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范文第1篇

  两个年轻人就这样相遇了。从来没有人疼爱的莱昂遇到了善良的芭莎。因为芭莎只是费力克斯王子的远房亲戚,所以在王室的地位很低。稀罕的美食――冰激凌也轮不到她去品尝。于是莱昂每到晚上就偷偷溜进厨房,为芭莎做冰激凌吃,两个人总是一边品尝一边谈论往事,芭莎还教莱昂英语。情窦初开的甜蜜萦绕在他们心头。不过,在那个尊卑分明保守的年代,由于身份和处境的特殊,他们谁都没有说出心中的爱意,只是默默地把这份感情埋在心底。

  20世纪初,为了使卢森堡在整个欧洲的地位强大起来,卢森堡和比利时订立了盟约,为了巩固两国之间的关系,王室联姻成为最好的方法,而被选中的人就是芭莎公主。一连几天莱昂都没有见到芭莎公主,他心急如焚。终于在一个月后芭莎出现在了餐桌边,然而她已经瘦了一大圈,整个人看起来很憔悴。

  莱昂在准备糕点时,在芭莎的冰激凌上用热巧克力写下了几个英文字母“D0VE”,这是“DO YOU LOVE ME(你爱我吗)”的缩写。他相信芭莎一定能猜透他的心声。然而芭莎发了很久的呆,直到热巧克力融化。 几天之后芭莎出嫁了。

  一年后,忍受不了相思折磨的莱昂离开了王室后厨,带着心中的隐痛悄然来到了美国的一家高级餐厅,这里的老板非常赏识他,还把女儿许配给了莱昂。时光流逝,家庭安宁事业平稳,还有儿子的降生,都没能抚平莱昂心底深处的创伤。他的心事没能逃过妻子的眼睛,最终他们分手了。

  莱昂此后一直单身带着儿子,经营他的糖果店。1946年的一天,莱昂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追一辆贩卖冰激凌的车,记忆的门顿时被撞开。自从芭莎离开之后,莱昂便再也没有做过冰激凌。这次莱昂决定继续过去没有为芭莎完成的研究。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研制,一款富含奶油,同时被香纯巧克力包裹的冰激凌问世了,并刻上了4个字母。儿子天真地问莱昂“DOVE(德芙)”是什么意思。莱昂轻轻地说这是冰激凌的名字。德芙冰激凌一推出就受到好评。

  就在此时,莱昂收到一封来自卢森堡的信,信是一个同在御厨干活的伙伴写给他的。从信中莱昂得知,芭莎公主曾派人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希望他能够去看望她,但是却得知他去了美国。由于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这封信来到莱昂手里时已经整整迟到一年零三天。

  莱昂经历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芭莎公主,芭莎虚弱地躺在床上,曾经清波荡漾的眼睛变得灰蒙蒙的。莱昂扑在她的床前,眼泪无法自抑地滴落在她苍白的手背上。芭莎伸出手来轻轻抚摸莱昂的头发,用近乎听不到的声音叫着莱昂的名字。

  芭莎回忆道,当时在卢森堡她非常爱莱昂,曾以绝食拒绝联姻,她被看守了一个月,她深知自己绝对不可能逃脱联姻的命运,何况莱昂并没有说过爱她,更没有任何承诺。在那个年代,女子要同整个家庭决裂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最终她只能向命运妥协,但条件是能回卢森堡再吃一次下午茶,因为她想在那里与莱昂做最后的告别。她吃了他送给她的巧克力冰激凌,但用巧克力写的那些字母已经融化,模糊不清了。听到这里,莱昂泣不成声,过去的误解终于有了答案。

  但一切都太晚了,3天之后,芭莎离开了人世。莱昂听佣人说,芭莎嫁过来之后整日郁郁寡欢,导致她疾病缠身,得知莱昂离开卢森堡并且已经在美国结婚之后,就一病不起了。莱昂无比悲伤,如果当年冰激凌上的热巧克力不融化,如果芭莎明白他的心声,那么他一定会改变主意和她私奔的。

  如果那巧克力是固定的,那些字就不会融化了,他就不会失去最后的机会。莱昂决定制造一种固体巧克力,使其可以长期保存。经过苦心研制,香醇可口的德芙巧克力终于研制而成,每一块巧克力都被牢牢地刻上“DOVE”,莱昂以此来纪念他和芭莎错过的这段爱情,虽然苦涩但是甜蜜,悲伤而动人,如同德芙的味道。

  如今,德芙巧克力已有数十种口味,每一种爱情都能在这巧克力王国中被诠释和寄托。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因爱而生、从冰激凌演变而来的德芙巧克力。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范文第2篇

这些广告在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广受好评,在视频网站也受到了大量的点播,甚至于得到大量微博的传播。这些品牌宣传无疑是成功的,一个成功的品牌创意为品牌带来了超乎寻常的价值。

品牌情景化,为什么能成功?

