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分文理科

不分文理科

不分文理科

不分文理科范文第1篇

1、取消:

文理取消分科有利于学生底子宽厚,科学与人文精神交融。很多理科类的科学家,他们的文学基础打得都很扎实。 学生在数理化上用的时间非常多,因为现在数理化太难了。由于理科学习花费的时间太多,没有更多时间进行人文素质的提高,某种程度上导致所谓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裂,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不取消:

不分文理科范文第2篇

高中文理不分科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一直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的文理分科是相匹配的,也鉴于到高中阶段数量较大的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如果平均用力,很难在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提升。所以,社会上才会有全面发展会导致全面平庸的说法。

从分科到不分科,教育改革需要适应

不久前,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闭幕,教育领域中的“高考改革”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其中“高考不分文理科”的决策点引爆社会舆论。

从1977年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后来的分科,再到高中教学的分科,学习负担似乎是减小了,所以过渡显得比较顺利。而现在提倡的从文理分科回到不分科,这一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完成。

据调查,有很多学生从小学2~3年级开始就害怕学数学和外语,对语文不感兴趣,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外语、写作等都难倒了半数左右的学生。可见,偏科和分科的源头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导致到高中阶段,除了重点高中能汇集成绩较好的学生外,一般的高中优良率仅在20%~30%,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陪学”的状态。若这些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推进文理不分科的设想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于在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是端正态度,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而不是加大教材难度。

由此可见,面对高中教学文理不分科的问题,需要改善的不只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现行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评价体系等均需要调整,使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感觉、有兴趣、有信心、有目标地学习,为高中教育顺利回归基础营造良好、合理的氛围与条件。

高考文理不分科,多数网友望恢复

高考文理不分科是个大趋势,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具体的政策从制定到各地出台细则,再到具体实施,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意味着,文理科不分科,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是时间问题。反对文理不分科的学生,主要是怕压力更大负担更重。对于文理不分科,教育界人士是一边倒的赞同。不过,在校高中生的意见却与之大不同。他们认为,文理不分科虽然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压力却更大了,而且每门课也不可能学得很精。

有网友说,文理分科不利于国家创造复合型人才。而且应该在高中、大学教育中侧重历史、地理、文化的教育,让学子们了解优秀的文化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关键是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是合格的单科人才,现在的理科生大部分沦落为技术人员,文科生基本是油性质,而不分文理科,至少可以在高中时代好好学学人文精神。也有网友认为,选择文理就是选择职业方向,九年义务教育是获取普遍常识,高中阶段是培养个性、通过各种实践尝试、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兴趣和长处、从而确立职业方向的过程。选择文理选择专业应该在成年后、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清晰的判断力后进行的事情。更有网友认为,如果文理不分科,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所谓的全方面人才是很不现实的。从初三到高一是个很高的台阶,想要过渡过来本就不易,仅仅高一课程就已经很紧张了,如果高二还不分科,只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学不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文理兼备的。

在高中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毕业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理想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

文理不分科需审慎而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文理教学的分科与否一直争执不休。从目前态势看,不分科,似乎势在必行。但是此举需审慎而行。一是在决定不分文理科之后,针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弊端,一定要有相关的措施跟进;二是要尽早广泛征求意见,尽早出台一整套工作方案,诸如各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备而科学的高考方案的制定等等。因为,相关部门要考虑到,一旦不分文理科,很多问题都会成为眼下的难题。

不分文理科范文第3篇

笔者认为,这一方案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课程计划的落实。由于九科文化课全部纳入高考,考生必然重视各门功课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全面、系统,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会得到同步提升,学生进入大学和走上社会以后适应能力会更强。同时,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必然推动中学全面落实新课改方案,避免各高中竞相提前分科,使国家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姓“基”不姓“高”,也不姓“专”,若只有文理分科教学而高考不作相应调整的话,学生很多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出现缺漏,给学生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在高考科目设置上,文理科考试科目不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学生的分科选择。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人可能会问,考试科目多了,学生负担不是更重吗?其实不然。高考是一种竞争性考试,在招生规模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其考试科目的多寡与考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没有必然联系,减少考试科目并不能减轻学生负担,相反,还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这就像体育中的单项和全能比赛,十项全能比赛项目多,训练固然艰苦,但单项比赛也没因项目单一而轻松。相反,由于选手们都将全部精力投入单项训练,高手云集,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能更甚于十项全能。以湖北省为例,1977―1992年是大文大理的考试科目(文科考六科,理科考七科),1993―1999年是“3+2”模式(文、理各考五科),2000年至今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文、理各考四科,实际是六科),考试科目没有大的变化,但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由此可见,高考考试科目的多少与学生负担轻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考试科目虽多,但考试难度值降低,特别是增加检测考生通用常识的水平测试,不仅不会增加学业负担,相反还会使学生信心十足、心情舒畅地面对考试。

