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式婚礼流程

西式婚礼流程

西式婚礼流程

西式婚礼流程范文第1篇

一、闽南婚俗中存在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中,从择偶到正式结婚,必须遵循“三书六礼”,“三书”即聘书、礼书、迎亲书三种文书;“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婚姻礼俗的程序逐渐简化,形式趋向文明。“六礼”中作为婚前仪礼的前五礼逐渐简化为择偶和订婚两项准备工作。

(一)婚前1.择偶择偶的过程大体上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和纳吉,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是择偶的唯一渠道。虽然与西方文化的“私定终身”尚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逐渐受到西方个性自由新思想的影响,自由恋爱、征婚和相亲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择偶的主流模式,两情相悦则是结婚的主要动力,女子也不再是择偶中的被动角色。中西方的共同之处在于对长辈的尊重,体现在经家长认可之后,双方父母见面共同讨论婚礼的细节问题。2.订婚订婚的过程大体上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征和请期。其重点就是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女家置办相应的嫁妆。然而此风不可长,以上现象在现今社会刮起了一阵攀比虚荣之风,已经远远违背了酬谢养育之恩和礼尚往来的初衷。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则没有此类传统,在子女结婚之时,父母没有责任或义务提供大量的经济资助。因为在西方父母的观念里,他们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在其成年之时已经尽完。此外,中西订婚有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戒指。区别在于,闽南地区待女家奉茶完毕,是由男方女性尊长将戒指戴在女方的无名指上,而在西方是由男方为女方带上订婚钻戒,从某种意义上说,钻戒就是男方送给女方的必不可少的聘礼。现今,三种婚前的行为非常流行,求婚、拍婚纱照(但是西方国家的婚纱照通常在婚礼现场拍摄)和“告别单身”晚宴。这些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风俗,因其特别的内容,疯狂的形式,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另外,与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和法国结婚送礼物不同,在泉州,人们在收到请柬之后会在结婚之前或在婚宴之时给新人送上祝福的红包,这一风俗在一些国家,如德国,以其方便实用性也悄然展开,他们会在结婚邀请卡里写道:请不要买礼物,给我们现金。

