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记忆力测试

记忆力测试

记忆力测试

记忆力测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作记忆容量 二语 阅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327―01

1. 研究背景

工作记忆是指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工作记忆是人类进行理解、学习和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工作空间(Baddeley & Hitch 1974)。关于工作记忆与语言学习,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致力于研究工作记忆在二语言习得领域的相关性及应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工作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对语言习得及其运用的影响,并将工作记忆研究视为更进一步地探索二语习得本质的一条可能的途径(陈宝国,徐慧卉)。本文以DMDX软件为平台,测试母语的工作记忆容量是否对二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产生影响,并根据被试的测试数据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二语阅读教学建议。

2. 研究理论及方法

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本研究以英语学习为例)的学生来说,阅读理解指人们借助于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积极主动过程,包含了一系列思维过程,其中工作记忆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研究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就首先要对工作记忆进行测定。目前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Daneman和Carpenter于1980年首次采用的阅读工作记忆广度测试。顾琦一和程秀苹(2010)考察了106名中国大学生的母语工作记忆在英语句子理解上的作用,发现其相关关系均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汉语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中,母语工作记忆容量是否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仍不清楚,对于是否具有跨语言预测作用也有待于探讨。综上所述,母语工作记忆容量及它们作用于阅读理解的跨语言特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1)二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在工作记忆容量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2)汉语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储存是否对二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有显著的跨语言预测作用?

2.1 受试

哈尔滨商业大学非英语专业30名二年级学生为受试,年龄18-20岁,右利手,听力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4.8以上。10名受试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01-110;10名受试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11-120;还有10名受试的高考英语成绩在121-130。

2.2 测试

1)英语阅读理解测验

从国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题中选取四篇英语阅读理解作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测验,每篇文章长度在250-300单词,每篇阅读理解后面都有5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一共20道题,时间是40分钟,满分100分。测试期间,被试不可以查阅生词。结束后,试卷有经验丰富的英语老师统一批阅。

2)工作记忆测验

本研究以Daneman & Carpenter的工作记忆容量理论为基础,采用课题团队设计的阅读广度测试为测量工具。使用 DMDX 编制测试程序。测试内容由20个汉语复句组成。受试者被要求判断句子在逻辑上是否正确并记住每一句的词尾。例如,测试句: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词尾:方式。逻辑上:正确。20个句子分成2组。第一组是前测,让受试熟悉键盘操作及流程,然后进入正式的测试。

方法与程序:

被试坐在计算机前,呈现指示语。要求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明白实验要求。屏幕上将依次呈现句子,一次一句。被试要迅速判断句子逻辑是否正确,句子呈现8秒。句子呈现完毕后,被试要迅速判断刚才阅读的句子逻辑上是否通顺并作出反应。如果逻辑上正确,按“右键”键;不正确,按“左键”键。同时还要在心里记忆句子的最后两个字。按键反应后接着再呈现下一个句子。如果被试不按键反应,8秒后句子自动消失,呈现下一句。

3. 结果分析

为了回答研究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在数据统计分析上,我们利用SPSS(16.0)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及相关性分析。(1)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及频率分析中可以看出,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在1到7之间,平均值是3.7,标准方差为1.53466。(2)被试者的高考成绩呈现正态分布。(3)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与阅读理解成绩之间没有相关性。

从单样本检验表可以得出,t值分别为70.473,16.759,13.205,自由度(df=n-1)等于29,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小于0.05,了虚无假设,即工作记忆容量与二语阅读理解能力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结论

本实验研究从被试者的高考成绩入手,以工作记忆容量测试为手段,探究工作记忆容量对二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二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在工作记忆容量方面是不存在显著差异;2)汉语工作记忆的加工和储存对二语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没有显著的跨语言预测作用。

本研究发现阅读理解的顺利进行有赖于认知加工系统协调地完成同时性的加工和存储任务。在实验的过程中,个体因素在二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应该是一个随具体任务而改变的动态过程。被试者对话题的熟悉程度,记忆方法和策略对工作记忆容量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影响。英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工作记忆容量的测试,发现学生在提取工作记忆时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二语学习者自身的优势,改进学习策略从而有效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Baddeley,A. D. & G. Hitch. 1974. Working memory [A]. In G. A. Bower(e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Vol. 8 [C]. New York:Academic Press.

[2] 陈宝国,徐慧卉. 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0.(2):185-192.

记忆力测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睡眠剥夺

【Abstract】 AI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SD) for different time periods on working memory. METHODS: Thirtytwo young male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4 groups, control, SD21 h, SD45 h and SD69 h. The subjects were tested after sleep deprivation by memory span test, digit subtraction test, and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test. RESULTS: After SD, the score of memory span lowered, which was significant at SD69 h. The score of backward number memory spa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d at SD45 h. After SD, the score of total number of digit subtraction tes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d at SD69 h while correct number/total number was significantly lowered at SD45 h. The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test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s. Total Number and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ed at SD21 h while Redundancy and Adjac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ed at SD45 h. CONCLUSION: Working memory is lowered after SD and tasks needing more working memory are mo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uch effect is more evident after SD45 h.

