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卫填海翻译

精卫填海翻译

精卫填海翻译

精卫填海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179―03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差异比较

“成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其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陈安定,1998)。成语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各族文化的精髓。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等的不同,英汉成语体现了各种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分析比较英汉成语的各种文化差异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

作为人们长期习用的特殊语言,英汉成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且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有着各种不同的来源,例如生活实践、经典著作、神话寓言、历史事件及外来语等。

1.源出生活实践

大多数的成语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人们在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简洁明快、通俗生动的口头俗语并逐渐广为传诵。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源于打铁)

destroy root and branch斩草除根(源于农活)

2.源出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中的特定表达也是成语的来源之一。在西方经典著作中,《圣经》对成语的影响颇大,许多成语均来自于《圣经》。例如:an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之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deep sea(进退维谷)此外,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的著作也蕴涵了大量的英语成语,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king Charles'head”则出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而来自于汉语经典著作的成语则更多,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蕴涵着丰富的成语。如居心叵测(with ulterior motives)出自《三国演义》,逼上梁山(be driven to revolt )出自《水浒》。

3.源出神话寓言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英语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中许多成语来自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传说Achilles出生后被他的母亲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他最终因脚踵受伤而死。又如,thesword of Damocles(岌岌可危),达摩克利斯在赴宴时,在头顶上用一根头发悬挂着一把利剑,以昭示帝王迪奥尼休斯随时有杀身之祸。

汉语成语也有出自神话寓言故事的,例如,精卫填海(dogged determination tO achieve one's pur-pose)出自《山海经》,传说炎帝之子死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而愚公移山则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源出历史事件

许多成语源出当时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指的是拿破仑1815年大败滑铁卢的历史事件。而汉语成语中,三顾茅庐指刘备访求诸葛亮的史实。

5.源出外来语

外来语的加入丰富了成语的内容,英语中存在源自外来语的成语,例如,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此成语来自法语,“save one's face”(顾全面子)则来自于汉语。同样,汉语成语也有来自英语的“火中取栗”(cat's paw),“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外来语。

(二)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从成语的来源出处可知,成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密切相关。“成语都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发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决定的。”(穆婉姝、商学军,2002)因此,英汉成语在体现两个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两者间诸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1.地域环境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因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杨春燕,2004)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成语与海以及航海事业相关。例如: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整个民族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在农作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成语。揠苗助长、斩草除根、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和雨后春笋等成语体现了当时农事活动的情况。

2.风俗习惯差异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例如,“龙”(dragon)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龙”是吉祥动物,能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因而汉语中有着许多由“龙”组成的成语,例如:

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然而在英国,“dragon”(龙)指的是一种喷火的猛兽,因而在英语中,“dragon”常用于指残酷成性的人。

又如“dog”(狗)在英国被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在英语成语中,“dog”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me,love my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topdog(重要的人)等。而在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而在汉语中,“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A concern beast will dosomething desperate.),狗崽子(son Of a bitch),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language.)等等。

3.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文化受的影响在英汉成语中也能反映出来。汉民族主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因而出现了许多诸如:借

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oth―ers)、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never his temple.)等与佛教和道教相关的成语。同样,在西方,基督教也深刻地影响着英语文化,在英语成语中也常常涉及上帝、教堂及撒旦、魔鬼等人物和故事。如:Man 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achurch mouse(一贫如洗)。此外,writing On thewall(不祥之兆),eye foreye(以牙还牙),beardthe lion(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均出自圣经故事。

二、英汉成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等值的文本材料来取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反映文化,且受文化制约。”(蒋坚松,2002:143)英汉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时,又切实地反映了两个民族在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使得英汉成语的互译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为了保证译文与原文获得等效,同时传达特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英汉成语时一般采用直译、借用、意译、直译意译结合和直译加注等几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邓庆环,2001)除了相异之处,英汉民族在社会经历、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上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在翻译时采取直译的基本前提。对于表现形式与隐含的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英汉成语,可以采用直译法,也就是寻找相互的对等成语,英汉成语直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又保留了其文字形象和民族色彩,使人容易理解且倍感亲切。比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He lauShs best who laugh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二)借用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同义成语内容和形式相符,并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借用法,即借用同义成语进行翻译。例如: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三)意译法

