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范文第1篇

1、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2、在温度为零摄氏度的空气是每秒331米 ;

3、在温度为十五摄氏度的空气是每秒340米;

4、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空气是每秒346米;

5、在软木中是每秒500米 ;

6、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煤油是每秒1324米;

7、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蒸馏水是每秒1497米;

8、在温度为二十五摄氏度的海水是每秒1531米;

9、在冰中是每秒3230米;

10、在铜棒中是每秒3750米;

11、在大理石中是每秒3810米;

12、在铝棒中是每秒 5000米;

声音的传播速度范文第2篇

主备教师:段春芬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2.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指的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其核心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声音的一些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在本章中是基础和重要的知识,所以在本学科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要的基础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声音是怎样的产生的、怎样传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 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

2、目标分析: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就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而真空不能传声。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就是指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传播的快,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并受温度影响。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会利用回声测简单的距离指的是通过例子,应用声速,速度公式计算简单的距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理解,其中关键是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来获取知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直尺、音叉、乒乓球等器材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对话,把声音关闭,让学生搞不清楚对话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把声音打开,学生就清楚对话的内容和意思;从这两个巨大的反差中,引出声音的重要性。

让同学感知周围的声音,声音无处不在,丰富多彩,从而引入新课,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二)进入新课:

问题一: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心理反差,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生活中的声现象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物理,而且便于学生理解与探究。

师生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1)让纸张,直尺,自己等发出声音,观察这几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2)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止发声。

小问题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尤其强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动手后交流,得出共同的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总结并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小问题2:有些发声体的振动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能用什么办法来感知发声体的振动呢?

(有时候听到声音,但是我们没有感知到它的振动,学生容易怀疑是否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由此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声音的有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演示:

方案(1):用音叉与乒乓球做实验,敲打音叉,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变化。

方案(2):在桌面放塑料小球,敲击桌面,观察塑料小球变化。

方案(3):扬声器对着烛烟发声。

教师强调指出: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实验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1) 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 转换法:把抽象、不明显的现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显著的现象。

(3) 放大法:把不明显的现象放大。

例题: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 振动停止以后,声音要慢慢消失

D. 有时候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问题二:(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传到耳朵的。

师生活动:

方案(1):在一个玻璃缸内盛有水,手拿两块石头在水中撞击,在外面也能听到撞击声。

方案(2):把一个正在广播的收音机用塑料袋装起来,用细线吊着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样也能听到收音机的声音

方案(3):一位学生耳朵贴紧桌面,另一同学用手摩擦桌面,能清晰的听到声音。

小问题1: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到耳朵?

引导学生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

师生活动:播放一段“神舟九号”宇航员在太空交流的视频。

小问题2:宇航员之间是直接进行交谈的吗?这是为什么?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并强调:人耳听到的声音大多数是靠空气传播的。

小问题3: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向外传播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引出声波。通过水波类比声波。

并总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音发出来我们就能立刻听到声音吗?百米赛跑,在终点计时,我们先看到冒烟还是先听到枪声?还是同时?

问题三: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声速有什么决定因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引入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小问题1: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就像物体运动一样,有快有慢,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0页,知道15℃是空气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30页小资料,注意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和不同温度时的声速。

小问题2:阅读资料,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吗?声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师生活动:

(由实例:小时候同学们都玩过弹珠,弹珠弹出去会被反弹回来;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撞到桌面又被反弹起来……听回声,引出下一问题)

小问题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也会反射回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把这种被反射回来的声叫做回声。人们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s。

应用回声测距:

例:拍手后0.5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当时的气温为15℃)

已知:v = 340m/s, t = 0.5s/2 = 0.25s

求:s

解:由s = v×t = 340m/s×0.25s = 85m

答:人与墙壁间距离是85m。

六、目标检测:

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2、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撞击产生_______而发出的。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人的耳朵的。

4、对着山崖高喊,1.5s后听到回声,人距离山崖有多远?

