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豫有约文章

鲁豫有约文章

鲁豫有约文章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谈话类节目,特点,主持艺术《鲁豫有约》

 

本文以《鲁豫有约》为实例,试从节目特点、话题内容以及主持风格等方面探究一下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如何走向成功之路。

一、普通电视谈话节目的自身特点

电视谈话类节目是以电视媒介作为传播手段,将人们熟悉和感兴趣的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亲近、自然的谈话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一种节目类型。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

1、针对性和时效性较强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谈话内容通常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热点话题或热点人物作为谈话的主题,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2、有很强的感染力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图像、画面、音乐声响等丰富的信息传播符号给观众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染力,使台上嘉宾主持与台下观众距离拉近,更容易形成互动。

3、利用生动的背景材料

电视谈话类节目录制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图像、画面等传播符号插入一些必要的背景音像资料,给观众一种真实、形象的感觉,进而更好的让观众了解和感受人物特有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

二、《鲁豫有约》节目的特点

1、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增添节目名气

陈鲁豫是凤凰卫视的主播,她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先后主持过《音乐无限》、《凤凰早班车》、《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室》等栏目,并以她的“人情味”成功塑造了一种亲和的形象,深受广大观众认可,《鲁豫有约》以陈鲁豫的名字命名无疑为这档栏目增添了不少名气和人气。同时,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一档节目也可以从主观上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一种亲切温馨的“第一感觉”。

2、主持人的“时尚化”和“年轻化”

注意观察的朋友会发现,现代的谈话类节目普遍的特点就是主持人的“年轻化”,这使得他们主持的节目更有活力,像陈鲁豫,杨澜、沈冰等,他们因为年轻,所以更容易去接受新的事物以及新的观点,而这些“新”的东西,就可以让他们主持的节目变得与众不同,更具魅力。免费论文。现代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般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们还可以凭借自身流利的英语对不同语种的名人进行访谈,这一点也吸引了不少的观众。与此同时,主持人的时尚装扮和举手投足之间的新潮动作也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引得他们纷纷效仿。

3、谈话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

《鲁豫有约》访问的对象都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人群,她曾访问过的名人包括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奥运跳水冠军田亮、90后平民英雄,以及当红小生文章等知名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传奇的故事和独到的人格魅力,而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名人秘密窥探的好奇心理。

另外,《鲁豫有约》在话题选择上还能注意到社会上的边缘人群和敏感话题。如对当今“蚁族”人群的关注采访,通过三个“蚁族”代表真实的生活陈述和面对面的交流反映了大学毕业生艰难的处境,触痛了社会的某一敏感神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在《拉拉的故事》里,鲁豫又请来了生活在重庆的一些女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社会的敏感话题,通过电视谈话节目进行沟通、倾诉与探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新改版的《鲁豫有约》则更是拓宽了谈话涉及的领域,不局限于名人名事,而是紧紧跟进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的现象,如关注整容的“我为整容狂”,以及以前节目中的“胖美人旋风”等等,这些话题受到观众的欢迎是在所难免的了。

三、鲁豫的主持艺术

1、个性化的谈话风格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除了需要具备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之外,还要求主持人有良好的镜头感,机智、幽默的气质和自如的谈吐。鲁豫在做节目时以“邻家女孩”的形象出现在嘉宾和观众面前,并能以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去认真倾听嘉宾的谈话,又不失时机的及时发问,该笑的时候放声大笑,伤心感动的时候真情洒泪,这种真性情无疑使她和嘉宾、受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一层。

2、沟通技巧的运用

电视谈话类节目因其自身特点往往不能使人像平常谈话那样放松自然,有的人可能还要刻意的去维护自己的形象,这些都会影响到谈话的质量,而鲁豫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谈话氛围,她在每次节目的开头,都会以一个拥抱或者一句简单的问候来拉近嘉宾的距离,给嘉宾一个放松的心情。

3、“说”出你的故事

鲁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对人、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我对讲道理半点兴趣都没有。”无论名人还是普通的百姓,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而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鲁豫有约》栏目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资源。也使得这个栏目内容逐渐成为一个全民访谈的栏目。

正像光线传媒副总裁李德来在谈到《鲁豫有约》时说道的那样:“在国内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是唯一的可以消除所有嘉宾在这个栏目里不同身份的,有一些栏目专门是明星,有的专门是平民,但是在《鲁豫有约》这个栏目里,包容度是非常大的,是一个全民访谈的节目。”

四、电视谈话节目的成功要诀

1、注重感情交流,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在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缺少并渴求一种心灵之间的沟通和关注,电视谈话节目应该抓住这一受众需求,采取平民化的形象定位,关注于每一位嘉宾身上与普通百姓相通的人生境遇,让观众与嘉宾一同分享生命中的感动,进而使他们讲述的故事和观众产生共鸣,并把观众吸引到谈话当中,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效用。

2、选取大众普遍关注的,又不甚了解的故事嘉宾

话题的选择对节目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其是否收看一个节目的重要因素。话题的选择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深刻的意味,以《鲁豫有约》为例,谈论话题的内容概括起来也就有以下几种:(1)明星及其名人(2)有特殊历史背景的人物(3)经历某一重大事件的普通人等等,他们身上有很多人们想去了解学习的故事,所以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也很有访谈意义。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3、主持人独到的人格魅力

电视谈话类节目成功与否由一半的因素取决于主持人的主持魅力,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形象,是观众直接审判的对象,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懂得善于倾听,给嘉宾和观众一种谦和、尊重的感觉,在倾听的时候,要学会用心感受,走进嘉宾的内心世界。除了倾听,还要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发问,提出观众心中所想的问题,为观众“谋取福利”。

