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1篇

踏进碑林的第一步,幽静深远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位于第一陈列室之前的是碑林最大的石碑《石台孝经》。《孝经》原由孔子学生曾参编纂,后由唐玄宗李隆基书写,抒发“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并刻碑以示天下。《石台孝经》也被称为碑林“迎客第一碑”。第一陈列室里主要陈列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尔雅》、《公羊春秋》、《孝经》、《论语》等碑文,这里是一部石刻经书的经典集合。

碑林是书法艺术的宝库。接下来我以第二、三陈列室中具有代表性的篆书、隶书、楷书、篆书、草书等展开介绍。

提到隶书,不得不提第二陈列室汉代的《曹全碑》(图1)。《曹全碑》全称《邰阳令曹全碑》,是现存汉代隶书中保存字数较多的一块碑刻。作为汉隶的代表,《曹全碑》有着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扁平的特点。相比《张迁碑》、《乙瑛碑》等隶书,它又是俊秀典雅的典范。对于初学隶书者来说,以此碑作为范本是不错的选择。该碑以“圆笔”为主。书写时运笔要稳,提按分明。“燕尾”处要圆润精到,切忌“方形”。

而提到楷书、行书、草书,不得不来到第三陈列室。楷书,又称正书、真书。陈列室里唐楷显示出了它包容大度的一面。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无疑成为唐楷的代表。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代著名书法家,世称“颜鲁公”。《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图2),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刻制。他是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品,为后人初学书法的极佳范本。但是,此碑并没有形成颜真卿宽博雄浑的风格特点。笔笔藏锋、笔笔回锋,结构疏密匀称,风格严谨庄重。临习此碑应注意用笔的提按转折、结构的内紧外松和上紧下松。颜真卿晚期的作品《颜勤礼碑》(图3)相比于《多宝塔碑》则更趋成熟。《颜勤礼碑》的结构特点在于笔画肥厚,下笔有力。而《多宝塔碑》的结构特点偏于清新淡雅,比较精细。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横细竖粗,对比明显。2.以纵取势,外紧内松。3.字形方正,豁达端庄。

有行云流水美誉的行书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第三陈列室的《大唐圣教序碑》(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图4)。该碑与唐代玄奘法师有一段渊源。玄奘法师即《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形。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他携带梵本佛典回到长安。唐太宗非常高兴。命令将其所译《心经》刻制成碑文作为纪念。弘福寺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作品中集字,历时12年,刻成此碑。《大唐圣教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精髓,体现了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流丽,刚健婀娜”的韵致。但此碑因是集字,与王羲之其他作品相比,少了一气呵成的连贯与行间之气。但这无法掩盖住这一经典的光芒。认真临摹学习此帖,必能体会出王羲之书法“若断还连,如斜反正”的书写特点和行云流水般的洒脱之气。

而有着“草圣”美誉的张旭,其书写的草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张旭,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喜欢饮酒,醉后挥毫作书,世又称其为“张颠”。其代表作《肚痛帖》(图5),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一气贯之,成为碑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张旭草书书写的特点在于:写第一笔时笔上饱蘸墨,待笔上墨快用尽时,方再蘸墨。这样整幅作品既有浓淡变化,又保持了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字形粗细有变、有轻有重,有虚有实,亦断亦连。用笔又如“金蛇狂舞”般变幻莫测却又合乎法度。

当然,除了隶、楷、行、草之外,碑林中篆书也是不得不提的经典。位于第五陈列室西侧的《峄山刻石碑》(图6),又称《峄山碑》,原来由秦代丞相李斯用篆书书写而成。因年待久远,原石已不复存在。后在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由郑文宝根据原石拓本翻刻立石而成。字体线条圆润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是不可多得的篆书精品。而众多方峻遒劲、朴拙奇肆、风格多样的魏碑也为碑林增添了书法艺术的美感。

石刻艺术室和游廊则收集了陕西各地的石刻石雕珍品,如东汉的石兽、画像石,唐代的蹲狮、犀牛。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有四骏保留在这里。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2篇

地点;汝南县

人物;联合国考察官员 简称官

汝南县接待人员 简称接

讲解员 简称讲

故事情节;联合国考察人员实地考察汝南县,命名‘“千年古县”。

场景;接 讲 在布置接待场所和挂“热烈欢迎联合国官员莅临汝南县考察指导,’的横标

听到汽车喇叭声音响起,

接 : 来了,来了,

官 ;上场,礼貌问候

接 欢迎诸位贵宾来我县考察指导,是我县的荣耀,你们的光临,使我们县 蓬荜生辉,我代表全县人民热烈欢迎你们的到来。

官 汝南古县历史悠久,世界闻名,是世界文明史的一颗明珠,我们的考察就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把世界文明发扬光大。同时,感谢贵县的大力支持,愿我们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不虚此行。

