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

华侨文化范文第1篇

一、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华侨文化主要特点是吸收了西方文化、文明的精华。在政治上追求民主平等,在我国实现民主革命进程中起着启蒙和推动的作用。《蔡锐廷烈士之死》是作者1946年在76岁高龄的作品。画家马任达先生对此画的评价道:“沧海遗珠《蔡锐廷烈士之死》,那独特的构图,足以独树大纛!”。作者对画幅有着巧妙的安排,一位中年壮士带着手铐脚镣横躺在血泊中,僵冷的躯体占领了大篇幅的位置。背景由纯净的冷色调作铺垫,鲜血汩汩流淌,画面气氛惨烈。作者用象征手法描绘礼帽跌落地上,寓意壮士遇难了。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画作场面悲壮、哀伤、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它不仅触动着观众的视觉神经,而且牵引着人们的情绪,跟随感受画家不平静的悲愤心情。作品凝聚了画家一生对生活的思考、生命的感悟、历史回顾和艺术的体验,它将主题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在国外读书时,提铁夫成绩很好。一个华侨的画家超越西方人,让洋人十分妒嫉,于是设下圈套戏弄他,有意安排一个白人姑娘亲近他、戏弄他待。导致他感情失败心灵受创,终身不娶过着独居的生活。李铁夫有感于民族和民主制度的不平等,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民主革命的决心。他后来写了一首诗:“故国方遭劫,男儿志未舒。羞为爱情误,当作铁丈夫。”这些诗反映他的爱国激情和高尚节操。江门侨乡为纪念他对我国民主革命、对华侨文化的突出贡献,特开纪念馆、立雕像以示敬仰。

二、开放兼容的人文意识

江门五邑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沿海城市,华侨接触异域文明在地理上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越条件,它对华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华侨文化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在使中华民族母体文化的尊严和价值得以传承发挥的同时,又能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点和特长以充实发展自己、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显示了其文化灵活性和独特的魅力。它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域外的海洋文化的多种元素。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有一批有志改良中国美术现状的年青学者纷纷走出国门,到西方学习美术。李铁夫是以华侨身份的特殊途径最先出国的。他在西方院校研究透视学、解剖学、学习人物或风景写生等等。虚心地学习他国的文化知识,接受正规的教育。他1905年到美国,拜美国名匠——威廉•斯和约翰•萨金特为师,接受西方正统美术训练时间长达九年,基础扎实,成绩优异。这一时期的作品有《音乐家》《老医生》《未完成的老人像》《斗牛士》《大学生》《蓝眼青年》《金发女郎》等。

《音乐家》一画具有李铁夫完美肖像画的典型风格,作者在表现重点人物时,运用古典写实主义传统,将精力花在对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刻划上。他恰当地处理好油画色彩的冷暖调子、虚实关系,做到主次分明。描绘对象生动,画面庄重、典雅、构图严谨,用笔果断、笔法概括洗练。徐悲鸿曾一见其作品即推崇说:“其肖像油画技巧之高只有在西方才能看到。”李铁夫在学习中发现水彩画与中国水墨写意画最相近似。水彩画讲究光线、明暗和体积的表现,具有淋漓、水色交融、色彩轻快而优雅的特点。他偏爱用水彩画来表现山水风景,以致回国后仍然致力这一画种的研究并创作有大量作品。《瓶菊》是中西文化兼容性很强的一件作品。由于受约翰•萨金特画风的影响,多少带有几分英国水彩画韵味,用色水分饱满、明快、斑斓,笔法洒脱、灵动、注重光色气氛渲染。同时作品又富有中国画审美趣味的特点和内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更具抽象思维的意味。《瓶菊》美如一个深情的少女,正如林风眠先生说:“美是人间一个深情的淑女……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到的那种温情和安慰”。《瓶菊》在我国美术史上地位很高,可谓是举足轻重的作品,在“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中,被选为展览画册的封面。李铁夫一生没有放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做诗、写对联、练习书法、画国画。这种文化的“根”性对他一生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好学精神和浓厚兴趣使他有能力可以立足欧美,成为不分国界的美术大师。李铁夫的艺术实践体现了融会中西文化、兼收并蓄的华侨文化特色。在人文精神层面上,表现出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对命运的关注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三、开拓创新的探索意识