谈话类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亲切的沟通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加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也拉近了不同层次人群之间的心灵距离。然而,纵观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无论从节目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竞争与挑战,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涵养,紧跟时代潮流,把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推向一个更高更强的平台。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200多个,其中虽然不乏精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节目却抓不住观众的眼球,拴不住观众的心。凤凰卫视于2002年1月为主持人陈鲁豫量身定做了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开放式的、深入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故事、探究被访者内心深处的感触是其最大的特色和亮点。节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与欢迎,被《时代周刊》誉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本文试以《鲁豫有约》为标杆,简要分析《鲁豫有约》改版前后所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分别从主持人,嘉宾选择,谈话内容等环节剖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国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发展的整体方向,为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尽快突破“瓶颈”,步入良性循环的健康之路建言献策。

引言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研究一直是业界、学界、理论界和公众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已有的各类文章和研究课题中,无论切入角度还是涉猎层面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细细数来,有从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角度研究的,有从语言学、社会学、舆论学角度探讨的,还有介绍国外谈话节目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涉及的范围,遍布理念层面、操作层面、制作层面、风格层面乃至运营层面;研究的深入程度,细化到谈话节目的界定、分类、栏目的定位、选题、策划、主持、嘉宾、现场观众等要素,本文试以《鲁豫有约》为例,采用横向对比的研究方法,从主持人,嘉宾选择,谈话内容等方面分析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谈话节目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www.133229.Com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2002年1月推出的一档电视谈话类节目,由凤凰卫视的刘春、制片人樊庆元和策划人阿忆为陈鲁豫量身定做。长期以来,凤凰卫视致力于沟通两岸四地乃至于整个大中华“文化圈”,其全球化视野堪加称赞,再加上广泛的信息采集量和较为宽松的意识形态空间,该节目除在凤凰卫视外的全国20几家电视台播出,收视率始终名列前茅,其中的得与失值得引发我们的热切关注与冷静思考。

一、电视谈话节目“谈”什么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较为特别的电视节目类型,它以面对面、零距离和即兴谈话(所谓的脱口秀)为主体。口头语言的趣味性、话题的吸引性、谈话的深刻性和对观众产生的思考性以及对影视蒙太奇的“排斥性”为其显著特征,在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繁荣以及它对大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者们强烈关注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在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历史虽然不长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谈话节目呢?其内涵与外延又是什么呢?

1、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义

目前,对于谈话节目的定义并没有一种非常权威的说法,国内大多数的定义都是基于对《实话实说》模式的感性描述。按照传播学理论的观点,谈话是一种人际口语传播活动,包含了这种活动的参与者、谈话内容和交流方式,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信息交流手段的“以交谈的方式”。没有把“交谈”和“交谈的方式”准确地区分开来是电视谈话节目界定混乱的原因之一,这样就很容易忽视谈话节目自己的特点,从而把它与“交谈式”的其它节目类型即“谈话节目”与“谈话因素的节目”混为一谈。

张泽群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谈话人(包括特邀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室里就某一问题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阐述和讨论观点的节目。”这一定义突出了节目主持人在现场的“遥控器”角色,但对谈话节目的空间限制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电视谈话节目完全可以走出“象牙塔”般的演播室,回归嘉宾真实的生活空间。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吴郁对谈话节目下的定义是:“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集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这一定义基本上是对现象的描述,显得过于琐碎。

笔者认为,电视谈话节目是在正常谈话状态下,在一定的空间里,以人际传播的形式对某一话题进行议论、探讨、评说、抒发,借助电视媒介进行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主要包含如下一些要素。

① 以谈话为主要内容

电话谈话节目应该以谈话为主要内容,或者说电视谈话节目是“主要围绕谈话组织起来的”节目,它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节目的看点就在谈话本身,这个要点提醒我们,做好谈话节目,着眼点首先要放在如何经营好谈话上面,而不是谈话以外的其他元素。

② 谈话是无脚本的

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应该是一种无脚本的,带有即兴色彩的谈话。这种即兴色彩既体现了电视媒体具有的即时传真功能特色,以一种真正“电视的”形态表现出来电视谈话节目独特的魅力,又适应了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实现社会交流的要求。

③ 谈话是在严密设计基础上的即兴发挥

电视谈话毕竟是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任何无主题、散漫式的谈话都不应该划入严格意义的电视谈话节目的范畴。表面上的即兴发挥必须建立在严密设计的基础之上,也就是不能“放任自流”。

④以电视媒介为载体

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也区别于广播谈话,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是视听双通道信息输出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

2、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本质是人际传播。因为人是构成传播活动的两极,所以“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它通过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亲切,最便捷的交流方式——谈话,以文学,艺术,社会,人生,情感,命运为话题,以关乎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批判为内容,从而启迪心智,化育情感,帮助人们怀抱精神追求的兴味去创造并且享受生活。

二、现代谈话节目的特点:以《鲁豫有约》为例

1、主持人的明星化

“明星”一词最早应该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据说是华山仙女的名字。《太平广记》中就有仙女明星“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之说。后来,明星也用来专指金星。因为金星是较亮的星辰之一。后来人们就以“明星”来比喻成绩卓越、才华出众的人。随着时间的演化,明星被用来称呼那些在各个领域卓尔不凡的成名或成功人物。就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应该说是介于名人与明星之间的一类“特殊人物”。

(1)似明星又非明星

笼统地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为娱乐明星显然有失偏颇,他们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因为他们身处电视媒介,而媒体界又的确是个制造明星的摇篮。与其他类型的明星不同,主持人既是电视节目打造出来的,也是观众普遍认同的结果。

