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煜的诗

李煜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煜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煜的诗范文第1篇

渐渐地,渐渐地,我真正地喜欢上了李煜,喜欢上了他的诗.他的诗,词美但又不显得华丽:词素但又不觉得乏味.这是他原来贵为皇子时诗风.那时的他,每天信步于小径上,每天拨弦伴歌,每天悠闲自在,好一个风流少年啊!

后来,李煜的皇兄相继去世,他被立为太子。孰不知他多不愿意?换做别人,也许为自己将来要作王,被立为太子而高兴。而他,却不。他独自对月喝着酒,那酒是苦闷的酒!是啊,谁成为太子都可以,惟独他不可以!因为不具有太子的应有一切一切………他只适合做一个风流自在的文人雅士。惜,只可惜,他生在帝王之家。孰知他的苦呢?

李景驾崩后,李煜继位。他只想把国家治理好,完成他父皇的心愿。他做不到,因为他没有帝王的思想。那是又加上赵匡胤,李煜最后成为了亡国之君。李煜被封为南唐后主,最后因为一首诗而被宋太祖赐死。

李煜的死,让我很心痛。我想,那时的天下已经是他赵匡胤的了,而李煜只不过是写了首诗抒发他的亡国之痛,回忆美好的过去,有怎么犯到他了?单纯的李煜,永远也不会有帝王心。

李煜的诗范文第2篇

悲恸: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李煜边赏歌舞边填新词,写到此处。思路凝滞,眉头紧锁。

“陛下,陛下。城破了……”宫娥倏地停下歌舞,一片惊呼、尖叫,侍卫们四处奔走,杀喊声从四面八方涌来。

“该来的,终于还是来了。”李煜饮尽杯中的残酒,说,“继续奏乐,不许停止!朕的《临江仙》还没写完……”他终于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他烦躁起来,仰天长叹,掩面而泣。这一天正是开宝八年(975)十一月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清晨。南唐后主李煜召集近臣亲眷。齐聚宫门,自捧玉玺。肉袒出降。之后,他踽踽独行,去向宗庙里的列祖列宗辞别,他不敢仰头望祖父、父亲的眼睛,匆匆磕头后。就仓皇逃离。在被押解去开封的路上,他填了一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破阵子》为唐代教坊名曲,据说是时为秦王的李世民所制,演奏此曲仅舞者就要两千人之众,都“身画衣甲,手执旗旆”。一向温婉的李煜,竟填了首富有杀伐之音的《破阵子》!回头看看这大好河山吧。那风阁龙楼,依然巍峨,耸人霄汉;江南烟雨中的奇花异草。开得正好,不知人间愁苦为何物。这如域江山,何曾见识过铁蹄践踏?四十年来的深宫岁月,故国山河,温软繁华,纷纷乱乱闪过双眸,只是泪眼早已朦,再也看不分明。而此时。教坊正奏响催人断肠的离别曲。为何眼前竟只有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宫娥。那些在朝堂上高谈阔论救国大计的文臣呢。那些自诩为英雄盖世驰骋疆场的武将呢,此刻他们在哪里?唉。从此江南的烟雨画图、故国的锦绣山川,都将是今生今世再电无法相见的旧梦了,都将成为内心永不愈合的伤口!

那一日,城破国亡;那一日,从天堂堕入地狱。这是李煜真正撕开自己,看清命运的时刻。39岁,成为了人生的分水岭,李煜不再是一国之主,从此只是一介文士;华美霞衣已卸下。只剩素颜人生。

追忆:风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渔父》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钧。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

这两首《渔父》词颇有张志和《渔歌子》的情感和意境,借渔父垂钓表达自己对悠闲恬淡,乐而无忧生活的向往。他要的是自由,与他的父亲,与同时代很多人的理想追求是一样的。

他的父亲,便是写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李。艺术修养极高,颇为欣赏李煜这个禀赋过人的儿子。若说家庭的熏陶,培育了他的诗心;那么,社会环境的浸染,则织就了诗心的羽翼。陆游《南唐书》里说:“方五代之际,天下分裂大乱,贤人君子,皆自引于深山大泽之间,以不仕为得。”随着封建割据政权的分崩离析,时代精神的趋向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山在海在心境。这种刻意追求闲雅安逸的时代氛围,与李煜那柔婉清秀的气质暗暗契合。他的内心充满超尘脱俗的幻想,对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并无丝毫羡慕。反而一心只想做文人才子,醉心于艺术的海洋。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室锦绣,满园富贵,人生优美,爱情甜蜜,总让人疑心是梦,却又不是梦。粉黛佳丽,大周复小周。青春年少。你爱谈天我爱笑,真希望时间就这样停止吧。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妒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表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律箫鼓奏。