(二)结婚1.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男女双方,到男女任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在法律上正式确立夫妻关系。[3]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区别在于他们的婚姻登记地点大多是教堂。关于结婚年龄的规定,在中国,结婚双方的最低年龄限制分别是男方二十二周岁和女方二十周岁;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均低于中国,而且如果结婚双方未达法定年龄,例如在美国的部分州,在得到双方父母同意的前提下结婚是允许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婚前健康检查证明由强制到鼓励的人性化转变,进一步体现了民主与自由。2.仪式(1)流程结婚证只是婚姻的纸质材料,在闽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结婚大体上相当于古“六礼”中的“亲迎”,即新郎必须亲自到女家礼迎新娘。首先,在婚娶当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分别在自家中举行冠礼和笄礼,俗称“上头”,具体时刻由择时师择定。基本程序包括梳头、穿戴和谒祖。[2]246-247其次,新娘乘坐花轿(现今多为汽车)抵达男家,在较为传统的人家还要经历跨火炉、踏瓦片等程序才能进入洞房,喝糖茶,交换戒指。再次,新郎新娘双双行三跪九叩礼,俗称“拜天地”,之后进行“挑乌巾”和“交杯酒”仪式。按照闽南传统婚俗,举办婚礼的地点一定是在男方家,由此可见,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附属地位,尤其是在闽南地区仍有待提高。在现今基督教盛行的闽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徒也将结婚典礼设于教堂。婚礼由牧师主持,亲朋好友或有心聆听“福音”的人都欢迎观礼,新人们在上帝面前宣誓,交换戒指,亲吻对方,礼成。此外,各种创意的婚礼,无论在酒店或海滩,基本上采纳了西式婚礼的高潮部分,即在婚礼进行曲的背景下,新娘在父亲的陪伴下缓缓走向新郎。无论是在家中还是教堂,婚姻的庄重性都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反映出来,从而引起当事人和亲朋好友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均是对天地人融合观念的认同。现今的中国人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即在婚宴之前由司仪主持一系列的活动,重点包括新郎新娘的各种互动,例如源自西方的开香槟、点蜡烛、切蛋糕和“我愿意”等。在温馨感人热闹的气氛之后开始了闽南人口中的“吃桌”(在闽南方言中,喝喜酒被称为“吃桌”)。依据传统,泉州的婚宴开席时间较晚,大约在晚上八点吉时左右,来自一方或双方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十人一桌。而西式的自助餐婚宴,提供中菜西吃,西菜中用的服务,也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婚宴过半,新人会向各桌一一敬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有“新郎剔乌鸡”的习俗。在新人敬酒的时候,新郎会用筷子象征性地戳一下乌鸡,客人方可吃这道菜。然而出于活跃气氛等需要,很多客人会把乌鸡盖起来阻止新郎剔乌鸡,除非新郎新娘应客人们的要求喝酒或者表演节目,例如让新郎拿个锣牵着或背着新娘绕场一周,边敲锣边喊“今天我娶老婆咯”。(2)服饰承载中国悠久文化的凤冠霞帔状元服逐渐成为电影里的镜头,照片里的回忆。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人们在新婚大喜之日选择了源自西方的西服和婚纱。在西方国家,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因此新娘自始至终身着代表着圣洁和忠贞的白色婚纱。但是闽南地区的新娘通常只是在酒店迎宾以及举行结婚仪式的时候穿着白色的婚纱,之后立即换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或艳色的旗袍、礼服。特别是西方的新娘需要“一点新、一点旧、一点蓝、一点借来的”这样四种东西。其中的“一点旧和一点借来的”观念,在闽南地区基本不被接受,尽管他们暗示着幸福生活和财源广进。在这里,跟新人有关的一切,包括吃穿住用行,能新则新,因为预示着新的开始,好的开端。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母亲传下来的首饰,无论价值大小,均视为珍宝,代代相传。说到首饰,这是闽南地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地方。这里盛行着一种观念,即新娘在出嫁之日,将尽可能多的黄金首饰挂满全身,这是一种风俗但不值得提倡。新娘的人身安全暂且不论,该风俗的传播和继承不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爱的象征,可以是闪亮耀眼的钻戒,也可以是两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心。(3)氛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色象征着吉祥,红色会给婚礼带来喜庆热闹的气氛,所以闽南婚礼的主色调是大红色,包括请柬、喜糖、龙凤呈祥图、大红双喜字和新娘结婚礼服。然而在英国和意大利,婚礼上不可以出现红色。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俗的影响,中国人对白色婚纱的接受与喜爱程度也越来越高。尽管这样,与西方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不同的是,人们对白色的运用仅限于此,因为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白色是死亡的一种象征,结婚时忌讳白色,例如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闽南婚礼讲究的是热闹,从家中的鼓乐鞭炮到婚宴中的觥筹交错,再到晚上闹洞房的欢呼戏谑,这与西方婚礼的庄重和圣洁截然不同。但是感动的泪水和洋溢的幸福却又是人之常情,灵犀相通的。

(三)婚后在中国旧时代,有些妇女在结婚之后改用丈夫的姓氏,被称为从夫姓或冠夫姓,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夫姓”与“夫姓+本姓”。作为夫权婚姻的产物,这一旧俗在闽南的有些地区例如泉州的晋江仍旧沿用,现今大部分的中国妇女婚后仍旧保留原来的姓氏。然而在很多西方国家,从夫姓或冠夫姓的风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英国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此,不少西方女性主义者表示强烈地反对。

二、闽南婚俗中产生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原因

(一)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共有三大体系,数字文字一体化、文化经济一体化、语音译音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建设是人类世界共同的目标,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4]闽南婚俗中产生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正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突出表现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与广泛交流,闽南地区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大力推进海洋文化的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跨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体现在国际贸易、跨国婚姻、留学、旅游等方面。

