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这节课主要是教师运用课件带领学生赏析诗人领袖的《沁园春·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过程,正当学生都沉浸在作品优美的意境中时,室外真的突然下起了雪,这突如其来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一片轰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窗外的雪景中,面对如此场面,教师将计就计,改变了教学策略,以“雪”讲“雪”,于是一段关于“雪”的谈话便开始了:

师:“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雪,那谁能说说雪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云是由许多小水滴和小冰晶形成的,雨滴和雪花是由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增长变大而成的。”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师:“谁来说说雪的特征?”

生:“雪花是白色的,它的形状很多,而且十分美丽。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美丽的图案。”

“雪花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

……

师:“没想到大家回答得竟然如此精彩,真应该鼓励一下!”

(教师带头鼓掌,其他同学也一起喝彩!)

师:“下雪前有什么征兆吗?既然大家都喜欢下雪,看来下雪的好处一定不少,谁来说说?”

生:“雪前暖,雪后寒。”

“下雪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下雪后天气寒冷,可以杀死很多病菌。”

……

师:“大家讨论很激烈,说了那么多雪的好处。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下雪是否也有不好的一面?”

生:“阻塞道路,影响交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春雪对麦子有好处,但春雪对于小麦、油菜这些农作物来说,可是毁灭性的灾难。”

“大雪天气可以冻死部分动物,大雪盖住草原,使各类食草动物饿死。我国内蒙古地区每年都有牛羊因此而死亡。”

……

师:“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人们那么喜爱的雪竟然也有那么多害处!下面我们再来走进‘雪’ 的成语世界吧,看谁说出带‘雪’的成语多?”

生:“雪中送炭、雪上加霜、白雪皑皑、冰天雪地……”

“囊萤映雪、傲雪凌霜、冰雪聪明、风花雪月……”

“程门立雪、风雪交加、雪泥鸿爪、阳春白雪……”

……

学习场面很热闹,很精彩,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氛围浓厚。这节课的显著特点是教师敏感捕捉到了课堂教学中突然出现的一种新情况,形成了一种“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然而,静下心来却又不得不让我进行另外的一番思考。

诚然,新课程改革倡导 “动态生成”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体现出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在实践中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新课程所追求的“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充分的“预设”的基础上才有价值,是预设的一种超越和发展。所谓课程的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又往往把这种规划和设想以教案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并以此为基础,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提供了指导基础。很显然,教学过程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果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也必将遭到破坏。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随意生成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雪的特征与形成、雪对生活的影响、带“雪”的成语对联以及带“雪”的诗句和谚语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的。试问如此兴师动众、费时费力的即兴引导与探讨是否偏离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课堂教学中必要的“预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客观地说,这样的教学过程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预设”目标,教学过程是随意生成的。

语文教学讲究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并内化于自身的情感与美的意境,从而形成丰富的内心世界。课件欣赏本身就是阅读的一种形式,而意外的“雪”景也正是一个活的课件。但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把这种资源有效利用到完成教学目标中去,而是把它引向了另外一个方向。试想,如果在同学们观赏雪花纷飞的时候适时引领他们进入那“万里雪飘、惟余莽莽”的意境,引导他们想象当满树琼枝、冰雪覆盖的时候,去领略那“千里冰封、顿失滔滔”的凝然安静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那么,学生不就始终在教师引领下实现了与文本对话,与现实对话了吗?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起始点火候:评价自主学情

从教学目标设计原理看,教学起始点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决定着学生知识技能的变化。教学起始点过高,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就不和谐;起始点过低,又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学什么、做什么,是由学生自主学习的火候决定的。因此,一堂好课应该有一个好的起始点:适合自主学情,便于展开教学。