华侨文化具有强烈的进取和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总是保持着旺盛创造力和生命力。他们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开风气之先。20世纪初,李铁夫的油画已经完全脱离了早期中国油画“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状态,成为中国新一代油画艺术的标志。回国后的李铁夫创作了《画家冯钢伯像》《果与鱼》《瓜果与坛盘》《遥望瀑布》《四川峨嵋》《花》《翔鹰》等大量作品,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致力于中西艺术的嫁接,并将艺术创作不断升华。《画家冯钢伯像》于1934年作,李铁夫对此画开始大胆创新尝试。画面依然构图严谨、庄重,色调深沉偏冷,带几分中国水墨画的风味。此画的用笔一改前期的谨慎变得奔放有力。画家十分注重“一笔触”,用最洗练概括的用色用笔来塑造出型体体积、色彩、光影。他开创了全新的艺术视野与绘画形式,丰富和增强了油画艺术的表现力。试图借用中国画元素结合欧洲学院派油画技法的表达风格进行创作。用严谨写实手法描绘人物的性格,大写意般的运笔用色厚实,塑造脸部结构的笔触大刀阔斧、雄浑朴拙。画家冯钢伯内心的力量与自信得到充分的体现。作品《遥望瀑布》一画作于30年代。有感于李白的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画作吸收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运用抽象写意的手法,结合油画的艺术语言对李白这首诗作出诠释,是幅典型的、具有中国画风味的、充满浪漫情调的写意油画佳作。作品画风豪放、洒脱、意境深远。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面表现比以前更奔放,造型更恣肆,形式更大胆,没有刻意的细节,画面在恬淡中体现着激情,陡增了生命的颤动和心灵的吟咏感。

华侨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国;俄侨;文化史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重要阶段。其中,西方文化尤其俄侨文化助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是民国时期中国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研究热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俄侨文化给予了极大关注,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学理梳理,将有利于俄侨文化史的深入研究。

一、代表成果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围绕俄侨文化史共出版相关著作和80余部(篇)。现仅就代表性成果分类列举如下:

(一)俄侨文化的综合性成果:李兴耕等的《风雨飘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1)、石方等的《哈尔滨俄侨史》(2)、汪之成的《上海俄侨史》(3)、于湘琳的《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化》(4)、李逸津的《近代俄罗斯侨民在天津的文化活动》(5),等等。

(二)俄侨文学:李萌的《缺失的一环:在华俄国侨民文学》(6)、王亚民的《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7)、刁邵华的《重放异彩的哈尔滨俄侨文学》和《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8)、李延龄的《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和《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9),等等。

(三)俄侨教育:李树笑的《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史初探》(10)、王琦的《20世纪初俄侨在哈尔滨的音乐教学》(11)、陈晶的《哈尔滨俄侨西洋音乐教育特点研究》和《哈尔滨俄侨专业西洋音乐教育研究――以两所专业西洋音乐学校为例》(12)、何艺;宋立权的《哈尔滨20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探究》(13),等等。

(四)俄侨艺术:刘欣欣、刘学清的《哈尔滨西洋音乐史》(14)、汪之成的《俄侨音乐家在上海(1920s~1940s)》(15)、高延松的《19至20世纪中叶俄侨音乐家对中国音乐的贡献和影响》(16)、王艳莉的《俄侨音乐家与工部局乐队交往历史新探》(17)、林琳;王艳莉的《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活动研究》(18)、孙兆润的《俄侨声乐教师霍尔瓦特夫人身世考据》(19)、王亚民的《创建于中国的世界最悠久爵士乐队――兼忆俄侨音乐家伦德斯特列姆》(20)、牛蕊的《从漂泊的“无根者”到中国早期专业音乐的“拓荒者”――俄侨音乐家嘉祉、托诺夫在华音乐史料述评》(21),等等。