(二)基督教的传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呈现出以佛教为主,各种类型庞杂的信仰并存的现象。闽南首次接触到基督教义是在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其汇聚中外商贸货物而吸引众多商人与传教士前往。几经兴衰的基督教在自由国策实行的今天,教堂遍布全国各地,信徒超过2000万人。通过教会组织的各种聚会与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寻求到一种精神的慰藉。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基督教在闽南地区的传播,也体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实现基督教本土化的过程。闽南婚俗中所渗透着的基督教文化正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体现了西方文化的深层次影响。而基督教能够扎根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带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即本土化。

(三)外籍人士的作用以华侨、商人、留学生、外教、游客为代表的外籍人士在泉州的广泛存在与大量活动,在闽南婚俗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泉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华侨在出洋谋生以及与国内亲人联系的过程中,不仅把家乡的习俗带到侨居地,同时也把国外的风俗带入泉州。

三、传承闽南传统婚俗,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西式婚礼流程范文第2篇

南都娱乐周刊:现代式婚礼保留了哪些中式或者西式婚礼过程?

李欣芸:现在男方上午接亲是按照中式习俗,下午在酒店摆宴时是按照西式来走。

南都娱乐周刊:举办婚礼的新人心理和从前不一样的地方?

李欣芸:以前的很多客人是觉得婚礼是办给父母的,就—下子带过。但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婚礼是他们一辈子一次,可以向来宾展示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示他们的个性、品位并受到大家祝福的一个机会,所以就越来越重视了。

南都娱乐周刊:现在新人结婚时比较喜欢的婚礼形式、环节?

李欣芸:现在大家会办比较多的主题婚礼,那这些主题就可以去体现客人的个性和爱好。很多年轻人也会选择比主题婚礼更加个性的,到海外结婚。现在我们负责的去东南亚的海岛、在游轮上、游艇上、沙滩上,甚至到欧洲的古堡都有办过。也有人会选上雪山或者潜水这些更为个性的形式。

南部娱乐周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人使用传统的中式婚礼流程?

李欣芸:其实中式传统婚礼现在还有,比如说择吉日,挥吉日在古代的三书六礼里叫请期。择吉日之后包括安床、过大礼。过大礼其实就是男方给女方的聘礼,然后办嫁妆,就是女方给男方的嫁妆。还有早上的亲迎(新郎去接新娘)。在外国是没有新郎去接新娘的,都是爸爸开车把女儿送到教堂去。像亲迎(新郎亲自去娶妻)和拦门(姐妹团)其实都是周氏古礼的习俗。

南都娱乐周刊:若有新人希望完全按照中国古礼结婚。现在办得到吗?

李欣芸:中式传统的婚礼是有很多讲究和禁忌的。婚礼的古礼不仅是婚礼当天的一个仪式,它讲六礼。从第一礼开始男方家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第二礼男方家请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八字,然后订婚,就是我们说的小聘文定,然后是过大礼、择吉日,到最后迎娶全部都算是婚礼的部分。但古代单说过大礼就非常麻烦了,男方要有礼金,鸡两雌两雄、活鱼、猪肉、酒几鼎、干果、果子、椰子、茶叶、芝麻……一般的话,王府摆宴不会少于一百二十台,民间六十四台。以前结婚一般都是结五天,但结七天九天的都有。拜堂摆酒全部都外请厨师和服务员,婚礼第二天要见拜祠堂、拜神佛、挨个敬茶,第三天要回门……现在就比较简单,买礼包红包就好了,如果要真的按古礼,可能大家都结不起。(笑)

“未来的婚礼设计有无限的可能性”

南都娱乐周刊:在设计订婚或婚礼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新颖的元素可以加入的?

