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范文第1篇

1、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而公司制企业与独资或合伙企业最大的差异在于股东的责任是以出资额为限,也即其责任是有限的。

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通常由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含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其他综合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构成。

(来源:文章屋网 )

所有者权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所有者权益;重新;定义

会计要素是会计原理的基础。正因为有了会计要素,才有了会计要素之关系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这一会计等式正是会计原理的核心。因为正是这一会计等式的产生,才引出了复式记账和设置账户等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才形成了比较完善和成熟的财务会计。而作为财务会计基础的会计要素—所有者权益,由于其定义不准、含义不清,使得与其相关的内容说不清、道不明,给会计实务及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现行所有者权益定义的不足

现行所有者权益使用的定义,如我国2006年颁布并使用至今的《会计准则》之《基本准则》第五章定义所有者权益为:“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另外,在2001年颁布并使用至今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四章定义所有者权益为:“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会计方面的其他资料如会计教材中也都是使用类似的定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资产-负债)的索偿权”。笔者认为以上定义有以下不足:

(一).由上面的定义看不出所有者权益到底是什么,什么属于所有者权益或什么不属于所有者权益,没有具体标准。只是给出了所有者权益的计算方法: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二).前面说过,会计要素是会计原理(财务会计)的基础。只有先有会计要素,才会后有会计要素之关系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而在定义会计要素—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中直接引用后有的会计等式,这在先后顺序上或逻辑上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在目前的财务会计教材中普遍使用这样的定义尤显不合理。因为在会计教材中都是先定义六个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然后再论述会计要素之关系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成立。这样就形成先引用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来定义会计要素—所有者权益,然后再利用所有者权益来论述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成立。这种由A成立来证明B成立,再由B成立反过来证明A成立的做法,在逻辑上陷入了循环推论的怪圈。

二、所有者权益的重新定义

了解了现有定义的不足,下面探索对其重新定义。

先定义权益:是企业参与主体因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

因权益拥有人与企业的关系不同,权益分为债益和所有者权益。

(一)、债益债权人因交易或事项(专指企业通过负责取得资产或通过负责发生费用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

比如,1.因商品交易形成的应付账款等;2.因劳务交易形成的应付职工薪酬等;3.因借款交易形成的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等。这些都是企业因交易形成的负债,对债主来说,就形成对企业资产的索偿权,即债益。

除了因交易使企业形成负债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使企业形成负债,即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企业征收的各种税收,也使企业形成负债-应交税费,对国家而言也属于债益。

债益的拥有人—债权人与企业是债权债务关系。

(二)所有者权益企业所有者对企业不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的索偿权。

因企业的所有权属企业所有者,所以,凡属于企业的资产也就属于企业所有者所有。也就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不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拥有索偿权。这种索偿权就叫所有者权益或业益。

由此,对所有者权益重新定义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不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的索偿权。

三、新定义避免了老定义的不足

(一)与老定义相比,新定义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但实质上新定义含义清楚而准确。哪些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权益属于所有者权益或不属于所有者权益,标准很明确:凡不通过负债取得资产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权益均属于所有者权益。

(二)新定义中没有引用会计等式,避免了循环推论的怪圈。

四、在新定义下相关内容的论述、论证变得直观明白

(一)所有者权益内容的论述、论证。

所有者权益的形成包括以下内容: 1.所有者投入资本,2.各种情况形成的资本公积, 3.企业的经营成果。

由新定义很容易看出,通过上面这些交易或事项取得的资产未形成负债,所以由这些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权益都属于所有者权益。但由老定义看不出这些内容为什么属于所有者权益。

上面1、2两种情况属于所有者权益很明确,不再叙述。为了将第3种情况看的更清楚,详细说明如下:

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收入——费用

收入是指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入等在内的广义收入。

费用是指包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投资损失、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在内的广义费用。

(1)当收入等于费用时,企业的经营成果为零。这相当于企业用成本100元的商品卖了100元。这时企业不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为零,所以这时企业的资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金额上均不变。

(2)当收入大于费用时,企业盈利。这相当于企业用成本100元的商品卖了120元。这时,企业不通过负债取得20元的资产,由新定义得出所有者权益增加20元。增加的20元所有者权益就是由20元的经营成果形成的。

