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栓塞; 临床观察;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28-02

肺动脉血栓栓塞在临床上不容易得到确诊,非常凶险。在诊治时需要护士的积极协助,这是非常关键的。现对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15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总结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本组资料共计15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47~83岁,平均64.31±4.1岁。入院后按医嘱低流量吸氧、抗凝、强心、平喘、抗炎、化痰、止咳治疗。

1.2临床观察与护理

1.2.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病人的活动,生命体征,患肢温度及其颜色以及水肿情况要进行密切关注。如果活动时发生意识模糊,胸闷气短而且胸痛以及出汗等现象,要立马卧床,并给予氧气,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并通过心电实施监护,要及时通知医生,对那些心烦意乱的病人应该按照医生的吩咐通过镇静以及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呼吸不畅,易于昏厥或者是休克的病人,则应该通过解痉平喘或者是升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要密切观察病人呼吸不畅,紫绀以及胸闷情况是否得到缓解,对24h之内的出入量以及护理工作务必做好记录。

1.2.2通过药物治疗进行的护理:治疗肺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抗凝治疗,这对那些具有稳定血液动力学,而且面积不大的肺栓塞病人最为合适(急慢性均可)。抗凝药能将凝血剂彻底阻断,能避免血栓表面部位的血小板发生集聚,降低5-羟色胺排除量,阻止血栓体积变大或者是新血栓出现[1]。将口服华法令,氯吡格雷或者是低分子肝素注射在皮下后,要密切注视药物功能及其不良反应,查看病人注射部位是否存在血肿,牙龈,胃肠道以及皮肤黏膜是否发生出血现象,在抗凝剂输入的过程中,要确保滴速以及剂量都合适,避免药量太少使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而药量多又会引起出血,如果存在出血倾向要尽早通知医生,以立即停药并对患者进行止血。

1.2.3对呼吸道进行的护理:要密切关注呼吸节奏以及频率,采取半坐卧位,不断吸入少量氧气即2~4L/min,呼吸发生衰竭时要通过无创呼吸机以确保患者通气顺畅。要避免呼吸道堵塞,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无菌操作进行吸痰,当病情逐渐缓和后,要帮助病人正确呼吸以及咳嗽。按照胸痛程度尽早使用止痛剂,以尽可能降低耗氧量。

1.2.4对生活进行的护理:(1)最基本的护理:病室一定要干净,不能吵闹,要经常通风,不管是湿度还是温度都要合理,要确保患者保暖,皮肤要干燥而且干净,要远离感染性疾病,禁止频繁探视。大便一定要通畅,防止咳嗽以及便秘等症状的出现,尽可能减少腹腔内的压力,以免对下肢部位的静脉血液回流造成影响。要多喝水,那些大便干燥的病人,应该通过一定量的开塞露解决大便不畅问题。(2)卧床休息:大面积且急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会将肺通气布局改变,使肺血管以及心脏阻力增加,进而引起低氮酸以及低氧血症并右心出现衰竭,使生命受到威胁。所以病人要经常卧床休息,避免肢体活动,不能对下肢按摩,以阻止新栓子发生脱落,与此同时要防止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进而出现褥疮,可让患者使用电动防褥疮垫,也可以是自动翻身床。(3)通过饮食进行护理: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多吃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粗纤维含量高,盐以及钠含量较低的清淡食物。避免食用易发酸而且速溶的食物,以防止腹胀。让病人尽可能多食水果。

1.2.5对心理进行的护理:肺动脉血栓栓塞往往发病急,不间断的胸痛而且胸闷气短等经常让病人感到即将死亡,尤其是患有面积较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人,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此外由于缺乏对肺栓塞的了解,致使患者有强烈的焦虑以及恐惧感,对预后信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凭借高超的技能,从容不迫的态度以及良好的作风赢得病人信任,与此同时耐心宣传该疾病知识和有关治疗措施,稳定病人情绪,避免神经体液由于发生反应而刺激肺血管以及肺动脉,降低耗氧量,使病人保持乐观心态以协助治疗。对那些心烦意乱的病人,应该按照医生嘱咐使用止痛以及镇静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呼吸不畅,昏厥或者是休克的病人,应该通过解痉平喘以及升血压等药物进行治疗。

1.2.6定时随防患者:抗凝剂一定要按时服用,让病人及其家属认识到抗凝药物的关键性。让病人学习怎样判断出血征兆,比如突然发生胸痛,胸闷气短,下肢部位肿痛,咯血以及晕厥等情况要及时就诊。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活动下肢,防止坐站时间太长,如果病人下肢静脉曲张,应该穿弹力袜,如果是长时间卧床的病人,要对下肢进行按摩以增加血液循环。

