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范蠡事越王勾践

范蠡事越王勾践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第1篇

你看,哪怕现在我们已经万恶的旧社会已经很多年了,“官本位”现象还是那么严重呢(我想,连小学生都可以说出做官的很多好处来)!陶朱公为什么就好好的连官都不做了呢?真的是因为他喜欢做商人么?

陶朱公的智慧在于他发现了“狡兔死,走狗烹”这个硬道理。兔死狗烹被万恶的旧社会里的统治者屡试不爽啊。连著名的李白先生都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陶朱公发现这个道理时并不叫陶朱公,陶朱公原名范蠡。

范蠡是他的朋友文种带了去投奔越国,一起做官的。吴越两国是邻国,为了争地皮常常是打过来又打过去。有一次吴王阖间被越国的箭射中了,在临死前他让儿子夫差过来听遗嘱――毋忘国耻,替父报仇。吴王夫差听了父亲的话,天天练兵。越王勾践感到非常紧张,就想主动出击。范蠡劝阻,勾践也不听,可能是勾践觉得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越国战败了,勾践被围困在会稽这个地方,差不多要亡国了。勾践悔恨当初,问范蠡怎么办。范蠡答道:

“能怎么办?向吴国投降,保住命,再图复兴。”吴国的功臣猛将伍子胥认为不可以接受投降,建议夫差直接灭了勾践。文种和范蠡就贿赂了吴国的腐败分子伯。伯去游说吴王夫差,吴国饶了勾践一命。勾践卧薪尝胆,范蠡到吴国做人质,文种留在越国,励精图治。吴王夫差则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早就忘了他老爸的遗嘱,而且他好大喜功,常战,得罪了其他邻国。腐败分子伯士否为争权夺利,向吴王进谗言。夫差听信,就赐了一把剑给伍子胥,让伍子胥自杀。之后,勾践用范蠡的战略战术灭了吴国,吴王夫差不堪其辱,自杀身亡,伯喜否被勾践诛杀了。越国从此称霸。

范蠡被封为上将军。范蠡认为勾践人品并不可靠,于是辞官。勾践装作要挽留,说要“分国而有之”。范蠡不信,用船装了些珠宝,带上家属(其中有著名的美女西施),悄悄离开了越国去了齐国。也有人说范蠡和西施起初隐居在太湖附近,常在太湖的五里湖(现在称为蠡湖,在江苏无锡)泛舟,后来去了齐国。范蠡在齐国写了封信给文种,说:“兔子都死了,抓兔子的狗也将会被烹死,勾践长这个样子,明显是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你怎么还不离开越国?”文种考虑再三,只是向越王勾践请假,说自己有病上不了班。越王勾践就学了夫差,赐了一把剑让文种自杀。聪明人范蠡没能救出自己的好朋友兼前同事文种,文种死了。

范蠡在齐国改名叫鸱(chi)夷子皮,耕田种地,做点生意,很快就发财了。齐国又请他去做相。范蠡觉得自己做生意很容易发财,做官也做得很好,扬名在外并不是什么好事。范蠡又辞了官,散尽钱财,跑到陶这个地方,自称为陶朱公,很快又发财了。天下人都知道陶朱公。

【运用点拨】

兔死狗烹,兔子为要捕捉的目标,走狗与猎人有从属关系,所以这个成语一般指下属有功劳,而上司忘恩背义,利用完后就斩草除根。

【跟踪练习】

1.下面哪一个成语不是与“兔死狗烹”意义相近( )

A.过河拆桥

B.得鱼忘筌

C.免死狐悲

D.乌尽弓藏

2.下面的说法,哪一个你不赞成( )

A.夫差和伍子胥其实演过一遍“兔死狗烹”的道理了。

B,《史记》里另一处提到“狡免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是韩信说听人这么说。

C.范蠡的长子去救弟弟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也想用“兔死狗烹”的方法接人待物,而范蠡和司马迁都不赞成。

D.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功臣都是因为看了《史记・范蠡文种列传》受到启发。

3.范蠡为什么要改名( )

A.“蠡”是贬义词,底下有两只虫子,而且很多人也不认识这个字。

B.好的声望是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挣不脱的枷锁,范蠡不愿为声名所累。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第2篇

惊天谋略定乾坤

范蠡是一匹千里马。他虽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被世人所知。

范蠡二十多岁时仍一事无成,然而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周景王二十六年,吴越大战于夫椒,越国大败。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于是,传奇开始了。

刚进越国范蠡便献上“卑辞厚礼,乞吴存越”的外交政策,帮助越国在覆巢之下留了几个还算完整的蛋。议和之后又劝谏“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正中越王下怀。世人单知道勾践的“卧薪尝胆”,却不知道范蠡为越王制订的“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的治国之策。一个心志坚定的人“卧薪尝胆”十余年固然不易,但劝说一个如勾践这般的人物,其难度比之前者丝毫不见得容易半分。范蠡之伟大,正在于此!

