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格迥异

风格迥异

风格迥异

风格迥异范文第1篇

1.北大太看重历史,我们太看重北大

其实,耶鲁比北大更有资格说历史。北大创办于1898年,而耶鲁创始于1701年,比北大早了将近两百年。仅仅近50年来,耶鲁大学就有13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耶鲁不说历史,不是因为没有历史可说;而北大之所以说历史,是因为只有历史才值得一说。北大的辉煌似乎早已尘封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其宣传片中所刻意强调的“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在现实中更是难以寻觅。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历史固然值得珍视,但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才是使命所在。(吴龙贵《南方日报》)

2.风格迥异的背后是理念的博弈

几年前,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就表示,国内的科学研究缺少原始创新,在耶鲁大学,多数人从事学术研究是因为喜爱它,陶醉于其中。而北大的宣传片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个性化、多元化和创新型人才所处环境的演绎,这是北大应沉下心气向耶鲁学习借鉴的地方。(梁江涛《钱江晚报》)

1.正方:没有可比性

两个宣传片拍片的目的不同,没有可比性。北大宣传片除了承载宣传学校之外,更是一部艺术片,片中加入了历史等人文素材,旨在突出中国文人薪火相传的精神气质。而耶鲁大学宣传片旨在“招生”,风趣活泼地反映耶鲁生活学习场景。(北大宣传片拍摄者陈宇)

2.反方:北大需要更多的

“可比性”

迄今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恰恰是因为我们少了跟外国大学的“可比性”,没有比对,又哪来进步呢?北大要扬长避短,在高等教育全球化潮流中占得应有一席之地,就应该敢于跟世界一流大学“较劲”。敢于承认不足,这是北大需要的胸怀和气魄。(黄春景《深圳商报》)

风格迥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先学后教 探究式教学 同课异构

2014年12月23日,福建省基础教育万名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在霞浦一中举行,五位教师针对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进行了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的同课异构活动,五位开课教师都展示出了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体现出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和学生的互动积极,重难点突破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不同教师体现出不同风格特点。下面以张坚老师使用的“先学后教”模式和左友松老师使用的“探究教学”模式做对比,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具体表现。

表1 教师基本信息

两位教师所在学校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学生层次差别不大,同时两位教师今年均不在高一任教,均使用借班上课。

1.课前准备

1.1课程要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根据鲁科版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特点,通过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两条线进行编排,在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有机化学科学素养。

听课对象是霞浦一中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检索和整理能力,在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乙醇、乙酸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但未学习过烃的知识。

1.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体会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时以甲烷及烷烃的结构特点为例,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能够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拼装烷烃的模型,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组装有机分子的模型的实践活动,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校性,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1.3教学方法

1.3.1“先学后教”教学法

“先学后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参与,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学生先“学”(看书并检测看书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自学为主,以学定教。

其基本环节为学生课前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中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当堂巩固。

1.3.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其基本环节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或实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再进行反思和提高。

2.课堂实录

以下两位老师的上课,“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先”代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代表,学生以“学”代表。

2.1复习旧课

两位教师均使用语言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引导回忆甲烷的性质。

2.2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先:通过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在前一天晚上依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已经了解本节课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在上课开始的PPT上直接打出本节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学:已经自学完成,知道本节课需要上什么内容,不需要老师引入。

探:提出问题,甲烷的性质由什么决定?结构决定性质。制造悬念。

学:对甲烷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感到好奇,对新课充满兴趣。

2.3新知学习

先:发放检测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学情况进行作答。教师不做讲解,由学生自行处理。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后,小组内开始讨论,得出小组内的共同意见。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将本组内的意见板演到黑板上,各小组继续讨论。本部分完成“自学检测、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基本未使用PPT。

学:老师未传授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不清楚的地方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对与不对都需要自己探索,虽然不知道结论是否正确,但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协作完成。

探:教师通过精美的PPT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电子式引出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学,以及展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依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通过课堂学案表,依教材内容进行活动探究。

学: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认真预习和认真听讲的同学收获很大,不认真或课前未预习过的同学,只好顺着老师,听多少是多少,以待课后巩固。