谈话节目经常被冠以主持人的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颇有些明星效应的味道。例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等。以主持人的名气带动节目的收视率,以节目声誉提升主持人的名声,两者相得益彰。以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陈鲁豫这样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明星,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他们又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明星。

(2)师出名门,才华横溢

陈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家庭,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198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五年的专业学习,为主持事业打了坚实的基础。她1991年5月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业余主持人大赛荣获第一名,由此步入电视领域。1991年-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多种类型的固定栏目以及大型专题节目和玩会。1994年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十佳主持人。1995年被评为华语电视界金奖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1996年3月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先后主持《凤凰早班车》《相聚凤凰台》。陈鲁豫加盟凤凰卫视以前是中央电视台旅游节目主持人,凤凰卫视中文台担纲主持的节目有:《音乐无限》《凤凰早班车》《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戴安娜王妃葬礼直播》即时旁述,《一点两岸三地谈》《vip会客厅》《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2000年曾被选为“2000年最佳女主持”。

师出名门的陈鲁豫诲书不倦,身上洋溢着脱俗的知识女性气息,她是一个美女主播更是一个才女主持。

(3)年轻化,精英化

年轻化、精英化是现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杨澜到陈鲁豫,从沈冰到许戈辉,从白岩松到胡一虎等等都是年轻面孔。这些所谓学院派的年轻主持人正在成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队伍的精英骨干,他们凭借流利的英语展开访谈,其双语主持风格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信息反馈表明,年轻观众占了很大的比重。

2、访谈对象的名人化

《鲁豫有约》的访谈对象几乎覆盖了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娱乐。其中,几乎每个被访对象在自己的领域内都是拔尖人物,也就是引人注目的焦点人物抑或是名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标杆示范作用。2009年初,李咏担任主持人的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也沿袭了这种嘉宾精英化和名人化的创作思路与表现风格,事实证明,卓有成效。

3、内容丰富多彩

(1)嘉宾必须有与众不同的故事

《鲁豫有约》每期节目所采访的嘉宾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特殊感悟。观众在分享嘉宾的喜怒哀乐、人生经验的同时,对人生与社会产生思考与反省。对于《鲁豫有约》而言重要的不仅是嘉宾多为名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是有故事的人。《鲁豫有约》在寻求公众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共鸣点,提供了个人心理需求社会思想的辅助以及个人窥视他人心里秘密心态的平台。

(2)话题选择的特殊性与敏感性

《鲁豫有约》对于边缘另类人群、见证历史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等类别话题的选择使其显得与众不同。例如,在《拉拉的故事》里,鲁豫请来了生活在重庆的一些女同性恋者。同性恋作为社会的敏感话题,尤其是女同性恋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通过电视谈话节目的表达形式进行沟通、倾诉与探讨,面对面的交流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改版后的《鲁豫有约》更是拓宽了话题选择的范围,加大了对当下热点问题和焦点新闻的关注度,如针对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而推出的“选秀故事”;关注整容的“我为整容狂”。以及之前节目中的“人体模特”和“胖美人旋风”等等,这些紧贴人们日常生活热点的话题受到观众的欢迎也就尽在情理之中了。

三、由《鲁豫有约》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策略

1、《鲁豫有约》改版前后对比

(1)表现形式与播出方式的多样化

鲁豫曾说过,要把自己的谈话节目打造成中国的《奥普拉秀》,这在《鲁豫有约》2005年改版之后应该说初现端倪。

例如,节目播出量从周播改为日播,由原来单一在凤凰卫视播出到在凤凰卫视与全国28家城市电视台共同播出。

节目形态上,从一对一主持人走出去式的专访到把讲述对象请进演播室的谈话;“周末版”《鲁豫有约》没有固定的演播室,没有现场观众,由鲁豫和嘉宾一对一的谈话;“日播版”《鲁豫有约》则把谈话改在1200平米的演播厅进行,现场观众达300多人。

(2)节目内容的多元立体化

改版前《鲁豫有约》寻找、接触、访问的是一个个过去在历史时期站在风口浪尖的焦点人物、失意英雄、边缘人群或经历重大变故的人。在众多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就是凭着这一点脱颖而出的;改版后《鲁豫有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像身边的家长礼短,但这种家长礼短中又透着很多文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种基于改成日播的谈话节目而扩大题材的考虑倒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档有着比较高的文化品味的栏目的这种低姿态,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的一种悲哀。

(3)节目制作机制的市场化

改成“日播版”后的《鲁豫有约》由专门成立的能量影视传播公司制作发行,这是凤凰卫视第一次转换节目制作体制。《鲁豫有约》节目的广告不再由凤凰卫视广告部统一销售、播出和管理,改为栏目组自己与赞助商、广告商联系取得冠名,栏目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制播分离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透过《鲁豫有约》改版的前生今世,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档优秀的电视谈话栏目生存发展的背后的艰辛与无奈,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在追求品牌化、知名度、公信力和美誉度等方面的两难境地。

2、节目本身所具有的发展优势

(1)采访风格

主持人是最容易被识别的栏目标志,也是观众依赖性很强的节目元素。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提到陈鲁豫时这样说道:“为何嘉宾面对鲁豫时总能够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原因有三,一个是她准确的提问,提问是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个是及时真挚的感叹,鲁豫把握的都很准确;第三个就是她的温和的聆听。“鲁豫在采访过程中,善于用一种体贴、温柔的态度拨动嘉宾的心弦。”比如在《“神奇教练”马俊仁》这期节目中,鲁豫从对马俊仁对弟子的感情出发,简单的说了一句“你觉得都是小孩”,触动了嘉宾的心弦,马俊仁言不由衷地说出了堆积多年的心里话。