范蠡的一生政治生涯中,可以用一个“忍”字来诠释。

在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并安慰两位领导“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其实范蠡完全不用去了,但担心越王“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同时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依然挺身而出:“……若者,臣愿同往。”一介谋士,如此之勇气,用“智勇双全”来形容,都略显苍白。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当时越国基本国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制订者和组织者。

在军事上范蠡主张“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乘虚蹈隙,出奇制胜。”。同时他还一手编导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人计”――这是一出关于家仇国恨的传奇悲歌。

存越,弱吴。以及后来的霸越,灭吴,处处都可见范蠡忙碌的身影。如此种种,岂非大智大贤者方能为之?

在越国困难的时候,范蠡曾立下“越必兴、吴必败”的断言,而历史也为这个断言添上了最好的注脚。

即使在文臣武将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范蠡也是其中“皎皎如月”者。

明智转身成商祖

智者适时而退,范蠡在其政治生涯最顶峰时期,转身而退。

勾践很震惊,极力挽留说:“子于寡人,其恩比山,奈何?”但范蠡去意已决,飘然而逝。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这句话是一段历史结束的标志,同时范蠡前半生的总结以及后半生的卷首语。

做为一个“越籍楚人”,范蠡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勾践其人“可共祸,不可与福。”而且就算勾践念其“恩比山”,但勾践的后代呢?君不见“吴籍楚人”伍子胥?这位楚国同胞帮助吴国称霸中原,最后却落了个头悬城门,不见吴灭不闭眼的下场。血一样的教训呀!还有史实为证,范蠡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

富贵浮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纵观中华五千年,能有几人如此?“谋圣”张良算一个,但人家好歹能弄了个留侯;诸葛亮到是有这个心思,但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令人扼腕;至于陶潜,那是因为工资纠纷,咳,五斗米确实太少了……

范蠡归隐之后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从此天下少了一个政治大才,多了一个商界神话。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

此时的范蠡已经垂垂老矣,于是便自号“陶朱公”。这个名字可能没有“鸱夷子皮”那么有个性,也没有“范蠡”在当时那么出名,但在后世,这个名字是何等的让人振聋发聩,原因就是在它前面还有两个字――商祖!

就像鲁班之于木匠,范蠡就是商人的开山鼻祖!在他之后,两千五百年间一直受人供奉,不曾断绝,其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在现代,仍有众多商人摆香案,置陶朱公像。

古代人供奉陶朱公,可能只是简单的对于财富的向往,并不了解背后的意义。只有在商业发达的现代,人们才能够清楚“商祖”这两个字的分量。

是范蠡让商人从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这以后才有了士、农、工、商的阶层之分。范蠡并不是第一个商人,但却是史书上有记载的第一个著名商人,从他以后,世人开始称呼专门从事买卖的人为商人。

成为巨贾之后,范蠡并没有为富不仁,也没有把巨额家产留与后代,而是尽散家产于知交和老乡,后世念其仁德,也称呼他为“儒商”,一直是所有商人的道德典范。

弃世隐蔽为真情

然而,一提起范蠡,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勾践的谋臣,也不是商人的鼻祖,而是和他纠缠一生的中国古代第一美人――西施。

为了打败吴国,范蠡可谓是殚精竭虑。在强大自身的同时,也运用了从内部瓦解敌人的策略,这就是他“九术”中的美人计。为了迷惑夫差,越国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选美,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寻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并由他亲自训练这个倾城倾国的美女。但问题来了,在培训的过程中,两人都没能逃离对方个人魅力的漩涡,情愫不是暗生而是大生。

做为教官,范蠡一拖再拖,拼命的往后延迟西施赴吴的时间,但是饮鸩止渴,何用之有?最后还是西施下了决断,毅然赴吴。

无论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一段恋情到此而止。

民间关于范蠡和西施的传说有两种,范蠡灭吴退隐之后携手西施,泛舟五湖。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愿;还有一种传说是:吴国灭亡之后,西施遭到吴国人的唾骂,回国以后,就脸越国的人民也不喜欢她,担心她会像迷惑夫差一样迷惑勾践。在人民般的讨伐中,范蠡也只能敬而远之,最后被勾践夫人绑石沉入江中。

一个女子,为了情人的事业,国家的强盛,不惜出卖美色,功成之后却被情人抛弃,祖国迫害,何其悲哀。西施的悲剧,比之古希腊的悲剧更加壮美,让人在不自觉中潸然泪下。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第3篇

