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诗

如诗

如诗范文第1篇

刚才讲过,照佛家讲法,最好是不著一字,自然也不该把自己放进去,才是最高境界。而杜诗却把自己全部一生都放进了。儒家主放进,释家主不放进,儒释异同,须到宋人讲理学,才精妙地讲出。此刻且不谈。现在要讲的,是杜工部所放进诗中去的只是他日常的人生,平平淡淡,似乎没有讲到什么大道理。他把从开元到天宝,直到后来唐代中兴,他的生活的片段,几十年来关于他个人,他家庭,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国家,一切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中去了,所以后人又称他的诗为诗史。其实杜工部诗还是不著一字的。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倘使杜工部急乎要表现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他自己是怎样一个有大道理的人,那么这人还是个俗人,而这些诗也就不得算是上乘极品的好诗了。所以杜诗的高境界,还是在他不著一字的妙处上。

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诗人只要是儒家,如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都可以按年代排列来读他们的诗。王荆公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得不如杜工部与坡。这因荆公一生,有一段长时间,为他的政治生涯占去了。直要到他晚年,在南京钟山住下,那一段时期的诗,境界高了,和以前显见有不同。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我第一次读苏诗,从他年轻时离开四川一路出来到汴京,如是往下,初读甚感有兴趣,但后来再三读,有些时期的作品,却多少觉得有一点讨厌。譬如他在西湖这一段,流连景物,一天到晚饮酒啊、逛山啊,如是般连接着,一气读下,便易令人觉得有点腻。在此上,K诗便不如杜诗境界之高卓。此因杜工部没有像东坡在杭州徐州般那样安闲地生活过。在中年期的苏诗,分开一首一首地读,都很好,可是连年一路这样下去,便令人读来易生厌。试问一个人老这样生活,这有什么意义呀?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处去领略。

我们再看白乐天的诗。乐天诗挑来看,亦有长处。但要对着年谱拿他一生的诗一口气读下,那比东坡诗更易见缺点。他晚年住在洛阳,一天到晚自己说:“舒服啊!开心啊!我不想再做官啊。”这样的诗一气读来,便无趣味了。这样的境界,无论是诗,无论是人生,绝不是我们所谓的最高境界。杜工部生活殊不然。年轻时跑到长安,饱看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像他在《丽人行》里透露他看到当时内廷生活的荒淫,如此以下,他一直奔波流离,至死为止,遂使他的诗真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有价值。即如屈原,前面并非没有路,但屈原不肯走,宁愿走绝路。故屈原《离骚》,可谓是穷而后工的最高榜样。现在再讲回到陆放翁。放翁亦是诗中一大家,他一生没有忘了恢复中原的大愿。到他临死,还作下了一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诗。即此一端,可想放翁诗境界也尽高。放翁一生,从他年轻时从家里到四川去,后来由四川回到他本乡来,也尽见在诗中了。他的晚年诗,就等于他的日记。有时一天一首,有时一天两三首,乃至更多首,尽是春夏秋冬,长年流转,这般的在乡村里过。他那时很有些像陶渊明。你单拿他诗一首两首地读,也不见有大兴味。可是你拿他诗跟他年龄一起读,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觉得他的怀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钦羡。而他同时又能不忘国家民族大义,放翁诗之伟大,就在这地方。可惜他作诗太多。他似乎有意作诗,而又没有像杜工部般的生活波澜,这是他吃亏处。若把他诗删掉一些,这一部陆放翁诗集,可就会更好了。

在清诗中我最喜欢郑子尹。他是贵州遵义人,并没做高官,一生多住在家乡。他的伟大处,在他的情味上。他是一孝子,他在母亲坟上筑了一园,一天到晚,诗中念念不忘他母亲。他诗学韩昌黎。韩诗佶屈聱牙,可是在子尹诗中,能流露出他极真挚的性情来。尤其是到了四十五十,年龄尽大上去,还是永远不忘他母亲。诗中有人,其人又是性情中人,像那样的诗也就极难得了。

