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估算教学

估算教学

估算教学

估算教学范文第1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扎实地开展估算教学,这是数学教师们热烈探讨的话题. 结合执教的人教版四下教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这一课例,引发笔者对估算教学的若干思考,现整理如下.

一、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估算方法”是指用合适的方法估计出算式的结果. 其基本方法通常是先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通过口算估算出结果. 估算的方法有多样性. 我认为,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扎实学好估算的方法. 只有学生心中有了“算”的方法,对“算”的方法了然于心,才能做到应用自如.

本节课中,老师创设情境“某地为庆祝国庆节,在体育场中间搭建一块长方形的大型舞台:长104米,宽49米. 这个舞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列出算式:104 × 49,引导学生对104 × 49 ≈ 这个乘法算式的估算方法进行思考. 通过反馈交流介绍,得出5种估算方法:①104(100) × 49 ≈ 4900;②104 × 49(50) ≈ 5200; ③104(105) × 49(50) ≈ 5250;④104(110) × 49(50) ≈ 5500;⑤104(100) × 49(50) ≈ 5000. 进而引导学生观察5个算式的共同之处:把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通过口算得出结果,归纳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再引导学生发现使用这样的估算方法之后,可以使计算简便,得出104 × 49这个算式的大致结果.

学生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不困难,关键是运用好“数据简化”的方法和技巧,在第一、二学段,估算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取整法,还有四舍五入法、看尾数法、推导法、观察法,等等.

二、培养学生估大估小的意识

在学生扎实掌握了估算方法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估算方法的分析,知道这样估算得到的结果是比实际结果大了还是小了. 这个估算教学的渗透,对后阶段在具体情景中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是估算方法与估算策略有效整合的关键之处.

在本课例中,老师对5种估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估算结果的大小情况.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运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发现:方法①将其中一个因数估小了,所以结果比精确结果小了,方法②,③,④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都估大了,所以结果比精确结果大了,方法⑤是无法确定的. 其次,老师还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用长方形长宽的变化导致面积变化的形式展示出不同估算结果,使学生借助图形来理解估算的结果到底比精确结果大了还是小了. 只有清楚地了解估算结果比精确结果大还是小,对估算结果理解更深刻,才能为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做好准备,使估算教学更好地去达成《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具体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我认为,在估算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估算结果大小的判断,不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锻炼数学思维的一个好手段.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策略的选择

《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算,所以教师可以用“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估算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样就能赋予估算数学以生命力,体现估算的必要性. 在现实背景下用估算解决问题,往往要涉及估算策略的选择.

本课中,在解决估算方法之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现在要在这个舞台上铺满地毯,大约要购买多少呢?”对于这个用地毯铺满舞台的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购买的地毯面积要大于舞台的面积,也就是说要将104 × 49 ≈ 这个乘法算式的结果适当估大,所以对于同学们出现的5种估算的结果中,方法②,③,④是合适的. 在这里,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了把结果估计的稍大一些的估算方法,就是合理地选择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学会正确的估算方法和对估算结果的“估大估小”认识之上,强调的是在符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特点,教师可以提供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估算的策略:比如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将结果估大些,哪些实际问题需要将结果估小些,哪些情况下既可估大也可估小;比如哪些实际问题中可以进行估算,哪些问题中则需要精确计算;再如哪些生活问题中需要估算,哪些问题则需要先进行估量、估测.

本课中,教师就呈现了这样的素材,第一组练习题: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144元,一共需要39套票. 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售票员阿姨问:“我应该收进多少钱呢?”引导学生发现:准备钱去秋游的时候,可以估算,并要适当估大些,而售货员阿姨计算门票总价时却要进行准确计算,要分毫不差. 这是两种不同的计算策略.

第二组练习题:(1)学校图书馆有28个书柜,每个书柜有512本书,大约有多少本书?(2)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 如果它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3)在一扇长106厘米、宽51厘米的长方形窗框内安装一块玻璃,估一估,这块玻璃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引导学生估算,并选择估大、估小或两者都可以的估算策略.