――《浣溪沙》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体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玉楼春》

鼓瑟和谐,舞袖同衣袂轻扬,歌中有乐。舞中含曲;歌舞水袖中。一曲“霓裳”赏不尽。更有“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的痴狂热烈,亦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轻佻嬉闹,人世繁华绮丽。盛景如云。不知今夕何夕。

“大小周后”,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为他筑起了一座躲避暴风骤雨的港湾。他们情趣相投,倾慕倾心,吟诗奏乐,论舞评词,沉浸在艺术的瀚海里,享受着幸福的生活。这里,只有富贵闲人,没有软弱君王。然而“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城破之日,渔父理想与甜蜜爱情,俱如烟云散,只留一个自己,空追忆。

无奈:人生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长相,他丰额骈齿,有一目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有帝王之相(舜与项羽皆为重瞳)。长幼有序,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有五个哥哥,其中四人早死,而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后,不久也暴崩而亡所以李煜才被封为吴王,做了太子,成了皇位的继承人。他在无奈中被推上皇位,而这,也正是他一生悲剧的开始。

李煜继位前几年,南唐国势已走向衰落,他父亲在后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决定将江北领土割让,这样南唐和后周便隔长江对峙。面对后劲的发展势头。南唐颓势却无力挽救。

南唐三代国主,都深得民众爱戴,国家在政治诡谲中延续了近四十年的繁华,生民得以在乱世之中休养生息,即使宋太祖大兵压境。也还能苦苦支撑一年多时间:后来李煜的死讯传回江南,百姓无不为之哀哭。

无论如何,大好河山在自己手中被葬送了。昔为人中主,今是阶下囚,李煜愁肠百结,哀痛难安,终日躲在一隅发呆,醉酒,唱歌。“人生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容易醒”,这院落,不在金陵城,亦不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而是凄冷孤苦的囚牢。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寒微,以一介武夫称帝。素闻李煜才名。并不过分难为他。宋太祖偶尔宴请群臣,谈笑做东,每逢此时,定会邀请李煜前来谈诗论词助兴。李煜不敢不去,去了也不敢不谈,而一旦谈开了。往往就诗论诗,沉浸其中。通常是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宋太祖不懂诗词。却见不得李煜如此兴高采烈神气活现,于是用丧国亡家的耻辱来刺激他,要他俯首称臣。要他受尽折磨,以表现自己的

王气与运动霸气。

宋太祖到底是一位明君,善待前朝君臣,只是有意无意地揭一揭前朝国主的伤疤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他还特地下过一道圣旨:每日供酒三石。给李煜浇愁。可就在李煜投降的当年秋天,他就去世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李煜的日子骤然变得更为惨痛。

宋太宗登上龙座时。按照惯例大赦天下,李煜也由“违命侯”进封为“陇西公”,但实际待遇反而下降了,甚至酒也停供了。幸亏有江南旧臣拼命求情说:“李煜借酒度日,如不让饮酒,他怎能活下去?”宋太宗只好继续供酒,心里却很不痛快,命令亲信大臣接管和处理李煜的所有公务。就这样,李煜闭门不出了,与所有的旧臣都断绝了往来。

宋太宗即位不久,还多次将小周后宣至后宫行幸。失去了权力之后,曾经甜蜜的爱情在此刻显得多么苍白。小周后每次回来都以泪洗面,李煜悲愤欲绝:自己不仅保护不了国家,甚至连男人的自尊也丧失殆尽。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是人呢?宋太祖灭了南唐,宋太宗夺走爱妾小周后。李煜惶恐地面对着这个非人的世界,茫然无措。他更加疯狂地用酒麻醉自己,然后在自我麻醉中用饱含愤恨的笔墨写下幽怨的诗词。他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是寂寞之苦,是亡国之痛,是自责之深,还是囚禁之愁?这一份无言的寂寞,无法诉说,只好紧锁在凄清月色的淡淡冷辉里,飘零在梧桐院落的飒飒西风中。他又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人生到头来,留下的是无穷无尽的“长恨”,不可改变。亦不可抗拒。

