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1 15:50:54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第1篇
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五年后去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西部之心》、《市声》、《滚石》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第2篇
摘要:欧・亨利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短篇小说巨匠,现当代美国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一生有大量作品,《警察与赞美诗》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将以《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为例,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他的写作特色,从而让读者了解这位文学大家是如何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悲悯之情,如何揭露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 欧・亨利小说巨匠警察与赞美诗写作风格
一、欧・亨利及其作品简介
文坛巨匠,威廉・西德尼・波特(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奠基者,同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共创造出273篇短篇小说,许多篇章为世人所传颂。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生活在纽约及其他地方的贫苦人民的生活。通过对细节的细致观察以及生动的描写,欧亨利向读者展现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成就使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笔峰犀利、语言幽默、构思巧妙、人物形象逼真是欧・亨利作品的重要特色。
作为欧・亨利代表作品之一的《警察与赞美诗》讲述了纽约无业游民苏比在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想方设法让警察把他逮捕入狱,以期获得一个避寒栖身之所,然而多次的尝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当他被教堂的赞美诗深深感动,决定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
二、欧・亨利写作风格分析
(一)题材的选择
《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主人公是一位无业游民,他的“理想”就是到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因为那里没有北风的侵袭和警察无休止的纠缠,还能和意气相投的伙伴们一起消磨时光。这样的“小人物”在欧・亨利作品中屡见不鲜,类似的还有骗子、小偷、酒鬼、赌徒等,欧・亨利正是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生动刻画,表达了他对美国社会千百万小人物的极大同情与悲悯之心。
欧・亨利热衷于小人物的选择,不是无来由的,而是缘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 当时美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当时拜金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人的心灵体系也为金钱所维系和异化。欧・亨利对美国这个名利场的把戏也看得十分透彻,并对这个“金元帝国”的金钱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通过这一类作品的创作, 作者意在开掘更值得人们在哈哈大笑之后需要去思索的悲剧性内涵,因此我们看到欧・亨利把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写作手法是在这个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别具一格的幽默
欧・亨利受同时代作家华盛顿. 欧文和马克吐温的影响,承袭他们幽默写作的传统,又创造出了属于欧.亨利似的幽默。他把幽默与讽刺结合起来,对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丑陋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警察与赞美诗》一文中,各出都可见幽默:幽默的题目、幽默的语言、幽默的结构。
以该文题目为例。题目《警察与赞美诗》,乍看好像警察与赞美有关,或者说警察就是赞美的对象,然而看了文章才知,课文虽然从头到尾都有警察,但着警察并不是赞美的对象,反而因为警察把苏比所有的希望搅黄而成为苏比自始至终诅咒的对象。之所以要把警察和赞美诗放在一起,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警察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赞美诗(宗教) 是麻痹人民群众的鸦片,两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两者的功效却又有所不同。作者一方面极力渲染宗教的感化作用,让苏比在赞美诗的熏陶下战胜自己,成为一个要自力更生的人;另一方面却又让宗教在警察面前大大地碰了一次壁,自新的苏比不得不进入监狱去改造他的生活。他以这样的幽默,巧妙地向我们展示了宗教的感化力量,在统治阶级面前是那么的软弱无力。由此可以看出题目《警察与赞美诗》所含的幽默讽刺力量。