(五)俄侨学术:谭英杰的《解放前俄国人在黑龙江的学术团体及其考古活动简述》(22)、林军的《帝俄在哈尔滨的东方学家协会》(23)、徐雪吟的《俄国皇家东方学会与东省文物研究会》(24)、阎国栋的《俄国汉学史》(25)、彭传勇的《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和《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初探》(26),等等。

(六)俄侨新闻出版:赵咏华的《在华俄文新闻传播活动(1898―1956)》(27)、张慧君的《哈沪之旅:一段特殊的历史―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华出版图书概述》和《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20世纪上半叶俄侨在华出版报刊概述》(28)、王迎胜的《1898―1949年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新闻报刊事业史研究》和《俄罗斯文化曾在这里繁荣――哈尔滨俄罗斯侨民图书事业回溯》(29),等等。

二、主要特点

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涉猎领域众多。如上文所述,国内学者对民国时期俄侨文化史的研究领域覆盖面很广,涉及到文学、艺术、教育、学术和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反映了俄侨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俄侨文学艺术研究比较深入。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国内学者在俄侨文学艺术领域出版了5部著作(含丛书),占俄侨文化史全部著作的5/6,其中文学著作3部,占文学艺术领域出版著作的2/3;发表了大约50篇论文(含学位论文),占俄侨文化史全部论文的2/3,其中文学论文30多篇,占文学艺术领域的2/3。从以上数字可以证明,国内学者在这两个领域尤其是文学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相对比较深入。

第三,有些问题的研究走在了国际前沿。国内学者在俄侨文学、学术等领域取得的成果站在了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1]是中国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中国俄侨文学文献的著作。该书是作者研究、整理了解放前俄侨留下来的大量报刊书籍,录存文学作品和文艺论文的篇名和书目,同时又通过俄、美、法等国的学者友人,取得了各该国大图书馆中馆藏资料辑成。《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2](2005年该丛书出俄文版)收录了俄侨文学作品约800万字,填补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空白,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便利。《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3]、《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4]、《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5]等文章对俄侨文学进行了理论构建,提出了中国俄侨文学是“中俄合璧文学”、“半中国文学”、“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等学术观点。《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6]一文提出了“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组成部分”的重要论点。《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7]一文认为中国东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哈尔滨俄侨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并就其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列举,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其研究特点,肯定了哈尔滨俄侨学者的研究在中俄文化交流、俄罗斯中国学、文化遗产等方面所做出的历史贡献。《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初探》[8]一文首次提出了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的概念,并进行了概念界定,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划分了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的历史分期,列举了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总结了其主要发展特点,对其进行了历史评价,认为哈尔滨是俄罗斯域外中国学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最后提出了加强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力度的建议。

三、几点思考

尽管国内学者在俄侨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从俄侨文化史的研究内容上看,俄侨文化史的研究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笔者试就该问题提点自己的几点思考,期待能有裨益于学界。

第一,应撰写出综合性的俄侨文化史专著。

从目前面世的俄侨史著作来看,国内学者既在全国性的俄侨史著作里论及了全国性俄侨文化,也在地域性的俄侨史著作里研究了地域性俄侨文化。然而,遗憾的是,学界至今既没有出版1部全国性的俄侨文化史著作,也没有出版1部地域性的俄侨文化史著作。因此,学界应从地域性俄侨文化史研究着手,尽早出版综合性的俄侨文化史专著。

第二,应撰写出更多专题史著作。

从目前出版的俄侨文化专题史著作来看,只出版了俄侨文学、新闻传播和音乐等领域的著作,这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利于撰写出综合性的俄侨文化史著作。所以,学界应在诸如俄侨教育史、俄侨艺术史、俄侨出版史、俄侨学术史、俄侨图书馆史、俄侨博物馆史等专题进行研究,争取早日撰写出更多专题史著作。