不分文理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文科物理 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O4-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提出物质波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布罗意是文科生,法国历史专业毕业;发明电话的贝尔是文科生,语言学家;完成了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的托马斯・杨更是一个精通语言,艺术和物理的医生。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社会需要的是文理兼备,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培养学生,尤其是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2016年4月14日的人民日报新闻――“16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取消文理分科成趋势”,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在大学文科学生中开展好文科物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科物理教学现状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的张扬曾统计过我国已开设了文科物理课程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十多所名校。我校也为文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大学物理,但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目的,对课程不感兴趣,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机械地学习。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能力和期待对文科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非常有帮助。

对我院2014级正在学学物理的文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141份,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对文科生学学物理的态度和意愿进行了调查,由表一中的1-3题可得,22%的文科生喜欢学学物理,17%的文科生认为大学物理的学习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和学习是有用的。仍有大部分文科生不喜欢大学物理,而不喜欢大学物理课的原因是:数学推导和物理逻辑太难以及担心挂科。因此,为了缩小教与学的差距,教师需要根据文科生偏重形象思维,不擅长逻辑思维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起点与难度,探索与文科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对文科生学学物理的能力进行了调查,从表1中的4-5题分析发现,文科生大都能独立完成部分课后作业,学习能力普遍较好。这可能与我校的生源有关,我校文科专业的学生并不全都是高中的文科生,还有部分成绩很好的高中毕业的理科生,在大学选择了文科专业。文科生在科学素养方面较弱,对科学的本质是什么,仅有22%的学生回答正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调查文科生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期待,大部分文科生希望通过大学物理来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益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近一半的学生希望文科大学物理能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物理学史的介绍并没有预想中受欢迎,仅16%的学生希望能介绍物理学发展史。该项调查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介绍需要适时、适度地展开,尤其不能为了降低课程难度而偏离教学目标,将文科物理变成以物理学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结合问卷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文科生学(下转第86页)(上接第68页)学物理困难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较消极;对物理学有畏难情绪,且功利心强,认为对将来的工作无益的就不用学;二是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由于之前的高中文理分科导致部分学生成了“半才”,缺乏理科背景,因此大学物理就成了空中架楼阁。

2 文科物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学生的期待分析,学生更希望能在文科大学物理课程中介绍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希望能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提高自身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因此,文科物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不同于理工科大学物理。

(1)内容要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不能以文科生没物理基础为借口而一味地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最终只会变成一门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课程。文科物理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可以构建与目标相契合的内容体系,从经典物理的牛顿力学到近代物理的相对论时空观;从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到光的波粒二象性;从实物质到场物质,电磁场理论;从宏观到微观,经典物理到量子力学,热力学到统计物理。在教学中,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到,这样才能帮助文科生建构课程的框架体系。

(2)内容要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从调查统计的数据不难看出学生的功利心强,这是受了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种功利心,那就只有彻底打破学生认为学学物理无用的思想。因此,文科大学物理课程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能力上。2013年的统计研究表明我国历年出版的文科物理教材共有15本,内容多样化,侧重科学素养的养成,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但没有一本教材介绍应该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物理学的社会价值是什么。以至于让我们忽略了培养文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在问卷调查期间正赶上学校一年一度的物理科技创新竞赛,从参赛情况来看,文科生占比例不到10%。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物理实验,有趣的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成就感。

(3)不少文科物理课程由于课时和学情的限制,都选择不讲或者少讲近代物理部分,但近代物理却是最有趣,最实用的部分。比如“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黑体辐射”和“量子力学”等,选择这部分内容不仅使学生的学科结构体系完整,还可以帮助学员养成正确的科学观。

3结语

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也符合人本主义的“人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武警学历院校文科专业学员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发现学生对文科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同时课程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思维较难,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要考虑知识的系统和结构性,也要考虑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贴近生活,注重学科的社会价值。

基金项目:2016年度武警警官学院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杨旭,王明吉,张雨.文理交锋,星火燎原――浅谈文科物理课程内容设置[J].物理与工程,2015(6).

[2] 吴军.文科大学物理教学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

不分文理科范文第5篇

一、 关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历史嬗变研究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我国高中文理科分合是一个充满诸多争论的现实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讨论离不开对其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从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近代高中文理科分合的探讨较多,如曲晓明将我国近代文理(实)分科的历史发展分为清末、民初和民国中后期三个主要阶段[2],并对形成近代中学文实(理)分科的原因进行分析。吴根洲和刘希伟重点考察了民国时期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的演进脉络,总结出民国时期的文理科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科模式。[3]具体细分的话,高岑将高中文理科分合的百年历史主要分为引进与确立、发展、仿照、废止、恢复与中国化和改革与多元化等六个阶段[4],并对其发展轨迹的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

透过对文理科分合历史演进的研究,笔者主要得出如下认识: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它是伴随着清末西方教育制度的引入和我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形成的;就文理科分合的原因来看,它主要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的制约,体现出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文理科分合的发展规律是一种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为动力的钟摆运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离不开对全球教育主旋律的充分考虑。

