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我的家作文

北京我的家作文

北京我的家作文

北京我的家作文范文第1篇

首先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家住在马桥,前面有一条凉水河。春天,两岸柳树成荫,繁花似锦;夏天,好多钓鱼爱好者坐在岸边钓鱼;秋天,落叶洒满河里,从远处看,像一池子黄金;冬天,河里结冰了,虽然旁边立了禁止滑冰的警示牌,可是它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滑冰爱好者,他们成群结队的滑起了冰来。可是,因为人们越来越不保护环境,那里的都死光了,而且凉水河也越来越臭,越来越黑,也没人再来观赏了,更别说钓鱼、滑冰了。

下面我再举几个自然灾害的例子,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人们提倡要保护环境了。

大家还记的2012年吗?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发生了一场自然灾害。没错,就是7.21特大暴雨灾害。那场大灾难死了77人,失踪1人,5人因公殉职,还有一名派出所所长以为救人,被电线杆击中,光荣牺牲了,他生前救了50余人。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才让7.21这场悲剧发生。

2013-1.11至2013-2.5连续25天雾霾。这也是人们肆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有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我们又怎么破坏自然环境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们多开私家车造成的。因为人们在开私家车的同时,也排放出了气味儿呛鼻的汽车尾气。

就在刚刚离去的2月,也发生了自然灾害,虽然不太严重,但也是一种自然灾害。2月28号,北京刮起了一场沙尘暴。这件事跟人们也脱不了关系。这是人们砍伐树木造成的,据统计,世界上的沙漠一半都是人工造成的。

但是也有很多热心肠的人保护生态环境。他们有的种树,有的种花,还有的用洗菜剩下的水浇花。还有很多少先队员在街道旁和马路旁发放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宣传单。

如果人人都能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那么北京的天空将会更蓝、更美。

北京我的家作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今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文学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人,老舍与北京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舍也乐于在作品中表现北京的文化生活,无论作为叙述作品的文化背景还是作为一个都市的意象,老舍都淋漓尽致的将北京文化展现给读者。

关键词:北京文化;旗人;都市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17-01

地域文化对于文学有着重大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命题,古人早对此进行了阐释“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1}文学思想家泰纳曾提出文学创作与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论”。一部作品的好坏取决于一个作家的文学气质,而这种气质的培养又离不开影响其成长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地域文化与文学之间总共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北京文化的文化构成

(一)帝都文化。北京自元代忽必烈建都以来就一直是首都。“封建帝都时期的北京文化包括宫廷、士绅与庶民三种文化,他们分属不同阶级或阶层,又受时代、自然、人文环境的制约,这是构成京味文化的基本因素。”{2}北京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的辉煌古都,林语堂曾说“他容纳古代和近代,但不曾改变他自己的面目。”鲁迅在谈“京派”“海派”之争时说 “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3}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阶级的所在地,北京拥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深厚沉重的帝都文化,这帝都文化经过七百多年的洗礼,早已渗透到了北京的各个角落。当代作家苏叔阳说,“北京人接近麻木的表象,那只是地壳,而心里却翻腾着岩浆,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喷涌而出他们不大愿意去白白地冒风险,但一到了非掉脑袋不可的时候,又个顶个地把生死置之度外。远的不说,单就本世纪初到粉碎“四人帮”这七、八十年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直到1976年的“四・五”运动,每次都震惊全国,对中国革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二)多民族文化。从北京的周边地形来看,“北京是南方与中原农耕民族、西北游牧民族、东北渔猎民族乃至海边民族的混杂之地。北京地处华北、东北和蒙古高原二大地理单元交接地带,多民族在北京这个地方相邻、杂处,一方面是有多次民族冲突,另一方面又有多次民族融合,在民族冲突和融合中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互相吸收,不断集中,形成了丰富多样和博大精深的北京文化。”{4}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城市,元朝的建立使许多蒙古人住进北京,明朝由南京迁都到北京,使得南北人员大融合,把中原和江南文化的精华带到北京,再后来清兵入关,满族正式入主中原,把旗人文化带入北京。再加上像前文所说的,北京每年会通过科举选拔许多读书人入京做官,这就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文化在北京这个地方相互碰撞。北京是个特别宽容的城市,不管哪的文化,他都能接受,再通过与该文化的磨合,形成一种特独属于北京的文化。

