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枫桥夜泊的诗意

枫桥夜泊的诗意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1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便是流传千余年的唐诗名篇《枫桥夜泊》。

这首诗应该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写的吧。

我走上枫桥,也是在一个秋天,但不是在一个失意的夜晚,也没有落月乌啼和满天的风霜,想象中的渔火被现代的灯光取代了;现在的姑苏城很大,寒山寺早已经不是城外了;钟声依旧悠扬,也不在夜半的时刻,而是随时都可以敲响,当然,那是游客们花钱买来的一种祈福。

枫桥,可能是历来文人的一种情结,尽管我算不上文人,但对张继的这首诗,在会说话不久就能背诵了。就像到滁州琅琊山读《醉翁亭记》、去洞庭湖吟《岳阳楼记》一样,到姑苏城的枫桥领略一下当年诗人的心情和意境是不少人的意愿。我到苏州多次,只是没有到过枫桥,这次去苏州原本也是没有枫桥的日程,可我对朋友说:这次我之所以到苏州,多半是冲着枫桥来的,也就是说,为了枫桥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才来苏州的。这样,同行的几位,也随我一起去了寒山寺和枫桥。

枫桥离寒山寺不远,寒山寺正门对着一座拱桥,要去江枫洲就要通过这座桥,很多人误把那座高高的单孔拱桥错以为是枫桥了,就象当年苏东坡把黄州的赤壁当成三国大战的嘉鱼赤壁一样,怀古怀错了地方。不过,即使错了也不影响多少年来人们对张继这首诗的喜爱。

江枫洲是一个不大的景区,但还算开阔。枫桥跨在一条河上,紧挨着铁铃关的关楼,是一座不算大也不算高的单孔石头拱桥,桥下时而有船通过。在桥的周围,除了一些古建筑之外,有江枫洲坊、《枫桥夜泊》诗碑,以及有关枫桥诗作的石刻等等。枫桥侧有一座诗人张继的青铜雕像,张继卧坐着,一幅闭目沉思的样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闪闪发亮的右手食指。据说《枫桥夜泊》就是他用食指写出来的,因此来往的游人喜欢在此摸一摸,希望能沾光长一点才气,时间一久,铜像上的食指就被磨亮了。

走在江枫洲,心里默读着这首诗,回找着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一千多年前,一位读书人千里迢迢去首都长安赶考,并且高中进士。唐代的科举考试与后来明清时期不太一样,中进士后还不能直接被任命为各类官员,还要通过吏部的再次考试铨选才能获得官员的任职资格。而张继尽管金榜题名,但在后来的铨选中落了第,他只好买舟东南,到了姑苏住下。当时这位读书人的心情自然是很郁闷,在深秋的夜晚,看着月落和白茫茫的霜,耳闻不远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于是便产生了这首千古绝句。

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到清朝末期废除,一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共产生了约十万进士,这些进士中出现过许多好好坏坏的著名历史人物,如王维、苏轼、文天祥、秦桧、刘墉、曾国藩等等,但张继不在其列,他并不著名,远没有这些人有名气,甚至连生卒年都不详,只知道他在唐肃宗至德宗初期间在世,天宝十二年的进士。尽管张继也做过不太大也不重要的官,但那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情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的最高峰,有名的诗人成百上千,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是其中的皎皎者。就文化重量而言,张继与他们相比,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由于《枫桥夜泊》的原因,我也读过张继其他的一些诗,如《登丹阳楼》、《题严陵钓台》等律诗和《阊门即事》、《上清词》等绝句,但这些诗作均无法与《枫桥夜泊》相提并论,在繁花如锦的唐诗中是很不出众的。《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他一首诗,就是这首《枫桥夜泊》,然而,就这一首诗,成为唐诗中的顶尖级作品,完全可以与李、杜等大诗人的任何作品相比。就像崔灏的《登黄鹤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样:一生中的高水平的作品只有一件,但就这一件,不仅名垂文史,也驰名中外。也正是因了这首《枫桥夜泊》,成就了寒山寺、枫桥的后来的盛名。读这首诗,浏览枫桥,我心中也不是没有疑问的:桥边的河岸上有几间木屋瓦舍,据说是当年张继居住并做诗的房子。可在我的想象中,张继应该是在船上作的这首诗,要不为什么说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呢?问当地的导游,导游也不很清楚。再是“月落乌啼”这一句也不好理解,按说在鸟类中,除了猫头鹰等少数之外,大部分鸟在夜间是看不清事物的,乌鸦好象也是这样,它在半夜是不啼叫的。导游告诉我:“乌啼”不是乌鸦在叫,而是指西边的乌啼山。原来如此!月亮西落在乌啼山上即“月落乌啼”,这样,一切就解释得通了。不过,也许是寡闻,我从来就没听说过苏州西面有座乌啼山,如果有,按说也应该和枫桥、寒山寺一样随着这首诗而声名远播了。而且在张继铜像的对面读到了一首刻在石头上诗,最后两句是:“霜叶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乌”,不知道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写的,可见他也认为“乌啼”就是乌鸦叫。不管它了,也许永远研究不明白,但这不妨碍我体味一首千古名句。