2.4活动探究

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结果,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桌面模型进行组装,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对前一个阶段认识进行纠正。教师并未讲解,由学生自行组装。

学: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和同学间的协作,逐步消除原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教师未讲解,拼出了各种奇怪的模型。

探:实施活动探究二,进行猜想和假设,用桌面上的模型组装丁烷的结构,通过学生组装出的结构模型,讲解丁烷、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教师细致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两种类型的丁烷结构,待老师讲解后,学会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时间关系,目标比较明确,完成丁烷结构,未进行发散,以拼出其他模型。

2.5难点突破

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模型,通过实物展台和PPT,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索,提出质疑或咨询,教师一一分析和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学:通过展示和老师讲解,发现自己原先的看法正确还是错误,由于是亲自动手探究,并在未知情况下进行思索,当正确结果出现后,印象深刻,消除存在疑惑。

探: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PPT形式展示,不同结构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二氯甲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根据老师上课中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消除学生疑惑。

学:刚学完丁烷,老师又推出其他结构,用本节课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学生认真听讲,消除疑惑。

2.6当堂巩固

先:发放当堂巩固练习,本练习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有效,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提高和延伸,结束练习后,继续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最后消除完全部疑问后小结,不布置课后作业。

学:新发的练习难度加大,需要认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后,经过老师的点评,对本节课的收获很大,课后没有作业,负荷降低。

探:教师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高,以练习形式进行巩固和小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和提升。

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后作业。

3.课后反思

美国科学研究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说过:当学生面临困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时,通过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断成长,就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当他们养成探索的习惯时,他们就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容量大,光名词,如“烃”、“结构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等就达三十多个,学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了解课内知识,难度较大。

“先学后教”教学法,学生通过课前教师发放的导学案自主学习,可以将本节内容消化大部分,然后课内,教师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点拨时,激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均不急于发表意见,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使课堂呈现“思维活跃,反馈畅通、小组协作、不断创新”的局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虽然整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严密的课堂环节,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置于生动、开放、多元、探究的环境中,学生全方位得到获取知识体验的方式,以及通过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体会到探索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寻求真理、认真探索的精神,并重现历史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全体学生均能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把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化学方法,体验发现过程,锻炼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课堂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密度适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课堂讨论,老师讲授时机把握较为准确、恰当,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较好,对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学后教”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散性好,“探究性”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条理清晰,通过本节课教学,两位教师均达到了自己最初的教学设想,同时让我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需要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启发和发散。

参考文献:

[1]王安康.关于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开放性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4(8).

风格迥异范文第3篇

黄上上和海风是电视剧《别逼我结婚》,《别逼我结婚》是由李牧歌执导、朱雨辰、凌潇肃、车晓、高露等主演都市爱情剧。于2014年8月4日江西卫视首播。

讲述了以三个性格与出身完全迥异的老男孩”情感归宿、家庭生活以及事业追求为主线,从题材到人物角色都非常贴近生活却又似是而非,从而隐射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诸如逼婚、恐婚、婚外情等社会问题。

该剧以三个性格与出身完全迥异的老男孩”情感归宿、家庭生活以及事业追求为主线,从题材到人物角色都非常贴近生活,其中隐射的逼婚、恐婚、婚外情等社会敏感话题接地气”,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剧名《别逼我结婚》也喊出了众多适婚男女的心声,引发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别逼我体”大吐槽,网友脑洞大开,各种神造句”横空出世。

(来源:文章屋网 )

风格迥异范文第4篇

今年是杨露禅诞辰二百周年,从杨露禅学拳到杨式太极拳风格的形成,至今也不过一百几十年。但是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在走架、打手、风格上竟有如此大的区别,甚至格格不入,不由得令人怀疑杨式太极拳是否由陈式太极拳脱胎而出?以杨式太极拳为代表的太极拳是否真像有的“太极理论家”所说,是由陈王庭创出来的。笔者在此试图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杨式太极拳风格的形成,对陈式太极拳之所以与杨、吴、武、孙四家太极拳风格的迥异,作一粗浅的探讨和解释。笔者意在抛砖引玉,欢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共同探讨太极真谛。

