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范文第1篇

一、 活动目的

在这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的活动体验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呆一。而经典怀旧的小游戏,往往有着无穷的快乐源泉。结合我校“有情有趣,博学雅致”的志趣儿童明德课程内容,尊重儿童爱玩的天性,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开展了“情趣童玩”项目,各班级制定了特色童玩,让学生感受童玩的乐趣和魅力,力求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们将开展首次童玩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欢乐的游乐世界,以有趣丰富的游戏体验为学生带来欢乐,让学生享受欢乐的童玩之趣,让教师与家长重温久违的童年时光,让传统童玩焕发新生机,唤起钟小教师、学生、家长对“童玩”这一传统特色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二、 活动主题:

玩转童年·童趣玩心

三、 参与人员:

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四、 活动阶段:

(一) 前期准备:3月份

1.学生层面:寒假社会实践中继续练习班级特色童玩项目,做到熟练玩,并能有所创新。向父母等长辈请教其他童玩游戏,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有所掌握,做好记录。

2.教师层面:细化原有的班级特色童玩项目,使之更有操作性,并能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童玩游戏。

3.学校层面:归化童玩游戏区域,安排童玩节的有关内容。

(二)启动仪式:4月初

1.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向全校师生发出童玩节倡议,校长宣布童玩节开幕。德育处宣读有关活动要求。(横幅负责:杨晓磊)

2. 吉祥物:面向全体学生征集“玩转童年·童趣玩心”童玩节的吉祥物,由各班美术老师指导,每放选出2幅作品参与评选,要切合童玩节童趣、童心、儿童游戏的主题,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能体现儿童的活泼与可爱。xx校区上交方彩燕;段墅校区上交吴黛燕。截止日期:4月21日。

3.海报:以班级为单位,手绘海报,要求原创,主题突出,色彩、构图能体现“玩转童年·童趣玩心”童玩节主题。各班1张,信息组教师拍照存档,打印后宣传橱窗展示,班主任保存好,闭幕式入场时原稿展示。xx校区上交黄秋英;段墅校区上交王玉萍。截止日期:4月21日。

(三)活动进行:3-5月份

本次童玩节持续时间较长,我们的活动安排在各个月份之中,贯穿整个学期。

1. 段墅校区“绳趣”。具体见王玉萍老师的《“绳趣”》的活动方案。

2. xx校区“莲湘乐”。具体见张辰老师的《“莲湘乐”》的活动方案。

3. “文趣”。结合阅读节,讲故事等活动,具体见黄秋英老师的《“文趣”》的活动方案。

4. “鸢趣”。具体见陆忠杰老师的《放风筝比赛》的活动方案。

5. “野趣”。学生春季社会踏青活动。

6. “赛趣”,每月小型体育比赛。拔河、篮球、趣味接力赛跑,具体见体育组的活动方案。

7.“香袋趣”。 走近传统文化,做香袋活动,具体见吴黛燕老师的《做香袋》的活动

(四)闭幕展示:6月1日

1.上午,文艺演出

(1)以班级为单位,每班以队列形式出场,结合阅读节,以班级阅读的内容为主题,形式可以是电影对白、情景剧、课本剧等(由于音响原因,建议让学生当场在后面配音),表演的学生服装要符合角色,建议利用家长资源,经过司令台前进行班级展示,时间控制在2-3分钟。各班班主任负责。

(2)大海报做好宣传,可以使用首具。

(3)文艺演出。

xx校区:1.莲湘表演(屠斌斌负责);2.情景剧演出(张辰负责)

段墅校区:1.情景剧表演(绳趣)(王玉萍负责);2.乐器连奏(王晓燕负责)

2.下午,全校游园活动

(1)12:00~13:30以年段为划分界线,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五六年级为一组,每班申报一个项目,年段之间不重复,制定好评分标准,安排好工作人员。

xx校区:一二年级负责:吕晶洁;三四年级负责:任云芳;五六年级负责:曹萍;

段墅校区:一二年级负责:陈佳丽;三四年级负责:戈俊玉;五六年级负责:叶林峰;

以上老师与4月24日前收好各年段的,并整理好一起发给赵金燕老师。

(2)13:30~14:00操场上安排校级体验项目,已完成年段体验的学生可以到操场上游园。(如果下雨,这段时间各班在教室庆祝)

(3)14:00,全校集中操场,校长总结童玩节活动,并宣布首届童玩节结束。全校回教室,自由安排。

五、 活动保障:

1.6月1日,闭幕式的背景由杨晓磊老师负责。彩旗由范其观老师负责。

2.游园活动时的游园券由文印室负责,奖品由总务处负责。、

3.各个活动的信息报道由活动方案制定人负责撰写。

4.音响、话筒由黄秋英老师、宣丹萍老师负责。

5.文艺节目由各班主任、负责人负责。

6.闭幕式入场及全校体验式游园有体育组负责。

童趣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信息档案;爱心;因材施教;营造氛围

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5000万。他们中年龄大一点的自己照顾自己,年龄小一点的由爷爷、奶奶照顾。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下面,我就以一个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教育和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

一、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

留守儿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心理问题严重,思想品质不良,学习成绩差,安全隐患多,是学校教育的难点。因此,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包括思想状况、性格特点、学习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2)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的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联系电话等;(3)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所采取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4)教育管理的成效及变化。班主任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变化,认真填写《信息档案》。

二、用爱心去感动和教育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他们在思想、学习、心理方面存在孤独感、自卑感,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和帮助。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留守儿童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为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我们要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在校如家的温暖。曾有一个男孩,他自卑感很强,平时不说话,上课不听讲,作业也不交,我行我素。经我详细了解,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母亲病逝了,父亲在外打工,由爷爷照看他。我决定给他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如,平时跟他聊聊天,上课寻找机会让他发言,下课给他耐心辅导讲解,并及时发现他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还送给他一些学习用品。一学期过后,他进步很大。他在周记中写道,我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老师,并且要听我的话,好好学习。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三、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我们要对留守儿童根据性格特点进行分类。对于“自满”“狂妄性”的孩子要采用压制的方法,适当地打击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的发展就会走向反面。对于“自卑”“孤僻型”的孩子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加大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正确大胆地面对周围的一切。总之,要对不同性格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教育。

四、开展多种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童趣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儿童化;童趣

首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这是多么地切合儿童的心理和口味。“玩”是儿童的天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正是顺应了儿童的这种天性。

现以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泥笔筒》一课的学习为例,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呵护童趣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稳定阶段,可塑性极大。“童心未泯”,孩子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同时,也在用心揣摩,表达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泥笔筒》一课的导入时,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并没有在课前将材料下发,而是让学生先来摸一摸,玩一玩,然后说说是什么感觉?“软软的”“重重的”“黏黏的”……孩子们充满孩子气的回答里童心尽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想办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心。又如六年级《心锁环》一课,以魔术导入,吸引孩子的好奇心,以玩贯穿,步步引领孩子去探究组成结构、制作技巧,寻找套解奥秘,直至熟练玩耍,进行创意评价,孩子乐此不疲,情趣盎然,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审美意识,维护孩子的“我口说我手,我手做我想”的美好心理。

“人只有喜欢了,投入了,才会释放巨大的潜能,产生无穷的动力,创造非凡的价值。”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呵护孩子的童心,创设有利于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情境,孩子才能积极愉悦地经历体验,享受成功的幸福。

二、方案设计——激发童趣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力以赴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激发童趣在劳技教学中显得多么重要。这种兴趣应该是持续的、延展的,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应该是内涵的、创造的,是不可估量的。

在《泥笔筒》的制作方案设计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的笔筒是什么样的?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利用课件让学生见识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笔筒,猜想设计者为什么这样设计,从而使学生对技术的新奇和多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对笔筒结构的探讨,引发学生对笔筒产生联想。最后是交流各自的方案:你是怎么设计的?听了同学的设想,你觉得可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学生的考虑问题更全面了。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很自然地明白了要“做什么”和“怎么做”。

三、实践探究——丰富童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实践是技术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制作过程,将方案和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作品,从而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从而可以不断完善、修正方案。通过“尝试一修正一再实践”,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体验、感悟技术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学生将方案转化为作品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或工艺设计,让学生明白泥笔筒的制作方法和工具使用方法。将制作前友情提示的内容同样编出朗朗上口的歌谣:“安全第一要牢记,合作互助要心细。滚压泥片用力均,切割泥片要整齐,捏合连接要到位,完成作品有耐心。”引导学生读提示的时候可以配上动作,操作的时候配上音乐节奏,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在学生尝试中,教师认真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创新,协助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动手实践,为确定下一步教学方向掌握第一手材料。