接 那么,就请讲解员肩上汝南县历史状况。

讲 汝南,主要是指豫州汝南,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 汝南地处淮北平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她的称谓随着朝代的更迭屡有变化。汉高祖置汝南郡,当时已是贯通中原地区南北的水陆码头。公元317年,上蔡县治所迁于此,称“悬瓠城”。《水经注》有云:河自东西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称悬瓠城。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汝南郡治迁至于此。南北朝时,刘宋侨立司州,后周置总管府,隋仍为汝南郡治,另置汝阳县于郡城,改悬瓠城为溱州。唐,“初置予州,宝应初以避讳改为蔡州”。宋置“淮康军”,金设“镇南军”,曾建行宫。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因断汝河上源之水经郾城入颍河,汝南水患大减,人民稍得安宁,改蔡州为汝宁府,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英宗朱棣分封四子于汝宁府,称崇庄王,传十一世。清沿明制,民国三年废府,改汝阳县为汝南县,是河南省第八行政区专员公署所在,解放初也曾设专署。近两千年,她一直是豫南一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果说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汝南就是这个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众多的古迹,为中州大地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芒! 1 未完待续

汝南,主要是指豫州汝南,豫洲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近两千年,她一直是豫南一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果说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源地,汝南就是这个发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众多的古迹,为中州大地增添了绚丽夺目的光芒自古汝南有“负山面淮,控扼颍蔡”之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450年,奠定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刘宋、北魏悬瓠之战。公元317年,李溯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结束唐末潘镇叛乱;公元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之战和1601年,闯王李自成威震中原的汝宁府之战都发生在这里。

名城多杰,汝南自古人杰地灵。千百年来,这一方灵土早就了众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东汉名扬天下的“鸡黍之会”的张邵,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斩杀关羽的吕蒙,中唐著名才女,毒死叛臣李希烈的巾帼英雄窦桂娘都是汝南人士。明代更是人才辈出,仅万历年间汝南就出了五十一名进士,时有“汝半朝”之称。汝南还是英杰荟萃之地。蜀主刘备奔汝南领豫州牧,北魏孝文帝率军南征,在汝南会宴群臣。唐朝重臣、大政治家、书法家、爱国老人颜真卿为招降李希烈,被扣于城北龙兴寺,最后壮烈殉国,建国时汝南尚存鲁公庙。宋代欧阳修在蔡州任知州,度过了他最后一个任期,秦观来此写下了《汝水漫记》。苏轼下黄州途经汝南,留下了“淮西功绩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的诗篇。

汝南文物丰富,名胜古迹遍及城乡。据旧志记载,名人墓冢五十八处,寺庙楼阁八十八处,亭阁楼堂九十一处,远近坊表一百一十五座。虽历经沧桑,许多名胜多已不存,但存至今者,依旧见证着历史的荣辱辉煌。耸立在南关的悟颖塔,造型优美,巍峨挺拔;城北三里,有古时“测日影,考分数,标为天下之中”的天中山。山之阴,有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石碑。山之阳,有李溯“竹击鹅鸭,以乱军声”的鹅鸭池。城东区,有唐朝修建的开元寺,城北区有明朝修建的雄伟壮观的大成殿。城近郊,汝水旁,上有相传为西汉名士费长房遇仙处——壶仙观,下有牛皋大战金兵,打金朝名将兀术于马下的遗址——兀术落。城之南隅,有经明,清营建数百年的寺庙群,亚洲最大的寺院——南海禅寺。真是不胜枚举。

汝南文化灿烂,文物繁多,有文化遗址280多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碧波万顷,风景如画;有亚洲最大的的寺院——南海禅寺,宝刹雄伟,琳宫璀璨;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山不在高,却是天下之最中的标志物,也是中国古代地理中心和校核时间的地方;还是世界著名的爱情传奇梁祝故事的发祥地——梁祝故里,缠绵凄婉,源远流长;更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刻。 据历史记载,小南海原名南湖,系历代修城筑堤取土之地,后浠不成湖。经明清近600年的营建装修,形成了西起悟颖塔东至汝水河滨北至城壕,总面积达千亩的风景区。明代在南湖修建成的观音阁,是仿造南海普陀寺的模式。由于观音阁的规模小于南海,所以人们称南湖为小南海。小南海古建筑有观音阁、大士寺、准提楼、黄鹤楼。

南海禅寺位于河南省汝南县城东南隅。占地300余亩,宏伟壮观,工程浩繁。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平面呈边长80米的正方形,超过故宫太和殿与山东曲阜孔府大成殿的规模,号称“亚洲第一殿”。天王、观音、文殊、普贤四大配殿,三重飞檐、高大雄伟,可与全国现有佛教圣地同类建筑相媲美。 南海禅寺东北部白圣长老舍利塔,融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东南亚现代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既高大雄伟,又典雅别致。大雄宝殿台基上雕刻的花岗岩质500罗汉,集全国20多处罗汉堂之精华,聚优秀雕刻工匠于一堂,精心雕塑,风格殊异。院内藏经楼,设计独特。楼内珍藏古今中外多种版本的佛教经典。 无影塔位于河南汝南城南,俗传冬至正午无塔影,故称无影塔;相传为唐代和尚悟颖所建,故又称“悟颖塔”。塔面南而建,呈六角形,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约二十余公尺。塔身自第一层以上宽度渐小,高度亦均匀递减,故塔之轮廓呈现优美之抛物线形。塔身下为单层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砌砖雕花卉及动物画像。塔身第一层南壁有圆券门,北壁有砖刻四抹球纹格扇门,其余四壁则有砖刻球纹格眼之方形假窗及破子棂假窗,造型优美,玲珑秀丽。塔檐下为仿木结构之斗栱装饰,各层塔壁或嵌砌佛像雕砖,或辟设圭门、壸门、圆券门。翼角下为砖雕双瓣之老角梁头,衬以砖雕飞檐、瓦件,形似飞鸟展翼。整个塔体外廊呈抛物线形,塔身基座为单层须弥座,座之束腰部分用横柱分隔,横柱间的砖面上,雕有山羊一对,童子两个,还有莲花、牡丹、腊梅、桂子等花卉图案及盆景。在须弥座上,设五铺作斗拱,斗拱上有撩檐枋台数室,塔檐下砖砌仿木结构的五铺作出的双抄斗拱,塔身九层。1984年修葺时,在第八层中间发现一块长0.45米,宽0.28米,厚0.08米的石刻志名,上刻有“隆庆元年崇藩施财重建宝塔”字样自塔之建筑结构分析之,本塔应建于北宋中、早期,为豫南地区现存最古之砖塔。

