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CT检查;腹股沟;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R65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19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value of CT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used by inguinal hernia and its peripheral herni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CT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in 21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due to inguinal hernia and its peripheral hern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6 to February 2014. The items of CT examination included full abdominal simple scan, arterial phase and venous phase enhanced scan of abdomen. Results 21 patients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mong them, there were 11 cases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5 cases with femoral hernia, 5 cases with obturator hernia. Conclusion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used by inguinal hernia and its peripheral hernia, CT examination can obtain ideal results, which is worthy of vigorou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 CT examination; Inguina; Intestinal obstruction

在临床上,腹股沟及其周围疝表现出来的症状等都极其地相似,很难对其进行较为明确的诊断[1]。为了研究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病因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该研究对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研究与探讨的对象为该院2006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21例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患者,主要是对其临床和影响的特点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手术证实了有21例患者患者患有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而且所有患者都排除了无肠梗阻的疝的可能。在21例腹股沟及其邻近部位疝所致的肠梗阻患者中,女患者有8例,男患者有14例,其年龄范围为60~88岁且平均年龄为68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2.3年。所有患者在治疗之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以及腹痛等症状,其中,2例闭孔疝患者和1例股疝患者在排便的过程中会排出黏液样便。

1.2 方法

该组研究使用的仪器为GE LightSpeed Ultra 8 层螺旋CT 120 kv,200~220 mAs,层厚5 mg,层间距为0 mg,Pitch值为1~1.5,512*512矩阵,从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为CT检查的扫面范围。扫面前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300 mgI/mL碘海醇对比剂,剂量以患者的体重为标准1.7 mL/kg,以2.4~3 mL/s的注射速率进行注射。扫描结束后,取出来的动脉期图像,其层厚需为2.3 mm,间距为0.96 mm,以软组织算法进行离线重叠重建,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上传到ADW4.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该组研究采用的是多平面重组的方式,然后再进行重建,这样,便可以把腹股沟韧带、疝囊以及腹壁下动脉等结构的关系显示出来。

2 结果

经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如果是腹股沟及周围健康者,其在CT中所呈现出来的图像应该是比较清晰,而且没有多少异物的。但是在这21例患者中,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如图1、2所示。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如图3、4所示。在CT中,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如图5、6所示。

3 讨论

腹股沟疝在腹外疝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直疝与斜疝是腹股沟疝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较为常见的病例是斜疝,在腹股沟疝中所占的比例高达96%[2]。在临床诊疗中,闭孔疝与股疝在腹股沟区的位置离得比较近,所以在诊断的时候稍不留意便会将其混淆。因此,有必要借助CT的检查对这两种病症进行区分。因为,通过详细认真的CT检查,各感染与并发症等症状都能够较为明确地诊断出来,有利于医护人员展开下一步的个体化治疗工作。

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不同类型所致的肠根阻症状以及CT表现地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3]。其中,后天性的主要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发育不够健全、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还有腹内压增高有着很大的关系。该组研究的腹股沟斜疝患者中有8例患者表现出较为明确的腹内压增高现象[4]。另有相关研究文献显示,股疝的发病率主要集中在在中年妇女身上。因为女性的骨盆比较宽大,与男性相比较而言,股管口也比较宽大,只要是能将其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都是有可能成为其发病的诱因[5-6]。在CT检查中,股疝的疝块是处在耻骨结节水平线以后、股三角区以及股静脉内部,其“影像学股三角”的内部是股长收肌,上面是腹股沟韧带,外边则是股静脉,通常情况下,只有少量淋巴结以及脂肪的低密度区域[7]。此外,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闭孔疝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隐匿性腹外疝,在所有的疝中所占据的比例仅为0.02%~1.1%,患者多为年来体弱的女性,而且是常常没有特异性的症状以及体征[8-9]。该组研究中,CT检查发现,21例患者均表现出充气积液和气以及肠管扩张等症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病症。其中,腹股沟斜疝11例,股疝5例,闭孔疝5例。11例腹股沟斜疝所致肠梗阻的CT表现为在其疝囊例可以清晰地看到寒气肠管与脂肪组织,并且是处在腹股沟韧带的前上方。5例股疝所致肠梗阻的疝囊是处股三角区与腹股沟韧带后下方,“影像学股三角”为其冠状位所在处。5例闭孔疝所致肠梗阻的主要表现是处在耻骨肌与闭孔外肌中间的腹部肠管与肠管影是相连在一起的,而且其上段的肠管有扩张的迹象,可以发现闭孔疝患者症状与相关研究文献描述的一致。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进行CT检查可以获取较为理想的检查结果,值得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邵志红,高晓龙,王培军,等.腹股沟区多层螺旋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1(9):3211-3213.

