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牧童古诗

牧童古诗

牧童古诗

牧童古诗范文第1篇

延吉市进学小学五年七班李俐杭

很久以前,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夜幕降临了,风儿轻轻地吹着,吹到脸上,使人到特别地舒服。山村的景色真美啊!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仔细听,晚风中传来了牧童悠扬的笛声。虽然牧童放牧一天很累,但是,你看他是那样高兴。只见他一边吹着笛子,一边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牧童吃饱了饭,已经很晚了。吃完饭后,他什么也没有做,就连身上的蓑衣也没有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牧童古诗范文第2篇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衬。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诗。然而,正是这千古名句,引起了数百年来的一场公案——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粗略数来,现今全国共有大大小小“杏花村”20多处,遍布大江南北杜牧诗中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比较集中的说法有以下几个。

酒香四溢花开满村

如今提到“杏花村”,除了杜牧的那首七言绝句,山西酒都汾阳杏花村酒厂的杏花村酒也为世人所熟知。不仅杏花村汾酒酿造工艺在2007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杏花村”这个品牌的价值已经达到了近50亿元。

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始于北魏,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关于杏花村酿酒,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位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在杏花村的“醉仙居”酒店饮酒,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不管传说是真是假,这里的井水确是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到了盛唐,“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这里成为酒文化的古都,一直延续至今。

更为巧合的是,这里的杏花恰在清明时节绽放。据记载,这里的杏花平均开放日期为4月6日。众所周知,杏花开放的时间与气温、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公元11世纪左右,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次快速变冷的过程,但数据显示,晚唐的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平均气温。由此推断,晚唐时杏花开放的时间应比现在提前几日。而在南方,“二月杏花八月桂”,杏花开放时间与清明时节相距较远。

有酒有花,这里似乎和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完全吻合。不仅如此,虽然现在的杏花村地处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但在唐宋时期,这里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降水丰沛。“清明时节”大有“雨纷纷”的可能性。因此,在很多人的心中,山西的杏花村就是“牧童遥指”的那个。

迹以名传饮誉天下

“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记载在清朝《杏花村志》中的杏花村位于安徽池州(古称贵池)秀山门外。

“诗因景而灵秀,景因诗而名重”。贵池的杏花村原本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据传唐朝会昌年间,杜牧被委任为池州剌史,春游府城西杏花村,写下了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特色的艺术杰作。而正是杜牧的千古绝唱才让池州名播青史,饮誉天下。之后,“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池州杏花村经过不断修建,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成为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已形成一片方圆10余里古色古香、风景如画的名胜古迹区,有闻名遐迩的古“杏花村十二景”,即:平天春涨、铁佛禅林、白浦荷风、黄公酒垆、三台夕照、桑拓丹枫、栖云松月、西湘烟雨、昭明书院、茶田麦浪、杜坞渔歌和梅州晓雪。

很多人都认为此杏花村即彼杏花村,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大量史书的记载。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日‘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不仅如此,在我国,为村立志的可谓凤毛麟角,而《杏花村志》却被收入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可见其文学和历史价值。

踏访池州杏花村之风光,只见竹篱不假,桥也仍在,河上帆船缓缓行驶,向北航行,即可进入长江。黄公古井,刻有“黄公广润玉泉”六字,坐落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似烟非烟的纷纷细雨,红杏枝头挑出迎风招展的酒旗,花香混合着酒香,真是景不醉人酒醉人,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往事千年如烟如梦

杨柳依依,小桥流水,樵歌牧唱,分外诱人。北宋苏轼贬谪黄州路经此处,意外地见到了隐居于此的友人陈季常。此后,他曾三次来杏花村饮酒赋诗,尤其是他撰写的《方山子传》,将此处记入其中,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明清诗人也多有诗赋。清乾隆皇帝曾御赐巨匾“杏花古刹”于村庙。这受到文豪和皇帝眷顾的地方便是处于洛阳至黄州的要道上的歧亭。

其实,让这里远近闻名的另有其人。“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杜牧的《题木兰庙》为他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而从黄州到木兰山,必经过歧亭的杏花村。赶路遇雨,又值清明,心生郁闷,欲借酒消愁,从而作诗一首……这一切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那么,歧亭的杏花村有“酒”吗?这里流传着这样的话“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这里的酒被称为“黄酒”,因其颜色发黄而得名。有记载曰:“纯以糯米酿者,其曲内无血肉品,故酒味最醇。漉净余滓,入瓷瓮固封贮之,经年色黄,味尤美。”

“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阴浓……”更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诗人谢无逸路过此地杏花村之时写下的诗句与杜牧的《清明》是何等的相似!往事越千年,曾经的陈髓杏林隐逸,苏子四访五咏……如烟如梦。那些风干了的翰墨,依旧幽香缕缕。牧童骑黄牛杜牧诗汾阳

