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鼓舞士气的文章

鼓舞士气的文章

鼓舞士气的文章

鼓舞士气的文章范文第1篇

“保持冷静,继续前进”的含义是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

具体解释如下:

“保持冷静,继续前进”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政府制作的宣传海报,原计划应对纳粹占领英国这一情况发生后,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这张海报由于发行量有限,最初并不为人所知。2000年它被人发现并被众多商家印刷发行以作为产品的装饰主题。

(来源:文章屋网 )

鼓舞士气的文章范文第2篇

近日,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以“学讲话、讲减信、懂规矩、守纪律、鼓士气、促振兴”为主题的大学讨论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开展大学讨论作出部署。

《通知》指出,开展大学讨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把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三严三实”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推进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使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成为鲜明的文化取向、价值导向和社会风尚,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自觉习惯,在全省形成良好政治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树立辽宁崭新形象,提振精神,鼓舞士气,加快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谱写好中国梦的辽宁新篇章。

《通知》强调,开展大学讨论,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纪律意识,进一步坚定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全面发展,为加速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思想保证。

《通知》明确,开展大学讨论,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以“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为着力点,以鼓舞士气、促进振兴为落脚点,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部署安排,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要紧紧把握大学讨论的主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重点讨论解决党员干部在“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激发促进振兴发展的动力活力。

《通知》要求,大学讨论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15年7月初到10月底,为期4个月。要重点把握中心组学习、广泛宣讲、集中查摆、研讨交流、整改落实等主要环节。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开门讨论,注重抓好结合,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鼓舞士气的文章范文第3篇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此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鼓舞士气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鼓 古代 军事行动 作用

引言

观古易见今。对鼓在中国古代军事行动中作用的讨论,十分有益于军队的艺术建设,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尤其是对当今信息系统在军队作战中之重要性不无启迪意义。这是一个前人未曾研究过的开创性研究课题,本文将以枚举之法从原始鼓韵、军用鼓溯源、鼓的多样军事用途以及鼓之军事要义等方面加以讨论说明。以期在打击乐给予军事行动的励志帮衬以及其相互交叉契合上给人以顿悟。

一、原始鼓韵

众所周知,鼓是中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更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文化形态之一。

传说中国在远古的伊耆氏时代就有鼓类乐器出现了。《礼记・明堂位》说:“土鼓,蒉桴,苇a,伊耆氏之乐也”。《周礼・春官・筲章》言:“掌土鼓豳箭。”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由此可以窥视出原始土鼓的形制。即已有“土鼓”,即陶制的鼓。

《礼记・明堂位》又说:“夏后氏之鼓足。”夏后氏有一种鼓是带足的。

《吕氏春秋・古乐篇》说在上古五帝的颛顼时代,就有了鼍鼓。

《诗经》中也有“鼍鼓逢逢”的诗句。今人在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鳄鱼皮制作的鼍鼓遗物,它们作为客观、具体的音乐实物,已成为远古传说记载中鼓乐器确实存在过的有力例证。

《尚书・益稷》记载了舜时期《韶》乐表演的生动场面:

夔日。戛(jia)击鸣石,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祝敌(yu),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其中的鼗鼓,很明显频繁用于音乐活动之中。

毫无疑问,从文献资料上来看,鼓在中国几千年音乐文化舞台上充当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进一层,考古发掘又为文献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证据。

如1975年出土于河南内乡朱岗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的、直竖于地上敲击演奏的内乡朱岗陶鼓,此鼓泥质为红陶,鼓首呈喇叭状,鼓身作直简状。鼓首与鼓身接合处,有周突起的齿状物,估计可以用来绑缚鼓皮。这可以视为古籍上记载的氏族社会时期的乐器“土鼓”。

