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28-01

要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去发现美,学会观察、发现、思考,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多媒体课件能再现文本情境,为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合作与良好互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展现优美的水墨风景图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大多是图文并茂的文章,很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图画,课文就是用语言描写图中的情境。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中的水墨图,展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理解与接受知识。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江南》这课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水墨图,让学生欣赏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儿童们乘船采莲的情景。接着引导学生读诗句,体会“莲叶何田田”的荷塘美景以及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然后再用简笔画画出几片荷叶、几朵荷花,并在荷叶的四周画上几条小鱼,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鱼戏荷叶图”形象地勾勒出来,学生更能领略到“荷叶层层叠叠、茂盛鲜亮,莲叶间的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的情景。最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体会莲叶的美和鱼儿的快乐、自在。江南水乡的美景是那么的生动、形象,而描写江南水乡的小诗也深深地印记在孩子们的心里。可见,借助图画展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学生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从水墨画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接受和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他们在欣赏图画之美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无穷魅力。

二、用视频再现历史场景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进行《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所讲述故事的年代已经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相关的感性经验,他们很难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课件介绍历史背景,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剧集,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战场上,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激起了学习课文的热情,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很快理解了课文。这样,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顺利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活用音乐渲染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用富有感染性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的共鸣点,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年级的儿童具有好奇、爱探索的心理特点,并且想象力特别丰富。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先给学生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带着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船上的情景。之后,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让孩子们尽情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再看看课文又是怎么写的。最后配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伴奏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情景的美丽。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乐在其中,感悟到文中的意境。

再如,《黄鹤楼送别》这课表达了好友之间的依依送别之情。但是,学生年龄尚小,很难感受到这一情感,特别是友人离去以后的依恋之情,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歌曲《送别》,把学生带入了朋友依依惜别的意境。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更容易体会文中的意境,再学习课文时自然能够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范文第2篇

1.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富有激情的语气,恰当的音乐,或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朗诵(读),图像,投影等电教手段来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朗读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我先用生动的导语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北京的北海公园,一群少先队员在课余时间荡舟于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我随即打开视频课件: “北海风光”,让学生尽情欣赏,这样很快学生被动人情景所吸引,仿佛自己真得来到了美丽如画的北海,激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通过欣赏画面和播放歌曲——《 让我们荡起双桨》,再加上配音朗读课文,以清晰?甜美的朗读声和悦耳的音乐声去感染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兴趣盎然,有声有色的朗读起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的效果和朗读能力的培养?怎样训练学生的良好朗读习惯呢?

首先,要训练学生的朗读姿势?读,一般是坐着的?要求学生做到双手稍曲拿书?身坐端正?双肩放平?眼睛看课文;听读或朗读完毕后再放下书?有时也可以请学生站起来读或上讲台读?站起来读,声音响亮;上讲台读,可以锻炼学生当众朗读和说话的胆量?

其次,要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一经形成定势,是很难纠正的?因此,在课堂上应多指导让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大胆张嘴读,做到声音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一旦有进步,应及时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

再次,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口到,还要做到眼到,心到?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时用心思考的习惯,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原文想想词句的意思,全文讲了什么等等?

3.交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

首先,教师范读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会模仿教师范读时是怎样停顿?怎样确定重音?速度?怎样处理节奏?语调等进行朗读?这时,教师只要稍加些技巧方面的指导,学生即能掌握?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兴趣;主人;个体差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引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彻底摒弃过去“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下面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有浓厚兴趣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尽力求去探索、认识。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兴趣盎然,会主动地学,自信地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我们可以在课前准备一则谜语:“根根胡须放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学生一听猜谜语,精神气就都来了,纷争先恐后地想猜出谜底。这样导入新课比教师生搬硬套地讲述灵活了许多,使学生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不仅能娱情激趣、增长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乐看、乐学,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例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自然轻松地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又怎么不极感兴趣呢?

三、放开手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做主角。教师要扮演一个导演的角色,把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哥哥、姐姐、父亲、母亲和“我”。然后,评出结果,教师适时鼓励,这样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盎然。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情趣融融,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只有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个体相融合,把文之神韵与读者心神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相互质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书,反复地朗读,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上课前10分钟,我主张每天让学生上讲台朗读一首诗、一个文章片段或一个小故事等等,就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注重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同,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回答问题表达清楚,流利的学生,教师加以鼓励;对不善于表达,发言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有的学生说:“精彩极了是夸奖的语言,我喜欢。”有的学生说:“不管夸奖还是批评,都是父母疼爱子女的表现。”教师要对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同时不要打击学生个体的积极性。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范文第4篇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教学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一堂新课的开始,如果老师能够巧妙地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疑惑”,那么,这个“疑惑”将作为强劲的动力,支持学生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赛跑图,然后问:两个人同时从A点出发,以同样的速度各跑一圈,甲沿正方形的图跑,乙沿圆形路线跑,谁先返回A点?学生纷纷猜想,各抒己见。然后,多媒体动画演示,甲经过的是正方形的周长,乙经过的是圆的什么呢?这样,以生动的感官刺激将学生引入了新课。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精彩片断赏析法

精彩片断赏析法是指在教学中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句段,作为一种文本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学生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一字而揽全文”的效果。这种综合性的以点带面的资源开发和设计,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于一体,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这一课的时候,利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给同学们下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画卷展开,学生的视线随着一条宽宽的河流进入了画面,这条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汴河,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沿河还有许多的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画家非常敏锐地注意到汴河上这一十分常见的景象,用写实的画笔,将这些场景真切、如实地描绘了下来,使得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极强的真实感。这么好的一幅画,大家想不想学习它的全部内容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思想马上进入了本课的内容,从而急于了解本文的内容,掌握其写作方法和特点,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这样,使学生容易入门,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有效体现音乐导入法