范蠡、文种是一对最佳的政治搭档,都是纯粹老练的政治家,智慧、见解、谋略、手段、行为等各方面的表现,在那个时代均属佼佼者。假如没他二人,恐怕越国早就亡了,不会再有勾践的第二次政治生命,更不会有后来越国的霸业。

当年,吴王夫差为祖父阖闾报仇,顷其全国兵力,扑向越国。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范蠡提出收兵坚守,以疲敌师;文种认为不如卑词请和,以求后图;然勾践仗着以前胜利的感觉,仗着血气之勇,排斥了两人的意见,强行会战,结果全线崩溃,越国危在旦夕。

越国将亡,勾践将成亡国之君,是文种站出来,用贿赂吴大臣伯否的计策,改变了越国的命运。亡国是避免了,但对方的条件是耻辱的:越降为吴的属国,勾践入吴服役。还是文种用历史上以屈求伸的事例,开导君主,帮他建立了长期蛰伏以待否极泰来的心理。与文种相配合,范蠡营造了群臣效忠的气氛,使君主免除了后顾之忧,看到了希望之星。

谁来守国?谁随君主而行?范蠡、文种作了分工。

文种愿意守国,说:

“治理国家,管理百姓,范蠡不如我;与君周旋,随机应变,我不如范蠡。”

范蠡愿意随行,说:

“文种已安排妥当,他掌管国事,可使耕战足备,百姓亲睦。至于辅危主,忍垢辱,去了还能返回,与君复仇,我不敢辞。”

文种在国内,把一切调理得井然有序,使越国在渐渐地复苏。

范蠡随勾践入吴服役,拒绝了吴王的招用,和君主同劳,为君主分忧,替君主设计了行之有效的返国方案。

勾践回国,以文种理国政,以范蠡治军队,用这超群绝伦的双翼托起越国,向自己的目标飞去。

针对吴强越弱,吴荣越辱的格局,文种向君主献上了破吴七术:一是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是贵买粮草以虚其积聚;三是送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是送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是贿佞臣以乱其谋;六是促使谏臣自杀以削其辅;七是积财练兵以待其弊。文种这七术,对准了吴国的国情,特点是:全面,迂回,狠辣,以虚掩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范蠡按着文种的第三术,把大美女西施、郑旦送到吴宫时,看见夫差一副色迷的嘴脸,面前华丽巍峨的宫殿,在他脑海中化作了麋鹿走奔蒿草丛生的景象。

辅君有道,治国有方,克敌有术,一个范蠡,一个文种,把弄得几乎不成人样的勾践恢复成雄心壮志的君主,使凋零败落的越国恢复了勃勃的生机。二十年后,越国灭了吴国,当过奴隶的勾践成了天下的霸主。

范蠡有大功,文种有大功,可大功不酬,大德不报。勾践不但不报,反而疑忌起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开始盘算起来。

懂得政治原理的范蠡看出迹象,说要走了,不顾勾践的“恳切”挽留,乘着一条扁舟走了。他涉三江,入五湖,泛大海,改名鸱夷子皮,去齐当了上卿,最后觉得当官实在没有意思,去陶山做了隐士,放养五畜,生息,致利,获得千金,成了富翁,自号陶朱公。后来流传的《致富奇书》,有人说是他所作。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第4篇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他虽出身贫寒,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在政治、商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

定位自我

每个人自打一入世,就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社会赋予自身的角色。如同商业经营中成功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特征,通过创意式提高与延伸的思维方式,将品牌定位信息准确传达给目标消费者。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越发生了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穷途末路之际只得选择投诚,范蠡也身在其中。

尽管身陷囹圄,但范蠡深知“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并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后来,越国复兴之日,勾践拜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辞职不干,一去不返了。

范蠡辗转齐国后,又来到陶(今山东肥城),此地为贸易要道,于是他留在陶,自称陶朱公,抓准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他赚了大钱。

好好的“公务员”不干,偏偏创业经商,说明范蠡任何时候头脑总是清醒冷静,懂得审时度势,相机权变;虽然腰缠万贯,却乐于仗义疏财,说明范蠡在商业活动中懂得如何提高威望,积攒人气;料知次子因财被杀,说明范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真正客观、科学、全面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以目标消费群的需求为出发点,精准定位,审视市场,选择市场。

顺势而为

一个品牌必须将自己定位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立场上,总结思考,最终顺应自然环境与趋势,预测事物发展规律,而后借其力,驱其势。

范蠡将古代天文知识与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总结出了丰年与灾年出现的大概规律。他认为“岁星”即木星在12年间分别经过金、木、水、火等方位而绕太阳1周期,同农业生产由丰年到灾年的1个周期是相吻合的。天时决定农业,天时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农业社会,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相关商品价格的波动,古时的贸易也以农产品为主,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等于抓住了市场的关键环节,获利自然丰厚。范蠡按照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自然特点进行灵活差异的经营,一句话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