在英汉成语互译中,如果直译不能使译文通顺达意,也不能借用相对应的同义成语,这时可以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例如:汉语成语“有鼻子有眼”要意译为“to de―scribe a thing very vividly”而不能直译为“with anose and an eye”,“一五一十”要意译为“协to tell thewhole story”而决不能直译为“one five one ten”,若是如此译文,读者必定感觉莫名其妙。同样,英语中的“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tO rain cats anddogs”“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而应该分别意译为“有别的事情干”“下倾盆大雨”“胡思乱想”。

此外,对于有些文化色彩意义较浓的英汉成语,直译不能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甚至会促使源语文化信息丧失,这时采用意译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如汉语成语“望子成龙”应该意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由于英汉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龙”具有高贵、庄严、吉祥等象征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dragon”却象征怪物、魔鬼和凶残。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望子成龙”不能直译为“long to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四)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意译又会失去源文的形象性,在此情况下,需要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才能准确自然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应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never dies.”若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reached ambition never dies.”外国读者未必了解黄河在我们中国的含义,因而把“不到黄河”部分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则更合适。又如“走马观花”也应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译为“Look at flowers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ping horse―give acursory glance.”这样,原文的意义和形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译文相对较长,常常不能简练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五)直译加注法

由于各种文化差异,有些成语尤其是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成语直译后的含义未必能为读者理解,这时采用直译加注这种补偿手段可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形象。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the street.”后面加注解释说明此典故(Sima Zhao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every man in the street.”)如此一来,此成语的意义、形象及其典故都一目了然了。

英汉成语是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中最生动、最精练和最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基于英汉民族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我们在英汉成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更要体现源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比较分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灵活地进行英汉成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精卫填海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英语 翻译 长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097-01

一、科技英语的文体特点

科技英语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术语体,是专业英语中学术英语的分支。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科技英语文章的文体特点:清晰、准确、精炼、严密(韩其顺,1988)。与非科技英语文体相比,它具有词义多、长句多、被动句多、词性转换多、非谓语动词多、专业性强等特点。

二、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原则

1.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

英语科技文章中的长句往往表达多层意思,因此必须弄清有几个层次,抓住中心层次。

2.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英语长句结构复杂,译成汉语时,形成若干个小句,加之顺序变动,词性转换,正反表达诸因素,力求译文的逻辑严密性至关重要。

三、科技英语长句翻译法实践

科技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一般包括分译法、顺译法、倒译法和变序法。

1.分译法

英语长句中有些句子成分的关系松散,按原句照译会使句子过于庞杂臃肿,故可以把英语的某些句子成分单独译为一个汉语句子。例如:

Concrete is artificial stone made from Portland cement and inert filler materials called aggregates, which are mixed with water to a plastic consistency and placed in forms to harden and gain strength.

混泥土是由硅酸盐水泥和不起化学作用的填补料一起制成的人造石;水泥和骨料加水搅拌达到可塑的稠度后,浇入模壳,待其逐渐硬化而增加强度。

2.顺译法

当英语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的表达顺序一致时,可不改变原文语序和语法结构,译成汉语,但并不是每一个词都按照原句顺序。例如:

All commercial iron and steel contains iron as chief constituent, but the percentages of carbon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e methods by which iron and steel is produced, as well as the processes to which may be subjected, so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that there are many distinct forms of iron and steel, some of which have properties so different as to appear like different metals.

所有商用钢铁都以其含铁为主要成分,但由于其他元素的含量不同,钢铁冶炼方法不同以及加工过程不同,从而改变了它们的特性,以至于有多种不同的钢铁,其中有些钢铁的特性极不相同,看上去就像不同的金属一样。

3.倒译法

有些英语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不同,甚至相反。汉译时须逆着原文顺序,把原文后面的内容放在译文的前面。例如:

The technical possibility could well exist, therefore, of nationwide integrated transmission network of high capacity, controlled by computers, inter-connected globally by satellite and submarine cable, providing speedy and reliable communications throughout the world.

