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迷语

小迷语

小迷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迷失现象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了全新理念,促使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重大变化,课堂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然而,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乡镇农村学校的教师为了走所谓的课程改革捷径,时常模仿、甚至生搬硬套新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及骨干教师的做法,于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一些因迷信权威走向迷失的现象,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入误区与困境,阻碍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注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对其进行浅析,以引起同仁与专家的关注。综合其表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套用教师语言

在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上频繁出现这样的教师语言:“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段落读一读”;“通过读你从中悟到了什么”?这些看似启发性的导读往往在授课起始环节,教师常在学生草草了解课文内容之后便匆匆抛出上述类似问题。目的是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初试这种方法的效果还可以,或有些文章的内容较贴近小学生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并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有些文章则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激发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即使是适合的文章,最初小学生把较有感触的地方说过之后,似乎并未达到全面参与的目的,于是进一步追问、鼓励他们,学生只好分别找一段别人没有说过的地方再说说,到最后几乎整篇文章都有人喜欢过,似乎学生的情感很丰富;接下来针对某段中喜欢的词、句子进行讨论与交流,又是一番全班总动员。我认为这类问法似乎有误导学生只关注感兴趣的,对不感兴趣的就可以不关注之嫌。虽然从形式上充分体现小学生的主体性,但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没有真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发挥其潜能,并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

再如,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对文本初步感知后便问道:“从课文中你悟到了什么?”其预设的用意在于启发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心灵对话与交流。我曾经听讲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以便把握文章主旨,问学生:“你从中悟到什么?”这种问题本身就是大而空洞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面对这样的问,五花八门的答案似乎都可以,却与教师预设的目标大相径庭。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以求更深入地理解其用意良好,但启发不能空泛、漫无边际,应具体有所指,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才有利于开动学生脑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分组讨论无实效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独立思考,关注学生间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进行资源交流、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1]。让学生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学会参与、倾听、尊重他人。可在实际操作运用过程中,讨论的美好愿望则成了一种形式化,有些讨论是为听课而讨论。表现为:

1.内容没有思考的价值。有些讨论的问题学生稍微思考即会,但为了体现课堂新模式或符合课改理念而强加入这一环节,浪费时间。

2.时间不合理。要么有些必要讨论的问题时间过少,学生缺少充分思考,便被强行叫停,结果结论很浅薄,讨论成虚设的形式;要么因讨论无组织而时间过长,有些学生便借机闲谈,结果课堂布局前松后紧,预期目标未能实现而草草收兵。

3.分工不明。小组成员没有具体分工,成绩优秀者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思维稍慢的学生则永远是听众或观众,甚至因无事可做借机玩耍。讨论则常常是佼佼者的一言堂,失去本真意义。

4.教师成了袖手旁观者。常看到教师布置好讨论后,任由学生自由地讨论,缺乏适度指导。教师应深入各小组中,倾听各组讨论情况,了解进展状况,适时对其讨论进行引导,使其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从而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否则无序的讨论只能浮于形式而无实效。

三、课堂表演作秀

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得人生经验与知识储备。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设计为取悦听课教师而故作表演,表现为:教师让学生演故事、演人物、作采访,形式多样,热闹非凡,不过这样做实在弊多利少。首先是表演都是事先指定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进行了排练,并非即兴发挥,给人的感觉是虚假。其次是表演只是少数学生参与,大多数学生只能观看、鼓掌,这样的表演忽视多数学生的主体。再次是有些表演活动已脱离文本和教学内容,偏离课堂教学目标。语文课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非在于课堂是否热闹与花样繁多。

四、赏识评价泛滥

时常听到一些课堂上频繁出现:“不错”、“好”、“棒极了”等激励性言语。实际上有时学生回答得并不精彩,甚至答非所问,但教者似乎并不介意,仍给予肯定表扬。对此,真不知对学生是利还是弊。诚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激发兴趣,唤起热情,培养自信心。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肯定学生,一旦滥用表扬,不论回答得好不好,价值大小,都随意表扬,久而久之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

