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1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

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 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 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 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 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沟通 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受众是正处于充满着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小学生,这使得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激发学生的灵气与创造力。“将课堂让位于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逐渐在教学效果的评价中占据主流位置,也成为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源泉。教师应借助于各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得认知上的提升,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一言堂”、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特点,而对于学生的接受兴趣则考虑较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水平。本文从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角度着手,列举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例,来强调观察、体验、沟通等方式在推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

一、在激趣引入下,师生互动从体验中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恰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闪光点”。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于提问的形式,充分地发掘小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让小学生在课堂中碰撞、接触,使得小学生从提问中获得启发,思维进一步得到活跃,就会使师生互动变得有意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麻烦事。本来花费了很多心血准备好的东西会突然遭到破坏,让我们感到很伤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有一个小女孩遇到了麻烦事。她是谁呢?

(课件出示:一个小女孩说:“你们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礼貌,我们也一起向她问好吧:“玲玲,你好!”

(正音“玲”指导读轻声,生字卡)

看看玲会写了吗?(课件出示“玲”字)

你认识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吗?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听起来悦耳动听。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生:形声字、换偏旁,王字加令……)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质疑)

师:同学们的想法这么多呀,那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读课文好吗?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第116页,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画下来,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课文的生字会念了吗?小老师带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会认读了课文的生字。没有了拼音你还会读吗?小组学习,自认生字卡。在小组里找出难读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对方。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男女同学读,开火车读。把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把生字词放在课文里读,看谁能读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问得仔细些。

(整体感知,解答前面同学提的问题。老师总结:玲玲为了参加评奖,画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画了一条小狗,并获得了奖。)过渡:你们想看看玲玲的画吗?玲玲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她说我们做对了,才可以欣赏她的画,咱们一起来看看。[1]

在课堂教学中,该老师采取将记忆性问题与说明性问题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直观理解的情况下学习到了知识,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学习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学习的兴趣也获得了提高。

二、在场景模拟下,师生互动从感知中升华

由于小学生具有喜爱直观、生动事物和抽象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应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场景模拟,包括使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以使小学语文课教学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增强小学语文课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以加强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互动。

小学语文课文《爬山虎的脚》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利用脚爬行的,启发人们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是重点。教师如何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则是难点。老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电脑上通过动手操作,找准生长点的环节,再借助于提问的方式,既使学生通过训练牢固掌握,深化了对教材的认识,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探究的兴趣。[2]

片断一: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视频画面:刚长出来的叶子长大了的叶子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注意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几个词语体会。

视频画面:“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一句的画面及意境,配乐让学生欣赏感受。

师: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印象与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爱。

师:那么就请大家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片断二: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师: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壁,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发言,学生读出相关句子。

粗大的茎上有爬山虎的叶柄和叶片的静止画面。

师: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儿呢?请一位同学上来用鼠标点按出来。

生1用鼠标点按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电脑出现提示语:“错了,再试一次!”

师:仔细读读课文中写爬山虎脚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读句子,思考)

生2用鼠标点按长叶柄的反面。该位置出现爬山虎的脚有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末端成圆盘的动画。同时出现语音提示:“对了,你真聪明!”

(让学生齐读这段文字,并试着用简笔画画出爬山虎脚的生长情况。)

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引导,知识面得到了提高。教师将提问整合到多媒体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实际体验下,师生互动从理解中提高

实际体验是小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基础,是产生思想火花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性的认识,则会有助于加深理解,且印象深刻。

下面以小学语文H老师讲授的两次公开课为例,谈谈在场景模拟中如何加强话语沟通与师生互动这一问题。

在《曹冲称象》公开课中,H老师根据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赶象上船、划线―赶象下船、装石―称石,让学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曹冲称象更好的办法呢?写出实验方案。场景模拟中,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称象办法:用曹营中的士兵代替石头,士兵直接站到船上去,直到船沉到做记号的地方为止,再称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记号处,算算一共倒了几桶水,称一称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3]这堂公开课教学,师生话语融合,互动效果非常好。

在《只有一个地球》公开课中,H老师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叶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因为不了解电脑知识、地球的形成起源而踊跃向老师提问,从而提高了师生互动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成效。[4]