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容量的通信网络,由计算机进行控制,通过卫星和海底电缆在全球从事快速可靠的通信服务,这种可能性从技术上来讲是完全存在的。

4.变序法

有的英语长句语法成分繁多,层次复杂。翻译时须打乱原文顺序,有的可以顺着原文语序,有的则必须逆着原文语序,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正确表达原文的层次关系和语义关系。例如:

Where an enterprise is willing and able to develop the finished products that are not subject to the unified operation by the State, through joint efforts with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ianjin, particularly in respec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refined chemical products, by mean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troduction of technical personnel, technical assistance and economic support, and to provide for foreign companies the finished products through the sales channel of the foreign parties, they may apply to the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for the expansion of the business of joint development.

凡外商投资企业有能力也愿意与天津市工业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引进人才、技术帮助、经济支持等途径,共同开发国家统一经营以外的制成品,特别是开发机电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并通过外方的销售渠道直接为外国公司提供制成品,可以向市外经贸委申请扩大联合开发的业务。

大量使用长句结构是科技英语文章的特点之一。翻译中为了能体现出作者的意图、准确传递信息、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处理好长句的译法,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精卫填海翻译范文第3篇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基础部,上海201303)

摘要: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最重要的作品,然而,对于其两个中译本《京华烟云》和《瞬息京华》中对原作的增删,人们褒贬不一。本文以接受理论为载体,通过从译者各自不同的“期待视界”出发,探讨填补文本未定之处的多样性方法,从而揭示两个中译本中增词与减词译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 :Moment in Peking;“期待视界”;中译本;增词;减词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112—02

收稿日期:2014—06—19

作者简介: 王亮(1982— ),女,江苏扬州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

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最重要的作品,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赛珍珠女士曾这样评价此书:“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正因如此,该书的中译本也备受关注,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台湾学者张振玉教授的版本《京华烟云》和郁达夫之子郁飞的版本《瞬息京华》(以下简称张版、郁版)。然而,对于这两个译本的评价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张版对原著进行了过多的删减,不够忠实,郁版更能体现原著的风貌;也有人认为,郁版过分拘泥于原文,行文不如张版优雅流畅,朗朗上口。本文试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入手,通过比较译者“期待视界”的差异,来阐释两个中译本中增词与减词手法的运用。

接受理论认为,文本从来不会是稳定不变的,相反,文本是一个充满无数未定之处的开放式结构,召唤读者的参与,而读者的参与就是对文本未定之处进行具体化的过程。接受理论高度重视读者角色,认为没有读者参与的文本是不完整的,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才使文本最终得以呈现。作为接受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伊瑟尔在其《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就曾说过:“If the intentional object is to simulate the determinacy of the real object,but can only do so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y act of concretization……Now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the determinacy of a work arises out of its concretization……”[1]简言之,阅读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具体化的过程。而就翻译活动来说,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原作进行具体化。

但具体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接受理论认为,每一位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期待视界”对原作进行具体化的,阅读过程也是译者的“期待视界”与文本的“期待视界”相融合的过程。译者不同,“期待视界”不同,对原作进行的具体化也是相异的。张振玉与郁飞两位译者由于生活背景、翻译理念的差异,面对同一部原作,填补文本未定之处的具体方法也突显出各自的特点。

例一:

原作:Mulan(magnolia)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s place as a 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2]

郁版:木兰是中国古代女英雄的名字。一首著名的歌谣颂扬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载未被识破,衣锦荣归,重施脂粉,再着女装的事迹。[3]

张版:“木兰”是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4]

林语堂先生创作Moment in Peking的原意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整本书的确处处渗透着中国文化。例一这段文字就介绍了中国人的取名文化。对比原作与译文可以看出,郁版基本采用了直译的手法,绝对地遵从于原作;而张版采用了减词法,对原作进行了较多的删减,仅仅保留了原作中“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细节,删减了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以及“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然而,译者这样的处理方法也绝非是对原作的肆意改动。前面曾提到,林语堂创作Moment in Peking的初衷就是向西方介绍地道的中国文化,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期待视界”——对中国文化的好奇,林语堂在原作创作中详尽地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木兰名字的由来——木兰从军的故事,实现了文本“期待视界”与读者“期待视界”的融合。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木兰从军却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张振玉作为译者,在翻译时将木兰从军的故事简化为一句话,避免了对读者熟知信息的赘述,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更好地满足了译作读者的“期待视界”。