此外,尚有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福建闽候县黄土仓遗址出土的一件三千多年前的泥质灰陶鼓;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木腔莽皮鼓;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建鼓、小鼓,湖北省崇阳出土的晚商铜鼓,湖北省江陵藤店楚墓的漆绘大鼓和小鼓,湖北省江陵拍马山楚墓的彩绘鹿鼓、木鼓以及在雨台山楚墓、天星观楚墓、望山楚墓的各种鼓,广西贵县罗泊湾西汉墓的铜鼓以及藤县、灵山、北流、桂平、永福等地的各种铜鼓、腰鼓等。

目前能见到的鼓,有大鼓、同鼓、堂鼓、战鼓、花盆鼓、书鼓、点鼓、腰鼓、排鼓、朝鲜族长鼓、蜂鼓、瑶族长鼓、傣族大鼓、八音鼓、扁鼓、藏族神鼓、板鼓、八角鼓、象脚鼓、达卜、羌族手鼓等五十多种,大多用于音乐活动之中。这些鼓都是古代各种鼓在当代的延续。可谓已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虽然在远古原始时代,鼓广泛用于祭祀、歌舞、报时、报警、语言交流、精神寄托、舒展筋骨以及宫廷礼仪等社会生活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鼓是统治者征战的精神支持,是军事行动中必需的信号工具。这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

二、军用鼓溯源

鼓之广泛用于古代军事行动是由本质原因的。或许是受古人狩猎时发声以吓野兽之启发,但主要是鼓之音声激越雄壮而威风深远所致。《礼记・乐记》就说:“鼓鼙之声灌(huan,喧哗之义),以立动,动以进众”。原因非常清楚,那就是由鼓的音声特质所决定的。李峤《鼓》亦云“向楼疑吹击,震谷似雷惊”。可见其声响亮目大。

据说黄帝作巫音乐《清角》时发明了击奏膜鸣乐器“夔鼓”。在其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命玄女用乐神“夔”的皮甲制作出这种夔鼓80面,鼓声齐发之时声震千里,令蚩尤闻声胆丧、落荒而逃。

至周代,已专门设置了“鼓人”的官职来管理制鼓、击鼓等事。见载于《周礼・地官・鼓人》昕谓“六鼓四金”说。“六鼓”是雷鼓、灵鼓、路鼓、鼓、(四声,上鼓下蚤)鼓、晋鼓,“四金”是金缚、金镯、金铙、金铎。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是长8尺,鼓面4尺,两面蒙以皮革的“盘(fen)鼓”。

周秦以后,鼓之形制变化不大,虽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鼗鼓、鼍鼓之类”等异名,其实在用途上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大小、材料与纹饰不同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有正义之战――“伐”(如《尚书・武成》“武王伐殷”)、侵略之战――“侵”(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入侵许。”)与偷袭之战――“袭”(如“李想谋袭蔡州”)之别。依次对应于上述三种情况不同的战争大肆呜金击鼓者叫“伐”,金鼓无声者叫“侵”,金鼓声轻者叫“袭”。

典籍与成语之中亦多有与鼓有关的军事用语。

如失败后重新组织、东山再起叫“重整旗鼓”,比喻势均力敌叫“旗鼓相当”,放弃战斗谓“偃旗息鼓”,兴兵讨伐称“大张旗鼓”,乘胜追击谓“金鼓齐鸣”等。皆不无与战争有关。

三、鼓在军事行动中的用途多种多样

第一、用于鼓舞士气,指挥军队前进。《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曰:“登手执军鼓,纵兵乘之,贼遂大破,皆弃船进走。登乘胜追奔,斩虏以万数。”《管子・三官》云:“鼓,所以往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赤壁之战》说:“雷鼓大震,北军大坏”,《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中军之将传递击鼓进发的命令lJ《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古代军中的一种小军鼓)令鼓,鼓人皆三鼓,群司马振铎,车徒皆作。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这是说中军之将摇动鼙鼓命令击鼓,鼓人击鼓三通,所有的两司马摇铎,车卒步卒都站立起来。于是又击鼓命令前进,步卒都衔着枚向前进发。