第三,在巩固现有研究优势上,其他领域的研究有待深入。

在上文中笔者指出了国内学者对俄侨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相对比较深入,因而相比较其他领域的研究就显得有些薄弱。笔者认为,在继续深入研究俄侨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加强诸如俄侨教育、俄侨学术、俄侨出版、俄侨图书馆、俄侨博物馆等领域的研究。在俄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挖掘史料,在哈尔滨俄侨文学与东北文学关系、上海俄侨文学与“孤岛”文学关系上给予关注;在俄侨艺术研究领域,应多研究一些俄侨绘画艺术问题;在俄侨教育、学术、图书馆、博物馆研究领域,应系统梳理;在俄侨出版研究领域,应对包括《远东报》、《亚细亚时报》、《东省杂志》等重要报刊进行重点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刁邵华.中国(哈尔滨―上海)俄侨作家文献存目[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2]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3]李延龄.世界文学园地里的一簇奇葩[J].俄罗斯文艺,2002(6):8―15.

[4]李延龄.论哈尔滨俄罗斯侨民诗歌[J].俄罗斯文艺,1998(2):28―33.

[5]李延龄.论哈尔滨俄侨白银时代文学[J].俄罗斯文艺,2011(5):74-79.

[6]王亚民.20世纪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141―156.

[7]彭传勇.哈尔滨俄侨学者的中国东北研究述论[J].西伯利亚研究,2011(1):81―85.

[8]彭传勇.黑龙江地域俄侨中国学研究初探[J].黑河学院学报,2013(5):14―1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在华俄侨学术活动及价值研究”(13CZS041)阶段性成果。

注释:

(1)[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M].上海:三联书店,1993.

(4)[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5)[J].寻根,2008(2).

(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D].兰州:兰州大学,2007.

(8)[J].求是学刊,1992(5);[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

(9)[J].俄罗斯文艺,2011(5);[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

(10)[J].西伯利亚研究,2001(2).

(11)[J].黑河学院学报,2012(4).

(12)[J].戏文,2005(6);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

(13)人民音乐,2010(6).

(14)[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5)[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6)[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7)[J].人民音乐,2010(3).

(18)[J].北方音乐,2011(2).

(19)[J].歌唱艺术,2012(5);2013(4).

(20)[J].人民音乐,2012(6).

(21)[J].音乐研究,2013(1).

(22)[J].北方文物,1986(2).

(23)[J].北方文物,1987(1).

(24)[J].黑龙江史志,2010(12).

(2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J].西伯利亚研究,2011(1);黑河学院学报,2013(5).

(2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华侨文化范文第3篇

为支持微型校本课程学习活动的开展,笔者运用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对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构建微型校本课程。笔者以《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专题为例,呈现课程资源整合过程。

基于Moodle的《寻找华侨华人的故事》微型校本课程分为“专题介绍”、“华侨华人学堂”、“Wiki活动”、“华侨华人词典”、“电子档案袋”和“管理员”六大功能模块。其中“华侨华人”模块和“电子档案袋”是课程的核心,课程结构如图所示。

一、 “华侨华人学堂”模块

该模块以主题为线索来设计和组织学习资源,一共设置了3个主题: 政界、商界和科教界,并按“任务探究式”、“问题引导式”或“案例探究式”等活动形式整合多媒体资源。

例如在《香港“桥王”刘正光博士》主题,课程在“情景导入”环节展示了“香港青马大桥的工程” 微视频。在“案例研讨”环节,课程先展示了“青马大桥设计师刘正光介绍”的电子相册,然后呈现了刘正光博士伉俪一行回母校,分享人生经历的微视频《感恩 ・责任・励志・成才》。最后课程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你从刘正光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谈谈你的看法。你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或者同学有在外国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谈谈他们的故事。

二、“Wiki活动”模块的开发

笔者通过Moodle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 Wiki 活动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专题讨论活动,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例如,在本主题课程设置了以下Wiki 活动:

标题:我身边华侨华人的故事

内容:“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海外华人华侨怀着对祖国的忠贞之情,支持祖国的建设,传承中华文化。他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动,诠释了华侨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价值,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资源。同学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叙述你身边的华侨华人故事:

①生活经历,如何融入海外生活;

②对中国的感情和联系;

③在海外取得的主要贡献和影响、有何研究成果或获何奖励、荣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案例或信息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和自我生长。

三、“华侨华人词典”模块的开发

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拓展资源,模块从华埠概况、重大活动、历史事件等方面提供了世界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拓展性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了解到更多的华侨在海外创业艰难的情况以及中国与华侨所在国家文化交流的生动事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深化学生的学习结构,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华侨文化范文第4篇

一、树立宗旨意识,为侨服务取得实效

南通市侨联牢固树立为侨服务的宗旨,深入实际知侨情、热心为侨办事情,为侨界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几年来,南通市侨联打造了多个为侨服务平台,实现了为侨服务工作形式由单个向整体,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提高了为侨服务的水平。南通市华侨医保中心网络遍布各县(市)、区,为侨界群众提供“三优”(优先、优质、优惠)、“三免”(免诊疗、出诊、健康体检费)服务,并在治疗、床位、手术等费用上实行八折优惠,使广大归侨侨眷得到实惠。五年来,华侨医保中心共向侨界群众和侨商发放医疗卡5000多份,接待归侨侨眷20XX余人,举办各类卫生知识讲座100余场次,举行大型广场义诊20次,成立了侨界医疗专家顾问团赴县(市)区进行巡回义诊,深受侨界群众的好评;“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侨联分站发挥网络优势,五年来,为归侨侨眷提供家电维修、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400多人次,志愿者们还与市区18个侨界空巢家庭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为市区身边无子女的归侨侨眷提供如家政、维修等义务上门服务,同时还加强与空巢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为他们提供心灵上的慰藉;侨联法律工作委员会发挥专业知识的优势,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积极提供政策和法律服务。五年来,累计受理侨界群众来信来访及法律政策咨询230人件(次),帮助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件,协调侨资企业经济纠纷18起,有效维护了归侨、侨眷和侨商的合法权益;20XX年,市侨联在市区建设了一个面积800平方米,在全省设施一流、面积最大的华侨活动中心。南通市侨联创办了全省唯一一个由市侨联独立管理的华侨活动中心——南通市华侨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可以同时接待100名归侨侨眷,归侨侨眷可以在这里看书、读报、上网、打球、健身。目前活动中心已下辖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小组10个。每年接待前来活动的归侨侨眷3000多人次,是全省利用效率最高,侨界群众反映最好的华侨活动中心。

二、谋求发展新路,侨联事业得以拓展

建立南通华侨博物馆。20XX年9月,南通市侨联独立创办了全国非传统侨乡地区第一个华侨博物馆——南通华侨博物馆。南通华侨博物馆坐落在南通博物苑内,共有展厅和陈列室六间。目前共有各类藏品400余件,先进的多媒体电子显示器三台。通过文物、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全面展示了近一百多年以来南通华侨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近五十位取得突出成就或对家乡有重要贡献的南通籍海外侨胞的事迹。博物馆由南通市侨联自主管理,这在全国属首创。南通华侨博物馆的成立不仅填补了南通华侨史研究的空白,同时博物馆实行义工制,由归侨侨眷志愿者义务值班,负责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和讲解工作,在博物馆的管理机制上也在南通开创了先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海内外观众20XX0多人,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成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经济、技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20XX年10月南通华侨博物馆被中国侨联批准成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援建南通侨联侨心小学。“5.12”汶川大地震后,南通市侨联号召全市归侨侨眷为灾区献爱心,至20XX年10月共集资40万元。南通市侨联在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在成都市金堂县赵镇建立了“南通侨联侨心小学”。市侨联在出资完成“南通侨联侨心小学”建设工程的同时,组织牵线“南通侨联侨心小学”与南通市实验小学建立友好学校,组织广大归侨侨眷和侨联组织捐赠8000册图书和25台电脑,建立图书馆和电脑房,并长期资助10名孤、残、贫学生,实行“一对一”帮助。这是全国侨联系统唯一一个以基层侨联组织名字命名的“侨心小学”,受到中国侨联的书面表扬。

