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东莞办证

东莞办证

东莞办证范文第1篇

2、具体流程:

(1)带狗狗先去打狂犬疫苗,然后到有办理芯片注射资质的宠物医院注射芯片。如果近期打过狂犬了,医生会把把动物免疫证上的狂犬疫苗贴纸撕下来贴到犬类免疫电子注册准养证上即可。

(2)提供狗狗正脸照片传到宠物医院电脑,他们录入系统,包括主人和狗狗的信息。

东莞办证范文第2篇

东莞奇迹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而东莞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此,东莞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一)经济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经济年平均增长18%,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二位。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91亿元,比1978年的6.11亿元增长119.9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旧口径)50.44亿美元,比1979年的0.02亿美元增长2521倍,年平均增长32.3%;出口总额602.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比1978年的0.39亿美元增长1543.4倍,年平均增长28.8%;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39.54亿元,比1978年的1.22亿元增长441.2倍,年平均增长23.4%。②2007年,东莞在只占全国0.03%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1.3%的生产总值、1.1%的财政收入、4.9%的出口总额,超越了内地一些省份的经济能量,故有人以“富可敌省”来形容东莞的经济能力。

(二)社会变迁的奇迹

改革开放使东莞迅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深刻的社会变迁。

1978年的东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4.6:43.8:11.6。1984年,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阶段,东莞就已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1994年9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东莞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外界常援引这样一句话来表述东莞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东莞只用了20多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曾用100多年、亚洲“四小龙”曾用4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东莞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东莞确立“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发展战略,使东莞很快就从原来的农村乡镇变为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城市。从2001年开始,东莞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现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名城。

近年来,东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研究组组长倪鹏飞指出,“曾经有研究者如此评说东莞:20多年前,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现在都已聚集了千多万人口和足以牵动国际产业神经的经济规模。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城建史和经济史上的奇迹。”③

(三)民生改善的奇迹

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又一奇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从温饱变为富裕小康。

东莞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曾被誉为“鱼米之乡”,但改革开放前群众生活只能解决温饱。1978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9元。1996年1月,东莞市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2007年,东莞人均生产总值46027元,折合6012美元,比1978年的553元增长1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比1978年增长76.9倍,位于全国城市前列;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2辆,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房建筑面积57.38平方米,均名列全省第一及全国前列;恩格尔系数城市为32.3%,农村为35.3%。④这些数据表明,东莞人民的生活已向富裕小康迈进。

东莞在全国率先实行农(居)民养老保险、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东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统一提高到每月400元,保障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2005年9月正式的我国首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显示,东莞城市生活质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东莞特色

东莞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令人瞩目,除了创造惊世发展奇迹外,还在于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精神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东莞是著名侨乡,有海外华侨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10个香港居民当中就有一个属东莞籍。东莞面向海洋,受地理和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与外界贸易往来的传统习惯。岭南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融会,使东莞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人文个性。东莞人厚德、务实、包容、开放、重商、敢为人先。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崇尚实干,不搞虚假,坚持“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就是东莞人厚德务实的真实写照。对此,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03年4月视察东莞时,给予充分肯定。⑤

(二)特殊的行政架构

我国各地方行政架构一般为省、市(地区)、县、镇(乡)四级地方行政单位。东莞从县(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后,不设县(区)一级行政单位,而是由地级市直管镇,形成了市镇两级而非市(地级)、县(区)、镇三级地方行政架构,这是我国较为特殊的“直筒子”式行政架构。这种行政架构,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但同时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等弊端。为了弥补它在体制上的缺陷,东莞今后需要稳步推进行政区划的整合。

(三)特殊的人口结构

东莞是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2007年在东莞生活的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户籍人口171万,常住人口694.72万,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比例严重倒挂。东莞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平方公里达2818人,已接近资源、环境承载的极限。东莞今后要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制定科学的城市人口规划,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对外开放中,东莞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选择一条发展外向型经济(即外源型经济)的路子,形成了独特的“东莞模式”,并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正是依靠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东莞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东莞速度”。“东莞模式”属于资源驱动型的外向型经济类型,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在外(指资本和市场)、大出大进”,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简单实用,在经济起步时可以产生非常显著的效果,弊端是对外依存度大。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东莞需要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路径,推进经济结构从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经济并重转变。