2006年3月31日无影塔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10日上午,位于汝南县城南关的悟颖塔迎来了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刻。新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悟颖塔揭牌仪式正在悟颖塔公园隆重举行, 宿鸭湖湖面宽阔,水天相连,大量野生鸭、雁栖息于此,时而雁鸭齐飞,或低掠于水面,或飞翔于天空,为这十分壮观的自然景色增辉。湖中还养殖着大量红鲤鱼、草鱼、鲢鱼、鳖、河蚌、珍珠等等,水产极为丰富。宿鸭湖东岸大堤绵延,西岸芦草丛生,环湖杨柳依依。立于大坝之上,远视水天一色,帆影点点;近观鸭雁齐飞,锦鳞泛泛,好一幅别具一格的天然国画。水库枢纽工程主要有大坝、泄洪闸、电站及灌溉输水洞等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4201.6米,最大坝高16.2米,防浪墙顶高程60.6米;泄洪闸两座,闸门尺寸分别为5孔10ⅹ5米及7孔10х5.6米,两闸堰顶高程均为48米,最大泄量总计6260立方米每秒;水电站两座,发电流量总计47立方米每秒;输水洞堰顶高程47米,设计引用流量80立方米每秒。

南岗坝端野猪岗以西洼地地面高程约57.50米,库水位超过57.50米时,自然漫溢泄洪。

天中山又名天台山,原是一座圆形小山,占地约540平方米,高3.6米,位于汝南县城北两公里处。据史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另一说为古代无钟,白天的时辰只能用日影的变化来计算,汝南旧志记载:“自古测日影,以此为正,故筑土累石以记之”。所以称汝南为天中。

“天中山”的名字自唐以后正式载于史籍,原因是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的碑文而得名。史载,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朝廷派忠勇刚直、名重海内的三朝重臣颜真卿到许昌宣慰李希烈部,刚要宣旨,李希烈的亲兵养子千余人,手握钢刀,围着颜真卿,杀气腾腾,高声谩骂。颜真卿面不改色,不退半步。李希烈遂喝退众人,对颜以礼相待,许高官厚禄,共反朝廷,颜真卿至死不从。后又把他送到蔡州(今汝南城),现在天中山碑上的大字,就是颜真卿在汝南时所写的。淮西平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颜真卿,在汝南城内建立了“颜鲁公庙”。天中山由于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碑文而名享天下,成为历代官吏和士大夫拜谒和游览的场所。

天中就是指今日河南的汝南,天中山就在驻马店市的汝南县。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

由于此处地理位置特殊,周武王在此筑天中山一座,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文至今尚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天中山、游南海寺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天中之地风景秀美,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天中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梁祝故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位于汝南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一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这一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知被多少文艺作品作为经典爱情题材竞相传扬。小提琴协奏典《梁祝》可谓人间仙乐,千古绝唱,听来荡气回肠,余音不绝,多年来一直蜚声海内外。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的地方戏、民间小调、评书小段、剪纸、绘画以致民风民俗流传甚广。逢年过节,当地群众都会到梁祝墓焚香烧纸,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纪念。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楷书 行草书 笔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H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1楷书概念及其源流

人们提起楷书来,知道楷书功夫很大,但是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更大,我汇集了许多人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认真的思考。我认为真书、正书、篆书、隶书、魏碑从广义上讲统称为楷书范畴。这一概念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提出了楷书的时代意义:其二,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力。楷书在书法艺术中是一种根基,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源上、理念上去研究楷书并发掘它,从中找出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从而有利于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

楷书的概念及其源流。概念: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分小楷、中楷和榜书,就是形体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划3度至5度角度),可做楷模,始于东汉,创造者王次仲。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他的代表作《九成宫w全》、颜真卿他的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他的代表作《胆巴碑》等。(参考文献2)

唐代的楷书,国势兴盛,经济繁荣,书家辈出,书体成熟。楷书方面,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有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其作品均为后世所尊重,奉为习书的典范。

古代学书有种说法:“学书须先从楷书开始,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经多年研究: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结体特异,独创一格,为学书的标准本。其特点,用笔刚劲险峻,笔画方润整齐,结体爽健,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其楷书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的楷书,以清秀瘦劲,结体内松外紧,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境地,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为最。

2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

经多年学习楷书体会到,欧阳询的楷书用笔秀美,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潇洒娟秀,颜真卿的楷书用笔雄健,赵孟\的楷书用笔灵动,他们留有很深的行草笔意,做到了心到、笔到、意到,熟到了心手相忘,神融笔畅的境界,功夫在笔内,他们运用的多是中锋运笔。以钟繇的《贺捷表》作为分水岭,中国书法史分成了二个非常清晰的艺术板块。此前所呈现的主调是篆、隶、八分书等,此后便以楷、行、草为主调,虽有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芝创造了草书。但这都有许多传说的色彩,但不像《贺捷表》这样清楚确切。