李煜的不幸之处,就在于命运赠给了他一副无形的枷锁,让他挣扎不脱,委弃不能,终而痛苦一生――“生在帝王之家,却无帝王之志;登上国主之位,却无国主之行;身处帝王之位,却又心怀赤子之情:欲保做人尊严,却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却又不忌言词”。国愁家恨、旧伤新怨的侵袭,让李煜痛不欲生,此恨绵绵,永无绝期。

归去: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生充满了转折,只是转折并不意味着转机。宋太祖驾崩,宋太宗即位时,李煜曾以为在绝望中迎来一丝光明,却不曾想。从黑暗走向更黑处。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剐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水自长流,花自飘落,春天自要离去。人生的春天也快完结。情已逝,恨常在,人生走到最后已成空。他已经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那是在七夕,月色与往年一样宁和,这是他降宋后的第二三个生日。这一天,小周后及其他所有入宋的嫔妃宫娥们都不约自到,大家凑在一起为他祝寿,电为自己“乞巧”,并且各展所长,吹笙抚琴,歌舞助兴。大家轮流举杯向他祝酒,他强颜欢笑,一一接受,可他心里有道不尽的苦难、洗不尽的沧桑――家国破损,江山易主:荣华富贵,玉树琼枝,已然烟消云散。春花还会再开,秋月同样会再圆,年年岁岁,到底何时才是尽头呢?自己只能将所有的苦闷揉碎。独自咀嚼,悲从中来,他当下要来纸笔,一挥而就了《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敌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着酒兴,他命相随的宫女抚琴歌唱,不想歌舞之声惊扰了宋太宗。沉重而缓慢的敲门声响起,来人奉命给李煜送来祝寿的美酒。这瓶御赐的美酒有毒,毒物名“牵机药”。据说毒发之时,中毒者极度痛苦。

宋太宗没有他哥哥宋太祖的大度,听到《虞美人》这怀念故国的曲调怒火万丈。尤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句子让他不安,他恼恨李煜念念不忘故国,不允许李煜作为一个降虏还要念及所谓的“故国”。如今的国土,已改姓赵了,他料想,李煜终日所存的反叛之心,在此刻表露无疑了。于是夜半赐酒:只有这一杯鸩酒,才能换得他的长夜安眠。

只要喝下这杯酒,李煜就能结束自己痛苦的人生了。他面含微笑,凄冷而决绝,仿佛不再对今生流连,端起酒,仰起头,一饮而尽。据说他的死状极为痛苦,剧烈的腹痛让他的身体弯曲。头不由自主触碰到自己的脚尖。终于,他颓然倒地。身体定格成弓型,无声无息地走了。他对痛苦摆手,从中解脱,再也看不到人世间的悲凉了。他走了,微笑着离去了。那释怀的一笑,平静,安适,没有一丝浮躁,宛似一潭清泉,水波不兴,静影沉壁。

花好月圆的七夕节,李煜挥手告别了自己42年的人生。他在自己的出生之日死去,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又或许只有这个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才可以将他一生的波澜完美地诠释。孤独的烛光洒遍了凄冷的院落。无限的哀思在这个喧嚣的日子里绵延。

在宋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李煜是在泪雨与哀愁中度过的;身被囚。心却囚不住,喝下的苦酒与心底的泪水一齐化作词句汹涌而出,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李煜的可贵正在于从不矫揉造作,从不掩饰自己的悲伤与思旧情怀:正是怀念故国的情绪,正是不掩饰自己的那一颗真心,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幸运:绝代才子真绝代,薄命君王不薄命

后人有言评论李煜道: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时序更迭,光阴荏苒,作为皇帝的李煜死了,那个毒死他的王朝也早已死去了,但作为文人的李煜却成为了文学星空中一颗不灭的星星。同一个他,与风流烂漫的艺术世界长存。不幸亡了国家。他却有幸成了词宗。