【Keywords】 sleep deprivation; working memory; stochastic processes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方法: 32名青年男性随机分为4组: 对照组,SD21 h,SD45 h和SD69 h组,每组8名. 采用数字记忆广度、词汇记忆广度、连续减法和随机数字生成测验对4组被试进行测试. 结果: 睡眠剥夺后,记忆广度成绩下降,69 h有显著差异,其中倒背45 h就有显著差异;连续减法测验成绩下降,69 h时反应总数有显著差异,45 h时正确数/反应总数之比就有显著差异;随机数字生成测验敏感于其他测验,SD21 h就出现随机数字生成总数和随机性有显著差异,偏离理想数字序列的程度(R)和相邻数字对在所有数字中所占比例(A)在SD45 h时有显著差异. 结论: SD后对于工作记忆影响较大,对于工作记忆要求高的测验受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影响在SD45 h以后更为显著.

【关键词】 睡眠剥夺;工作记忆;随机过程

0引言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 SD)或睡眠缺失在航空航天中普遍存在,并对情绪、认知能力、工作绩效、免疫功能等产生一系列改变,甚至出现严重灾难.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的综合能力,并且对于认知能力的评价能起到一种预报作用[1]. 大量研究证明,工作记忆系统对于完成学习、运算、推理、语言理解等复杂的认知活动起关键作用[2,3]. 作为加工资源的工作记忆能力的下降,可能是导致一般认知能力下降的原因[4]. 我们通过数字和词语记忆广度测验、连续减法测验和随机数字生成测验来测查被试的工作记忆情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① 纳入标准: 青年男性,身体健康;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近期无急性感染史或感染症状;近期未服用任何药物;没有肝炎、肿瘤、肾炎、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等严重病史;无精神神经疾病史;通过面谈和自编的《睡眠行为调查问卷》表明睡眠习惯良好,睡眠/觉醒正常,非特别早醒和特别晚醒者;无喝咖啡、茶及抽烟等习惯;自愿参加实验,并愿意填写书面同意书. ② 选取和分组: 对于符合条件并且自愿报名的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三年级学生,用临床记忆量表、艾森克人格测验、瑞文智力测验、内田克雷佩林测验和键盘敲击速度进行选择. 选出32名青年男性学生,年龄20~22(平均20.7)岁,随机分为4组: 对照组,SD21 h, SD45 h和SD69 h组,每组8名.

1.2方法

1.2.1实验过程每次实验,SD组每组各2名被试,共为6名,于实验当日7:00起床后进入实验室进行SD,于第2, 3和4日4:00离开,分别剥夺睡眠21 h,45 h和69 h. 共进行4次实验. 实验过程中被试可以自由活动,看电视和玩扑克,但是不能离开实验室,自始至终有6名主试监督,以防被试睡眠. 实验结束后进行测试. 正常对照组被试在8:00进行测试.

1.2.2实验方法

① 数字记忆广度: 来自韦氏智力量表中的“背数”. 由主试按1个/s的速度念出不同数目的数字,从3个数字开始,每个数目的数字进行测试2次,直到被试连续2次不能够正确回忆出,为被试能够正确回忆的数目,最多为9个数字. 共有两种: 正背和倒背. 得分分别计算正确回忆的数目. ② 词记忆广度: Rey听觉语词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 AVLT)由主试按1个/ s的速度念出15个词汇,念完一遍,被试回忆一遍,共进行5遍,然后再念另一组词. 要求被试在听完后立即复述. 在复述后,要求被试再尽量回忆第一组词,用以测试由于学习第二组词而产生的对第一组词记忆的干扰. 每一正确回忆记1分,总分为5次内正确回忆的总数. ③ 连续减法测验(DST): 任给被试一个百位数为9的3位数,要求被试大声读出,依次从该数中减9并报告,减8报告……直至减1,再依次减2报告,减3报告……直至减9,如此循环,记录每次的计算结果. 要求被试越快越好,越正确越好. 若超过20 s没有回答,由主试进行提醒. 总测试时间为3 min. 记录指标: 反应总数(number of reaction, NR),正确反应数占总反应数的百分比(CR/NR). ④ 随机数字生成测验: 要求被试在1 min之内说出一位数(0~9)的随机数,要尽可能随机和尽可能多. 由主试用RGCalc软件[5]记录和分析. ⑤ 分析和统计指标:产生随机数字的总数(N),偏离理想数字序列的程度(redundancy, R),相邻数字对在所有数字中所占的比例(adjacent, A),随机性(random number generation, RNG).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 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应用LSD.