品牌情景化的背景。大量口号式的广告让消费者已经非常厌倦,国内每年大量的恶俗广告让消费者极期厌恶,曾经的恒源祥十二生肖广告就是过于恶俗的,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停播了。虽然这样过于恶俗的广告现在已经很少,但是目前国内品牌广告多数还是处于用口号喊的阶段,这种广告播出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意味着上厕所的时间到了,就算是看了,也是看完就忘记了,完全不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记。而这些成功品牌生活情景化的广告,使消费者在看的时候心情愉悦,看完之后回味悠长,记忆深刻,而且还很好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我们仔细来看乐事中、德芙、益达等这些成功生活情景化的品牌,是怎么成功的。

首先,得有一个好故事。不管是德芙、乐事、还是益达,他们的品牌广告都有一个好故事,好剧本。好莱坞的电影红遍全球,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就是他们的编剧团队,剧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成败,我们看到的好的电影,在开始的时候必定有一个很好的剧本。以益达的酸甜苦辣广告为例,从两个人在加油站相识的意外(男装美女的意外),到相伴天涯的刺激,一起吃糖葫芦的甜蜜,遇见面馆美女的吃醋,吃辣烧烤的惊险,海边的浪漫,无耐的分开,意外的相逢,最后能够相伴永远。这是一个多么跌宕起伏爱情故事,一个接一个的包裹,一个接一个的意外,能够把观众的心牢牢的牵住。特别是在电视上分段播放的时候,让观众无比期待后续的故事情节。

其次,影片画面精美。我们看到这几个广告他们的画面都特别精美,所以既可以把这个广告当一个故事电影来看,也可以把这些画面截下来做一个短广告或者是一个平面广告。这样品牌的传播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就有了很好的保障。美的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这些精美的画面带给了观众美的享受,不管是构图、人物、色彩,都搭配得非常漂亮,所以就算是5秒的广告,并不能述说一个完整故事,观众也乐于接受,因为在大量的垃圾广告中间,有一些精美的画面,也是一个很好的福利。

再次,产品适到好处的点缀。在这些品牌广告中,我们看到故事和产品结合得完美无睱,每次产品在出现的时候都是那么自然,毫不突兀。像德芙的广告中,德芙巧克力只出现三次,一次是房祖名给女店员礼物的时候,另一次是店员拿这块巧克力去遮挡书名,最后吃巧克力的时候。除了在吃德芙巧克力的时候德芙是个主角,在前两次出现的画面中产品都只是一个配角,一个道具,他们很巧妙的把产品表现出来,但又不影响整体的画面。我们看别的优秀广告也是如此,故事是主要的,产品是次要的,分清主次,轻重,在故事和产品中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样才是最合适的。

第四,符合品牌定位需求。其实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点,以上三个方面都得符合这个原则。我们看这些成功的品牌,广告讲述的故事及观看故事的人,都是和他们的品牌定位相一致的。不管是乐事、德芙、还是益达,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都是年轻人,所以他们故事的主角也是年轻人,而他们的故事也是年轻人的故事,这样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他们所营造的品牌生活情景也就更自然了,这样只要消费者经历这种类似的情景的时候,就会想起营造这个情景的品牌,这样影响消费者的行业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为什么品牌进入了情景时代

企业品牌的发展需要进入情景时代。品牌资产核心分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品牌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起来的。一个新的品牌,没有知名度的时候,品牌宣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能够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品牌,知道这个品牌的优势,这就已经足够了,在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品牌需要提升自己的美誉度,这个时候需要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需要对品牌进行较为全面的宣传和传播,同时要注意打造品牌的社会责任感。而在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品牌的行业地位基本稳固,各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差别不大,谁能够拥有高的品牌忠诚度,谁就能够领先市场。在不断的品牌宣传过程中,品牌的定位、功效、价格等各个方面都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如果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之前内容的话,带给消费者的只有厌恶。这就需要在品牌宣传内容上进行创新。提高品牌忠诚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品牌嵌入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他们在生活中某些与品牌对应的情景中能感受到品牌所带来的价值。所以情景式的品牌宣传是一个品牌传播升级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其他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需要。