四、展示交流——分享童趣

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设计,所有设计都可以改进。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和同学们分享实践的成果,体会学习心得,进行思维碰撞,激起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自信,我们在劳技学习中安排了展示交流活动,通过展示交流来引导学生进行优化。优化的内容可以是对工艺技术的改进和组合,可以是作品材料的合理选择,也可以是作品的造型和色彩。作品制作成功后,对外观加以润色也是现代设计的新理念。

在泥笔筒制作完成后,首先由各小组选拔产生比较优秀的作品,再让学生用投笔的方式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装饰奖、最佳合作奖;请完成得比较快的小组交流一下经验,请制作慢的小组说说遇到的问题,同学们在反思、交流和自我剖析中得到提高,思考问题更加成熟了。而学生根据其他小组的介绍,有的得到了启发,还有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更好的建议,课堂充满了思维碰撞、和谐融洽的活跃气氛。

此环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汇报制作创意及作品的特点(自我欣赏)、同学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互相学习)和教师小结(点拨提高)等三个过程,学生也在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朋友、更收获了快乐。

一年多来,我努力践行新课程,探究适合儿童口味的劳技教学,在整体设计上将以往的“模仿操作”构建成“设计制作”,其教学基本框架是:情境创设——方案设计——实践探究——展示交流。可喜的是,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设计制作的作品在造型的构思、色彩的搭配、功能的多样等方面都有令人惊奇的创新。

童趣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开明国语课本 反思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开明国语课本》是中国教育制度发生根本变革以后使用比较广泛的三套小学国文教材之一。该书由叶圣陶亲自编写,丰子恺书写并配图,于1932年首次出版,先后印行40余版次。这套78年前的老课本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图书销售网站上更是跻身热销图书行列。

1 《开明国语课本》为什么受欢迎?

从1932年至2010年,一套距今近80年的课本缘何如此受欢迎呢?笔者在反复阅读此书并查阅相关资料后,现将《开明国语课本》受欢迎的原因归纳如下:

1.1 意象优美

《开明国语课本》中选择的文章大多是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如《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你也锄我也锄》、《窗外雪花飞满天》等,这些课文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既有四季风光,又有农人的艰辛劳动。课本中丰富的取材,活泼的问题,规范的语言,精美的插图和新颖的编排贴近儿童生活,很容易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一些意象优美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1.2 贴近生活

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趣闻、历史传说和儿童歌谣,好多课文都是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符合儿童阅读口味的妙文佳作。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中的东西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事,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便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中也可以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1.3 探究精神的培养

书中从头至尾洋溢着开放的探究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以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比如第十八课《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的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它以儿童的视角的视角来观察,表现的是儿童的心理,用的是儿童的口吻,语言生动活泼,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和太阳对话。课文写出了儿童最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和今天推行的“标准答案”相比,《开明国语课本》更注重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

2 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与《开明国语课本》相较之下,现行教材多以成人的视角来揣测儿童,以成人世界的规则来打压约束,课文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既无生动也乏活泼。

2.1 事实的缺失

课本中有些文章的内容不真实,有些是为了达到说教的目的编造事实。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中都有爱迪生用智慧救母亲的描写,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编造出来的谎言。还有一类课文,难以肯定其描述的是否属实,但因其描写的拙劣,破绽百出,很难让人信服。再者,现行教材中母爱和母亲的形象过于理想化,很难见到真实生活中的母亲。在人教版《日记两则》、《看电视》和北师大版《流动的画》、《妈妈的爱》中,母亲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辑。此等母亲形象,难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2 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虽然对标准答案的抨击一直不断,但标准答案在教学中的地仍然不可撼动。标准答案给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一旦被确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机制就立即被激活了。标准答案的权威使中国的教育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概(下转第16页)(上接第9页)括,即“1+1=2”。等号左边是权威,是已经安排好的一切;等号右边是惟一的答案。当我们的教育穷的只剩下标准答案,儿童的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2.3 教材中儿童视角的缺失

就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来看,大部分课文都重在说教,缺乏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文章。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里的《汉语拼音儿歌》,字里行间充满了说教和禁止:“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再比如北师大版《流动的画》中:“哦,妈妈,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孩子还不明白“爱”和“祖国”的概念,又怎能做到“爱祖国”呢?教材中那些缺乏儿童视角的作品,往往成人读来都觉得索然无味,又怎能奢望孩子们喜欢呢?