(三)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
苏比是一位穷困潦倒、四处游荡的流浪汉,为了保留自己仅存的那点人格与尊严,不受来自于慈善机构、市政府办的救济机构办精神上的屈辱,于是决定到布莱克韦尔岛监狱度过三个月的严冬,从而想方设法进监狱而故意去犯罪,前前后后总共尝试了六次:想到高级餐馆蹭吃喝,虽有体面的上半身,但下半身的破旧裤鞋出卖了他,还未进门便被保安拎到了大街上;故意砸坏橱窗,站等警察来抓,尽管自己语气很挑衅,但警察以自己的聪明推理认为犯罪之人不会这样“乖巧”,结果去追另外一个跑着要搭车的人;来到不起眼的饭馆,总算吃饱喝足,跟老板明说自己无钱支付,让老板叫警察来,结果被两个服务员狠狠地扔到了大街上,因为老板见惯如此情况;打算扮演一个十足的流氓,去调戏不远处的良家妇女,却发现是一个妓女,于是急忙甩掉自己找的这个女伴;人行道上,破着嗓子大喊大叫,嘴里说着胡言乱语,以此来扰乱社会治安,却被警察误认为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在庆祝球赛,不怎么碍事;雪茄店里,偷拿别人的绸布伞,在与伞主人理论中竟发现伞不是“伞主人”的,而是“伞主人”偷来的。六次的尝试,每次都在要实现被警察抓的时候,结局出现了转折,全都不被警察所理会。如此曲折的故事情节,展现的却是反常的思维推理,反映出警察的愚蠢,社会的冷淡与黑暗。
应该说这篇小说最具震撼力的是它的结局,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多次惹事都没能实现其愿望,当他站在教堂前静静倾听赞美诗,决心要从此重新做人、积极面对生活、改邪归正的时侯,警察却以小偷的罪名逮捕了他,最后判处3个月牢狱生活!这样的结局,让读者瞠目结舌,巨大的反差,荒诞的思维错位,让大家在笑后,反思当时社会的黑暗,社会的荒诞本质,这是对现实社会最有力的控诉、揭露和讽刺。
(四)熟稔的修辞运用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运用修辞手法是最重要的特色。这使得故事幽默风趣,充满机智。以《警察与赞美诗》为例,修辞手法就包括明喻、暗喻、拟人、拟物、换喻、借代、仿拟、委婉语、夸张、移就、反讽和异叙等等。
以反讽为例。The policeman hurried to assist a tall blond in an opera cloak across the street in front of the street car that was approaching two blocks away.警察似乎对别人非常关心, 尽职尽责, 忙着帮助他们, 但却把警察讽刺得人木三分对苏比真正“抢”东西的行为不过问, 却“ 忙不迭地跑去搀扶一个身披夜礼服斗篷、头发金黄的高个子女人穿过横街, 以免两条街之外驶来的街车会碰着她” 。试问,汽车又怎么可能撞着两条街之外要过马路的人呢。正是反讽的运用,使警察的行为显得更为滑稽可笑,批判的更为彻底。
以借代为例。So Soapy had made his humble arrangements for his annual hegira to the island. Island是监狱所在的小岛, 指代监狱, 而监狱在苏比的心目中是躲避寒冬的世外桃源, 所以, 通篇文章中没有一个“ 监狱”(prison) 出现, 另外还有其他的借代词如winter refuge, limbo等, 都表现了监狱是苏比眼中的天堂, 从而把他无路可走的困境表现出来,让读者留下对苏比荒诞理想的深刻印象。
三、结语
在《警察与赞美诗》这部短篇小说中,欧・亨利以富有强烈的幽默感的语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的情节转折和大量的反语,描述了纽约街头的流浪汉苏比为寻求理想的过冬场所所做的一次次不懈努力,揭露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美国社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黑暗本质,展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无以为生的悲惨境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正是对小人物的关注,关切和同情,让读者感受到真实,感受到这位文坛巨匠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欧・亨利著,杨艳丽译,《警察与赞美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第3篇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2000字左右
《麦琪的礼物》是由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作家欧亨利著写,德国的索尼亚达洛夫斯基绘制,马爱农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 欧·亨利的大名大家都如雷贯耳,他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麦琪的礼物》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在小学或者中学课本上都看过,能入选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本,可见其故事是非常有教育意义,且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这本书吧!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居住在出租屋里的年轻夫妻德拉和吉姆,他们生活地相当拮据。作者欧亨利非常会使用对比和反差来突出一些事情,语言诙谐幽默,但同时由直击人心,文字非常有魅力,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是很好的启发。比如他用“心里谴责自己”来形容德拉集钱时候的羞燥感,可见集钱买圣诞礼物的重要性超过了面子问题。欧亨利对他们房子甚至用了“乞丐窝”来形容,但是从插图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家里的一切都整整齐齐,一点都没有“乞丐窝”的感觉,这是插图有问题么?不是的,这恰恰能看出妻子是非常爱这个家的,即使贫困,也会把自己的家打理地井井有条,温馨整洁,有个家的样子。