答案:(1)A(2)C(3)振动,空气(4)255m

七、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速度范文第3篇

播音是有声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环节。我们常说“播新闻不难。播好新闻却很难”。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播音语言在原有准确规范、朴实无华、圆润饱满、简洁明快的基础上,对于播音的语速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在当前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信息量的要求,促使了新闻播音要有一定的速度。要清楚明快。播音的语速究竟应该有多快,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主张新闻播音提速,有人呼吁让提速的播音慢下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曾经每分钟180~220字的慢语速新闻播音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语速过慢在单位时间里对信息量的缩减是显而易见的。二是语速过慢容易给受众造成拖沓、懈怠的感觉,播音状态显得无精打采,展现不出时代风貌。可以说,广播新闻播音的速度,是和社会生活节奏同步的。快速是时展对广播新闻播音的客观要求。而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播音员主持人在对待提速这个问题上出现了误区,一味求快,甚至有些播音员主持人每分钟的语速已经超过了300字。这样的速度不但超越了听众收听反应的极限,而且使播音员在播读稿件的时候对稿件的内容没有感觉,无法达到宣传的目的,影响了传播效果。本文欲从新闻播音提速的误区和解决对策谈谈笔者对播音提速的个人体会:

一、新闻播音提速的误区

1.一味求快,影响听众理解。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说和听的速度都有一个极限。传播速度太快,听众就无法接受或无法全面接受信息。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人耳的接受程度为每分钟240~300字。超过这个速度,听众辨析信息就会有一定困难。而且我们的受众在文化程度、社会阅历、理解能力是不同的。一旦盲目的追求提速,那么新闻播音就会极大的影响收听时的信息分辨率,影响受众理解,同时还会给人一种“喘不上气“的压迫感,让语言变成噪音。

2.一味求快,影响普通话表达。新闻播音以普通话为基础,要求吐字清晰,语音准确。有的播音员主持人一味追求提速。在播报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吃”字现象,归音不到位,发音不准确,影响信息的传递。一味的“快”、“赶”,平均压缩音节,没有度的任意提速。都会降低语音的清晰度,语流僵直,气息上提,处于“见字出声”的被动状态。造成播报的新闻内容肤浅不清楚。

3.一味求快,影响新闻播音的美感。我们都知道,播音是一项艺术创作性的工作。质量高的播音作品是在传播信息的基础上加上了美的因素。给人以美的感觉。新闻播音也不例外。如果播音员主持人一味追求快速,忽视了美感,没有任何启承转合,如同念字的机器,这样的播音只能说是“声音作品”而不是“播音作品”。

二、新闻播音如何提速

1.结合新闻的时代感、新鲜性的角度看提速。新闻是媒体宣传工作的主体。新闻播音工作是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播音就是把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及信息传播给受众,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时要牢牢把握新闻的新鲜性。播报新闻的时候要有传递播讲的欲望。在把握内容、驾驭稿件的前提下,体现播音有声语言的时代感,吸引听众,让听众感觉到新闻的快速度。

2.结合新闻稿件的体裁和内容看提速。新闻播音速度要根据每篇稿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并没有一定之规。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情感因素的稿件所要求的语速是不一样的。例如,播报娱乐体育新闻的时候,语速可以适当加快:播报时政新闻特别是传达大政方针的时候,要适当“减速”,从而体现播音的庄重感,加深听众的理解;宣读悼词的时候最慢。

3.结合播音员主持人自身业务素质看提速。新闻播音的提速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吐字发声功底。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语言自然让播音有了速度感。为了提速而提速绝对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只能是在过硬的业务素质的支撑下,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达到播音的提速。播报速度的“有度”提速就要: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在对整体内容的把握下少停多连。由于文字语言的表达和有声语言的表达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停连”就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新闻稿件播报中的停连要符合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要让人听懂。也可以用语气的转折和起伏来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由于受众是靠线性传播来接收信息的,声音稍纵即逝,所以只有加强对比。引起受众的注意才能让听众听清楚稿件的内容。

声音的传播速度范文第4篇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振动状态。传声介质是指能够传播声音的媒质,声音必须通过媒质传播,如气体、液体和固体。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介质指能够传播声音的媒质,媒质的性质包括该媒质的状态、温度、压力等与声波传播速度和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如声音在气体中传播以辐射特性为主,在固体中传播以传导特性为主,而在液体中传播时以上两种特性均存在。

(来源:文章屋网 )

声音的传播速度范文第5篇

春节时你放过“闪光雷”这种爆竹吗?把它点燃之后,一声巨响和一道光亮同时从那爆竹上发射出来.现在我们就用它来测量一下声速.

