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封闭式课堂教学;开放式课堂教学

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现,已成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之一。但教师对开放式课堂教学提问与反馈的把握往往是不到位的,经常出现问题。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封闭式课堂教学、准开放课堂教学与真开放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与反馈的特征与区别,澄清什么样的课堂提问和反馈才是真开放课堂教学所需要的,以期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一、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师封闭式提问,封闭式反馈

封闭式课堂教学教师提问与反馈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提出封闭式问题,学生机械作答,教师进行封闭式反馈。封闭式问题是指预设了唯一标准答案、或因步子过小而预设了唯一思考路径的问题;封闭式反馈是指仅关注标准答案的反馈,即肯定学生的标准答案或引导学生得出标准答案的反馈。例如:

在执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按照课文顺序,教师每一小节都有三五个提问。如:

师:狐狸和乌鸦是邻居,有一天狐狸在树下抬起头来看到了什么?

生:乌鸦。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狐狸看到乌鸦的嘴里衔着什么东西呢?

生:肉。

师:说得对,是一片肉。狐狸见了馋得怎么样?

生:(还是读课文中的话)馋得直流口水。[1]

在这位教师的想法中,开放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停的提问,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换为主动回答问题。这看起来确实比满堂灌提高了一大步,但由于这种提问往往预设着标准答案或只要求学生回答书本上的公共知识,学生的个人体验和个人知识并没有参与到知识的创造和建构中来,因此,学生表面上似乎受到了教师的启发,在不停回答着教师的提问,但实际上并没有讲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只是机械重复着书本上的公共知识、标准答案;同时,对于那些答案虽然唯一,但思维路径多元的问题,也由于这种分割式、小步子的提问,限制了问题的思维空间,学生稍加思考甚至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因此,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往往难有多元的思维路径,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看起来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但实际上只是被老师一问一答牵着走。这实际上复制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作为新行为主义者,尽管斯金纳比经典行为主义者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性,但从对学生的控制来说,新行为主义与经典行为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为了更好的控制学生沿着预定的路线学习,斯金纳主张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尽可能小的问题,采取小步子教学引导学生循序向前发展。这种课堂教学虽然避免了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但它是封闭的、缺乏生气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把预定的教师讲、学生听,换成了预定的教师问、学生答。在这里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却没有思维发散和探究创造的空间。至此,课堂教学由“满堂灌”转变成了“满堂问”。学生在课堂上虽有形式上的主动和积极,却缺少实质的参与和体验。这种课堂教学还是坚持经典思维方式的有序性和确定性,没有给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留下空间,而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则是课堂教学生成和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必要条件。

二、准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开放式提问,不当的反馈

准开放式课堂教学教师提问与反馈的特征是:开放式提问,不当的反馈。开放式提问是指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提问,即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多元或答案虽然唯一,但却鼓励学生通过多种路径进行思考。前者通常出现在文科教学,后者则通常运用于理科学习。面对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学生必须以自身的生活想象与生命体验做出全新的建构,而非局限在固有的程序或书本知识上。那么,开放式提问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在文科课程来看,往往是答案多元的问题,从理科课程来看则是指那些答案虽然唯一,但达到答案的路径却是多元的问题。

第二,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管问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和深刻性,但问题的空间过大,难度超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没法生成新的资源或生成资源质量较差,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捕捉,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到停滞或苍白的状态。

第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即教师所提问题不能过小,因为过小的问题一般思维路径较短,不会有多元的思考方式,因此,过于细化的问题一般不是开放式问题。

第四,教师提出的问题鼓励了学生提出问题。开放式提问不仅鼓励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时进行发散式思维,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有助于形成远比封闭式课堂教学师生线性互动更为复杂的网络状师生、生生互动。

在准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方式比封闭式有了很大进步,但教师的反馈却往往出现很多问题:或者是面对开放的问题仍然寻求唯一的答案,我们把它称为“表面型开放”课堂教学或“半开放”的课堂教学;或者是面对开放的问题,任由学生漫无边际的回答,教师却不加引导,我们把它称为“放羊式开放”课堂教学或“乱开放”的课堂教学。表面型开放课堂教学是因为教师用久已习惯的对待封闭式提问的办法来对待开放式提问;放羊式开放课堂教学是因为教师在面对开放式提问时,意识到旧的应对方式不能用了,但新的应对方式还没有形成,因此,就任由学生的信马由缰。下面我们分别来论述这两种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和反馈存在的问题。