2结果

2.1记忆广度SD后,无论数字还是词汇记忆广度有一定下降,SD69 h最为明显,有显著性差异. 在实验过程中,SD69 h组的被试反应速度明显减慢,有两名被试在测试过程中出现明显停顿,不知道在做什么. 数字记忆广度中顺背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 1.700, P=0.199),检验得F=3.510, P=0.034;数字记忆广度中倒背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 1.148, P=0.354),检验得F=14.905, P=0.000;词汇记忆广度方差不齐(Levene统计量 3.251, P=0.043),将数值进行余弦转换后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2.417, P=0.096),检验得F=1.743, P=0.190. 见Tab 1.表1SD后数字和词记忆广度测试成绩(略)

2.2连续减法测验经方差齐性检查,反应总数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1.308, P=0.299),检验得F=20.856, P=0.000,正确反应数占总反应数的百分比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 2.556, P=0.084),检验得F=21.365, P=0.000. SD69 h组同其他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对于正确数占总反应数的百分比而言,SD45 h时即有显著差异(Tab 2).表2睡眠剥夺后连续减法测验结果(略)

2.3 随机数字生成任务随SD时间的延长,各指标成绩均下降. 其中RNG最为敏感. RNG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1.474, P=0.255),检验得F=41.690, P=0.000;N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2.202, P=0.123),检验得F=11.480, P=0.000;R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 0.213,P=0.886),检验得F=114.197, P=0.000;A方差不齐(Levene统计量3.483, P=0.037),进行余弦转换后方差齐性(Levene统计量1.512,P=0.245),检验得F=4.113, P=0.022. 见Tab 3.表3所有被试随机性比较(略)

3讨论

3.1记忆广度测验由于记忆广度测验任务相对比较容易,作业时间相对较短,被试通过努力可以一定程度对抗SD的作用. 因此,尽管SD21 h和SD45 h成绩有一定下降,但不是很明显,SD69 h时成绩才有明显下降,这同前人的研究相一致. 在Deary等[6]的研究中,医生一夜没有睡眠,结果数字记忆广度虽有一定减少,但没有统计学意义. 并且来自临床上有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患者的研究,也发现数字记忆广度测试成绩下降,药物治疗后也没有明显好转[7]. 数字记忆广度中的倒背不仅同短时记忆有关,由于难度加大,同工作记忆也有一定关系[8]. 因此,其在SD45 h就有显著下降,而正背在SD69 h才有明显下降,显示其对SD更为敏感.

3.2连续减法测验SD后,无论反应总数还是正确反应数/总反应数,随时间延长都有一定下降,SD69 h最为明显,其中正确反应数/总反应数敏感于反应总数,在SD45 h就有显著下降. 较作业时间(反应总数)而言,SD对正确性影响更大[9]. 该任务较短时记忆任务,难度加大,不仅要记住计算结果,还要记住上个被减数,工作记忆加工负荷加重,耗费心理能源比较多,因而耗费时间较单纯短时记忆任务要长;因为加工需时长,就会影响储存和保持,出现遗忘上一个被减数. 同杨朝辉[10]研究相比,虽然被试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类似,但由于其任务只是单纯计算,没有工作记忆负荷,SD63 h后正确反应数没有显著变化.本实验增加了工作负荷,不仅要求计算,还要记住上一个被减数,因而对SD较敏感. SD后心理资源减少,任务难度相对加大,无论总反应数还是正确反应数的百分比都下降,直到SD69 h下降显著. SD69 h组被试多次出现长时间停顿,不知道自己做到什么地方,进一步证明了SD作用的脱漏假说. SD时,出现了不时发生的“阻滞”或者没有反应的短暂间期,其发生频率和时程随着SD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从而导致反应时延长,在本实验中表现为反应总数的下降. 在阻滞获无反应期的反应则表现为正确率的下降.

3.3随机数字生成测验随机数字生成任务需要持续注意能力,并且可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过程[11]: ① 整合定势和被试长时记忆中的有关随机性的概念,并保持在工作记忆中;② 选择合适策略,抑制同指导语相反的反应;③ 监测输出,将输出同随机性概念进行比较;④ 如果同随机性概念不同,进行策略调整和改变. SD后,随机数字生成任务完成下降,以随机性R最为敏感,可以敏感地反映不同SD的影响. R, N和A在SD45 h以后就有明显下降. 以上结果均表明,SD后生成数字随机性下降. 随机性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工作记忆的下降,控制者的能力有限,SD后对于高联系强度或强联系力度的联系抑制的能力下降,其能力不足以产生随机性高的数字序列,更容易按习惯化方式反应,导致随机性下降;控制者能力下降的另一方面表现可能是不能够根据违反规则的反馈及时调整产生随机数字的规则,从而也导致随机性的下降.

总结上述实验,我们认为SD后对于工作记忆影响较大,对于工作记忆要求高的测验影响更大,并且这种影响在SD45 h以后更为显著.

致谢: 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心理学教研室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Eagle RW, Tuholski SW, Laughlin JE, et al. Working memory, shortterm memory, and general fluid intelligence: A latentvariable approach [J]. J Exp Psychol G, 1999;128: 309-331.

[2] Baddeley A. Working memory [J]. Science, 1992;255:556-559.