如何使用赏识评价。首先,赏识评价应适时,教师要看准时机,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对那些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赞赏;其次,赏识评价要有度,若教师不切实际地赞扬与肯定往往会滋生其骄傲自大、盲目乐观的不良心态。虽然语文学科主观题的答案丰富多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是多元化的,但不代表无是非标准[2]。学生的发言肯定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故应科学引导。再次,赏识应因人而异,因学生的语文水平、心理素质等均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课堂上的表现各不相同,教师应心中有数,表扬时要因人而异。对平时内向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鼓励他大胆探索、积极发言,回答只要有亮点,即多肯定、表扬以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其信心。当然赏识评价应遵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原则。同时对其错误处巧妙指出,切不可听而不闻。对盲目表现者要严格要求,不可轻率赏识。此外,赏识不应拘泥于形式,除口头表扬外,微笑、点头、挥手等肢体语言也是表达肯定或鼓励的好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更积极地探索。

五、对新手段过分依赖

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正迅速介入教育,一种新型备课方式悄然兴起。电脑备课有许多优点:查询资料快捷,便于交流,便于携带,上课方便,便于重现,利于个别辅导等。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发课程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鼠标轻轻一点,很容易搞定,但对新手段过分依赖会让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迷失。表现为:

1.迷失在资料的海洋中。互联网让世人实现资源共享,上网输入关键词,信息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更不用说点击“相关链接”了。一些教师往往对此无所适从,被资料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法对其做科学选择,精心备课从何谈起?

2.迷失在名师的教案里。以前要找一些优秀案参考很难,现在轻松愉快。一些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优秀教师摄制的多媒体教学光盘,动画、视频、音频、漂亮的版面设计等网上一应俱全。有些教师集众人之长,将全国著名专家或名师的优秀教案借鉴过来,但更多的是拼凑,更有甚者直接拿这些资料来上课,但因没有充分结合实际备课其结果可想而知。

3.迷失在声、光、电的世界中。因迷信而退化了自己的备课技能,常有一些教师上课一旦离开了电子课件,就变得不会读、不会备、不会写、不会画、不会和学生交流。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意义下的学科教学,但多媒体毕竟是工具,必须为我所用,那种完全用课件演示取代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不同学科必须关照自己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如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和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若一味以标准化图像直觉取代语言感知,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学习、借鉴他人的成果经验,切实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善于反思,从而破除迷信,走出误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技能。同时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审视传统教学方法,既不能全盘否定旧的,又不能一味肯定新的,任何新旧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否则有可能违背新课改的初衷,更影响小学生学习实效。

参考文献:

小迷语范文第2篇

深浅及明亮度不同的绿色组合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美丽。

“嗨。”

耳边突然传来一个声音。

迷夜再次转头时看到的是——空气。四处看着疑惑声音从哪里传来,迷夜低下头时才看到一张精致的脸,正是尖塔窗口看到的漂亮女孩。她眉眼弯弯的看着迷夜,“迷夜小姐,欢迎来到低语森林。”

低语森林,低语森林……迷夜喃喃念着,突然惊叫起来,“你是说,这是地狱森林!”

女孩没有回答,纯白色眸子弯成月牙,笑容像琉璃般纯净可爱。

低语森林……别人不知道这个森林,不代表“猎人”世家出生的迷夜不知道,这里,是在魔界冥界内圣光元素最多的暗黑系森林。

迷夜看向尖塔,果真变成了一座矮小的木屋。

迷夜咬住下唇,“你是深渊恶魔?”

有些犹豫的语气,迷夜很是紧张。

女孩的声音里满是笑意,“诶呀呀,迷夜小姐真是聪明呢,身为一个人类居然知道低语森林的存在。不过人家可不是深渊恶魔呢,传言不可信哦。”

这是变相承认她就是木屋主人么。

“……你知道我的名字却不告诉我你名字,太没礼貌了吧。”

“哎呀呀,是么是么。”女孩笑靥如花,弯起的眼意味深长的看了看迷夜,“迷夜小姐,人家叫玖呢。还有啊……”

什么?

“不礼貌的是迷夜小姐你才对吧,居然把人家看成女生,真是不可爱呢。”

……居然是男生?这个样子怎么看都是个小女孩才对啊,声音也都是女孩那种软软的呢。

“玖?你住在这间木屋里么,你是什么?”