《人间词话》说:“(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李煜虽然身在后宫,却保持了率真的赤子之心;虽然让他丧命的亦是那份率真,却也让他的词情真意浓。不管做不做帝王,他都是写诗填词的高手。他爱词,视词如生命,城破当日,没有填完的《I临江仙》后来也补上了结束的三句:“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李煜早期的词无不充满了脂粉气,温婉柔弱,缠绵悱侧,浓郁香艳。“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捣练子》),“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更漏子》),“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菩萨蛮》)。

到了后期,李煜的词渐渐脱去了浓丽色彩与脂粉气息。素颜明净,清水洗尘,胸中的真情自然流露。“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渡中江望石城泣下》),“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乌夜啼》),现实是痛的,梦也是痛的,日日夜夜,灵魂无一刻安宁。这些词句往往是发自肺腑的哭喊呼号,真情不可遏抑。

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李煜的词极少用典,绝不晦涩,摒弃文采,丽质本真,明净清丽,用语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似飘着花瓣的潺潺小溪,清澈见底,幽静雅致,而又满蕴着哀伤。纳兰性德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诗歌是汉语言魅力的最高体现,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情感与艺术手法融于一炉的,李煜的词更是将两者无形地融合在一起。看似口语。饱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经历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

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王国维也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李煜的词悲喜皆出天性,字字句句真情,未经天上人间的大起大落,如何成就词中珠玉万千粒?在痛苦中绽放的花朵总是触目惊心,“命运让李煜失去尊严,失去皇冠,失去国土,却在词的世界中把全部还给了他:在现实世界里让他流泪,流血,付出生命,却又把这些铸成一座千年丰碑。让千年后的我们仰望。赞叹”。

李煜的诗范文第3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设想

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课后习题引入他的《浪淘沙》进行拓展阅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

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感情基调:凄凉哀伤

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7、学生再次齐读本词。(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分析鉴赏——品读

1、师:刚才大家诵读了这首词,已经感受到作者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字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

词眼:愁

2、说一说:李煜有哪些愁?

往事之叹

愁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3、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分组合作探究): 李煜是怎样展现愁情的?

提示:从意象、关键词句、艺术手法入手,把握愁情的写法。

4、展示交流:

(1)品读意象

意象: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春花秋月:美好景象——亡国之痛

往事:锦衣玉食,九五至尊——往事之叹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故国之思

(2)品读关键词句

①又

“又东风”点明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②改

改:朱颜、地位、感受

不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

③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了设问、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突出愁思的广、长、多,把无形的愁思具体化,沉重的情感飞动化。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2、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息,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情感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④拓展:写愁思的名句。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列举一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3)品读手法

①诘问(自问)

宇宙永恒有常 昔日九五至尊

②对比

人生短暂无常 今日阶下囚

③设问、比喻、夸张

④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 ----自然永恒----景

虚写: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人生无常----情

(4)课堂小结

①、通过抓意象、把握关键词句和艺术手法,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愁绪:往事之叹、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一个亡国之君对他曾经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自然会惹来忌恨,招来杀身之祸,《虞美人》自然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②、归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诵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品读——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意象 关键词句 手法----感情)

(五)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思考讨论: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点拨: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梦醒之后身份错位的漂泊无依之感,离别之痛,对青春易逝、繁华不再、人生无常的无奈之情。

(六)课堂总结

1、小结: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虞美人》中表现出来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结的绝望之情,回首故国物是人非的凄凉悲慨,像春水那样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绪,都浸透了词人的血泪。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也就是《虞美人》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2、播放歌曲《虞美人》,学生小声跟唱。

(再次通过视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

3、学生背诵全词。

(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七)课后作业

1、必做题: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可以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写成随笔,也可以仿诗填词。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略)

2、选做题:

李煜作为一个文人是很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帝王,他不务朝政,纵情声色,是相当失败的,对于他的遭遇很多人认为不值得可怜,你怎么看呢?