[3] Logie RH. Working memory [J]. Am Psychol, 1999;12:174-178.

[4] Salthouse TA. The aging of working memory [J]. Neuropsychology, 1994;8:535-543.

[5] Towse JN, Nell D. Analyzing human random generation behavior: A review of methods use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for describing performance [J]. Behav Res Methods Instrum Comput, 1998;30:583-591.

[6] Deary IJ, Tait R.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mood in medical house officers [J]. Br Med J, 1987;295:1513-1516.

[7] Feuerstein C, Naegele B, Pepin JL, et al. Frontal loberelate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J]. Acta Neurl Belg, 1997;97:96-107.

[8] Capitani E, Laiacona M, Ciceri E. A reanalysis of block tapping long term memory according to the short term memory [J]. Italian J Neurol Sci, 1991;12 :461-466.

[9] Ferrara M, Gennaro LD, Bertini M. Timecourse of sleep inertia upon awaking from nighttime sleep with different sleep homeostasis conditions [J]. Avia Space Environ Med, 2000;71: 225-229.

记忆力测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词汇;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医学七年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53-03

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语言学家们对许多学习策略进行观察、分析与分类。本文所采用的是O’Malley & Chamot的策略分类。其中,第一层次称作元认知策略,可适用于所用类型的学习任务;第二层次是认知策略,与不同的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第三层次为社会/情感策略。

关于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对医学七年制学生词汇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旨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对于学生词汇记忆的影响。训练过程中将元认知策略与认知层面的记忆策略相结合,一方面,利用认知层面的记忆策略对学生进行训练,初步提高词汇记忆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使学生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法对认知过程进行调整或自我管理。

一、研究过程与数据收集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80名吉林大学医学七年制一年级学生。研究对象按自然班分为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与高考英语成绩见表1。

(二)调查工具与实验过程

1.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包括元认知与认知层面的词汇记忆策略两部分。采用从“我从不使用此方法/策略”到“我总是使用此方法/策略”五个等级的利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scale),要求调查对象针对自己的词汇学习情况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或接近的选项。

词汇测试:以实验数据为因变量分析词汇策略训练前后成绩之间的关系,训练与测试使用的词汇选自《文理工英语教学大纲6000词统测必备》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0次词汇测试分为训练前测试和训练后测试两组进行。测试采用词汇列表与选择两种形式,目的在于检验培训的有效性及弊端。

数据收集及分析:10次词汇测试的结果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了表征七年制词汇策略使用情形的平均值和标准方差;用t检验比较策略培训前后的词汇测试结果,检测学生的策略运用效果。

2.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为期15周,分为训练前测试、元认知策略训练和训练后测试三个阶段。

其中,元认知策略训练过程为期3周。实验组在按照教科书要求接受常规训练的基础上,还将接受有关元认知策略与认知层次的分组与联想策略的训练。本次研究的元认知策略训练采用O’Malley & Chamot提出的策略训练模式(CALLA),分为引入、讲解、练习、评估及扩展5个步骤。

引入。由教师讲解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及用途,学生使用自主选择的词汇或教师规定的词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定单词记忆目标,并使用时间管理策略计划时间,逐步提高记忆效果。

讲解。这一步骤注重利用实例讲解学习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所学策略,主要有联想与分类策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词汇及关联词汇将词汇组块记忆。为了保证记忆的有效性,元认知层面的计划(制定与实施)也在这一阶段进行讲解。

练习。经过第二阶段的训练,学生在这一阶段应有意识地将所掌握的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结合使用。

评估。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自主评估练习阶段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这有助于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培养。

扩展。教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策略应用于任何所学单词。这种方式可以检测策略训练的有效性。

在为期3周的策略训练过程中,教师反复提醒学生,从而使策略使用由自发变为自主行为。

二、结果与讨论

利用SPSS 13.0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论见表2。

调查表明,选择性注意在元认知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说明受试学生具备词汇记忆的主观意愿以及一定的元认知知识。但受试学生的预先计划使用频率最低,这一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

1.训练前测试

训练前测试为期6周,受试者每周接受一次测试。前4次词汇测试意在检测认知层面的联想和分类策略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测试时,受试者按照要求记忆规定的25个单词。20分钟后,受试者凭记忆写出所记忆单词及相应的汉语含义。实验组得到的单词按照联想或分类的关系分组排列,包括语音联想、词法联想、语义联想,同义词或反义词、上下义、部分与整体词汇关系;而对比组的单词为任意排列。4次词汇记忆测试结束两周以后,进行一次选择题测试,测试范围为受试者分4次记忆的100个单词。此项测试意在检测认知层面的联想与分类策略对长时记忆影响,测试结果见表3。

对前4次测试结果的分析表明,实验组学生与对比组学生的词汇记忆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学生对所记忆词汇的英语含义掌握较好,但有时会混淆英语词汇对应的汉语含义。实验组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果明显优于对比组学生。表明认知层面的联想与分类策略对短时记忆影响显著。