(一)“表面型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开放式提问,封闭的反馈

“表面型开放”课堂教学教师提问与反馈的特征是: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丰富思考,调动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教师却对学生丰富的想法充耳不闻,只想听到自己预设的那个答案,对与教师预设不一样的回答一概给予否定或忽视。

“表面型开放”课堂教学是因为教师提出了开放的问题,却不会倾听学生的回答。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要求学生倾听教师,新型的课堂教学还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的同学。因此,若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和开放,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想要的那个唯一答案,“学生给教师发来了许多球,教师却只接住了其中一个,其余的球则纷纷落在地上。”[2] 35而是要学会倾听学生,接住学生发来的每一个“球”,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编织、重组,再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二)“放羊式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开放式提问,不反馈或反馈无力

“放羊式开放”课堂教学教师提问与反馈的特征是:教师提出了开放性问题,任由学生漫无边际的回答,而不加引导或反馈不力。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形成应对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教学智慧,没有能力进行引导和反馈;或者怕担“控制”课堂教学之名而不敢进行引导和反馈。使得教学开放成了乱开放,没有目的和规则的制约。例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大臣们都不敢讲真话,只有一个小孩说了真话,这时老师问大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时,有的学生起来说:“(说谎)利己不损人,何乐而不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教师还是一味的不置可否、不敢加以批评引导,致使教学就失去了引导学生向善的功能。

要破除课堂教学乱开放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两个转变。

首先,从教学观念上,要破除学生的“主体性神话”。传统的教学虽然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控制着课堂,但新的教学也不是教师围绕着学生转,学生控制着课堂,而是相互依赖、相互锁定的主体间性关系。[3] 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改革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就必须隐而不显。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只是一味的顺应。但学生只是未成熟的主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学是学生主动建构与教师价值引导相统一的过程。过分关注有序的课堂教学会成为机械僵死的教学,但完全无序的课堂教学将会乱成一锅粥,失去教学目的和方向。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时,也要关注对学生的引导和规约,“subjectivity”一词,既有主体性,也有服从的意思,所以,要辩证地看待主体性问题。在教师不加引导的背后,与其说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如说是教师的不负责任。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所说,“‘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这些美丽词藻的背后,隐藏着教师无责任心的一面,要说这是一种欺骗也不为过。”[2] 125

其次,从课堂教学能力上,教师要养成应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智慧。许多教师只具有应对封闭式课堂教学的能力,而在面对开放式课堂教学时,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引导才好,因此,只好任由学生的随意发展,致使课堂教学由僵化式课堂转化为“放羊式课堂”。因此,教师要想很好的驾驭生成性课堂教学,就必须养成捕捉教学信息,并加以编织、重组的习惯和能力。

三、真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开放式提问,恰当的反馈

从教师提问与反馈的角度看,封闭式课堂教学与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封闭式问题还是开放式问题;准开放式课堂教学与真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否恰当。由于开放式提问的特征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下面就主要探讨真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反馈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师对新资源具有敏感性。真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反馈的特征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生成的新资源具有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具体个人,关注、倾听和研究学生,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颖的、有价值的资源,或把其作为新的问题还给学生解决,以促进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例如《灰雀》一课的教学案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而又深刻的问题,教师没有忽视或喝斥学生,而是及时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课题要叫《灰雀》?

师:呀!你的问题太令我惊喜了,是啊,题目为什么要叫“灰雀”?可以用别的题目代替吗?

生:诚实的孩子。

生:列宁和男孩。

师:行啊,听起来都不错,能不能说出各自的理由,让大家评评用哪个题目最好。

生:课文是写小男孩怎样改正错误,成为诚实的孩子,所以我认为可以用“诚实的孩子”做题目。

生:我觉得课文中列宁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题目应该叫“列宁和男孩”。

师:哟,说得都有根有据的,那我们是否把题目改过来?