提示:①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

②李煜的“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

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从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

李煜的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李煜 月亮 清新婉约 悲愤郁结 情感载体

在中国古代诗词的苍穹中,李煜无疑是一颗硕大永恒的明星。国破家亡之变故,以及“薄命君王”的悲惨际遇,玉成了李煜彪炳史册的“绝代才人”的地位。他以天生丽质、独标一格的绝妙好词,蔚为古今传诵的一大名家。

李煜,生活于钟鸣鼎食的煌煌帝王家庭,二十五岁继位做了南唐国主,但他却不失赤子之心,而且聪颖好学,“精究六经,旁综百氏”,“洞晓音律,精别雅郑”,工书、善画,尤精鉴赏,又笃信佛教。李煜既是一个感情丰盈的才子,更是一位艺术灵魂勃动的国主。艺术,特别是词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他生命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每当我沉浸于李煜词的意境中,为他性情率真、直抒胸臆的艺术家气质,为他塑造的美丽哀婉、富于性灵的艺术形象,为他单纯明净、精炼准确的艺术语言所震撼,而往往不能自已。读李煜词的次数多了,笔者发现他留下的三十余首传世之作中,竟有十七首写了月亮这个物象,投下斑斑月迹,闪灼柔柔月华,流淌汩汩月韵。杨义先生说:“明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他却又说“李白以宋玉、曹丕以来的悲秋情调,改造了南朝乐府中倾于甜俗的秋月言情,使其秋月复合意象蕴含着清苦而慷慨的复合感情”。事实上,意象是由不同的意和象结合而成的,意象形成的关键是人意识的作用。也就是说,月亮本身只是物象,只有在各种情境中被观照、被表现的月亮才是意象。这就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物象还是名词、典故,它们作为意象的功能是进入一个诗歌语境,质言之即置入一种陈述状态中才能实现的。

我吟咏着,咀嚼着,觉得月亮融入了李煜的词魂,李煜的词魂化作了月亮,月亮与李煜合为一体了。李煜前期的词清新、婉约,月亮则成了他抒发徘恻情感的载体。他的一首《玉楼春》是这样描述宫中纵情游乐的场景的: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尾句的月,既呼应首句的“晚妆”与“明肌雪”,晶莹地融成一体,更写出了带着微醉而飘然归去,瞩咐“休放烛光红”,惟有踏着清幽月色才惬意才畅快才有雅兴才有韵致的游乐心情。我想,也只有胸蕴绵绣文采的李后主,才会这般亲近月色、欣赏月色、感受月色、揽月色入词、托月色述怀。游乐也追求品位,讲究层次,乃是他的艺术家气质使然。

当娥皇恹恹地躺在病榻之上,其入宫之妹即与李煜暗渡陈仓了,后主真乃情种也。他在一首《菩萨蛮》中精雕细刻、淋漓尽致地描述摄魄的幽会: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好一个漂亮精彩的“月暗”。朦胧的幽光与迷蒙的轻雾与暧昧的情调何其谐和,淡雅的月色与“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与“一向偎人颤”何其相融,真是活了,神了,绝了。李煜将一首抒情小词的容量发挥到了极致,达到戏剧与话本的表现效果,仿佛闻到了那位怀春女子蹑手蹑脚步阶时衣裙玉佩发出的细微声响,和偎入情郎怀中胆怯而又欢快的颤栗与声,令我击节称妙,为之倾倒。

我真琢磨不透这个深居禁苑,锦衣美食,裁花剪叶,弄箫抚筝的李煜,竟能体验并写出《捣练子令》中那种离怀别感的情致: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围绕着“无奈夜长人不寐”,词中展示出一连串的具象:院静、庭空、寒风阵阵、砧声断续、月照帘栊。何其丝丝相接,环环相扣。风声、砧声反衬院静、庭空,而风声、砧声又落到“和月”这个词眼上,和得何其妥也何其妙也,和出了月的清幽、凄凉与孤独,更烘托出因生发离怀别感而“夜长人不寐”之“无奈”也。

