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攻读硕士学位

攻读硕士学位

攻读硕士学位

攻读硕士学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质量问题事关社会对我国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评价。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针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相应的对策,提出以下看法。

一、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现状

自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17日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至今已有四年,各培养单位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也有了很大的进展。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是核心,但由于教育部、国务院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并没有明文规定,只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参照培养单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同时加强教育理论、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时基本套用统招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主要特征是:课程设置较规范,课程门数和学分要求与统招研究生基本一样;课程口径较宽泛,有些培养单位甚至按一级学科来设置学位基础课程;研究生课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度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课程比例也较高。但由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开展时间还不长,基础较弱,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设置体系缺乏针对性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研究生应当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这种差异在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不少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不同程度地存在混乱现象。有的院校完全套用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出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统招研究生在培养方面应有的差异性;有的院校研究生课程中不少课程内容甚至与本科课程的重点有重复;部分专业课和基础课偏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对有些必要的内容还存在遗漏的问题;加强教育技术的课程开设也不够。

2.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有些培养单位设置什么样的课程并不完全取决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而是视师资情况而定,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课,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没有师资被取消,存在因人设课现象。也有部分培养单位视学生在校脱产学习时间而定,脱产学习时间长开设课程就多,存在因时设课现象。此外,在课程设置时不考虑专业和学科的结构体系。课程建设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规划。

3.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

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权力在各培养单位,这种自有利于各培养单位利用自己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培养各有特色的人才。但由于各培养单位学科专业水平、师资条件、对专业理解不同及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的目标认识有区别等因素,出现了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大相径庭的情况,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在规格上缺乏基本的共性。如何在追求各自的课程特色与重点的同时,保持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课程的一定共性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4.课程体系缺乏先进性反映在课程内容的滞后、陈旧、重复。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开设不够,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内容中。

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

1.设置的课程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要适应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实际的需要;既要有公共的加深基础理论的课程,还要有学科交叉、拓宽知识面的课程。要从课程开设的种类与分布、课时、学分、上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设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有必修的学位课,学位课中含有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不仅仅单纯从理论出发,而更应侧重应用。除了学位课以外,还应设置一些与现代要求相适应的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培养方案应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课程设置应有一定可选择的弹性空间,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2.设置课程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凸显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第三,前沿性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为高等学校教师的创新提供保证。据此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课程内容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是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本领域的重要期刊、重要学术会议、本学科领域学术权威代表性文献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

二是专业课程内容应该涉及本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才有可能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三是本学科领域较新的知识和近期的研究成果;四是相关学科及教育教学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五是适应学科交叉、学习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设置课程体系要突出实用性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脱产学习的时间有限,应从实际出发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应有侧重,应扩充优质课程资源,培养一种能够指导教育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的教学框架。

4.考试或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明确考试目的不是为了检测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等学校教师掌握基础理论及系统专门知识的程度,也不是为了修满学分而获得学位,更重要的是检测他们如何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发展的前景,以及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要通过考核促进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各种研究生的考试,避免单纯考试观点。

三、解决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解决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几年来我们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实际培养中存在重学位论文,轻课程学习的倾向。课程体系建设暂时落后于培养的需要,课程体系零乱、内容陈旧等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前提是必须强化课程是关系培养质量关键环节的意识,切实把课程作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具体到课程设置实践中,在加大对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的同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明确课程在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培养中的目的、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及质量监控等事项并落实于实际培养工作中,使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研究生课程设置纳入一个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轨道。

其次,建立课程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各培养单位应该成立专门的课程专家组,成员由高等教育专家和各专业学科领域内有影响的资深专家构成,由专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在这个学科的研究经验,提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应该学习哪些课程,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达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从而构建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1]曹坤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5)92-95.

[2]李海生.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简析[J].中国研究生,2005,(2)24-25.