2结果

经过积极救治与精心护理,1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好转出院。其中面积较小的肺动脉血栓栓塞通过平喘,吸氧以及抗凝等方式进行治疗的共有8例,面积较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通过血管外科安装下腔静脉滤网后溶栓进行治疗的共有7例。

3讨论

肺动脉血栓栓塞非常危险,很容易再次发作,因为发病不易察觉,症状也没有奇特之处,要通过专门的技术才能确诊,导致临床检出难度大,容易出现漏诊,是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病人若能尽早确诊并接受科学治疗,能大大减少病死率,在治疗时,护士要积极协助医师,密切关注病情,尽早找出肺动脉血栓栓塞存在的危险。患有肺血栓栓塞症的病人,在其出院后依然要坚持使用抗凝剂,疗程一般是6个月,那些不能发现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去除难度较大的病人,抗凝过程中要注意适度[2]。其对防止血栓栓塞复发非常关键。简而言之,护士要积极协助医生观察病情,尽早给予精心护理是促进肺动脉血栓栓塞成功治疗并避免并发症出现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护理;效果研究

0 引言

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治疗有一定难度[1]。肾病综合征在逐步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的凝血机制变化和药物的使用,使得血液呈高凝状态并最终形成血栓。常见的如肢体深部静脉及肾静脉血栓,而颅内静脉窦血栓较为少见。临床上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现将我院在进行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1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以及头颅CT检查。患者均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6例单纯性肾病,5例肾炎性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尿激酶:初剂量2000~4000U/kg·d,首剂冲击量20000~40000U,于30min内滴完,然后把余量泵入;第二天起,2000U/kg·d,均匀泵入。7d为一个疗程。测定患者凝血酶时间等指标。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00~120AX-aIU/kg·次,2次/d。2周一个疗程。抗血小板凝聚药物:患者口服双嘧达莫5mg/kg·d,3次/d。治疗3个月。同时给予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和病症有关的知识,把进行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明白,得到家属的同意。多介绍溶栓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护理人员还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针对不同的发病患者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对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3]。争取以最佳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2.2 意识状态和瞳孔观察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意识状态观察和瞳孔观察工作。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最常见的症状时头痛,往往会伴有呕吐、视物不清等情况,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4]。在患者床旁备好急救药品,当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及时救治,抢救患者生命。

1.2.3 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

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工作,按时检查,准确记录,包括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各方面指标。在进行溶栓的过程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溶栓前4h期间监测血压需要10min一次,之后可以每30min一次。当血压发生异常时要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救治工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动态监测患者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对于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方案调整工作。

1.2.4 尿量变化及护理

由于在治疗过程中频繁使用利尿剂,使得排出的尿量过多,机体丢失大量的抗凝血酶,还往往会出现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等情况,容易形成血栓[5]。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尿量变化检测。本文研究病例中尿量均在正常范围。

1.2.5 肢体色泽、温度观察及护理

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在血栓形成之后,由于机体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皮肤会逐渐变冷,患者坏出现肤色苍白、皮肤间突发紫斑等症状;然后肢体会进一步变冷。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主要是通过按摩患肢肌肉等措施,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该病症的常见并发症是在溶栓和抗凝的情况下脑内致命性出血。护理人员要每隔半小时左右观察一次患者的体征状态,对一些早期的脑出血症状做好预防。

2 结果

患者表现为头痛和呕吐11例,头昏4例,嗜睡3例,抽搐3例,意识障碍2例,精神症状1例。经临床治疗和护理后,11例患者颅内静脉窦血栓完全再通,临床症状均恢复,尿量正常。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和患者性格等,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才能够更好的保障患者的安全。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是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尿激酶是一种酶蛋白,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溶栓作用[6]。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的抗凝血酶作用。本文研究患者均在确诊后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后症状得以缓解。提示对于该病症的治疗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提高护理质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取心理护理、意识状态和瞳孔观察、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尿量变化及护理、肢体色泽、温度的观察及护理等措施,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可见,肾病综合征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更好的挽救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程虹, 刘圣, 万琪, 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3(8): 1126-1130.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 小儿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J].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746.

[3]Wasay M, Bakshi R, Bobustuc G, et al.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alysis of a multicenter cohort from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8, 17(2): 49-54.