“人家只是一个小小的商人而已呢,仅仅只是商人而已哦。”微微笑着,玖脸上分明写着几个嚣张的大字,“就不告诉你事实,你奈我何?”

“一个‘小小’的商人怎么可以让那么多传奇级别的强者消失?”

玖的脸上依旧是浅浅的微笑,“人家只是让低语森林的黑夜降临啊,然后他们沉迷于迷雾之中,人家还没动手乖乖们就吃掉他们了。”

耸耸肩,一副我好无辜我好无害的样子。

小迷语范文第3篇

关于迷路的英语对话1

A: Excuse me. I’m afraid I got lost. Can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

A:对不起,我迷路了,请问您能告诉我去车站怎么走吗?

B: I’m walking that way. Let me lead you the way.

B:我正朝那边去。让我给你带路吧!

A: Excuse me, Where am I on this map?

A:对不起,请问我在地图上的什么地方?

B: We are here, bus station, we are in the heart of the city.

B:我们在这里,汽车站,我们现在在市中心。

A: Oh ! I think I’m lost. Can I go from here to the railway station?

A:哦!我想我迷路了。我能否从这里到火车站呢?

B: Head straight up the street about two blocks then turn left.

B:顺这条街一直走过两个街区,然后左转。

A: Excuse me. I wonder if you could help me. I’m looking for the

Museum.

A:对不起,打扰一下,不知您能否帮助我,我在找博物馆。

B: Boy, you are lost. It’s across town.

B:哇,你是迷路了。它在城的那头。

A: Oh ! What bad luck ! 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A:哦!太糟糕了!那我怎么去博物馆呢?

B: You can take a No. 24 bus here and then transfer to a No.53 bus

to get there.

B:您可以在此乘坐24路公共汽车换乘83路公共汽车到那里。

关于迷路的英语对话2

Alice:

Excuse me!

打扰一下。

Frank:

Yes ,what can I do for you?

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Alice:

I am a new comer here,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eception desk?

我是新来的学生,你能告诉我怎样到达学校的接待处吗?

Frank:

No problem.I'll lead you there.

没问题,我带你去吧。

Alice:

Oh,thanks a lot! I almost get lost.

哦,真是太感谢了。我都快迷路了。

Frank:

You are welcome.

不客气。

关于迷路的英语对话3

Excuse me, I'm a little lost. Which bus do I take to get to Shi Da?

请问一下,我有一点迷路了,到师大该搭几路公车?

Let's see. From here, you have to take the 278bus.

让我看看。从这里你必须要搭 278。

Oh ok, where do I get off?

喔,好。我要在哪一站下车呢?

You should get off at the first Shi Da stop.

你得在“师大一站”下车。

Ok, thanks...

好,谢谢!

You're new at this, huh?

你没有搭公车的经验,是不是?

No, is it difficult?

是啊,会很困难吗?

No, it's quite simple. When you get on, just ask the bus driver when to pay the fare and where you want to get off.

不会,简单得很。你只要在上车的时候问司机什么时候付费,还有告诉他你要在什么地方下车就好了。

How much does it cost?

多少钱呢?

Only 15 NT per section. Oh look, that is your bus.

一程票只要新台币15块。你看,你要搭的车来了。

Wow, I can't thank you enough.

哇,真是太谢谢你了

Don't mention it.

别客气

看了“关于迷路的英语对话”的人还看了:

1.有关问路的英语对话文章

2.关于问路的英语对话小短文

3.关于问路的英语对话

小迷语范文第4篇

世界的快速发展使跨文化交际显得越发重要,这就对英语教学及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用语言来反映思想和行为,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所附带的文化紧密相关,这就注定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引入成为必然,而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尤为如此。以往众多学者更侧重于探讨文化学习对于外语学习的全面影响,本文在文化引入这个大的框架之下,着力研究一个较为新颖的方面,即结合英美迷信文化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分析。

二、文化引入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1]因此学习语言肯定必须与文化学习紧密相连,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在语言引入的过程中都应该提高文化输入的意识,增加文化输入的比例。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理应指导学生树立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文化,在文化学习中掌握语言,把文化教学和英语教学牢牢结合,力图将单纯的“英语学习”逐步转化成“英语文化学习”,以期帮助学生解决英语学习中面临的文化障碍。[2]在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交际,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实践中仍有文化输入缺席的现象,脱离语言存在的文化语境片面地进行语言学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长期以来给人的印象是幽默、风趣、诙谐[3]”,而这里幽默诙谐的语言,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应的文化常识,恐怕是不容易理解其内涵的。