媒体的变化使品牌进入情景时代。一方面传统媒体价格再创新高,使传统品牌传播转型。2012年11月18日晚,2013年度央视广告招标再度在北京梅迪亚中心火爆上演,央视广告预售额再创新高,将近159亿元,比2012年的142亿元增长了11%多。央视一直是中国传统媒体广告的风向标,再创新高的价格使企业的品牌传播压力大了很多,这么高的费用,品牌宣传到底要怎么做才会有效?如果在传统媒体上花了大把的银子,就是喊了几句口号,对品牌来说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在这种高费用的媒体上进行宣传,一定要让消费者乐于看,记忆深刻,这样钱才花得值得。而情景时代的品牌宣传则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的。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推动品牌情景时展。视频网站、微博分享,几乎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媒体,如果说传统媒体是既要有创意又得花大钱的活,那么在微博及网络上,只要你有一个很好的创意,自然会有大量的人去进行传播。一般情况下,除了企业没有谁会喜欢和别人分享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广告,但是如果是一个很好的影片,那就不一样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是受众,又是一个传播者,只要能让消费者有兴趣,那这种传播速度是难以致信的。传统的媒体传播大量是无效覆盖,而这社交网络的传播却是绝对真实有效的品牌宣传,一个在生活情景中的微电影,只要是内容好,有一些广告的宣传,消费者也是不介意的。

消费者的需求使品牌进入情景时代。消费者接受到的恶俗广告太多了,每天电视中出现的不是这个人说某某品牌好,就是那个人说某某品牌好。要不就是把品牌的名称不断重复播放,就像一个复读机似的。这种品牌宣传状态使消费者进入了广告疲劳,基本上这种广告效果是非常非常弱的。如果是插播的广告,那么这个广告时间就一定是尿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天看到这些恶俗的广告,消费者也希望有视觉升级,有一些精美的画面,有一些精彩的故事。

不管是企业、媒体,还是消费者,在各种力量的综合影响下,品牌进入了生活情景时代,对消费者来说,有了更美的画面,有了更吸引人的情节,也有了更愉快的感受。对于企业来说,抛弃了之前简单说教式的品牌宣传,这种生活情景式的品牌宣传要求企业具备更高的品牌管理能力,更强的创意能力。对媒体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竞争,意味着危机。

什么品牌要进入情景时代?

虽然很多品牌都进入了品牌情景时代,也有很多品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是否要跟随这些品牌一起进入,什么时候进入,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通常来说,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一、品牌的影响力。一个品牌知名度还很低,市场占有率也很低,品牌核心价值并未传递给消费者的时候,是不太适合做情景型品牌宣传的。我们看益达和德芙的成功,他们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品牌宣传,品牌的特性和品牌价值已经得到了消费者认可,这个时候进行品牌情景的宣传,消费者很容易接受在这个情景中出现的产品,也能认可品牌在片子中传递出来的价值。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德芙巧克力换成金帝,把益达换成雅客,在同样的片子里出现,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这是肯定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品牌在竞争的初级阶段的时候,更多的还是要将品牌的利益方面传递给消费者,待消费者对品牌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后,再用情景化的品牌宣传会更好些。

二、企业的实力。我们看到的这些品牌情景广告片,每一个都拍得很精致,很唯美,很有画面感。且不说明星出演的费用,光是影片的拍摄也是不小的一笔钱。如果企业实力不够的情况下,而要进行品牌情景化的尝试,那么失败的概率就会比较高了。所以品牌在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实力,在企业规模并不大,收入也不高的情况下,要用这种品牌宣传方式还是要慎重的好。

三、品牌的目标客户群体。一般来说,生活情景化的品牌宣传都是与人们的生活能够息息相关的日用消费品。这样的品牌一方面是能和生活场景进行很好的结合,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品牌的产品的时候更容易受生活情景化的影响形成实际的购买。如果是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品牌,例如医疗、工业原料、大型设备等,这些就不适合了。

生活情景时代,品牌要怎么做?

品牌进入生活情景时代,这对企业品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品牌管理思维已经没有市场,新的品牌管理需要新的思维。

首先,要从消费者出发。生活情景时代的品牌宣传必须要从消费者出发,仔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习惯。品牌传播一定要了解消费者。这样出来的品牌创意才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我们看到较为成功的品牌,如可口可乐,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把可口可乐放到家人团圆,共庆欢乐时刻的情景中,这就是一个很应景的场景。而益达的酸、甜、苦、辣的四个场景也是使用口香糖最多的场合。

其次,场景的设计要艺术化。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品牌广告也是一种艺术,这个情景的设计应该是来源于日常的生活,而又是比较理想化的情景,这个情景设计得一定要让消费者觉得似曾相识,然后又希望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情景就像一个好看的电影,让人不知不觉深入其中。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拉德克里夫;哥特小说;崇高美学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75-02