二、北京文化与老舍的性格

舒乙曾这样概括老舍,说老舍是旗人,是北京人,是穷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老舍的作品中反映着北京这个独特地域所孕育的灿烂文化,北京的文化也作为养料,给老舍及其作品供给者无穷无尽的营养,使他在时间的长河里永不退色。

老舍受到北京帝都文化的影响,以“爱我们的国”为人生头一宗大事情,青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忧国忧民,在抗战爆发后,毅然抛弃舒适宽裕的大学教授生活,舍下妻子女儿,以作家的身份投身于抗战文化工作,他曾说“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和她都属于国家。”{5}可以看出老舍早已做好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准备。他晚年所居住的东城富强胡同“丹柿小院”,在横竖没有几步的小院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又是一个出了名好客的人。在《老舍选集》自序中,他谈到,“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对苦人有很深的同情。我的职业虽使我老在知识分子的圈里转,可是我的朋友并不都是教授与学者。打拳的、卖唱的、洋车夫,也是我的朋友。在我与他们来往的时候,我并没有‘处心积虑’的要观察什么的念头,而只是要交朋友。”{6}

三、北京文化与老舍创作

(一)老舍创作的贵族气

老舍出身于较低等级的旗人家庭中就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以写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为主,但表现得市民生活又与其他地域的作家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透着一股贵族气。这贵族气与北京的帝都文化有关,也与老舍旗人身份有关。老舍的父亲属于正红旗,母亲舒马氏娘家隶属于正红旗,旗人在老北京应属于贵族,虽然父母亲在旗人中地位并不高,但也应属于老北京贵族阶层,老舍的作品又是以写旗人为主,清王朝覆灭后,旗人们为了生计只得工作,有的做了警察、有的沦为妓女、有的拉洋车、卖艺等等,在老舍的小说中都可以找到这些人物的身影,旗人最讲求体面,满人们特别“讲礼儿”,时刻把“体面”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上。老舍在《离婚》中就表现出了这种散发着贵族气的普遍意识“据张大哥看,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老舍在塑造这些下层旗人生活时总是会有着旗人的贵族气。

(二)北京文化与老舍的幽默

老舍是一个天生的幽默家,他说:“当说起笑话来,我的想象便能充分的活动,随笔所至自自然然的就有趣味。叫我哭丧着脸讲严重的问题与事件,我的心沉下去,我的话也不来了!

老舍的幽默来自于旗人文化,这并不是说满人天生爱说笑,而是善于用幽默来自嘲。作为占据统治阶层的民族,他们似乎高人一等,但作为被处处压制、约束的旗人,又显得低人几分。满人式的幽默,是向悲枪命运作挣扎作抗争的情绪外化和精神结晶。”{7}老舍将满人们这聊以自慰的幽默发展成为讽刺批判市民社会现实的手段,向现实中各样带有本质性的事件、矛盾放眼,发掘喜剧因素。但幽默和讽刺终归是两个概念,孔特?斯彭维尔曾说过:“讽刺伤害人,幽默治愈人。讽刺可以杀人,幽默帮助人活下去。讽刺意在控制,幽默则要解放。讽刺是冷酷无情,幽默是宽大为怀。讽刺使人屈辱,幽默则是谦虚的。”如《离婚》这部小说中对赵科员的嘲笑,就与讽刺有了距离他的嘲笑只能看做是自我炫耀的调侃。

注释:

{1}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 三联书店1998年,400页.

{2}李淑兰.试析构成京味文化的三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1997年.

{3}鲁迅.“京派”与“海派”.

{4}韩经太等著.老舍与京味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0页.

{5}舒乙.再谈老舍之死.

{6}老舍.老舍论创作.

{7}关纪新.老舍幽默的满族文化调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傅光明主编.老舍的文学地图. 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10月.

[2]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3]中国现代文学百家・老舍卷. 华夏出版社2008年.

[4]舒乙著.散记老舍.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

[5]老舍著.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6]老舍.三年写作自述.载1941年《抗战文艺》第七卷.

