆平院士送来一件新年礼物?一幅袁隆平陶瓷肖像画。这是艺术家们历时一个多月,集体创作而成的,充分表达了农民后代景仰袁院士的心意。袁隆平接过瓷像十分珍惜地保存着。

记者多次随着袁隆平采访,特别是在缺粮山区,几乎每到一地,当地的干部群众们都早早地来到路旁,夹道欢迎袁院士,鼓掌或挥手致意,表达崇敬之情。有的农民在言谈中把他看成“活菩萨”、“功德无量的人”。

袁隆平资料范文第3篇

   缅怀悼念袁隆平爷爷作文

   5月22日,对于全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07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全网尽是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与送别!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在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社会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的进步树立了丰碑!

   当我深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后,再一次瞻仰他的仪容,袁隆平爷爷,瘦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满脸皱纹,慈祥可亲的笑容,一副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然而在这朴素的外表下却有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因为他的科技研究让中国老百姓实现了吃饱饭的梦想,在查阅袁隆平的视频资料时,袁隆平爷爷说过他曾做过一个梦,他梦见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要高。

   稻穗有扫帚那般大,谷粒儿就和花生粒一般大,风儿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和他的助手高兴地在水稻下乘凉!虽然这是他在梦境里出现的场景,但中国的每个人都该记得他的这个梦,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新一代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将会实现这个梦想。

   一粒一饭,当思之不易,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珍惜。

   缅怀悼念袁隆平爷爷作文

   小满刚过,湖湘大地沉浸在连绵的阴雨中,农民们正忙着插秧,而就在此时听到了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起先以为是谣言。一直不断的阴雨不太像往常夏天的雨情。老妈一直在嘀咕今天的雨怎么下个没完,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上天也在为这位伟人的逝世而痛哭。

   “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爷爷,因器官多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老。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就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地,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中午还吃着袁爷爷的米饭,想起以前课本上的袁爷爷,现在真的感觉到五味杂陈。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伟人逝世让我这么难过,因为袁隆平爷爷好像一直都离我很近。他存在于我的一日三餐,是我每天都会期盼的,都会见面的。他就像是我的亲爷爷一样每天都陪伴着我,日复一日。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些饥荒年代,但却听我的长辈提起过他们那些年饥肠辘辘的经历。他们每次讲那些年代的时候,眼睛都红红的。我知道那是他们不愿回去的年代。是他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温饱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人民脱离饥饿之苦。

   袁爷爷活着人间播撒种子,逝去天上撒甘露。一位老者,一颗赤子的心,一个童真的梦,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袁爷爷一路走好!

   缅怀悼念袁隆平爷爷作文

   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还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他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在湖南长沙开设了一片试验田。他忘记自己是知识分子,烈日炎炎的夏日,袁隆平在似火的骄阳下,哈着腰、一株株、一穗穗的辨认寻找他梦寐以求的混生在稻田里的雄性不育系。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到田地里就像一个闷热的火炉,汗水流了一层又一层,在背上结了一层盐霜,皮肤晒得黑得透亮。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回到工作所,助手叫他明天在家休息,他去。袁隆平说:“要不我们俩一起去,这样能快些找到雄性不育系。”他这样艰辛的到稻田工作,就年常年家在水田里不怕苦的农民都自叹不如。他的行动让人不解,很多农民兄弟都问他:“你个知识分子,月月有工资拿,每天讲讲课,做做实验多清闲啊。和农民一起吃这个苦;遭这个罪是为啥呢?”是啊,为什么呢?他们不知道,袁隆平心中藏着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梦想,让人类战胜饥饿的梦想。每当这时,袁隆平都会手拿烟袋笑一笑,随即又钻进那一望无际的稻田里。

   袁隆平就是这样安贫乐道,不惧困苦,不怕失落,他会从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中得到鼓励,得到灵感,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缅怀悼念袁隆平爷爷作文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湖南去世,享年91岁。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时的中国就算是像我们一样闭塞的村庄,人们也都解决了温饱,开始奔向小康。作为一个90后,我从未经历过饥饿,对于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也无法完全理解。就像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帝王,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后来长大因为过敏,我曾经有过半个月忍饥挨饿的时间,但这种只是忌口的挨饿根本无法与饥荒之时相比。

   电影《1942》把重现战争时期的大饥荒,影片中有一幕甚至给我留下了阴影:狗在啃咬路边的尸体,以此充饥。从此我再也不敢敢看此类的电影或者节目。我相信,真正经历过大饥荒的人们,肯定有过更加残忍的经历。正是这部口碑不怎么好的电影,让我更加深刻的明白,我们如今的平安喜乐并不是上天的赏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乃至牺牲换来的。

   袁隆平爷爷经历过战争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吃饱了!