提起哥特小说,就不得不提起与之紧密相连的美学范畴:“崇高”。伯克认为“崇高美”是一种非理性的感性经验。他在《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中对崇高的论说作了系统性的总结,将其定义为“能激发起人们所能承受的最强烈情感”①的东西,而在所有情感之中,恐惧对人的震慑作用又是最甚的。他还列举了一系列能激发恐惧的物质特性,如空旷、黑暗、寂静、孤独、无穷、模糊、陌生、突兀、强力等。这些被认为是崇高的事物,如狂暴的风雨、险峻的群山、咆哮的海浪,能震撼人的感官,片刻悬置他的理智,给他死亡毁灭的暗示,让他在瞬间中间接经历自身的终结。然而他与风暴、群山和海浪之间安全的物理距离又不至于使这一经历变成彻底的痛苦,而是一种痛苦的,是在极度惊惧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崇高”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雄伟高大或者高尚”,在审美范畴中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哥特小说在审美上无一不是表现出“崇高”的美学特征,而“崇高”的具体表现就是“恐怖”,一切令人感到惊悚不安的物体、事件、甚至是“丑”,都被纳入到了它的描写范围。

纵观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在内容情节上都充斥着、暴力、凶杀、阴谋等,而生存坏境则都是非常态的令人毛骨悚然,喜欢描写特定空间的时间,喜欢黑夜,而又极力渲染、凸显痛苦、受难和死亡过程。拉德克里夫的小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性。她的代表作《奥多芙的秘密》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恐怖的故事:艾米丽在父亲死后遵照遗言投奔他姑妈莎朗夫人,一位叫芒托尼的威尼斯贵族因为财产而与莎朗夫人结婚,婚后他发现妻子的财产并不多,妄图相把艾米丽的财产一并据为己有,他依靠花言巧语教唆芒托尼夫人拆散了艾米丽和心爱的人瓦朗康特,并把艾米丽从英国带到了威尼斯,最后带到与世隔绝的奥多芙城堡,他和杀人犯奥西诺对艾米丽百般折磨,又迫害死了其姑妈芒托尼夫人,艾米丽不堪忍受,终于从城堡中逃了出来,与瓦朗康特在一起。而芒托尼和奥西诺因为贪婪的掠夺和胡作非为,被政府投进了监狱。其中又穿插着莫西诺伯爵两次劫持艾米丽,海盗与土匪的袭击,劳伦蒂尼与侯爵及夫人的恩怨情仇。在这部作品中,大部分的凶杀阴谋事件都发生在阴郁荒凉的中世纪城堡中――奥多芙,“长满植物的厚重的围墙,凌乱的庭院、坍塌的房顶”“艾米丽的脑子里甚至充满了更恐怖的画面”②,传闻城堡里经常会出现原主人劳伦蒂斯小姐的鬼魂和幽怨的声音,一切显得恐怖而神秘,他们来到奥多芙后,芒托尼为了得到财产不择手段把艾米丽当成商品买来买去,艾米丽怀疑他谋杀了姑姑,在夜深人静时被巴{丁带到塔楼看被囚禁的姑妈,却看到一具血淋淋的尸体,魔鬼般的劳伦蒂斯小姐为了得到自己的情人不惜杀害了侯爵夫人,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显得极端而非理性。暴力凶杀和阴森恐怖的环境不仅无时无刻的刺激着女主人公艾米丽的神经,在其心理上直接造成和引起了压倒一切的恐怖感,而且全书所蔓延的恐怖气氛也直接影响了读者,伯克说“凡是可恐怖的也就是崇高的”③,当这种恐怖感独占心灵时,心的一切活动都有某种程度的恐怖而停顿,从而完全丧失了进行推理的理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恐怖总是或隐或现的成为引发崇高的主导因素。这些崇高之源在产生出无限多的片断的同时也发挥着使这些片断哥特化恐怖化的功能。艾米莉在一路上遭遇的崇高景致往往也是危险恐怖的藏匿处,崇高的自然总是伴随着面目凶悍的吉普赛人、阴沉压抑的修道院、出没于荒野之中的匪徒,这些对于18世纪的读者来说都是制造哥特式恐怖的标准手段。

跟同时期其他作家作品相比,拉德克里夫的作品,在“崇高美”的表现上不仅和他们具有共同性,而且还表现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崇高”美学特征。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拉德克里夫的小说中,雄浑旷达的自然景致和气象成为“崇高美”的载体,而她的崇高美中往往夹杂着道德教化作用。