黄厚江老师在教学火候的把握上是行家。他面对不同地区的学生、不同的听课教师,每每达到课课精神、课课轻松。我想,其全部秘密就在于教学起始点确定的火候。如果你顺着这样的思路听黄老师的近十节公开课教学起点是如何确定的?为什么这样确定教学起点呢?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有什么共性呢?.你就会发现,黄老师的课之所以朴素、清新、轻松,首先在于他对学生学情的毛估。所谓毛估,就是估计、估算一下。而毛估思维则是一种科学教学思维,它指向了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与最终结果的预测上。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毛估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火候,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发挥最大效用。而这就需要教师正确使用毛估思维,准确评价学生的自主学情。

黄老师常常将教学的起始点设置在毛估学情的过程里。他的课有着非常明显的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他并非像年轻老师那样,只是就课上课,不涉及课前的学情。相反,他非常强调学生课前在家里的自主学习,课前、课内呈现两个不同的学习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黄老师也常常着眼于课前预习和检查课前预习的毛估而其课堂教学具体开展阶段,又善于借助学生学情火候,实施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者说,黄老师的毛估学情是其教学的起始点,这为他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作了良好的铺垫。

事实上,公开课前,学生预习得如何?即将开展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什么层次?从什么地方切入课文?在什么地方深化课文的学习?教学能实现最低的目标限度是什么?实施教学方案如何尽量顾及学生的差异性?这些都需要老师在教学伊始的短短时间内,通过检查预习进行毛估,然后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展开。

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黄老师先从布置的预习要求说起,从他与学生的对话中可知他的预习要求不仅是能背诵出来,还要能默出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18句,黄老师教学伊始便请三位学生一个人默写6句默好了站在这边细心地看看,反复地看看有没有写错的地方。要知道,这个对能默出来的毛估过程,指向的是学生在家里的自主学习,这个起点选得非常关键。我们看他评价第一位学生默写与朗读学情的片段

师:请第一位同学把自己默写的部分读一读。读的过程中看看有没有错的,好不好?

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误读狐裘为孤裘。)

师:我想先表扬下这位同学:第一,他主动写出了课题和作者,这叫做事情有头有尾。第二是他的主动精神。黄老师并没有分配他写,但是他写出来了。大家看看他刚才读的时候字音有没有错的?

生(齐):狐裘读错了。

师:老师觉得那不是读错了,而是口误,他心里清楚,对不对?大家要注意散这个多音字,要读为sdn,不要读成san,狐裘不暖锦袅薄中袅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对,前鼻音。最后一个字他是怎么读的?bao。你们是怎么读的?bo。这也不算错。(生笑。)这个字有两个读音,我们说这个板是薄还是厚,读bao但是在古诗里面要注意,不能完全按照普通话去读。比如说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对不对?对!但是你读xie了就把古人押韵的韵味给破坏掉了。这个薄字按照古读读bo更好。

像这样,黄老师的近十节公开课每每有预习要求和预习检查。他的预习要求无非是学生自主诵读、自主背诵或者默写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就像台湾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任务单,需要学生在家里学习、在课前独自完成。而他的教学起始点,也大多建立在对这种课前独自完成的预习内容检查上。这就是黄老师把握教学火候的秘诀。

而黄老师对预习要求的检查环节,其实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一次毛估性评价。黄老师每每在获得正确的学情评价之后开展课堂教学,所以他的课才上得那么深入浅出,朴素清新。当然,这个检查预习的过程黄老师让学生诵读,让学生纠错,讲解多音多义知识,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对预习内容的强化。而适当的课堂互动,往往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的内化。从黄老师的教学火候看,他在教学起始点处每每落实三个问题:课文,学生自主学得怎样;自主学习,学生存在什么缺陷;我还能怎样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所以,在黄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能领略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娇玫万朵,独摘一枝怜的潇洒。

总之,黄老师近十节公开课的教学起始点与众不同,它常设在学生在家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交会处,其妙处在于把检查在家学习与开展课堂学习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起始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产生的学习困惑可以在课堂伊始消解,教师又可以在毛估学情的基础上自如地确定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教学火候确定智慧,学生学得投入,教师教得也很轻松。二、深入点火候:特定的教学场景