攻读硕士学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在职教育硕士;攻读意向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72-03

自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开始实施到现在已有九年,该政策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水平,培养骨干型、专家型优秀的青年教师,教育部在2010年5月颁布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但是该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与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小组自编“关于免费师范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意向调查”调查问卷,在两次预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对该政策的了解程度、满意程度、态度看法和建议、攻读的意向原因以及可能影响攻读的内外界因素等五个方面共22个项目。根据问卷调查反馈的信息和查阅的相关资料编制了对专任教师的访谈大纲。通过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均值分析等。

2.调查对象。对陕西师范大学2012级免费师范生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0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87.5%。其中男生37人,约占总人数的21%;女生137人,约占总人数的78%。调查对象分布于文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地理学院、物理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七个学院。

分别对教育学院、文学院、数学信息与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9名专任教师和一名管理干部进行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的信度α系数0.783,可信度较好。对第6―10题采用四点计分法,对“非常符合”、“比较符合”、“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1”、“2”、“3”、“4”分。

1.了解程度:96.6%的学生在填写问卷前了解过在职教育硕士政策,只有44.6%的学生是大一以前开始了解。从关注频度以及政策各项细则的了解程度看学生对该政策了解程度一般。

2.满意度:65.5%的人认为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作用是比较符合的,均值为2.24,趋于比较符合。41.1%的人对此政策整体比较满意,44.6%的人对此较不满意,均值为2.59。

3.对政策的看法和建议:在教授时间方面:45.1%的人认为每次集中面授的合理时间应为一个月,是现在的面授时间(两周)的两倍多,大部分人还是希望适当加长面授时间。

4.意向及其原因:有79.4%的学生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20.6%的学生不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见表1)。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学生中,54.7%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获得硕士学位,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38.1%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师技能专业水平(见表2)。对于不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学生,36.1%的学生认为不愿攻读的原因是在职教育硕士含金量低;22.2%的学生认为在职教育硕士学历认可度较低(见表3)。

问卷中的性别、了解程度、满意程度、教师职业理想、期望工作环境以及可能影响攻读的内外界因素都有可能是学生攻读意向的影响因素。本文对性别、了解程度、满意程度相关各题与第16题攻读意向进行回归分析,F检验P=0.010

可能影响攻读内部因素(见表4):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学生中有64.7%的学生认为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期间自身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教学工作任务重、精力不足”,高于不想攻读的学生中该项比例的50.0%;在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学生中有19.4%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其攻读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自身自制力差、自主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主观因素,比例明显低于不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学生中该比例的36.1%。

可能影响攻读外界因素(见表5):认为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是“社会上一些消极的观念”的想攻读学生比例为10.8%,低于不想攻读学生中该项比例的22.2%;而就“社会中对在职教育硕士的认可度因素”的问题中,接近50%的想攻读学生认为是“在职教育硕士录取较为容易”,比例显著高于不想攻读学生中该项比例的27.8%。在不想攻读的学生中影响因素较分散,“宣传力度”、“录取容易”、“在职教育硕士涉及专业深度不及专业型硕士”、“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应聘者学历普遍较高”四项的比例相当。约29.1%的学生认为最有可能影响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学习的外界因素是混合学习中安排集中面授的时间太短,约24.0%的学生则认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以及教师能否及时为学生答疑;约22.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的相关支持(表5)。

三、结论及其原因分析

1.调查学生中79.4%的学生想攻读在职教育硕士,20.6%的学生不想攻读。学生对免费师范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政策的满意度一般,但有大部分学生选择想攻读,其中多数学生想攻读的原因是想获得文凭以在竞争中占优势。

2.学生想攻读的最主要原因是“获得硕士学位以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外部学习动机。攻读的动机反映了现实问题,工作后会考虑评职称、定岗位等问题,而在校时的获奖情况、毕业院校、学历都会有影响,获得硕士文凭有利于升职、加薪,促使学生由于竞争压力进行深入学习,从而达到政策提高教师素养的初衷。

3.学生不想攻读的原因主要是在职教育硕士的含金量低、学历认可度低。含金量低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学历认可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免费师范生对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期望。访谈中教师提出含金量低有以下原因: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类似函授,大家对在职教育硕士的认可度不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录取容易;学生的质量不高,需要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学生自身需要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4.学生强烈希望可以在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内考取在职教育硕士。在性别、了解程度、满意程度三个方面,只有“限制只能读本校在职教育硕士”与攻读意向显著相关,在与对政策建议相关的题中“希望考取其他部属院校的在职教育硕士”所占比例也很高。