18世纪英国的哥特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都是为了烘托小说的恐怖气氛,因此“无边际的沙漠”,“浩瀚无垠的大海”,“狂怒的风暴”,“滂沱的大雨”等等都是适时出现在小说中,然而拉德克里夫对壮美景物的偏爱大大超出了同时期的哥特小说家,在她的小说中,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基本上贯穿于故事情节,从始至终,每换一个地点,作者都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当地瑰丽壮美的风景。在《奥多芙的秘密》中,旅行占据了艾米丽大部分的生活,不管是被迫的还是自愿。这给了拉德克里夫大量的描写风景的机会,她不厌其烦的强调每一处风景的壮美秀丽,在开篇描写艾米丽的家就坐落在美丽的加伦河畔,“在城堡的南面,宜人的景色为雄伟的比利牛斯山阻隔。山顶一会儿被云雾笼罩着,一会儿又显出奇怪的形状,时隐时现。当部分云雾散去,有时会露出光秃秃的山顶,反射其上的阳光衬着蓝色的天空闪闪发亮;有时又能看见成片墨绿的松树林,从山顶一直蔓延到山脚。”④整个第一卷,作者都以游记的形式描写了艾米丽跟随父亲旅行的沿途风光和见闻:绿油油的草地”、“陡峭的比利牛斯山”苍鹰、秃鹫”、“冰雪覆盖的峡谷”、蜿蜒的比斯开海湾、“他们走得很随意,只要有壮丽的景色就停下来欣赏;有的地方马车无法到达,他们就下车步行到视野开阔的地方。在艾米丽跟随芒托尼去威尼斯的途中,也穿插了大量景物描写:阿尔卑斯山景色更加“野性而宏伟”,“峭壁上跳跃的羚羊和狼群”白色的激流上驾着危险地桥梁”⑤,而隐晦诡异的奥多芙城堡外面更是 “山峦迭起,十分壮丽,”这些风景描写不仅控制了小说叙事节奏的轻重缓急,渲染和调节了气氛,更使拉德克利夫的哥特作品看起来像一帧图文交织的风景画卷。

拉德克利夫在对这种“崇高美”极力描述的同时,也有意展现崇高经历对女主角的教化和陶冶,在康德的美学理论中,“险峻高悬的山崖、闪电雷鸣、被激怒的海洋、抛弃的废墟这些可怕的景象只要在我们的安全距离之外,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崇高,因为‘它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让人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的抵抗力显露出来,它使人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在这里这种抵抗能力 指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他让人们建立起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让人们在面对危险或绝境时依然能保持人格力量的伟大和自我尊严的神圣”⑥。说到底,康德的崇高美学强调了主体的道德。强调崇高的鉴赏者在体验这种崇高时在内心里也培植了一种自由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拉德克里夫小说正是对他的不遗余力的实践。他笔下的女主人艾米丽就是敏感而富于想象力的鉴赏家,她有着很好的审美能力和品位,对美的景色的推崇更是其他人所不及,“繁茂的棕树林”、“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都能轻易地愉悦她的心情,崇高被描述成一种抑制她天性中过分脆弱、敏感、迷信胆怯和情绪化倾向的力量,艾米丽在被带到威尼斯时,因为被迫离开爱人瓦朗康特而伤心失望,但威尼斯得繁华壮丽很快吸引了他,“夜色渐渐笼罩着水面,接着慢慢爬上弗里乌利山,直到最后一丝亮光也消失在山顶了,紫色的\雾笼罩着整个山顶……艾米丽的眼里充满感叹的泪水。”⑦在深山的栗树林里居住的日子,艾米丽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芒托尼派来的人谋杀,心里惊恐不安,但当她打开窗户时,“被外面美丽的景色惊呆了”。高耸的山头布满的果树,茂密的树林里伸出的光芒,远处漫无天际的大海,拉德克里夫在此写到:“对艾米丽来说这景色就是一种安慰,让她烦乱的心能寻求片刻的安宁”。 在小说第一卷第四章中,艾米莉在寂静美丽的夜晚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和修道士的吟诵声,“他想起了圣经,心中升起对神的仁慈和权利的敬慕;无论他往哪里看,是寂静的地球还是人们无法到达的广阔的天空,他心中总是出现上帝的庄严和他的伟大。感觉到自己的信仰超越了一切,心灵也脱离了这个世界,进入了更高尚的境界‘可能只有抛却世俗的顾虑,虔诚的服从圣经中所说的上帝的权利以及相信善良祝福的得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感觉。”⑧

在小说中,一切壮美的风光都能引起艾米丽情感的共鸣,继而升华其情感,引发其对美的感慨,对上帝信仰的虔诚。

第二,拉氏的哥特式崇高中包含着一种小心翼翼的理性。

纵观十八世纪英国哥特小说展现出来的世界,是一个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血淋淋的恐怖世界,充满了作者离奇放纵的神鬼想象。不管是刘易斯的《修道士》里的滴血修女、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那面目狰狞的创造物、还是瓦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中曼弗雷德祖父画像长叹一声,从画幅中走出来,其故事情节都呈现出荒诞离奇的神鬼色彩。他们的小说中所营造的恐怖感是对伯克的美学理论的完美注解,伯克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入手,把人类的基本分为自体保存和社会交往两类。而自体保存的一般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被激发出来,在情绪上表现为恐怖和惊惧。拉德克里夫的小说一方面毫无疑问的充斥着哥特式的恐怖离奇,然而另一方面全文又弥漫着理性的气息。相比于同时期的英国哥特小说作家,她的作品从文风到故事情节都显得收敛很多,如果说瓦尔普等人是靠惊悚、、怪诞的情节,“神出鬼没”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与之相称的恣意放纵的文风和宽泛的道德尺度来营造“崇高美”,那么拉德克利夫很显然选择了另一种“崇高美”的方式。