读着《枫桥夜泊》,走上江枫洲的这座诗里传颂千年的枫桥。桥不高大也不雄伟,在苏州众多的桥里面,她也是很平常、很普通,几乎没有什么特点。但我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因为枫桥在我心目中,不单单是一座桥,而是一种心情,一种意境,一首古诗。苏州有许多的诗,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杜荀鹤的“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等等,我最喜欢张继的《枫桥夜泊》;苏州有很多桥,有很著名的,也有无名的,但我还是最喜爱枫桥,其原因还是那首《枫桥夜泊》。当今有一首曾经很走红的歌曲《涛声依旧》,歌词就是借用和演化了《枫桥夜泊》这首诗的。不过,姑苏城有许多水,也有许多的桥,就是没有波涛,很平静也很温馨。既然没有波涛也就不存在什么涛声,更谈不上依旧不依旧了。当然,既是歌曲,就当它歌曲听吧,没有必要仔细推敲。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2篇

此山子雕运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之道,吸收山水画散点透视之法来构图。玉雕下半部分表现张继绝句前两句的意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上半部分则是绝句后两句的内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自下而上浏览,只见渔火闪烁的小舟之上,酣睡的童子旁,诗中主人公凝愁而立。稍远处,在枫叶的云彩掩映之下,枫江上的枫桥隐约而见。枫桥旁,一条小径蜿蜒而上,直通群山环抱中烟云缭绕的寒山寺的僧楼禅院,形成“曲径通幽处,弹房花木深”的诗境。整座玉雕展示之景就像一幅萧散闲淡的立体山水图。

令人赞叹的是,顾大师在原诗意象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使山子雕更多了一层诗情画意。如在人物的塑造上,原诗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如果真在渔舟内雕一“躺着”的诗人,那就失去了雕塑艺术造型的姿态美。顾大师既未违背古诗原意,在诗人身旁塑一酣睡的童子,落实一“眠”字,而将主人公塑造成面对幽暗静谧的秋夜之景孤孑斜立、愁思难眠的羁旅者的身姿。再如寒山寺并非在深山之内,而山子雕却按照中国山水画“深山藏古寺”的技法,把寒山寺雕塑在群山环抱之中,烟雾袅袅,祥云飘飘,渗透着宗教的情思,酷似人间仙境。这样,山子雕就将枫桥的诗情画意点染上历史文化的色泽,使那幽谧之夜仿佛回荡着历史的钟声,“枫桥夜泊”之神韵得到最完美的体现。在这里,既是艺术的创新,更是艺术的真实,诗情画意更浓,体现出顾大师的大家之气。

同时,该山子雕还借鉴谢赫六法中“随类赋彩”之法,这体现任山子雕巧用俏色的技法中。山子雕为白玉仔料,具有暗红的桂花皮色,作者根据主题的需要,适当地割舍了一些红皮,而在整个画面上按“S型”曲线的形态,将所剩红皮雕成巨石、云彩、枫叶及渔火。在暗红色“s型”曲线的衬托下,所剩白玉仔料部分更显洁白品苇,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便从四面八方逼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令人感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月落乌啼霜满大”的意境也就表露无遗。再如玉雕右下方的圆形山石是深沉暗红的桂花皮色,更显江南秋意的浓重;而玉雕上半部分逐渐推远的绵延山峰,则是羊脂白玉莹润生辉的洁白原色,且以桂花皮色的云彩及枫叶衬之,越发晶莹澄澈。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枫桥夜泊;以声写行;以声衬静;以声传情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07-02