例二:

原作: Mulan rose a happy bride. The bride’s companion rushed to offer congratulations. It was to be another busy day. She had to “serve tea” to all her new relatives in the Tseng home as formal introduction to the family,beginning with the grandmother;and each elder must give her a present on the tea tray in token of the first meeting. There would be feasting that day at noon for guests who could not be accommodated on the first day;and in the evening, a dinner was to be given to the bride’s entire family,known as the “meeting of relatives.” [2]

郁版:木兰起床时完全是个幸福的新娘。伴娘赶上来道喜。又是一个忙日。她得给曾家的全部新亲戚上茶,从老祖母起,才算正式介绍给全家,凡是长辈都要在茶盘里搁上一件东西作为见面礼。那天中午的筵席是款待前一天没能登门的宾客,晚宴是请新娘全家,叫作“新亲会面”。[3]

张版:木兰这位新娘第三天一早起来,真是快乐幸福。伴娘赶快前去道喜。新娘必须向全曾家的每一个人“敬茶”,算是正式见面,由祖母开始。每一位长辈必须在茶盘子里放一件礼品,算是见面礼。这一天有午宴,招待第一天没招待过的客人;晚上又开宴席,请新娘全家,叫作“会亲戚”。[4]

例二是曾荪亚和木兰婚后宴请新娘亲戚的部分。张版既采用增词法,又有减词法,增加了“第三天”、“一早”这样的内容,同时删减了原文中的“It was to be another busy day”。这样处理的原因可以从张振玉的翻译思想窥见一斑。张振玉提倡用雅正的中文翻译英文,在其《译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求‘雅’一项,于翻译文学尤其重要。后起译者,惜多未能了解此意,每以译出原文含义,便已了事。于文字上求琢磨精炼者少……译文之求美,岂可忽哉!” [5]由此可见,这样的增减是译者“期待视界”中求“雅”的处理结果。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可以看出,郁飞在翻译“meeting of relatives”时采用了增词手法,翻译成“新亲会面”,而非简单的“会亲戚”,体现了译者“期待视界”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按照中国旧俗,“新亲”是男女双方家属的互称,有时只用来指新娘家来的人。这一点可以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正俗》中的文字得到印证:“惟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蠏蚬蛤三四物,亦岁中不一二次也。”郁版增加了“新”字,赋予了“亲戚”不一般的含义,符合原文“a dinner was to be given to the bride’s entire family”的情境。这样的增词迎合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达到了译文“期待视界”与译文读者“期待视界”的完美融合。

从《京华烟云》和《瞬息京华》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原作的增删并非无迹可寻,而是出于各自不同的“期待视界”对原作的未定之处进行具体化的结果。因此,深入地了解译者的“期待视界”可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译作。

参考文献]

[1]Iser,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2]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郁飞.瞬息京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精卫填海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间性 协调

1.引言

随着2003年《中国翻译》“翻译主体研究”专栏的开辟,翻译主体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然而人们大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谁是翻译的主体”,“什么是翻译主体性”等单一主体的研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对翻译主体性的研究离不开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陈大亮(2004)认为随着西方哲学已经由主体性研究转向主体间研究,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也应该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2005年之后,翻译主体间性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杨柳(2005:20)从理论间性、话语间性、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等层面说明了翻译文化实际上是种“间性文化”。李明(2006:66)把主体间性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复译问题上,探讨了复译中个主体间的关系。刘卫东(2006:6)指出交互主体性是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这些都说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已经成为现实……”(陈大亮:51)。

2.翻译主体间性和主体性

主体间性又被称为交互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的表述包含了“主体性”的基本含义,体现交往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各自相互独立,彼此相互承认,相互尊重; 此外还包括了“交互”的特征,表示主体与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沟通的。而主体性则指的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王玉梁:35)。因此,主体间性绝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的,主体性的讨论也是主体间的。

要研究翻译主体间问题,首先要回答谁是翻译主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国内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笔者更赞同陈大亮的观点,认为作者、译者和读者应分别属于不同性质的主体,即创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他们构成平等的主体间关系,分别在翻译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其主体作用。