小学语文教学中场景的模拟,其目的是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借助于现代多媒体,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思维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H老师在教学中的场景模拟做到了这一点,师生之间话语融合有效地促进了互动。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既充满着难度与不可预测性,但正因为如此,又存在着丰富的创造性与无限可能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观察、体验、提问等方式,来提高课堂沟通的有效性,使得师生互动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来运行,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梁俐萍.让作业设计鲜活起来――新理念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J].苏州教育,2008,(11).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激趣 促思 共鸣 扩容

随着教育的发展,电教手段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多媒体资源的推动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设计好灯片,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形象导入,激情引趣。上课开始,就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观,从而激发热爱之情。如教学《桂林山水》,先播放一段漓江两岸迷人风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之山“奇、秀、险”,漓江之水“净、清、绿”,亲身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奇特,从而不得不由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加之课文的生动描写,学生读背课文,积累语言的愿望也加强了。

2.设置疑问,引人入胜。设置疑问,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之情。如教学《黄山奇石》,我问:“同学们,你们游过黄山吗?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一游。”接着就让学生观看黄山视频,随着视频提示学生主要景观,最后告知学生:黄山景观很多,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其中“奇松、怪石、温泉、云海”是闻名世界的四大景观,称为黄山四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山奇石》讲的就是其中一处景观。黄山“奇”石,它奇在哪呢?请看课文。

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

1.在灯片中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能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学习,尽快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学《万年牢》,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课文围绕着“万年牢”写了父亲的哪三件事?(2)这三件事有什么联系?(3)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吗?这样,带者问题学课文,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好多了,省时又省力。

2.化抽象为具体,化无行为有行,花静为动,突破教学难点。如教学《爬山虎》一课,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缺少感性认识,特别对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墙时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一无所知。这时及时出示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学生很快就认识了爬山虎,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欣赏了满墙绿叶在风中吹动时泛起层层涟漪的动态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将爬山虎的脚在“爬”时的形状及动作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一段视频,胜似千言万语的解说。

三、促进情感共鸣

人的认识和行动刺激着人的情感。学生融入情境,与作品中的形象息息相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需求,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例如,实习教师俞红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在学生明确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人帮助过你,为你作出过贡献,他是怎样帮助你的?你准备怎样回报别人,回报社会?在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之后。教师小节,播放音乐《感恩的心》,学生陶醉在音乐声中,沉浸在感恩之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情感得到升华,终生难忘。

四、增加教学容量,扩大知识面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4篇

( 2 )“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 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之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詹天佑》)根据文字叙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分别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及开凿隧道的简明示意图。

细细比较、口味上面两道题,有三个显著特点值得借鉴。

其一,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导向性。

“对学生的评估,要有得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的发展”。两道题正是基于上述目的,以新大纲和课本所确定的要求为内容,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爬山虎的脚》课题点出了重点,“预习”“思考 . 练习”都要求仔细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詹天佑》一课着重讲了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开凿隧道”等几处关键工程的施工情况,表现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干,突出了他“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大纲重新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不约而同地新增了“画爬山虎的脚”和“画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示意图”的练习题。编者的意图达成度如何,教学中如何改进和完善,考查一下学生画得怎样便一目了然了。

其二,重视语言感悟,注意思考性。

“阅读分析”的考查重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上述两道题虽然是笔试题,但是一改以往机械记忆式的文字叙述和猜谜式的选填 ABC ,要求学生“画”出答案来,不过,若不认真默读,用心思考,就不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就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就不能把答案“画”正确。

题( 1 )所引的 4 句话,依次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忽略哪一个细节都会出错。题( 2 )所引的 4 句话采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两个隧道不同的施工方法,因为居庸关“高”,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因为八达岭“长”,所以采用的方法是“中部凿井法”。山势的不同特点和开凿的不同方向都要正确地“画”出来,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不行的。

其三,体现学科沟通,注意综合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意义上看,两道试题不失为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有益尝试。“画”答案的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又使学生意识到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提高给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除了共同涉及的美术学科以外,题( 1 )还沟通了“语文”与“自然”的联系,通过画爬山虎这种植物加深了对“茎”“叶”“叶柄”这些植物学名词和知识的理解;题( 2 )则把“语文”和“地理”,乃至建筑学的一些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山势”“隧道”“凿井”这些不容易的词读读、想想、画画就明白了。 【案例】

课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满池的荷花千姿百态,生机蓬勃,在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形态之美。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

生:我看到荷花很美丽,真想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飞到荷花池中。

生:荷花太美了,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

……

师:课文哪一段具体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答第2自然段)

(出示段,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抓住“挨挨挤挤”读懂了荷叶很多。

生:明明是写荷花,为什么还要写荷叶呢?