   我未曾了解过他的生平,但也能够知道他为祖国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为人民带了怎么样的幸福生活。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把幸福的种子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袁隆平资料范文第4篇

袁隆平院士何出此言?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主任万宜珍。

知识产权制度为杂交水稻研究“护航”

20世纪80年代初,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科研成果被转让给美国。此后,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大规模推广。

由于当时我国还没有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1985年开始实施的专利法还明确指出不对动植物品种进行保护,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进行国际推广时几乎是无偿的,发明人和相关单位没有获得应有的知识产权回报。此事促进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对此,万宜珍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颇有感慨。

199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此后,我国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1995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院士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在进行科研攻关获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亦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万宜珍主任告诉记者,中心成立了专门班子负责知识产权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中心的科研成果进行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母本“培矮64S”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象征,其品种权的获得,开启了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序幕。目前,中心拥有有效专利15项、植物新品种权80多项,近几年每年的知识产权收益高达2000多万元。

杂交水稻种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等人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农业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幅度推动了水稻增产,为世界粮食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95年,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基本研究成功。在此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选育超级杂交稻分步进行的设想,他率领团队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二期超级杂交稻产量目标。2011年9月,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隆回县百余亩试验田“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世界杂交水稻产量的又一个高峰。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国际上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拜尔、孟山都、杜邦先锋等跨国公司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商业推广。万宜珍说,就杂交水稻种质资源而言,不论是两系杂交稻还是三系杂交稻,国外实际上已经获得了基本的遗传资源,未来几年完全有可能开发出适合各地应用的优良杂交水稻组合。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跨国公司和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一些私营国际性公司都积极活跃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亚洲水稻主产国的市场上,其中不少公司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前就开始对这些潜在市场进行战略性布局,目前已有一些杂交水稻品种通过了当地国的各级试验,获得了品种审定,已经或正在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中国杂交水稻的国际推广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出了超级杂交稻3年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设想。已经年过八旬的袁隆平院士,依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率领他的团队向下一个“超级”目标发起冲锋。我们也期待,中国的超级稻能够获得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应有的地位。

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受到限制

而令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同事们焦急万分的是:由于相关政策限制,我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要在国外申请品种权,至今仍没有一条畅通的正规渠道,导致我国杂交水稻品种和材料在国外得不到很好的知识产权保护。

与此同时,我国与很多国家的杂交水稻商业贸易十分频繁,大量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被卖到国外,又没有申请当地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当地国的企业或个人就有可能把这些新品种稍加改良,以自己的名义保护起来,成为他们的知识产权,最终将导致我国的杂交水稻资源严重流失,让中国杂交水稻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万宜珍说,在这种背景下,目前我国的杂交水稻知识产权和优良种质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袁隆平院士也指出:“杂交水稻要‘走出去’,知识产权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进出口国家杂交水稻种子政策限制。进口国政府担心,随着种子贸易量的增加,过度依赖杂交水稻种子进口将会对本国粮食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本国的粮食安全,因而对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本地化的要求日益强烈。而我国目前对于杂交水稻种子出口有非常严格的政策限制。这些都和我国所采取的被动保护方式的种子出口政策有冲突,从而形成了贸易壁垒。”万宜珍分析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十条,“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种质资源的,应当经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万宜珍告诉记者,基于国家对农作物资源的保护,目前我国仅允许出口在国内已审定3年以上的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和已审定5年的两系杂交水稻的杂交种种子。

袁隆平资料范文第5篇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观看袁隆平事迹心得锦集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观看袁隆平事迹心得锦集一

他们到底跋涉过了多少旅程,肩上到底背负了多少使命?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里,让清晰的脚印指向遥远的未来,迈向我们美好的新时代!