李煜前期词作中,凡是着墨于月之处皆灵动,皆含情,皆多姿。《喜迁莺》抒写怀念心爱的女子,首句突起:“晓月坠,宿云微”,引出因相思而夜间难眠之人的“无语枕频欹。”此月有声有色也。《谢新恩》描写一个女子思念情郎,亦是首句即出月:“樱花落尽阶前月”。樱花落地,春光即逝,月照阶前,独守空房,何其清冷,更添“相思苦”。此月有情有意也。另一首《谢新恩》,写了“庭空客散”、“半卷珠帘”、“林风渐渐”之后,着笔于“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新月纤纤,淑女因怀人而憔悴人瘦也纤纤,引出了“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的感叹。此月有姿有态也。《虞美人》抒发春天的愁思,尽管满院芜绿,柳眼续春,却是“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撩拨人的似当年的新月,而“烛明香暗画楼深,满宾清霜残雪思难任”。此月有忆有思也。《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之句,那深夜杜鹃凄厉的啼声与凄冷的月色相迭,衬出人的悲苦心境。此月有韵有致也。

李煜四十岁时,宋军压境,金陵城陷,无奈为苟生只得肉袒出降,并子弟等四十五人随宋兵北上。“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从此,李煜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俘虏生活了。然而,屈辱的遭遇使这位钟情于艺术的亡国之君,更加冥顽不化地以变化了的笔触写出心中的哀痛与积恨,铸就了后期词章的灵魂,词中依然托月为情感的载体。李煜降宋一年后所写的《虞美人》,表达离愁别恨最为典型:

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种哀伤语真乃不堪卒读。故国风情千姿百态,在李煜眼中最不堪回首者“月”也。前人曰:“月是故乡明”啊。这月引发出处于家愁国难中的词人自己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凄苦,更是悲愤,是郁结,更是沉重。

李煜降宋二年之中所写的词章,句句是愁,句句是恨,句句是泪,句句是梦,句句皆是真情实感的结晶。他在《望江南》中,恨煞梦里繁华景象中的月亮,“花月正春风”却教人“肠断更无疑”。他在《浪淘沙》中有“晚凉天净月华开”之句,遥想金陵月将玉楼瑶殿投影于秦淮河,却叹一切繁华已成空花,“往事只堪哀”。

中国古代词坛上,李煜不愧是写月的能手,高手好手妙手,他能于写月、高于别人写月,恰到好处地写月,妙趣横生地写月。即使是处于囚禁的环境之中,依然忘不了那一轮牵魂系魄的月,月是他心中的瑰宝,也就化作了词中的瑰宝。民间传说“鹊桥相会”的七月七日之夕,正是李煜四十二岁生辰,他依然教故伎奏乐,声传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令赐药毒死李煜。而演奏的那支曲子,乃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虞美人》,悠悠地传出“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在这哀婉而美丽的乐声中望着天边一弯新月,永远地闭上了含泪的眼睛,永远地停止了词魂的勃动。

参考文献:

[1]詹幼馨.南唐二主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李煜的诗范文第5篇

摘 要:李煜后期作品多数为言愁写恨之作,表现了词人经历沧桑巨变,从一代帝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和悔恨。本文运用认知诗学的意象图式理论,探究李煜愁恨词中意象图式及隐喻的认知关系,发现其愁恨词主要采用了容器图式和路径图式两种意象图式类型,这与词人所处的环境及其在带有自身情绪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有关。用图式理论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人诗词创作时的心态和人生感悟。

关键词 :意象图式 李煜 愁恨词 容器图式 路径图式

一、引言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是南唐的亡国之君,同时也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艺术家。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三年后又被宋太宗赐酒毒死。从历史的评价来看,李煜不是一位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其词作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煜的词以南唐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李煜前期词大多是对人生恣意欢乐的描写,而后期词多描写伤怀故国、追忆往事,无论在词的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其词的最高境界。在他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中不难发现“愁”“恨”是其中主要的抒情基调。目前对李煜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其修辞手法、艺术表达效果等角度的分析,本文尝试从认知诗学的视域解读李煜的愁恨词,力求找出文学语言创作与作者内心世界及其对现实世界认知之间的关系。

二、意象图式及隐喻

作为认知诗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象图式来自于人们与世界互动获得的感知经验。我们的身体始终处于和外部客观世界的接触和互动之中。意象图式就产生于这些看似无关的活动之中并使这些看似无关联的活动相互连贯,给抽象的活动赋予具体结构(李福印,2007:81)。意象图式是最基本的认知结构,是隐喻的基础。当一个概念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特别是从具体域向抽象域映射时,意象图式在其间发挥着关键作用,为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主要依据(王寅,2006:177)。