(3)当收入小于费用时,企业亏损。这相当于企业用成本100元的商品卖了70元。这时,企业不通过负债取得-30元的资产,由新定义得出所有者权益减少30元。减少的30元所有者权益就是由-30元的经营成果形成的。

(二)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立的论述、论证企业所有资产的取得不外乎两种情况:通过负债取得的;不通过负债取得的。故有等式:企业资产=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不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而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与形成的负债在金额上是相等的,负债与债益在金额上是相等的。

而不通过负债取得的资产在新定义下与所有者权益在金额上是相等的。

这样上面的等式就变换成: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债益+所有者权益=权益

或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净资产

所有者权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关系;上市公司;股权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计理论;负债

一、现行的会计理论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现行的会计理论认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推导出资产=资本,资本=负债资本+权益资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现行的会计恒等式产生于15世纪末,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其理论建立在以历史成本法计量属性基础上,其会计报表反映的以历史成本将不同时点、不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进行累加,从而产生相应的会计恒等式。而历史成本法建立基础的条件,一是币值稳定假设,二是社会平均生产率不变假设,二者共同构成历史成本原则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因此,资产计价的结果,是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格始终保持一致。即某项资产要求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一般不作调整。

二、上市公司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又称股票净值或账面价值,是每股股票所代表的实际价值。在没有优先股的条件下,每股净资产是以公司净资产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股份计算的。股票价格又称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证劵市场买卖的价格。股票市价一般由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但同时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供求关系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作用于供求关系而影响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因素:1、供求关系;2、公司经营状况;3、宏观经济因素;4、政治因素;5、心理因素;6、政策与制度因素;7、操纵因素;8、其他要素。由于股票价格受上述因素影响,股票的账面价值总是不等于股票市价,在一般情况下,股票市价要高于账面价值。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净资产总是不等于所有者权益体现的股权价值。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关系

企业整体价值观认为,净资产是指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的现金流入的现值,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过去形成应该归属所有者享有的经济利益。说的更通俗些,它是企业过去形成自创无形资产及所有者投资的成本并且包括机会成本。两者之间在会计计量上并不完全相等,也并不是同一概念。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计量模式的不同,体现的价值属性也就不同。在历史成本法下,所有者权益是将反映投资者过去在不同时点上投入资本进行累加,而不反映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计量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就是所有者权益的股权市价。因此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严重失真,从而越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凸显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要素应该按照同一时点市场价格计量即会计要素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的价值,在不同一时点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因此使资产、资本的账面价值与市价存在差异,即: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市价-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所有者权益与历史成本计量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利得或损失计入利润,反映在所有者权益当中,也就是说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视为所有者权益价值变动,即形成会计等式:资产市价=负债市价+所有者权益,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现行会计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是该时点的股权市场价格,对上市公司而言,该时点的股权价值即股票的市价,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的方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因此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会计信息并不真实、有用,使投资者无法进行评判、决策。仔细分析发现,采用现行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反映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既不是投入成本价值,也不是重置成本价值、交换价值、更不是在用价值,它反映价值是介于在历史成本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值,显然不符合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的特点,使价值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没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从而会导致其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我们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的价值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即净资产来源于资产与负债的减项,所有者权益对上市公司而言,就是股权市价,非上市公司而言,要采用技术评估的方法,确认所有者权益的真实价值,这也完全与实际情况相符。

四、结论

从法律意义讲,净资产最终归属股东所有,但我们由此并不能得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的结论。这主要是由于在不同的计量模式下,体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属性不同,不同的价值属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不同时点具有不同价值,不同时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具有可加性、可比性。因此考虑时间这一因素对会计要素计量的影响,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同一时点的净资产的价值并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并且这也完全符合科学逻辑与客观现实的。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1-6