“邻家女孩般”“谦和的倾听”是鲁豫在做《鲁豫有约》这档谈话节目时为自己打造出来的个性化标签。现在已经进而成为鲁豫个人的形象化标签了,观众提到知名主持人陈鲁豫就会产生的“品牌联想”。鲁豫独特的采访风格是《鲁豫有约》与其他电视谈话节目最大的“差异化”,也是该节目的一个特殊看点。

(2)沟通技巧

人格化传播的特定形式要求主持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冲破大众媒介所造成的受众情感障碍,营造一个充满亲近感和人情味的传播环境。人们在面对摄像机时往往不能像在通常情况下放松自然的进行沟通或交流,有的人也许还要刻意地维护自身的形象,这些都会使他们在表述观点时词不达意或避重就轻。鲁豫就努力营造“很宽松很真实,没有被侵犯的氛围。”比如在鲁豫采访现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志老人时是这样开头的:“来,梅老您坐在这儿,我们打扰您休息了,您是不是中午都要睡一会儿啊?”一个令被访者很和谐的谈话就此开始了。梅老说:“不要紧的,我恐怕配合不好。”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围绕梅志老人写的《胡风传》和《我陪胡风坐牢》这两本书的回忆之中。

(3)“讲故事”的方法

李德来(光线传媒副总裁)谈《鲁豫有约》时说道:“在国内的谈话节目中,《鲁豫有约》是唯一的可以消除所有嘉宾在这个栏目里不同身份的,有一些栏目专门是明星,有的专门是平民,但是在《鲁豫有约》这个栏目里,包容度是非常大的,是一个全民访谈的节目。”为什么《鲁豫有约》节目能有这么大的包容度呢?笔者认为这完全归功于当初栏目内容定位时时提出的口号---“说出你的故事”。

“说故事”保证了选题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人人身上都有故事,陈鲁豫曾说过:“说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名人,原则上是一个曾经大起大落、身上有故事的人,重要的是他的故事 能给人以启迪。”判断约请嘉宾的标准是“故事”而不是“身份”,这让《鲁豫有约》的题材真正达到了“用之不竭”的程度。

3、改版后所面临的问题

(1)日播的节目量----节目制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周播的节目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每一次的制作,改成日播节目之后,为了赶凑备播的节目量,往往会拉长一个选题的播出时间,制作成上下甚至是上中下集的形式,如对张惠妹、周华健、张学友等娱乐明星的采访。考虑到明星效应本身的吸引力,制作成了三期节目播出,精彩部分相对就不会特别突出,节奏也会稍显拖沓。

(2)播出平台大制约相对也大

话题对于一个谈话节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崔永元把困扰《实话实说》话题最大的问题归结为“禁区”,他说:“我们有很多宣传的禁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困扰。大家最关心的话题没法谈。”《鲁豫有约》之所以能很快地在众多谈话节目中吸引观众的眼球,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凤凰卫视海外媒体的话语空间优势,让观众在节目中看到了大量央视大台里看不到的文革人物,但由于节目现在的播出范围扩展到了全国20多家省级城市电视台,话题的选择上很难打出能吸引人的“擦边球”了。

(3)制播分离---盈利成为根本前提

制播分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自筹资金制作节目和维持整个节目组健康运转,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将成为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头等大事。

四、电视谈话节目发展之我见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兴起时间不长,但是发展势头迅猛。虽然不乏精品佳作,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的确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展望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景,巨大潜力尚待开发,在话题设置的广度、交流探讨的深度以及状态过程展示的现场真实程度等方面亟待改进语提高。一言以蔽之,电视谈话节目要想保持畅销的良好势头,除了找准话题,深挖内涵和节目包装之外,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节目的品位,保持节目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势。

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话题选择比较拘谨和狭窄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谈话节目选题不太敢过多地涉及一些所谓的敏感话题,虽然大多数电视台都遵循“三贴近”的选题准则,但是,这种贴近却与观众的内心期待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某位公民在转让火车票的时候,多加了27元的成本费,被铁路警方以非法倒卖有价证卷起诉,这位公民大惑不解,当庭质问法官,火车站售票处办理退票收取20%的手续费算不算倒票行为?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一旦遭遇此类选题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小心翼翼,生怕越雷池一步。

(2)参与电视谈话节目录制的人不愿或者不敢说真话

嘉宾、观众乃至主持人不敢说真话,顾忌太多,生怕招惹麻烦。比起《鲁豫有约》的宽松环境,我们的主持人、嘉宾包括现场观众普遍觉得缺乏必要的话语空间,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绳索捆绑着思维与表达。说到底,这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所谓处事哲学在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是关于火车票的案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第一时间》的“马宾读报”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其他谈话节目对此却噤若寒蝉,无人问津。

(3)高举个性化的旗号,大行雷同化脸谱化之风

在电视节目创作领域,适度的模仿与借鉴无可厚非,尤其是本土化式的模仿也不乏成功的范例(比如《快乐大本营》、《非常6+1》)。但是,在信息时代,看电视似乎已经演变成人们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观众不停的换台,其间隔只有3到5秒钟。加上电视频道繁多,电视节目娱乐化、感官化倾向养成了受众的浮躁心理,在这种情形下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要求无疑更高了。由此个性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应对策略。遗憾的是,克隆、模仿之风叶悄然而起,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选题雷同、手法相似,就连场景的布置也近乎一致,如此,何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又如何不让观众大倒胃口?