张继仅凭一首《枫桥夜泊》就名流千古,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游览名胜,究其因,诗作中的“夜半钟声”审美感应为其要妙,钟声是诗作流传的核心要素,夜半响远,自寒山寺,清空且疏远,撩拨人无法入眠,警醒人感时喟世。

一、以声写行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乃以声写行之要妙,《枫桥夜泊》中亦用其妙,以乌啼之声写秋色,以钟声写愁情,以心声写无眠。乌啼、钟声属有声之音,心声为无声之音。

一是啼声写秋色。乌啼霜月,秋意凄凉;愁绪如霜,钟声断魂。枫渐红,渔火闪,客夜舟,岁属深秋;月西斜,霜正降,乌又啼,时堪凄清。一声乌啼,划破长空,诚如孤独飘荡江舟一般,境相仿,情亦伤。枫叶是秋天的颜色,白天所见,乌啼在此成了秋天的音声,夜间所闻,只不过,“月落乌啼总是秋天的风霜”(《涛声依旧》)。

二是钟声写愁情。关于寒山寺的钟声,李元洛写《钟声永恒》一文,天下不少寺庙确因钟声清扬而寺名远播:藏福寺“雁塔晨钟”、白马寺“白马钟声”、相国寺“相国霜钟”和龙华寺“龙华钟声”。北京“潭柘寺的钟声”能代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韵味:清、静、悲凉,寒山寺的钟声也慰藉了张继的悠远、深婉而凄恻难堪。诗人江南作客,流连的不是锦绣江南的水色山光,感喟的是“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杜甫《北征》)的江南漂泊,心间忧愁无法消释,只能举目环顾:江天寥廓,四野寂静。激荡心间的唯有悠远的夜半钟声,撞击着、纠缠着、折腾着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夜半钟也叫无常钟,乃是一种警示。

三是心声写无眠。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失眠不朽,不朽失眠。失眠的不朽: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不朽的失眠: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以声衬静

半夜钟声,打破了寒夜的寂静,衬托出深夜的静谧,揭示出秋夜的深永与寂寥,有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效。以声衬静有无声之静和有声之静,有声之静尤显空灵。

一是无声破静。当代诗人万志为有小诗《破静》:小屋坐着小路躺着小小的人走着风声也听不到更何况落叶直到一缕炊烟娜娜刀样升起。无声的“静”又被无声地“破”,“刀样升起”常字出奇,为点睛之语。又如洛夫《雪落无声》,在动静、明暗、古今的对立中,寻求一种对抗和消解,雪落无声,无言之美。

二是以声衬静。写声音来反衬环境的寂静,是为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声中见静,静中显声。《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马声和旗声状征战前的寂静。杜甫谛听鱼跃显江之“阒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漫成一首》),聆听莺啼显春之“静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枫桥夜泊》中以“乌啼”衬江天之寂静,以“夜半钟声”衬托心宇之空灵。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澈的世界,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洗礼了诗人清寒高洁的情愫。钟声,就质感而言是“清”,宁静而超越,就效果来说,是“疏”,微茫而飘忽,确存“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之妙道。

三、以声传情

范温的《潜溪诗话》:“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钟声余音袅袅,营造一种绵邈空灵的韵致。正因“夜半钟声”的点染,才使“枫桥夜泊”得以神韵悠然,最生动、形象、优美地展示了诗人的心境。钟声传情,情致深永。钟声之用、之时、之质可观。