二、 关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实践与争议研究

关于是否应该取消文理分科的问题,自清末以来就有讨论。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和观点众多,依据各自的背景和立场,可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分科论,二是合科论,三是超越论。[5]

分科论者认为,文理分科有利于观照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有利于高校人才选拔,适应高考招生制度。[6]这一论点反对取消文理分科,认为“存在即合理”。其主要代表群体为高中生、家长和高中学校老师,他们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者,是新课程改革最广泛的参与者和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改革中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任何的教育(包括课程)实践改革都必须观照他们的实际利益。

合科论者认为,在文理分科的二元结构中,由于理科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尤其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很多学生是被迫选择文科,其兴趣和特长并不在文科,削弱了文科的整体水平,容易造成文理科发展不平衡;过早的文理分科有悖于知识的完整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文理分科还使应试教育变本加厉。[7]这些批判文理分科的声音主要来自高校学者和教育专家,他们站在理论的高度,表达了对基础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这种论调从理想的角度阐发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带有一定的超现实色彩。

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超越论者并不单纯地讨论文理科的分与合,而是力图透过文理科分合的现象和问题,对其展开理性反思。从相关研究文献中我们可发现,该论调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观点:文理科分合是一个涉及诸多因素的问题,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应考虑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博弈,进而选择一条应然的现实路径——稳步前进,逐步改革[8];文理科分合问题是一个伪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才是真问题。[9]

三、 关于高中文理科分合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

一般的认识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众多研究者表达了对文理科分合的观点和态度,而有一部分敏锐的研究者进行了第三条道路的探索,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建议。

(一) 提倡文理渗透的理念

高秋香在对文理分科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理渗透的理念,其内涵可理解为文理学科的内容、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实施文理渗透的教育改革可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10]这一理念主要是从中观的学校层面来思考,力图在融合中解决文理科分与合由来已久的矛盾。

(二) 改革高考制度,转变教育观念

李雪岩和龙耀认为:当前,中国学生出现知识结构缺陷、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缺失等问题,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是高考制度统领下的应试教育体制。要破解应试教育,更为关键的环节是改革高考制度。[11]这一观点使诸多讨论者认清文理分科问题的真伪,也给那些一直在讨论是否该取消文理分科的专家、学者当头一棒。另外,冯生尧更为具体地阐述了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专业分化[12],其主要从理论视角和实际成效分析专业分化的必要性,从性向差异理论(心理学)、社会分工理论(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历史学)以及高中的学段性质(教育学)分析专业分化的可行性,为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也为教育观念的转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三) 合理设计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

吴根洲认为:当前的高中教育不是错在文理分科,而是错在分得太彻底且分得太早,因此相应的改革导向应当是淡化文理分科,在适当的时机分科。[13]这一观点的关键词是“时机”,主张在适当的时间与条件下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从课程改革最关键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的一种策略,是对文理科分合问题的一种缓和改革,在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四、 总结与反思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高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何去何从?研究者从历史发展脉络、实践与争议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等视角来解读这一难题,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尚未获得规范化的政策支持,其敏感性使之暂时被回避了,可其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未来的高中教育无法回避对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总结出如下认识:

第一,文理科分合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它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又在一定现实背景下发展。考察其历史嬗变过程,有利于研究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完整的认识和把握,为进一步分析和解决这一复杂问题提供历史依据。第二,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土壤进行滋养,文理科分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其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和争议,有助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明智决策,进而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和繁荣。第三,人们通常把解决问题看成是一种能力,关于文理科分合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展现了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问题的热情和能力,这些解决策略的提出,为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也为实践界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指导。

然而,就文理科分合这一论题,已有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例如,文理科分合可否仿照不同主体对“课程”的理解和规定,实行“一纲多本”,即国家制定总的规划和纲领,各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设置不同的课程形式,可以文理分科,可以文理大综合,也可以另辟蹊径(如专业分化),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再者,对于高中文理科分合的理论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教育共同体的利益观照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作出回答,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观,有利于使基础教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课程发展、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叶波. 钟摆:我国普通中学文理分合百年[J]. 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2] 曲晓明. 近代我国中学文实(理)分科演变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0.

[3] 吴根洲,刘希伟. 民国时期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研究[J]. 教育评论,2009(06).

[4] 高岑. 高中文理分科问题的研究[D]. 西南大学,2010.

[5] 叶波. 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 西南大学,2011.

[6] 陈丽娜. 高中后期文理分科教学合理性与可行性的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1.

[7] 朱永新. 高考文理分科应取消[J]. 教育与职业,2011(16).

[8] 齐军. 高中文理分科:理想与现实博弈中的路径选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9] 徐水晶,龙光辉. 文理分科问题之伪与高考改革问题之真[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

[10] 高秋香. 从“文理分科”看“文理渗透”的内涵及实施[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11] 李雪岩,龙耀. 知识学习·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再谈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9).

相关期刊更多

安全与健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应急管理厅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河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