即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再如:教学语文《小白杨》这一课时,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的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四、现代信息技术可帮助教师直观演示、诱引导入

利用实物展示仪可将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如教学一年级《0的认识》时,我准备了3个盘子,第一个盘子里放了3个苹果,让学生看实物写数;在第二个盘子里放了1个苹果,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学生个个情绪高涨,我见机会来了,便拿出一个空盘子问:“这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学生答:“一个也没有!”“一个也没有,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这样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对“0”所代表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信息技术可有效进行故事导入

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件范文第5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品的出处、词曲作者、原唱及时代背景,感受作品表达的主题,分辨作品的曲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聆听体验作品内涵和情感,感受探究音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分辨作品的乐段及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主题的。

三、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四、 教学准备

教师:电子琴、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歌曲的资料。比如:词曲作者、歌曲原唱、时代背景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首先我们先唱一首同学们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歌曲。(放课件)师生同唱。

师: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唱一段,谁知道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2、师: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电影插曲,电影的名字叫《祖国的花朵》。这也是一首非常富有生命力的歌曲,传唱了半个世纪,传唱了几代人,不但我们喜欢,许多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来,就会唤起他们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所以说一首好的艺术歌曲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会永远的被人们记住。

(二)新授:

1、对作品文字材料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的音乐课就来欣赏一首这样的歌曲,一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老歌,也是一部电影的插曲,歌曲的名字叫《我的祖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经典老歌的魅力。(播放音乐)

师:为了节省时间,在课前我已经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回家上网查找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相关的内容,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成果,请同学们来回答几个问题:(课件填空)

词作者:乔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词坛泰斗 ”,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词作家。

曲作者:刘炽: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与乔羽二人共同的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祖国颂》。

原唱:郭兰英,著名歌唱家,音色甜美,她的演唱增加了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如果说作词作曲是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那演唱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听众与作品产生共鸣是对作品的三度创作,所以演唱者的演唱是至关重要,她是作者与听众的纽带,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

电影名字:《上甘岭》

时代背景:抗美援朝战争。

备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帮助学生形成对作品的系统的认知。

小结:这是一首描写我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支援朝鲜战争的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当时我志愿军战士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缺水、断粮、忍着伤痛,在女卫生员的带领下,唱起了这首优美的、荡气回肠的《我的祖国》。郭兰英的演唱更为这首歌曲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2、欣赏电影片段,感受音乐魅力。

(1)师: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电影中出现歌曲的场景,请大家边听、边看、边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主题?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播放课件)

(2)提问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

一是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对祖国的赞美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随后就上述结果,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并一步步分析歌词的内涵,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体会歌曲的主题思想:三段歌词就像三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3)提问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A?? B两个的乐段

教师课件演示A B两个乐段的起始顺序。

3、分乐段欣赏

(1)聆听A乐段歌曲思考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情绪?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婉转流畅……

(2)师:谁来说说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

(3)教师引领学生分析:音乐一开始听到了什么声音?――歌声――属于人声分类的哪一类?――女声――女声音色有什么特点?――柔和甜美――演唱形式怎样?――合唱、领唱――旋律线条进行的特点?(前面的二部合唱是歌曲的引子,主要分析下面的领唱)――单一旋律且波浪进行,讲解(音程跳跃最大的是第一小节二三拍间的八度跳进)――歌曲具有什么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格,讲解(五声F宫调式)――速度力度怎样?――一成不变的稍慢的速度,mf的力度

(4)师小结:歌曲一开始我们就听到了女声那特有的柔和甜美的音色、用领唱的形式演唱出歌曲的主旋律,旋律线条波浪进行,歌曲是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五声F宫调式,加上从头至尾那种稍慢的速度和中强的力度? ,给人一种平稳的感觉,让我们产生了优美流畅抒情的感觉,这种音乐手法就把战士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充分的表达出来。

(5)教师弹奏A乐段,学生用“啊”演唱体会

4、B乐段欣赏

(1)聆听B乐段思考问题:和A乐段相比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充满激情的、气势磅礴的……

(2)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及时肯定正确的方面,对错误的也不要否定而要及时的予以鼓励,让学生再听再想。

(3)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依照A乐段分析的顺序,我们还从听到的歌声开始――听到的歌声和A乐段对比是否相同?――不同――怎么不同?――是混声,既有男声又有女声――音色特点怎样?――女高音炫丽的富有穿透力的、女中音柔和甜美的、男高音高亢的明亮的、男低音低沉浑厚的,四种不同的音色――分别演唱四个声部不同的旋律,音响上给人一种庞大恢宏的感觉,再加上宽广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行进――稍快并变化的速度――mf并渐强到ff的力度变化,把气势磅礴的情绪渲染出来,使我们产生了激情澎湃的感觉,也把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决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3)教师弹奏B乐段,学生用“啊”演唱体会。

5、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习题,教师课件演示正确答案。

6、学生随童声版本的《我的祖国》演唱歌曲,体会情感变化。

7、欣赏交响乐《我的祖国》

师:这么优美的旋律被谱写成为交响乐,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艺术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欣赏了这样一首宏伟壮丽的、荡气回肠的,身为中国人的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