找一块秒表或带秒表功能的电子手表,准备几只“闪光雷”爆竹.到一片开阔的地方,甲同学拿着“闪光雷”站在一处,乙同学跑到距甲1km的地方,准备好秒表.当看到燃爆的“闪光雷”的闪光时马上按表,听到声音时再按一次表,记下时间,就可以计算声速了.

1738年,法国有几位科学家做了类似的实验,测定了空气中的声速.他们把两门大炮架在相距27 km的两个山头上.先在甲山放炮,乙山上的人测量从看到炮火到听到炮声的时间,然后再由乙山上的人放炮,甲山上的人测量时间.实验结果是,从甲山到乙山和从乙山到甲山的声速都是一样的,是337 m/s.

后来有许多实验证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和声音本身没有关系,炮声和雷声,高音和低音,声速都是一样的.但是,空气的温度不同,声速可就不同了:

-30℃时声速为313 m/s,100 ℃时声速为386m/s。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大约气温每升高1℃,声速就要增加0.6 m/s.

精确的实验还证明,各种气体中的声速是不同的.在同样状态下,气温为0℃时,二氧化碳中的声速是259 m/s,氢气中的声速是1284m/s,氧气中的声速是316m/s,水蒸气中的声速是494m/s.

必须指出的是,这里说的是声音在开阔的空间里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管子里传播的速度是会变快的.

掌握了声速的规律,就可以用它来计算距离了.有经验的战士根据炮火的火光和声响就能估计出大炮的距离.你能用一块秒表,根据闪电和雷声的时间差,计算出打雷的云层有多远吗?

二、一敲三响

关于声速,不妨再做一个实验.

一名同学在自来水龙头上敲一下,另一名同学靠在远处的另一个自来水龙头上听,如果两个龙头相隔足够远,并且是在空旷的地方,他会听到三声响.

一敲三响的道理很简单:第一个响声是自来水管传送来的,声音在金属中跑得最快;第二个响声是自来水管里的水传送来的,声音在水中跑得也挺快;第三个响声是空气传送来的,声音在空气中跑得最慢,也最微弱.如果两个同学相距不太远,也可能只听到两声响,因为第一声响和第二声响的时间间隔太短,人的耳朵分辨不出来.

这个实验证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衰减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第一次测定水中的声速,是1827年在瑞士的日内瓦湖进行的.实验人员准备了两只船,在甲船上,实验人员先在水里放一口钟,敲钟的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乙船停在距甲船14km远处,实验人员在水下放一个听音器,然后注意观察甲船,看到闪光后马上记下当时的时间,并测出几秒钟后才能听到钟声.实验的结果是: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四倍多(1450m/s).

人们又经过反复实验,发现水中的声速也受温度影响.海水里含盐的多少也对声速有影响.在各种因素中,温度对声速的影响最大,每升高1℃,水中声速大约增大4.6 m/s.

科学家们还测出了各种液体中的声速.在20℃时,纯水中的声速是1482.9 m/s ,水银中的声速是1451m/s,甘油中的声速是1923m/s,酒精中的声速是1168m/s,四氯化碳液体中的声速是935m/s.由此可见,声音在液体中传播大都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固体中的声速也各不相同.在金属中,铍是传声能手,在用铍做的棒内,声速可达12890 m/s,是空气中声速的38倍.聚乙烯塑料传声本领较差,声速只有920 m/s,不及水中声速快.软橡胶富有弹性,声音在里面走得很慢,速度只有30 m/s ~50 m/s,还不及空气中的声速呢!

知道了各种介质中的声速,我们就可以利用声速进行测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