选择题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对比组学生。由此可见,认知层面的联想与分类策略对长时记忆存在积极影响。

综合训练前对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测试结果,在学习者无意识的状态下,词汇的排列顺序对学习者的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均存在显著影响。

2.训练后测试

受试者在训练后测试中的前4次词汇测试意在检测元认知策略与认知层面的词汇记忆策略相结合对于短时记忆的影响。受试者每周接受一次测试。测试时,受试者按照要求记忆规定的25个单词。20分钟后,受试者凭记忆写出所记忆单词及相应的汉语含义。与训练前测试不同的是,实验组与对比组所得到的单词均为任意排列。实验组学生需要运用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学到的认知层面的词汇记忆策略(联想与分类)自主安排词汇记忆,并运用元认知策略管理记忆过程。与训练前测试过程相同,第五次训练后测试为选择题测试,意在检测策略训练(元认知策略与认知层面的词汇记忆策略相结合)对于长时记忆的影响,测试结果见表4。

从结果可知,实验组学生测试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组学生。实验组学生的测试答案显示,受试者不仅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元认知策略,而且充分利用微观技能的认知策略。受试者在训练后能够自主使用词汇记忆策略规范词汇记忆行为,并且能够运用元认知策略管理词汇记忆过程。

由此可见,策略训练对于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均有显著的影响。

三、结论

联想与分组策略与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同时使用会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记忆能力,从而提高词汇记忆效果。

词汇学习策略训练会提高学习者在词汇记忆时使用词汇策略的意识。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词汇记忆策略。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医学七年制学生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增强。

词汇学习策略训练能够使学习者有意识地管理、监控自己的词汇记忆行为。学习计划与学习目的能够促使学习者更为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词汇记忆活动,从而提高词汇记忆效果。认知层面的记忆策略能够提高记忆效率,同时,元认知策略直接影响认知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元认知策略与认知层面的分组与联想策略的同时应用使词汇记忆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O’Malley &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Sanaoui, R. Adult Learners’ Approaches to Learning Vocabulary in Second Language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

[3]吕文澎.英语难词记忆法的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78-81.

[4]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27-29.

The Influence of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Training on Vocabulary Retention for Seven-year Medical Students

WANG Yan1, YU Hai-bo2

(1.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2.Changc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102, China)

记忆力测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产效应;记忆;学习判断

古希腊哲学家埃斯库罗斯曾经说过:“记忆乃智慧之母”,记忆力提高,智商(IQ)和个性心理特征指数(PQ)也会提高。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如何提高记忆力”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从“集中注意学习”到“形象联想化记忆”“记忆术”等,无不揭示了我们对研究记忆的热忱与

重视。

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未开垦疆域就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简单空间。记忆是知识经验积累的重要条件,是高级的认知过程,只有很好地发展记忆力,人的理性认知、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本文将从另一种途径打开记忆这扇神秘的大门,它就是“生产效应”(production effect)。

一、 生产效应的发现

最初,Hopkins和Edwards在实验中发现,相对于默读一个单词,朗读单词将会增强人们的记忆,他们将这种记忆现象称为“发音效应”,并认为这种效应在学习的编码阶段起作用[1]。

但在之后的近四十年中,仅有几位学者设计实验证明了朗读带来记忆优势的现象。 Conway和Gathercole进行实验后得到了与Hopkins和Edwards一样的结果,发现大声朗读单词确实比默读单词更加有利于外显记忆[2]。MacDonald和MacLeod也比较了这种实验条件的差异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朗读在外显记忆测试(再认)中表现出了记忆优势,而对内隐记忆测试(命名)没有影响[3]。Dodson和Schacter在实验中加入声音这一变量并进一步用特异性启发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4]。MacLeod和Ozubko在他们的研究中再次描绘了该现象,并重新将其命名为“生产效应”,即相对于默读学习内容,朗读学习内容所带来的记忆优势[5]。

二、 生产效应的相关研究

1. 不同设计类型下的生产效应研究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生产效应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生产效应的基本研究范式如下。实验材料分为两种:混合词表,即要求被试一半单词朗读,一半单词默读;分心词表,被试会全部朗读或全部默读该词表的单词。学习结束后,立即让被试进入记忆测试阶段,采用再认或自由回忆的方式进行测试。对数据进行收集后,分别比较混合词表中朗读部分和默读部分单词的回忆成绩、混合词表中的朗读单词与朗读条件下的分心词表的回忆成绩、混合词表中的朗读单词与默读条件下的分心词表的回忆成绩,并以此推出生产效应的产生条件与内在机制。

Hopkins和Edwards的实验比较了被试间和被试内条件下,朗读单词的回忆成绩是否比默读条件下要好,但结果只在被试内条件下发现了明显的“发音效应”。MacLeod等人重复了这个模式,却发现这种效应并不只限于发音这种情况,在其他要求有特殊的项目反应方式的编码任务中也会出现,即生产效应对记忆有稳定的作用。他们提出生产效应在被试内设计中比在被试间设计中更加稳定,是因为朗读项目在默读项目的背景下显现出加工的特异性[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也进行了被试间的设计,并比较了这两种设计的结果,为探索生产效应的内在机制作出了贡献。