场景是指影视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一定任务行动或由人物关系所构成的具体生活场面或者情景。影视中,人物个性对话、人物个性活动,只有发生在特定的场景里,才会让人如临其境。黄厚江老师推进教学深入的火候把握得非常好,他每每在特定的课堂场景里将教学引向深入。

教学要深入下去也需要把握好火候。火候不到,课堂就深入不下去。我常想,黄老师课上学生为什么能活动得那么热烈?学生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主要原因是黄老师将教学的深入点设置在特定的学习场景上。有了这样的火候,试想在特定的场景氛围中,师生们人在场景中,人在情境里,获得的场景浸润怎能不深刻真实?其教学对话又怎能不发自内心?近十节公开课,黄老师每每基于特定的场景氛围开展课堂对话。也就是说,黄老师开展的是基于特定场景的场景阅读或者场景教学,在特定场景中开始他的自由创意。这才是黄老师的把握教学火候的独特之处。

上述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起始阶段,黄老师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其实可以理解为营造深入阅读文本的课堂场景氛围。黄老师检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默写与朗诵、让学生明白白雪歌18句围绕雪和送展开后,他的教学深入便有了白雪歌的诗意场景基础,他的创意带来的精彩便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深入点设计在哪些场景上呢?课堂上,我看到,他面对课堂形成的白雪歌默写场景、诵读场景,先建构了这样一个对话深入点:让学生想画面根据诗句想到一幅幅画面,体味诗中有画川画中有诗的特点。我们看这个深入点的教学片段

师:你们能从哪句诗中看到画?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好,说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到本来死寂的大地,在一场大雪过后,棕色枯掉的树干上都覆盖了一层像花一样的雪。

师:很好,能不能从其他诗句中看出画面?

生:我想说最后一句。前面都是大片大片的雪景,在这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就是有了送别的人,这画面是万里都是白茫茫一片,人在风雪中越走越远,影子也越来越小,唯一留在眼前不变的是一串串马蹄印,动静结合,有意境。

师:哦哟,这个同学审美素养、鉴赏能力很强。我考虑到一个细节,你说这个画面出现了一个新的形象被送行的人。大家想一想,这两句中看得见远行的人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看得见人吗?

生:其实这个里面还是有人的。

师:他比我高明,他太厉害了!是的,画面中并没有人,但这个同学看到了画面外的人 像这样,学生想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袅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等句的画面。黄老师让学生想说诗句画面又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场景,较之于检查预习阶段形成的场景,要厚重、细腻得多,其感染力、陶冶性也好得多。我猜想,他期望学生通过想与说,丰富诗歌场景内涵,以便深入地展开基于诗歌情境的智慧对话。这就是教学火候的把控。

当学生围绕诗歌想象了很多画面,形成了新的诗歌场景后,黄老师又针对眼前的画面场景,让学生将18句白雪歌删改成两联四句,以讨论这四句,好在哪里?只有这四句,好不好?这个创意,是建立在学生想象画面所形成的诗歌新场景上的。由于有了白雪歌的画面场景,学生很快找到了必须保留的四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确,这两联诗是全诗的灵魂,是千古名句。但学生反复感受其意境后,黄老师立刻从题目送武判官归京出发,提出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写边塞送行。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点就不鲜明。现在大家再读读,看看能从诗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到边塞的特点?学生很快发现轮台东门辕门马蹄印将军红旗飞雪胡琴琵琶与羌笛等词句是能够表现边塞特点的。这样,诗意境的单纯与原诗意境的浑厚,自然显现在学生面前。所以,黄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道: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写边塞送行。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黄老师的教学深入点均是在把握课堂教学火候的基础上适时建构,适时推进的。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09-0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对于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中笔者试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第九章《东北旅游区》为教学内容,以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旅游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将东北旅游区三省12个旅游城市33个重要旅游景点的知识点简单化,方便学生进行归纳和记忆,并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下面对课堂中的部分重要环节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为7个学习小组,在体现小组间大体均衡的前提下,让7名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作为小组的“leader”,由小组长组队,每个小组5-6人,分工明确(资料收集者、课件制作者、记录员、导游员(成果展示者)。按照课前准备教学任务书(见表1)中的内容要求完成任务。