第三、夜晚警戒守备以警醒将士《周礼・地官・鼓人》云:“……凡军旅,夜鼓qi(上鼓下蚤,四声)”林宽《长安即事》云“暝鼓才终复晓鸡,九门何计出沉迷,樵童乱打金吾鼓,豪马争奔丞相堤。……”

第四、调度军队。《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鼗鼓鼓军事”

第五、行军之号令。《周礼・夏官・大司马》“车徒皆作鼓行(行军)。”《尉缭子-经卒令》“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为辱 众。”

第六、金、鼓相以为用,决行止,助军威、壮声势。孔颖达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云:“谓金鼓佐士众之声气。”《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第七、号令。《文献通考・乐考》载“军城及野营行军在外,日出没时挝鼓千槌,三百三十槌为一通,鼓音止,角音动,吹十二首为一叠;三角三鼓而昏明毕。”《诗经》毛传有“鼓以动之”语,今“鼓动”一词即本此而来。

第八、代指军事行动。杨炯《从军行》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第九、将帅的代言词。《礼记・乐记・魏文候》云“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蓄聚之臣,……,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第十、不呜鼓则战事逍遁,天下太平。崔日用《饯唐永昌》“洛阳桴鼓今不鸣,朝野成推重太平。冬至冰霜俱怨别,春来花鸟若为情”。张说《送王唆自羽林赴永昌令》云“……多谢弦歌宰,稀闻桴鼓声”,可见鼓声与战事紧密相连。

第十一、以载鼓之车代将帅之车。乔知之《赢俊篇》“忽闻天将出龙沙,汉主持将驾鼓车。……楚水檀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赢俊――疲弱的瘦马)该诗说一代骏马为国征战而疲弱不堪,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尤望白骨可市、成泥尚香。该四句谓天子之将出于边塞,骏马驾战车,救君主于危难之中。

第十二、以鼓声阵阵代军事行动。王昌龄《出塞二首》云“骝马(赤身黑缓之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十三、以鼙鼓代指对征战的厌倦之情。韦应物《鼙鼓行》云“淮海生云暮惨澹,广陵城头鼙鼓暗(军鼓声低沉),座中亦有燕赵士,闻鼙不语客心死(燕赵尚武之民失望伤心)”。

第十四、代指服兵役。杜甫《无家别》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辩”。写李唐王朝的一个溃逃老兵回到家乡时仍不为县吏放过,又被强征为伍的悲惨遭遇。

看来,鼓之于古代战争实在很重要。

四、鼓之军事要义在于“势”

上面枚举了鼓的诸多用途,但说穿了,前七点是直接的信息,后七点是间接的联想。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听觉信号。曹孟德说“旌旗日形,金鼓日名”,虽然不尽正确,却道出了视觉与听觉信号皆为传达将帅号令、统一士兵耳目、指挥千军万马的真谛。那末,鼓之军事要义究竟在哪里々就是所谓“势”!军事敌对从数理关系上讲有所谓“形”、“势”之分。“形”即所谓验方、陈规,如果经验老道,照章纳药就八九不离十,而“势”就不一样了,如同医生对症下药、表演者瞬间发挥、和乐者即兴伴奏、博弈者因敌布阵一样,需要思变、判断、应变及把握全局、审时度势,既有经验的作用,又有临场明辨的能力。拿通俗的话来说,“形”与“势”如同今之谓硬件、软件设施。很显然,军中用鼓之道,就在于对“形”、“势”的灵动、辩证把握,有药方意味,有顿悟机制,有哲理思辨,还有军机妙悟。

鼓舞士气的文章范文第5篇

1.使学生从诵读中体会本文磅礴的气势

2.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地域背景

3.体会排比、比喻等修辞对表达文章主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导入

展示两幅图画(一幅辽阔草原、生机盎然,一幅黄土高坡、不毛之地)