1826年拉德克利夫夫人在其出版的《论诗歌中的超自然》一文中认为,与崇高相联系的恐怖形态是terror,而非horror,并且,“terror与horror是对立的,前者扩张心灵,并激起人的潜能,使其进入一个更高的生存等级;后者则使它们挛缩、僵滞,并近乎灭。”⑨从理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前者的审美情趣显然优于后者。

在她的小说中,恐怖现象都是可以被解释的。那些神神鬼鬼的情节最后都得到了理性的分析,所谓的超灵现象都只不过是人为的设计和错觉造成的。在《奥多芙的秘密》中,奥多芙城堡附近所谓的“闹鬼”原来是劳伦蒂尼在夜深人静时所弹奏的音乐,由于是有违修道院规矩的,所以修道院的长者都保持沉默,于是附近就散布一种传闻说附近闹鬼。而裹着黑帷幕的恐怖的尸体其实不过是一具蜡像而已,艾米丽瞄了一眼就放下了,再加上对芒托尼的人品的怀疑,就确信无疑了。艾米丽的恐怖想象主要来源于对芒托尼的极度恐惧,芒托尼是个赌徒,既是个贵族又是个投机冒家,他为了得到艾米丽姑妈的财产而与她结婚,当他发现妻子并不服帖时就将其迫害致死。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艾米丽并不是亲人,而是财产,奥多芙城堡里也没有爱,有的只是利益的争战,阴险肮脏的交易,奥多芙城堡对艾米丽来说就是个魔鬼的聚集地,在这里没有亲情,所以,艾米丽才会满脑子都是凶杀、阴谋,才会看见帷幕就想到死人,几天不见姑姑就以为其被杀死。艾米丽从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拉瓦里入到社会中,复杂的社会关系让她的精神极度紧张。在女修道院里的“恐怖”和“闹鬼”都和奥多芙城堡一样,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私欲而引发的阴谋冒险事件。在这种氛围下,奥多芙城堡所在的意大利山区“广袤的山林,巨大的绝壁”,都呈现出凶险的意味,“把艾米丽肃然的感觉升为骇惧:她在身边看到的尽是阴郁雄大或壮伟可怕的形象,而另一些同样阴郁。同样恐怖的形影则在她的想象中隐约显现。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现实危险的处境使得她不得不对芒托尼逆来顺受,而对现实的惧怕心理也投射到了她的所见所闻上,哥特小说中的恐怖来源于非理性、神秘的超自然现象所引起的悸动,《奥多芙城堡》中幽暗的走廊,给艾米丽安排的那处偏僻而又无法从屋内锁门的居室,关于城堡原女主人的幽灵的传说,无一不是惊恐担忧的来源,古堡中有一帷幕本来是很寻常的事情,但对于已经是惊弓之鸟的艾米丽来讲,它就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在拉德克里夫的小说里,光怪离奇的情节往往都给出了一个理性的结尾。

综上所述,拉德克里夫小说不仅具有非常典型的哥特美学特征,而且还有一定的道德教化和理性色彩,这种独特的哥特美学特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很深厚的影响的。18世纪的英国是启蒙文学的时代,它强调作品鲜明的教诲性和理性特征,强调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种反传奇的、理性化的精神很快席卷了全国,很明显的,即使作为反理性的哥特小说家,拉德克利夫的小说中也时不时的沾染了一点启蒙意识形态,她的作品从不忘适当遏制这种道德情感中的非理性主义因素,保证善的情感处在理性的控制下。例如,《奥多芙的秘密》中,她借圣奥伯特之口一再教导艾米莉节制情感适可而止。“他努力让她意志坚定;让她学会自控;还教他不要受一时冲动的影响,还故意试探他是否在他对她表示失望时也能冷静以对。在他教导她抵制冲动、保持高贵思想的同时,它也让自己学会了坚韧;因为他训诫女儿时,不得不面对女儿的眼泪和挣扎。”也正是这种鲜明的启蒙文学色彩,使得她成为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家中极具个人特色的一位作家。

注释: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37.

②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城堡[M].刘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M].三联书店,1990:94.