(五)特殊的制造业

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和创汇基地。“无论你在哪里下订单,都在东莞制造”;“东莞塞车,世界缺货”。⑥外界的这些描述,反映了东莞在全球制造业中拥有的重要地位。东莞制造业承接的主要是加工环节,引进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较少。为改变这种现状,东莞要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入手,推动“东莞制造”走向“东莞创造”。

东莞经验

中央一直关注东莞的发展,重视总结东莞的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10周年、15周年、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派出调查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中央调研组,先后到东莞进行专题调研,向全国推介了东莞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东莞的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条:

(一)坚持解放思想,适时调整发展思路

东莞不是经济特区,既无国家的直接投资,又无特殊优惠政策,且处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的夹缝中,靠的是解放思想,突破障碍,不断开拓自己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冲破各种思想障碍和非议,大胆利用外资,率先发展“三来一补”业务,不断推进加工贸易升级。在发展过程中,东莞坚持解放思想,克服陈旧思维,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近年来,东莞发展的“双优势效应”(即同时具备国内格局当中的先发优势和世界格局当中的后发优势)明显减弱,陷入“双边缘化困境”(即核心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在国内生产体系中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也处于边缘位置)。为此,2007年东莞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要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由资源主导型转向创新主导型,社会发展由初级城市社会转向高级城市社会。

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只有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发展才有新思路,改革才有新突破,开放才有新局面。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之路

东莞的现代化建设获得巨大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根据独特的地缘、人缘和在人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具备的比较优势,选择了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路子,大力引进外资,以“三来一补”作为加工贸易的起步,使东莞获得了飞跃发展。东莞在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曾指出:“东莞之路提供了我国城市化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模式”,“对我国实现现代化会得到一些重要启示。”⑦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⑧东莞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科学论断的正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地要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注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选择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路子选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三)善于抓住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东莞的成功,还在于能够善于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捕捉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1978年,东莞抓住国家对外加工政策刚刚开放的机遇,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莞敏锐地捕捉世界产业经济梯度转移大潮的机遇,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以IT产业为主的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

机遇稍纵即逝,能否抓住机遇,是关系革命和建设成败兴衰的大问题。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应当更加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四)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市场化取向

东莞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形成了一个很有活力的市场经济机制。这得益于东莞一直以来坚持实行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造,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

为了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东莞实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市场化改革和实践。东莞以“放开、搞活”为原则,采取各种灵活政策、特殊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办事效率,按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市场对接。1978年12月,东莞创立全国第一个对外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实行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和“一条龙”式的行政审批服务。在行政管理上,东莞市坚持“少限多放”,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放开政府不该再控制的权限。把投资领域、要素市场、用人渠道、企业经营权等方面作为改革重点,放开政策限制、体制束缚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当好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同时,坚持对镇村基层让权让利,调动基层推进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坚持市场取向,才能不断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五)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

东莞这个具有特殊人口结构的城市,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和谐发展,是由于注重协调本地户籍居民与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做到经济社会共同建设,发展成果共同享有。

东莞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报酬权益,在全省率先完成清理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推进外来员工参加社保,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保年检制度。成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积极探索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新机制,让外来人口享受当地社会公共服务。2007年4月,正式宣布把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改称为“新莞人”,并实施“关爱新莞人工程”,突出办好十件实事,通过参政议政、教育培训、建设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从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关心新莞人,增强人们对东莞的认同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格局,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东莞地方发展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有力地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注释:

①刘志庚:《东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情况汇报》,2007年11月3日。

②东莞市统计局:《1979-2007年东莞市主要指标增长情况》,载《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③倪鹏飞:《东莞的城市突围和传媒使命》,载《东莞日报》2007年11月6日。

④东莞市统计局:《200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载《东莞日报》2008年3月31日。

⑤《东莞日报》2003年6月7日。

⑥许肖文:《莞城塞车世界缺货》,载《广州日报》2000年6月15日。王培南、庞彩霞:《东莞将投资20亿建大学科技城》,载《经济日报》2000年6月27日。

东莞办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体系 集群化管理总分馆制

[分类号]G250

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口岸,1988年立为地级市,辖下32个镇、街,不设区、县。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在经济上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但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与提升。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宏伟目标,并兴建了东莞图书馆新馆。东莞图书馆新馆作为城市的中心图书馆,在资金、设备、人员、技术、资源各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相比之下,基层图书馆事业发展普遍存在藏书数量少、技术设备差、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东莞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与东莞城市化战略转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不相符。如何充分发挥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作用,促进市域内镇、村(社区)图书馆协同发展,成了东莞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之一。