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要先与古人合,后于古人离,完善自我,上追到钟繇的《贺捷表》,他的的侧锋接近于行书的笔法,它的古茂气息,奠定了钟繇此后的创造同为魏晋以下的楷书行书乃至草书创作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细品王羲之的《黄庭经》帖就会感到与钟繇楷法一脉相承,汉以前的篆、隶八分书均为中锋圆笔才普遍被使用,不仅是楷书,行书、草书也都大量使用,钟、王等魏晋楷法像王羲之的行书、草书都可以隐约可见。楷书的产生才使帖学的延伸发展,唐楷诸家到宋四家的行书无不渗透着钟氏楷法笔意,可以说楷法的建立使书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书法气象,而这种气象影响了后世的书风。

楷书从诞生一千多年来,它所发挥功力是巨大的。我学习书法这二十多年的体会,认为楷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行书和草书。一是用笔上的影响,《贺捷表》的产生便充盈了行书的笔意,其起笔之侧锋无疑增加其灵动性,它与钟繇的其它书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直接将其笔法用于行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后来的手礼,王献之的《甘九曰帖》等等。二是章法上影响的。最早运用楷书章法写行书的当是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此后又有李邕的《李思训碑》和《出师表》,这两碑版的章法完全是楷书,字字独立,但整体气息是贯通的。到元代赵孟\以楷书章写行书达到十分个性化了,他的《洛神赋》、《胆巴碑》等都属楷书章法作行书的代表作。三是气韵的影响。凡魏晋之后的行书接受楷法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气韵,从晋代王氏一门,到五代杨疑式,直到“宋四家”的表现的精到深刻与从容散逸完全与魏晋楷法相一致,清杨宾说米芾书:“米襄阳自言初学颜,次学柳,次学欧,次学诸最久,后乃师师宜官,今观其书,于欧、柳具无所得,颜后亦痛贬,惟书碑则极力摹之。”虽亦痛贬于颜,其初毕竟是颜书引其入门(参考文献1)。

楷书对草书的影响同样。从用笔上说草书的用笔是中峰行笔,直到每一笔的完整性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素有“作草如楷”之说。最典型的是章草,如《急就章》它的每行都有对比的楷书,而与之相对的章草一样。也正是这样楷法般的深刻细致,才使章草高古奇伟,到了唐代孙过庭的草书《书谱》,虽然在气韵上比楷书生动许多,但如果我们细品,不是楷书般的到位、精妙吗?唐怀素草书到了宋代的黄山谷大草都是一种从容的写境,细节相当深刻,使我们无法不联想到楷书的作用,可以说“无楷不能立”。因此楷书对每一位书法家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3历史上书法家成功的范例

楷书与行草的作用。现在的楷书必然要赋予时代新的内涵,解毒楷书关键在“楷”,楷及法则也。

楷书在现代仍不乏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从功能上看是有区别的,一是楷书肩负着使用功效,刻碑、记事、传承等。二是有了现代化高信息手段,书法家所写的书法无论什么书体,一律都把艺术性放在首要位置。三是历史上书法大家写楷书成功的范例。以唐朝颜真卿为例从楷书《多宝塔》到行书《祭侄文稿》,他把《祭侄文稿》写的形散到神不散,近现代的于右任先生是魏碑楷法的集大成者,他把碑写成了出神入化、领略了其全部精髓才有了他别具一格的草书,成为一代草书大家。还有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楷书,其楷法可谓精妙,其楷书的精法度使行书同样达到了至高之境界。孙伯翔的魏碑,启功先生的行楷等成功范例很多,这样的互补性给了我十分深的印象,可以说,一个不懂楷书的人也写不好行草书。这句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确实是书法家通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的经验。

参考文献: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4篇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被誉为“书法艺术之故乡”--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2年,它是在原孔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博物馆分为孔庙旧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艺术室3个部分。碑林始建于1087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专题性的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历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碑林是在原孔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至今依然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在封建社会被推崇到文宣王的地位,人们为了表示对这位孔圣人崇高敬仰,就将孔庙的门东西对开,称为礼门、义路,而代替它南门的是一道砖墙,叫做影壁或者塞门。走进碑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栋四柱三檐式的木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至此地。在太和元气坊面前,我们看到这个半扇形的水池叫做泮池,这是古代孔庙特有的一种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能够通过泮桥拜祭孔子,并可以在池中取水洗笔,所以人们又把考中秀才称作“入泮”。通过泮桥,我们看到的三座石门叫做棂星门。在中国古代,进出棂星门是有非常严格的的规定的,在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人走西门或东门。我们看到碑林现今的建筑格局就是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前走,眼前所看到的这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为戟门。祭孔的人要在这里整戴衣冠,熟悉仪规,才能去祭拜孔子。穿过戟门,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和大夏石马。首先我们来看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之所以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原因是它有三绝,第一绝是说它钟身的纹饰非常精美,上面雕刻着龙、凤、飞天等图案;第二绝是它的钟声非常的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听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第三绝是钟身上的铭文,它是睿宗李旦少有的传世之作,内容宣扬了道教的玄妙并赞誉钟声的优美。下面我们再来看西侧亭子中的大夏石马。大夏是东晋五胡十六国时的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当时战事不断,大夏国遗留下的文物就相当的少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匹马就显得弥足珍贵。