那么,我们的电视谈话节目如何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迎接各个方面的挑战,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地进而步入良性发展之路呢?笔者经过认真调研,缜密思考,特此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全面提升主持人涵养,逐步推行主持人负责制

主持人一方面是节目的组织者,同时又是一个栏目的形象代表。不夸张地说,主持人就是栏目的核心和灵魂。从目前情况来看,主持人整体水平不高,非常成熟的主持人更是凤毛麟角,这既有主持人的问题,也有主持人的发挥空间特别是用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主持人没有魅力,谈话的魅力自然就受到影响。一个好的主持人需要有较强的现场把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亲和力,特别是对所谈论或要进行的节目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遗憾的是,有些谈话节目主持人,对话题既无了解又无体验更无热情。倾听别人的谈话,要么听不见、听不进,要么就是听不懂。总之,一个好的主持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要真诚、睿智,而且还要有幽默感、同情心。实际上现在不管国内还是国外,出色的主持人往往都在这几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表现。我认为,主持人必须是一个“亲切、亲近、亲和”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逐步推行主持人负责制才会落到实处,《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等优秀分子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样板。

2、推进栏目个性化进程,打造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的品牌栏目

一个高收视率的栏目必定是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的。栏目的个性是综合性的,是完成后的印象。具体操作应该是在策划时就定下基调,从选题、报道方式、镜头画面到主持人的外形、学识、气质都应考虑周全,使它们协调一致。成功的结果总是栏目与名记者、主持相得益彰。在此,林木定位至关紧要。栏目的定位与栏目的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栏目的定位有两类,一类是栏目受众定位,另一类是根据选题范围定位。纵观我国成功的电视栏目,其实现栏目个性化的途径不外是:以内容制胜的,例如《今日说法》;以栏目选题的独特角度而取胜的,例如《对话》《面对面》。惟其个性突出、风格鲜明才有可能打造出令人百看不厌的品牌栏目。(央视的《艺术人生》《焦点访谈》等就是知名栏目、品牌栏目)

3、实行制播分离,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目前,电视市场呈现的是一个不等边多角形的形态,节目制作与播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深圳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徐奔奔认为:“‘造船’不如‘买船’。”笔者也认为,电视节目以商品的形式走向市场应该是一种不容逆转的趋势。为了增强商品的竞争能力,采取全社会办电视的作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确切地说就是采用制播分离的生产模式,打破原有的电视台垄断节目制作与播出的格局,形成一种以质量求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局面,把电视节目作为产品推向市场。当然,分工必须十分明确,电视台把握舆论导向关口,甚至初步确定选题方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按需供货。同时也可以采取由节目制作机构依据市场需求,也就是观众的收视需求,自行确定节目式样和内容,电视节目播出机构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购买。如此,通过良性竞争产生的节目就一定会更加接近社会、贴近生活、亲近观众,也才能产生更加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结语

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为不同观点、多种声音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公共话语平台,既是中国电视节目体制与理念革新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民主的证明。电视谈话节目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传递着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感受与思考,记录着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社会与话语的流变,同时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笔者认为,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相对于国外电视谈话节目占到其电视节目播出总量的40%,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竞争必定会更加激烈,这就要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者们必须要解放思想,转换观念,与时俱进,科学决策,果敢行动,把此种节目类型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经过不懈努力,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笔者对此坚信不疑。

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第一手资料,笔者认真观看了大量谈话节目,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理论著作。由于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特别是从理论高度层面的理解尚显粗浅,不足和偏颇在所难免,恳请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张泽群《脱口而出—浅谈电视谈话节目》1996年5月17—19

王怡林《脱口成“秀”》 2006年1月

曹牧星《对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一点思考》2006年第05期

王铮《解读<艺术人生>》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p21-22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第二版

徐舫州 徐帆 《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苗 《解读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第3篇

日前,随着杨澜、鲁豫等明星个人电子杂志的陆续出现,个人电子杂志迅速成为新时尚,被认为是继博客之后的“又一把互联网之火”,甚至已经有人将2007年称为“电子杂志元年”。

渐成网络新宠

悠扬的音乐、动感的图形……挟带着时下新锐的视频短片和动漫作品,没有印在纸上,无需付费购买,而且只能在电脑屏幕上阅读,名为“个人电子杂志”的新事物开始刷新人们的阅读体验。

电子杂志是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众多元素的数字杂志,具有可视性、交互性、多样性、娱乐性、传播速度快、免费等特点。2005年,美国一本名为《Slate》的电子杂志被评为仅次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第四大媒体。而在国内,2006年电子杂志用户数量达到3200万,市场规模增长到1亿元。

近日,鲁豫的个人电子杂志《豫约》正式创刊,每期杂志,作为主编的鲁豫都会亲自撰写寄语,给她的粉丝带来惊喜。鲁豫坦言她非常看好网络这个平台。“很多人在看电视上的《鲁豫有约》,但很多人更喜欢通过网络这个平台,所以我希望将触角伸得更广阔一些。”

与此同时,著名主持人杨澜的个人电子杂志《澜》已经推出了二十四期,创刊一年来下载量近千万;而号称“才女一朵花”的徐静蕾也高调宣布自己正在筹备个人电子杂志《开啦》……名人们创办个人电子杂志成为了一种时尚。

内容是关键

据专业人士分析,目前大部分名人博客更像是拉家常,更有甚者靠曝光隐私挣人气,由此造成了众多网民看名人博客更多是怀着猎奇和窥探的心理。但电子杂志不同,名人一旦“著书立说”,都会尽量放一些有深度、有质量的文章,这也让名人的电子杂志更有品质。