二、课堂活动(片断)

……

师:展示由各小组提供的一组东北旅游资源的图片,请同学们将图片和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进行连线。

其一,气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图片:中国雪乡漠河。

其二,火山熔岩地貌奇特。

图片:五大连池火山。

其三,生态旅游地域广阔。

图片: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群。

其四,温带海滨风光。

图片:大连老虎滩。

其五,名胜古迹以清代遗存居多。

图片:沈阳故宫。

其六,复合型的民族风情。

图片:朝鲜族、赫哲族。

其七,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

图片:圣索菲亚大教堂。

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连线,了解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

师:现在假设我们7个小组就是7家旅行社,7个旅行社将要推出7个东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请各旅游社抽签决定“主题”。

生:派一名代表抽签,确定“主题”。

师: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抽到的“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对应的代表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将相关主题整理成旅游线路。

生:小组讨论后找出相应主题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设计旅游线路,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选出小组“导游员”。

师:请各个旅游团开始我们的“东北主题旅游”,请小组的“导游员”上台带领我们体验“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

生1:各位游客,欢迎到吉林松花江欣赏美丽的雾凇,雾凇是潮湿的水雾直接凝华为霜晶体,附着在堤岸边的树木上形成的雪柳现象。你看“白发三千丈”的雪柳,“玉菊怒放”的雪松”,是不是很美呢?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和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每年1月份吉林都会举办“吉林雾凇冰雪节”,有冰灯、彩灯游园会,可以放河灯、放焰火,观看彩船大游行、东北大秧歌等活动。

欣赏了美丽的吉林雾凇冰雪节,我们去哈尔滨参加另外一个节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每年1月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这里有冰球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活动,还可以游览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上的雪雕游园会。

接下来我们到亚布力国际滑雪场去滑雪,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滑雪场,我们可以为游客提供高山滑雪、雪地摩托、狗拉雪橇、湖上滑冰、堆雪人、雪地烟花篝火晚会等游艺项目。或者你也可以去吉林的北大壶滑雪场,北大壶滑雪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坡平缓,少陡崖峭壁,积雪日达160天左右,三面环山,冬季风小,气候较适宜,北大壶滑雪场可以满足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滑雪、雪车、雪撬等雪上项目场地要求,达到国际雪上竞赛场地的水平。

你还可以到黑龙江牡丹江的“中国雪乡”,观赏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体会林海雪原、千里冰封、奇松树挂的北国冬季之美。

如果你到“中国的寒极”――漠河,那里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部,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冬季最低气温曾达-52.3度。漠河北极村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生2:……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各自的“东北主题之旅”)

师:同学们都很棒,在短短的时间掌握了东北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和主要旅游景点。

三、学习评价

对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学习进行评价,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评价由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教师三方进行(见表2)。

四、案例反思

本课是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旅游区”其中的一章,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将枯燥、死板的各大旅游区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内容让学生主动了解识记,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专业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难题。本课例的尝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专业理论课题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上的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二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提升。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合相得益彰,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协作能力打好基础。小组当中分工明确,人人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本次课中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体现了活用教材的能力。本课内容是理论知识点,内容多且杂,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是很大的挑战。按照传统的讲授课“读文字+看图片/视频”的方式,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识记。教师将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按照“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7个主题进行分类,将三省的旅游景点打乱重新组合,让学生进行主题旅游设计,变枯燥为生动,由繁化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第四,在实施“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任务目标非常明确,要提前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任务书,任务书设计要合理;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三是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课堂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一、巧用学生发言中的“异想天开”,重新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发言出乎教师预设的思路,打乱原有的教学程序时,教师应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发挥教学机智,可顺水推舟,可见风使舵,用学生所想重新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也更易于实现教学目标。