一是笛声与钟声。唐代诗人以声传情,最重笛声和钟声。笛声,域外之音,心间之情。钟声,空中之音,方外之情。一者笛声多为思乡曲,或边塞、或他乡、或域外,念家思乡。王昌龄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从军行七首・其一》),《关山》,离别之情,羌笛,思乡之音;李白有“黄鹤楼中闻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闻笛》),笛声悠扬,闻笛而生故园之情;李益有“天山雪后海风深,横笛遍吹行路难”(《从军行》)和“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春夜闻笛》),笛声悲壮,精心警人,管世铭说:“李庶子出手即有羽歌激楚之音,非古之伤心人不能至此。”一者钟声多为宁静音,或山寺、或古刹、或胜地,感怀幽情。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孟浩然的“东林精舍静,日暮坐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李白的“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庐山东林寺夜怀》)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等,都在远岫钟游、烟际钟扬中感受一种迥超世外,钟声成为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宁静幽寂,只几许疏钟悠荡,何等静谧!何等幽邃!化动为静,化实为虚,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幻化为空无的永恒。

二是日暮钟声和夜半钟声。佛家讲究“晨钟暮鼓”,但唐诗中钟声时段最佳为日暮钟和夜半钟。日暮钟声最佳者在竹林寺。刘长卿有《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钟声杳杳,情韵遥遥,遗响成为两人的共鸣,诗人和上人惜别,深情与沉思兼具。一介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是由于同怀淡泊;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是由于旨趣相同。日暮钟声还有王维的“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已昏”(《夜归鹿门山歌》),岑参的“钟鸣长空夕,月出孤舟寒”(《陪群公龙冈寺泛舟》);日暮钟声,时间属日暮,浑然恍惚,空间为悠远,杳渺飘忽,从庙宇传出,不可扪摸,只能聆听,“天香自然会,灵异识钟音。”(王昌龄《与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夜半钟声最佳者在寒山寺。山寺有幸遇张继,霜天渔火听疏钟。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因张继而闻名,引得许多日本朋友来夜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一直在中国诗人间传唱,钟声依然,宋代陆游有《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明代高启有《将赴金陵出闾门》:“乌啼霜月夜寥寥,回首离城尚未遥。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清代王士祯有《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三是钟声之清空特质。愁人畏孤寂,闻钟愁欲绝。钟声具清空特质,清者,清寒之声;空者,空中之音。现实与历史相似,心灵契合,心声与钟声相鸣,灵魂触动。万籁俱寂之时,谛听钟声,会心处是禅机,无法妙语。

参考文献:

[1]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沈祖.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张学淳.千古绝句赏析唐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月落;乌啼;霜;愁眠;钟声

一、从视觉、听觉、感觉写景象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分别从视觉、听觉、感觉三个方面写夜半时分的景象,月亮西斜、栖鸦啼叫、霜气弥漫天地之间,三个主谓短语并列,通过简洁鲜明的形象,将所见的 “月落”,所闻的“乌啼”,所感觉的“霜满天”写了出来。张继。这个可以称作“失意者”的“诗意者”,在枫桥夜泊,一夜之间,他的多种思绪齐上心头,眼观上下,耳听远近,身感秋时,心愁客旅,他准确地抓住了这些形象,并把这些对象化作诗的形象,物化了艺术的审美感受。

二、主体、客体巧妙地融合而成的和谐优美的艺术境界①

其次,诗人追叙天明以前的情景。他睡在船中,从船中正好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舟中的火光。“江枫”是指当地的两座桥,一是江桥,二是枫桥,但江枫二字的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想象一千二百年前的那个夜晚,这个落榜的游子在夜半更深的时候,独自乘船,沿江来到苏州城西的枫桥,将船停泊在岸边,月亮落去,天色顿然昏暗许多,惊鸟啼叫起来,好像满天飞霜竟由此起。江上有渔人的灯光,照见岸上的枫树,火红相映而易见,孤独羁旅,实难入睡。山川风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公也有他的情怀,主客体相对独立而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而幽美的艺术境界。

三、采用倒叙手法,还是增加艺术特色

诗中的三、四句写半夜寒山寺的钟声传到客船中。江船夜泊,愁不得眠。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放眼江天,只求静退愁情了。如果没有外界的新触动,或许可以孤舟入梦。可是夜氛越静,愁心越怕,有声响撩拨,偏在这时,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由远而近地来到客船中。诗中没有描绘钟声到客船中会使闻者的心情如何,但前面似乎已经伏笔了“对愁眠”而不能寐的心情。此刻又加上了午夜的清钟敲响了他乡熟睡的梦。“对愁眠者”只能是愁情不胜载孤舟了!