在现有的网络技术条件下,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都能够制作“杂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影响成千上万的人。而与博客不同的是,博客更像是记日记,内容五花八门,容易让人眼花缭乱,而个人电子杂志以书的形式出刊,集中了作者的思想精华,更有深度和内涵。

此外,名人博客虽然表面红火,但在经济上却难以给明星带来效益,电子杂志则可以通过广告赚取利润。王朔就直言不讳地说:“商业模式以付费点击为主,未来也许还有广告,如果一天能有10万人每人花一毛钱看一次,一天就能挣一万元。”

盈利前景被看好

电子杂志具有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这是博客平台所不具备的优势。XPLUS总经理夏鸿认为,名人博客和名人电子杂志的区别包括了作者态度、文章内容、表现形式以及阅读群体的区别,总的来说,前者更随意、大众化,而后者更严肃、精英化。名人博客的阅读群体涵盖了所有网民,其特征是数量很庞大,但身份模糊、阅读的随意性强,而名人电子杂志的阅读群相对狭小,以上班族为主。这些差别导致了两者在实现商业价值上的区别。

据了解,电子杂志基本都是免费订阅,杂志依靠广告盈利。计世资讯互联网产业研究部研究总监刘冰透露,电子杂志的运作比传统杂志简单得多。他说:“平面杂志需要很庞大的销售、采编队伍,电子杂志没那么麻烦,有个懂设计以及内容编辑的人就行了。”

鲁豫透露,尽管《豫约》才刚刚创刊,但依靠广告已经开始盈利。刘冰也透露说,现在杨澜的《澜》也已经实现创利。刘冰说:“电子杂志的制作成本很低,而且她自己有内容、品牌、团队,广告收入就可以让其实现盈利。在《澜》里还不乏一些国际品牌的广告。”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采访特征

中图分类号:G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25-02

一、引 言

访谈类节目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具真实感的节目形态,在西方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节目,开了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初,电视访谈类节目开始登陆我国电视荧屏,1996年3月6日开播的《实话实说》,开辟了人际交流的新空间,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访谈类节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访谈类节目在我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在各地电视台的访谈类节目纷纷涌现,在全国所有卫视均有访谈类节目的情况下,香港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树立了国内访谈类节目的大哥地位。

凤凰卫视自1996年3月31日正式启播至今,历经十几年的风雨历程,从单一的频道扩展成为多频道的卫星电视平台,网络覆盖了亚太、欧美、北非7.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华人受众最广泛的华语卫星电视。究其成功原因,不仅有决策者精准的定位和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更多的来自于它旗下众多精品访谈类栏目的支撑和依托。从《风云对话》、《一虎一席谈》到《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冷暖人生》等,不管是新闻性、社会性的热点话题,还是情感类、人物类话题节目在观众中都是有口皆碑的。低成本、高品质的访谈节目让凤凰卫视异军突起。

纵观凤凰卫视的访谈类节目,大都是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几位嘉宾,大家坐在一起谈上几十分钟、半个小时,一套节目就可以录制完了,比起拍纪录片、专题片省钱省时的多。凤凰卫视的副总裁王纪言曾肯定的承认,凤凰卫视一半以上的谈话节目直接成本投入几乎为零,甚至可以说是零成本运作,但收益却十分巨大。[1]这类访谈类节目的特点通常是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有关人士所进行的访问谈话,是对新闻事实和问题进行深入报道的电视评论形式。

有人说当你一天无聊地十次打开电视机时,只要调到的是凤凰卫视的节目,基本可以说看到的都是访谈类节目。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方式各具特色,从节目的定位、选题以及嘉宾的选择,到主持人的采访风格,无不彰显了各访谈节目的魅力,也影响着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特征。

二、访谈类节目采访特征分析

采访,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要求,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是一个特殊的调查研究过程,目的是为了进行大众传播。访谈类节目的采访与一般的新闻采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必然要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原则,拥有新闻采访的特征:新闻性,时效性,广泛性等。但是,电子传媒的特性把作为采访者的主持人与采访对象直接推到了接受者的面前,使受众能够耳闻目睹采访的现场过程,由此也就形成了谈话方式中的采访特征。

(一)谈话方式中的采访特征

阮次山所主持的《风云对话》是一档新闻类的访谈节目。观众对此节目的评价是:“政治本是很枯燥的东西,但阮次山却能把它们讲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起来就像在看武侠小说一样精彩。”阮次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以“轻松式”的话题解读方式,把政治上的严肃与沉重消解在轻松活跃的聊天气氛之中。正如美国学者斯蒂芬森指出的:“快乐的交流是没有目的的,非功利性的。游戏式的语言交流往往是一种精神需要。”[2]这就是他的采访特征。而相对于这种“轻松式”的解读方式,《一虎一席谈》则采用“辩论式”的访谈方式。

《一虎一席谈》关注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众生百态,给予了观众更多的发言权。不少电视从业者在看完《一虎一席谈》之后,突然发现访谈节目原来还可以这么办。虽然访谈节目未必一定要采用辩论的形式,但毋庸置疑的是,辩论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形式。《一虎一席谈》的选题都是一些社会上的新现象和新观点,话题本身的丰富性就决定各方必是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其次,辩论设置好了对峙,话语必然要交锋,在这个过程中,嘉宾被激发出无穷的潜力,从而出现了热烈的辩论氛围。电视机前的观众注意力会大大增强,寻找和自己立场呼应的一方,也与和自己观点相悖的一方进行辩驳,这些设置都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