3 《开明国语课本》对教材内容选择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选择现行教材的内容时,可以借鉴《开明国语课本》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3.1 教材内容要真实,贴近生活

首先,教材要真实,以情动人,编造出来的课文是不能感动儿童的。古人说,书犹药也。教材是儿童的必用药,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拿假药来毒害儿童。要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真实的故事,真情和真实是教材最好的亮点。其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会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的内容是对生活的拓展和迁移,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3.2 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摒弃教材中的标准答案,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给儿童以选择的自由,把“1+1=2”变成“1+1=?”不再约束儿童的想象力,引导儿童去发现和探索。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习惯于接受和传授定理,久而久之遗忘了去探索新的规律。我们一直在总结身后,却不会去放眼眼前。封闭式的教材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注定要被淘汰。

童趣教案范文第5篇

下面就我园在开展闽南童谣课题研究时,三个不同年级组不同的课题采取不同的教研形式而形成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图谱在闽南童谣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案例一:闽南童谣《捉老鼠》(小班)——同课异构

不同老师活动设计主要环节:

教师甲:

1.出示教学挂图,一幅是老鼠钻洞的场景,一幅是猫捉老鼠的场景。

2.提问图中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小动物在干什么?

3.老师引出童谣的名字,进行示范朗读童谣,带领小朋友学念童谣。

4.以拍手念、轮流念的形式让幼儿巩固朗读童谣。

教师乙:

1.以动画片《黑猫警长》的故事剪辑片段,让幼儿形象直观地了解童谣内容,为帮助幼儿较快地理解、学会童谣,起到铺垫的作用。通过回放录像片段,引起幼儿的回忆。

2.提问录像中孩子们熟悉的场景,提炼关键的信息:钻壁孔、骚骚动、都爱抓。

3.老师示范性朗读童谣,引起幼儿兴趣,提问童谣中说了什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老师出示相应的图谱,变成完整的童谣结构谱。

4.利用图谱练习朗读童谣,在幼儿逐步熟悉的基础上,隐藏部分小图标,继续让幼儿巩固朗读童谣。

案例分析:

两位老师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次活动,采用了直观形象的教具。教师甲采用了教学挂图,能够以静态的形式让幼儿有足够长的时间理解童谣内容,但是学念童谣这一环节比较单调,小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脑中没有一定的表象,只是跟在老师后面机械记忆,尽管也采用了拍手念、轮流念等形式,但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教师乙利用小朋友都熟悉的黑猫警长角色,一下子让他们感到特别亲切,尤其是黑猫警长捉老鼠的情景,让每位幼儿都能产生共鸣。利用录像将童谣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提炼,为下一环节看图谱朗诵童谣做好准备。学念童谣环节有了图谱的依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特别是老师将一些图标逐渐隐藏,不断对幼儿产生挑战,幼儿一直保持较高的热情与兴趣。事实证明,教师乙利用图谱教学的活动效果更佳。

结论:

1.图谱使童谣内容更具体、直观、形象,幼儿容易理解,增强了朗读童谣的兴趣。

2.图谱按童谣内容有序排列,增加了朗读的顺序性和可视性,有助于幼儿记忆童谣内容。

案例二:闽南童谣《猪八戒》(中班)——一课二研

二次研讨活动设计主要环节:

一研:

1.猜谜导入课题。

2.老师完整朗读童谣。提问童谣的名字和主要内容。

3.出示教学挂图背景图,利用活动的图片动态显示童谣内容。分句朗诵童谣。

4.播放童谣录音,师幼共同朗诵童谣。

5.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出猪八戒的特征及它在童谣中的表现,激发幼儿学习和记忆童谣内容。

二研:

1.导入课题,让幼儿朗诵童谣前半部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出童谣的名字《猪八戒》。

2.欣赏童谣前半部分,帮助幼儿掌握节奏的本领。

提问:小朋友,你听到童谣里讲猪八戒做了哪些事?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图谱。

提问:猪八戒做事有没有专心?

3.欣赏童谣的后半部分,引导幼儿发现猪八戒做事不专心的后果,激发幼儿体会做事要有恒心,不能三心二意。

4.听录音完整欣赏童谣,借助图谱激发幼儿记忆童谣内容,师幼共同朗读。

5.结合图谱让幼儿思考和学习童谣中的连锁调特征。扩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像:你还学过哪些闽南童谣?哪些闽南童谣也具有连锁调的特征?