北京我的家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 北京人 北京语言

文化,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1]。老北京的文化就主要体现在老北京人、语言及礼俗等各个方面,而在现代文学中老舍的京味小说则是充分表现老北京文化的典型。老舍的作品一直是京味文学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除了爱国爱民之情,最突出的就是对北京文化的表现,从中体现出了他与一座城的关系。

一、北京人及其生活的艺术

(一)平民精神中的贵族气

北京历来是皇家贵族的集聚地,因此北京人向来拥有强烈的贵族意识,即使是平民也从骨子里散发出高傲自豪感。北京文学在平民气之外,或者说背后,还有着强烈的贵族气。这种平民精神有一种宽容性和亲和力,它随意自然,纯朴实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但骨子里又有一种自尊、刚毅和高傲[2]。老舍作品中人物的贵族气有一种高雅大方的“王气”,他作品中的老派北京市民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离婚》中的张大哥是一个典型的老北京市民,他乐天知足,脾气好,够朋友,善于与人相处。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连北京的永定门都没出过,但他却坚信,世界的中心是北平,他们可以毫不顾忌地蔑视走遍天下的人。《四世同堂》中中秋时节北京的瓜果都是别处人叫不上名字的,祁老人不能不以此为自豪,再看看自家的小院更是激动的以为这是全天下最好最具人情味的家园。这些老派市民,即使穷困潦倒,也要时刻保持贵族的精神。虽然生是平民,但自小耳濡目染的皆是旗人贵族,因此也要学着以贵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眼界的限制产生了认识上的狭隘,加上物质生活的困苦,更加凸显了“虎死不倒威”的贵族气、大北京气[3]。老舍的《正红旗下》写的是北京潦倒的旗人,可就在这些最穷的人群里,却让读者看到了那么精致优雅的北京文化。物质生活的困苦被充满文化气息的精神生活所冲淡甚至掩盖。长期大一统国家的首都,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积累了深厚的文化韵味,同时也孕育出了北京人即使吃着窝头咸菜也要谈政治谈艺术谈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票性[4]。

(二)士大夫的安分保守

老北京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士大夫气质,体现在平民身上则是保守,和气,十分知足,有时还有点唯唯诺诺。《茶馆》中的王利发其性格特征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见了谁都说好话,多请安多招人喜欢。《离婚》中的张大哥满足于自己的小康生活,不问政治国事,集中体现了老派市民的保守、知足和庸俗。正像老舍说的“他骑自行车——稳稳的溜着马路边儿,永远碰不了行人,也好似永远走不到目的地,太稳,稳的几乎像凡事在他身上都是一种生活趣味的展示”。他的反对离婚凡事求稳的人生观深刻表现出了老北京市民安分守旧、封闭自足的传统文化因素。他尽全力维持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也反对一切的变化。他的“生活理想”让人看得十分清楚,尤其是他对儿子的期望,不求飞黄腾达,只求安安稳稳,连儿媳也要是旧式家庭的。他的这些理想正是三四十年代老北京人最盼望的,一辈子没什么追求,只图个安稳而已。他们绝不会将自己的爱好设置的高不可攀,他们追求的只是那一点乐趣。《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也是北京老市民的典型代表。他遵循“知足保和”,根据自己几十年生活积累的一成不变的人生经验,总以为在北京没有三个月过不去的坎,而在他的小羊圈胡同中,只要存上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住大门,就能使自己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平安无事。老舍不时能感知弥漫于人物身上的“北京文化”的古旧气息。“北京文化”既具有最典型的中国文化的古朴、高雅、和谐,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污秽[5]。

(三)平民生活中的规矩讲究

老北京人,既有汉族朴实淳厚的古风,又学会了旗人谦恭多礼的品性。如见面请安问好的热络,提笼架鸟的悠闲,年节丰富的习俗,市井热闹的吆喝叫卖,庭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等等,这些有体现了他们生活中的艺术。北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普通人闲适自由、安贫乐道的心怀,正是北京文化精神最富魅力的地方[6]。老北京人自始至终都忘不了自己贵族的本质,

自己城市的特殊,因此生活再难,一切都得按规矩办,《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自己是个平民百姓,