其一,杨露禅曾经三下陈家沟学拳,但笔者认为陈家沟只是杨露禅学拳的地方之一,陈长兴也只是杨露禅的老师之一。然而最后形成杨式太极拳的精华部分,不是在陈家沟学的,也不是陈长兴所传,而是另有他人传授。由于杨露禅学拳、传拳、成名的年代,正是太平天国运动酝酿、兴起、失败的年代,向杨露禅传拳的人可能和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所以杨露禅不便将这位师父的名字公诸于世,而假托是在陈家沟向陈长兴学的。所以,目前陈家沟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和杨露禅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风格不同。而陈家沟陈式太极还是由于杨露禅在京城出了名才显露于世的。况且陈式拳一出世,就被当时的武术界人士评论与杨式太极拳的风格迥然不同。

其二,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是向陈长兴学了太极拳的,但陈长兴的拳是向蒋发或其他外姓老师学的,并不是陈家沟祖传炮捶之类。由于陈家沟陈氏族人对本家族的人封闭性强,既不允许向外姓人传授本家的拳术(例如“炮捶”等),又不允许本家族的人学习外边的东西,更不允许陈长兴把他向外人学的太极拳传授给本家族的人,所以陈长兴出于无奈,只好把他所学的太极拳全部传授给“外人”杨露禅。而杨露禅在京城扬名自成一派后,陈家沟人才发现陈长兴所传的太极拳如此高妙,而此时陈长兴已年老多病或已去世。陈家沟人只能把陈长兴所传太极拳的某些劲路揉进陈家沟原有炮捶等套路中,形成了陈式太极拳。所以,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风格迥然不同。

其三,杨露禅是三下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拳,但在未进京城入王府前并未形成一定的风格。有文章说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拳回到永年老家后,曾向人传拳,但不叫太极拳。后来杨露禅进京城入王府,随着环境的变化,杨露禅的功夫也在不断提高。加上当时清朝王府内高手云集,在不断地与高手们的切磋、比武的过程中,使得杨露禅的武学造诣不断升华。是在王府内不断的教拳、比武的锤炼中,形成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而陈家沟的拳还是处于原始、古朴的状态。所以,目前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风格迥然不同。

其四,武式、孙式、吴式三家太极拳均脱胎于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拳架是以杨式拳为基础的。当年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拳回到永年后,不愿意将所学全部教给武禹襄,只教其大概,只教拳架不讲拳理。而此时杨露禅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到赵堡向陈清萍学拳月余,主要是将理论部分带回。实际上还是在杨露禅所授拳架的基础上研究、深造。所以,武式太极拳从拳架上看还是有杨式拳的痕迹。孙式太极拳又是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揉进了形意、八卦的东西,因此仍脱不开杨式拳的架子。至于吴式太极拳,不管它是源于班侯的老架还是少侯的小架,更是脱胎于杨式太极拳。甚至于著名吴式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临去世还说自己练的是杨式太极拳。吴、武、孙三家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从形式上看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其五,杨露禅进入端王府后,将太极拳传与王兰亭、司新三,此时杨式的风格尚未公开形成。但此时却有武当道人不断混迹京师,司新三也因得武当道人裴远臣的点化而得犹龙派太极功夫真谛。而后孙式太极的创始人孙禄堂也曾到武当山寻根而形成孙式太极。故我们有理由推断并相信,杨式太极是在此间得到道门真传而由澄甫定型。这一看法也恰好与四川成都杨式太极传人贺洪明先生去年在《武当》12期上发表的题为《杨式太极定型前曾得道门高人指点》中的前辈口碑追忆也极相符合。

由上述几个推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杨式太极拳风格的形成,另有其历史根源,而绝不是脱胎于现在流行的陈式太极拳。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道家的哲学思想,没有从事大道修为且没有修为造诣者,绝难将道家哲学思想的精华贯穿到拳术中去。更何况一个“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的乡野村夫。

风格迥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新词;翻译风格;有道词典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30-02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上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新词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影响着世人的语言交际。探讨网络词典对这些网络新词的翻译问题,不仅有利于语言词汇的积累与规范,而且还有利于拓展翻译研究的范围,丰富相关的翻译理论。所以,在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个案对网络新词翻译实践中最为关切的焦点――翻译风格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释与说明。