除了《风云对话》的“轻松式”访谈方式和《一虎一席谈》“辩论式”的访谈方式,还有一种“漫谈式”的访谈方式。比如以情感、人物、娱乐为话题的《鲁豫有约》。正如这个节目打出的口号“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鲁豫有约》每期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不管是从寻访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的角度,还是曾经接受过《鲁豫有约》访谈的嘉宾人物,都需要让被访问者可以让自己的思绪在很平缓的状态下,在与主持人交谈的过程中,对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进行很好的回忆,给观众一种对人性的思考。因此,《鲁豫有约》很注重访谈环境的萦绕,经常选择一些环境优雅的地方,要求主持人给被访问者营造一种轻松的谈话方式,鲁豫便以这种清新自然的“漫谈式”姿态打动被访问者,走入嘉宾的内心世界。

不管是阮次山的“轻松式”,胡一虎的“辩论式”,还是陈鲁豫的“漫谈式”,他们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随性。根据自己所主持节目的定位,以及话题和嘉宾,将访谈尽量做到随意、通俗、简单,这也许就是凤凰卫视所有访谈类节目的采访中都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另外,凤凰卫视所有访谈类节目都蕴含了每位主持人自己的风格特征,主持人的主持和主持人对话题的引领对一档节目来说是必不可缺、必不可少的。因此凤凰卫视访谈类节目的采访特征也必然受到主持人风格的影响。

(二)主持风格中的采访特征

人物访谈是一种对话式的人际交流。访谈要能够自然流畅、深入地进行,双方必须有“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由于即兴谈话的不可预知性,主持人在谈话中的引导、控制作用,无不清楚的说明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因此有人说“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节目”。[2]所以主持人本身所具有的风格特征也影响着访谈节目中的采访。

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都是为各主持人量身打造的。《一虎一席谈》中,胡一虎用他的真诚,创造了真诚的谈话气氛;他的激情,也有效感染了现场参与的人。“好的倾听意味着: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解释,有效的评价他人的意义”。[2]除了这些之外,胡一虎最重要的能力在于现场控制力,能够在倾听中寻找亮点,并且有合适的表达技巧。胡一虎说:“我觉得把一个火爆的话题炒热并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主持人,而是在一个冷僻的话题中如何煽风点火,如何帮助观众点燃热情,还要让观众觉得这个冷僻话题背后是有含义的,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主持人。”[3]正是这种能力,把现场变成了一个热烈的客厅式谈话场。

真实的情感演绎真实的故事,要使访谈对象说出心里话,需要访谈者推诚相见,以心换心,创设自然、真诚、融洽的话语环境。《鲁豫有约》始终秉承人文关怀的精神,以平视的角度和每位嘉宾真诚交流,尤其在与有争议的人物谈话时,主持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哪怕提及无法回避的往事,也尽量用委婉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这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4]另外,作为主持人的鲁豫在节目中大量的时间是倾听。这与时下不少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形成了鲜明对照。鲁豫正是通过她倾听的艺术和恰到好处的追问使被访者畅所欲言,推动谈话的深入开展使受众为被访者的肺腑之言所打动。

同样是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陈晓楠主持的《冷暖人生》则更注重人文主义的理念。它零距离地走进弱势群体,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探询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呼唤公平与公正,很好地担负起了“媒介构建社会”的责任,具有强烈的现代人文意识和平民情结。陈晓楠就像是被访者的知心朋友,为他们分担忧愁。嘉宾就像找到了最佳的倾听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内心的惆怅说出来,让自己的朋友分担。

不管是胡一虎的《一虎一席谈》,陈鲁豫的《鲁豫有约》,还是陈晓楠的《冷暖人生》,都有其共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倾听。他们每一个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都很会“倾听”,主持人的耐心倾听使其得以提出精彩的问题,精彩的问题又引出了同样精彩的回答,从而形成一种互动局面,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使其节目获得成功。

三、结 语

凤凰卫视的当家人刘长乐说:“我想凤凰受欢迎和凤凰的节目质量有很大关系,而凤凰的节目质量又与人性化的节目表现形态,个性化的节目表现形式是密切相关的。过去,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强调千人一面,而凤凰强调一人一面,张扬个性的特色。”[5]凤凰卫视的各个访谈节目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采访特征,张扬着每一位访谈节目主持人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具备了相似点,比如随意性,直接性,现场性。每一档的访谈节目都是将采访与主持融为一体,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谈话,使得彼此不容易产生距离。这是一种人际间自然地面对面谈话的方式,更贴近生活,融入大众。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不仅传递出一种个性化的节目特色,还传递出了人文主义的关怀。这些不仅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也得到了行业中的专家和媒体人的认同和关注。因此凤凰卫视是成功的,而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也因此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钱芙蓉,谢许“电视谈话节目”畅销的原因[J].新闻爱好者,2005(8).

[2] 彭小萍.谈凤凰卫视脱口秀栏目的特点[J].考试周刊,2007(35).

[3] 齐蔚霞.展示主持风采 彰显谈话魅力―解读一虎一席谈成功之道[J].传媒,2007 (10).