我们在封面中就看到她因为给丈夫买圣诞礼物的钱不够,而焦急得流泪抽噎,双眼紧盯着桌面上看来看去也多不了的硬币。当画面转到她那如瀑布一样美丽的秀发时,我们不由得为她赞叹,这样一头色泽亮丽的波浪秀发必然经过了主人精心的保护,作者甚至用“让示巴女王陛下的珠宝首饰黯然失色”来形容,可见拥有这样一头秀发在德拉心中是多么骄傲的一件事。但是她却在秀发和礼物之间,毅然选择了礼物。我们可以在她闪闪发光的眼睛和脸颊上消失的红晕的对比;还有她眼睛里及落在地毯上的泪水和她飞快走出房门时闪过的裙摆的对比中看出,她心里对自己一头秀发的依恋。对于身上一身旧衣服的德拉来说,有一头漂亮的秀发对她来说是唯一令人称羡的了。有的女性甚至把头发看做了第二生命。是如何的一份感情,能让德拉把身上最值得骄傲的秀发舍弃,来换取给一份给对方的圣诞礼物的啊!她想买的礼物是一条能和丈夫吉姆的金表相配的表链,金表是吉姆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却因为没有适合的表链,一直不敢秀于人前。大家可以看到长发时和短发时的她的对比,真是非常大的反差,我们不由痛惜她的牺牲。尤其是当她拿到表链回到家后,一边修复秀发的损伤,一边揣测着丈夫看到她短发后,会不会不喜欢她的忐忑不安的模样,真叫人心疼。
欧亨利用了“艰巨的工作”来形容修复过程,可见她自己对自己的短发是多么不满意。当德拉听到吉姆的脚步声时,欧亨利又用顿时“发白的脸色”来形容德拉的紧张心情。当我们的那男主人公吉姆出场时,他怔住的古怪表情令故事走向了高潮。吉姆也用金表换了德拉喜欢很久的头饰。两个人都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来换取能配得上对方的宝贝,但是结果是他们都失策了。从表面上看两个人都做了傻事,但是他们的内心深深感受到了对方对自己的爱,两人各有得失。但欧亨利却说这是麦琪的礼物,是最明智的礼物,他们给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是给对方的爱意。
刚才说到德拉用秀发换表链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吉姆能开心么。虽然失去了他们最宝贵的物品,他们却得到了更为宝贵的感情,这才是最好的圣诞礼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德拉的头发是会长的,而吉姆的金表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赚回来的。只要两个人的心不变,那么未来他们重获头发和金表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就像亨利说的生活是由哭泣、抽泣、微笑构成的,乐观地看待未来,会让一切都好起来。一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绘本是12开的精装版,封面是硬皮的,外面有一个精致的书封,内页采用铜版纸。书中文字页面在左,插图在右边,在我们细细研读过文字里的深意后,再看插图,真是有种文字和插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感觉。文字部分的右边一直有一朵花?立在书缝中央,摇曳生姿,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成长拔高,在故事的情节最高潮的时候,开出绚丽壮观的“爱”之花。真是满满的幸福感。
这本绘本吸引人不只是欧亨利的文字,也同样插图非常出彩。文字的右边页面都一副整页的精美画作。插图把欧亨利故事中的一个个触动人心的画面展示在了我们眼前。插图带着一种旧照片的效果,带着浓郁的美国风情的建筑和家居风格,展示了文字不能传达到的,当时所处的那种时代背景,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的丰满、生动。光光是几副插图,我们就能联想出整个故事的情节,明白故事的前因后果,在脑中构思出一个小剧场。很好地表达出故事里的情节。特别是不论是人物的背影、脸部表情、眼神等都在用无声的语言,以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欧亨利在文字里想表达的感觉,向我们传达着人物的情感和一些故事相关的信息。可以说插图中对人物表情的刻画达到了传神的境界,仿佛这个故事的情节通过真人演绎后描画了下来的效果。看书的过程就像看了一场无声电影,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孩子来说,这样一个有爱的故事,可以延伸到对家人的亲情方面,孩子们总是享受着家人的付出,却很少想到付出,当他们感受到付出也是一件快乐的事的时候,他们也会学着去付出,去力所能及地帮助家人,这才是一份成长的礼物。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不是越贵的礼物越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要出于心意的礼物就能表达自己内心。这样孩子就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精美的画面对提升孩子的审美观也是非常好的。 适合4岁以上的孩子亲子阅读,小学的孩子自行阅读。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2000字左右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各自的不幸。
