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芳自赏的诗句

孤芳自赏的诗句

孤芳自赏的诗句

孤芳自赏的诗句范文第1篇

最早的咏梅诗,当是唐末诗人和凝的《望梅花》:

春草全无消息,腊雪犹余踪迹。越岭寒枝香自折,冷艳奇芳堪惜。何事寿阳无处觅,吹入谁家横笛?

诗的前两句交待了季节,当是冬雪犹余,草木尚未萌芽之时。在诗人的“望”中(也就是想象之中),岭南的梅花已经傲寒独放,并且“冷艳奇芳”了,而眼前尚无处寻觅梅花的踪影,只听到有人用横笛吹奏赞美梅花的乐曲。“寿阳”是梅花的代称。据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殿檐下休息时,有梅花落在额上,拂而不去,于是妇女争相效仿,称为“梅花妆”,“寿阳”也就成为梅花的代称了。 这首诗既表达出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香艳无比的赞叹,又表达了他切盼梅花开放的心情。

宋代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被称为咏梅的佳作。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人把梅花置于水边、月下两个特定的环境中,不仅赞颂梅花不惧寒冷,在小园里独占风情,而且描写出梅花开放时的美景。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梅的体态和芳香,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疏影”和“暗香”也成了咏梅的固定用语。诗的后一半写“霜禽”对梅的另眼相看和“粉蝶”对梅花的陶醉,以及诗人不用檀板也不用饮酒就能够面对梅花吟出美妙的诗篇,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手法很高妙。

宋代词人周邦彦写过一首咏梅词《花犯・小石・梅花》: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盛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薰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翠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标题中的“花犯”是词调,“小石”是曲调。词的上阕花再开,风味依旧。那盛开的梅花带着露水的痕迹,像刚刚洗去粉妆似的雪白,真是好看。这时他想起去年赏梅的情景,只可惜那时冰雪覆盖在梅花枝上。“香篝”是以烧香的薰炉比喻放香的梅花,“素被”是指盖在梅花上面的白雪。词的下阕叹息今年赏梅时间的短促,不由得久久地看着梅花瓣旋转着飘落。恐怕再来赏梅时,就得就着梅子下酒了。即使如此,在旅途上也会时时想象着梅花开放,梅枝弯曲倒映在水中的美景。诗人写出自己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同样怜惜梅花的感情,不仅赞美梅花开放的美景,更从梅花开落匆匆联想到人的离散也在匆匆间,使全词有了较为深刻的意蕴。

陆游是特别喜欢梅花的,他的咏梅佳作,其数在百首之上。广为传诵的有“梅花吐幽香,百卉皆可屏”(《古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之一);“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二绝之二);“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梅花绝句》十首之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六首之三)。这样的诗句举不胜举,可以看出陆游是爱梅成癖的。

陆游喜欢梅花,同时也喜爱用梅花来比拟自己。《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可以说是以梅花自比的一个结晶。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是陆游的心骨之作。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力主抗战而遭南宋朝廷的罢黜。他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上阕写梅花的遭遇。首句写梅花开放在荒野,一似受到排挤;次句写“寂寞”,一似政治上的被孤立。“已是”两句写处境的艰难,不仅被孤立排挤,还受到风风雨雨的打击。这正是作者坎坷人生的写照。下阕写梅花的品格。“无意”,可见其光明磊落;“一任”更见其坦荡胸怀,铮铮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他孤芳清雅,节操自持,绝不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这无疑是作者在屡遭打击下,孤高品性的象征和不怕挫折、决不屈服的倔强自白。主席在1961年12月也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孤芳自赏的诗句范文第2篇

*

花之歌

【教材分析】

《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

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学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指名朗读最后一段,思考: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花的精神品质。)

4.师: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结: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四、课堂小结

纪伯伦的《花之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花之歌》里,花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五、拓展延伸

1.仿写句子,要求写出一定的哲理内涵。例:花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花是婚礼的冠冕,花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的其他四首:《美之歌》《幸福之歌》《浪之歌》《雨之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冠(

增(

凝(

寇(

赠(

疑(

浆(

仰(

孤(

桨(

抑(

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礼品

)的风光

)的眼睛

)的琼浆

)的小草

)的叫声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我在原野上

,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

,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

;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

3.用“

”画出这段话中写外界关注花的句子。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

例: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参考答案:

一、冠军

日寇

增加

赠予

凝视

可疑

泥浆

船桨

仰望

压抑

孤单

狐狸

二、贵重

美丽

明亮

美味

顽强

动听

三、1.摇曳

呼吸

察看

凝视

2.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四、示例:春天,我同小草一起将太阳拥抱;夏天,我和大树一道为火热作证。

【教学板书】

4*花之歌

花的形象:奉献者和使者

花的精神:渴饮朝露,向往光明,

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孤芳自赏的诗句范文第3篇

重 阳 赏 菊 诵 诗 词

江西省景德镇市景航学校初二班(333039) 叶胜男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

——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吟咏诗词,真是别有情味。

重九日正值仲秋,金风送爽,菊蕊飘香。就像人们把艾、菖蒲和端午联系一样,菊花也和重九密不可分,所以重九也称作“菊节”、“菊花节”,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是无菊非重阳了。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做过彭泽令的陶渊明写过咏菊诗:“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又如《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对菊花所作的较早的赞赏。

唐代赏菊风盛,咏菊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如王绩“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崔善为“霜叶疑涵玉,风花似散金”;皇甫冉“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菊花自开”;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九九重阳,门门菊花,可谓独占重阳。孟浩然咏菊更见其悠闲自在:“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唐诗人元稹的赏菊诗却别有新意,与众不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由于此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当作者的好友白居易读到之后,即写下了:“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晚唐才子李商隐大有怜香惜菊之意:“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郑谷则写出独具风韵的一道咏《菊》诗:“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中首句即告诫王孙公子莫把菊与蓬蒿相提并论,直截了当,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的鄙夷。诗篇把菊花人格化,突出它的高尚气节。通篇不着一菊字,却句句有菊,清香四溢,爽人心脾。

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更是对菊花爱赞有加:“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到了宋代,重阳节完全堪称菊花节、赏菊节。赏菊风盛,吟咏必多,可谓数不胜数,俯拾皆是。佳作有如宋•史铸《咏翻集句》:“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女才子李清照填的词《醉花阴》,更是刊称一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元代以后人们依然重视重阳赏菊。元代散曲作家张可久有一首咏重九的《风入松.九日》:“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建似常年。” 在作者看来,重阳之日,只要有黄花,即可赏心悦目,实为一大快事,不要叹恨无钱。

明代开国文臣高启诗作《晚香轩》:“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才子文征明留有咏菊诗:“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历久弥新,菊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文人才子的生活中。而花市赛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等重阳习俗,也一直延续到明清。清朝乾隆皇帝游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流下“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佳句。古城开封等地,早已形成“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菊山花海彩云飞,古城巨韵动九州”的热闹局面。

近现代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们,也爱菊如斯。臧克家《菊畔香》云:“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沈钧儒有赏菊诗:“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陈毅的《秋菊》诗更是老少能言:“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朱德爱菊,也曾赏菊抒心怀:“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董必武则赏菊养生诵太平:“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孤芳自赏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38-03[作者简介]田英华(1979―),女,湖南常德人,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中学教师,中学二级。

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文学遗产之一,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必备内容。在历年的高考中,古诗词赏析都是重要的考察内容,考察内容和题型也渐趋成熟和完备。鉴赏古诗词需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诗词意境,进而体会其情感和态度。所以,不论是从高考的导向来看,还是从继承创新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立场来看,我们都应该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教学中,与其采取题海战术,还不如教给他们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作者情感的物象,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所以要把握诗人词人的情感,得先从诗词中的意象入手。以北宋词人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为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的意象很突出。离去之“雁”,四起之“边声”“落日”和“孤城”凸显了边塞风景的奇寒和奇异,极好地烘托词人离家之愁;“一杯浊酒”配上“悠悠羌管”更写出了边塞生活之苦、守边将士的无限离愁,以致彻夜“不寐”;“白发”和“浊泪”则又透露出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慨叹,表达出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又渴盼归家团聚的矛盾的内心状态。

二、品读诗词的语言

(一)关键词语细细品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语言不仅是优美、含蓄的,更应该是凝练的。读读“一字之师”的故事,听听“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感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追求,我们便知古人对诗词炼字近乎苛刻和疯狂的追求。正所谓“诗词贵在砥砺”。以唐朝刘方平的《月夜》为例: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末两句说道: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的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这两句中“偏”有出乎意料之感,“新”表示是刚刚、第一次的意思,表现了春天气息的悄然来临,“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表达了诗人内心敏锐捕捉到春回大地的气息时的欣喜之感和对生命的赞颂。