大学英语阶段,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较之前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学的英语学习更注重孤立的单词、短语以及语法的枯燥学习,涉及文化引入的内容少之又少。而一旦进入大学,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被提上教与学的日程安排,听说读写的素材和活动大大增加,“我国的外语教学应包括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育阶段要把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4]这种大环境下,英美文化的引入成了非常必要的教学环节,作为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将文化学习切切实实贯彻到语言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主导,不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做到把英美文化的引入与英语语言的学习有效糅合起来。

三、英美迷信文化

中国文化里有类似“在室内不能打伞———长不高”、“送礼物不能送‘钟’———送终”、“打破饭碗”等迷信说法,令不少中文学习者深感迷惑。相同的,英美文化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即迷信以及其起源。说英语的国家有很多与中国文化相似或是存在差异的迷信,在我们英语学习者看来也是近乎难以置信,内涵完全无法单从字面体会,这就大大干扰我们平时的正常听说和相关阅读的理解,进而阻碍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对英美迷信文化作起码基础的了解是相当必要的。巧合的是,在我们现行使用的一本听说教材的一个单元里,详细地讲解了学生日常会遇到的一些与运气关联的英美迷信,[5]这也正说明了此方面在整个英美文化领域占据独特且重要的位置。在此笔者进行总结、添加和解释,并将英美与中国文化在迷信上的异同做一些简单的比较。

(一)数字的迷信所有的数字当中,13是最不幸的。很多人认为13是一个不幸运的数字,所以不愿意居住在13楼或是含有数字13的房间,女主人招待客人也不会在一张桌子周围摆13张椅子。在《圣经》里面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倒霉透顶的数字的源头:有13个人赴宴最后的晚餐(theLastSupper),而后耶稣就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有一则挪威传说,讲的是12个神聚集起来参加宴席,之后又来了一位名叫洛基的神,这样包括洛基在内,宴会桌周围坐着13个神。宴会结束后,诸神最敬爱的巴尔德,即北欧神话中的光明之神,就被杀害了。因此,数字13久负罪名,跟它有关的一系列事情均蒙上了可悲的色彩。不过,说到数字7,人们都会想到上帝在七日内创造了世界,这自然成了幸运的代码。由此而来,第七个儿子的第七个儿子(theseventhsonoftheseventhson)是最最幸运的宠儿。另外,当英美人谈及“七年之痒(seven-yearitch)”,是与中国人的“七年之痒”完全不同的,seven-yearitch里面的itch代表着愿望、渴望,所以整个数字习语表示了一个人性格上经历了彻彻底底的改变。中国学生在了解并且熟练运用这些迷信文化的知识后,就不会在读到、听到相关文字的时候而感到迷茫了。

(二)物件的迷信相信迷信的人避免从梯子底下走过或在屋内撑开雨伞,当他们看到有黑猫从路上穿过时,会深信那是坏的征兆。西方人把马蹄铁挂在门上来驱除不好的运气,这个倒是与中国农村的一个习俗不谋而合,中国比较偏远地区的村民大多会在门的顶框上方,镶嵌一枚小圆镜来驱邪,传说这样可以让妖魔鬼怪看到自己的吓人模样而逃之夭夭。英美人民如果打碎了镜子,则会因即将到来的七年厄运而感到困扰,因为他们深信,在镜子里可以看到人的影像,而人的灵魂则存在于这个影像当中,若要摆脱这种厄运,必须收集所有的镜子碎片,然后扔进河流里把坏运气统统冲走(willbewashedaway)。中文里面也有“破镜重圆”这样的成语,可以想象镜子在两种文化里都占了一席之地。为了确保好运,他们会佩戴类似护身符的小配件,像一只兔子脚(aluckyrabbit’sfoot),关于这个物件,西方欧洲有以下的传说:公元前600年,人们认为兔子是神圣的,依附在其体内的灵魂也是神圣的,因为兔子本身是好运的化身,所以它身上任何一个部分都将带来好运,后来人们选择了兔子脚这一小巧且便于携带的部分。