在掌握了周期性规律之后,范蠡提出另外一个重要的商业思想,就是“待乏”。所谓“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夏天的时候要储备皮毛,冬天的时候要囤积薄纱,大旱之时就去造船,涝灾之时就去买车,一切都需提前准备,等待货物缺乏的时候,就可获取百倍、千倍之利。

实践出真知。范蠡掌握的市场规律,恰恰也掌握了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竞争者的战略和策略,明确了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的制定竞争战略。这是营销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一个品牌走出低水平竞争,获取最大利润的有效途径。

与时俱进

一般来说,在经营中,消费者参与营销过程的事实则迫使服务企业的管理人员正视如何有效引导他们正确扮演他们的角色,营销过程中才必须坚持与消费者互动的原则,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春秋时值诸侯割据、战事不断,范蠡发现了一个巨大商机:吴越一带需要大量战马,同时北方多牧场,马匹便宜又骠悍。如果能将北方的马匹低成本、高效率地运到吴越,一定能够大获其利。问题是:买马不难,卖马也不难,就是运马难。千里迢迢、车马住宿费用代价高昂且不说,更要命的是时值兵荒马乱,沿途常有强盗出没。咋办?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消费者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经过一番走访调查,终于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很有势力、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贩运麻布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

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在获知某天姜子盾将要经过城门时,范蠡写了一张告示张贴在城门口,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看了告示之后主动找到范蠡,求运麻布。范蠡满口答应。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卖出,范蠡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第5篇

     整部剧看完后,闭上眼回想一下,看还能记得些什么,于是发现印象最深刻的是范蠡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也许是这部戏的色调太灰暗,也许是其他人的眼神都太浑浊 不清,范蠡黑白分明的眼睛就成了最大的亮点,仿佛在黑暗中点起的一盏灯。无论是刚出场时眼中的放浪不羁,临阵逃离时眼中的犹豫难决,劝越王投降时眼中的痛 彻坚定,牢房中说伯嚭时眼中的狡猾智慧,再见西施时眼中的怜爱痛惜,一切一切的眼神,都因那双明亮的眼睛而清澈见底,哪怕里面有泪水时,都挡不出它们所散 发出来的光辉。每次看到这双眼睛,心里就会安定许多,觉得有这双眼睛的主人在,一切、都还好……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看他的眼睛就可以了,从这一点上说,塑造范蠡,贾一平已经成功了。

     我并不想评论演技这样见仁见智的东西。不少人说贾一平的表演有很多陈道明的影子,就这一点,我想说,有是有些许的,但绝对不是模仿。单就这一部剧来说,范 蠡与勾践,是绝对不同的两个人。他们虽相知相惜,心意互通,但性格上却大相径庭,历史上的君臣其实大都如此,二位演员的表演,也确确实实地让我们看到了这 一点。勾践做了许多年监国太子,也就是说受了他父王和一众老臣许多年的窝囊气,临了还被废了一把,心中郁闷可想而知,所以难免有暴戾之气,一旦登基,要好 好表现一番,急功近利,导致几近灭国之败也是预料之中。而范蠡对于功利完全不挂心上,他要出仕也是听母亲的话,为了尽孝道而已,要他自己选择,那肯定是甘 愿闲云野鹤,放荡一生。如此两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完全不同。即使他们有时会做相似的动作,比如说挥手,单单就是挥手吧,两人所传达出来的气息就截然 相反,一个是帝王的刚愎独断,一个人是智者的张扬自信,天差地别,一眼立见。当然,服装师也很意识到了这一点,两人的服饰一个是阴沉的黑色为主(后来勾践 从吴归国后服饰也变成了淡色),一个是淡蓝淡黄等为主,很好地辅助了人物的性格体现,这也是要提一提的。

     范蠡对于勾践——所谓忠。

    范蠡说,忠臣不侍二主。这大概也与什么“好女不嫁二夫”差不多个意思。可在那个时代,说着忠孝仁义的儒家不过是百花齐放中一朵小小的奇芭而已,女子改嫁也 没什么大不了的,况客卿易主乎?一个人做过好几国宰相的例子还少么?而且范蠡这么说,本身也没底气,他是楚人,在楚王那里谋差事不顺利才来到越国,所以是 换过一个君主的,那么再换一次又能怎样?为何在夫差来要人时宁死也不去呢?前面又为什么明知越国必败还要回来?为什么要背着千古骂名劝勾践投降?为什么好 好的监国不当跟着勾践去吴国受苦?……看来,这个“忠”字,不是外力强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的人格体现,是他这样的贤士,自己给自己定的一个道德底线。

相关期刊更多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伊犁师范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伊犁师范学院

淄博师专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