[2]会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王光远.福建教育出版社

[3]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所有者权益范文第4篇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依赖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依赖人的努力,人的努力程度依赖与时代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由知识的创新者和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决策权、经济增加值的支配权,就是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因此,由知识取代资本在会计确定所有者权益时的地位是历史的必然。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一巨变必将对当代以资本为主导的会计体系带来重大冲击,终将导致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大变革。作为界定企业法人资产权益范围的所有者权益,也将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由资本为主导,改为由知识主导。即企业的产权由知识的创新者、所有者掌控。

一、知识经济的创生

20世纪80年代,原美国总统克林顿第一次使用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这种叫法。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展示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时代概念,20世纪末及若干年世界经济将过渡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1988年中国新时代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期间,同志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2005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国家主席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大讲话,他指出: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起直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回首上个世纪末全球经济状况,我们发现俄罗斯金融动荡、东南亚金融危机、欧洲经济发展迟缓、日本经济衰退,但美国经济却一枝独秀地保持多年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研究表明:美国经济的确与众不同,出现了许多传统经济规律无法解释的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就是知识经济。美国政府则宣称: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

可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人们已经可以看见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必将对经济体制、结构、运行带来巨大冲击,也将导致会计体系的重大变革。

二、知识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纵观多年来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在1996年的定义比较确切。它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手段,以知识为主导,以重置成本为原则面向未来的动态经济。严格区别于“土地经济”、“资本经济”。土地经济(农业经济)是以体力劳动为手段,以土地为主导的静态经济。土地的本质是自然资源。资本经济(工业经济)是以积累为手段,以资本为主导,以历史成本为原则的静态经济。资本的本质是人类用于再生产的剩余劳动产品。知识的本质是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等。

土地经济时代土地在生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生产中知识的含量极低,谁拥有土地谁就拥有了对经济的控制权。因此,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之说,对有功之臣最大的封赏就是“裂土分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知识不断的积累,人们生产生活的不断实践,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这些剩余的劳动产品如果用于消费,那就退出了经济循环,如果与劳动、知识相结合那就成为了资本。在资本经济时代资本在生产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社会生产中知识的含量较高,但更新速度较慢,谁拥有资本谁就拥有了对经济的控制权。因此,才会有“金钱万能论”。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使人们产生“知识爆炸”的感觉。知识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从各生产要素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宰,也就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命周期被压缩,经营风险加剧,出现了虚拟公司;企业的价值不再取决于过去的投入,而是由企业未来的创新能力来决定,微软公司、Google公司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有人把微软比作全世界最大的脑力压榨机。在这座知识工厂里,盖茨是全球知识精英的超级工头。在其带领下,员工的心血智慧结晶为众多畅销软件,使微软成为有史以来最具价值的知识创新型企业。难怪盖茨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也许,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所在。

三、所有者权益的本质、功能及其变革趋势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谁拥有了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谁就实际掌控了企业的产权。

(一)所有者权益的本质及其变革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负债=债务本金+债务成本”

“所有者权益=股本+股本成本+经济增加值(EVA)”

由于债务成本与股本成本都是企业资金的使用成本,因此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差别就在于所有者权益独占了经济增加值。笔者认为所有者权益的本质是经济增加值的支配权。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所有者权益的主体将发生变革,逐渐由具有创新知识作为股本的投资人取代传统的企业投资人。

(二)所有者权益的功能及其变革

1.资源配置功能及其变革

所有者权益的本质是经济增加值的支配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是对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过程。资源配置合理,则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增长;资源配置不合理,则生产效率下降,经济效益减少。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的重心是知识创新,即需求的创造、市场的创造,而不是一味地只加大资本的投入,靠规模、靠竞争取胜,否则无法保证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2.激励功能及其变革

股东对企业进行投资,参与企业的经营,最终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通过给予稳定的预期,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有者权益的本质是经济增加值的支配权。可见,所有者权益具有激励的功能。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知识的员工都将在所有者权益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知识取代资本在会计确定所有者权益时的地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土地经济(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结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业为主,工业处于手工业阶段,而商业处于简单的物资贩运阶段,生产者只需要了解收支状况及结果。因此,单式簿记成为这一历史阶段会计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借贷成为扩大规模的重要手段。当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逐渐在封建社会内部取得优势,当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力量显露头角的时候,“资本”来到人间,意味着资本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明晰产权和利润计算成为会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单式簿记就被复式簿记取代。