1 广泛调研,制定总体规划与实施战略

2002年,东莞图书馆展开镇、村(社区)图书馆情况调研,总结其存在问题,并对当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发展进行了分析,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东莞地区总分馆制实施方案》、《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等方案,确立了“城市帮助农村、中心带动基层”的市域图书馆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来说,就是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推行总分馆制的集群化管理模式,通过整合全市图书馆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协调有序、规范高效的图书馆群体,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采取了“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以解决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基层图书馆少资源、缺人才、弱管理的现实问题。

2 技术突破,自主研发图书馆集群化网络管理系统

要整合市域内各图书馆资源,实现文献资源通借通还的大流通,须有一套适用的业务系统作支撑。然而,纵观当前流行的图书馆自动化业务系统,大多是以单个图书馆为处理对象,难以适应当前我市各级图书馆行政隶属不同而引起的文献及财产设备的所有权和归属权无法统一问题。因此,我们与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以下简称Interlib)。该系统2005年通过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技术鉴定,推出至今短短3年时间,已经有500余家图书馆用户。

目前,以Interlib系统为支撑,东莞已建起由一个城市中心馆、36个分馆、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组成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006年我馆的研究项目“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获文化部第二届创新奖。

技术上,东莞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有如下主要特点:①各分馆同一平台,所有馆藏均可以参与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各类读者的借书权限与各类文献的外借规则可根据各馆的需要通过系统参数灵活配置;②以东莞图书馆为中心馆的同时,设虎门分馆、长安分馆为分中心馆,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馆或分中心馆,一般分馆只需配备PC机上网便可使用业务系统,无需昂贵的服务器和高级系统管理人才;③Interlib对硬件要求不高,web服务器可灵活配置,易于实施,因而我们在发展新的分馆时,数据转换、操作培训、系统设置等都比较容易。

3 标准先行,制定东莞市图书馆行业标准规范与统一标识

3.1 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

要保证由以往的单馆管理模式向多馆联合服务的集群化管理模式转换的顺畅有序,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行业规范与业务标准。2004年,随着第一个分馆即将加入,我们制定了《东莞图书馆业务规范――行业条码使用规则》、《东莞图书馆业务规范――图书馆单位代码使用规则》。在这两个业务规范中,规定了使用的条形码类型、编码方法、条形码制作的技术要求等。如今东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条形码唯一性和质量都得到保证,2007年总分馆文献借还量共达360余万册次,各馆的文献和读者证的条形码都非常容易识别,极少出错。一些图书馆在加入总分馆前已使用了本规范,在加入总分馆时较好地避免了图书加工方面的重复劳动。

3.2制定总分馆的统一标识

统一标识是总分馆必不可少的视觉行为战略。我们制定了《东莞市图书馆总分馆标识使用规范》,在东莞图书馆VI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导人分馆VI系统,以规范标识树立图书馆总分馆统一的整体形象。现在,我们使用“e”为总分馆统一标志,分馆的中英文名称统一以“东莞图书馆**分馆/DONGGUAN IIBRARY**BRANCH"命名(如虎门图书馆加入分馆后,命名为“东莞图书馆虎门分馆”,英文名称为“DONGGUANLIBRARY HUMEN BRANCH”),此外,还规范了总分馆的标识所用字体、色阶、应用范围等。

4 政府主导,由市政府发文推动图书馆之城建设

由于基层图书馆在行政上和财政上均由所在地的政府负责,要推行总分馆制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推动和政策保障。在政策上,由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发文,明确在东莞地区推行总分馆制和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为建立集群管理模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经费上,由市政府统筹安排镇区分馆业务管理系统和网络通讯基本费用,保证了基层图书馆采用同一系统、利用总馆资源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条件;在机制上,图书馆建设纳入文化建设考评中,由市政府制定东莞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建设标兵、先进、达标标准,将“建设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参与东莞地区总分馆体系建设”等要求纳入对基层政府文化工作的考评标准中,考评结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官员的政绩评分。政府的工作指导和政策导向有力地保证了图书馆总分馆管理体制的建设。