李欣芸:现在有国外的那种合一烛,或者叫同心烛。就是两方的母亲一起用两支小蜡烛点中间的一个大蜡烛。还有新娘入场前,有两个伴郎把地毯给展开,就保证新娘踏上的是最干净整洁的地毯。这些都可以作为新元素加入的。

南都娱乐周刊:现在新人策划婚礼时,更注重传统流程还是展露个性的设定?

李欣芸:他们比较关心的是展露个性的布置,流程上来讲大家会比较沿袭中西流传下来的习俗,但大家现在更开始关注的是布置、布景、灯光、花艺还有蛋糕啊。我有一个新娘就自己做粉色蕾丝的椅套、布艺的东西,全部都是展现自己个性的。

南都娱乐周刊:筹办过的最有趣的婚礼?

李欣芸:我们有一次做了一个环游世界的主题,那一对和父母长辈已经办过,所以这次就是请大学同学和好朋友。他们除了在每一桌放了很多环游世界的雕塑、音乐和鸡尾酒,最好玩的是他们在请柬里写请所有来宾穿各国服装出席,还给来宾提供了租服装的选择。于是就有很多很多的来宾穿日本武士服、泰国服装、韩国衣服来的,这还挺好玩的。还有一次帮客人办的婚后的afferpartv,他们是加勒比海盗主题,这个也很好玩。

南都娱乐周刊:婚礼形式在未来会有怎样的改变?

李欣芸:这个现在不太好预测,这个要随着市场,随着趋势,随着新人的选择来走的。五年以前我们会觉得麦当娜和汤姆·克鲁斯那样在欧洲千年的城堡里结婚十分遥不可及,但现在都变得非常非常的容易。所以未来是无限的可能性吧。

南都娱乐周刊:主题婚礼在国内会越来越流行吗?

李欣芸:基本上现在有70%的客人都想在婚礼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它肯定是一个流行趋势。主题婚礼在美国已经流行了40年,中国才刚刚开始,所以我觉得主题婚礼在中国还可以流行数十年。

西式婚礼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婚礼;拜堂;传统文化;民俗

中国人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最有意思的可能要数中式婚礼了。中国人结婚和西方人大不一样,西方人要进教堂,而中国则要大摆筵席;西方人要上帝赐福,而中国人要拜天地,拜父母;西方人穿在洁白的婚纱举行婚礼,而中国传统的婚礼需要新郎新娘穿红衣服,因为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利和喜庆。从结婚这件事情上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有着不同于外国的民俗文化。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当西风东渐,这样的传统婚姻礼仪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趋化西方,中国的新娘们迫不及待地穿上白色的婚纱,与西装革履的新郎站在舞台中央,这让我们开始纳闷了,如此喜庆的事,怎么能穿白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可并不是吉祥和喜庆的颜色,现在我们不是还说,红白事吗?红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丧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基本的崇尚色,象征着吉祥,喜庆。白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枯竭而无血色,是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和凶兆。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白色却象征着高雅纯洁。穿着白色婚纱再来进行中式礼仪,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终归不像个样子,婚姻岂能儿戏?不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与文明面前,我们怎么能如此怠慢?

传统的婚姻仪式要选在黄道吉日,日子的选取是很重要的,而现在虽然也有看日子,但一般都集中在“五一”“十一”,春节前后。仪式也变得简单,讲面子,讲排场,房子,车子,票子,婚宴,红包……婚姻仪式不再具有以往的内涵,不再具备神圣而严肃的意义,反而在一片喧嚣和聒噪中,消解了这终身的大事。如若婚姻成为物质,婚礼成为一场闹剧。从第一天起,婚姻就没有被严肃、认真地对待过,这样的婚姻的命运,如何期待?