④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城堡[M].刘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城堡[M].刘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9页.

⑥康德.批判力批判[M].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119.

⑦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城堡[M].刘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8页.

⑧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城堡[M].刘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09页.

⑨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1:90-100.

⑨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城堡[M].刘勃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7页.

参考文献:

[1][英]安・拉德克里夫.奥多芙的秘密[M].刘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英]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C].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3][古罗马]朗吉努斯.论崇高[C].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范文第4篇

我和弟弟一向是好朋友,他对我也很好,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会先给我吃的,连他最爱的巧克力他都能忍痛割爱呢!而我却什么东西都舍不得让他吃,对于这一点,我都羞愧难当,脸上滚烫滚烫的,很是羞涩。自己收了他那么多的东西,他对我那么真诚,那么好,而我却又为他做了什么呢?吃的没给,甚至为了看经常的童话书、故事书,都不愿意理睬弟弟,陪他玩。今天,难得一项节约勤俭的妈妈给我发了零花钱,我便喜滋滋地拿着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了一点零食,准备拿回来和弟弟分享呢!

我拿着一堆弟弟平常最喜欢吃的零食回来了,什么德芙巧克力啊等等……都有呢,我原以为自己拿回那么多的零食,他一定会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和我一起吃呢!但是,我错了,没想到我大错特错了。我拿回零食了,弟弟却没有欢快地跑来和我一起分享喜悦,而是拿着一本书细细品味了起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读起来摇摇头晃晃脑,那模样还真是独有一番有诗人的韵味呢,我故意“引诱”一下他,说道:“哎呀呀,今天买的这块巧克力可真是好吃啊,嗯……”但是,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弟弟还在那里自顾自地念诗,我都不由自主地被感染了……

哎,我这刻苦读书的弟弟啊,真是值得人敬佩!

德芙巧克力的故事范文第5篇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红色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代表,“谢晋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机制同构的主流性、伦理价值取向上的正统性和审美趣味的大众性”。1979年到1989年这一时期,是谢晋电影的成熟期。在精巧缝合历史和现实、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保持高度同步性的同时,谢晋电影也因其独特的叙事魅力为广大电影观众所喜爱。谢晋电影之所以有如此魅力,是与其独特而鲜明的修辞策略,即“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分不开的。1986年获得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的《芙蓉镇》既是谢晋“伤痕与反思电影”的代表作,也是其“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电影的典型代表。

美国学者尼克・布朗将谢晋的影片称为“政治情节剧”,“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发现了谢晋电影如何将政治主题置换为道德主题、将历史悲剧置换为叙事正剧的秘密。”与谢晋的其他电影类似的,《芙蓉镇》“一方面将几十年的政治风雨变成了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另一方面又使个人的命运遭遇变成了时代风雨的一种征候,政治情节剧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叠合在一起,然后又通过情节剧的缝合模式来完成悲剧向证据的转换。”《芙蓉镇》在叙事形态与结构方式、人物塑造与电影语言、声画造型与美学效果等方面均体现出谢晋电影“政治――伦理情节剧”模式的修辞特点。

一、叙事形态与结构方式

上世纪80年代,“”和“极左”路线给人民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伤害仍需抚慰,作为“伤痕与反思电影”的代表,拍摄于此时的《芙蓉镇》反映了宏大而壮阔的历史画面,“概括了从‘四清’前推五年,直到‘’后1978年为止这20多年的历史内容,透过人物的命运,看到我们国家的历史走向,揭示出发人深省的主题”。

一般说来,主流叙事电影极少讲述一种现在时态的开放性故事,而是关乎历史的反思与追忆。因此在叙事形态上,《芙蓉镇》采取了顺叙的线型结构,按照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将事件发生的空间布置在芙蓉镇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以女主人公胡玉音和男主人公秦书田从人性压抑到生命搏斗的人生历程为叙事主线,书写了一部特定年代中国民众的心灵史和性格史。《芙蓉镇》作为一部“情节剧”,有着一种完成式的叙事形态。从表面上来看,芙蓉镇上的“运动”一场接一场,女主人公胡玉音和男主人公秦书田受尽种种磨难,坏人李国香和王秋赦却一次次转危为安。但从内在逻辑上来看,影片的叙事并未停留在坏人得势好人受难这一主题上,而是使主人公在磨难之中体会温暖、看到希望,最终结果是“柳暗花明”。尽管叙事的过程复杂,但善恶有报的结局早就存在,是情节剧常有的封闭的叙事过程。

