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老师的话作文

对老师的话作文

对老师的话作文

对老师的话作文范文第1篇

老师,你是我心中一颗璀璨的星辰;老师,你是我心中闪烁的光芒,照耀着我的心房。

老师,您对我们很严格。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严肃,但我们都知道您是为了我们好,您为了我们的学习每天都看着那一大堆的教科书,记好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就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当我们考了个好成绩的时候,您绽放出您那久违了的笑容,当我们取得不好的成绩时,您就愁眉苦脸的,只能再把身心埋进那一堆教科书里。

老师,您这么辛苦都是为了我们,您眉角边的皱纹出卖了您的辛苦,那黑眼圈布在了您的眼边。

老师,您不要这样幸苦,我们看在眼里都很心疼,老师,我们爱您!

一年级:520nt

对老师的话作文范文第2篇

张老师,其实我们大家都特别爱您,在班上,没有一个人不敢大喊您一声:“妈妈!”上课时,您是我们的灵魂,带我们到处遨游,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下课时,您是我们的朋友,陪我们玩,陪我们说书谈笑,让大家开怀大笑,每天就都有着不同的回忆,所以您就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一部份,少不了。您是大人,我是小孩,所以我不是很能了解您,不过我知道您走了后,同学们都很伤心,有的会转班,有的会从此没有笑容,平时的活泼可爱,可能会成为沉闷,那我们五五班的班级网站,建着还有什么用,刚刚建好的一个网站就这么散了,这好吗?如果您不走,同学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总之特别高兴。

星期五下午,您一说要走,全班不止在哭,还有的在自己打自己。我们班的同学每个都很坚强,就算别人打也不哭,可以一听到您的这句话,全班顿时都哭了,由此可见,我们对您的感情多深,这也不是单单一个师生情可以形容的啊!

我知道自己的缺点,我会认认真真的改。可现在全班最希望的就是您能够留下来,带我们毕业,看到我们的辉煌,让您知道这六年的心血没白费!

最后我也是只说一句话:“张老师,您留下来吧,这是全班的希望!!!”

对老师的话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课题;课前谈话;高效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50-0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亲切的调侃,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情;激情的鼓励,增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这些无一不是停留在课堂层面的,这就要求课前谈话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唯有明确指向语文教学,并且能为之服务的课前谈话才是高效、生动的。要做到课前谈话有指向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向课文内容

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授的内容,精心设计谈话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顺利地为后面的学习服务。指向教学内容的谈话,学生也觉得有趣,听课的教师也觉得上课的教师别有用心。如在上《画杨桃》时,教师可以拿出杨桃让学生观察一下,然后从不同的角度看,并提问学生: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请思考为什么会不同?这样既缓解了紧张的气氛,又解决了文本的一些学习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指向本课重难点

课前谈话蕴含本课的重难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宁波万里学院校长林老师执教的一堂数学课的课前谈话。林老师在边上候着,准备上课。教电脑的张老师在弄电脑。林老师抓紧利用这一资源,开始课前谈话。林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好,你们知道今天是哪位老师给你们上课?”同学们都指着台上的张老师说:“是他。”林老师说:“真的是他吗?确定?”聪明的同学在林老师的暗示之下,改口说:“不是,是你。”“为什么又是我?”“因为你说了这么多,肯定是你。”此时,林老师走上台介绍了自己,姓林。电脑老师,姓张。然后,林老师站在刚才张老师站的地方,请张老师站到他站的地方。这时,林老师说:“现在,我是什么老师?他是什么老师?”学生大笑说:“你还是林老师,他还是张老师。位置变了,人又没变?”殊不知,林老师已经轻而易举就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他上的是“加法交换律”。

数学课可以如此,语文课又何尝不行呢?教师在上歇后语(谐音)的时候,也用了这一招,效果甚好。师:老师知道你们很喜欢脑筋急转弯,来玩几个?生:好的,好的!师:狼到了北极,变成了什么?生:(迟疑)槟榔。师:你怎么知道的?生:音一样的。师:哦,这类现象在语文里有个名字叫“谐音”。师:麒麟到了南极呢?生:冰激凌。师:同学们真聪明,马上就学会了。这个谐音在我们的歇后语中也经常用到。出示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三、指向文章的作者

作者是文本的灵魂,走进文本,一定要走进作者。课前先了解作者的信息,为以后深入理解文本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在教学《渔歌子》时,课前谈话教师让学生猜猜本词作者张志和的名字都是谁给起的?学生十分感兴趣,有猜爸爸妈妈起的,有猜爷爷奶奶起的……最后老师公布是皇帝给起的。在他16岁的时候,给皇帝呈了一份奏折,皇帝赐名“志和”,意为“心志平和”。诗人的写作背景是他已经厌倦了朝廷的明争暗斗,被罢官后,就寄情山水,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有了这些补充,学生在理解课文难点“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就轻而易举地明白了“不须归”就是不回朝廷。