如果以“生命”为主题来看这两幅图,大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一个可以给人草肥马壮的感觉,另一个呢,则是人迹罕至、………………

如果我说第一幅图能带给大家一种勃勃生机,策马狂奔、牛羊成群呼之欲出的话,相信大家一定不会有异议。但是第二幅图呢?这样贫瘠、干涸的土地能够孕育出生命吗,能够孕育出什么样的生命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安塞腰鼓,走近这个刀砍斧凿般的黄土地上特有的生命形式。

整体感知

这时,有同学可能会疑惑了:腰鼓嘛,谁没有见过呢?我们家楼下、广场上、公园里不是经常见到那些大妈们在敲打嘛,这有什么好稀奇的?

的确,腰鼓,我们见过;但是安塞腰鼓,那就未必了。接下来我们给大家播放一则视频资料,让大家来直观的感受一下安塞腰鼓。

(播放《黄土地》中安塞腰鼓的场面)

好了,这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呢,我节选自电影《黄土地》(得奖情况),和楼下大妈打的腰鼓不一样吧,好,有同学有话要说了,我当然也是想让你说说,但是我有个要求:

请同学们以“……的安塞腰鼓”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安塞腰鼓。

(学生自由发挥)

老师总结:这是我们看到的安塞腰鼓,大家竭尽所能的用自己能想到的语言来描述安塞腰鼓,而我也看到有同学仍然有种未能尽述安塞腰鼓风姿的遗憾。

我们接下来来看看刘成章能否弥补这种遗憾,或者说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翻开书,看课文、听朗诵)提示:边听边把自己认为写的精彩的地方勾画出来。

这次看完、听完,明显有同学较上次更激动了,如果说上次看完视频是有话要说,这一次是不吐不快了。这一次同样是和上次一样的要求:

请同学们再以“……的安塞腰鼓”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你读出的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语言来描述)

问题研究

引导学生体会两次描述的不同之处,第一次我们的描述也算准确,但是准确之中又缺乏了感染力与安塞腰鼓本身的魅力,而第二次呢让我们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是为什么呢?

仅仅是因为我们不是作家吗?

当然不是,我们最缺乏的是对于安塞腰鼓的了解,老师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安塞腰鼓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地域因素

安塞腰鼓渊源流长,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与发展,和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及民情习俗是分不开的。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地区的北部,地域辽阔,沟壑纵横,延河在境内蜿蜒流过,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历史上就是军事重镇,素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当地群众传说,早在秦、汉时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到敌人突袭,就击鼓报警,传递讯息;两军对阵交锋,以击鼓助威;征战取得胜利,士卒又击鼓庆贺。以后各代多用刁:边塞守卫,击之以报警号令和助战。到了宋代,多用于边关。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我们看不到不了解的,刘成章大概看到了,才能将安塞腰鼓的气吞山河的魅力用文字表现出来。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文章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了安塞腰鼓这种壮美?

击鼓后生美

( 蓄势待发之美、击鼓之美)

舞蹈场面美

鼓声美 舞姿美

(引导学生大声读出这些部分)

提示学生:这些语言文字能如此生动形象的再现这样一场气势恢弘的场面,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让我们有亲身经历的感受,甚至比亲身经历还要来得深刻,我们不妨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任意在文中找写得精彩的地方,先大声朗读一遍,再评说一下它好在哪里。(提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 )

明确排比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句内排比 句子之间的排比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总结: 排比句的大量使用,使语句恣肆,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文旨在表现黄土地上原始生命的奔腾,而形式上,本文大量采用排比、短句、反复,一直保持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分喘息的机会,就犹如那铺天盖地而来的鼓声一般。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拓展练习

这是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黄土地了,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来描绘你心中的黄土地。

推荐欣赏

《琵琶行》(白居易)去品品琵琶女的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的琴声,去聆听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心声。

相关期刊更多

内蒙古文物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文化厅

武侠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古生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