然而,如何来界定“幸”与“不幸”呢?在这个金钱被放置在至高位上的世代,似乎“幸福”也披上了物化的色彩。
《麦琪的礼物》中,有一句话:“纯粹以质地取胜而不是靠耀眼的装潢——一切好东西本该是这样的。”
在欧·亨利的笔下,人性、爱情、贫穷、价值……物质的贫瘠与精神的富足都用温情的笔触细细地铺展开来,如同一幅用暖色调绘成的欧式油画。
一个人的思想与他的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密不可分。欧·亨利幼年丧母、家道中落后15岁便在社会独自闯荡,少年承担了生活的辛酸与不易,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贫富分化。自觉为小人物立言。
所以,在故事中,德拉和吉姆生活在破败的与贫民窟并无两样的出租房,德拉费尽力气积攒下来的余钱不过是一块八毛七分,门口的电钮无人按过,斑驳的信箱也不曾有来往的邮件……
他们似乎是被社会所遗忘的底层小民,艰难顽强地挣扎着生活,发出“生活就是由啜泣、抽噎和微小三者组成的,而抽噎总占优势”的慨叹。
但作者怀有一颗温厚的心,一颗注定不被贫贱生活所扭曲的心。欧·亨利与妻子在一场舞会中相识,两人冲破了层层阻碍,组建了贫困却幸福的家庭。繁重的劳作使妻子变得体弱,而出任银行工作的欧·亨利因为银行缺少一笔资金受到怀疑,为了逃避审判而被迫去往美洲。
在得知妻子病重的消息后,便匆忙赶到岳父家看望,却为时已晚。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对于亡妻的深挚犹如永不干涸的泉源,汩汩地流淌在麦琪的礼物间。
德拉和吉姆对彼此的爱,无需言表。他们的生活一贫如洗,却各自有一件珍贵的“宝物”: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德拉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圣诞节前夕,为了赠予对方称心的礼物,吉姆卖掉了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金表链。
结果,吉姆有了金表链却没有了金表,德拉有了美丽的梳子却没有了秀发。他们都为对方
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似乎“毫无用处”了。
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从现实的人性维度考量“礼物”,认为礼物之本质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将礼物赠予他人,往往就会期待对方的回报,这使“礼物”陷入了一种计算与交换、索取而非赠予的困境。
也许,只有一种“毫无保留的支出”,一种不期待互惠的赠予,才符合德里达对真正的礼物的定义。
麦琪的礼物便是如此。
表面上看,似乎德拉和吉姆送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却毫无疑问和对方浓烈的“爱”撞个满怀——这是无价的礼物。
德拉说:“头发是可以数清的,但他对丈夫的爱是数不清的”。礼物在这里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形体,倾注在一对相濡以沫、至真至诚的伴侣身上。无价的爱在“金钱至上”社会中显得如此耀眼、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欧 · 亨利在小说结尾写道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 ;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收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麦琪”二字反复出现,实则蕴含了丰厚的《圣经》色彩。在英文新国际版《马太福音》第二章的英文题目为“The Visit of Magi”(即“麦琪的朝拜”),其中第一节写道“Magi from the east”(“从东方来的麦琪”)。由此可知,“麦琪”在《圣经》语境中指耶稣出生时来送礼物的三位博士。
据《马太福音》第二章记载,希律王做犹太人的王的时候,耶稣生在耶路撒冷的伯利恒,天空出现异象,有三位博士便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三位博士到达伯利恒,看到小耶稣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就俯身伏拜,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和没药献给他。而这些礼物饱含着他们最真挚的情感。
从礼物的角度看,《麦琪的礼物》与博士的礼物有诸多联系:首先,故事背景均为在圣诞节献上礼物;其次,博士们所献给圣婴的礼物、德拉和吉姆送给彼此的礼物,都饱含诚挚纯洁且无功利的爱,而显得神圣。最重要的是,两者的礼物都看似“无用”,实则表明了对方于自己的珍贵意义。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第4篇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虽然the gift of the magi ①是其广为流传的优秀作品,曾被收录中学课本,但对于这篇小说的翻译版本,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论。本文从翻译的功能角度阐释对这篇小说众多翻译版本的个人认识,希望读者能透过这篇小说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有新的思考。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著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解读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