四、指向语言的表达

于永正老师在“海峡两岸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苏教版语文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师:你们能说一句欢迎我的话吗?生:欢迎于老师来永康。师:很郑重。只是眼睛没看我,再说一次。(教会学生,与人交流时,眼神是很重要的,这是对人的尊重)师:不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意思表达清楚了。那你们怎么欢迎呢?生:热烈欢迎于老师来永康。师:我可是从离这儿很远的江苏来,你能再用上一个词语吗?生: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年轻的于老师来永康为我们上课……说一句欢迎的话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学生的欢迎语大都停留在“欢迎来”上,只是用了普通的常态的一种说法,虽然说对了,说完整了,说通顺了,但是仅此而已。于是,于老师就基于本国深厚的礼仪文化,适时传授给学生表达欢迎句的学问:看看你要欢迎的对象是什么年龄,了解来宾的身份、职业、职务等,来自哪里?再结合起来说一句欢迎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来宾的感受、听众的感受也都不一样了。这一简单的欢迎句,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它让学生得到的是一辈子的发展,一辈子的能力,一辈子的语文素养,一辈子的做人的素养。

五、结束语

总之,指向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能点燃学生上课的激情,能对他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铺垫作用。虽然教师不能像名师一样出神入化,但要学会用心地去设计一下课前谈话,使课堂谈话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对老师的话作文范文第4篇

上课说话检讨书简单范文一

尊敬的老师:

很遗憾要交这份上自习课讲话的检讨书给您,通过写这份检讨书,我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很深的认识。众所周知,上自习课也是学校安排的正规课堂学习,遵守自习课课堂纪律更是理所当然的,但愚笨的我却犯下了这样的错误,真的是不应该。

努力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爱护同学是我们每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可是我作为当代的学生却没有好好的把它延续下来。而我却都在无知中遗失了组织纪律,不能很好理解自己在这所学校学习目的,现在的我真是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家长,愧对培育我这么多年的学校啊。

今天上午的自习,我在课堂上吵闹,让老师您在百忙之中也还为我的不懂事儿忧心,在此我特为我的无知,特向您做最深刻的检讨。 首先,我认识到造成我自习讲话最直接的原因是我的自我约束力能力过差了,当把作业完成以后,就觉得没事可做;就找了几个同学聊天,说话声音于是便无所顾忌的加大了,慢慢的演变成了飞扬的课题气氛。当然,这不能成为自习课不遵守纪律的借口。先人曾说过我们只有认真反思错误,寻找错误的深刻根源,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给集体和自己一个交待,从而得以进步。 我在此保证如果有一次重来该国的机会,我会尽我之所能克制自己,绝不犯同样的错误了。

检讨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上课说话检讨书简单范文二

尊敬的老师:

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检查,我对于我这次犯的错误感到很惭愧,我真的不应该不重视老师说的话,我不应该违背老师的话,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完全的听从老师的话,而我这次没有很好的重视到老师讲的话。我感到很抱歉,我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这次的悔过真的很深刻。

不过,人总是会犯错误的,当然我知道也不能以此作为借口,我们还是要尽量的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希望老师可以相信我的悔过之心。人有失手,马有失蹄。我的不良行为不是向老师的纪律进行挑战。绝对是失误,老师说的话很正确,就是想要犯错误也不应该再您的面前犯错误,我感到真的是很惭愧,怎么可以这么不遵守纪律。相信老师看到我的这个态度也可以知道我对这次的事件有很深刻的悔过态度,我这样如此的重视这次的事件,希望老师可以原谅我的错误,我可以向老师保证今后一定不会再您的视线范围内出现我手机的身影,也绝对不会在上课的时间内再玩手机,也不会让手机在上学的时间内开机。

这几天我真的是很深刻的认识到了我的错误,知道了老师说的话不能够装做没有听见,老师说的话就要听从,老师说的话也绝对会实现她的诺言,老师所要管的一定是为了我们学生好,所以我们不用挑战老师的纪律,我们还是学生,没有能力对老师说出来的话产生不听从的想法,我们学生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的听从老师的话,好好的学习好,让老师可以放心,让老师可以信任。

检讨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上课说话检讨书简单范文三

尊敬的老师:

今天,上晚课语文的时候,我又一次的说话 再一次的犯了错误。所以,我检讨。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今天语文,晚课讲的是卷子,上了半节课,我都没有说话,听到不知道谁说的话,反正挺招笑的,我就笑呵呵的说了两句。可不幸的是,被语文老师听到了,我坐在第一排,被她发现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她很生气,说我坐在第一座还说话,非得让我去走廊站着,在我的再三请求下,语文老师让我到前面站着,给了我一次机会。可我却没有珍惜,等到现在失去了这次机会时,才感到后悔莫及,那时,老师正在给我们丰富语文知识,讲诗圣、诗魔之类的。当讲到诗史的时候,我就冒出了两个字吃屎仅这两个字,又被语文老师听到了(虽然她没有听到我讲的内容是什么,但十分肯定的说我说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非得让我出去站着,经过我的再三请求,语文老师还是坚持着她的原则,最后要去找班任柯老师,我也感到十分的后悔,老师给的机会不去珍惜,最后,闹的事情这么严重。

我上课说话,不是一次两次了,谢谢老师给我一次次改过的机会,可是,上课说话,已经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所以,改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改掉的,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上课的时候,我已经克制了自己不去说那些十分无聊的话,但是 ,虽然现在有时候还会说,不过我真的是已经用心去改掉他们了,所以,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机会。慢慢地改掉它们,只有这样,在学习上,才能够更加用心的去学,学的自然也会扎实。

对老师的话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话 “倾听”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理论,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新取向。

对话教学理论严格细分,我以为可分为两个层面:“倾听”与“诉说”。 “倾听”,就是阅读文本,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诉说”,就是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也就是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所以,合适的对话,应该先是“倾听”,思考,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之后;才有内容“言说”。然后,在对话中就某一话题,再“倾听”,思考;再“言说”。这是一个反复的确定意义的过程。因此,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倾听”现状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是倡导,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实际就是“阅读要读”,“阅读自己读”,“阅读是学生读的回归”,目的是引导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文字,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口、心去诵读、感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后面的作者对话。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然而,审视我们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己的阅读、“倾听”普遍缺少。教学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短,方法简单没有具体指导,环节设置走过场形式化。

一、时间短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教材。大多是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的优秀作品文章,如鲁迅、巴金、老舍、叶圣陶等,阅读这些作品,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那么,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做法应取后者。”“倾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自主建构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学生自身获得的感悟!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个性阅读意识、能力。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让学生开始“言说”,交流,就开始“批判性阅读”,就让学生拓展学习了。

比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导入课题后,老师请学生“走进这个感人的真实的故事”。在学生初读仅仅两三分钟,大部分只读了一遍的情况下,教师马上便连珠炮似的提出“八岁的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要给陌生女孩买洋娃娃?”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听清作者所说,没有时间与文本真正直接接触,与文本对话。这其实是完全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力。

二、方法简

我们将阅读中的“倾听”,往往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去倾听”,在教学中缺少方法上的重视与指导。

可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弱势”的对话者,与文本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自身能力,包括知识积累比较狭窄,语感素养还是浅层次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二,对话内容的时空,有的文本生成于久远的古代,像《惊弓之鸟》《西门豹》;有的生成于遥远的异域,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时空上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三,对话双方的思想感情,有的文本出自大师手笔,大多含有高深的思想和高远的识见,小学生刚步入人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哲理。此时,就完全需要教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应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现在,在课堂上,我们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读,放任自由的去读,没有任何的指导引导。

三、形式化

要使学生与文本的视界差距得到融合,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在作方法的适当引领之前,重要任务之一,应该是在一旁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态。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语言的感受,对文本内涵与哲理的感悟,对文本思想与感情的领会,已经到何种地步何种状态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有可能以学定教,确定教学方法;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生发点,从而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擦出自主阅读的火花。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往往只是课堂上教师一个预设的环节。虽然,有时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初识文本有反馈,但是,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比如:教学《麻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对老麻雀的印象,学生答案众多:勇敢、不顾一切、负责任、冒险……可是,老师三言两语后,非得转换到“母爱”: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其实完全可以抓住“不顾一切”、“冒险”,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细细品读。但是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课前教学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切体验,强迫引导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原因分析

一、理解错误。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将对话理解成了谈话,完全不知道二者的实质区别:谈话的前提是强迫霸权,对话的前提是平等民主;谈话是以教师为绝对正确,对话以信任学生为基础;谈话是以灌输教参为目的,对话以自主阅读为宗旨;谈话是猜测答案应付考试,对话是感悟交流,验证完善自我建构。

二、理解偏跛。不理解前面提到的对话的两层含义,认为在课堂上重要的是,不是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想展示的是教师的独特理解,在教师引导下的精彩。只注重教学对话的自己预设,不关注学生可贵的自主阅读状态。

有效策略

多种形式的对话,能保证时间,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有效地对话,通过学习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阅读期待,让学生乐于与文本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确,阅读期待可以强化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引发强烈的期待。有了阅读期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参与度就会提高。如何运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呢?