(三)短语的迷信在此举最为典型且较常见的几个例子,这些含有某些单词的短语是很难从字面上理解其真实意义的,必须找到源头方才不会在实际交流中造成误读或误解:为了避开厄运,人们会说“knockonwood”或“touchwood”,如Mycomputerhasnevergivenmeanytrouble-knockonwood.我的电脑从来没有给我带来任何麻烦-但愿一直能这样。而相反的,祝人好运,则选择说“I’llcrossmyfingersforyou.”,如HeKeepshisfingerscrossedhopinghisfatherwillsendhimmoremoneythismonth.他祝自己好运希望这个月爸爸能寄来更多的钱。有一个恐怕我们初中生都会相当熟悉的短语———用“raincatsanddogs”来表示倾盆大雨,这个绝对是有迷信渊源的。在众多的解释中,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中世纪的城镇因为没有排水口,于是每逢暴雨街道就会被淹没,许多猫狗因此被淹死。迷信者就猜想,这些猫狗的尸体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四、文化引入的拓展实施

从上文所见,迷信作为英美文化中一个独特的视角,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当然,其特色性也给英语语言学习者带来了无穷的趣味性,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这样的趣味做起点,给学生在学与教师在教这两方面都增添了极大的驱动力。英美迷信文化本身具有可讲解性,学生对其基本内涵的熟知和掌握是其一,其二且更为重要更为有意义的则在于,迷信文化的起源,诸如《圣经》、罗马故事、希腊神话等等,都可能成为课堂内外非常可贵的学习资源。相对于那几套固定的教材内容,学生早已不能满足于里面仅有的几篇阅读材料,为此,教师与学生为何不能合作起来搜集值得学习的语言素材呢?而这样从一个知识点出发不断地扩充式阅读,笔者认为,是与文化引入相关的并极为有效地拓展实施。本着教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大原则,课堂引入很小的一点,课前、课后则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地积累与之关联的阅读、翻译、听力及口语的各种素材,而后在下一次课堂中轮流展示,由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测评,也可以选择性地使此项成绩成为平时测试要素的一部分,这样能更加有效地促动学生的拓展操练,鼓励他们持之以恒,最终培养对他们一生有益的自学习惯。若我们能切实持续地开展如此的拓展教学,那将是十分有价值的教学尝试,可以对课堂内容的局限性进行最有效的补充,进而把英美文化的引入与英语语言的学习以相互交融的方式结合起来。

五、结语

小迷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迷文化;耽美;新媒体;迷群

御宅族、Cult友、字幕组,在许许多多的本土或外来的文化潮流中,耽美文化由在杂志摊上渐渐出现的耽美主题书籍杂志,到网络社区里数量巨大的耽美作品和迷群队伍,已然成为迷群当中鲜亮的一支。关于耽美文化,国内学者有从心理、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的一些研究,提出了各自对耽美现象的观点。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的数据,进一步探究其群体样貌、背后动因及正负面影响。

耽美迷群概述

迷群的概念。学者亨利·珍肯(Henry Jenkins)在《文本的偷猎者》一书中提到,“迷”是指“狂热地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迷”将媒介使用行为看成一种文化活动形式。[1]迷通常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是相对于广大主流受众的小众群体。

“耽美”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被日本漫画界所用后代指一切“美形的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情感,即“BL”。耽美文学与一般的同性恋文学有很大区别,其作者与读者都通常为异性恋女性,因此也有学者提出耽美文化中的“想象与现实的混淆”[2]。耽美作品也通常蕴涵着柔情与伤感等女性特质,在耽美的世界里,男男之恋被描绘成一种完美精神世界里最为理想的恋情。

耽美迷群特征。由于耽美迷群以女性为主,她们又被称为“同人女”。从较普遍的研究结论来看,同人女群体年龄大多分布在14~25岁之间,以青少年为主。在性取向上多以异性恋为主,同性恋只占极少数。另外,她们还具有普遍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3]

耽美迷群有自己的特殊称谓,如腐女、耽美狼。深度的耽美迷们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在著名耽美社区露西弗俱乐部,注册会员需要正确回答网站给出的关于耽美作品的专业问题,相关QQ群也往往需要填写与耽美文化有关的身份验证内容才能获准加入。