3.翻译主体间性中译者主体性

作为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者,译者在主体间的交流中发挥着其主体作用,主动认识作者、读者及其自身,并根据其翻译动机和翻译观等来协调其与作者、读者的亲疏关系。另外,主体间的交往不仅存在理解和统一,也存在着冲突、误解和差异,也是译者主体此时根据一定的规范来对主体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3.1译者与原文作者

在译者和原文作者的交往中,对于译者来说,对作者主体越了解,其翻译过程越顺利,其翻译质量也可能会越高。因为,“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傅雷:翻译经验之点滴,转引自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2002)。“我深深的感到: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长所短,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做文艺的罪人。”(同上)。但是同时也要知道“任何一个认识对象都具有双重性:既是可知的又是难以全知的。”(杨恒达,2002)。所以译者在了解作者主体时一定首先要了解自己,从而在翻译时选择与自己习性相近的作品和熟悉的题材,这样“才能以自己的心体察作者的心,在译文中尽量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廖七一,2004)。同时也易和作者主体形成相同的“前理解”。但是由于两个主体间存在的差异,译者往往不可避免带上自身的独有的东西从而形成对作者的理解和文本的阐释,所以译者要和作者对话时也要努力忘却自己,尽量和作者主体融为一体。

3.2译者与译文读者

在译者和读者主体交往时,也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对读者主体进行研究和了解,弄清其读者群的状况,弄清自己的目标读者是属于哪一类(参见外语学刊2006年第一期,吴慧坚的 “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文中吴把读者分为四类)。这样才能把握读者主体的心理和期待视野,从而在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上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和审美期待,才能恰当的填补翻译中出现得文化缺省。

3.3译者的译德

在主体间的交往中,并不只存在理解和统一,也存在冲突和差异。例如,我们说过“任何一个认识对象都具有双重性:既是“可知的”又是“难以全知的”,但是决不能以“难以全知”为借口而抹杀了其“可知”性。因此主体间的交往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来约束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使主体间交往能达到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这就是我们在本文里所提到的“译德”的问题。也就是杨恒达所说的“良心”问题和傅雷等人提出的 “做人”的问题,也是林语堂在其翻译论中提出的“责任”问题。译者主体在主体间的交往中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作者主体和读者主体的认识和理解方面,还体现在对两主体间关系的协调方面。

译者常常会根据其翻译观和翻译目的等参数来调节其与其他主体间的亲疏关系。

3.4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观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而对于“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则决定着译者和其他两个主体间的亲疏关系。如果译者的目的是介绍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他将尽可能的和原文作者保持亲密关系,在译文中大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相反,若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使译文更容易让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他将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亲近译文读者而疏远原文作者。

译者不同的翻译观也会导致对其主体间关系的不同理解。“翻译对等理论”把翻译看作是在风格和功能方面与原文的绝对对等。虽然,由于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绝对对等在翻译实践中是很难实现的,但是也要求以着尽最大的努力来取得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审美方面的最大对等。很明显,持有这种翻译观的译者将会把原文作者神圣化,自己奴隶化,而平等的主体间关系也不复存在。相反,对于目的论者,原文不再是翻译要遵循的唯一尺度,译者有权根据读者或委托人的要求适当改变原文的信息,这样,就被消解了原文作者的主体地位,奠定了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主体地位。

3.5 译者的能力

作为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译者不仅要透彻了解原文和原文作者,还要精确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原文的风格。因此,译者首先应具有双语和双文化的能力。这里译者的双语和双文化能力指的是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差异的敏感度及对此差异的表述和对冲突的调解能力。译者的这种能力关系到主体间关系的和谐与否。译者的能力越强,对源语和原文的了解越透彻,对原文的表述越清晰,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越亲近。否则,将会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误导读者,从而破坏了主体间的关系。

另外,译者还应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经验。一方面,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还可以帮助译者树立恰当的翻译观;另一方面,翻译被视为译者和其他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主体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和和谐是共存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译者才能知道怎样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译者的能力在他对主体间关系的协调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结语

此篇论文的研究意义有两点:首先,希望能给从事翻译事业,或对翻译持浓厚兴趣的人一定的启示。使他们认识到处理好多重的主体间关系是成功、出色的翻译的基本前提。其次,希望给翻译批评提供一个新的参照因素。即成功的译作应该是主体间关系的完美契合,应是在尊重作者主体的前提下,达到其翻译目的的,使其当时的目标读者主体也愿意接受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大亮.翻译研究范式的变革: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陈大亮.翻译主体间性转向的在思考[J].外语研究,2007(2).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明.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J].外国语,2006(4).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刘卫东.交互主体性:后现代翻译研究的出路[J].中国科技翻译,2006(2).