5 规范管理,中心馆牵头制定总分馆相关制度

具体做法是:①由东莞图书馆牵头制定总分馆的各种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我们编写《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指南》,规定分馆建设的要求;将中心馆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工作规范与流程推广到分馆中,有效地提高分馆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制定总分馆统一的规章制度,如工作人员守则、首问责任制等;建立总分馆馆长例会制度,一年召开两次总分馆馆长例会。②由中心馆统一组织总分馆员工的培训。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和业务系统操作考核,按业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操作权限,未通过操作考核的工作人员不能获得相关模块的操作权限;不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业务讲座,对参加讲座和学习的员工发以培训学习证书;组织总分馆业务骨干到图书馆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组织新建馆的分馆人员到东莞图

书馆学习与实习;在东莞市民学习网平台上开设东莞图书馆之城建设培训系统,全市图书馆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学习相关业务与技能,其学习过程可作为参与业务培训的依据,等等。

6 资源整合,盘活城市图书馆文献资源存量

6.1 虚实结合,构建城市图书馆服务的有形之网和无形之网

有形之网是指图书馆开放服务点遍布全市,无形之网是指数字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城。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制定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并重,构建复合式图书馆的策略。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由总分馆共同承担,各馆还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如虎门分馆的服装图书馆、厚街分馆的家具图书馆、大朗分馆的毛织图书馆、常平分馆的地图图书馆、石碣分馆的袁崇焕资料馆等;数字资源由中心馆统一构建供全市读者使用,各分馆无需再投入经费购置电子资源,如虎门分馆以前每年需花50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加入总分馆后就节省了这笔经费。现在,总分馆体系印刷型图书藏量达231余万册,数字资源方面,拥有电子图书25万种,电子期刊8 000余种,学术期刊论文1600余万篇,古籍1.7万余种。

6.2 多资源共享,推进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总分馆实施中,确立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多资源共享思想,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纳入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以有效提升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与水平。

在信息资源上,总分馆实现通借通还的文献大流通,东莞数字图书馆向全市读者提供服务;在设备资源上,中心馆、分中心馆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等可供分馆使用,普通分馆不需要购置高档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大大节省总体设备购置与维护经费;在人力资源上,普通分馆客户端零维护,不需要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中心馆统筹员工培训与业务研究活动,使总体员工质素大大提升;在管理资源上,中心馆的办馆理念、管理策略、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等都可为分馆所用。

6.3 目录为纲,整合各类信息资源

我们以目录为纲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印刷型资料和电子文献。通过技术开发,我们实现了不同层级的文献服务:第一层,广域网上,提供馆藏的各类资源目录、全国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目录的检索以及全国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一站式检索阅览;第二层,东莞地区内,在第一层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图书通借通还、电子书刊的网上借阅、馆藏数字资源的全文传递等服务;第三层,馆内读者,在第二层服务的基础上,提供VOD服务、随书光盘下载以及其它不易携带出馆资源服务;第四层,针对特殊读者需求,提供特别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大型图书情报机构的资源优势为读者所用。多层次服务使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达到平衡,更好地满足读者多样性需求。

6.4动静结合,图书流动车延伸服务空间

东莞图书馆在2004年3月正式启动图书馆流动车服务。图书流动车在开展送书上门、即时借阅等流动服务的同时,也负责集群内总分馆之间的物流传送任务,成为动静结合的城市图书馆服务网络中的重要一环。2007年,图书流动车年外借量为2.6万余册次,办理读者证近1900个,处理馆际物流图书约1.7万余册,服务遍及全市32个镇、街,服务读者12万余人次。图书流动车将图书馆服务延伸到各镇、村、社区、企业,在广场、工厂区等为广大读者提供零距离服务。

6.5 24小时开放服务,自助服务延伸服务时间

为适合城市的发展和读者需要,我们提出24小时开放服务理念。2005年9月,我馆成功建成我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向东莞图书馆和所有分馆的读者开放。该自助图书馆独立建于我馆大门之外,面积约i00余平方米,藏书约1万余册,在东莞图书馆闭馆时间开放为读者服务。2007年该自助图书馆接待读者6.3万人次,年借还图书达6.8万册次,相当东莞图书馆总借还书量的3.7%。2007年12月,我们又成功地将国内第一台图书馆自助服务站(简称图书馆ATM-AutomaticTransaction Machine)推出使用。图书馆ATM是一个带操作面板的智能书架,可设置在城市任何需要的地方,能将读者所借的书自动送出或将读者归还的书自动上架。这种新颖的图书馆借还设备一亮相就吸引了广大读者,平均每月的借还量约1000余册次。2007年12月,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席L06ene Roy博士来到东莞图书馆考察时对此赞叹不已,她认为东莞图书馆的图书自助服务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领先的。