案例分析:

执教老师在二研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到二研比一研活动的效果好,令人最有感触的是教学由虚到实,逐渐明朗和清晰。第一次研讨,执教老师能利用活动的教学挂图帮助幼儿分析童谣内容,幼儿对形象的挂图保持较高的兴趣,最后一张挂图集中了童谣的内容,幼儿对童谣内容比较了解,朗读童谣的难度降低,但老师制作活动的教学挂图还是花费了不少精力。第二研,执教老师努力用最简单的投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根据童谣内容,尝试用形象的图谱逐步展示,整节活动显得简洁、自然、流畅,师幼互动效果好。

结论:

1.童谣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幼儿理解童谣内容,图谱与童谣相结合,加上教师有表情的讲授,把整个童谣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幼儿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童谣中,深刻地了解童谣内容,有效地突出了重点。

2.童谣教学的难点是对童谣自身语言特质的学习掌握,如语言活泼、节奏明朗、琅琅上口、易于传唱、富于趣味性等,图谱的运用再加上动作的表现,能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三:闽南童谣《海龙王娶某》(大班)——同课异构

活动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教师甲:

1.猜谜"海龙王"导入课题。

2.完整欣赏童谣《海龙王娶某》。

①教师演示课件,幼儿欣赏一遍,完整地感受整首童谣。

②幼儿自由讨论、朗读。(重点引导幼儿简单朗读童谣内容)

3.幼儿再次欣赏一遍,并学习朗读童谣。

4.结合童谣画面,分段欣赏。

通过欣赏画面,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感受。理解"孤呆"、"土虱"、"水鸡"、"田婴"、"火萤、"鱼虾水卒"等闽南语;鼓励幼儿大胆朗读童谣,感受闽南童谣风趣诙谐、易于诵唱的特点。

5.再次完整欣赏,进一步倾听、感受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律美。

6.完整朗读,体会童谣朗朗上口、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的特色语言。

教师乙:

1.以戏曲视频"抬轿娶亲"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欣赏童谣,初步熟悉童谣的内容。

①幼儿倾听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童谣一遍。

②启发幼儿说说对童谣的初步印象。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追问,在一问一答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童谣的内容。

3.分段欣赏录音童谣,借助第一种以单词为单位的图谱重点感受童谣的意境。

①提问"有哪些小动物来帮忙海龙王娶某",让幼儿初步了解童谣中的动物角色,理解词汇:"土虱"、"田婴"、鱼虾水卒"等闽南语。

②"小动物怎么帮忙海龙王娶某"?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谱,引导幼儿回答时突出小动物的不同动态,结合肢体动作表现理解"扛轿、举旗、担灯、担盘、拍锣鼓"等词汇。

③利用第二种以句为单位的图谱完整的学习童谣内容。

4.幼儿再次完整地边看第三种以段为单位的图谱边欣赏录音童谣一遍。鼓励幼儿看着图谱跟随录音一起朗诵,结合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表现童谣的趣味性。

案例分析:

《海龙王娶某》是一首节奏明快、幽默风趣、朗朗上口的闽南童谣。老师甲依据童谣内容制作的课件很好地抓住了童谣中"情"、"景"的完美交融。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充满感情的朗诵,音乐伴奏,把童谣作品的语言、文字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等多种感官功能,使幼儿进入一个童谣世界。教师灵活运用课件的优势,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注重幼儿对童谣的感受,让幼儿来主动学习。通过重复播放、定格观看等方法,在具体形象的生动画面中,把看、听、说统一起来,使幼儿进一步提高了对词汇的理解、句子的表达等能力。教师乙充分利用图谱,在教学中取得一种别样的效果。她利用第一种以单词为单位的图谱让幼儿理清童谣的脉络,图谱的制作运用小朋友人人能画的小图标,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自制图谱巩固对童谣内容的掌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正做到让幼儿自主学习。在引导幼儿学习和朗读童谣中教师乙结合以句为单位和以段为单位的两种图谱,实现语言与图谱的沟通,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有效地支持幼儿学习。

结论:

1.图谱的有效运用使幼儿在学习童谣中有一定的凭借物,幼儿容易理解童谣的内容。

2.有效运用图谱法指导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表达作品。简单的一条线、一个勾,就能充分表达幼儿的所思所想,促进幼儿在视听同步的同时,又能达到口语和书面语(图形符号)的有效转换,增强了学习效果。

相关期刊更多

通俗歌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文化厅

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晚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四川省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