有位教师在执教《林海》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这位教师马上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并且通过这个词语的辨析,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大兴安岭“岭”的特点,于是他就顺水推舟。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师: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两者确实是——生:(齐)大不一样。

由于这位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抓住课堂上随时呈现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并根据需要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置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顺水推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情绪,结合课本巧设“小插曲”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模式近乎填鸭式的教学常常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怠慢的惰性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学生或是无动于衷或是置之不理,这种启而不发的教学局面有时会使教师感到困窘和失望。但教师如果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反应,从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出发,巧妙地设置一些“小插曲”,往往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因为学生大多看过《水浒传》,对其中的人物颇感兴趣,个个交头接耳,兴致很高。可我一开始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根据“三激”“三拳”来分析鲁达的性格,学生的兴致一下子消失了,个个无精打采,基本上由老师在唱独角戏,偶尔有几个学生来撑撑场面,一堂本可以活跃的课就这样沉闷地结束了。后来,当我又教这篇文章时,看到学生对《水浒传》很感兴趣,就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课上我安排了两名学生分别来扮演鲁达与郑屠,其他学生当围观群众,由于学生大部分都看过影片,演起来比较得心应手,尤其是鲁达那种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在学生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演的人带劲,看的人尽兴,我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分析鲁达性格,不仅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圆满解决,而且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表演天赋也无不在课堂中得到展现与发挥。

三、合理运用自然环境,灵活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看雪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精彩导语,点燃兴趣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同学们对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名著的学习亦然。所以,上课伊始,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通过设计精美的导语等方法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对所学文本“向而往之”的阅读、探究意识,点燃同学们阅读、理解、品鉴文本的浓厚兴趣,在“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中顺利走进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零距离的心灵交汇。

比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根据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改编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大家肯定耳熟能详。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方面,再高明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等都不可能完全领会作者在原著中所要表达的审美意蕴;另一方面,阅读体验是个性化的行为,所以编剧、导演、演员等对名著的演绎未必如你一般深刻独到。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没等我的话说完,同学们就异口同声答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笔者顺水推舟说道:“今天我们班有45位同学,看看有没有45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同学们一边笑嘻嘻地答道“肯定有啦”一边怀着好奇的心情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林黛玉进贾府》文本。

二、探究问题,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这说明同学们学习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文学名著也是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因为,在阅读、品鉴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等文学名著时,同学们一旦发现了问题,其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就会马上活跃起来。由此,教学诸如《林黛玉进贾府》等文学名著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同学们产生一种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达到引发同学们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浓厚兴趣的目的。

比如,教学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供同学们思考探究:

(一)文本为什么要如此铺写林黛玉进贾府的热烈、繁华场面?

(二)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你怎样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王熙凤入场的意图?

(三)王熙凤在贾母跟前为林黛玉的身世掉泪是真情还是假意?理由何在?

问题一出,同学们探究文本的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纷纷说道:“以前看电影、看电视连续剧,光知道看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等,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些问题。”6分钟后,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了,而且所发表的见解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创性。

三、表演文本,展示才艺

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表演课本剧犹如做课堂游戏,一般是儿童的专利,殊不知高中学生对表演课本剧仍然具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语)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非但“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高中学生同样特别需要,因为只要是好学求上进的同学,没有哪一个不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赞扬的。所以,每当教学诸如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类经典名著时,笔者总是鼓励同学们将课文先改写成课本剧,先在学习小组讨论修改、试演等,再在笔者为大家“留白”的时间内轮流上讲台表演,除了“演员”外,笔者及全班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评价的项目有:

(一)剧本的改编是否既忠实于原著又有新的创意。

(二)剧本中的台词设计是否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剧情发展的需要。

(三)剧本的台词是否精美、凝练。

(四)“演员”的表演是否过于夸张或者不到位等。

每次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各项分数相加得分最高者依次授予“最佳编导”、“最佳演员”等荣誉称号,全班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笔者也自掏腰包买些诸如笔记本等之类的小奖品奖励获得上述荣誉称号的同学。

相关期刊更多

国学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藏学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体育学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