5.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其他建议:严格选拔制度,降低学费,转变为全日制读研,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含金量,加长面授时间,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更有利于教学实践,制定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四、对免费师范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政策的改进建议

1.建立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免费师范生是该政策的源头,在职教育硕士自身的一些问题是从本科就开始形成的,规范免费师范生本科培养过程可以为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塑造良好生源。“在职教育硕士质量低,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竞争环境,免费师范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环境安全平稳,缺少竞争意识,学习动力下滑。

2.推迟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的时间。政策中工作一年后可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这时候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对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工作压力大,还要考虑到工作和家庭生活,精力不足,导致在职教育硕士的质量低、学习动力不足。

3.严格在职教育硕士选拔制度。实现在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内考取在职教育硕士,可以把选拔制度与学费联系起来。制度的宽松是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学生强烈建议“在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内考取在职教育硕士”和“降低学费”,三者的联系使问题逐个击破。

4.从课程建设上实现六所师范院校的合作和文化交融,建立共同培养体系。六所师范学校文化背景、学术氛围、优势学科各不相同。免费师范毕业生没有攻读在职硕士学校的机会,硕士和本科都在一个学校,如果出现“近亲”现象会不利于自身发展。课程在在线平台上的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现象的不良影响。

5.规范培养过程。严格控制在职教育硕士的学习过程,保证质量,对在职教育硕士建立奖惩机制。规定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在发放学位证条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提高质量是提高学位含金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提高自身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使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在职教育硕士的培养注重实践,单一的论文决定毕业的形式不足以检验其学习效果,教师在平时教授中对学生的理论渗透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尤为重要。

定期组织非教育专业方向的导师进行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让他们了解中学教育实践,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Z].2007-05-14.

[2]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05.

[3]王振宏,李彩娜.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A Study on the Intention of Studying the Master's Degree in the Fre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School

―Tak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Ling1,WANG Peng-wei2,LIU Hua1,WANG Xin1,YAO Chu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119,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2,China)

攻读硕士学位范文第3篇

>> 浅析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个人机会成本与收益分析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特点调查报告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体育专业学生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现状及趋势分析 体育硕士研究生作息调查及分析 对毕业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思考及建议 体育类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 硕士研究生课外生活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分析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分析 “知行研用”一体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调查研究 关于近五年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所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广西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调查分析与研究 关于平舆县小麦生产成本及收益的调查报告 兰州高校研究生博客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研究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2-10.

[3]新华网山西频道.考研要花多少钱?[EB/OL]. http//www. sx. xinhuanl com kjyw,2004-11-22.

[4]搜房网综合整理.青岛毕业生月薪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房租花掉大半[EB/OL].http:///newsecond/news/12653418.htm,2014-04-28.

[5]《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

攻读硕士学位范文第4篇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同时,也新增加了或合并形成一批综合性大学,促进了学科的融合交叉,优化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环境[1]。我国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进程主要是“突进式”启动的,缺乏充分的资源准备,而且从办学软硬件设施及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看也离大众化高等教育相距甚远[2]。在此进程中,过于强调指标、数量的意义,存在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就实现了大众化的偏见,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丰富内涵。为了实现1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我国进行的大规模扩招就不免显得有点勉为其难、急功近利,更为严重的是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质量问题。当前,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学位层次、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仍然不能适应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严重偏低,离新时期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863”总体规划目标(即硕士、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教学科研型高等学校80%,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60%,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30%)仍然有较大差距[3]。相对于其他学科,体育专业师资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在学历结构上与这一规划目标的差距更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是我国师资培训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2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