继续向前走,我们迎面所看到的这座碑亭就是西安碑林标志性建筑了。碑亭上有“碑林”二字,相传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的手迹。碑亭下陈放的就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篆的,主要讲的是“孝”和“悌”。此碑高约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块巨大的石块组成。碑文是由风流天子李隆基用隶书所写,字体雍容大度,端庄秀丽,非常的华美飘逸,文中还有用

楷书作的注解,它提倡一种“事君如事父”的思想,利用宗法血缘关系,将孝敬父母与忠于君主联系起来,达到自己“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碑额的16个篆字是由玄宗的儿子肃宗李亨所写的。碑侧还有一段玄宗对孝经所做的批注,大致意思是说,“孝”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根本和源泉,所以我亲自书写并作注解,希望孝道能够发扬光大,流传千古。此碑由于形制特别,非常的高大,只好将它放在方坑之中,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碑文又同时集中了有两位皇帝书写的4种不同的书体,宣扬的又是儒家的孝道,因此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我们也常常将此碑称为“迎客第一碑”。

好,下来我们进入各个展示参观。首先来到的是第一展厅,里面陈放的是《开成石经》。最初建立碑林的目的呢,就是为了保护第一展室中的《开成石经》以及我们刚才看到的《石台孝经》。“开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经”是指中国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的内容包括《论语》、《孝经》、《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诗经》、《尔雅》12部儒家经典著作。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科举考试中的必读、必考之书。由于当时印刷术还很古老,为了避免传抄的错误,唐文宗就下令讲它们刻在碑石之上,并在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组成,双面刻字,共228面,合计是650252个字。在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所以我们现在也将其称为“十三经”。

第二展室是唐代名碑荟萃之地,有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颜氏家庙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以及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颜氏家庙之碑》,是颜真卿在72岁时为家父所立,碑文记载说我是家族史以及经历,文中记载有“孔门达者72人,颜氏有8”,充分显示了颜真卿在刻写此碑时的喜悦和荣耀之情。碑文字体笔力雄健,气韵浑厚,笔画横竖自如、气势磅礴,字里行间包含着刚直坚毅的气质,如同其刚正不阿的个性,显得非常成熟和老辣,因此被人们称为“人书俱老,炉火纯青”。我们再来看一下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人们常说“颜筋柳骨”,是说颜体浑厚有力,而柳体结构紧密,笔法锐利,字字体以瘦硬、筋骨明显而著称于世。杜甫以“书到瘦硬方通神”来赞叹柳公权的书法。我们再来看反映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主要记载的是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情况。“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则是基督教的一个流派,即“聂丝脱利派”传入中国后的叫法,“景”是光明和美好的意思。此碑刻立于公元781年,碑文主要记载的是景教的教旨、教义以及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也是西安碑林所有收藏碑石中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块碑石。唐代书法上承魏晋六朝之余韵,下开五代宋元之先河,谱写了中国书法几千年历史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深刻的影响着后来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现在我们来到反映中国书法史的第三展厅。这里主要陈放的是历代书体名碑,包括篆、隶、楷、行、草等。通过这个展室的参观,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先看一下篆书名碑《篆书目录偏旁字源》。此碑是在公元999年宋代和尚梦英将《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刻,并且在每个篆字的下方都用楷书作了注解,还亲自作了叙文说明。这方碑石现已成为研究我国字体以及汉字构成的重要史料依据。由于篆字繁难,不便于书写和记忆,秦代有位官吏就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将篆字的结构和笔划做了简化,成为隶书。隶书在秦代形成,流行于汉代,尤其是东汉,是隶书艺术的成熟时期。此方碑文《汉曹碑泉》便是隶书的代表,字体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外显俊秀而内含刚健,运笔犹如行云流水,使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隶书之后呢就是楷书、行书,行书之后便为草书。这方碑石是张旭的《断千文字》。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巨匠,他性格豪放,为人洒脱,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时,就放笔疾书,高兴之时尽将自己的发簪解下,蘸上墨汁,尽兴的挥舞,酒醒之后连自己都觉得奇妙无比。《断千文字》,上下贯通,首尾相连,大小错落,浓淡相间,乍看如一堆乱麻,连绵不断,但实际上每个字的翻转和跳跃都遵循着严格的法度,这与张旭扎实的楷书功底是分不开的。张旭的这种疯癫之势和狂草风格,被后来一位叫做怀素的和尚所继承,旁边有一方怀素和尚的草书《千文字》,大家可以对比欣赏。

第四展厅的碑石都是非常有趣的,有反映儒家修养“克己复礼,正心修身”8个字构成的《魁星点斗图》,以及带有神话色彩的《达摩面壁图》、《达摩东渡图》等。我们来看这幅《关帝诗竹图》。关帝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据说关羽为救刘备的两位夫人,而被曹兵所俘虏。曹操对关羽非常爱惜,就封官使重金厚禄,希望他能留下。但关羽不为所动。后人为纪念关羽的品行,便作了这幅《关帝诗竹图》。仔细观察,《关帝诗竹图》是由一杆被风吹起的风竹和一杆打弯的雨竹构成的,这两杆竹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首五言绝句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充分表达了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情。