在影片结构上,《芙蓉镇》采取了起承转合的戏剧性结构。《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一书中,作者将这种戏剧性结构概括为“开端(好人受难)――发展(道德坚守)――高潮(价值肯定)――解决(善恶有报)*的叙事组合。在影片开端,几个好人分别遭受到身体和心灵的磨难――原县文化馆馆长秦书田因其所作民歌“对党发起了猖狂的进攻”而下放至芙蓉镇;镇上居民胡玉音及其丈夫黎桂桂因盖新房惹来县工作组组长李国香的大清查,致使桂桂被杀、胡玉音被划为富农婆;粮站主任谷燕山因坚守道德不肯出卖胡玉音,受人冤枉丢了工作。随着影片的发展,秦书田对胡玉音的照顾、谷燕山对胡玉音和秦书田的不离不弃,则是道德的坚守。到影片发展到高潮阶段,胡玉音接受了秦书田的爱与其结为夫妇;为报答谷燕山的恩情,胡玉音让自己与秦书田的孩子随无后的谷燕山姓,这是对人性“善”的价值的肯定。影片的结尾,秦书田出狱与家人团聚并重新开起了米豆腐店;王秋赦在运动结束之后便成了疯子,这是“善恶有报”的解决方式。

二、人物塑造与电影语言

在人物塑造上,《芙蓉镇》刻画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系列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胡玉音是那个年代的“豆腐西施”,集美貌和勤劳的品德于一身,却因正当劳动所得被工作组清查,不仅失去了丈夫,还被划分为“富农婆”;秦书田是落魄的知识分子,犯了那个年代的政治错误从县里下放到小镇接受惩罚,被人唤作“秦癫子”。两个正常人在那个时代被划为“牛鬼蛇神”,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与此相对的是,懒汉王秋赦好吃懒做,肮脏下流,以怨报德,却在“”时期招摇过市;李国香因为舅舅在县里当书记,一会儿是组长,一会儿是主任,在美蓉镇“搞运动”翻云覆雨为非作歹,最后还与王秋赦发生肉体上的关系。李国香这一人物形象象征了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人性也随之发生的畸变。

谢晋在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伦理化的人格类型。人性的善恶都被简单地安排在单个人物身上。如象征着人性“善”的胡玉音、秦书田和谷燕山与象征着人性“恶”的李国香、王秋赦以及为了保留党籍出卖胡玉音的黎满根都被导演作了定型化的处理。谢晋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迎合了“”后人民群众心灵和情感上的需要,让经历过“”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能够从片中人物身上找到相似的经历,引起心理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谢晋并未将那个时代毫无人性的“阶级斗争”作为影片叙述的重点,而是将“阶级斗争”作为时代背景,讲述了这一背景下芙蓉镇上善良与邪恶、高尚与卑鄙、舍己与自私作斗争,最终善有善终、恶有恶报的道德故事。谢晋在这样的“伦理情节剧”中将“家”作为道德奖惩的法宝, “巧妙地用道德的肯定和否定来完成了对政治的肯定与否定”,将政治问题替换为道德问题,用伦理情感完成了对特定历史政治时期的缝合。

此外,《芙蓉镇》的电影语言指向性明确无歧义,一方面是与谢晋电影鲜明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则是“情节剧”模式在照顾大众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保证了影片的商业性。影片《芙蓉镇》中,导演以中景、近景镜头为主,采用好莱坞电影常用的正拍反拍句法,在影片的画面和声音上力求避免信息传达的模糊和多义。除了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应有的两段人物回忆插叙,影片采用顺叙性的剪辑手法。单视点一条线的缝合性叙事使大多数观众都能流畅自如地欣赏影片。谢晋的电影语言使观众忘情于影片《芙蓉镇》的叙事,获得了数量惊人的受众群体。

三、声画造型与美学效果

在声画造型上,谢晋不强调意象的新奇和突兀,而是以平实事物隐喻深刻含义。影片开始不久,李国香带着工作组来到根子、流氓无赖王秋赦的住所――栋架在河上破败不堪的房子。工作组的同志用木桩加固了房屋,还贴上了对联。这栋河上的房屋成了芙蓉镇上“运动”的发祥地。结尾处,这椽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房屋在见证了芙蓉镇上一次次“运动”后,轰然倒塌,迅速被河水淹没。因此,这栋房屋成了“”时期“运动”的象征,河流则象征了时代的进步。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场持续多年的“运动”最终像这栋房屋一样,灰飞烟灭。作为情节剧,《芙蓉镇》在美学效果上具有极强的煽情性。谢晋并未将影片的煽情点放在影片中矛盾斗争的焦点时刻,而是放在情感冲击最强烈之时。胡玉音对死去丈夫黎桂桂的回忆段落以及胡玉音与秦书田私下举行婚礼、只有谷燕山前来道贺等段落,是导演精心营造的煽情点。导演为观众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逆境中仍然坚定的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在唤起观众极大同情的同时,使影片在悲情中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