[7]王玉梁.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

[8]吴慧坚.翻译的条件与翻译的标准 [J].外语学刊2006(1).

[9]杨恒达.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精卫填海翻译范文第5篇

姑山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郑明贵 王文潇 蔡嗣经 (6)

工业用金

利用第一性原理对Au-Pd合金颜色的计算于万里 郁建元 田立倩 尹蓉 (12)

黄金地质

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及找矿预测喻万强 刘纲 王建国 王晓军 王治华 牛翠祎 (15)

四川若尔盖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任广智 高永军 (21)

山东黄埠岭金矿床金矿物及载金矿物特征张五荣 张渊 张佳楠 张洪喜 杨开春 (26)

信息纵横

“黄金标准化研讨会”在长春召开 (20)

优势小矿种保护政策出台不断 (62)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与国检中心(NGTC)正式启动战略合作 (62)

新疆黄金储量巨大 开采潜力长远 (62)

徐绍史对集团公司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62)

奥尔滨工艺(The Albion Process)邢志军(翻译) (63)

南非矿业新法或刺激铂金价格飙升 (63)

采矿工程

大团山矿段23~#矿柱安全高效回采技术探讨苏卫宏 (30)

矿山金属平衡的应用——以蔡家营矿为例梁涛 卢仁 吕胜利 王书军 刘明月 张四维 (33)

金岭金矿东沟矿区井下支护技术研究及应用刘天赋 张乾明 (37)

机电与自动控制

原矿沸腾焙烧工艺控制分析靳永强 武艳红 (41)

选矿与冶炼

氰化尾渣综合回收试验研究李学强 庄宇凯 冯金敏 徐忠敏 (43)

微细粒氰化尾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常焕锁 (46)

浮选混合精矿铅、硫分离试验研究艾满乾 刘怀礼 屈战 (49)

环保与分析

D261大孔树脂吸附氰化物的性能及机理研究何敏 朱国才 兰新哲 (52)

影响地质样品中金分析结果的因素邱宏喜 熊立新 王达成 张亚峰 (56)

高海拔地区封闭溶样—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的金马旻 王玉功 余志峰 (59)

天利公司生物质能的应用实践徐建龙 刘子龙 徐春华 (1)

工业用金

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谢娟 冯如斌 赵蔚 王延吉 (4)

黄金地质

脉状金矿床深部多个矿化富集段的找寻杨春福 (8)

甘肃玛曲大水金矿床原生晕特征张江苏 彭秀红 宋昊 卿成实 李文军 邓喜涛 (12)

吉林三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张渊 张五荣 李俊峰 (17)

采矿工程

一种基于基元反应原理的沉降预测模型李磊 (22)

东同矿业公司近地表采矿诱发地表塌陷的数值模拟研究胡留现 王慧萍 (26)

激光垂准仪竖井定向的测量实践张峰 鲍玉学 (29)

机电与自动控制

除尘器的改造及管道优化郑民 轩慎英 (32)

选矿与冶炼

提高含碲金精矿中金、银氰化浸出率试验研究薛光 于永江 薛元昕 (35)

金精矿碱浸预处理研究与生产实践陈松梅 鲍秀萍 王福祥 (37)

边磨边浸过程中氰化物耗量大的机理探索蓝碧波 (41)

信息纵横

实现“四年翻两番”目标几成定局中国黄金集团公司2010年年中工作会议暨创先争优活动再动员大会召开 (40)

马尼托巴政府允许BacTech矿业公司对毒砂精矿堆进行生物浸出试验研究迟崇哲(翻译) (55)

2010年黄金均价难跌破1000美元/盎司 (55)

环保与分析

内梅罗指数和地质累积指数在土壤重金属评价中的差异探讨——以小秦岭金矿带为例张江华 赵阿宁 王仲复 柯海玲 陈华清 (43)