传统的中式婚礼,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具有哲学性和深刻性,古朴而又热闹,隆重、喜庆并且礼节周全,寓意深刻。婚礼上有告上礼、亲迎礼、拜堂礼、同牢合卺礼、执手礼等一系列仪程,虽然整个过程下来并不简单,但这样也就是要新人严肃对待婚姻,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婚姻不是儿戏,要慎重对待。

拜堂成亲,是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也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大礼。拜堂之后,即正式结为夫妻。拜堂又称拜天地,是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这里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

拜堂时,新人走到天地桌前,上面摆放有装满粮食的斗,斗的四周写上“金玉满斗”四个大字,以红纸封口,斗内四角放若干硬币,以供拜完天地后看热闹的亲朋好友掏出来求取吉利之意。斗中要插一柏枝,枝上缀有铜钱,这个柏枝便被称作“摇钱树”。斗旁放一杆秤、一面镜、织布机杼(现在估计没有了)、一灯或一蜡烛。新郎在右,新娘在左,并肩站在天地桌前,执事人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男女只有在拜过天地之后,才能算作真正的夫妻。因此对拜堂的仪式非常重视。

其他的陈列摆设,暂且不讲,且看着三拜,便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深融其中。

一拜天地,首先便是中国人的天地人观念。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我们第一个要跪拜的,是孕育我们的天地乾坤,万物之始祖,我们虔诚地感谢天地造化之恩,敬畏生命因天之序,天地作证,恩爱永远。

《庄子・达生》有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精神训》中有道:“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

其次,男女的关系,就如这天地的关系,男为天,女为地,男为阳,女为阴。天能做的,地不能做,地能做的,天不能做。这个天地阴阳关系要和谐统一,天地和合。只有婚姻和谐,家庭才能和谐,民族的繁衍和社会的秩序才能和谐,由婚姻而化生的自然及人间的乾坤万物才能和谐,天人合一。

二拜高堂。拜祖先以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高堂,古代社会对父母的一种代称。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新娘离家出嫁时,要拜别父母和宗庙。嫁入夫家后,要接受男方父母和历代祖先的认可。

有万世之德者,必有万世子孙保之保之。正是祖宗福德的佑护,父母精心的养育付出,才成就儿女的幸福,在这幸福的时刻,感恩祖先,感恩父母。

中国人将奉亲养老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相信只有那些在家里无微不至地关爱、体贴自己的父母的人,才能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感恩图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其中的精华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而孝敬父母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婚姻也宣示了绵延子嗣、传续宗族、承上启下、孝养双亲之责,意义任重而道远。

夫妻对拜。夫妻互拜,相互感恩,夫妻平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是婚姻让彼此成为一家人,夫妻一条心,门前黄土变成金,从今以后,无论贫富,不论贵贱,互敬互爱,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有了婚姻,以后两人便要一起生活了,夫妻对拜,也表示在以后两个人的生活中,男女双方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互相感恩彼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修身,齐家,让这个小家庭成为大社会的一个细胞,和谐和睦共处。

在天、地、亲、师、友的共同见证下,新人正式结为夫妻。而这三拜,就让他们在婚礼上,就要学到尽到对彼此的责任,对宗族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婚姻的神圣。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婚礼绝不仅仅只是聚会、宴饮、取乐,它被认为不可轻慢与亵渎,更是伦理和哲学的一场庄严的宣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礼义之邦。中国的传统婚姻礼仪,不管是仪式的衣着,颜色,还是流程,都是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精华的具体而形象的展现,这种思想文化根植在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心中。让自己的婚礼回归生命的本性吧!(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文化常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010重印)

[2] 李欣芸.我的完美婚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7.

[3] 董强.婚嫁卷-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西式婚礼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方婚礼;对比;差异;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婚礼也会有所差异,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中西方婚礼的差异。

一、结婚仪式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而现代中国婚礼一般和婚宴结合在一起,通常新郎家会租用车队,迎娶新娘。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西方传统婚礼一般新娘挽着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

二、婚礼服装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跑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雍容华贵,因而逐渐演变成好梦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事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

三、婚礼地点不同

在中国,结婚是一件大事,其氛围要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在以前,人们会选择大型空旷的场地来举办婚礼,鞭炮声声,震耳欲聋,无论是新人还是双方的父母,还是前来祝贺的宾客。现在,风俗仍然没有改变,人们会选择比较高档的酒店举办婚礼,气氛同样热闹。