Ozubko和MacLeod的研究是让被试学习两个词表,一个是混合型的目标词表,另一个是分心词表。目标词表中的单词一半让被试大声朗读,另一半让被试默读。分心词表或是让被试朗读所有单词或是让被试默读所有单词。测试阶段让被试判断每个单词是来自目标词表还是分心词表。对2(混合词表:朗读vs默读;被试内)×2(分心词表:全部朗读vs全部默读;被试间)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混合词表中朗读和默读单词的再认成绩之间没有差异。而混合词表单词的回忆准确性在分心词表全部朗读的条件下明显低于在分心词表全部默读的条件下[4]。

而在Bodner、Taikh和Fawcett的研究中,实验者准备了四组词表,其中两组在学习阶段呈现,另外两组作为新词表在测试阶段呈现。被试内组别中的两组词表,一组词表全部朗读,另一组全部默读;被试间组别中的两组词表均为朗读或是默读。实验结果发现,在被试内组别中,默读项目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损失[6]。

值得一提的是,Facwcett对生产效应的被试间设计进行元分析发现,被试间设计中存在着“生产效应”,只不过这种现象较被试内设计是微弱的[7]。

上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生产效应在被试内设计中比较稳定,而在被试间设计中表现不明显,由此研究者推出生产效应可以用线索的特异性加工来解释,但是否还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仍需进一步探索。

2. 生产效应与不同的记忆测试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心理学实验中有两种测试记忆的方式:再认和自由回忆。但是最初的实验只在再认测试(外显记忆)中发现了这一效应,并推测这是对线索进行特异性加工的结果[4,6,9]。

例如,Dodson和Schacter让被试在两种条件下(朗读和用耳机听)学习语义关联的单词,然后完成一个再认测试,测试项目中包括学习过的单词、不相关的和相关的分心单词。结果发现,朗读单词的被试在记忆测试中比仅仅是听单词的被试的回忆错误率低[3]。

总体来说,大多数“生产效应”研究采用的记忆测试方式为再认测试,即让被试从测试材料中选出学习过的单词,以判断学习阶段的不同编码方式是否对被试的记忆产生影响。但Jones和Pyc 的研究打破了常规,采用自由回忆的方式研究了“生产效应”的相对收益和损失。结果发现,用自由回忆的记忆测试方式时,只在被试内设计中出现了明显的生产效应,而在被试间设计中没有出现生产效应,这些结果对以后的研究有着新的启示[10]。

3. 元认知领域的生产效应研究

Nelson和Narens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两种,由此,人的记忆也可分为客体记忆和元记忆[11]。客体记忆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对客体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而元记忆是指个体对自己记忆的认知、监测和控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元记忆能力的重要部分,而学习判断是一种典型的元记忆监测手段。

所谓“学习判断”是指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者过程结束后,对习得项目在随后测验中的成绩进行的一种预测[12],即对当前学习内容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成绩的预测。

Castel、Rhodes和Friedman把生产效应应用到了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的研究之中,通过研究JOL对生产效应是否敏感,来探究人们是否通过提高对线索特异性的意识来增强记忆[13]。

实验一中给被试呈现一个混合词表,要求被试按照字体呈现的颜色作出相应的反应,蓝色字体意味着要朗读这个单词,白色字体意味着要默读这个单词。每学习完一个单词,要求被试立即预测在之后的回忆测试中正确回忆出该单词的可能性(0%代表完全不能回忆,100%代表完全能回忆),接着进行30秒的分心任务,最后让被试自由回忆,在纸上写出能够记住的单词。结果发现,相对于默读的单词,被试会对生产条件下(朗读)的单词作出更高的学习判断。

实验二用对口型代替了朗读,其他程序与实验一保持一致,结果证明,在被试不出声地对口型时也出现了这种效应。

而在实验三中,要求被试用回答“yes”来代替朗读单词本身,结果发现,尽管回忆成绩在两种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异,但JOL仍在生产条件下较高。也就是说这种效应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信息的可接近性较高,这与Koriat提出的线索应用性模型有着相似之处,即JOL对线索的可利用性十分敏感[13]。但是实验者发现,其实被试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特异性是怎样增强信息的编码和提取的,所以对生产效应内在机制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的探索。

4. 生产效应的其他相关研究

Lin和MacLeod 认为先前的研究将这种记忆优势归因于线索的特异性,是一种对朗读项目在额外维度上的编码,这种编码将有利于稍后提取的容易性[9]。在此基础上,实验者调查了老年人群体的生产效应。理论上,这一群体将很难利用线索的特异性来帮助记忆。然而结果发现,不论是在再认还是回忆测试中,年轻被试和老年被试均出现了生产效应,但这种优势在老年被试中较小。这种模式给予我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1)线索的特异性在生产效应中具有关键作用;(2)生产效应有助于老年人群体的记忆。