连续流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总汞樊智虹 (47)

尾矿干堆技术在黄金矿山的应用实践岳俊偶 付琳 (51)

以人为本理念在矿业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的作用梁冬梅 周博敏 王晓彤 孙晶 夏玉玲 (1)

信息纵横

国家外汇管理局“2009年外汇管理年报” (4)

东盟矿产丰富 中国投资增长迅速至100亿美元 (20)

小秦岭金矿深部整装勘查启动 (35)

尾矿再利用即将产业化 百亿美元财富亟待开拓 (42)

工信部召开黄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现状评估会 (55)

化学氧化一细菌氧化两段预氧化难处理含硫金精矿谢春生(翻译) (58)

2010—01-06黄金价格走势 (58)

金价长期涨势未完维持年内1300~1350美元/盎司预测目标不变 (58)

黄金市场

黄金产量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分析胡宪铭 (5)

黄金地质

青海省纳赤台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陈海福 李世金 湛守智 杨六成 何书跃 (8)

吉林汪清刺猬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殷茜 万多 卿敏 朴星海 边红业 程军 张景海 (13)

甘肃北山南泉银(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李育森 (16)

采矿工程

全无轨化开采技术在岩金矿山的应用及设计实践张广篇 王天野 (21)

岩石CT断层序列图像裂纹三维重建及其损伤特性的研究张飞 周海东 姜军周 (25)

大直径深孔阶段矿房采矿法在紫金山金铜矿的应用李瑞祥 武宏岐 (30)

机电与自动控制

波动转速旋转圆盘的动力学分析王晓东 陈晓飞 孙淑荣 (36)

选矿与冶炼

从氰渣中回收金的浮选试验研究何廷树 张丰 谢建宏 (39)

提高金回收率的试验研究与生产实践张之明 武仁杰 张传柱 栾凤东 姜悦文 (43)

提高龙头山金矿低品位矿石回收率试验研究文杨思 梁艺中 陈剑锋 (46)

环保与分析

灵宝金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杨敏 徐友宁 徐冬寅 陈华清 乔彦军 王显炜 (49)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锗周姣花 钟莅湘 来克冰 程祎 毋喆 (53)

分光光度法测定化探样品中的金符永际 (56)

提高矿山全员安全素质的探讨周玉华 魏全民 (1)

工业用金

新型含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方勇 解强 黄翠英 (3)

河南未来6年计划投入找矿资金100亿元 (6)

世界黄金协会:2010年全球黄金需求有望反弹 (28)

中金黄金荣获“最受投资者喜爱的上市公司”奖 (59)

《金属尾矿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0—2015)》 (63)

微波焙烧处理含碳硫化物金精矿的研究邢志军(翻译) (64)

金矿石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64)

黄金地质

陕西杨家岭金汞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史文胜 陈力子 常亮 (7)

黑龙江省争光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付艳丽 杨言辰 (13)

云南镇沅老王寨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张继武 吴军 李昌寿 宿晓静 王军平 (19)

采矿工程

某矿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联合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韦华南 古德生 (23)

那林金矿凿岩与出矿巷道稳固性及其支护技术郭明春 宋世生 闵忠鹏 郭树林 姚香 龙玉德 高永春 (29)

山枣岭金矿优化开采实践杨瑞宽 张东奎 韩金波 王彦龙 刘国良 (33)

机电与自动控制

多绳提升张力平衡装置的研究刘应国 朱延宾 (36)

选矿与冶炼

氯化烘焙—ZLT工艺提金扩大试验李世桢 石嵩高 李质毅 薛丽贤 左玉明 (40)

复杂高硫金矿石浮选试验研究何桂春 (45)

氰化尾液除铜 提高金氰化浸出率实践肖晓林 周勋 (50)

环保与分析

尾矿库溃坝灾害事故树分析束永保 李仲学 (54)

离子交换分离富集极谱法连续测定金、铂、铱、铑、钌张辉 唐杰 张凯 (57)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载金炭中金的不确定度评定赵峰 李瑞仙 巨力佩 张旺强 (60)

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研究伍娜 张莲荣 宁宝宏 (1)

信息纵横

中国一季度累计产金70.161t (4)