(一)倒叙手法映诗情

“钟声”是夜半所闻,首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天色将晓的所见所闻所感,次句“江枫渔火”是终夜所对,总之,这都是诗人一夜未眠的所遇。全篇的景物,都以“愁眠”贯穿,染上了诗人感情的色彩,写景亦写情。

在一首诗里,诗人把时间最近、印象最新、感受最切的当前景物摆在第一句最先描述②,是古典诗词惯用手法之一。即为全诗发展的结果而非事件发生的开端。张继这首诗用的正是这种手法。俞平伯先生的这一讲法也并非原创。清人章燮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注疏》里就这样讲过。

按照顺序,应当是先因客愁而睡不着,即“愁眠”,然后看到江枫渔火,听到夜半钟声,最后才接触到天快明时的落月、啼乌、霜气、然而为了突出一夜愁眠,诗人却将生活的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次序,从新作了安排,将最后发生的放在最前面,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而读者不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创作有它本身的特殊规律,形象思维不应受抽象思维的限制。

(二)诗人诗情显特色

有的读者也许并不同意,认为诗歌总得按照时间顺序一句一句往下讲。果真如此,那么“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象在时间上就必须出现于“夜半”之前。乌鸦夜间飞啼并非不可能,但主要由于月光太亮而不是由于斜月西沉。如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和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都是“月明”、“月皎”的夜间,至于“月落”而“乌啼”显然是天色破晓时的景色。“霜满天”为凌晨景象,在子夜零点以前也很难见到。这个道理即每当乍暖还寒气候多变的早春或暮秋时节,“凌晨有霜冻”提法是经常出现的。若硬把这种现象移到“夜半以前”,那就不可能是“下霜”,而是“雪”一类的东西了。因此,我更同意俞平伯先生的讲法,这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同理,宋代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曾指责“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认为“三更不是打钟时”。所以这是“诗人贪求好句”,而非理有不通的“语病”。但在唐朝,寺庙里确实是在夜半里打钟。唐代诗人作品中涉及夜半钟声的不在少数,如王建《宫词》“未卧尝闻夜半钟”。此外,还见于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的诗中。欧阳修虽是一位大学者,大作家,却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完全无损于此诗的价值③。

这个叫“张继”的“失意者”,用一颗苍凉凄楚的心在那堵白墙上写下二十八个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失眠的夜里,江水睡了,船睡了,岸上的人睡了,唯有张继醒着。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全诗的语言明白晓畅、优美简洁,物象的选择动静结合,明暗相衬,结构上对仗工整,照应严谨,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幽远的夜泊愁眠的艺术意境,极富韵味。却并不问夜半钟声和乌啼是否合乎事实。

岁晚深秋,客舟长夜,羁旅之感,油然而生,愁思萦绕,难以入睡。于是,这个“失意者”用他的诗意留下了千古传诵的《枫桥夜泊》。如今,一千二百年过去了!我们早已无法查证那张长长的榜单上曾经出现过哪些名字。但是,我们会记得秋夜客船那个“失意者”,他的“诗意情”,还有他那晚不朽的失眠。

注释:

①《唐宋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傅德岷,卢晋,长江出版社

②《古典诗词札丛》,吴小如,天津古籍出版社

③《唐人七绝诗浅释》,沈祖,中华书局

枫桥夜泊的诗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验功能;枫桥夜泊;翻译;诗歌

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有别于文学批评和文学角度的有效分析途径。本文试从韩礼德的经验纯理功能来分析我国脍炙人口的古诗《枫桥夜泊》的几种英译文,以检验系统功能学理论运用在诗歌翻译鉴赏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运用该理论验证译者译文的忠实准确程度。

一、经验功能理论简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纯理功能,亦即经验功能。该理论指的是人类语言可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来描述世界以及与人类相关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语言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表达这些看法时运用包括动作(goings-on)、事物(nouns)的属性(adjectives)、地点(place)、时间(time)、方式(manner)和背景(background)等[1]。

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我们能使用功能标记来描述句子的内容,这些标记主要有3种:过程(processes)、参与者(participants)与环境成分(circumstances)。韩礼德区分出6种主要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ur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二、《枫桥夜泊》原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从经验功能理论的及物性角度看,《枫桥夜泊》一诗共由如下3类过程组成:

(1)气象过程:“月落乌啼霜满天”;

(2)物质过程:“江枫渔火对愁眠”;

(3)关系过程:“姑苏城外寒山寺”;

(4)物质过程:“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以上的及物性分析,我们可以为诗句作出成分标记。(1)在气象过程中,“月落乌啼”是物质过程,“月”为动作者(actor),“落”为过程;“乌”为动作者(actor), “啼”为过程,“霜满天”是环境成分; (2)在物质过程中,“江枫渔火”是环境成分,“眠”是过程,动作者(actor)为隐性,“愁”是目标(goal);(3)在关系过程中,“姑苏城外”是属性前置,“寒山寺”是载体(carrier),过程属隐性;(4)在物质过程中,“夜半钟声”为动作者(此处有待探讨),“到”是过程,“客船”是目标(goal)。

三、《枫桥夜泊》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

《枫桥夜泊》作为脍炙人口的名诗,各种英译文数不胜数,以下只选取了《枫桥夜泊》的5种英译文进行比较。为方便叙述,以下分别用许译(许渊冲)[2]、文译(文殊)[3]、万王译(万昌盛、王健中)[4]、王译(王大濂)[5]和刘译(刘军平)[6]来代表5种译文。

(1)参与者。从表1看,5种译文都是物质过程,前3种译文中的动作参与者都是月亮和乌鸦(moon, crows/rooks/raven),把“霜满天”作为环境成分;王译把“霜”也作为动作参与者,环境成分由原来的“霜满天”转变为“天空”;而刘译参与者只有“乌”而把“月”归为环境成分。原诗中“月”与“乌”均为名词主语分别执行“落”与“啼”的动作过程,因此“月落”与“乌啼”应该是并列的主谓结构,所以前3种译文中的译法更符合原诗的结构。但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乌鸦全身漆黑,而rook为白嘴鸦,因此用crow 与raven较为贴切。另外,有些种类的乌鸦为群居,大多数乌鸦为夫妻相依,所以这里的“乌”应用复数。

(2)物质过程。从过程意义的体现情况上看,笔者认为用descends(万王译)与setting (文译)比直接用goes down(许译)或is down(王译)更能体现出月亮徐徐落下之美。“乌啼”指树上的栖乌因月落前后的光线变化受惊发出的啼叫,caw(许译)与crows(刘译)都是特指乌鸦的啼叫,相对于disturb (文译)、 calls(万王译)与cry(王译)更能使人联想到凄清冷落、孤独寂寞气氛中的乌鸦啼叫。

(3)环境成分。在原诗中,“霜满天”是环境成分。以上译文中除了王译将其归为物质过程,其他另外4种译文都是译成环境成分。根据自然常识,“霜满天”并不符合自然规律,霜应该在地上而不在天上,诗中却表达了诗人所感受到的茫茫夜气中弥漫着的满天霜华。under the frosty sky (许译)表达出了穹穹寒天下的凄清;the sky with frost all white(万王译)中,frost 后用all white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sky(王译)则没有表达出诗中的意境; with sky frostbite(刘译)中的介词with相对于under略逊一筹;the frosty air 用于表达寒穹似乎没有sky贴切。

2.“江枫渔火对愁眠”

该句主要描绘了“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下面为该句的5种译文:

许译(dimly-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此句是物质过程,“眠”由lie体现,动作者为隐性,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为环境成分,sadly与dimly-lit为方式。这里淡淡的忧愁与闪烁的渔火相呼应,句中将动作者隐藏,更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而且lie与第一句的sky构成押韵。

文译(i watch by mapled banks the fishing-torches flare.)此句是物质过程,由watch体现,动作者为第一人称i,目标the fishing-torches flare, mapled banks为环境成分。原诗中的“眠”在译文中没有体现,动作过程watch没有许译的lie贴切。在原诗中,该句以景物“江枫渔火”开始,而文译结构上则以动作者i为信息的出发点,在结构上比许译要逊色。