随着资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从手工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加剧,再加上通货膨胀、银根紧缩、经济危机发生频繁,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严重困难。于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管理会计便应运而生。

可见,会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史。当今,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它必然会对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的思想行为带来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也将对会计带来巨大冲击,必将随之进行适应性变革。

(二)所有者权益的变革是知识经济时代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经济资源之所以要优化配置,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总是稀缺的。我们说某东西稀缺,实际是指要获得该东西必须放弃其他某些东西以及为获得该东西而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比如,某市把办工厂的资金用于办学校,这意味着某市居民就业的机会减少,而上学的机会增加。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优化,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给谁和资源作何用途。就好比若把土地分配给牧人,那他将用于养羊;若把土地分配给农夫,那他将用于耕种。同理,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本质是经济增加值的支配权,若资本所有者掌握了此支配权,将用于资本的保值、增值,若知识所有者掌握了此支配权,将用于知识的保值、增值,而知识是知识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要素,知识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知识取代资本的地位能优化资源配置。

(三)所有者权益的变革有利于知识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发展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程度,而这一认识程度的深浅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市场中是以“经济人”的形式存在,“经济人”是西方正统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它假定个人行为的基本动力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经济行为乃是理性追求利益极大化的行为,而以此行为模式出发所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追求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经济模式。“经济人”的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也就是取决于有效的激励机制。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人的能力的发挥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而所有者权益就具有激励功能,所有者权益的拥有者,不仅能支配企业的现有资产,更主要的能支配企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这样,若知识取代资本在确定所有者权益时的地位,就能极大的激发“经济人”从事知识的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四)所有者权益的变革是知识所有者的自觉行为

所有者权益范文第5篇

在对2007年年报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审计时,首要工作是先行检查执行新会计准则时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衔接过渡,并据以评价2007年年报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年初数填报的适当性。审计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年初数,可分两步进行:

1.检查报表格式转换衔接的适当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第38号准则”)规定,在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当对所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并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审计时,如果企业已按规定编制2007年期初资产负债表,可先从形式上检查报表格式的正确性,即检查其格式是否与《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所附报表格式一致,而后再在实质上检查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是否存在错报。如果企业没有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注册会计师可对照2006年年报期末数、第38号准则、新报表格式和衔接要求,专门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作为自己的审计工作底稿,然后对照2007年年报的年初数,检查和评价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转换衔接的适当性。

2.检查有关项目衔接过渡的正确性。第38号准则规定,执行新会计准则时,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的,包括:①追溯确认资产弃置费用增加的负债;②追溯确认解雇职工补偿而增加的应付职工薪酬;③追溯确认首次执行日前股份支付而增加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④追溯确认或有事项形成的预计负债;⑤追溯确认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⑥追溯确认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而增加或减少的金融负债等。

除以上已列举的事项外,执行新会计准则时其他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均采用未来适用法。而对采用未来适用法的相关项目,还存在一个重分类即会计科目、报表项目进行分解组合的问题,比如原应交税金与其他应交款合并成应交税费等。

年报审计时,应逐项对照2006年年报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期末数和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凡按规定应追溯调整的项目,检查其是否已按规定调整?调整的结果是否符合第38号准则的规定?凡按规定应进行重分类的,应检查其是否已做重分类,分类方法及分类后计入新报表年初数的金额是否正确?同时,还应检查企业对追溯调整和重分类的项目是否已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二、负债项目期末数的审计

1.交易性金融负债。这是新设的流动负债项目,其列示的为企业持有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审计该项目时应注意:①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衍生金融工具确认形成的负债,在“衍生工具”科目核算。②已经被指定为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的金融负债,应分别在“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科目中核算。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三个科目的期末数中属金融负债的内容,均不在“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列报,属金融证券企业的,在“衍生金融负债”项目列报;属一般企业的,在“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列报,同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具体内容、金额和计量方法。

2.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是由原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合并后的新科目,其核算和规范除合一外,与原会计制度基本相同。应付职工薪酬除由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两项目并入外,还包括从其他负债项目分离出并入的内容,如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辞退福利、股份支付等。