黄金科技新书简介 (9)

增进企业交流合作促进行业和谐发展 中国黄金协会在北京举办行业发展座谈会 (15)

河南金牛3000t/d项目开工在即 (42)

遵循“两大规律”搭建制度平台 国土资源部出台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若干意见 (46)

三大推手助金价刷新历史高位至1233美元/盎司 (64)

含方锑金矿和锑化物难处理金矿石氰化浸出试验研究 (64)

金纳米颗粒可用来隔离胆固醇岳辉(翻译) (64)

黄金市场

黄金储备与通胀预期管理曹贞 张华清 (5)

黄金地质

川陕甘地区阳山金矿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刘桂阁 王恩德 常春郊 丛润祥 陈勇敢 李艳秋 朝银银 (10)

新疆金山金矿床构造控矿模式探讨朱炳玉 杨隆勃 夏斌 朱亿广 刘家军 马华东 (16)

蒙特卡洛法在河北省金矿资源量模拟中的应用彭媛媛 吕希华 李世超 路来君 张继武 吴军 (22)

采矿工程

海底金矿床边界品位圈定的变动及其经济效益评估李威 彭康 王成 刘志祥 (25)

充填采矿法在辰州矿业公司的应用及变革陆颀 (28)

西冲矿山岩质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失稳机制模拟研究徐亮 裴向军 吴景华 (35)

机电与自动控制

矿井轴流式通风机调节方法的研究韩建秋 (40)

选矿与冶炼

含铜硫精矿铜、硫分离浮选试验研究王肖飞 王建全 库建刚 冯芳萍 赵海飞 张晓利 吕娟红 (43)

乌拉嘎金矿西坑矿石选冶工艺工业试验孙中健 薛长山 王海东 杨凤 (47)

加纳共和国某金矿选矿工艺流程试验研究谢建宏 刘思伟 李慧 崔长征 (50)

环保与分析

潼关金矿区农田土壤Cd污染分析徐冬寅 张江华 柯海玲 陈华清 刘瑞平 (53)

碘量法测定金精矿中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张琦 陈永红 (57)

金矿区植物样品中金的测定张明仁 (61)

黄金矿山经济指标的优化及其途径孙宝静 路增祥 傅学生 曲明辉 陈道贵 (1)

工业用金

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多层金箔成分分析田兴玲 郑茗天 马清林 李志林 (4)

黄金地质

黑龙江东宁金厂金矿区多元信息量统计成矿预测徐斌 万多 卿敏 朴星海 王艳忠 边红业 王可勇 (8)

豫西熊耳山五丈山、花山、合峪花岗岩体与金成矿关系王卫星 邓军 龚庆杰 韩志伟 吴发富 张改侠 (12)

吉林集安古马岭金矿区控矿条件与靶区预测付洋 王建新 王超 孙振明 丁培超 臧兴运 (18)

采矿工程

粉状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大结构参数研究陈清运 徐学军 左宇军 姜均文 张电吉 (23)

杨树金矿低品位矿石开采可行性研究张军胜 任玉东 吴小波 迟庆来 (28)

小波分析在回采巷道前支承压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李磊 (31)

机电与自动控制

国内选矿自动化技术应用及进展孙云东 杨金艳 (35)

选矿与冶炼

提高新疆某金矿金回收率试验研究王江飞 杨建吉 王平户 (39)

边磨边浸氰化提高金、银浸出率的试验研究薛光 于永江 (42)

振动离心选金机在某金矿的应用试验王海龙 林向东 王淑欣 (44)

环保与分析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痕量金的不确定度评定孙文军 贺甬 (48)

絮凝沉淀—SO_2/Air法处理含氰废水的试验周悦先 樊亚宗 冯炯 (51)

火试金法测定树脂中的金李小玲 (54)

信息纵横

全球黄金企业家交流会在北京举行 (56)

中国黄金需求10年内翻番已知金矿储备或6年内耗尽 (56)

Integra矿业公司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大型金矿 (57)

智利金矿勘探收效显著 (57)

Centerra报告黄金储量增长26% (57)

在哥伦比亚的钻探发现高品位金矿带 (57)

相关期刊更多

经济经纬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精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体育局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