迷群形成原因

迷群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个人因素方面,一是在心理上能够通过对迷文化的接触赢得文化资本所带来的自尊意识、寻求群体归属及获取符号狂欢的快感;二是在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的当下,耽美迷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耽美小说、漫画,也有条件去网络上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媒介因素上,传播技术的发达促进了动漫作品大规模快速地传播进来,同时又提供了耽美文化生长的平台。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主要为青少年,逐年增加的女性网民当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耽美爱好者。

调查结果中的耽美迷群样貌

在研究的问卷调查结果中,关于参与耽美文化的原因,有消磨时间、放松娱乐、找到群体归属、追随潮流、能够和同学朋友有更多共同讨论的话题、希望自己创作作品、缺少有兴趣的文化产品、喜爱故事内容,其他几个选项间,放松娱乐这一接触媒体的本身原因成为最重要的选项,占37%,其次是对故事内容的喜爱,占28%,而消磨时间和放松娱乐加起来占54%的比例。

在调查的对象当中参与自己创作的人数不多,仅有一人在参与创作的作品数一题中选择了1~5部。在尚未自己创作作品的回答者中,有29%有在今后进行创作的意向,大多数选择只阅读已有的作品。在关于所偏爱的耽美口味一题中,66%的选择为清水文,即没有太多露骨情节描写的作品,而在耽美作品吸引您的地方一题中,大部分人选择了唯美动人的同性爱情故事,也有部分选择享受帅哥美男的视觉盛宴,另外则是了解另一种生活。

关于耽美作品的吸引要素,问卷具体地考察了不同要素在耽美迷群中的吸引力程度,综合结果各选项较为平均,但最高的仍为“爱情的纯粹,感情的真挚”,以及“耽美界有很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非常吸引人”。另外,在“耽美作品能够让女性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描绘、欣赏和观察男性”中,男女被调查者的选择有明显的不同。

从调查结果能够看出,大部分耽美迷参与耽美文化的方式仍是通过阅读和观看,有小部分也同时参与讨论,但自己创作的比例很少,而接触耽美文化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与接触媒介产品的一些普遍目的重合,即消磨时间和放松娱乐,但对故事情节的欣赏也成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具体内容上,人们更多地欣赏纯粹的感情和作品本身的精彩,但对同性恋话题的关注、平等的意识也有一定影响。

传统媒体时代耽美迷群的媒介接触

接触耽美内容的传统途径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耽美内容的接触途径非常有限,耽美迷为了一张CD或一本漫画经常需要大费周折,通常是通过购买盗版及走私影音制品获取媒介内容,如上海文庙很多年前就成为全国耽美爱好者之间闻名的交易场所。

传统媒体时代耽美文化的传播特点

①有限的人依靠有限的渠道进行有限的传播。这个时期,大众传播(限于图书、音像)和人际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最早接触到耽美文化的一批人,纯粹是出于兴趣或偶然接触到耽美内容,而这些内容并没有贴“耽美”的标签。②人际关系顾忌导致的信息壁垒的问题。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耽美迷对在现实中谈论该话题有所顾忌,常常选择不公开的态度来进行媒体接触,导致信息无法流向身边人群,形成信息壁垒。③资源稀缺,不易获得,加大了进入耽美圈的难度。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只有少数青少年接触到部分日本流传过来的耽美作品,如经典漫画《绝爱》等,但是这时还远未形成一个文化群体,因为跨国的物质交流较为昂贵和缓慢。④接触无意识。在我们针对此项研究所作的小规模调查中发现,从小学或初中就接触耽美文化的受访人皆表示最初只是喜欢漫画,而漫画的一些作品恰好被归为耽美内容。

新媒体背景下耽美族媒体接触特点

(1)网络成为主要的传播平台。网络犹如放大器,让耽美迷这个群体从低调的潜伏到势不可挡地走上台前,也使资源获得更为便利:

耽美社区及论坛。网络虚拟社区成为耽美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如露西弗俱乐部、桑桑学院、耽美中文网等。每个社区皆有较为固定的创作者、活跃用户,使用固定的术语,形成一定的社区规范。