我们的24小时服务依托我市日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可利用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现有的文献资源,读者也无需另外办理借书证。由于自助图书馆或图书馆ATM便于推广,可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新网点,弥补当前某些区域图书馆设施的不足。东莞市政府已立项,3年内将在东莞城乡建立50个图书馆ATM系统。互连互通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系统,将是东莞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效果分析

东莞这种以“技术+管理”的实施战略,构建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模式,收到良好效果。

在经费上,这种多资源共享的策略,更好地发挥了城市中心图书馆的优势,降低总体建设成本,同等效果下东莞这种图书馆集群模式与以往的单馆模式相比仅起动费(含一次性投入和首年运营经费投入)总体可节省3-5倍。

在服务效果上,体现在接待读者人次、持证读者量、图书外借量不断上长。2007年,总分馆图书外借量总计182万册,持证读者量由2004年的3万余人增加到现在的近14万人;2003年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共接待渎者80万人次,2007年仅总分馆接待读者就达300余万人次。基层分馆的效益则更为明显,比如常平分馆2004年加入总分馆后持证读者由原来的579个增加到2007年的6132个,增长了近9倍,2004年图书外借6628册次,2007年达67955册次,同比增长了9倍。另一个镇街的石碣分馆的持证读者由原来的347个增加到2001个,增长了近4.8倍,2004年图书外借2050册次,2007年达27961册次,同比增长了12.6倍。长安分馆在2007年6月加入总分馆后,图书外借量从5、6月的每月8000余册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万余册次,月增量为25%以上。

东莞办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东莞展览馆 文化名城 作用

一、东莞展览馆在文化名城建设中的作用

1、展览馆是增强市民主人翁意识的强化剂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东莞是有文化底蕴的。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东莞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忽略或者说怠慢了文化建设,致使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展览馆的建立,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在收集整理来馆参观市民的反馈意见时,可以看出展览馆的陈列展示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共鸣,许多观众已成为展览馆的常客,并把这里当作接待亲朋好友,介绍东莞市情的首选之地,而且充当起讲解员,结合自己的回忆津津有味的介绍馆里的一事一物。展览馆对于市民而言,是探寻东莞发展历程的时光隧道,是增强市民城市荣辱感的见证物,也是增强市民主人翁意识的强化剂。

2、展览馆是游客了解东莞城市发展轨迹的助推器

东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接待超过两千万人次的商务及自助游旅客。对于一位游客来说,抵达一个城市,当然希望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城市的发展概况,以便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个地方,展览馆作为宣传推介东莞的窗口,承担着对旅客展示东莞城市魅力的任务。让旅客在一个小时之内全面了解这里的发展状况。另外,来过展览馆参观的游客,过后都可能会和朋友、家人、同事谈及东莞,对东莞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城市文明的传播起到积极广泛的作用。

3、展览馆是沉淀东莞沧桑巨变的见证物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莞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演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工商业城市。用原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的话说: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生动而精彩的缩影。要想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来东莞看一看就一目了然。而展览馆,正是见证这一生动而精彩的缩影所在。对于城市而言,展览馆就是沉淀东莞沧桑巨变的见证物,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会客厅,是宣传我市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的平台,也是传播城市文化的载体。

二、如何巩固展览馆在文化名城中的宣教作用

1、抓好青少年教育不松懈

自2005年以来,东莞展览馆就开始和教育局合作,组织全市中小学生来馆参观学习,近年来,来馆参观的学生人数保持在年均八万人,可见,学生参观是我馆观众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稳定我馆的参观人数,必须巩固和教育局与各文教办的沟通和联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展览馆在平时和教育局与文教办联系过程中,除了把近期的展览动态告知对方外,还应尽其所能地帮助对方解决在组织落实学生来馆参观时遇到的问题,再适当地为对方提出建议,促进问题圆满解决,以便共同把青少年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抓紧旅游社参观不怠慢