学者斯泰西(1992)认为:“成功必须是对模式的发现,这些模式通过我们采取的行动出现,这些行动是为回应讨论我们认定的问题的议程发生了变化而采取的”[4]。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在职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实施方式。国外根据实施的主体不同将在职培训分为四种典型模式:高校本位模式、培训机构模式、学校本位模式、网络本位模式[5]。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两种形式。

2.1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以高等院校为培训中心的在职教育模式。实施教育的主体是各招生大学的体育学院(体育系),他们拥有对学员学籍的管理权限。一般来说,担任此教学工作的教师就是本高校体育学院(体育系)的专业教师,他们侧重于体育专业理论的教学,学习重点在于进行学科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突出体育学科的专业化。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这种模式是一种学历培训模式,多以证书教育为主,参加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体育界人士也多是为了取得高级的学位。这种模式中的授课教师是高校专业教师,他们长期工作的环境是在高校,并没有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学的实践经历,所以在培训过程中常常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脱离,从教学理念、思路和拟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上都没有深刻的自身认识。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中小学体育师资来说,这种模式一直是存在着诸多弊端的。因此,我国政府以往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政策制订与引导中,一直并未强化教师在职教育与大学之间的联系。长期以来,对于体育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被认为是大学和高校自身的事,国家几乎从来不做出有关的政策性要求。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上对高层次的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同时,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深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方案需要进一步推行,广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的学校体育工作改革需要大量拥有新知识、新思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对我国新体育课程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体育教师的在职教育成为政府教育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而主要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再次重视。同时,为了弥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中存在的弊端,保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政府加强了培训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指导。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6]5号),其中对于课程设置做出了严格规范。总的说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其强大的师资阵容、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为在职教师提供了证书教育,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在职体育教师学位的提升以及文凭的获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自2005年开始招生以来逐渐在我国的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2.2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教育模式的实施主体是各地方的师资培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是我国地方教育当局实施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基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关于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由上而下”的全面推行,各地方教育当局管辖下的师资培训中心红极一时,为教师的在职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90年代末以来,随着各大学自限的提升,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模式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国家也有意弱化作为教师继续教育中间环节的各地方性师资培训中心,所以,这些作为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机构虽然对于教师的在职教育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显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盛。由于各地具体情况的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别。就教师在职教育的数量而言,当前我国培训机构模式呈现的是削减的态势。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政府加大了校本培训的政策引导,学校的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培训经费主要由学校自己支配,在这样的状况下各学校当然更愿意自己承担本校教师的在职教育;二是我国进行的教育制度改革逐步让中央和学校两端管理机构的权利增多,地方教育当局权力弱化。

培训机构大多是由地方教育当局出面组织的,随着地方教育当局权力的弱化,培训机构模式自然也不断萎缩。以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招收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录取情况为例: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招生规模日渐萎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2005年开始实施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抢占了部分生源;二是通过3-4年的招生培养,大部分需要提升学历学位的高校青年教师通过入学考试,已经开始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三是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日趋稳定,学校对于新引进教师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绝大部分教师本身已经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对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做了更严格的限制,实行招生限额办法。除“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外,每个单位限招15个学科、专业,每个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不得超过20人。总的说来,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是教育部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学位而采取的一项试行性研究生培养模式,这一政策试行的时间不会太长[6],这种模式的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萎缩甚至取消是必然的。

图广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招收体育专业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情况

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实施主体是各地方高校师资培训交流中心,虽然教学工作大多也是由地方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教师担任,但是学员的学籍管理权限却不在这些院校。培训机构本位模式的教育宗旨是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它更侧重的是教师的职业技能,即教育者的职业化。

2006年3月31日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教人[2003]3号),文件中指出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目的是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并确定工作的指导思想为: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为高等学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开辟途径,系统招生,规范培养,保证质量,为改善高等学校队伍结构和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同年的6月25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关于制订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体艺司函[2003]29号)中,进一步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师德、现代教育观念、较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大学体育骨干教师。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以宽、新、实为原则,分为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3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两种主要办学模式的对比

当前我国的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主要有“高校体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形式。它们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阐述。