估算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估算教学;数学思维;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38-02

教师注重采用估算教学策略,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发展的活动场景,利用观察、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学习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提升数学学习的综合素养。

一、利用估算教学,发展数学思维

估算过程就是立足于学生理解数、估算数值和把握数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数学活动情境,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致推断。在数学活动中,如果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灵活地采用估算方法解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估算能力与思维发展水平相联系,引导学生选择多种、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估算,体验估算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深刻性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加减法验算”。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计算的基本方法后,有意识地创设估算解决问题的训练活动,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目的。教师出示教材挂图,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吗?这是一幅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当学生从图上获取一套运动服135元、一双运动鞋48元的数学信息时,便提出数学问题:“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多少元?”教师则提出:“估算一下,妈妈用200元钱买上述体育用品,够吗?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里进行探究,通过思考交流后,生1:“一套运动服约140元,买了后,还剩60元,一双运动鞋约50元,买了后,还剩10元,所以说,用200元钱买上述生活用品,够了。”生2:“把一套运动服135元看作140元,把一双运动鞋48元看作50元,买了这两样东西后,还剩10元,够了。”教师肯定了学生的估算:“大家通过估算,知道妈妈带200元钱买两种体育用品够了,说明你们的估算方法是正确的。”通过学生自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强化了估算的意识,拓宽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强化估算教学,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和进行有效地计算等数学活动,是形成良好数感的先决条件,而良好的数感又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因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相联系,运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并解决现实问题,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够结合实例自觉进行估算,树立了估算意识,发展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例5,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列出:49×104=?(元),教师提出估算要求:“大家认真思考,并采用比较快的速度估算出四年级的同学应该准备多少钱?”学生运用已有的估算经验进行估算,写出了估算过程,学生在展示估算情况时,生1:“49≈50,104≈100,50×100=5000(元),四年级同学应该准备5000元。”生2:“49≈50,104≈110,50×110=5500(元),四年级同学应该准备5500元。”教师把这两种估算过程呈现在屏幕上,提出:“哪种估算比较好一些?能说一说理由吗?”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探究与交流,估算49×104≈?时,认为将49看作50没有疑义,把104看作100还是看作110更符合实际呢?经过一番激烈的探讨后,一致认为在进行这道题目的估算时,只能把104看作110,不能把104看作100,把104看作100导致钱不够,所以应将104看作110,因此,生2估算方法是正确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掌握了估算的基本方法,但又必须符合生活实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应用知识能力

估算教学范文第3篇

1.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意义

1.1 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在平时精算时,估算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在精算前进行估算,可使学生自由而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精算后进行估算,可利用估算方法来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如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等,以检验笔算或计算器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习惯,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计算结果的检验意识,找出问题所在,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整体感。估算教学强化学生的估算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运算和测量结果的概括性的认识,如估计物体的大小(如树的高度、树干粗细等)、事物的属性(如洗澡水的温度)、事物的变化(如学生不断变化的身高)等等。只有这样,学生在直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有所取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增强他们认识事物的整体感。

1.3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估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时时处处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许多常量(如一桶水的体积),并积淀成生活的常识。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观察力。

2.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2.1 估算内容与学习内容相结合。基本的计算内容和技能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好,基本的计算内容过了关,估算才有基础。教师选择估算内容应以学生所学计算内容为基础。这样,学生一方面理解起来不吃力;另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让学生估计课桌重多少,或根据自己的体重估计其他同学的体重;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后,学生知了黑板的高度,可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高度;学生学习了“目测”方法后,教师可让他们估计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或估计他们各自与讲台的距离。

2.2 采取有效合理的估算评价策略。

2.2.1 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某某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2.2.2 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48+310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400+300即可判断。

2.3 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多样。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估算2176×4,一般的方法是2176×4≈2000×4=8000,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别的方法,像2176×4≈2200×4=8800,如果有学生这样算:2176×4≈2100×4=8400,我们予以肯定。再比如,估算232÷4,除了介绍一般的232÷4≈200÷4=50外同时不妨介绍一下别的方法像232÷4≈240÷4=60,232÷4≈220÷4=55等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对于计算题的估算,我们提倡以“快、灵”为原则,在合理误差的范围内不拘一格地思考。我们的标准答案应提供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3.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把握《课标》对估算的要求。第一学段要“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等等。第二学段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纸的面积”等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让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估算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估算 教学 困惑 素质教育

新课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乘法估算一小节,按顺序教到此处学生很容易学会如何计算,但是等学完本单元后学生反而不会做估算题目了。例如:估算8×31,以前很多同学都得出8×31≈240、8×31≈310,而现在不少同学得出得结果8×31≈248。教师困惑了:是前面得数对,还是后面得数对,是越精确越好,还是越大概越好呢?有一些老师说是前面得数对,估算不是精确计算,有些老师说后面得数更好,估算越精确越好。