目前,东莞展览馆市内外签约旅行社总数达到288家,但常年和展览馆保持合作关系的不外乎深圳、东莞和广州等不超过30家旅行社,显然,在旅游参观这块,现在展览馆固定合作伙伴不多,但有30家,已经是展览馆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建立的资源,我们必须抓紧旅游社的参观不怠慢,对导游和观众提出的要求尽可能满足,针对旅客来莞休闲观光的特点,讲解时应更多地把握讲解内容的深浅度,多与观众进行互动式的介绍。对于观光团的游客而言,他们不仅注重来展览馆参观让他们了解到多少城市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多少欢乐时光,他们更在乎的是整个参观过程中的心情和气氛,因此,展览馆接待观众时,应该是从进门后的第一声问候开始的,让游客从一开始就被我们的热情感染,久而久之,带动旅行社组团参观的热潮。

3、拓展新莞人参观团体有创新

展览馆早在2004年9月正式开馆,期间一直实行收费参观,从2010年5月1日起,展览馆面向观众免费开放,这对于拓宽展览馆参观群体带来了利好消息。 新莞人作为东莞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为我市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部分新莞人和老莞人、新莞人和城市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体现在新莞人对城市的归属感不强,认为自己为这座城市作出的贡献没有得到认同。展览馆作为市情教育的学校,爱国爱党教育的基地,在文化展区专门陈列了打造和谐社会的内容,通过拓宽新莞人来馆参观的数量,达到对新莞人进行宣传教育的目的,宣传东莞一直坚持善待新莞人的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将“外来工”这一冷冰冰的称谓换成了温暖而充满包容感的名字――新莞人;还成立了专门为外来建设者服务的机构――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成为全国的首创;紧随其后,廉租房建设、新莞人积分入户、子女入读公校,一系列关爱新莞人的务实举措相继出台,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幸福东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从加大下镇区、企业宣传的力度,加强与企工委,共建企业、流动党员活动中心的联系、举办面向新莞人的专题展览这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我馆市情教育学校和现代公民教育、党员教育基地方面的作用,让其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以达到拓展参观群体的目的。

东莞办证范文第5篇

一、报名条件

凡在我省居住和工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学历、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等限制,均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由选择专业,报考我省自学考试。在押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也可申请报考。

二、报名报考时间

(一)新生报名时间:2015年5月10日一5月15日

(二)互联网及电话报考时间:2015年5月10日一5月20日

(三)东莞市自学考试现场报名报考点时间安排表

三、报名报考程序和方式

(一)新生报名。1、首次参加自学考试的新生报名分预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进行。考生可登录广东省自学考试管理系统stegd.edu.cn/selfec进行预报名,并选择东莞市作为报名点。预报名成功后可得一个预报名号。

2、新生现场确认。考生携带身份证原件和预报名号在规定的时间内到以上6个现场报名点进行摄像并确认报名资格。

(二)报考方式。

1、现场报考。考生可以在现场报考期间到以上6个报名点办理报考科目手续。考试费按每科37元,统一用银联卡刷卡缴费。

2、互联网及电话报考。

考生凭身份证和准考证到东莞市邮政储蓄营业网点签订缴费协议,再通过互联网及电话进行报考。

3、短信报考。

考生可以通过编写短信报考。中国移动用户:编写11#准考证号#邮政储蓄帐号#课程代号#课程代号#课程代号#课程代号发送至10622288;查询报考结果:编写12#准考证号码至10622288(1元/条);中国电信用户:编写11#准考证号#邮政储蓄帐号#课程代号#课程代号#课程代号#课程代号发送至10622288

查询报考结果:编写12#准考证号码至10622288(1元/条)

(报考成功、邮政储蓄按每次收取2元手续费)。

四、其他

1、考生摄像必须到现场报名地点办理,同一次报考不能选择多地点、多方式进行。

2、领取单科合格证、办理转免考等业务在东莞市自学考试办公室办理(地址:东莞市南城区三元路8号报业大厦6楼)。

3、因丢失、损坏等原因需补领准考证的考生,请在现场报名期间到各现场报名点登记补办准考证。旧生原12位号的准考证可继续使用。从2013年4月开始,我省自学考试取消考生准考证时间有效期限的限制。

附件:2015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专业开考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请点击查看)

相关期刊更多

东莞南博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教育厅

关东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吉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