除了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歧亭外,较著名的杏花村还有南京的“金陵杏花村”、《水浒传》中梁山脚下的杏花村,徐州丰县曾有99家酒罏的杏花村等等,但大多没有前三者有名气。

三个杏花村,与诗中相似之处甚多,也都有其他诗词、文献佐证,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牧童所指?其难度堪比《西游记》中的“真假猴王”。但我们仔细分析《清明》一诗,不难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

诗的前两句大多没有异议,诗的后两句才是通往杏花村的“钥匙”。

牧童古诗范文第3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七绝小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曾在上世纪90年代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之一,而且名列第二。诗人杜牧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语言通俗直白,音节和谐自然,情景清新生动,境界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而且,本诗也在清明哀悼诗中奠定了千古绝唱之地位。按理,对这首诗歌的解读应该不成问题,但其中“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路上行人”到底是指别人还是诗人自己,至今一些人包括一些权威著作还没有定论。

《唐诗鉴赏辞典》这样解释: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悼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全唐诗鉴赏辞典》里面的赏析就是作为他指,说是一路上去扫墓或扫墓归来的人为怀念逝去的亲人而悲不自胜。

很明显,这两本权威著作中谈及“路上行人”指的都是别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是今人理解唐诗的一种想当然而已。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清明。清明是我国古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记》云:“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暴雨,谓之寒食。”寒食乃清明前一日,故《幼学琼林》曰:“冬至百六是清明。”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令民禁火一天而来。关于祭扫祖墓,原本并非清明节,而是寒食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下诏:“(寒食节)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清明扫墓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杜牧诗《清明》,其实并非为清明而作,以之为题,是取诗文前二字,此乃古代诗文拟题之常法。

据上所述,我们知道,别看清明和寒食只差一天,但在奉御旨为金科玉律的封建社会唐朝(尤其是当朝之时),是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其次,从下文看,“行人”作借问的主语,诗意更为一脉贯通。因此,“路上行人”只能是诗人自指。这样以来,这首诗就很好理解了: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但这时,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心里凄迷纷乱极了,此为“断魂”!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的情感陷入了严重的哀愁凄迷之中,此为抑。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让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此为扬。

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牧童古诗范文第4篇

姜山:不,我要去乡下奶奶家捉蝴蝶,体验古代儿童的生活。

陈风:公同里也有蝴蝶,也可以体验啊!

姜山:那不一样。古代没有今天这样的繁华都市,没有儿童公同,现在就只有在乡下才能找到古代儿童生活的影子。你读读下面的古诗就会明白的。

[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宿:投宿,即住旅店。②新市:地名,今湖南省攸县。③徐公店:一位姓徐的人开的旅店。④篱落:篱笆。⑤疏疏:形容篱芭编得不紧密,稀稀拉拉的样子。⑥一径深:一条小路很长。径,小路。⑦树头:树枝上。⑧未成阴:树叶还没长得茂密。⑨急走:奔跑。文言诗文中“走”就足跑的意思,“行”才是走的意思。⑩黄蝶:黄色的蝴蝶。

[诗意]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飘落了,树叶还长得很少,没有能形成树荫。几个儿童奔跑着,在追捕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到黄色的油菜花丛中,找不到了。

[谈感受]

姜山:古代的儿童也像我们一样活泼,顽皮。更妙的是,黄蝴蝶似乎有灵性,故意飞入菜花丛中,让儿童“无处寻”。不难想象,这时的儿童,一定在金黄的油菜花丛里东张西望,无可奈何。

陈风:我觉得这首古诗特别有趣,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的缘故吧。前几天放风筝时,我想起高鼎的《村居》,感到特别亲切,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姜山:足啊,读这首古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趁着春风,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情景;耳边仿佛听见了孩子们比赛放风筝的嬉闹声。对了,我们一起来收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吧!

[背诗句]

小朋友,下面足陈风和姜山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冉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唐・刘驾

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

牧童古诗范文第5篇

千百年来,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根据旅游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

汾阳杏花村

在山西省汾阳市以北15千米有一处杏花村,树中有一口古井,神话传说中的当地“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着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从此,古井变为神井。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取水酿酒,馥郁芬芳。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绵香可口,年代久远。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曾发掘出很多汉代的酒器和酿酒工具。这里大规模酿造白酒始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到了唐代,村内酒店已达72家,诗人有“处处街头揭翠帘”之赞语。