[4]石飞飞.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D].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1月~2006年8月收治78例长期卧床患者,男54例,女24例,年龄≤40岁30例,50~69岁45例,≥70岁3例,平均46岁。既往均无静脉血栓病史。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传统护理组38例,强化护理组40例。经X2检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指标:从患者入院当天随访观察至治疗后8周。判断是否有症状性下肢DVT的发生,诊断标准依据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2002年颁布的静脉血栓防治指南,并定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以明确有无DVT的发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X2检查。

结 果

强化护理组DVT发生率2.5%,较传统护理组15.8%低(P=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强化护理组40例中,1例71岁男患发生下肢有症状性DVT,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经彩色多普勒证实为股静脉DVT形成,转入心血管内科行介入治疗;下肢有症状性DVT发生率2.5%。传统护理组38例中,发生DVT6例,DVT发生率15.8%,其中1例73岁男患、3例40~69岁男患,均为下肢有症状性DVT;2例40~69岁女患为无症状性DVT,及时发现后给予专科治疗;6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

常规护理措施:①凡年龄>40岁的长期卧床患者,需长期卧床及肢体瘫痪的长期卧者,以及高龄伴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的长期卧床患者,均属于发生下肢DVT的高危人群,应予严密观察。②做好高危人群宣教。③一般护理。

强化护理组:基础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同传统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循序减压弹力袜(GECS):为无GECS使用禁忌证的长期卧床患者选择合适的长统GECS(膝上型,至大腿根部),每天观察下肢与袜子周长的配合度,保证不发生折叠,并使脱掉GECS时间3次/日,配合做深呼吸锻炼,加速下肢静脉回流。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急性肺血栓栓塞;临床特征;护理措施

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肺部疾病, 是由于静脉系统或者右心的栓子堵塞肺动脉, 致使肺循环及呼吸系统出现异常。该病的病死率极高, 已经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临床致死病因[1]。本次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1年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 观察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1年期间,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41~59岁之间, 平均(51.3±2.1)岁;病程为3 h~21 d, 平均病程(4.65±1.12)d。

1. 2 临床表现及体征 临床表现:21例(70%)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2例(40%)患者临床表现为胸痛;11例(37%)患者临床表现为咳血;18例(60%)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14例(47%)患者临床表现为气促;9例(30%)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体征表现:呼吸频率>25次/min, 心率>100次/min, 血压显著下降, 体温>37.5℃, 肺部有湿音。个别患者出现胸膜摩擦音、颈静脉扩张及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等体征表现[2]。

1. 3 方法

1. 3. 1 辅助检查 主要采用X线片检查、血气分析检查、血生化实验室检查、CT检查。X线片检查及血气分析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动脉血氧分压≤80 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5 mmHg, 肺泡-动脉氧分压>20 mmHg, pH值≥7.45;血生化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乳酸脱氢酶升高, 纤维蛋白原升高;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下叶片出现片状阴影。

1. 3. 2 治疗方法 ①抗凝治疗:静脉滴注肝素(国药准字H20064067, 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50 mg, 2次/d;口服华法林(国药准字H13023535,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 mg, 1次/d。②溶栓治疗:静脉注射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47,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20×10U, 2次/d。

1. 3. 3 护理方法 ①心理护理: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发病一般都比较急, 而且病情危重, 患者极易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因此, 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多与患者沟通和疏导, 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多于患者家属交流, 了解患者的需求及内心想法, 同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急性肺血栓栓塞的相关医学知识及治疗成功的病例, 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缓解患者不安、焦虑的情绪,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②急性期护理: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 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特征变化, 病情危重者要保持卧床休息。依据患者的血气分析检查结果, 选择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 必要时, 可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静脉注射时, 要保证药物输注的畅通, 禁止输液过快。如果患者有其他严重的合并症史, 要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治疗。③溶栓抗凝的护理:急性肺血栓栓塞采用抗凝溶栓治疗, 能够有效的溶解血栓, 而且预防血栓的复发。在治疗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牙龈和口腔是否有出血的现象;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现象, 例如黑便、呕血等;注射部位是否有出血及血肿现象;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血丝、瘀斑等现象[3]。一旦发现上述现象要及时的给予相应的治疗。④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抬高患肢, 并叮嘱患者禁止热敷或按揉患肢。一些患者在溶栓成功后, 会非常急于下床行走。这时, 医护人员一定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使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溶栓的作用及溶栓后的注意事项, 建议患者在溶栓的2周后下床活动, 防止松动的栓子脱落后再次形成血栓。

2 结果

30例患者中, 26例(86.7%)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痊愈出院, 4例(13.3%)患者的病情显著好转并得以控制后出院, 无一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患者大多数为下肢静脉血栓, 其次是盆腔静脉丛及心脏。该病的临床特点包括:①术后的7d内, 有下床活动或排便的原因下致使发生;②发病较急, 临床会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咳血等症状, 严重者会出现休克、心跳骤停等症状, 死亡率较高;③患有肺栓塞后, 短期内会发生再次栓塞;④采用抗凝、溶栓治疗后, 病情会痊愈或者好转。