三、生产效应的解释模型

生产效应的出现为人们增强记忆提供了一种简单直观的方法。但是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为生产效应主要是处理方式上的差异,所以探讨生产行为是造成了默读项目的损失还是带来了朗读项目的收益是十分必要的[6,7,15]。

1.生产效应的理论假说

回顾 MacLeod等人的研究,以决策为基础和以记忆为基础对生产效应的解释都是成立的。前者注重被试在测试阶段希望记住何种类型的信息这一元记忆信念,而后者则强调被试在学习阶段,相对于部分项目来说对另一部分的项目产生了较强的记忆痕迹。

MacLeod 等人支持线索特异性假说,认为学习阶段的生产行为使单词变得独特,这种独特性在测试阶段具有启发作用,从而指导个体作出记忆决策:“我记得朗读过的单词,所以这些单词一定是学习过的。”但被试却不能用相反的策略来辨别默读的单词:“我记得自己没有朗读这些单词。”因为测试中的干扰项在学习阶段也没有被朗读过[2,4,8]。根据这个假说,MacLeod等人发现如果让被试在学习阶段用对口型的方式加工部分单词,生产效应也同样存在,因为对口型同样提供了对单词的特定反应。然而,当让被试通过按键或是用“yes”对部分单词作出反应时,则不会有记忆优势的出现。因为这时对单词的加工并没有凸显出其特殊性,所以没有带给被试记忆上的优势。那么,根据这个解释,被试间设计没有出现生产效应也可能是因为所有的单词都是用同一种方式学习,朗读的单词并不能从其他单词中显现出不同[16],所以被试不能在测试阶段采用特异性的启发策略。

相反,记忆痕迹增强假说则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以记忆为基础的对生产效应的解释[17]。该理论认为朗读单词比默读单词产生了较强的记忆痕迹,因此在记忆测试中,朗读单词比默读单词表现更好。增强假说并没有反映出被试间没有出现生产效应的原因,所以,MacLeod和Ozubko的研究都认为生产效应的特异性解释比增强假说更加可取[5,15,17,18]。

2.生产效应在快速阅读任务中的缺失

在MacLeod的实验中,再认任务优于内隐的快速阅读任务,该任务由朗读项目、默读项目和新项目组成,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阅读这些单词。尽管先前的研究减少了命名次数,但是也没有出现生产效应。MacLeod等人认为这个结果支持了特异性假说,即只有在外显记忆测试中,被试才能有意识地努力回想他们是否在学习阶段朗读过单词,所以生产效应只会出现在外显记忆测试中[18]。

更进一步地说,它也排除了增强假说,但是,为了更精确地阐述该假说,研究者们建立了“评价-增强假说”。该假说认为,生产效应的出现依赖于被试是否有意识地评估项目的记忆强度。如果是这样,尽管MacLeod等人的内隐记忆任务的结果排除了自动-增强假说,它们却可能用评价-增强假说或特异性假说进行解释。

3.生产效应在被试间设计中的缺失

再认实验中也有部分结果出现了被试间的生产效应。假设生产效应在被试间设计中被减弱,这个发现就排除了自动-增强假说。然而,它也同样排除了评价-增强假说,因为被试可能在作再认决定时评估了记忆的强度信息,而且不管列表的构成如何,朗读项目的记忆强度都要高于默读项目。因此,生产效应在被试间设计中的缺失为特异性假说提供了关键性支持。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被试间生产效应的存在并不能排除特异性假说,相反,它仅仅是显示出纯朗读组的被试在某些条件下的测试阶段采用了特异性启发的策略。由此可以推测,被试不可能在每一个呈现生产任务的实验研究中都采用特异性启发的方法。也就是说,当一些学习项目采用默读方式时,被试内组的个体更可能认为生产行为是该实验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意识会使被试在测试阶段采取特殊规则。如果是这样,通过使生产任务更加明显或是在测试阶段辅导被试采取特殊规则,就可能产生被试间生产效应。

总体来说,研究者们对生产效应的解释在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的区别上,大都停留在线索的特异性加工理论水平,他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记忆优势,是因为学习编码阶段的特殊性加工在之后的提取阶段起到了启发作用。虽然大部分研究结果都支持了特异性假说,但是自动-增强和评价-增强假说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为研究生产效应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有利证据。

四、 研究展望

近年来生产效应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模式,我们发现未来的研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现有的研究中,生产优势从来没有在延迟条件下出现。所有的生产效应实验都是让被试学习材料列表,然后立即进行测试。要证明生产效应更可靠,就需要合理地延迟测试时间。

第二,所有研究都是在单一词语的情况下进行的,很显然,这种情况不能够完全包括平时的记忆条件。生产效应能否对较为复杂的材料起作用也是研究者们未来需要探究的问题。而且如果学习任务更加复杂(如段落学习),被试将如何有效地监测生产效应的优势,也是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

第三,生产效应是否能够迁移到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测试中去,以及是否可在实践方面证明生产行为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策略,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第四,目前为止,生产效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测试在成长变化过程中人们是如何适当地运用特殊线索的,例如让儿童学习新词汇或让老年人努力记忆重要信息。

第五,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生产效应的内在机制,测试生产效应的线索特异性假说。

在国内,生产效应的研究还很缺乏,国内学者需要在此方面作出努力,为探究有效的记忆策略作出贡献。生产效应的发现,使我们得知了一种简单直观的记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记忆技巧,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记忆的机制,探索记忆的奥秘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Hopkins R H, Edwards R E. Pronunciation effects in recognition memory[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2, 11(4): 534-537.