[2] 缪小芬,黄爱娜,沈继明,等.多层螺旋CT对几种罕少见病因肠梗阻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8(11):2659-2660.

[3] 钟,邱中笑,邵勇.骨盆骨折术后继发腹股沟疝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附6例报告[J].现代实用医学,2010,10(3):1792-1793.

[4] 孟雷,许崇永.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意义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18(32):2663-2664.

[5] 徐新,李国华. 腹部术后内疝的MSCT表现[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10(2):189-190.

[6] 陶云年,张文奇,王善军,等. 腹内疝伴肠扭转的螺旋CT诊断[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1):1521-1522.

[7] 黎喜. 多排螺旋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8):162-164.

[8] Salomone, Di Saverio,Gregorio, et al. Concomit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 misleading diagnostic pitfall[J]. BMJ case reports, 2010,2(2010):166-168.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滑动性斜疝; 疝囊高位结扎; 无张力疝修补术; 脏器损伤; 复发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79

腹股沟滑疝在腹股沟疝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如不仔细,很容易损伤腹腔脏器,出现过多的并发症,使患者术后恢复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疝修补术手术方法和术式的改进,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腹股沟滑动性疝16例,通过术前明确诊断及手术方法的改良,避免了脏器损伤,减少了术后复发率,随访疗效满意,本文就对该病的诊治和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腹股沟斜疝435例,其中滑动性疝16例,占3.6%。男10例,女6例,年龄4~58岁,平均31岁;病程3~15年。左侧8例,疝内容物为为乙状结肠6例,子宫附件2例(分别为4岁、7岁女性患儿);右侧8例,疝内容物为盲肠阑尾2例,膀胱2例,大网膜4例。6例为疝囊旁型,10例为疝囊内型。

1.2 诊断

1.2.1 患者有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病史,在排除直疝情况下,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腹股沟部有较大且难以用手法完全回纳的疝块,且伴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疝块虽回纳,但在阴囊颈部可触及肥厚的精索及伴行物;外环口很大,触及外环口时感觉有组织异物,有所增厚,均可考虑有滑疝的可能[1]。

1.2.2 常规进行腹股沟区B超检查,本组4、7岁患儿左侧附件滑疝在行常规B超检查时怀疑疝内容物为子宫附件,经术中证实。

1.2.3 进行钡剂灌肠X线检查,证明结肠在疝囊内[2]。

1.3 治疗方法 均手术治疗。手术要点是先游离、回纳滑出的脏器,重新构建一个完整的疝囊,再常规行疝囊高位结扎及修补[3-5]。

1.3.1 疝囊成形和高位结扎

1.3.1.1 Bevan法 这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但只适用于较小的滑动性斜疝,如盲肠滑出。具体步骤是,切开疝囊后,沿盲肠边缘2 cm处弧形切开腹膜,切缘两端必须到达疝囊颈处,以保证在构成一个完整的疝囊后可行高位结扎。仔细游离盲肠到内环水平,避免误伤系膜血管和精索血管。至此,可回纳滑出的盲肠,把腹膜弧形切缘的两端对合靠拢作纵行缝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疝囊以作高位结扎。

1.3.1.2 La Roque法 适用于较大的滑动性斜疝,如滑出的肠管较长如乙状结肠,此法较为可靠。具体步骤是,切开疝囊前壁,游离肠管的后侧直达内环处,如滑出肠管较长,游离时须注意不可误伤其系膜血管。再在内环上方3 cm处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注意不可损伤髂腹下神经,切开腹膜,经内环回纳游离的滑出肠管并从腹部切口提出,原肠管后侧游离面即翻转到前面,疝囊切口与腹膜切口之间的壁层腹膜亦随之翻出,剪除多余的疝囊,使其残余切缘恰能对拢缝合,覆盖肠管的游离面,构成系膜后面的浆膜层,回纳肠管。最后,缝合腹膜切口。

1.3.2 疝修补术 滑疝的特点是疝环被撑大,腹壁各层腱膜及腹横筋膜强度严重受损。过去常采用Bassini、Halsted或McVay法[6-7]。随着生物补片在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对Ⅳ-Ⅶ型腹股沟斜疝使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Rutkow手术)[8-9]。对滑疝以同种术式进行治疗,效果满意。