再如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紧扣“幽”字,首联写居处的“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尾联写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所以,品读诗词语言不仅可以品读诗人词人的情感,也可以领悟到诗词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情趣和情操。以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为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上片写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却开在郊野,开在破败不堪的“断桥”边,开在人迹罕至、寂寥荒寒之地,本已无人护理、无人欣赏、孑然一身,加之风雨摧残,花开花谢,黄昏时分,独自忧伤,处境更令人叹息――折射了作者身处坎坷时内心孤寂愁苦的感情。这是景语,也是情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只言梅花处境恶劣,却独自绽放,一任群芳妒忌,“一任”“开”显示出梅花与世无争、甘于平淡的姿态,折射出了作者孤高雅洁、倔强顽强的个性特征。

再如南宋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少了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该词起句的叠词叠韵,读来虽悲戚无比,却是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三、感知诗词的意境

领悟意境除了要将意象连贯成画,更要注重比较阅读,找寻异同,进而联想创新。如将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与现代诗人的《卜算子・咏梅》两首诗歌加以比对,就能更准确地感受意境,把握词人不一样的风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的《卜算子》词和陆游的《卜算子》词的主旨是不同的:毛词寄寓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藐视困难、高瞻远瞩、英勇无畏、谦虚磊落的情怀;陆词寄寓了词人报国无门、面对排挤打击宁折不屈的节操,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封建士大夫幽怨感伤、自视清高的情绪。两者在风格上也有很大差异:一者境界静止、局促,一者流动、开阔;一者情绪愁苦、压抑,一者坚强、乐观;一者品格清高、孤傲,一者谦虚、谨慎。这都表现了二者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胸襟抱负和生活态度。

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时代、季节、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限的诗意。正如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令人遐想的艺术效果。

四、把握艺术手法

(一)修辞是诗词的翅膀

诗词是凝练和含蓄的艺术,借用修辞而不直抒胸臆是许多诗人词家常用的法宝。以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人千古传诵,意思是不要说这不够销魂断肠,你看那西风吹起的珠帘下怎么会有一个比黄花还瘦削的人。从用词的角度看,“销魂”二字用得极妙,极写思念之深,愁苦之重,对人折磨之大,暗含沧桑与无奈之感;“西风”乃秋风,正是萧瑟之景,令人更加愁闷。从修辞来看,末句用夸张手法,将思人的形象与对比,夸张而又鲜明地解释了词人内心愁绪之重。修辞的运用能极大地提升诗词的表现力。再如唐朝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运用比喻,以“千里雁”喻亲人离散,各自一方,冠以“吊影”之态,更表现了离散后的孤独;以“九秋蓬”比喻兄弟姐妹为了生存流离四方如断根的秋草,写出了漂泊不定的流离之痛和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诗人由思亲深化为思乡的主题,将千古游子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整首词的境界也因此而飞跃了起来。

(二)典故是诗词的根须

典故是古代文化的浓缩,古人心灵的隐秘绽放。它藏于文字内部,隐约而朦胧,成为了诗人词客表情达意的另一种含蓄的方式。所以,掌握典故对把握诗人词人的情感主题有莫大的裨益。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去了解典故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以南宋词人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末二句用典,借对孙权的赞美,暗讽今天的朝廷不能与曾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相比,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即暗含对当今朝廷及权贵的忧虑和讽刺。这样的表情达意就显得内敛、丰富。

五、掌握学习要领

学习古诗词,一是要读大量古代诗人的作品,尤其需要背诵,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积累一定的古诗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肯定会有帮助。二要引导学生多赏析名家大作,并养成坚持点评的习惯,真正开始深入地赏析经典诗词之作,用经典和优秀的篇章来武装自己,培养自己分析和甄别、评价的眼光。三要弄清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是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了什么内容,借什么物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或内涵。初学时,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经验不多,会影响我们对古人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前人写的诗话、词话、理论文章以及赏析、评论文章来帮助我们理解。当我们读过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后,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便会逐步增强,也许我们就可以抛开那些工具来独立地阅读和欣赏了。

参考文献:

[1] 陈瑜.试论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5(3).