万王译(near the bank maple, by a lamp i lie awake in sorrow.)此句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awake in sorrow用来说明lie的状态, near the bank maple,by a lamp为环境成分。这里把“渔火”译为lamp有所欠妥,从语义角度来看,lamp是广义上的灯,而“渔火”则是渔船上的灯,lamp应该是“渔火”的上义词,欠缺了“渔火”的动态和内涵。此外,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夜泊的小舟中怀着羁旅之愁而眠,万王译没有体现出小舟夜泊的情景。

王译(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 i sleepless lie. )此句同样是物质过程,由lie体现,i 为动作者,by maples and boat lights为环境成分,sleepless为方式。

刘译(the bank maples and the fishing flares see a sleepless night.)此句也是物质过程,由see体现,动作者为the bank maples and the fishing flares,目标为a sleepless night。与其他5种译法不同的是,刘译动作者不是隐性或第一人称,而是用静物,作为诗人不眠夜的见证者,在表达手法上显得更为丰富。

3.“姑苏城外寒山寺”

原诗中该句为存在过程,在下面的译文中有所变化:

(1)参与者与过程类型。从表2看,5种译文中有3种采用了关系过程,另外万王译为物质过程,文译充当下句环境成分。其中3种关系过程有参与者,参与者皆不相同,另外两种译文的参与者为隐性。 从原诗看,“寒山寺”应该是该句中的中心。许译用temple of cold hill作为参与者充当句子主语,译文结构与原诗句的结构一致,属性前置。王译用temple作为参与者,用outside gusu cold-hill修饰temple,而刘译的参与者为the bell chimes,将下句中的“钟声”提前作为该句的主语。文译直接把“寒山寺”隐去,用hanshan temple’s bell提示“钟声”发出的地点是“寒山寺”。 万王译同文译。

从过程的体现情况来看,许译、王译与刘译都采用了关系过程,与原诗一致。从诗的意境表达方面看,采用关系过程的译文最能表现原诗的意义,而3种译文中最为忠实于原诗的则是许译。

(2)环境成分。在原诗中,“姑苏城外”是关系过程中的属性前置。在5种译文中,只有许译用作属性。“姑苏”指现在的苏州,以上译法有3种为gusu,两种为suzhou。采用gusu为归化译法, suzhou为异化译法。[7]“寒山寺” 在枫桥西一里处,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因此不必要将“寒山”的含义译出。笔者认为,gusu与hanshan temple的译法更能保持诗歌的原汁原味,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这里不必要采取异化译法。

4.“夜半钟声到客船”

5种译文中有4种采用了物质过程,只有文译采用心理过程。

许译(rings bells which reach my boat, breaking the midnight still.)此句为物质过程,由breaking 体现,rings bells是动作者,the midnight是目标,which reach my boat与still是环境成分里面的属性。在这个译文中,译者不仅仅把“到”的过程体现出来,而且用breaking表现出“夜半钟声”打破夜的静寂。

文译(i hear its sound aboard and feel its midnight spell.)此句为心理过程,由hear与feel体现过程, i是动作者,its sound与its midnight spell是目标,aboard为环境成分。与其他4种译文不同,文译用心理过程,i 作为动作的发起者,与原诗中幽幽钟声传到客船,衬托出夜的静谧在此的表达较许译逊色。

万王译(out to the mooring boat the distant chimes of 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动作者是the distant chimes of midnight,环境成分是out to the mooring boat,其中过程缺省,没有体现“到”的过程。

王译(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oat at mid-night.)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its ringing bells,指代上一句中寒山寺传来的钟声,目标是my boat, 环境成分是at mid-night。

刘译(midnight echoes reach the roamer’s boat lone and long.)此句为物质过程,过程由reach体现,动作者是midnight echoes,目标是the roamer’s boat,属性是lone and long。这里意译的成分居多,与上句一样,添加了属性来描述钟声的深沉与绵长。

四、结语

以上运用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对张继《枫桥夜泊》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经验角度表达自己对诗章翻译的理解,比较过程中译文的妥帖与否有所体现,分析只是从功能语法单方面进行,因此难免有其局限性。但译者也不妨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同时考虑到原作的经验功能过程,令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参考文献]

[1]gthompson.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ward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76-78.

[2]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224.

[3] 文 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24.

[4] 万昌盛,王健中.中国古诗一百首[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76.

[5] 王大濂,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9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作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