2 结果

16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笔者所在医院除对2例小儿患者行疝囊高位结扎、腹外斜肌腱膜重叠缝合,修补腹股沟管前壁外,其余病例均行Rutkow手术,手术均取得成功,无脏器损伤,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后患者均卧床1~2 d,对于老年患者,术后指导下肢进行功能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感染发生,2例出现肠功能紊乱,予以对症处理后肠功能恢复。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腹股沟滑动性疝是指自腹股沟管突出的脏器和(或)其系膜构成部分疝囊的疝,滑出的脏器右侧常见为盲肠,左侧则为乙状结肠。盲肠或乙状结肠的浆膜层构成疝囊的后壁,并向两侧返折构成疝囊的两侧和前壁,有时滑出的脏器为膀胱。腹股沟滑动性疝发生率虽较低,但由于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如处理不当,常损伤内脏或复发。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成人滑动性疝的手术方法更倾向于无张力疝修补术,而相较于常规疝修补则减少了术后疝的复发,在进行该术式期间要注意以下几点:(1)完全遵循滑动性疝的经典手术原则,对于术前不能确定的囊内型,在手术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地暴露及精细的解剖,以满足探查及修补的需要,切口略长,不追求小切口,这样才方便于清晰地显露腹股沟区解剖,确保植入物放置的精确性及覆盖的范围。小切口手术并不等于微创,反复过度地牵拉反而加重组织的损伤,且不利于充分探查。(2)整体修补腹股沟区腹横筋膜板层,平片的覆盖范围应当为整个腹股沟区,并与周围的坚韧组织适当重叠,正确判断疝环的边界,固定网塞于疝缺损边缘且有足够强度的组织之上,并适当地重叠,网片及网塞均需确切缝合,缝合间距不应过大。(3)注意腹股沟区组织的保护,包括神经、精索及其血管,操作时轻柔,清晰的认识腹股沟区的解剖关系,无论是在常规修补还是使用无张力补片的修补过程中都十分重要。尽管腹股沟滑疝无论在术前的诊断还是术中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只要在手术过程中做到充分地暴露及精细的解剖,在正确的处理疝囊的同时注意对腹股沟区组织的保护,包括神经、精索及其血管,尤其是疝内容物的保护,整体修补腹股沟区腹横筋膜板层,网片及网塞确切缝合,可避免脏器损伤和减少术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顾才校.滑动性疝8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3):133.

[2] 宋晓星.疝造影的临床应用[J].实用外科杂志,1989,1(3):135.

[3] Uemura S,Woodward A A,Amerana R,et al.Early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in premature babies[J].Pediatr Surt Int,1999,15(1):36-39.

[4] Decou J M,Gauderer M W.Inguinal hernia in infants with very low weight[J].Semin Pediatr Surg,2000,9(2):84-87.

[5] Tackett L D,Breuer C K,Luks F I,er al.Incidence of contralateral inguinal hernia[J].J Pediatr Surg,1999,34(5):684-687.

[6]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6.

[7] 黄志强.现代腹部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5:22.

[8]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28.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3篇

随着微创概念的普及,一些传统经典手术走向微创化,腹腔镜技术也被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1,2]。我科总结了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院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125例156侧的经验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5例156侧,其中男106例,女19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2.58±0.86)岁。全部采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前诊断31例单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发现为双侧疝,谓之对侧隐匿性疝,并予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

1.2 方法

1.2.1 麻醉:所有病例采用插管全麻加骶麻。术中施行监护仪监护,了解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1.2.2 手术:应用针式腹腔镜器械,5 mm 30 °镜,3 mm钳。脐下缘内侧切口3 mm,造气腹,进5 mm Trocar及30 °镜,脐(左或右)旁开约5 cm作一约3 mm切口,进5 cm Trocar及操作钳。气腹压力维持10 mmHg,以能充分显露术野为目的。术中能发现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内环口开放,明确诊断。隐匿性疝能同时被显露(内环口开放)得以诊断,同时手术。在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刺,进穿刺针(头端适当加弯)作为引导,用4号双股丝线分别在内环口的两侧各做一半荷包,一线再引导另一线,最终形成全荷包,收拢荷包,关闭内环口,腹壁内腹膜外打结,埋于皮下。切口盖以敷帖。