首先,阅读之前激发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音乐渲染,图片展示,语言描绘等方法,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其次,教学之中强化期待。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如果,与阅读之前的期待,产生较大的落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所以,我们可以在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对话的方式等方面尽力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张康桥老师执教的《滥竽充数》,在课文的学习中,张老师引导学生把原有的一个自然段分成两个自然段来读,引发同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觉地、更深入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领悟其中的寓意。

最后,对话之后泛化期待。比如在学完《只拣儿童多处行》后,马上介绍冰心的其他文章,并呈现相关的评论。以此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冰心的文章的欲望,继续与冰心进行对话,交流思想。

二、质疑问难,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认知的好奇心开始于疑问。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怎样质疑,包括“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朱爱朝老师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就注重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实质。如朱老师在破题后即让学生质疑,此时老师并没有放任不管,任其发挥,而是适时点拨引导“针对父与子你有什么问题?”“扣住地震联系父与子你能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扣课题中这两个关键处进行质疑,从而实现有目的地与文本对话。二是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反复质疑,揭示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在朱老师的这堂课中,围绕 “长时挖掘”重点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质疑,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驱动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悟出父亲意志坚定,铭记承诺,坚持挖掘,终于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这一主题,同时,悟出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视通万里”,能够使学生“思接千载”,是缩短文本与学生视界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勇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会越深入。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辛弃疾的词,与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在学习这首词时,窦老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背,而是创设了一个又一个情境。上课伊始,她就用柔美、舒缓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意境,在音乐声中跟着辛弃疾走近村居,学生有了与文本对话的意愿。接着,窦老师就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在解放学生手、脚、口的同时,更解放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敢于大胆地与文本对话。尤其是在学生与文本对话受阻时,如在理解“媚”时,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当然与文本对话时有一定心理距离,学生遇到了困难。此时,窦老师就请了同学起来扮成翁与媪,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他们穿越时空的隧道,翁与媪相互赞美,互述衷肠,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媚”的含义。达到对文本深入地进行解读。

四、圈划批注,让学生勤于与文本对话。

总感觉有许多时候学生为读书而读书,未曾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人云亦云。应怎样让学生主动积极的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呢?“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个性化理解的好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中作了很好的诠释。于老师在破题、学生提出疑问后,紧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发现一位学生边读边圈划,随即特地表扬了那位学生,并告诉全班学生:这是一种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拿起了笔,一下子明白了应该怎样去与文本有效交流,将自己的感受化作圈划批注。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一直这样要求,学生也一直遵循这一法宝,将精彩的课堂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五、适时引导,让学生精于与文本对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以往总感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隔着,如何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促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与文本对话,从中领悟,从中获取,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同时超越文本呢?

我认为一是要注重对话的“精”,以点带面。精即精到,精辟,也就是要理解到点子上。闫学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文本里的几个小故事,比如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闫老师敢于做出大胆取舍。比如“谈水浒”,通过“囫囵吞枣”、“张冠李戴”这两个词为抓手让学生来辩一辩,鲁迅先生对周晔是在批评吗?这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后,闫老师一点,甬道学生读出文字背后鲁迅人格上的侧面,他的幽默,他的风趣,他对孩子的那种无限的慈爱。

二是要注重拓展超越文本。闫老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个文本的定位,置于整个鲁迅文化语境中。读一课与读一人,在不断穿插中有机整合。我们在闫老师的课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经意对鲁迅的插叙,比如鲁迅就“碰壁”写过的两篇文章;比如鲁迅去世后箫红的文章;以及她向学生推荐的鲁迅的作品,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文本得到了充分的开掘。而大文本与小文本之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使学生不但走进了这个文本,更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总之,在对话理论下的“感受性阅读”教学中,生本充分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实现有效交流的前提和基石。语文课堂所展现的精彩瞬间,应当是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丰富的内心世界,舒展生命的活力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的精妙体现,应当是学生在对话中细细体会、领略、发掘和创造而产生的人生顿悟。我们要让学生与文本尽情对话,学会在对文本“倾听”的过程中,理解、感悟、欣赏和批判,努力让生本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放飞学生的灵性,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课堂就一定会流光溢彩,灵性飞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