在西方,人们一般会选择教堂这个安静而神圣的地方,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隆重而神圣的完成婚礼仪式。

四、总结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深层诱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根本原因,所以了解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跟有助于加强中西方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倪丽珠,浅谈中西方婚礼差异[J],文化园地,2008(2)

[2] 吴国华,蒲军,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2006(2)

西式婚礼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婚俗;文化冲突;文化调和

一、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

六礼是我国古代婚姻仪礼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婚礼的基本程式。它表现了聘娶混婚制度的全过程,六礼作为中国古代婚礼的正统,后世都依其为依据。六礼的内容,在《仪礼﹒士昏礼》规定:“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一)纳采

是男方请托媒人向女方提亲。“若两家条件相当,先请媒人前往女家,替男家说媒,若允诺,则用雁为礼。”纳采以雁为礼,其象征意义有二:一是雁这种候鸟,“木落南翔,冰洋北狙”,是一种顺乎阴阳的往来,用雁为礼,象征顺乎阴阳之意;二是不失节,不失时,大雁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飞北还,来去定时,从不失信。

(二)问名

是男方行纳采礼后,如果女方接受,男方就再请托媒人持雁去女家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以供男方占卜之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

(三)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再通知女方的仪式,如郑玄曰:“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现代称“订婚”,是婚礼中关键的仪礼。

(四)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婚之后男方将聘礼到往女家,女方如果接受男方的聘礼,则表示两家婚事已成,就不得随意更改了。

(五)请期

就是我们俗称的“定日子”,就是男方定下黄道吉日之后备礼到女家,征得女方同意时的仪式。

(六)亲迎

是六礼的最后一个程序,是六礼中最重要的仪节,也是古人最为重视的仪节。是由新郎骑着一骑着高头大马,带着花轿和迎亲队伍来女方家亲自迎娶新娘的仪礼。

至此,六礼已成,为婚礼做好了准备。完整的婚俗除了“六礼”之外,还有崔妆、铺房、送嫁妆、拜堂、撒帐、闹洞房等等礼俗。

二、西方的婚礼习俗

西方的婚礼是庄重严肃,美丽浪漫的,讲究的是圣神和简单,是“神前婚礼”。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婚纱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所以在西方的婚礼中,新人们大多会选择在宁静的教堂,由牧师来主持婚礼,让牧师来宣布他们婚姻的合法性。在牧师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承认和祝福。他们会在庄严的气氛中宣誓,然后交换戒指以及相互亲吻。婚礼结束后新郎就会带着新娘开始他们的新婚之旅了,在他们的婚车上往往会绑上五彩缤纷的气球、锡罐等等,表示要用噪声来驱除邪恶之类的跟随。

三、中国当代的婚礼习俗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婚礼习俗,每一时代婚礼习俗的变化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当代的婚礼习俗较之以往发生了许多变化。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以中原地区的婚礼习俗为例,相对于古代六礼的婚姻仪式,尽管保留了传统六礼的大致程序,仍沿袭提亲、订婚、迎娶、婚礼、回门等,但是已简化了不少,并且也在原有的一些仪式中注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进入国门,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伴随着西方婚礼习俗的传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移风易俗,中西结合与时俱进,使得中国的婚礼习俗多元并包,越发显示了中国特色,这也正体现了中国婚礼习俗鲜明的变革性。