却又爱在心里把人分成尊卑贵贱,保守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礼仪,眼看着快要当亡国奴,却还想着自己的生日。在日本人的打扰下,他每一天都为他的七十五岁的生日担心。即使天下打乱,他也得保住基本的礼数,照样摆席请好友,而对于大家的缺席,他连饭也吃不下了。祁老人最怕的就是过不了八十大寿,最要紧的就是过个体面的八十大寿,之后的事他都不在乎了。老舍作品中礼仪文化比比皆是,《二马》中老马赔本了要送礼,《离婚》中张大哥儿子从监狱放出来同事们也要送礼,就连《四世同堂》里的汉奸蓝东阳偷偷离开北京去日本,还有一帮子人拎着礼物前去欢送。《正红旗下》的大姐,从伺候一家人的吃喝到出门办事都规规矩矩,按婆婆的礼数办。《骆驼祥子》中刘四过生日,更是要搭棚子,请厨子,见了什么级别的亲朋说什么话。《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虽只是普通小商人之妻,可也处处要表现出优越感,高人一头,时时以“官派”压制人事。这些是北京特定的文化环境所孕生出的民族文化性格,也是几千年封建帝制所产生的一个民族的根与魂。《离婚》中,对张大哥生活习俗的描写,更揭示了老北京们的内在灵魂。张大哥富有生活的趣味,吃食必须与时令相符,穿戴更要符合节气和规矩,家中更是要预备下一切有可能用到的东西,哪怕一辈子用不上,也得存着。张大哥的生活习俗十分具有代表性,充分展现了老派市民自足、保守苟安的灵魂。他们乐意把生命消磨在小小乐趣之中,而当别人讨论国家政事时,他们便投以蔑视与不懈的眼光。他们充分暴露了“老北京”舒适享乐的生活风气,同时也展现了鲜明的北京物质、精神、民俗文化,深刻刻画了北京人的文化心态。  二、北京语言

(一)增进感情

北京方言是北京文化、北京人文化性格的构成材料。北京话并不总以简洁、利落为美,它要展现的是一种特殊的味道,常常要在冗杂的信息中咂嚰出它的内蕴。在老舍的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或自言自语常给人以无用的感觉,因为从中我们似乎并不能得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老北京人的人情味。即便是当今社会我们为了增进情感,必要的时候也要说一些可有可无的废话,而且我们的大多数语言都是废话,但人类确实需要以此抒发感情,拉近距离。读者除了要得到信息外,也要品出其言语中的“味儿”,因而就要遵循语境、感受语感,体会语气。本不是主体的附属也得到了重视,而这次要中往往饱含深层意蕴。传达的信息量没有少,同时又增加了语言趣味,既实用又非单纯实用,也十分符合北京语言的特点。由文字间,确也读出了北京人式的语言陶醉,以说得漂亮,以能自在地驱遣文字为乐事的享受态度[7]。作品文字的可读性给补偿了作品内容的瘦损或形象的单薄平面等问题,这也是京味作品的一大特点。在这里语言正是一种文化系统,包含着价值态度、审美意识等等。它决不仅仅是工具。中性的,冷漠的,对其负载物漠不关心的,无机的[8]。在闲聊中,语言仅限于它的交流感情的功能,失去了它的语义效能的参照功能:人们为说话而说话,象交换东西(财物、女人)那样交换词句而不交换思想。”[9]《离婚》中李太太与丁二爷的闲聊:“天可真冷!”她说。“够瞧的!滴水成冰!年底下,正冷的时候!”他加了些注释。“口蘑怎那么贵呀!”李太太叹息。“要不怎么说‘口蘑’呢,贵,不贱,真不贱!”丁二爷也叹息着。这段对话纯粹的是废话,没有增加任何信息量,却令读者体会到了人情的厚重。《离婚》老李一家刚搬入马老太太那时,房东马老太太对老李一家的叮嘱,更是传神:“……孩子们可真不淘气,多么乖呀!大的几岁了?别叫他们自己出去,街上车马是多的;汽车可霸道,撞葬哪,连我都眼晕,不用说孩子们!还没生火哪?多给他们穿上点,刚入冬,天气贼滑的呢,忽冷忽热,多穿点保险!有厚棉袄啊?有做不过来的活计,拿来我给他们做!戴上镜子,粗枝大叶的,我还能缝几针呢,反正孩子们也穿不出好来。明天见。上茅房留点神,砖头瓦块的别绊倒;拿个亮。明天见。”完全是老李太太自言自语的老妈妈论,虽不漂亮,可又曲折生动,细致周密。既表现了老北京人的热情,又体现了絮絮叨叨的废话中的情味。