鲁豫有约文章范文第5篇

一、内容定位之比较

在电视节目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节目的内容定位越来越被人重视。内容的定位就是塑造节目品牌,打造出节目有别于其他同类栏目的独特形象,增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面对面”的主持人王志这样说:“我们相信,新闻是由人来构成、人来推动的,人永远是新闻的主体。所以,我们试图用人来解读新闻,见证历史。所以,我们渴望了解这些新闻中的人――他们知道什么?做了什么?为什么?所以,我们需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印证。所以才有了‘面对面’。”(1)这一类节目的主持人通常是以记者的形象出现,以采访的形式完成节目,观众在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交锋中领略到被访者的人格魅力,也获得了超越新闻事件本身的深层意义。在对易中天的采访中,王志便充分发挥了记者这一角色功能,通过层层逼问、步步质疑来探寻事实真相。诸如“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里?”“为什么招致那么多非议呢?”我们不妨把此类节目归纳为注重“访”的“采访型名人访谈节目”。

相比而言,“鲁豫有约”则是一个开放式的访谈节目,它以“说出你的故事”为节目宗旨,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访谈对象曲折的人生经历,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迄今为止,“鲁豫有约”已经访问了毛阿敏、汪国真、王军霞、张海迪、章含之等既有名气而又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使他们敞开心扉,展开发自肺腑的诉说。他们那光芒背后所经历的磨难、荣耀背后所饱尝的艰辛,常常让观众在繁忙的生活中涌现出瞬间的感动。多年来,它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荧屏上一档较为经典的谈话节目。同样是对易中天的访问,它的话题便主要集中在易中天的日常生活、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我们不妨把这类节目归纳为注重“谈”的“谈话型名人访谈节目”。

二、风格定位之比较

在谈话节目中,访谈风格是节目的显著标签。它能够使节目独具个性,在与其他同类节目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由于在一档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常常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风格往往就决定了节目的风格。因此,以“尖锐记者”形象出现的王志和以“邻家女孩”形象出现的鲁豫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两个节目的象征符号。

1、“面对面”的“质疑”风格

对于“面对面”栏目来说,新闻和“人”是节目构成的关键要素。用“人”来解读新闻,通过新闻来展示“人”,两者相得益彰,成为此栏目的最大看点。而在与充满争议性的新闻人物的交流过程中,主持人王志和嘉宾通过一问一答展现出来的思想交锋,无疑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往往能在二者的攻守之间享受到。王志曾说:“质疑是获得真相的一条捷径。”于是,质疑精神就贯穿了节目的始终,成为“面对面”栏目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引发了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次次精彩较量。

近来大红大紫而又被人们褒贬不一的“电视学者”易中天可谓“面对面”栏目对话的最理想人选。因此,在前不久的节目《麻辣教授・易中天》中,我们就再次领略到了王志那睿智的“刻薄”采访,同时易中天的回答也不甘示弱,每每让人拍案叫绝。两位高手之间的较量把“面对面”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请看下面一段精彩问答:

王志:有学者质疑,您把“业”变成了“余”,把“余”变成了“业”。您本质上是一位教师。

易中天:我们学校规定,每一个教师都有额定工作量。只要你完成了额定工作量,那你至少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王志:您告诉我说没有影响科研,也没有影响教学。但是您的名下现在没有研究生。

易中天:那是因为我已经到点了嘛,我马上面临退休。然后就本应该去过一个退休老人的安逸生活。到居委会去报到,在社区的会所里面打打麻将,那么我不去打麻将,我上上电视,不可以吗?犯了哪家的王法?

王志:我很想知道一个真实的易老师,您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易中天:我随便举个例子吧,我上课的时候从来是最大的教室,而且人满为患,要提前抢座位。

王志:“百家讲坛”“之前呢,还是“百家讲坛”之后?

易中天:历来如此。

王志:很好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招致了那么多非议呢?

易中天:很正常嘛。一个东西出来之后,有人喜欢就一定有人不喜欢。有人赞成就一定有人不赞成。喜欢和赞成的人越多,不喜欢和不赞成的声浪也就越高。它是成正比的,非常正常。

王志:那落实到具体的“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来说,到底是电视成就了易老师呢,还是易老师们成就了“百家讲坛”呢?

易中天:那我只能说是电视成就了我,但我也随时警惕电视会毁了我。

这就像是两位武林高手在暗暗过招,攻击者招招切中要害,防守者步步化险为夷并还以颜色。这正是“面对面”节目的最大看点。

2、“鲁豫有约”的“倾听”风格

“鲁豫有约”之所以吸引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持人鲁豫具有很高的“倾听”艺术。她在节目过程中大量的时间是在倾听,说话时间最多的也就是占总谈话时间的20%,最少的只占7%。(2)鲁豫在节目中,常常在提问之后,就静静地、聚精会神地听受访者诉说,不打断,也不急躁,她的倾听使嘉宾感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使嘉宾畅所欲言,使得受众为其肺腑之言所打动。但是,鲁豫的倾听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之后,她都获得不少信息和灵感,既而进行成功追问,最终使嘉宾说出生命体验和心灵秘密。在《疯狂教授・易中天》一期节目里,鲁豫仍然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使节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鲁豫想了解学校授课和电视讲座有什么差别时,就只向易中天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有这么些年讲课经验,以前积累很多,所以这么一讲(电视讲座)可能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这个问题就恰好问到了易中天作为一个教师对授课方式的独特内心体验,因此必然能激发他的诉说欲望,而且提问方式并不直白,而是用“可能并不是一件难事”这样一种激将法,巧妙地引发了嘉宾的“诉苦”欲。于是,易中天在接下来用一句“难啊”作为开头,开始用大段的陈述来说明自己对两种讲课方式的体验,从“以前其他学者在“百家讲坛”的失败”说到“学校学生和电视观众的听讲环境不同”,从“电视剧和话剧的不同”说到“电视讲座所要借鉴的戏剧要素”,在这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除有一处必要的追问以外,鲁豫几乎和观众一样,处于专注的“倾听”状态。这样一种倾听不仅使嘉宾有热情、有机会把话题展开,也使所有观众完整地了解嘉宾的观点和经历,因此节目现场掌声不断。

三、观众定位之比较

相关期刊更多

雨露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余热锅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余热锅炉与余热利用设备科技情报网;杭州余热锅炉研究所

齐鲁渔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