3.1从培养的具体要求上看

2003年开始的高教硕士招生是伴随着其他专业同时推出的,主要是为了解决高校公共课老师的学历问题,其培养目标是“大学公共体育课骨干教师”。从培养的具体要求上看,高教硕士不但要求掌握基础的体育专业理论还要求掌握教育学理论和学校体育学知识,要能够胜任大学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工作。而2005年开始招收的体育硕士则是为了解决我国体育界人士学历知识层次偏低的问题,其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要求其具有系统的体育专业知识。

3.2从招生对象与条件以及入学考试的情况来看

高教硕士要求报考者是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的高等学校从事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在职教师,入学考试科目中教育学、学校体育学及包含外语、高等数学、语文、逻辑学四部分的“GCT”综合考试,充分体现了高教硕士教育性、知识全面性的培养思路。而体育硕士要求报考者一般具有学士学位即可,专科毕业后三年也可报考,但强调其必须拥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运动员等级标准,入学考试的考点在于体育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录取的时候,对于运动成绩和工作业绩突出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有特殊招生政策,可以给予降分录取,体现了体育硕士在培养思路上专业性、运动实践性的特点。

3.3在学制方面

两者的学习年限都在2-4年之间,但高教硕士要求最少有半年的全脱产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两者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在高教硕士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体育硕士的课程学习重点则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四个专业方向领域。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高教硕士以研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而体育硕士以研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体育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为主。通过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答辩后,高教硕士将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体育硕士将获得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3.4从生源上看

高教硕士学员必须都是各高校的体育教师,而体育硕士的生源构成则呈多样化。高校老师仍是主要成员,占一半以上(58%),但选送学校已经滑向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地方院校等;中学占31%,提高中学体育老师学历层次已得到有关部门和教师自身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体育专业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优秀运动员招生政策的实施也将大大拓宽生源渠道。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年~2008年体育硕士招生生源构成生源2006年2007年2008年合计所占百分比

4结论

1.在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学校规模不断快速扩大,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准备,大部分学校,特别是高校师资匮乏矛盾突出,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校学生人数快速增长,高学历层次的体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质量明显下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教育部和学位委员会在2003年推出高校“公共课”教师在职研究生教育,2005年开始推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开始大力发展体育专业的在职研究生教育。

攻读硕士学位范文第5篇

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我校继续在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开展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招收专业

数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化学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及其包含的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直博生名额占用2016年各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

二、招收条件

1、从2014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选拔,招收类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2、生源本科毕业学校应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3、本科学习期间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考试(或参加英语六级新题型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

4、本科在校学习成绩为所在专业(年级)前20%。

三、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凡欲报考我校的学生,请登陆吉林大学招生网主页(zsb.jlu.edu.cn)或吉林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jlu.edu.cn),填写和打印《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并提交所需材料,于2013年10月5日前(邮件以邮戳为准)通过EMS(中国邮政特快)寄(送)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进行资格审查。过期不再接受申请。全部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申请者须提供的材料:

a.吉林大学2014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申请表(附件一);

b.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各一份;

c.在学证明一份(由所在学校的教务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

d.本科阶段正式成绩单一份(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密封后在该信封的封口处加盖公章);

e.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出版刊物或代表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获奖证书和外语水平考试证书等材料复印件。

2、考核

资格审查合格者,招生办公室将及时通知考生到所报考的学院进行考核。考核采取笔试或面试的形式,具体办法由负责考核的学院制定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请学生及时与所报考学院联系。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要填写教育部统一制定的《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直博生)登记表》,经报考学院审核盖章后报学校审定。

四、网上报名

各学院将考核合格名单上报招生办公室研究生招生科并在学院网页上公示。直博生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进行网上报名(10月31日前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yz.chsi.cn)。11月10日--14日到吉林大学现场报名点进行确认。

五、学制

直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按培养方案入学两年后进行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期考核不合格者转入攻读硕士学位。

六、奖助待遇

直博生入学后,当年可直接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万元,并享受吉林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中所规定的其他待遇,具体办法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第一、二学年享受在校硕士研究生待遇,从第三学年开始在规定的学制内按在校博士生对待。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外语测试与教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