自古以来,人民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学家莫过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脑海里,袁隆平的形象总是定格为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辛苦劳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间地头,他皮肤黝黑,与其说是一位科学家,倒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普通农民。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两个多么宏大的设想,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这是世界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着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这条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点,出了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全中国、全世界人民都能解决温饱问题,他心里高兴,吃点苦没关系。

袁隆平在讲话时会有中英交杂的习惯,就像是吃多了杂交水稻,讲中文后会自动翻译,人们称这是“袁氏幽默”,他还会讲俄语,爱好体育,爱好音乐,考过空军,像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宝藏男孩”怎能不让人敬佩!

那年,阳光炽热,土地温暖。90岁高龄的袁隆平依旧在埋头苦干,他希望自己再奋斗十年,让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上我们的杂交水稻。

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品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或许他们没有千亿的身家,却甘愿把技术无偿的贡献给全人类,造福全人类。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谁有功夫闲看云隐;他们精确地估量着生命的意义,谁有私心去计较生命的长短;他们在模糊的泥土上捡拾细小的沙粒,是这些美妙的晶莹绽放开来,给了我们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时才能发芽,茁壮成长,成为绿荫,去感恩那些为我们无言付出的科学家。因为,我坚信自己可以不断地向未来迈进,致敬新的时代!

观看袁隆平事迹心得锦集二

骑摩托车去去实验田

袁隆平手里掌握着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的生活却极其简朴。

长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去田垄,一有时间就到实验田去观察,去呼吸田野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到实验田去的交通工具,由原先的自行车改成了摩托车。他觉得这玩意儿轻便、快捷。没料到,玩摩托车、飙车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田里的秧苗分蔸了,抽穗了,扬花了,结实了……他跨上摩托车,一溜烟蹿上马路,拐入小径,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闪动在片片绿意葱茏或金黄灿烂的稻田里。十多年来,他先后换过九辆不一样品牌的摩托车。如今,虽已70余岁高龄,他还是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转。

2001年底,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汽车。朋友对他说,骑摩托车是“肉包铁”,开汽车是“铁包肉”,还是开汽车安全一些。他兴致勃勃地学起开车来,感觉还不错。有时,他把汽车开到了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一个驾驶证哩。

观看袁隆平事迹心得锦集三

读袁隆平,我知道人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多么伟大的理想啊!多么崇高的追求啊!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是无数英雄为之努力的方向。凡成功者,必定有坚定而明确的理想。他们把理想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达自己理想的彼岸。在理想的指引下,袁隆平宛如上紧弦的发条,拉满弓的锐箭,展示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力量,越过让常人望而却步的艰难险阻。终于,他实现了他的夙愿:用占全球8%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他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

读袁隆平,我知道要想做事业,必须先学做人。

只有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才能踏踏实实做事;只有做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一心一意做事,只有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才能明明白白做事。如果袁隆平贪图名利,他可能早已是亿万富翁;如果袁隆平贪图享受,他也不用以七十六岁的高龄流连于稻田之间。他是真正想为人民做点实事,为农民增收,为国家分优。

读袁隆平,我知道机遇宠爱有准备的人。

从查得威克发现中子,到中国科学家合成人工胰岛素。他们遇到机遇,获得成功,哪一个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哪一个不是经历了数千次的实验呢?有位名人说得好:“当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时,就可以考虑机遇了!”是啊,机遇永远偏爱有准备的人。

读袁隆平,我知道运动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试想,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增添多少新的发明创造啊!每次听到有风华正茂的科学家去世,我都会为他们感到惋惜,为国家失去人才感到痛惜。经常运动,使自己身体健康,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为人类多作贡献。袁隆平七十六岁了,仍然能在实地实验,这与他平时经常运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直接的关系。

读袁隆平,使我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袁隆平,使我的心灵得到美化;读袁隆平,使我的生命得到增值。

观看袁隆平事迹心得锦集四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这是袁隆平的心声,一种博大的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一般不参加,梦魂萦绕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作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记者离开三亚基地的时候已是4月7日的黄昏,北国还是春寒料峭,这里已经袁隆平把记者送至路口,说:“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厅迹。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中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转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90年代以来专门立项支持在世界一些产稻国家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这些年他每年都出国指导,还派出了许多专家担任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并为这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从1981年至1998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共举办了38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15个以上国家的100多各科技人员。1998年,越南和印度种植面积已分别超过了10万公顷和20万顷,并且取得了每公顷增产1吨————2吨的效果。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观看袁隆平事迹心得锦集五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

在袁隆平连连获奖载誉归来后,有媒体的记者采访他时问道:“对于您的贡献,您自我作何评价”

相关期刊更多

园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源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龙岩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