(二)韵味十足

北京人对北京话的珍视并不亚于他们对其文物古

、胡同四合院的珍视。北京文化也正是因为有了北京话和北京方言才更有魅力。地道的老北京人说出的北京话特别有味,特别顺耳。《四世同堂》写到孙媳妇韵梅平日里不多言语,可她的北平话,遇到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的时候,是词汇丰富,而语调轻脆,象清夜的小梆子似的。《正红旗下》的福海,也总是强调他的北京话的味道,“至于北京话呀,他说的是那么漂亮,以至使人认为他是这种高贵语言的创造者。即使这与历史不大相合,至少他也应该分享‘京腔’创作者的一份儿荣誉。”《四世同堂》中写中秋前后北平的果贩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赞美:“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小贩的叫卖声都如歌声般悦耳,仿佛果子们也在奋力歌唱,使人不得不停下来欣赏一下北平秋天的美丽。老式叫卖使北京语言的韵味全然而出,更体现了老北京人对任何事情的那份敬心上,自娱自乐中又抬高了自己的职业,底层生活也不缺乏闲闲情逸致,这又符合了老北京人贵族气,自娱自乐,苦中作乐的性格特点。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的腔调上,都显而易见的平静安闲,以说话的腔调来表现其稳重的精神特点。北京人说话讲究甜亮脆生又有几分平静安闲,只有在北京这种安逸之地人们才有闲逸心境,安安稳稳的和你聊一些生活的小乐趣。话语中又透出北京人的骄傲。北京话中委婉词语也相当丰富,这也体现出老皇城子民的知礼与谦和。

总之,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其生活方式及语言,在老舍笔下都透出浓烈的文化气息。北京是老舍写作的源泉,更像是老舍生命的源泉。北京文化在老舍的笔下已经远远超越了社会地域风俗人情的表层,而生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与崇高的境界。这种感情一直影响了之后的京味小说家,使他们延续了老舍的某些特点,继续抒写着对北京文化的爱。

参考文献:

[1][2]陈小野、黄毅,北京中医药:北京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j],2009(9)

[3][5]董克林,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老舍笔下老派市民国民性 弱点分析[j],2008(1)

[4]孔庆东,北京文学的贵族气

[6]王兆胜,北京文化与20世纪中国散文[j]

[7]赵园,北京:城与人[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5

[8]赵园,京味小说与北京方言文化[j]

北京我的家作文范文第4篇

为北京工作――“因为奥运”

雪白的头发和络腮胡,一身烫金黑色唐装,脚蹬50号中式布鞋,这是一个喜欢给北京的英文指示牌“找碴儿”的美国人,他叫老杜(David Tool)。

老杜今年64岁,是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委员会顾问,2002年起老杜请缨担任北京公共场所双语翻译顾问,伴随而来的就是高强度的义务工作,仅北京市交通、园林文字汇编资料就有600页,每周工作量60个小时。同时,他花了4年时间义务为北京博物馆的英文指示牌纠错,并参与制订了《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老杜说,以前在北京街头,外国游客可以看到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英文,有了这个标准,到奥运会时,北京大街小巷里所有标识都将是统一规范的英文。

“对于那些想看这些‘北京小幽默’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要遗憾了。”如今,老杜已经获得了北京“绿卡”,他准备以后就在北京定居了,“因为这里有奥运,很多人需要我”。目前他开始给社区里的居民义务教授英语。

与老杜一样,在北京的社区、高校、还有奥组委……能看到很多为奥运工作的外国朋友,他们利用语言优势、满怀热情地为北京奥运服务。

“我的母语是菲律宾语,第二外语是英语和汉语,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服务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听说北京需要小语种志愿者,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菲律宾学生LISA来到奥组委报名。“我的国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申请举办奥运会,所以我把北京先当成自己的主场。”