以上困惑,主要源于对估算教学认识不到位。在实际生活中,估算都无需具体数字,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估算是指个体在利用一些估计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的结果。由此可见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推断或估计,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的为了计算出个结果,估算的实质是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8×31估算结果是多少就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了:第一种,31个学生参观科技馆,每人门票是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如果用前者估算结果8×31≈240,那么会有一名同学不能入馆。第二种,某超市举办促销活动,购物300元以上可以参加抽奖活动。小王购买了31元的衬衣8件可以参加抽奖吗?这时候计算结果就要越精确越好,如果是8×31≈310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由此可见估算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估算的方法也是开放的,结果是多样的、不唯一的,因而其评价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对估算的评价主要看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学完精确乘法计算后再做单一的估算计算题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学生不论怎么计算都对。因此,在小学对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仅仅只是让学生合理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起到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随着计算工具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数目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把过去估算的集中教学改为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每节课中。如何强化估算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估算能手,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采用适宜的估算方法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培养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培养估算意识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找准各册教材中估算“素材”,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一定要做到先估算在精确计算。把估算示范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往往事半功倍。如计量单位的教学,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让学生感知其长短、大小、轻重等,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单位。如学习“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玩过河游戏,活动中表演学生要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决定如何过河,这时少不了要估算。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很好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应用内化为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挖掘估算价值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插图:读出下面的各种速度,人每分约步行80米,海轮每分约行350米,火箭每分飞行约270000米,人造地球卫星每分飞行约474000米。要挖掘其蕴涵的估算价值,教育学生利用这些数据对一些应用题进行估算,以验证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如爷爷每分钟可以走200米,他围着下面的花坛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题目本意是要学生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再进行时间的计算,可学生却很快一边边的估算为:1+1+3=5分钟,教师此刻应该欣慰而不是责骂学生,他是真正地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切不可以抹杀了他估算的好习惯。

三、教给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估算常用方法,使学生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有利于估算意识的增强和估算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四则计算的规律,如加法运算中的和不小于任一加数,减法运算中差不大于被减数,乘法运算中如一个因数小于1,则积小于另一个因数,除法运算中,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0除外),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等。运用这些规律估算,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

估算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估算教学;现状;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习惯

学生估算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大部分学生认为之所以要进行估算是因为题目要求,而并不是觉得估算的方法比较方便、简单、计算速度比较快. 因此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体验估算的优点,明确估算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情境,明白估算的必要性

如在教学“加法估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乐乐带80元去超市购物,商品价格如下:巧克力9元,洗发水18元,电子表28元,书包42元,买哪三样东西钱够买?买哪三种东西带的钱不够?

对于以上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运用估算很快找到答案. 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买东西之前进行估算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估算为教学载体,加强对学生的估算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使他们从认识估算到会估算,从不愿估算到喜欢估算.

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大概结果,为计算准确性创造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结果的正误,并及时纠正.

2. 联系实际,明白估算的优越性

例如,教学“100以内加减的估算”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李老师去文具店买东西,柜台上标价:篮球68元,排球3元. (排球标价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请你帮李老师算一下,她身上只带100元够不够?

在这个情境中,由于排球标价具体多少不知道,学生不能进行精算,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自然而然会想到用估算.

教学的情境非常多,但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并能促进学生为之体验为什么要估算和明确估算什么. 相信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学生的估算意识一定会养成.

二、教给学生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除课本上介绍的凑整法外,还要向学生渗透根据位数估算、根据运算性质估算、根据尾数估算、逻辑推理估算、化大为小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等一些估算方法.

凑整法. 根据实际情境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或同时估小或一个估大一个估小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这样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数或范围. 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 如197 + 302可以简化为200 + 300,把5.95 + 5.89 + 5.93转化成6 × 3.

数位估算法. 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 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 如4180 ÷ 39,由于前两位够除,所以商肯定是三位数,如果商是四位或两位就错了.

根据尾数估计. 如100 - 26 = 86,只需算一下个位,10 - 6 = 4,而计算的结果个位上是6,所以可以知道是错的.

根据运算性质估算. 例如,815 + 174 - 273821,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应填小于号.

利用逻辑推理估算. 例如,一件工作,张师傅独做需要5小时完成,刘师傅独做需要8小时完成. 两位师傅合作,需要几小时完成?根据逻辑推理,两人合作比一人独做要快,那么所花的时间应该比任何一个人所花的时间要少,如果多于其中任何一个人所花的时间,就应该是错的.

结合实际估算法. 一些数据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 例如,一名同学计算得出小明的身高是0.15米,如果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比画一下0.15米有多长,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小明的身高0.15米是不可能的.

三、合理评价估算结果

在估算教学中还应该注意评价的方法. 一是对估算结果的正确评价. 在有些课中会经常听到老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这样评价:“某某同学估计得最准确,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 这样的引导评价只是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而我们认为,估算的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越好,而是要关注估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二是要注重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 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 因为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所以,往往估算的结果就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向学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加强估算教学,让学生掌握估算,养成估算习惯,还需要教师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在估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和教材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让估算教学“落”到实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