Johnson认为意象图式和隐喻在从感知体验到认知运作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Johnson(1987:126)总结了27个典型的意象图式,包括:容器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部分-整体图式等。

对意象图式的探讨和应用主要是集中在语言学领域,Turner(1989)大胆尝试把意象图式理论应用到了文学语言分析领域,开辟了此类研究的一个新视角。Freeman(2002)也将意象图式理论扩展到对诗歌的研究。中国古诗词中有着大量的隐喻用法和特定的意象,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识解的重要手段,可用来分析中国古诗词,了解词作者的心灵活动。李煜入宋后写的愁恨之作最为人所喜爱,本文选取其中的经典词作,分析诗词所蕴含的意象图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李煜“愁恨词”意象图式分析

意象图式与人的经验和切身体验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产生了不同的意象图式,从而构建不同的隐喻。李煜后期词中,容器意象图式、路径图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隐喻意义。

(一)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及其隐喻意义

容器图式是意象图式最基本的图式之一,产生于人自身体验,建立在一系列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物理空间关系之上,它包括容器内部(interior)、外部(Exterior)、界限(boundary)三种结构成分(Lakoff,1987:272)。容器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和语言表达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容器隐喻使我们将容器概念图示投射到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非容器概念中,即把不是容器的地域、时间、事件、心境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能进可出,从而来组织和描述这些相对不熟悉或较难把握的抽象概念和经验。

地域常常被视为容器。在物理空间范围之内就是在容器里面,在范围之外就在容器的外面。李煜归宋之后,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不仅做人的尊严丧失殆尽,就连人身自由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词人在描述自己的境遇时,把这栋囚禁自己的高墙深院视为闭合的容器,在容器里面就意味着受困于其中,无法摆脱。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词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的上片是词人登楼所见之景,词人的视点,或仰视天空,或俯视庭院,都是限制在“容器”之内的一种打量。“西楼”“钩月”“梧桐”“深院”,这些意象均被纳入地域“容器”。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词人所选择的这些意象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悲伤的认知。词人如同“寂寞”梧桐一般,牢牢地被“锁”于“深院”之中,身陷囹圄,失去自由。下片则以直白的方式,道出了词人进入这“深院”容器之中的感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今朝苟延残喘的阶下囚,亡国之君的沉痛,往事成空的悲哀,人生长恨的遗憾尽含在这“滋味”之中,去国之愁,亡国之恨,欲言难言,读来令人尤为伤痛。

人们常把困境当作难以摆脱的境地,一旦陷进去就很难摆脱,故而“境况是容器”。若在容器的里面,则经历该状态;若在容器之外,就脱离了该状态。在《乌夜啼》中李煜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此,词人借用“林花”“寒雨”“晚风”“流水”等景物衬托自己权势风光不再、处境悲惨的心情。栉风沐雨,林花凋谢,残红狼藉,春去匆匆。美好的一切就这样匆匆离去,词人陷入无力挽回的失落状态中。花本无泪,“胭脂泪”实际上是词人移情于花,其身世世变,泣血洒泪,不亦色若涂败的胭脂?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面对风雨摧花、逆臣误国却无力护花、无力回天,在默默的惋惜哀叹之中,他感受到了“人生长恨”这样意义深广的生命主题,水之必然长东,人之必然长恨,可见其愁恨之深重。

又如在《浪淘沙》中,李煜写道:“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此词描写了是李煜归宋后幽闭时的心情。被俘入宋后,李煜总是难忘故国的“往事”,身陷“往事只堪哀”的境况中不能自拔。眼前景和心中事两相对照中流露出词人浓重的失落感,故而“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不卷,终日谁来?”在这个阶藓帘静的场景中,可见后主亡国之后生存环境的荒凉和冷清。在这种状态下,后主只能对月倾怀,而对故国的思念和怀想并不能解脱其心中的屈辱和痛苦,“空照”二字表现了词人内心无限的落寂。江山一失,永难回归,其痛悔悲愁的情绪溢于言表。

李煜词中隐喻性语言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环境及其在带有自身情绪过程中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有关。用容器图式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人诗词创作时的内心状态。

(二)路径图式(Path Schema)