生:荷花在绿叶衬托下会显得更美。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荷花的形态很多很美。

师:荷花那么美,你能读出它的美来吗?

生:我还会加上动作呢。(生一边读一边加动作,非常生动、形象)

生:老师,“冒”可以换成“伸”吗?

师:你真会读书。你们说说“冒” 换成“伸”,好不好?

生:“伸”的意思是舒展开;“冒”是向外透,往上升。我觉得在这里用“伸”不够恰当。

生:我觉得用“冒”字好。因为“冒”写出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师:荷花如此娇艳动人,你想用什么方法再次感受荷花的美呢?

生:我想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我想配着音乐美美地朗读。

……

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课堂有效性备课授课拓展

如何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这是我在蓝塘小学任教以来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所任教的蓝塘小学,每班几乎有75%学生是外来工子女,这些外来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都与我们当地孩子有着巨大的差别,以往的教育方式在这群孩子身上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们问题凸显为这四方面:一是基础差。这校外来工子女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学前教学,给了小学老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负担,这些孩子也学得非常吃力。二是课余学习时间少。由于外来工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普片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养家,根本没有时间监督孩子们的学习,而且文化水平低,毫无能力对孩子们进行辅导,孩子放学后完全是放任自由。三是阅读面窄,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这样群体的孩子,他们都没什么机会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偶有一两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藏书已是很了不起的事。四是学习意识不明确,积极性差。

以上的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外来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远不如当地城区的孩子,那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对他们家庭的情况,作为老师的我们是没能力改变的,但在课堂上的这些孩子,我们是有办法掌控的。对于这些小孩来说,学校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场所,所以课堂上的效率显得尤其重要。那如何在课堂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呢?我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几点教学心得。

一、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备课,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便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想要有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成功有效的备课,对于像我校的学生而言,老师备课时对资源调配是否合理充分显得尤其重要。像老一套只根据《教师教学用书》配上教案在书中点划勾勒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这些外来工子女学生,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原本就窄,要是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单单照本宣科,那他们的视野就得不到开拓。那如何在授课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呢?多媒体的普及运用,为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我在备《富饶的细沙群岛》一课时,我通过制作课件进行备课,备课的重点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与“富饶”,我的学生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甚至大海都没接触过,要是单靠文字的表述,孩子们是很难真正领略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我出示了大量能体现西沙群岛美丽富饶图片,并配上相关的视频,让孩子们用眼睛与耳朵直接去感受。当我用多媒体平台把这些图片与视频播放给他们看时,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发出“哇!”、“真美!”、“好漂亮啊!”等感叹,这样一来,不用老师再说什么,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就已经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我还运用多媒体对我国其它岛屿作了简单的介绍,这样就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由于多媒体在课堂是运用,把文字抽象的描述转化为直观体会,这样不单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物质资源缺乏的外来工子女学生来说,他们比别的孩子更为渴望能从老师那得到知识的拓展,教师运用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备课不仅满足了这些孩子的需求,还为课堂效率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高质量地利用授课40分钟,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要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课堂几乎是外来工子女学习时间的全部,课堂质量的保证即意味着他们学习效果的保证。

1.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知识达到量的积累

现有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充分尝试历经困难之后获取到的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所获得知识,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因他们获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推导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达到资源有效地共享,知识量适度扩展的目的。