[2]Conway M A, Gathercole S E. Modality and long-term memory[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87, 26(3): 341-361.

[3]MacDonald P A, MacLeod C M. The influence of attention at encoding on direct and indirect remembering[J]. Acta Psychologica, 1998, 98(2): 291-310.

[4]Dodson C S, Schacter D L. “If I had said it I would have remembered it”: Reducing false memories with a distinctiveness heuristic[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1, 8(1): 155-161.

[5]MacLeod C M, Gopie N, Hourihan K L, et al. The production effect: Delineation of a phenomen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0, 36(3): 671.

[6]Bodner G E, Taikh A, Fawcett J M. Assessing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production in recognition[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14, 21(1): 149-154.

[7]Fawcett J M. The production effect benefits performance in between-subject designs: A meta-analysis[J]. Acta psychologica, 2013, 142(1): 1-5.

[8]Gathercole S E, Conway M A. Exploring long-term modality effects: Vocalization leads to best retention[J]. Memory & Cognition, 1988, 16(2): 110-119.

[9]Lin O Y, MacLeod C M. Aging and the production effect: A test of the distinctiveness account[J]. Canad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12, 66(3): 212-216.

[10]Jones A C, Pyc M A. The production effect: Costs and benefits in free recal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14, 40(1): 300.

[11]Nelson T O, Narens L. Metamemory: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new findings[J].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1990, 26: 125-141.

[12]Nelson T O, Dunlosky J, Graf A, et al. Utilization of metacognitive judgments in the allocation of study during multitrial learning[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4, 5(4): 207-213.

[13]Castel A D, Rhodes M G, Friedman M C. Predicting memory benefits in the production effect: The use and misuse of self-generated distinctive cues when making judgments of learning[J]. Memory & cognition, 2013, 41(1): 28-35.

[14]Koriat A. Monitoring one's own knowledge during study: A cue-utilization approach to judgments of learn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4): 349.

[15]Ozubko J D, Hourihan K L, MacLeod C M. Production benefits learning: The production effect endures and improves memory for text[J]. Memory, 2012, 20(7): 717-727.

[16]Hunt R R. The concept of distinctiveness in memory research[J]. Distinctiveness and memory, 2006: 3-25.

记忆力测试范文第5篇

一般认为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因素组成,因此外企的智力测试也着重考察这些方面,有时是注重其中某一方面,有时则对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侧重考察思维力的测试

如某公司的面试题目:如果你让工人为你工作7天,给工人的回报是一根金条。金条平分成相连的7段,你必须在每天结束时给他们一段金条,如果只许你两次把金条弄断,你如何给你的工人付费?像这类题目如果思路不正确的话,往往会陷入怪圈,百思不得其解。当然题目本身也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要具备相当的智力水平才能回答。尽管很多人知道答案(两次弄断应分成三份,把金条分成1/7、2/7和4/7三份。这样,第1天可以给他1/7;第2天给他2/7,让他找回1/7;第3天再给他1/7,加上原先的2/7就是3/7;第4天给他那块4/7,让他找回那两块1/7和2/7的金条;第5天,再给他1/7;第6天和第2天一样;第7天给他找回的那个1/7)后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事实就是如此,尽管看起来简单,而在不知道答案之前就是想不到正确的答案。

(2)侧重考察观察力的测试

这类测试往往包含在一些图形认知测验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正确回答尚不困难。如下图中公共汽车将驶向哪个车站?答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平时认真进行过观察,回答出来简直易如反掌。

(3)侧重考察记忆力的测试

记忆力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平时不觉得,但在生活中几乎随时都离不开记忆力的应用,如常用电话号码、公交路线、经常要去地方的地址,基本上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也似乎永远不会忘记。在工作中,客户给你的电话你可能来不及或不方便写下,而只能记在大脑中,但往往很快就忘记了。记忆力测试一般来说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一个评价表,得分高,记忆力好;得分低,记忆力差等。

如有的公司让求职者接受这样的测试以考察其记忆力水平:随机拿16样物品;将16个物品放在一个4*4的方格中,给一分钟的时间记住物品摆放的位置;将这16个物品拿走,然后由受测者用最短的时间恢复物品摆放的次序。最后统计求职者摆放物品的正确数量从而推知其记忆力的强弱。

(4)侧重考察想象力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