(学生自发地讨论起来)

生:我觉得还是用“灰雀”做课题好。因为课文就是围绕灰雀来写的。从这件事情来表现列宁爱灰雀,更爱孩子,孩子是个知错就改的诚实的孩子。

师:说得真好,作者正是以灰雀作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颂歌……[4]

第二,能够编织学生的回答,从而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表面型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反馈的特点是教师不会倾听学生,只关注学生的丰富多样的回答中自己想要的那个答案,而对其余的答案则忽略不计;而“放羊式开放”课堂教学教师反馈的特点则是教师针对学生丰富多样的回答一律不加点拨,任由其随意发展,即学生发过来了很多球,教师全都没有接。这种课堂虽然很活跃,就像一个七彩斑斓的万花筒一样充满着思维的火花,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编织,在光怪陆离中迷失了课堂教学的方向。而在真正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会倾听学生,接住了学生发过来的球,而且对这些球加以编织,使之形成一个由学生发过来的球所形成的晶体结构。例如《灰雀》一课的教学片断教师的反馈就很好的编织、提升了学生的回答:

师:……男孩为什么要抓走灰雀,后来又为什么放走灰雀呢?你认为他和列宁比起来,谁更爱灰雀?(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生:男孩抓走灰雀是因为他喜欢灰雀,想把它抓回去饲养,后来他认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又把灰雀放回来。

生:男孩和列宁是都爱灰雀,但男孩却让灰雀失去了自由,而列宁却喜欢让灰雀在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生活。

师:对呀,所以说男孩对灰雀的爱是自私的,而列宁对灰雀的爱却是无私的,他还用这种爱感染和教育了小男孩,使他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让我们合作分角色朗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再一次体味他们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老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编织和提升)[4]

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够追问。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的反馈主要是评价学生回答的正误,缺少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追问。真开放课堂教学中不仅有教师提问,还有学生提问;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回答,还会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追问,从而形成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有机网络。例如《灰雀》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到了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以后,这里的提问与反馈就体现了上面的要求:

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一步步地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这时男孩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开放式提问)

生:老师,我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可以看出灰雀是被男孩抓走的。如果他没有抓走灰雀,那他怎么知道灰雀还活着?(学生的回答不仅有根有据,而且运用自己的个人体验来理解课文)

师:体会得好!那么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什么?(教师追问)

生:还可以看出男孩决心放走灰雀。

生:老师,我还看出列宁很爱这个男孩。

师:你真了不起,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教师追问)

生:我从列宁的话中体会出,他也一定看出是男孩抓走了灰雀,但怕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没有批评他。而是用语言去感动他。我来读读这句话……[4]

总之,在真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能提出开放式问题,而且还具有应对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教学智慧,对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恰当点拨、梳理和提炼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流对话、相互交融、共同推进的过程。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一贯.对课堂生命活力的诗情追寻[DB/OL].[2005-09-27].xxyw.com/bbs/dispbbs.asp?boardid=66&id=16279.

[2]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多样性 素质

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我曾经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一、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

三、“读、思、议、导”结合法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2、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1、相机而动,巧引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实时而为,妙点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创设轻松活跃的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相机而动,巧引导。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人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2、实时而为,妙点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教学《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

灰雀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争论,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推进他们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凸显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缎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1.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的条件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①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②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③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④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2.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有位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的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通过教师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阅读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勇于创新。学了张继的《枫桥夜泊》,有的学生对第一句提出疑问:“月落”、“霜满天”已是深夜,怎么会有“乌啼”?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3.指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

争论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

首先要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晏子使楚》一课,晏子出使楚国,连续碰到三大难题,但他运用自己的创造智慧,进行了超凡脱俗的创造性争辩,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在一位教师的教学中,晏子的争辩没有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把学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发思考,引导争论。开课后,这位教师问一位学生:“你个子不高,因此而引来过什么麻烦吗?”“没有!”学生答。老师话锋一转,说:“曾经有个人,就因为个子矮,惹来了麻烦。”“事情是这样的。”老师继续说,“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国派身材矮小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得知,特意作了布置。晏子到来,见城门紧闭,传者让晏子从城门旁边新开的洞口钻进去。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办呢?请思考5分钟,然后发表你的见解。”这样,把学生放在晏子所处的环境,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深读课文的兴趣。这样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