LISA的外国同学里很多都希望成为奥运会的志愿者,据了解,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涉及42个语种的300多名留学生报名做小语种志愿者。大家觉得这是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还可以交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而北京奥组委里的外籍专家,给中国带来的是丰富的奥运会工作经验,来自美国的杰夫・纳弗罗是北京奥组委聘请的首批34名外籍专业人士中的一位。“我曾经报道过3届奥运会。参加奥运会的经历会让人上瘾,你会希望奥运会永不结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愿意牺牲一切去换取再经历一次的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北京。”雅典奥运会结束后,杰夫多次“毛遂自荐”,他不断与北京奥组委联系,多次发送传真、E-mail并打电话,表达他想参与北京奥运会的愿望。每当奥组委有任何关于职位的消息,他都会直飞北京,一次次到与人事部门和其他部门谈自己关于北京奥运的构想。经过12次直飞北京的努力后,这位锲而不舍的外国人,最终成为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负责与国外媒体的沟通工作。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这些来自各大洲的外国朋友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牵引之下走到了一起。据奥组委的统计,目前报名申请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外籍人士已达到10000人左右。

媒体人:奥运是全世界的

40岁的莱昂那多・阿诺塞多原来是古巴拉丁社的一名体育记者,现在在北京的一家杂志社工作,因为职业的关系,莱昂那多关注有关北京奥运会的任何信息。

“中国的政治形象和经济形象在世界上越来越高大,这也使很多国外人对北京奥运会充满期待,都想知道它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我的古巴同事,现在时常不断地与我联系,了解和问询关于奥运筹备的情况,他们都很希望能参与进来。”

据北京奥组委估计,北京奥运会的注册媒体人员有21600人,还将有约15000人的非注册媒体聚焦北京奥运会。通过他们,世界在关注着北京奥运会筹办的进程。

“我几乎算个中国人”,美国《时代》杂志北京分社社长艾西门这样定位自己。出生在中国香港,父亲曾经用中文写过多部书。 “对中国的感情已经浸入我的血液。”艾西门说。当《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颁布时,艾西门很兴奋。“这对我们来说太有用了。我之前还担心在中国的工作会受到很多限制,现在我可以到中国的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随意地交谈。这些年来,我看到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建立了一个‘中国博客’,专门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

对于2008年奥运,国际媒体普遍关注北京的环境问题和交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

“很多媒体都说北京的污染很严重 。但是我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我从不同的信息中能够了解到中国政府和民众改善环境的决心和愿望,但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别是环境保护,是需要时间的。”

通过切身的感受,莱昂那多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他觉得“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把这么大的人口数量放到任何国家,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想美国也一样,芬兰也一样。”

“其实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看政府的预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好了,就不是什么问题。”来自日本的小泉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她说:“我刚从日本回来,很多人问我在中国是不是会吃到‘纸肉包子’,我告诉他们不会。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百姓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观念也在提高,但可能日本国家小,制订和执行标准会容易些,中国应该在这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来自加拿大的媒体专家路易斯关注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媒体以中国举办奥运会为借口,不断地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环保政策,以及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外交政策等,更有持极端态度的人甚至利用这些政治问题威胁说“要抵制中国奥运会”。

她说,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不应该加入政治因素,抵制奥运会的行为很愚蠢,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对于中国来说,不应该只关注奥运会期间运动员到底得到多少奖牌,而更应该关注人们对奥运精神的认识和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改变。”

各国驻华大使对奥运的祝福

“北京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万花筒,在这里,每时每刻我都可以发现一些新的事情。我已数次到访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朋友分享了我们的成功经验。我深信北京奥运会一定会比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更为精彩。”

――希腊驻华大使米哈依勒・坎巴尼斯

“我们对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非常欣赏,希望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来帮助我们筹备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

――英国驻华大使欧威廉

“奥运会使北京有了新定义:体育之城、奥林匹克之都。我敬仰这里的古老韵味、异国情调和迅猛发展的速度。”

――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

“1968年,当第奥运会在墨西哥城开幕的时候,作为一名墨西哥华裔,我期待有一天中国能主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这一梦想终于要变为现实了。”

――墨西哥驻华大使李子文

北京我的家作文范文第5篇

短短几年时间,他完成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跨越,从市场销售部总监到住店经理再到北京千禧大酒店总经理。而他对北京乃至中国酒店业也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至于说到生活方面,“非常适应。”他说,“我没把自己当外国人看,客人、员工、朋友也没有。北京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