1.3 结果 术后住院3~5 d,痊愈出院。到目前为止,术后随访无术侧复发;无阴囊肿胀(女孩无外阴肿胀)。1例切口感染(皮下打结)。

2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斜疝为常见。小儿腹股沟疝的发生主要是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不全,再加上腹压增高而形成而并非因肌肉薄弱。腹股沟疝具有可复性,极易发生嵌顿、绞窄,一旦发生嵌顿,不仅累及肠管或卵巢、输卵管,尚可造成睾丸萎缩,影响成人后的生育,一般6个月后很少能自愈,需要手术。

传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是仅做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一般不做修补术。但手术需经腹股沟管游离疝囊,小儿组织纤细、薄弱,筋膜层次、解剖界限与成人不同,如非专科医师操作极易造成对包绕着疝囊的精索内容物的损伤,如蔓状静脉丛、动脉、神经和输精管,甚至于发生膀胱损伤的可能,手术后可能发生切口血肿并感染、阴囊水肿或血肿、睾丸上抬等并发症,易对家长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用腹腔镜施行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高位结扎术仅在腹腔内行疝内环高位结扎,不处理腹股沟,对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无破坏,精索内的各种结构不会造成损伤。本术式是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视野是放大的,在抓钳的协助下透过透明的腹膜进行操作,可以避免上述医源性损伤。

转贴于

以单侧斜疝住院的小儿部分斜疝可能是双侧的,只是一侧以潜在隐匿形式存在,暂时不会在两侧腹股沟区同时出现可复性肿块,当增加腹腔压力等因素存在的时候,则可出现症状。据Schier等[3]报道,933例小儿对侧腹股沟隐匿性疝299例(占32.04%)。国内姚干等[4]报道的25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中,发现586例(占23%)对侧内环口未闭。本组病例为25%。对于一侧显性疝、另一侧隐匿性疝患儿,传统手术方法是必须在隐性疝出现症状后,才可以再次手术解决问题。而腹腔镜手术由于气腹压力的存在,则可以很明确地发现隐匿性疝,而且该侧内环口也是开放的,可以一次手术发现对侧隐性疝并同时处理双侧疝,避免了隐匿性疝的再次手术。

腹腔镜手术时内环口直观,疝囊高位结扎确切,能够达到传统手术不能达到的高位,避免常规手术寻找疝囊困难以及可能的非高位的疝囊结扎,因而术后复发率更低。本组病例经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病例。据Schier等[3]报道,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933 例复发率为4.3%,与传统法相似,术后并发症5例(占0.5%),Spurbeck等[5]报道的90例120 侧疝经腹腔镜治疗术后复发率为0.83%,国内姚干等[5]报道的2500例小儿斜疝腹腔镜手术后复发18 例(占0.72%),术后并发症13 例(占0.5%),可见该术式术后复发与并发症均较少。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较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该术式具有安全简便易掌握、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特点,可同时发现及处理对侧隐匿性疝,是治疗小儿斜疝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张金哲.迅速提高我国小儿腹腔镜水平[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3,3(3): l.

[2]李宇洲 .我国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4,4(5):368-369.

[3]Schier F,Montupet P,Esposito C. Laparopic ingunal herniorrphy in children : a three center experience with 933 repairs[J]. J Pediatr Surg, 2002,71(3):395-397.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人;急诊;疝修补术;预后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3-0480-02

由于老年人腹壁薄弱及腹压增高的因素,使老年人腹股沟疝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腹股沟 嵌顿疝修补术是老年人常见的急诊手术之一,它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笔者通过回顾性 分析 本院1992年8月至2006年10月收治的65例(年龄大于65岁)急诊腹股沟嵌顿疝修补术的资料, 分析影响老年人急诊疝修补术的预后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56例,女9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65岁,平均71岁。男性中右 斜疝45例,左侧斜疝7例,右直疝3例,左直疝1例;女性中右斜疝6例,左斜疝3例。65例 中 绞窄性疝22例 (33.8%),均为斜疝,行坏死肠管切除9例(13.8%);4例(6.2%)直疝患者 无绞窄及肠切除。既往病史最长者35年,33例(50.8%)病史超过10年,15例(23.1%)无病史,于发病当日急诊时发现。发病至就诊时间最长5d,最短1h,平均33h ,有18例(27.7%)于发病48h后就医,就诊时间对预后的影响见表1。46例(70.8%)有肠梗 阻表现。术前有并发病26例(40%),男性占22人,女性有4人,其中心肺疾患多见,为两性 之首(男11例,女2例),其他为脑栓塞4例,糖尿病4例,高血压5例。