[2] 刘梁.鉴赏古诗词应了解背景[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S1).

[3] 叶玉梅.高职院校“古诗词鉴赏”教学三步曲[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 杨正云.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1).

孤芳自赏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 注意创作背景。诗词由于创作时代的差异,具有不同的风貌;同一时代,经历、感情不同的作家,其作品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下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情趣,因此鉴赏诗词时就必须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等情况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写的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境况,要理解这首词的立意,就必须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明白政治上的失意才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二、 注意作者的风格。所谓风格,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形成的较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上所表现出来的总的特征。这往往和作者的经历、思想、性格等方面有关,结合这些信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比如李白一生狂放而又坎坷,他的诗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奔逃”;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豪放飘逸,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蜀道难》便是一个典型作品。

三、 注意作品中的“意象”。“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

比如明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用以抒发感怀,传达情思。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词,全诗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而《关山月》中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看到明月从天山升起。诗人把只有大海上空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戍边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是何等浓烈!

再如雁的意象。杜甫《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惶急、焦虑,又是多么迷茫!不独想念,它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又执著的“孤雁”。“谁怜”二字设问,恰恰是这一问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使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刻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

四、 注意揣摩作品的“意境”。意境是诗歌的根本,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什么呢?意境就是指诗人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所以要把握诗歌的意境,就必须注意景与情的关系。我们试做如下分类:

1. 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引出对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统一。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夜泊枫桥,时已深夜,不能成眠,看到枫桥的各种景物,听到枫桥的各种声音。“月落”“乌啼”“霜满天”“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这些景物和声音构成了一幅暮秋季节凄凉、冷落的夜景。面对这幅夜景,必然勾起诗人漂泊他乡的孤愁情怀,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寓情于景。

2. 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感染上了某种感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在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

3. 融情于景。如《春行即兴》中,诗人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一字一景,句句写景,但又句句含情。“芳树无人花自落”中的“无人”二字,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但着以“空啼”二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自落”与“空啼”相照应,恰恰衬托了诗人凄凉之心,充分显示出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五、 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诗词虽然短小精悍,却不能忽视其中的细节描写。一点嫩绿能昭示春的萌动,一片枯叶能显现肃杀的清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运用鲜活的细节,集中、凝练、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自有其奇妙的艺术功效。

如杜甫的《兵车行》,诗人通过细节描写,以浓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场景巨大、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彩!亲人被突然抓去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个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六、 注意作品中的“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但也会给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进而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含义。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类:

1. 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如晏几道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表现女子的相思,风格婉约。

2. 引用神话故事。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月中吴刚为乐声吸引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

3. 引用历史故事。一般在引用历史故事时,诗中会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如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便是回想曹操当年策马扬鞭、纵横沙场的雄姿,进而借古颂今――“换了人间”。但有时古诗暗用历史故事,没有明白地指出,那么考生只有知道了所用的历史故事,才能读懂。如杜甫《前出塞》第三首中的“功名图麒麟”,暗用汉宣帝(刘洵)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画像藏于麒麟阁的故事,如不知道这一故事,就颇为费解。

七、 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阅读鉴赏的关键就在于让考生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当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借古讽今、虚实相间、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情景交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下面就其中几种略作说明:

1.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就是把自己的志向、志愿借助具体外物表现出来。如苏轼的《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诗中后两句表现作者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诗人那仕途失意的往事,正随徐徐升起的明月悄然浮现。

2. 借古讽今。如杜牧的绝句《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对唐代统治者大量兴建楼台殿阁表示不满,于是借南朝梁武帝舍弃帝位当和尚、修建无数庙宇,如今所剩无几的历史事实,讽谕统治者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类似的手法还有怀古伤今、今昔对比等。

3. 虚实相间。虚写,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就是写眼前实景。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两句就是虚写,写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隐约的雪山绵延千里,越过雪山,是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不用虚写,怎能写出如此阔大的景象?

八、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很常见,我们不仅要能准确地判断识别,而且还要能分析其效果。就拿比喻来说,不仅要熟悉比喻的定义、类型,而且还要能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分析运用比喻所带来的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

相关期刊更多

东方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编辑部

房地产评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房地产评估》编辑部

南方民族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