科技的进步使得择偶方式也逐渐的增多,择偶加入了媒介的元素,人们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征婚,也通过参加电视节目相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恋、网络红娘、相亲网站都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拓宽了人们择偶的渠道。彩礼问题,就是现在的结婚聘礼有者越来越昂贵的趋势,这既反映着经济发展后家庭收入已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一些人价值观已开始发生变化了。越来越多的人把经济价值等同于人的价值,很多父母认为聘礼越多表示女儿的身价地位越高,嫁到男家后不会受欺负,同时也有以该笔前补偿自己失去女儿的心理。以至于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索要高额彩礼之风日渐盛行。婚礼上的变化主要变化表现在迎亲仪式越来越现代化,由传统的人抬花轿到现代的司机驾驶高档轿车,婚礼也由在男方家举办移入高级酒店举行了,也有不少人选择了西方式的教堂婚礼,婚宴越来越豪奢,有些人甚至借此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婚礼也越来越现代化,婚礼仪式上要有司仪(现在称作主持人)、证婚人、主婚人等,照相机与摄像机已成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工具。

新娘的服装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改变不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外来文化的传播,我国新娘的传统服装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新娘都会穿上和西方新娘一样的洁白的婚纱,来显示自己的纯洁和美丽。然而,虽说新娘换上了洁白的婚纱,从外表看和西方的新娘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国几千年的老传统并没有因为新娘着装的改变而停止传播,新娘会在白色的婚纱上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这是因为在我国全白的服装只有在办丧事时穿着。婚礼还是按照中国特色的形式进行的,比如说,拜天地(新娘子穿着婚纱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等。

四、从中西婚礼习俗看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调和

婚礼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体现,中西文化的不同,折射在婚姻生活中,造成了二者之间在婚礼习俗方面的差异。关于文化,通说认为,广义上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文化的要义在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形象,不同的文化汇合之初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西文化全面碰撞,使得人们在某些问题上不知所措,比如,如今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很多家长很是苦恼,他们不知道是按照传统的观念教育他们要宽容、谦让、谦虚呢,还是教育他们要有个性,追求自由,捍卫权利呢?由于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激烈动荡的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判谁对谁错了。这是文化冲突带给我们的无所适从,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之间的调和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中西文化调和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趋势。不同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心态形象,与其他民族的差别也就体现在人的差别上,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发展,而是深度和广度同时的延伸。就中西文化而言,就是中西文化各自深度的延伸和广度的延伸。众所周知,各种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同根同源性,也正是这种同根同源性为中西文化的调和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另外,中西文化的调和也是时展的现实需要。如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各国,已经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在单一的文化中生活了,他们都生活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无意识地受着各类文化的影响,也正逐渐地改变着各自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形象。社会的发展需要靠共同认可的社会文化维系。简单来说,商品交换就蕴藏了深厚的文化交流,每一件商品都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反映,很显然对某种商品的接受和认可,也就意味着对某种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当一个美国人用着筷子吃饭、穿上了中国韵味的旗袍、收藏了中国的书画、感受中国的春节等等,他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并认可了中国的一些文化和一些思维方式,并在使用过程当中形成了相应的心态形象。反之亦然,中国新娘穿婚纱,中国人过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在中国KFC铺天盖地,国人吃的不亦乐乎,这也是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可。

从中国婚礼习俗的变化可知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调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这个开发的时代,我们无法阻止西方文化的进入,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多元的文化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学习,认识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取其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盲目地排斥或崇拜西方文化。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将会导致我们文化的单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会被历史淘汰;而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则会贬低,忽略,甚至忘记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进而丧失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所以,我们应当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甄别,取其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将其与本民族文化适度调和,以便国人接受进而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如同现在婚礼习俗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拜天地,而白色的婚纱上依然会别上红色的鲜花或红绳,毕竟红色在中国传统的象征着喜庆吉祥,这样一来给现代婚礼增添了新鲜元素,与世界接轨的今天我们不至于落伍;二来也保留了我们本民族自己的婚礼习俗的传统,中西合璧妙不可言,不仅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强了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 清·胡培筠.仪礼正义引郑注.

[2] 夏巧华.中美婚礼之文化对比及文化融合[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期.

[3] 张春艳,李凤英.关于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思考[J].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11月第6期.

[4] 秦伟明.试论和谐社会下中西文化调和的趋势[J].法制与社会,2010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