一、网络新词及翻译风格

研究网络新词在英语网络词典中的翻译风格及其相关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核心概念,即网络新词和翻译风格。

(一)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术语。不同的研究者,因其研究目的与所持界定标准的不同,网络新词会有不同的含义。有研究者通过外延列举的方式,这样界定网络新词的内涵:“一是技术专用语(如磁盘、鼠标、多媒体、刻录机、攒机等);二是网络文化词语(如网络大学、键盘伙伴等等),三是聊天室用语(赛羊、7456等)。”[1]

这是对“网络新词”认可度较高的界定。但这个界定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首先,这样外延列举式术语内涵界定不严密。虽然在这段选文中,研究者对网络新词进行了归类,但是它没有客观而科学地解释出“网络新词”中的“新”的全部内涵。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交际的形式和途径也在发生着快速地变化,例如,“微信”这个词语就很难归类。再如,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些网络新词也逐渐失去了“新”的特征。对于这类词语又应该如何解释?其次,网络新词的产生虽然与网络相关,但是并不能把每一个与网络相关的词语都作为网络新词来处理。即,“新词”的“新”究竟体现在哪里?是词汇的构成形式上,还是词汇的意义里?再次,这样的界定没有解释出“网络新词”产生的方式。

根据对上述网络新词的界定及其分析,网络新词应该具有这样的内涵:所谓的“网络新词”是指因网络的普及与运用而产生的比较规范的新生词汇。这里的“新”并不指向时间意义,而是指向“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网络新词的外延包括网络专业词汇和网络流行语。它产生方式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是指因为网络的普及而产生,例如上边提到的那些专业词汇。在第二个层面上是指因为网络的运用而产生的词汇。例如,因为网络交际而产生的词语。

(二)翻译风格

翻译风格是指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和翻译价值取向等长期而综合性的表现。

对于这样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翻译风格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形成的、长期的、综合性的表现。这也就是说,翻译风格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但这种表现却体现为综合性和长期性。因为其具有综合性,所以翻译风格是译者综合翻译能力的体现;因为其具有长期性,所以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如果仅从事段短暂的翻译实践,即使译者有多么娴熟的翻译技巧,即使译者拥有与众不同的翻译策略,那也不会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因此说,考察一个译者的翻译风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翻译风格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翻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翻译目的、翻译者的审美意识、语言素养以及他对源语言的理解等诸多元素的影响。针对网络新词的翻译而言,译者翻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了译者对于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的理解。因为,任何一个词汇的翻译都要受到具体语境的影响,而对于这个特定语境的理解又要求译者准确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即网络文化。从网络新词到网络语境,从网络语境到网络文化,这才是网络新词翻译必备的思维系统,这才是其翻译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翻译风格的形成可以通过比较得出。在比较的过程中,既可以比较不同翻译者对于同一词汇的翻译结果,又可以通过翻译语言与源语言之间的对比来分析。因此,下边的论述主要结合后一种翻译实践对比进行阐释,关于这一点需要读者注意。

二、网络新词的翻译风格研究

翻译风格是一个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形成的、与众不同的翻译特点。因此,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对于网络词典而言也是如此,不同的网络词典会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所以下边结合著名网络词典“有道”进行翻译风格的分析。

(一)彼此会意

网络新词的产生要有自己原来词汇的基础。这也就是说,大多数网络新词的产生都是原有词汇的更新和运用。而无论是其更新还是运用都会体现出会意的特点。所谓“彼此的会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在第一个层面上,它是指在原来的语言中,网络新词的产生及其蕴含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构词成份进行相应的分析;在第二个层面上,对于翻译而言也是如此。译后的网络新词,不仅会体现出原来语言中的会意特征,而且也会体现出译文中的会意特点。

例如,“网民”可谓是一个网络新词了,在有道词典中对它的翻译有如下几种:Internet users 、Netizen (net citizen)、cyber citizen。第一个词汇是由“Internet”和“users”组合而成的一个合成词汇。前一个词语是“网络”的意思,后一个词汇是“用户”的意思,因此,读者可以在组合“Internet”和“users”的过程中会意整个词汇的意思,即,网民;第二个词汇的构成与第一个基本一样,只不过是把“Internet”换成了“net”,而“net”的本义也是“网”。这个词汇的构成方式与第一个有些许的差别,利用了词缀而已;第三个词汇,虽然也采用了合成构词法,但是它运用的“cyber”却与前两者有重要的差别。因为“cyber”是“计算机的”或“网络的”意思。例如在翻译“网络犯罪”的时候,在翻译“网络攻击”的时候,都是用这个词汇。