北齐武成帝高湛的侄儿高孝瑜在邺城封康舒王。高湛非常怀念杏花村的汾酒,所以给封在外地的侄儿写信,也没有忘记向他推荐当地的美酒。信中说: “我喝过汾酒两杯,至今回味无穷,你在邺城一定要多饮几杯。”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白成在渡黄河北上时,途中经过杏花村,村民们向他敬酒,李白成将一碗美酒一饮而尽,他觉得此酒香醇味美,因而赞不绝口,便题字赞美,写下了“尽善尽美”四个大字。据传说,杏花村为此曾一度改名为“尽善村”。

唐代李白、杜甫等许多诗人都曾到过这里。从此,杏花村酒坊兴盛发达起来。到了清代,汾阳杏花村的酒店已发展到220多家。

杏花村所产的汾酒和竹叶青,千百年来畅销不衰,有诗赞云:“村为酒振名,酒为村添香。”

贵池杏花村

安徽省贵池,又名池州、池阳,不但是历史名城,而且也是游览胜地。其中有唐代杏花村旧址等风景名胜。明天启年间,清康熙、雍正时期,曾相继于此筑亭、建坊、葺桐。杏花村的盛名历久不减。古井仍存,井水清冽,人称“香泉似酒,汲之不竭”。

贵池杏花村颇有名气。自唐代诗人杜牧写了《清明》诗以后,历代文人和官吏大加渲染,在此建亭刻记,使杏花村成了海内皆知、游人必至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杜牧在唐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九月,由黄州调到池州,充任池州刺史,时年42岁。当时的池州并不大,全州不满两万户人家。杜牧不仅能够“经邦济世”,而且能诗善文。

明代嘉靖年间修纂的《池州府志》载: “杏花村在城西里许,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此。”其他史书,如《江南通志》也有类似的记载。

贵池杏花村,原来不过是一个极普通的“杏花茅舍”、 “古井酒垆”。传说杜牧在城西一家酒店即兴写了《清明》诗后,名气就大起来了。后来几经沧桑,到了明代, “杏花易,蔓草生”,贵池杏花村变得荒芜不堪。这时,有人在杏花村的旧址建了一个“杏花亭”,并在亭上写了一副对联: “胜地忆无沽酒处,荒村忽有惜花人。”

由于许多“借花人”的不懈努力,不久,杏花村里又出现了“杏花飞作雨,烟笛远闻声”的美景。

好景不长,由于帝国主义的蹂躏与战乱,杏花村又成了蓬蒿没胫、杏花凋落的荒村。

解放后,杏花村才又焕发了青春。

麻城杏花村

有学者研究认为,湖北省麻城才是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

“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写于公元842年。这一年,杜牧从京城西安到黄州任刺史,行至湖北麻城歧亭,正值清明时节,路上雨丝不绝,行人稀少。旅途劳顿的杜牧,饥渴交加,想借酒店一饱口福。细雨中,迎面走来一个放牛娃,他问牧童哪儿有酒店,孩子用鞭子指指远处烟雨中的杏花村。

杜牧来到杏花村小酒店,酒家四周真是“雨红杏花香”。他一边品酒,一边赏花观景,几杯酒后,此诗乃成。

有大量史料证明杏花村在麻城。《大清一统志》载: “杏花村在(麻城)县西南歧亭镇,有杏林、杏泉……”《黄州府志》也载: “杏花村在岐亭,有杏林、杏泉,杜牧诗下‘牧童遥指杏花村’即此。”

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在麻城杏花村游览并赋诗撰文,称赞其美。李廷庸在《游杏花村》诗中云:“胜迹到今频指点,小桥依约翠微间。”谢无逸也有赞美之词: “杏花村馆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有“清官第一”之称的于成龙曾修缮过杏花村的庙宇。清代风流天子乾隆曾两次到岐亭杏花村游览,饮酒题诗,赠“杏花古刹”匾于庙,并定为国庙。杏花村不但杏花美,而且酒香。杏花村所产美酒早在唐宋就享有盛名。当地民谣有“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当地“老米酒”,酒精度数在低度白酒与甜米酒之间。当地百姓有“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之誉。

看来,杜牧诗吟的杏花村在麻城并非无中生有,有许多史料可供佐证。

杏花飞霞卖酒处

杏花村除上述三处影响最大外,还有三处也比较有名,它们分别是,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的杏花村,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及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以及江苏徐州境内的杏花村。徐州杏花村之所以得名,主要来源于苏轼一首《宋陈林嫁娶图》

我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繁花似锦,有许多杏花村也在情理之中。全国各地不但有许多杏花村,而且还有不少杏林、杏田、杏山、杏坛等以杏冠名的风景名胜。杜牧《清明》诗究竟是在哪个地方写成的,专家学者曾有过争辩,目前,因资料缺乏,尚无定论。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游览杏花村,反倒引起了游客的探秘心理。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牧业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