《财经文摘》:您提到你曾经在奥运会期间在北京某奢华五星级酒店出任住店经理,全权负责奥组委贵宾的日常起居,这中间有那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我们知道,这其中有萨马兰奇、罗格,也有欧洲国家的皇室成员。

陈海洋:在这一点上我想说的是,我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的同时,北京也没有把我当外人。

奥运会持续18天,而我们的整个接待工作,从一开始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基本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我一个人要负责很多方面,除了平时的餐饮、客房、服务、娱乐之外,还要加上非常繁重的安保任务,要和承担安保工作的警方协调。同时还有数倍于平时的与各个大使馆的接洽工作。我记得我一天可以接到好多个不同大使馆的电话,让我照顾好来自这个国家的政府首脑或者王室成员。当时压力确实是很大的。每天睡觉的时间也非常少。

当然,除了我之外,酒店的每一个员工都非常辛苦,尽管这么辛苦,但是他们工作得还是非常认真。他们也认同我说的,这个时候他们觉得不仅仅是为自己工作,也是为国家的荣耀而工作。这一点让我很感动。

不过,要说印象最深的其实有很多。比如我记得有一次一场重要的比赛结束之后已经是午夜12点左右。客人们看完比赛回到酒店吃夜宵。我们的几位大厨一直等候在餐厅,为客人准备。我也去餐厅帮忙并且作陪。因为那时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客人们完全拿我们当朋友,无论是任何身份都非常谦让也非常尊重秩序。和我们的工作人员交谈、开玩笑等气氛很好。运动会结束后,我们收到了奥组委办的感谢信。

我非常感谢北京信任我,也感谢参会的所有贵宾信任我。这是我的荣幸。

《财经文摘》:你现在出任北京千禧大酒店的总经理。那么与整个CBD乃至是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相比,北京千禧的优势在哪里?

陈海洋:首先,北京千禧大酒店的业主和管理集团是同一家公司。作为酒店的直接管理者,我觉得这一点比较重要,使酒店整体的工作的方向及目标更加一致。千禧国敦酒店集团来自我的家乡新加坡,是一家规模很大、很有实力的集团。旗下的酒店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都有分布。它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也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应该是地理位置吧。北京千禧大酒店的地理位置应该说非常好,基本在整个CBD商业区的中心位置,而且门口就有地铁站,非常方便。

然后是酒店本身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软件,是服务和特色。相信你们在大堂也看到了,客人很多。我们酒店客房的入住率在整个北京都是非常高的。我相信客人不仅仅是看上我们的硬件,他们更喜欢是我们酒店的氛围和感觉,这比起华丽装饰可能更加能够吸引顾客。

《财经文摘》:北京的发展确实非常快。在您看来,北京的酒店业和新加坡相比是否有区别,比如这中间有文化差异吗?您对北京酒店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

陈海洋:我觉得其实文化差异并不是非常大。毕竟都是华人社会,也都是以汉语和英文为主。唯一的区别可能是从行业生态上来说,新加坡的酒店业相对时间上长一点、稳定一点,没有北京变动得这么频繁。北京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动导致了在人才上有些青黄不接。这是整个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酒店业的问题。现在中国的年轻人都是“80后”。中国的政策决定了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家里都只有这一个小孩。父母从小就比较娇惯。加上现在社会竞争激烈。总体的感觉是这些小孩都比较浮躁,沉不下心好好做事情。在一个岗位上做不到半年就想晋升或者跳槽。而且不是太在乎Team Work,喜欢自己一个人做事情。

但是酒店这儿行业是需要行业沉淀的,要想做的好,必须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我记得我曾经面试过一个北京的小孩,开口就问:“我可以在一年之内做到部门经理吗?”我当时真的被吓到了。

说到对北京酒店业未来的发展,我总体还是很乐观的。这个跟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CBD也许还会继续东扩,北京会越来越商业化和国际化,承办的世界级会议也会越来越多,这对北京的酒店业都是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基于目前酒店业内人才问题的现状,我个人觉得企业的人才计划显得很重要。比如,用怎样远期培训计划吸引年轻人能够沉下心来学东西和做事情。让他们不是那么基于短期利益来频繁的变动。

《财经文摘》:您在全球很多城市都待过,在也曾在中国的几座城市工作,对北京的印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