如诗范文第2篇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前世的分离

换来今生的宠爱

〈 父爱,诗一般难懂 〉

小时侯读诗,那种一字一字拼凑成的难懂的句子。学了大半年,依旧不懂。正如父爱,深沉得让人不可捉摸。

小时侯,总是吵着要拉小提琴。父亲沉默地站在一旁听着咿咿呀呀不成调的曲。

小时侯,学骑车。一次次地摔倒在地,换来的却只是一句句冷漠的“再试一次”。

小时侯,和伙伴打架。脸上挂彩的我被父亲关在漆黑的小屋里一夜,泪渍斑斑的我蜷缩在角落里,不止一次地咒怨着父亲这么狠心,这么无情。

小时侯,很恨很恨父亲,那个可恶的男人,未能给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可是又怎知,那时的我不懂父爱的深沉,更不懂什么叫深沉。

〈 父爱,诗一般诱人 〉

长大点读诗,竟能丝丝感受到诗中的情感,那样的诱人,让我钻进去便不想出。

母亲开始加夜班,家里的事务,父亲一人承担了下来。当起了全职丈夫。夜里仍看见他挑灯到半夜;傍晚,总能看见他在厨房中挥汗如雨。为了让母亲每天早上多睡一点时间,他又包揽了给我做早餐的活。为了让我不吃腻,他又每天变换着花样。猛然间发现他发间的银丝,额前的纹路。

父亲,一个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给了母亲,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竟贪恋起这诱人的滋味。

〈 父爱,诗一般细腻 〉

现在的我已经长大,已经学会了读诗,也学会了读父爱。父亲有着和母亲一样细腻的心,只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被缄言淹没了。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不再任性,不再无理取闹,不再抱怨父亲,抱怨母亲。现在的我已经长大,现在的我终于读懂了父爱,这深沉的父爱。

〈 后记 〉

再一个轮回,听谁述说前世的爱恋?

如诗范文第3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西岩:西山,这诗大约是诗人在永州时所作,永州是古代楚国的地盘,所以后文说此地生长的竹子为楚竹。汲:从江中取水。清湘:水流清澈的湘江。楚竹:楚地的竹子。乃:摇动桨橹的吱呀声。无心云:自由自在,无所挂碍的白云。)

这诗写山水间一个黎明时分的景象。渔翁夜晚靠近西岩过夜,天才刚刚亮,他便起身,在湘江中汲取清澈的江水,并点着竹子,生火做饭。天色渐渐亮了,当渔夫做饭时燃起的炊烟散尽,阳光照亮山间的时候,他已离开了那里。只听见吱呀一声,他已经驾着小舟,游荡在青山绿水之间了。当渔夫的小舟行驶在江中时,他回回头,看看自己昨夜歇息的地方的天边,只见轻盈的白云在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着……

历来喜爱这首诗的人很多。当美国绘本作家乌利・舒利瓦茨(Uri Shulevitz)读到这首优美的中国诗之后,绘本《黎明》诞生了。《黎明》仍然是一本没有故事的图画书。它所叙述的情景与柳宗元诗中不同的是:“渔翁”的身边多了一个小男孩;他们所在的场景也不再是西山脚下的湘江边,而是在一个湖边。这本书的文字非常简洁,这点与中国古诗则是一致的:

湖边的一棵树下,老人和他的孙子缩在毛毯里。

月光照亮了岩石、树枝和树叶。

山守在那里,黑黑的,静静的。没有一点动静。

这时,吹来一阵微风。湖水颤抖了。

雾气开始缓缓地,懒懒地上升。

一只孤独的蝙蝠静静盘旋。

一只青蛙在跳。又是一只。

一只鸟在鸣叫。另一只在回应。

老人叫醒了孙子。他们从湖里提来了水。然后升起一小堆火。

他们卷起了毛毯。把他们的旧船推下水。

他们把船滑到了湖心。船桨吱嘎作响,搅起片片水花。

突然间,山和湖变得一片翠绿。

《黎明》超越了绘本的叙事特点,将绘本提升到了“诗”的高度,让绘本不再只是好玩的故事与画面的结合,而有了更深广的意蕴。

如诗范文第4篇

几天了,都没提笔写点什么了。突然隐隐的失落,让我不得不思考最近生活的凌乱。

似乎很多东西,都会在生活里,如梦如幻一般,或起伏,或沉落,深深浅浅的浮现着。

只是当回忆再次出现,很多场景又会慢慢消失了。唯一心灵的深处,轻轻的劈开了一条记忆的路,莫名其妙的思忖着岁月的点滴,或落寞,或怀恋、或快乐、或悲伤……

走在路上,我们左顾右盼,岁月悄悄从眼前溜走,留下的风景,要么迷人,要么伤怀。只有唯一不变的,只有心存的那份美好!