微博。新浪微小说大赛转发前20名中,耽美题材的就占11名,以至于组委会不得不分类出“耽美”系列单独评选。作为互动性及传播性极强的新兴网络工具,微博的传播效果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

豆瓣小组。关键词为“耽美”的小组为222个,最火爆的耽美小组成员多达17754人。千人以上的小组为14个,加上若干几百人小组,合计约7.6万人。

耽美游戏。即以同人故事为题材的电脑游戏,较为著名的有《耽美梦想》、《纸砂草书》、《东方》系列、《月姬》、《寒蝉鸣泣之时》等。

(2)传统媒体推波助澜。通过对“腐女”概念的传播,让耽美族这个原本边缘的文化群体迅速变得广为人知,传统媒体在概念传播、观念普及上仍然有着不容怀疑的话语权。此外,现在耽美杂志也已经可以像普通动漫杂志一样出现在书摊上。

(3)手机媒体进一步渗透。彩信、手机耽美游戏、手机电子书、耽美手机桌面,各种耽美产品通过手机应用流行起来,随着手机逐渐成为各种媒介的融合终端,耽美文化借助手机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全媒体时代耽美迷群的新特征:

(1)从消极的受众到积极的受众。网络充分激发了网友的表现欲、传播欲和认同欲,他们积极地传播,参与讨论甚至创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漫画小说,而发展成对众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2)从大众到小众再到大众。网络的介入使得耽美美学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社会,耽美群体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受众知悉并加入耽美的行列,曾经像宗教式的话语体系逐渐发展为流行网络语,小众又渐渐形成大众的趋势。

(3)从低调到高调,伴随有身份认同优越感的集体无意识。随着耽美渐成潮流,不管是否真正对耽美产生兴趣,不少网民喜欢宣称自己为“腐女”,并乐于使用各种耽美术语。曾有耽美迷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平时只要和一些同学说“我是‘露’(露西弗俱乐部)上的”,同学们就会对她刮目相看,言语和眼神都“柔和”了许多。

接触耽美内容的影响

积极影响。(1)让有共同爱好的人们获得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耽美网络社区的互动性能够使耽美迷获得即时的反馈,通过共同话题的参与和讨论,网民可以获得身份上的认同。(2)多元的价值观让社会更加宽容。耽美作品不仅使同人女沉醉于爱情的凄美和伟大中,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们的一些观念。在本研究的小规模调查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耽美作品改变了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

消极效果。(1)过度狂热导致的不理智和习惯性依赖。同人女对耽美的痴迷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性的依赖,正如一名耽美迷所言:“我如果哪天不看看翻翻BL动画、漫画小说,就会不舒服,而且一看见BL的动画漫画我就必买。”此外,还有女性耽美迷由于过分沉溺于耽美漫画,男朋友无法理解,感情方面遇到障碍。(2)耽美作品良莠不齐,对主流文化造成冲击。为了吸引点击率,有些耽美网站不惜推出近似情色的小说作品,以耽美之名,行庸俗之实,不仅缺乏美学价值,还易荼毒青少年的思想。(3)现实生活人际沟通障碍。有社会学家或心理学家将耽美与性取向相联系,将其视为变态心理的一种,认为耽美爱好者存在“心理问题”。而这种问题也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障碍。

结论和启示

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迷文化更能得到广泛传播,网络及新兴媒介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小众亚文化的信息壁垒,使得耽美迷群队伍日益庞大。随着传统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向网络寻找信息源,它们对耽美现象的报道又进一步扩大了该文化的影响范围。从某种层面上可以说,全媒体时代耽美风潮的形成,是各种新老媒体联动的结果。

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耽美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应该获得其应有的存在空间。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市场的逐利行为使得打着“耽美”旗号的各种文化作品良莠不齐,如果不加以把关甄别,势必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误导。因此,在新兴媒体逐渐有更多话语权的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应该以其公信力和权威性有所担当,让青少年拥有选择各种文化权利的同时,也能够在一个更成熟理性的媒体环境中汲取更有价值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张姗.迷研究理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7(5).

[2]王萍,刘电芝.“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研究,2008(10).

[3]苏威.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相关期刊更多

宠物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茶叶加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城乡致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