这也就是说,有道词典翻译中的“彼此会意”与汉语“网民”的翻译有着相同的思维。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很好地借鉴了英语传统语言中的某些词汇的基本意义。但是其彼此会意风格的形成却给予翻译者这样的思考: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新词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到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传播[2]。

(二)语境暗示

语境暗示风格就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语境的限制使读者理解网络新词的基本内涵。所谓的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但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并非只有句子、只有上下文才构成语言的使用环境。对于网络新词“给力”的翻译而言就是如此,通过对它的翻译,有道词典不仅更新了读者对于传统“语境”的理解,而且还使更多的读者领略到了自己的翻译风格。例如:在有道词典中,对于“给力”的翻译有以下3种:Awesome、it rocks、cool。这也就是说,当这3个词汇并列地出现于同一个词语的翻译之中时,它的读者会在它们的组成语境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进行感悟和理解。因为,第一个词汇Awesome是由“Awe”和“some”组合而成的。而对于前者“Awe”而言,它的含义是“敬畏的”之意。而这个意义则正是“给力”的效果;第二个词汇it rocks的核心意义体现在rocks上,虽然它的常用意义是“岩石”,但是rocks这个词汇在俚语里,它还有“宝石”“钻石”之意。而由“岩石”到“宝石”的质变就是汉语里“给力”一词的另一个基本含义,即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并且结果又超出了当时人们的预料之外。第三个翻译词是cool,而“cool”的基本含义就是“好”。这也正是“给力”一词的汉语意义之一。

通过上边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即,有道词典在翻译汉语“给力”一词的时候,通过Awesome、it rocks、cool组成了一个语言应用环境,虽然它们3个词语具有彼此不同的含义,但是当这些不同含义出现在同一个翻译语境之中时,却把汉语网络新词“给力”的全部意义呈现给了所有的读者。

(三)差别迥异

有道词典的网络新词翻译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差别迥异。所谓“差别迥异”是指根据彼此语言所处文化背景的不同,对网络新词通过突出彼此差异来使读者领会其核心的含义。

“菜鸟”是一个意义奇特的网络新词。即使在汉语语境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基本含义。因为它的含义不能够从这个词汇构成的语素及其含义进行会意感悟。众所周知,“菜鸟”并不是用来做菜的一种鸟,而是指“新手”之谓。而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它又衍生出了反应缓慢之意。在有道词典中对其的翻译有3个,即rookie 、 newbie、green hand。仔细地分析这3个译词,读者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即这3个词语中都没有汉语“菜鸟”词汇的构成语素。无论是“菜”,也无论是“鸟”,任何一个语素也没有体现在译词之中。特别是对于第三个译词而言,green hand更能体现出翻译中差别迥异的翻译风格。Green一词的常用意义是“绿色”,但是在此译者却选了它的“生的、嫩的、未开发”的意义来与hand合成,突出汉语“菜鸟”的“新手”之意。

再如“山寨”而言,在有道词典中对它的翻译有shanzhai、cheap copy、knock-off3种。而在汉语词汇中,“山寨”是指因为其所处地势偏僻而缺少政府的监管,后来被用来指向“盗版、克隆”之意。在有道词典中,第一个shanzhai译词是对其的直接音译。而且这种音译对于外国读者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译词而言,国内的读者又是相当陌生的。因为,它们都是“仿制”之意。“仿制”虽然与“盗版、克隆”密切相关,但毕竟两者还有差别。因此,这种差别迥异的翻译风格在增进彼此了解的同时,也丰富着各自的语言词汇系统。

总之,网络新词的翻译风格,特别是网络词典在网络新词翻译实践中形成的翻译风格更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它在传播网络新词的过程中,也在践行着翻译理论,拓展着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风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中外文化交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