三、打造文化品牌,侨联影响进一步扩大

南通市侨联于20XX年创办了南通华侨文化节,并在20XX年成功举办第二届,成为全国唯一拥有特色华侨文化活动品牌(南通华侨文化节)的地级市侨联。市侨联20XX年举办第二届“南通华侨文化节”,省侨联高度重视,将此活动作为省侨联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重要活动,并将此次活动冠名为“20XX亲情江苏华侨文化之旅”。市委市政府也极为重视,与省侨联一起联合主办了这次活动。本次华侨文化节共有来自印尼、台湾、香港等地近200名海外侨胞和国内50名嘉宾参加这次活动。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千岛日报》连续十四期对第二届南通华侨文化节做专题报道,在海外产生极大影响力。中国侨联领导李祖沛、杨玉环、何添发参加了这两届文化节活动,并对文化节给予高度赞扬。通过打造华侨文化品牌,南通市侨联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四、夯基础创特色,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南通市侨联是全国非传统侨乡地区第一个实现乡镇(街道)侨联组织全覆盖的地级市侨联。从20XX年到20XX年,南通市侨联通过实施“乡镇(街道)侨联组织建设达标工程” 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在全市建立完善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侨联组织机构,各县(市)区侨联在乡镇建起了侨联小组,在街道建立了侨联分会,社区成立了侨联小组。针对市区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留学生眷属较多的特点,市侨联还分别成立了“老归侨联谊会”、“新华侨、留学生眷属联谊会”、“归侨子女联谊会”、各高校和有关行业的侨联分会等联谊组织,在全市形成了一个以市、县侨联为核心,以各乡镇侨联小组、街道侨联分会为基础,以各类联谊会为活动载体的组织网络。全市121个有三户以上归侨侨眷的乡镇(街道)全部按照“五有”的要求建立了侨联组织。林军主席对此作了重要批示,并专程来南通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

华侨文化范文第5篇

一、我市侨情特点和开展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的主要做法

据XX年侨情普查数据,我市共有旅外华人华侨、港澳同胞1280113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尤以菲律宾、香港为最。全市共有旅外社团363个,其中,市、镇、村级同乡会组织257个、文化团体45个。另有由晋江人组织、参与或担任主要职务的宗亲团体61个。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以来,全市侨捐公益事业金额累计达12.6亿元,其中,个人捐资超亿元的有2人,超千万元的有23人,超百万元的有200多人。90%以上的村落都接受过旅外侨亲的捐赠,几乎所有的学校、公立医疗机构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海外侨亲的捐赠。可以说,晋江旅外侨亲是促进晋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晋江城市建设注入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老一辈华侨华人年龄的增大及在事业上的逐步淡出,华侨华人新生代开始走向前台,有的学有所成,有的已进入侨居国、侨居地区主流社会。在华侨、华人财团和华侨、华人社团领袖中,二、三代华侨华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家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大。

在开展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中,我市以访乡观光、寻根谒祖、联谊交流、考察学习作为四大抓手,侨务工作的领域和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一是以乡情为纽带,强化归属感。注意发挥老一辈华侨华人、华侨华人国内亲友的桥梁作用,通过“老带新、内联外”的形式,引导华侨华人新生代“常回家看看”。近些年,促成了菲律宾江夏黄氏宗亲总会青年回国商务考察团、菲律宾宿务侨领后代访华团以及旅外知名人士陈永栽、施至成、李昭进、郭文梯、王金炳等家族回乡团,热情接待了多批青少年假期回国观光考察团,在华侨华人新生代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协助晋江籍华侨华人寻根认祖方面,每年都有近10例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