1.2 手术方式

早期主要术式为Bassini,近几年多用无张 力疝修补术。 65例中有9例行坏死肠管切除,未做疝修补。绞窄疝中有4例行单纯疝囊高 位结扎术,其余病例均行疝修补术。本组病例麻醉方法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

2 结果

2.1 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现较严重并发症者15例(23.1%),其中心律失常占9例,心衰 及呼衰各有2例,肾衰1例,脑梗死1例。死亡3例(4.6%) 均为肠切除患者,占肠切除(9例)的33.3%,分别死于呼衰及心律失常。术后伤口感染6例( 9.2%),2例为肠切除者,4例为肠绞窄病例,占肠绞窄的18.2%(22例)。术后1年内复发4 例,2例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2例为Bassini疝修补术。住院时间3~36d不等,平均8d。

2.2 术前合并病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术前无合并病患者39例,术后无并发症36例,有并发症3例;术前 有合并病患者26例,术后无并发症14例,有并发症12例。两组结果经卡方检验P< 0.005。

3 讨论

老年人腹股沟斜疝发生率高。由于其病史长,反应迟钝,并且多伴有便秘 、慢性咳嗽等引起腹压增高因素,使得嵌顿绞窄机会明显增加。国内谭廷爵报告一组腹 股沟嵌顿疝,其绞窄率达45%[1],本组为33.8%,均为斜疝。造成如此高绞窄率 的原因主要是就诊不及时。本组33例病史超过10年,平时有腹股沟区间断出现肿物史,均有 1~3次嵌顿经历,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嵌顿疝还纳,以后再发生嵌顿时便认为仍可复位,忽 视了绞窄的存在。Andrews统计当肠管嵌顿绞窄时间小于24h,肠切除率为7%,若超过48h则 上升27%[2]。表1反映了就诊时间与绞窄疝、肠切除、住院时间延长的关系。经 过分析表明,就诊不及时对肠切除率及住院时间的延长有显著影响。就诊时间越晚,肠切除 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而肠切除者死亡率较高(33.3%)。鉴于以上结论, 笔者认为凡是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一经确诊,均应及早治疗。对不愿手术者应说服,避免 在发生嵌顿甚至绞窄时才考虑手术,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机体功能衰退,以及常伴发合并症,使得急诊疝修补术存在相当大的 风 险。Rosenthal认为术前并发病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3]。本组26例 有合并病,其中一半是心肺疾患。术后出现较严重并发症者15例,心肺疾病占13例。通过对 术前合 并病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认为术前有合并病是引起术后较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 因, 心肺疾患不论在术前合并病及术后并发症中均占首位。笔者体会对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 应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在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积极有效地治疗合并疾患,对于肺部 疾病患者应行胸部X线检查,术前停止吸烟,病情重者需行肺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对于合 并肺部感染者,术前需治疗性应用抗菌素[4]。手术操作应简洁准确,迅速解除肠 道梗阻。对高度怀疑有肠坏死者,宁可切除而不应心存侥幸放回腹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术 后更应注意心肺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维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谭廷爵.老年腹股沟嵌顿疝54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1989,9 (3):133.

[2] ANDREWS N J.Presentation and outcome of strangulated externa l henia in a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J].Br J Surg,1981,68:329-332.

[3] ROSENTHAL R A,ANDERSEN D K.Physiologic considerations in theelderly surgical patient[M].In:MillerTA,editor.Modemsurgical care.2nded.st.Louis,MO:Quality Medical Publishing Inc,1998:1362-1384.

腹股沟直疝护理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局麻;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于老人和腹壁薄弱者。外科手术是治愈腹股沟疝的基础方法。无张力修补术已经成为成人腹股沟疝治疗重要方法。但目前国内仍然是以硬膜外麻醉为主,但随着局部麻醉方法的改进,局部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优势日益明显,但在基层医院还未普及应用[1]。我院用局麻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3例腹股沟疝成年患者均行局麻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其中男19例,女4例;年龄26~75岁,平均(50.7±9.7)岁。根据中华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制订的分类法[2]:I型疝7例,II型疝9例,III型疝5例,IV型疝2例。