路径图式,即始源-路径-终点图式,指由一处到另一处的具体的或抽象的过程,有起点(source)、终点(destination)和系列中间各点组成,基本逻辑是一个动体从起点在一定方向下沿着一条道路到达终点。

作为一个核心的认知概念,路径图式除了构建“运动”之外,它还为复杂的隐喻思维提供了基本的认知结构,支配着我们对于“有目的行为”的理解。路径图式体现在人们用一个结构相对清晰、具体的始源域去认识和表达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抽象的目标域的隐喻思维活动中(蓝纯,2005:112)。在这个“目标行为是一种自行运动”的隐喻中,起点映射人现在的状态,终点映射人意欲达到的目标,而路径用来表征实现目标的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路径”意象图式是如何在李煜的愁恨词中发挥作用的。

以《破阵子》为例。李煜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该词写于亡国之时,是李煜作为丧国之君痛定思痛的内心独白。该词使用倒叙的手法,起点映射的是后主现在的状态,身受亡国之痛和臣俘之辱所造成的双重苦难,精神上不堪其苦,面容上不堪其瘦。当美好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人们往往依赖回忆,往日的一切开始变得更加细腻和美好。从眼前的情景出发,后主的思绪回到了往昔,楼阁壮丽,山河广阔,草花鲜美的江南是其思绪的终点。这一“位移”映射出后主对江南故国深厚的情感和无限的留恋,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该词下片中又涉及到一个路径图式,后主从今忆昔,又将焦点从现实推回到国破家亡之时,重现自己辞庙之日,听教坊离曲,挥泪宫娥之时。从“归臣俘”到“辞庙日”,再到“垂泪对宫娥”,这些动态、连贯的一个个事件构成了路径途经的各个中间点,连接着起点和终点。这番回顾可谓后主情感积淀的大爆发,是其对政治、对人生的深层体会与领悟,对往昔种种错误的追悔。

从李煜构建的路径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象“位移”的目标,多为虚幻之念想,多是忆旧忆故,意象往江南故国方向运动。如《虞美人》中,后主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可见李煜国破家亡后内心的挣扎,身陷囹圄,心系故国,这当中的被迫与不舍、含悲饮恨暗结其中。在后主入宋后写的愁恨之作中,梦,这个意象频频出现,而南唐故国无一例外是这个路径运动的终点。后主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之路,只好遁入梦乡逃避,求得心灵的片刻安慰。梦成为现实的补偿,借助一次次梦境,词人从空虚落寂的如今这一源点奔向昔日春光无限好的江南,完成了一次次的精神慰籍之旅。如在《忆江南》的两首小词中,后主分别这样写道:“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词人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故国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然而,梦境愈是美好,梦醒愈是悲凉。梦中的盛况反衬了今日之孤寂,今日悲凄之境又倍增了对往日美妙生活的眷恋和想往。身在汴京,却心思故国,故国不堪回首,却又频频回首,长歌当哭,怎能不肝肠寸断、涕泪双流。“多少恨”“多少泪”正是词人内心沉痛难耐的几多写照!

四、结语

意象图式与人的经验和切身体验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意象图式转换和映射进行预测和推理。可以看出,李煜后期词中,亡国的悔恨,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李煜诗词中容器图式的出现,与李煜羁押汴京有关。身陷囹圄的恐惧,忍辱负重的凄凉,对自由的渴望,对命运的思考,种种生存的痛苦体验,投射在各种意象中,这些意象以“容器”模式组合、衔接,酝酿出词人的凄楚情思。而路径图式的大量出现,则多与其国破家亡的境遇有关,是李煜频频抚今追昔、回望故土的客观经验的一个投射。它承载着李煜被囚生涯的茫茫愁思,勾画着李煜曲折的阶下囚的心路。

意象图式在诗词中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意象图式往往融合在一起,激起人们多种身体经验,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借助认知诗学的意象图式理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词作者的心态和人生感悟,理解欣赏其作品。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叙事语篇视角的认知诗学研究”[13YJA74008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李煜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从认知诗学视角”[2462012KYJJ10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0-85.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koff,G.& Turner,Mark.More than cool Reas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5]Freeman,H M.Momentary Stays,Exploding Forces[J].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02,(30):73-90.

[6]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相关期刊更多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水利建设与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教育管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