在碑林的第五、六、七展室中陈列的有康熙皇帝书写的《宁静致远》,清代马德照书写的一笔《虎》、一笔《寿》;“法天鼻祖”的《淳化秘阁帖》等等,请大家自由参观。

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室内石刻艺术室。成立于1963年,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我们首先看到一对极富动态的镇墓兽,一雌一雄,被称作“辟邪”和“天禄”。这是非常生动的东汉画像石。有表现墓主人生前生活情形的“车马出行”、“迎宾?欢宴?六博”的,也有表现古时生产活动的《狩猎出行》、《西王母?耦耕》的。这是陵墓石刻的代表作“昭陵六骏”。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刘骏是李世民开创大唐基业时所骑过的六匹战马,它们跟随李世民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唐太宗令宫廷画家阎立本作画,将刘骏的神姿雕刻于青石之上。昭陵六骏采用的是高浮雕的手法,整体气势挥宏,形象生动传神,刀法简洁熟练,不愧为石刻艺术中的精品。但是令我们遗憾的是今天看到的刘俊,只有四骏是真品,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J”在1914年被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潘将其盗走,现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在时隔4年之后的1918年,美国人又来到中国,企图盗运走其他四骏,被当地百姓发现,集及时加以阻拦,才使四骏幸免于难。这是一尊汉白玉雕刻的老君像,原供奉在骊山老君殿,是唐华清宫朝元阁的遗物,难得的石刻佳作。相传它是由西域的著名雕塑家元伽儿所作,所以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老君的眉目神情有明显的西域风格。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洛阳 赵郡君 王琳 徐峤 颜真卿

唐•颜真卿书徐峤撰写《王琳墓志》,偶然在市场上得到拓片,读来字字珠玑,文辞典雅优美,确信出自徐峤之笔。据知,《王琳墓志》长八十九厘米,宽八十九厘米,厚十八厘米,侧面有阴刻芸芝纹,或曰缠枝莲纹和朱雀鸟纹,字大小约二厘米见方。志文楷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二字,共计九百一十三字。另志石一侧有“开元廿九年记”一行六字。

一、墓志录文

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

夫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建等州经略使慈源县开国公徐峤撰。

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书。

赵郡君王氏,讳琳,字宝真,族望太原,胤承仙胄璧,济美弈业其休。六代祖广昌郡公士良,周小司徒、吏部尚书、隋并州刺史。五代祖德衡,隋仪同大将军。并周隋,史有传。高祖武英,隋枣阳公、皇朝左卫大将军,尚咸宁县主。曾祖神感,判凉府节度、西州长史。祖仁肃,尚秉直长,并伟才湛识,彪武炳文,贵戚增荣,戎麾总寄清仕,令望克传家声。烈考献,袭枣阳公,糠名,实优游,琴酒抱素,高尚八十而终。夫人弘农杨氏生一子一女,子听思未仕而卒,女即赵郡君焉。于昭淑仪,实著令范。吾见其懿,可略而言尔。其生韫惠和,性克柔婉,孝慈穆于中,外礼乐备乎周旋。丝组彩就雕缕,凡曰女工之妙,自然造微。载惟女史之规宁,俟师姆、我先太夫人重笄枣之行,难齐姜之选,允择四德,遍于六姻。谓求宜家,俾正妇道,年甫十八礼归吾门。事舅姑,奉藻,节环佩之响,整山河之容,温如如,有典有丽。余自弱冠登于宦途,克俭克勤,靡私靡费,尝无囊箧之蓄,固存俸禄之余。初不愆甘脆之资,终能广散惠之义,由是中外戚属钦裕慕仁,若众鸟之赴春林,族云之归晴阜矣。开元中,及丁二门艰,罚其居丧之节,动必加人号,毁之深,气积成痼。余既出镇,随泛江皋,允遵辅佐之宜。不惮东南之厉,居诸卑湿,岁月沉沉,异蠲无妄,将叶勿药。天乎可问,曷祸我贤,以今辛巳之年秋七月二旬有八日薨于润州之正寝。呜呼哀哉!载惟平昔禅寂为行,暨属纩之际真性转明,泯苦空,绝恩爱,慧心普至,挥手谢时犹托以祀,绝荤血敛唯缦素。卜宅龙门之上,幽凭净境之缘,敢怀雅言,宁忍夺志,危旌旅榇江。而回男行女随哀哀不绝,万里孤帆爰届洛都,即以其年十一月二日安厝于龙门西岗清河王岭,从遗语也。前瞻伊阙,傍对伊川,宝塔灵龛尽为极乐之界,鲸钟鱼梵常送大悲之声,即是楞伽之峰,自然解脱之岸,岂比夫北邙之垄,西陵之原。白杨萧萧,夜杂鬼哭;苍烟漠漠,昼掩魂游者乎!子、云、晕,女茗、菲、萼、兰,天生之孝,孺慕之哀举声殒绝,感恸行路。峤一和琴瑟,垂四十年中馈正言作程作则。妇礼可以久敬,母仪可以训时,奈何双飞忽伤孤翼。抚存追往,吊影何言?不堪长簟之悲,聊发鼓盆之响。雪涕挥翰敢志鸿妻,其铭曰:

凤皇,和鸣锵锵。婉娈家室,兰芬蕙芳。追想妇则,言容允光。载惟母范,慈训克藏。织组,浣濯衣裳。能谦能顺,有朴有章。从予镇守,遐赴江乡。奈何沉疾,匣剑孤亡。一遘凶变,六姻感伤。痛乎鳏夫,忍见此殃。愁看苦月,泣对空床。况卜宅兆,永诀泉堂。龙门之阳,伊水汤汤,贤妇家傍福地无疆。

二、译文

唐•故赵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

夫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兼福建等州经略使慈源县开国公徐峤撰。

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颜真卿书。

赵郡君王氏,讳琳,字宝真,是太原的名门望族,后代累世继承祖先不凡的业绩。六代祖广昌郡公王士良,做过周的小司徒、吏部尚书、隋并州刺史。五代祖王德衡,是隋朝的仪同大将军。连同周、隋,史书上有传。高祖王武英,被隋朝封为枣阳公、皇朝的左卫大将军,还掌管着咸宁县。曾祖王神感,兼任凉州中都督府的节度使和西州中都督府的长史。祖父王仁肃,主执直长之政,并且雄才伟略,见识深远,文武双全,贵戚增荣。军队指挥总寄托清廉公正的仕途,美好的声望能宣扬家族的名声。已故先人王献,世袭枣阳公,不过是个没有价值的空名,实际上悠闲自得,整日弹琴喝酒,守其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高寿超过八十岁死去。夫人弘农杨氏生一子一女,儿子听思没有入仕就死掉了,女儿就是赵郡君。表明美好的容止仪表,其实显露美好的典范。我看见她的美好,可以大略地说一说。她一生蕴藏贤惠柔和,性情能够温顺,在家中孝敬父母、恭敬父母,在外边具备礼和乐应酬。丝织品纺织,编织圆形细带,彩色丝织物成就刻镂丝线,所有称为女工的神妙、深微,天然成就精妙。思考妇女省视的准则,等待媒人、我死去的母亲尊重成年的行为,不容易齐全的选择,以选择妇女的四德,周遍于姻亲。为寻找家庭安顺,夫妇和睦,使整饬为妇之道,年满十八岁,经仪式出嫁到我家。侍奉公婆,妇顺,节奏佩玉的声音,整理有气势的容貌,柔和洁白,文雅美丽。我从二十岁左右登上仕途,能够节俭勤劳,没有自己消耗,曾经没有盛物的袋子和小箱那样的积蓄,坚持积存剩余的俸钱、禄米。开始不丧失美味食品的本钱,到底能够广泛地散布仁爱宽厚的情义,由于此,内外亲戚眷属钦佩富足思慕仁爱,好像众鸟趋往春天的树林,家族归附云晴旺盛了。开元中,遭遇叔父之丧,责罚她居丧的礼节,动不动就大声喊叫,诋毁她很深,生气久积成疾病。我既然出外镇守,随我漂浮江湖,以遵守辅佐的事宜。不畏惧东南的灾疫,居住在地土低洼潮湿之地,岁月深沉,其他的显示没有非分,长久的花没有疗治。天啊应该问,为何危害我贤良的妻子,在这辛巳之年的秋天七月二旬又八日死在润州居屋之正室。呜呼哀哉!思考往日实行坐禅寂定,到病重将死之际本性运转显著,消灭世俗间一切,断绝深切的恩谊、情爱,心思聪慧全面到达,摆手惜别告别时还嘱咐祭祀,断绝荤腥节制血泪只缓慢地吃素。在龙门之上选择阴宅,和充满沉静安闲的清净境地有缘,哪敢心怀平素之言,宁可忍受迫使改变本志,端正旗子,在旅居之地停放之灵柩逆水而上。而迂回难行的男女跟从悲伤不已,万里孤舟于是到达洛阳,就在这年十一月二日安葬在龙门西岗清河王岭,是顺从遗言。向前看是伊阙(龙门石窟),旁边对着伊河,宝塔灵龛都是阿弥陀佛所居的世界,撞钟之杵和钟、木鱼清净常送诵经的声音。就是(佛所在的)楞伽之峰,自然解脱之岸,难道能和北邙的坟墓,西陵的宽阔平坦之地相比吗?白杨摇动,夜里夹杂着鬼哭;苍烟无声,白天遮蔽心灵行走的人吗!儿子徐、徐云、徐晕,女儿徐茗、徐菲、徐萼、徐兰,天生孝顺,对死去的亲人仰望敬爱的哀痛使他们全都哭得声嘶力竭,感伤悲恸行路之人。徐峤应和琴瑟,留传四十年妻子合于正道的话作为效法。为妇的规范可以长久地敬仰,人母的典范可以教诲时尚,如何夫妇双飞忽然丧祭单独的配偶。体恤存在,回溯过往,对影自怜说什么呢?不能忍受长竹席的悲痛(指死人),姑且显现叩击瓦器的声音。拭泪挥毫岂敢为妻子写墓志,那墓志铭说:

雄雌俱飞,相和而鸣锵锵然(比喻夫妻和谐)。亲爱家庭,兰花香草香气芬芳(比喻品德或声誉的美好)。回想为妇的法则,言论和仪容得当、明亮。思考人母的典范,母亲的教训能够收藏。做所有的女红,还要洗涤衣裳。能谦逊能顺从,有质朴有采色。跟从我镇守,长久奔赴水乡。如何积久难治的病,宝剑藏于匣中(比喻人才埋没,不被任用)一个人孤独地死去了。一遭遇不吉利的变化,亲戚们都很感伤。悲伤啊鳏夫!怎能忍心看到这种祸殃。一个人看着苦月发愁,一个人对着空床哭泣。况且选择阴宅的界域,在黄泉下永远诀别了。龙门的南面,伊河流水汤汤,我贤德的妻子家依附(接近)福地没有疆界(极限)。

三、志文与史籍

《王琳墓志》是由其夫徐峤撰写,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那么,徐峤的家世如何呢?据《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儒学》中载:“徐齐聃字将道,湖州长城人……梁慈源侯整四世孙。睿宗时,赠礼部尚书。子坚……出为绛州刺史。数外徙,久乃迁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子峤,字巨山。开元中为驾部员外郎、集贤院直学士,迁中书舍人、内供奉、河南尹。封慈源县公。父子相次为学士,自祖及孙,三世为中书舍人。”《新唐书》为徐家祖孙三了传。

据《新唐书•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记载:“湖州吴兴郡,上。武德四年,以吴郡之乌程县置……县五。”又据《旧唐书•卷四十三•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礼部尚书一员,正三品。”《新唐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地理三》载:“绛州绛郡(河东道),雄。户八万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县七。”《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载:“州县官员分上州、中州、下州”,“上州:国家制,户满四万以上为上州。刺史一员,从三品”。绛州人口八万多,为上州,绛州刺史是副三品。

《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正第三品,左右散骑常侍”、“从第三品,秘书监……入正三品”。《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载:“集贤殿书院直学士……掌刊缉经籍……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从第五品上阶,中书舍人……。”《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从第二品,开国县公、爵”。

通过史籍,我们可以了解,徐峤还是润州刺史、江南东道采访处置以及福建等州经略使。据《旧唐书•卷四十•志第二十•地理三》记载:“江南道,江南东道,润州上,隋江都郡之延陵县。武德……九年,扬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润州。旧领县五,天宝领县六。”据《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从第三品,上州刺史。”据《辞源》载:“访使:官名。唐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每道置访处置使,简称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略同于汉之剌史。”而据开元二十四年徐峤所撰《金仙长公主墓志》记载,徐峤曾任的最大官职是上柱国,正二品。《新唐书》为他做的传中说他“字巨山”,而与《王琳墓志》同时出土的《徐峤墓志》中则说他“字仲山”,“事亲孝,事兄恭”,由此推断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字仲山较为可信,《新唐书》为讹记,现甄别正误,亦有功于书史。

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时为朝散郎、前行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据《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载:“秘书省,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之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著作佐郎二人,从六品上;校书郎二人,正九品上;正字二人,正九品下。著作郎掌撰碑志、祝文、祭文,与佐郎分判局事。”又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载:“颜真卿字清臣,秘书监师古五世从孙。少孤,母殷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调醴泉尉。再迁监察御史,使河、陇。安禄山逆状牙孽,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陴浚隍,料才壮,储。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虞也……希烈因发怒……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旧唐书•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载:“正第一品,司徒……以上职事官。”“正第八品上阶,监察御史。”

四、志文书法

二00四年秋,颜真卿最早书作唐•《王琳墓志》面世,它显现了颜真卿书法早期的真实面貌。

楷书,是书体规范化的第三种书体,也是继隶书后的书体规范的最后美化和完善。同隶书相比,楷书结体更加严谨、工整、规范,笔法也更加丰富了。它的点画醒目、棱角分明,点、横、竖、撇、捺等都有严格的起笔和收笔规则。虽然楷书流派纷呈,但它们都有着大致的风貌。这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对以往的笔法、结构作了严格的规范的简化。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期、高峰期。

据朱关田所撰《颜真卿年谱》,颜真卿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二十八岁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颜真卿时年三十三岁。《王琳墓志》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他最早期的作品,比《多宝塔碑》尚早十一年,比《郭虚己墓志》亦早九年写成。《郭虚己墓志》为颜真卿四十二岁时所作,标志着颜真卿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期,此时他的书法艺术风格臻于成熟而又完善,笔力遒婉而又不似他老年时的“枝蔓”。

《王琳墓志》字体颇具遒劲端雅、清丽脱俗的气质,字势雄逸,给人清新宜人之美感。这时,他沉着雄强的大家风范已初见端倪,在结构上宽博大气而自然,从中不难看出王羲之、褚遂良的影响。对代表唐代书法特征的颜真卿,有清刘熙载《艺概》评:“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细看字迹,横竖笔划张弛有度而又挺秀,运笔灵活自如而婉转,合于法度。颜真卿颜体楷书所表现出的特征有:含有篆书笔意的如钢筋铁骨般的笔划,结构趋向于舒展开阔,体势如隶书般平正的正面取势,无论笔划与结构以内在严格的法度外在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等等。《王琳墓志》已经具备这些特征。当然,这一时期他的书法虽已卓有建树但又稍嫌稚嫩,《王琳墓志》仍然属于他的早期作品,是颜真卿书法艺术史上重要的碑文。

参考文献:

[1][北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

[2][后晋]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99。

[3]《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

[4][唐]令狐德:《周书》,中华书局,1999。

相关期刊更多

地震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云南省地震局

针刺研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时珍国药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