近年来, 我国的急性肺血栓栓塞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临床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效果也较为理想。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首要工作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的预防, 做好预防工作能够有效的降低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而对于已经发病的患者, 要及时给予治疗和相应的护理干预, 对于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医护人员在护理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时, 要为患者灌输急性肺血栓栓塞治疗的意义及治疗方法, 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 以便更好的预防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发生, 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30例患者中, 26例(86.7%)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痊愈出院, 4例(13.3%)患者的病情显著好转并得以控制后出院, 无一例患者死亡。可见采用抗凝溶栓治疗的同时, 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 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沙丽. 24例手术科室肺栓塞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中国护理研究, 2012,24(3):2038.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为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提高治疗效果, 对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妇, 最小年龄22岁, 最大年龄34岁, 平均年龄25.9岁;本组40例患者均为单侧肢体, 其中31例患者为左侧, 9例患者为右侧;31例患者为剖宫产, 9例患者为阴道分娩;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下肢肿胀现象。

1. 2 方法 本组40例患者均行患肢抬高治疗, 同时行中药、溶栓、抗凝祛聚等方式治疗, 并给予患者肿消散外敷患肢治疗;此外, 本组40例患者在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同时均行一般护理、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护理、肿消散外敷护理等针对性护理, 并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 治疗10~15 d后给予患者血管造影检查, 患者均血管再通出院, 给予患者为期半年的随访, 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

3 讨论

3. 1 预防措施

3. 1. 1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由于产妇分娩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 使得肌泵作用下降, 血流速度降低, 肠蠕动减弱, 从而极易导致便秘现象发生[1]。因此, 为有效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①心理护理。由于产妇受心理及生理的影响极易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而这些情绪又会导致便秘加重。因此, 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并且要及时给予产妇鼓励和帮助, 逐渐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 使其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②确保大便通畅, 相关研究表明80%左右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左下肢, 其和乙状结肠宿便有着非常大的关系[2]。因此,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且要嘱咐患者多饮水, 避免发生便秘。③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 比如抬腿、膝关节屈伸等, 从而有效的对患者肢体血流瘀滞现象进行改善。

3. 1. 2 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感染因素、化学因素、机械因素等都会导致患者发生静脉内膜损伤, 而静脉注射药物具有刺激性则是临床上导致静脉内膜损伤最常见的因素[3]。因此, 为避免该现象发生医护人员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能力, 不可在同一静脉部位进行多次穿刺, 同时一旦患者出现局部静脉炎症反应则应立即停止输液, 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处理。

3. 1. 3 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相关研究表明约4%~5%有血栓性栓塞疾病的患者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加强对该类患者的重视, 预期及产褥期可给予患者小剂量肝素预防治疗, 2次/d, 5000 U/次, 术后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高凝状态发生。

3. 2 护理措施

3. 2. 1 一般护理 由于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体质相对较弱。因此, 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且不可按摩挤压患肢, 同时应对患者患肢进行适当抬高, 使其高于心脏水平200~300 mm左右, 并使膝关节屈曲15°左右。从而在确保髂股静脉处于放松状态的同时有效的缓解静脉牵拉。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患肢保暖的重视, 并且要认真观察患者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波动情况, 一旦有异常现象发生应立即告知主治医师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患肢周径测量, 测量部位应为髂骨下缘100 mm、上缘150 mm、踝上50 mm。此外, 在给予患者溶栓、抗凝治疗时应嘱咐患者不可进行母乳喂养, 对于需回乳的患者应给予其外敷或口服药物治疗, 回乳期间不可对进行挤压, 从而防止乳腺炎发生。

3. 2. 2 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护理 链激酶及尿激酶是临床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用的溶栓药物, 用药前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相应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测;同时用药期间护理人员还应认真监测患者凝血酶时间, 确保其为对照值的1.5倍。用药后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征象, 并且要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模糊、头痛等现象发生, 从而防止颅内出血现象发生。在给予患者溶栓治疗后应嘱咐患者不可过早下床活动, 且要注意保暖, 防止由于过冷或过热使得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现象发生。

3. 2. 3 肿消散外敷护理 芒硝、冰片、三黄散是肿消散的主要成分。其中芒硝具有良好的脱水效果;冰片则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皮肤的通透性, 三黄散则有活血化瘀、消炎利湿的功效, 通过对其的联合使用可达到良好的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然而相关研究也表明肿消散外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 在给予患者肿消散外敷治疗时必须要加强对皮肤护理的重视, 认真观察浸透时间, 同时还应及时进行更换, 从而防止皮肤压疮、皮肤湿疹等并发症发生。此外, 护理人员还应嘱咐患者肿消散外敷治疗必须要连续进行, 不可间断, 并且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该治疗方式的作用及意义, 从而逐渐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使其积极主动的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

总而言之,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及护理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少琴.早期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 2012,39(19):5007.

相关期刊更多

康复学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中医药大学

抗感染药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按摩与康复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中医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