例如教《桂花雨》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探究精神,让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后,小组讨论,根据课文提出自己不能决绝的问题,小组内消化,小组成员不能解答者再在班中提出。我设了个“最会发问”奖,奖励大家一致认为提出最具价值问题的那位同学,我还设了个“最佳解答员”奖,表扬那位最能解答问题的人,我最后设了个“最佳合作小组”奖,奖励本节课合作得最好的小组。我事先把奖项与奖品告诉大家,激励起孩子们我热情,这样,整一节课不单高效地完成了这课书的教学任务,还调动起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一节课下来都是有学生自己主导完成,教师仅仅需要把握时间而已。外来工子女质朴纯真,他们极其珍惜老师每一次表扬,每一份肯定,在这节课中我备的奖品并不珍贵,但却令他们欣喜如狂,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他们不但在这节课中学到了要学的知识,还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2.因“地”施教,拓展课堂空间,知识落到实处

蓝塘小学因地域问题,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城区学校,但也有着城区不能媲美的地方优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座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之内,在标准意义上的课堂之外,还有一种天然形成的“大课堂”――大自然。自然和社会都是一部巨大的“无字之书”是语文教育最好的教材,运用得当会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惊喜。例如在上《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时候,我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直接面对一大墙的爬山虎,从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叫做《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到好好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好吗?”

生(齐声回答):“好”

师:“那现在你们就细细去观察一下爬山虎,特别是它的脚,然后告诉老师你的观察所得”。

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来报告自己的发现。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红色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都往下长的”

生3:“爬山虎的脚长的像个小毛球”

生4:“爬山虎的脚贴在墙上贴得可紧了”

……

这样教《爬山虎的脚》不仅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有效性基于它的实效性,实境学习就是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实际效果,亲近自然因地施教,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实际生活,通过标准课堂之外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地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认知能力。

3.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大多数老师最为头疼的难点,那对外底子薄,积累少的外来工子女而言就更是难中之难了,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应对?我们在基础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要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要让他认识词句的修饰作用,要想他们能认识词句,他们必须要学会这些词句,要学会这些词句,就必须要学会如何拼音,如果再往下细分的话,拼音之中又有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经常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三年级的写作课上,我采取了一下方法:(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写作文,写作文对大家来说难不难啊?

生(齐声地):难。

师:是的,写作文很难,但是写作文也有方法的。农民伯伯原来用肩膀扛面粉发现又重又累,所以他们就开动脑筋发明了推车,有了推车就发现再多的粮食也能轻松地运完。写作文也要有方法,也要开动脑筋,让难写的作文变得轻松有趣。大家要不要学一学啊?

生(齐声地):要。

师:好,我们仔细读一读屏幕上的两篇作文,然后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大家都认真地开始读屏幕上的作文。老师让学生依次说自己的想法。

生1:这篇文章的语句很优美。

师:对,语句优美,你们知道这些语句是从那里学的吗?

生1(摇头):不知道。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好呢?

生2: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读起来很流畅。

师:对,但是为什么流畅呢?我们先放一放,再听下一位同学的看法。

生3:老师这篇作文中写到了“旋转木马”可我们从来都没发现过。

师:恩,很好,这种旋转木马只有在城市的公园里才能看见。

……

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好作文究竟好在哪,最后老师作总结:①好的作文都是语句优美的,而这些词句都来自于书本,教学生要善于记录,还要多读多练。②好作文读起来都是很流畅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好,教学生抓好开头与结尾。③要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不是他们没有题材,而是不会组织词语,不懂布局谋篇,我从两篇范文入手,指出写作文的关键所在,从刚入手学写作文就要掌握好写作的方法,这样就铺顺了他们以后写作的路。

三、结合地方资源,课后拓展,巩固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学校位于蓝塘村内,学生都居住在村子里,离校近,放学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20分钟,这20分钟的就是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时间。我常组织他们在小学的图书室内进行,或小组通读一本书,谈谈读后感受;或记录书中的好词佳句;或找到与当天所学相关的资料阅读等。课后的延伸起到了知识延续加温的作用,是课堂有效性落实的一个好保证。

外来工是目前很多城市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子女教育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针对他们的特殊性,找出一套保证他们学习成效的办法,不仅是作为老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更是教师作为这个社会成员该尽的责任。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力求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罗丹语《实验・探索・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卷。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月

相关期刊更多

厦门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委宣传部

老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