在具体概念范围上,审计时应注意:①职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全部“在册”或“非在册”人员,即包括所有的全职、兼职和临时工,董事会、监事会会员等。但是,以组织名义向企业提供与职工相似的劳动服务,定期或不定期以组织名义向企业收取费用,不论该组织是企业还是包工队甚至小组,其收取的费用均不应视为职工薪酬,而应作为一般劳务费用。②职工薪酬,包括企业为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利,而且包括提供给职工子女、配偶和其他被赡养人员的福利等。③养老保险费和非货币利:养老保险费应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也包括为职工购买、由企业负担的各种商业保险待遇;非货币利既包括以自产产品发放给职工的福利,也包括将自有资产、租入资产无偿或象征性有偿提供给职工使用而支付或应确认的费用,以及为职工提供无偿医疗保健服务、膳食等。

审计时,一方面可结合对“其他应付款”等项目期末数的审计,检查有无应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混入或滞留其中,另一方面应检查有无已发生的属于职工薪酬的费用直接从损益中列支而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过渡的情况。对于前者,应建议企业调整更正;对于后者,可不要求企业调整账务和报表,但应建议企业调整报表附注“职工薪酬”附表中的相关数据。

审计职工薪酬中的职工福利费时还应注意:《财政部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企业不再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费,2007年已提的应予冲回,企业开支的福利费,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年初应付福利费余额为赤字的,冲减年初留存收益,不足时,计入未分配利润,用以后税后利润弥补;年初应付福利费余额为结余的,继续按原规定使用,用完后按新规定开支。审计时,如果企业没有按新规定执行,且应付职工薪酬的职工福利费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大于年初余额,应按其差额通过原计提的渠道冲回;如果期末余额小于年初余额,则可不做账务处理,但应告知企业以后应按新规定执行。

3.应付利息。这也是新的会计科目和报表项目。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上年末预提费用中的利息,应转入报告年度应付利息的年初数。②不论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主债务采用何种核算方法,计入应付利息的金额均为按主债务金额和约定利率或票面利率计算的金额。③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付利息,应在“应付债券——应计利息”科目核算,期末在“应付债券”项目列报,不得计入本项目。④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其按期计提的利息应在应付利息或长期借款中单设“应计利息”明细科目反映。由于新会计准则对此讲得比较含糊,且有些矛盾,因此,审计时无论企业将这种利息置于哪个项目,注册会计师均不必提出异议。

4.其他流动负债。这里的其他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核算和列报方法,与原会计制度的规范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①应付股利必须在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查批准利润分配方案后才能确认,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不做账务处理,只在附注中披露。②原其他应付款中属于职工薪酬等其他项目的内容,不得在该项目核算和列报。

5.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这两个项目在原会计制度中即存在,具体审计时应关注新会计准则下其核算方法的变更:①按实际利率法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②长期借款中除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调整外,分期付息到期还本、按约定利率计算的利息不再包含在借款账面价值中,而改在“应付利息”项目列报。

如果企业发行了可转换公司债券,审计时应检查其是否已按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其负债成分和所有者权益成分进行分拆?分拆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否适当?如果未分拆,检查其未分拆的理由是否适当?如不适当,应建议企业更正核算方法,按分拆后金额分别在“应付债券”和“资本公积”项目列报。

6.其他非流动负债。这里的其他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应

付款、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核算和列报方法,与原会计制度的规范也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①在新会计准则下,递延税款贷项应改为递延所得税负债,而所得税核算一律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债务法。另外,2007年年末递延所得税应按25%税率计算,审计时发现按33%税率计算的,多计的部分应冲回计入当期损益。②在新会计准则下,“递延收益”科目的核算内容既包括待确认的政府补助收益,还包括售后租回交易中资产售价与其账面价值之间待分摊的差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该科目余额应与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中的贷方余额一并记入“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

三、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审计

1.资本公积涵盖范围变动。在新会计准则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形成的损益,将固定资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有效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以及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中权益成分的公允价值等,均在资本公积中核算;但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政府补助形成的收益,以及债务重组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和受捐赠利得,均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而改在营业外收入中核算和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