有时,不得不承认,是自己走得太快,遗留了什么东西?还是自己走得太慢,错过了前方的风景?

因为每天我们都在变化,也或者一层不变的留下了什么?

只是一次次的回忆里,都像童话一样,有着太多的天真,也有着厚重的记忆。真感觉像路上一路的匆匆忙忙,眼花缭乱的背后,似乎多了很多莫名的忧伤。

这种感觉,如诗一样的伤感,也如春天一样的兴奋。只是每天都在追寻,追寻的目标不知道是对是错,或者说收获得到了什么?感觉留下的,都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就是过去如落叶一样的感觉。

如果说,人生是一杯平淡的茶,那么我们品出的味道,不知道是甜、是苦、还是艰涩的回味。

也许,我们没有富裕的生活,但有充实的人生。

也许,我们没有美满的现在,但有回味的过去。

也许,我们没有骄傲的业绩,但有奋斗的激情。

不管现在走到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种风景,我们都要用心面对。不管时间似乎可以说明一切,我们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当下,似乎用心说话,都是过去,因为现实的每一天,还得有实实在在的生活。

这种生活事无巨细。同样面对阳光,可少了很多诗情,多了很多实际。不管我们怎样逃避,或者如何面对?生活都需要时变时新。

过去不管如何美好,只是一种记忆的抒情。感情不管如何难忘,也只是一种消失的回味。唯一属于自己的只是自己这颗平淡如水的心,还有就是风华正茂的青春。

如诗范文第5篇

由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一是考查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既不像小学生那样所知古诗了了,也不像专业人士那样了解大量的古诗,而是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对中国古诗了解有限的一个群体,所以对于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的鉴赏,一直是一个难点。

作为一直工作在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鉴赏诗歌就犹如与人交往一样,一首诗就是一个朋友,只不过是一位以前未曾谋面的朋友。他的外貌性格都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和他去交往。读诗就犹如读人。我们读人首先看长相穿戴,读诗看语言层面,首先要读懂内容,读懂诗歌是基础,否则就谈不到鉴赏。

一、诗歌鉴赏咱们讲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打开一首诗,首先看题目作者。这就如一个人远远走来。首先要看他头戴什么帽子,这是区别其身份重要而明显的标志。读诗看题目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题目或为作者的写作缘由,或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与作者当时写作的场景有关,或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诗。题目中就包含了作者的写作缘由。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喜”正是作者这个春夜的情感,诗歌的题目还有可能传达一些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注意总结体会,要学会运用,懂得把题目与诗歌联系起来。

我们读诗看作者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著名的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内容也有一定的特定性。比如陶渊明的诗多是山水田园诗,表达陶渊明的隐逸之趣。杜甫有“诗圣”“诗史”之称,所以杜诗大多是反应现实社会及人民的生活,风格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时,头脑中就会想像一下他们的写作内容,所以看作者有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鉴赏诗歌关键的一环是抓关键词,寻找“诗眼”,这就犹如一个人朝你走来,你看完他的帽子后,就要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他往往能反应一个人的思想,是温暖是冷峻还是是深情,往往在这里可以体察到。

抓关键词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看意象,意象是融会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就是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是作者内在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通俗的说,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作者组织意象时所用的一些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使用,这两方面是读懂诗歌的关键。这些关键词读不懂,就很难读懂诗歌,更谈不上鉴赏诗歌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

读懂意象是理解诗歌感情的关键,对于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通过理解意象的特点,为什么会表达出这种情感进行认记。这样既利于读懂诗,又有利于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直接套用。比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塑造的往往是游子形象,“”是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柳树”古人以折柳相赠来寄托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一提到某个寓意,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另外,特定的意象,还往往象征特定的形象,所以我们大家平时要积累一些,以便遇到考试中意象的题目时直接套中。

总之,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感情意象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新奇的“意象”,含蓄的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境为突破点。

诗总是要表达思想感情的,诗言志就是诗言情,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志是指诗歌的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无论什么诗,最后都是用来抒发感情的,用来表达志向的,从表达途径上来讲,一是不借助外物,即直抒胸臆类,另一种是借助外物间接的表达。

相关期刊更多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桂林市委员会

江西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