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第5篇
――1958年10月4日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给中国摄影学会的题词
对外文委邀请卡蒂埃-布勒松访问中国
1958年,正值新中国第一个十周年庆典的前夕。
1950年代的国情,按的分析是“一穷二白”,但他同时认为这其实是好事:“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当时高层领导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整个国家朝气蓬勃气象日新。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以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为代表的首都十大建筑已经或即将拔地而起,民族自豪感空前增强。这样的成就不仅要让全国人民知道,也要让尚未获得独立的其他第三世界人民知道,更要让资本主义世界知道。
这种情况下,对外宣传被赋予了空前的重要性。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议,决定撤销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专门设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简称“对外文委”(后来被称为“第二外交部”,首任主任张奚若),直属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领导,负责对外文化交流,开展民间外交,扩大新中国的影响。
1958年6月中旬,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下面简称“亨利”)就是受对外文委之邀访问中国的。邀请他来的目的,当然是希望这位曾在10年前见证过国共政权交替、当时被美国《大众摄影》杂志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在西方报道摄影界影响巨大且同情社会主义的法国人,能对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有所反映。一向关注中国变化的美国《生活》(Life)杂志得知这一消息,立即邀请亨利担任特约记者,并于1959年1月5日――也就是1959年的第一期,以18页的巨大篇幅推出了亨利关于新中国的报道《新中国内幕》(The New China――From Inside),并自豪地宣称是《生活》杂志派亨利访问了中国。
其实这当中有个巧合:“二战”结束后,亨利就开始做一个“‘二战’后的世界各国”的长期拍摄项目,所拍摄的西欧各国和1954年访问苏联的成果分别以《欧洲人》和《莫斯科人》为名于1955年结集出版,在欧洲和苏联都获好评,苏联《文学报》称亨利的作品为“最辉煌的杰作”,认为亨利“属于当代世界最优秀的摄影家之列”。① 亨利在1948-1949年关于新旧中国交替的报道、苏联媒体对亨利的高度评价以及当时中国政府对外宣传的主动性,构成了1958年亨利访问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亨利看:
从同情到怀疑,再到莫名其妙
(亨利6月中旬抵达北京,6月26日,中国摄影学会主席石少华设宴招待,学会副主席张印泉等出席。此前的6月20日,中国摄影学会副秘书长陈勃陪同亨利拍摄了北京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拍摄过十三陵水库建设工地之后,亨利在北京又呆了几天,拍摄了全国农具展览会、北京的模范监狱、幼儿园等,然后便是北上南下,北上访问了沈阳、鞍山、兰州、玉门、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南下访问了河北徐水县、河南三门峡水库建设工地、上海、武汉、成都、重庆等地,在国庆前夕回到北京,《生活》杂志说他在中国四个月行程7000英里(约11200公里)。亨利具有成为卓越摄影记者不可缺少的好运气:虽然行程匆匆,却正赶上中国的高潮阶段――化运动与大炼钢铁,他在记录这一运动横空出世的同时,也以独特眼光做了个人化解读:从同情到怀疑,再到莫名其妙。
……“”是从农业开始的,目标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由此引出了化运动,并直接导致了1958年夏收时浮夸风的出现。在工业方面,的主要目标是迅速提高中国的钢铁产量,在两三年内赶超英国,由此导出了全民大炼钢铁。
在中国的短短四个月,亨利当然看不到1958年之后的后果。但他来自西方工业化国家,他的采访经历使他对世界――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头羊美国――有着广泛深入的了解。在思想背景上,亨利本人有强烈的共产主义倾向,1950年代正积极要求加入法国共产党,而且法国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思潮的老家,因此“共产主义”的概念在亨利的思想中,绝不是当时中国农民认识的那样,“一大二公”、“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亨利的这样一种个人视野和思想背景,面对这么一场“跑步迈向共产主义”的,不可能不产生猛烈的碰撞。仔细阅读亨利的照片,循着影像的线索,我们可以感觉到亨利对这场运动的独特解读和矛盾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