1.2麻醉方法

局麻药选择:2%利多卡因20ml加入生理盐水40ml,稀释成浓度约0.33%。利多卡因的治疗最大用量为300mg,无需加用肾上腺素。

局麻方法:①神经阻滞 同侧髂前上棘与脐部莲线上,距髂前上棘2.5cm处,该处相当于髂腹股沟神经与髂腹下神经所在。用4-5cm长的25号标准规格的针头,取约5-10ml上述局麻混合剂于该处作一皮丘,针与皮肤成30-40度角进针后沿上述神经走向呈匍行浸润。再于耻骨结节处作一皮丘,垂直进针至耻骨,呈扇形注入上述局麻药5-10ml。注药区域局部加压按压促进局麻药在组织内扩散。②局部浸润 沿切口处皮下浸润于与切口平行的皮下组织内。一边进针一边进行浸润麻醉。针尖的移动范围要慢,注意勿将麻药注人血管内。再退针作深部皮下注射,在与皮肤垂直的方向进针2cm的深部皮下脂肪组织内,注入局麻混合剂5-10ml。在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后于腱膜下行浸润麻醉。③精索注射 游离出精索,在精索近内环处内注入0.2-0.3ml的麻醉混合剂,以阻断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1.3手术方法

手术选择腹股沟区内、外环间的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上下叶(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下叶游离至腹股沟韧带反折处,上叶游离至腹内斜肌腱膜处,充分暴露联合腱和腹股沟韧带,从耻骨结节处开始完全游离精索,内环处纵行切开提睾肌,提起疝囊并向根部游离暴露出腹膜外脂肪,将疝囊还纳(巨大疝者横断疝囊,近端缝闭,远端严格止血后旷置)。触摸腹壁下动脉确定是斜疝还是直疝。充分游离腹膜外间隙后置入锥形充填疝修补网塞入内环口/海氏三角,周边间断缝合固定于腹横筋膜上。并于精索/子宫圆韧带下方铺放补片,用1-0可吸收缝合线分别间断缝合固定于联合键、腹股沟韧带和联合腱上方腹直肌前鞘上。将精索/子宫圆韧带复位,缝闭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用沙袋压迫止血。

1.4术后记录与评估

住院期间记录相关数据:辅助用药、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尿潴留、住院费用、术后复发。术后疼痛包括切口疼痛及硬膜外穿刺点疼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来进行评估,1-10分,最痛为10分。出院后定期随访,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2、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65分钟。所有患者手术日均予正常饮食,术后当天均能下床活动。切口疼痛时间2-3天,其程度明显低于张力性疝修补术和传统麻醉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口服镇痛剂即可缓解。术后8例体温在37.8-38.60C,3天后均恢复正常。无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平均住院6天,切口无感染发生,无阴囊血肿及切口皮下积液,未发现对补片的排异反应及疝复发等并发症。随访1-12个月,无复发。

3、讨论

腹股沟疝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获得性与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和腹水等腹压增高等原因有关。成人疝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腹股沟疝修补术有张力性疝修补、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高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复发率为10%-15%,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为0.1%-1.0%[3]。

疝修补术的关键是如何修复腹横筋膜缺损,这是防止和减少腹股沟疝复发的主要问题[4]。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将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耻骨疏韧带牵拉缝合,张力高大,需要较好的肌肉松弛,多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术后疼痛明显,并发症多,恢复慢。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克服了传统手术的许多弊端,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麻醉的主要目的在于镇痛,使局麻下行此手术成为可能。局麻张力修补术有以下优点:①局麻较硬膜外麻醉及全麻准备时间短、麻醉风险小、并发症少;②局部麻醉对患者全身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较少,不干扰患者的运动和膀胱功能,尤其对老年人和伴有其它合并症不能耐受其它麻醉的腹股沟疝患者安全性高;③操作简单易掌握,门诊可开展此手术,对于缺乏麻醉设备和麻醉医师的基层医院也可开展;④术后进食及下床活动明显比全麻及硬膜外麻醉提前;⑤术后主要并发症尿潴留明显减少;⑥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有所减少[5,6]。

目前,局麻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逐渐受到外科医生及患者的选择。

本组23例患者在局麻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结果显示,局麻镇痛效果满意,与传统硬膜外麻醉无差别,而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尤其是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于局部麻醉生理干扰小,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甚至无需卧床,因此可以减少肺部、泌尿系统等感染的风险。同时,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拓宽了手术适应症,它适用于直疝、斜疝、股疝及复发疝。

近年来,局麻下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逐步扩大了适应症,但在基层医院并未得到较好的应用。但笔者认为局麻无张力修补术是成人腹股沟疝目前较好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工作中的重视,在基层医院应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颂章,郑民华.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改稿)[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1):84.

[2]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63-64.

[3]唐健雄.疝和腹壁外科必须重视当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中的一些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2009,17:149-150.

[4] 刘运平.门诊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661.

相关期刊更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

临床普外科电子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微创外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