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羊字成语

羊字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羊字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羊字成语

羊字成语范文第1篇

1、使羊将狼: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2、鸟道羊肠:狭险典折的山路。

3、买王得羊: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

4、臧谷亡羊:常用来指单靠主观热情,而不顾事物的固有特性,结果好心办坏事。

羊字成语范文第2篇

顺手牵羊。

释义: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出处:尚仲贤《单鞭夺槊》第二折:“是我把右手带住马;左手揪着他眼札毛;顺手牵羊一般牵他回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羊字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羊;绵羊;山羊;英译

在中国农历羊年,全球华人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羊年,甚至连老外们也想“掺和”一把。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头疼的问题:中国的羊年究竟是哪种羊?首先抛出问题的是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媒体,新闻的大标题开宗明义:“曼彻斯特的中国春节:究竟是哪一种羊?”纠结的不仅仅是英国人,美国媒体同样“抓狂”,有些美国媒体直接就指定了一种羊,譬如华尔街日报直接认定是山羊,而今日美国则认为是绵羊,最“聪明”的当属纽约时报,他们避开了对究竟是哪种羊的讨论,直接把羊年定义成了“any ruminant horned animal”(各种有角反刍动物)。在此番讨论中,“羊”年英译的焦点集中在“sheep”(绵羊)和“goat”(山羊)之间。那么,羊年的“羊”究竟是“sheep”还是“goat”? 下面就此“羊”年英译谈谈所见所想。

一、中国“羊”文化探析

1.生肖由来。生肖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和今天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文献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物势》:“……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论衡》提到生肖“羊”,但对“羊”的类别并无明确表述。但从文化渊源分析,“生肖属相”历来属于汉文化的内容,中国古代华夏文明主要生活的中原地区,基本活动的是山羊,绵羊则主要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漠北、塞外。此外,绵羊主要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毛皮,制作成寒衣。但在古代,生活在中原的人们以布衣、丝绸为主要衣料,在冬季,人们往往穿上好几层单衣,而非一件“羊绒服”。当时汉人对绵羊还比较陌生。从这点看,生肖羊应是山羊。

2.“羊”型描述。古人对羊的造型描述,《论衡》中也有相关记载:“獬豸,一角之羊也……”。“獬豸”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种羊型神兽,因其善断是非曲直,所以獬豸又常被称作“獬豸神羊”;神兽造型通常源于古人日常所见。所以,通过“獬豸”造型判断,古人对羊的认知至少应是“有角羊”。众所周知,山羊和绵羊的一个重大区别在羊角,山羊不论雄雌多有羊角,角多为直型镰刀状;而绵羊大部分无角,有角则多可能为雄性,多为螺旋形。獬豸的角趋直,更似山羊。那么,生肖羊跟獬豸同作为古人原始的动物崇拜,也应是山羊。

3.“羊”字解析。从汉字“羊”的演变来看,甲骨文是■;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的弯角■写成■;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类似“草头”的羊角形状■写成了标准的“草头”■。在甲骨文、大篆、小篆中,乃至简化“羊”字中,“羊”都长着一对倒“V”型的角,这正像山羊那稍微有点弯的羊角。虽然在一些金文中又有类似绵羊角的■,但绝大部分古体“羊”字都依山羊角型而造,所以从汉字解析来看,生肖羊当属山羊。

4.考古发掘。从出土文物上看,绝大部分羊造型的文物,都是以山羊为原型,很少看见绵羊的造型。譬如朝天宫博物馆馆藏的清代三阳开泰瓷瓶,图案中的三只羊,就是长胡子、弯角的山羊,而故宫十二生肖铜首中的羊也是山羊造型。

二、“羊”的英语文化渊源

在英语文化中,山羊和绵羊有着迥异的象征意义。英语常用“the sheep and the goats”表示“好人与坏人”。同样是羊,为何所受到的待遇如此悬殊?

英语“羊”的文化语境的渊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生活劳动、圣经故事、希腊神话。

1.生活劳动。首先,因为养羊业在西方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羊”对于英语文化的影响十分显著。15世纪末由英国国内养羊业引起的“圈地运动”甚至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羊”曾在西方人生活中扮演主导地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们表达观点的方式之一。绵羊性情温和、毛质好、肉鲜美、能换来财富,在以游牧为主的古犹太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绵羊(sheep)常被视为纯洁、天真无邪的象征。在英语姓氏中,诸如Shepherd(牧羊人),Shephard以及Shepard等姓氏都衍生于sheep一词。相比而言,山羊生性凶暴、雄性尾部散发异味,虽然人们也喝其奶食其肉取其皮,它仍然成了邪恶的象征。

2.《圣经》渊源。绵羊与山羊成为“好人与坏人”(the sheep and the goats)的划分最初来自《圣经》马太福音(Matthew 25:32)中的一段话:

“All the nations will be gathered before him, and he will separate the people one from another as a shepherd separates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世间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

在《圣经》里,上帝把他的臣民称为绵羊,耶稣是牧羊人。他教诲信徒,牧羊人找到一只迷失的羊(sheep),得到的欢喜比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羊的欢喜还大。迷失的绵羊是耶稣的著名训诲辞,他认为如果一个罪人改过自新,能带来比九十九个无需悔改的义人更大的欢乐。因此,在英语里,用“迷失的绵羊”比喻“因误入歧途而做错了事的人”“迷失正道的人”;因“绵羊”代表“善良的人”。

那么“山羊”为什么会被视为“恶”?在圣经旧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利未记》16:8 And Aaron shall place lots upon the two he goats: one lot “For the Lord”and the other lot,“For Azazel.”―Leviticus, Leviticus 16:8):上帝为了考验信徒亚伯拉罕的忠诚,要他把长子杀死祭奠,亚伯拉罕毫不犹豫举刀就要杀儿子,上帝派天使制止了他,让他用一只山羊来代替,这就是“替罪羊”的由来。以后,每年的赎罪日,大祭司取山羊一只,把双手按在山羊头上,历数犹太人的罪过,罪行就转移到山羊身上,然后众人把这只山羊驱赶到旷野之中,山羊就把众人的罪过都带走了,因此这只山羊叫scapegoat,scape即“驱赶”之意。山羊负罪至今,英语中许多表达方式说明了这一点,譬如英语谚语有“You have no goats, and yet you sell kids.”(没有老山羊,还把小羊卖了),再如英语修辞有“play the goat”有“做蠢事”一意。所以不论是谚语还是修辞,“goat”大都用在贬义语境下,这也体现了《圣经》故事对英语“羊”的影响之大。

3.希腊神话。绵羊和山羊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地位也有较大的区别。在西方,人们会根据出生时太阳靠近天体黄道带星座的位置来猜测一个人的性格。据说白羊座Aries(俗称绵羊座)出生的人通常会被视为都是充满活力而干劲十足的活跃者;而出生在摩羯座Capricorn(俗称山羊座)的人相对而言则缺点较为明显:缺乏改革创作精神,凡事犹豫不决。虽然星座玄学并无科学依据,但也能略微窥觑出绵羊和山羊在英语文化中的差异。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而语言是文化的延伸。在中西方文化中,“羊”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其物质构架本身而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寓意。在中国古代,“羊”用来指“绵羊”“山羊”皆可,虽然通过对文化资料的查考,农历“羊”年应译为“the year of goat”,但不论“山羊”“绵羊”,其意通“祥”,在汉语中的联想意义基本相同。而在英语中“goat”却是“邪恶”的代名词,在具体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羊”的象征意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所以综合考量,“羊”年应译作“the year of sheep”为宜。当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勇于超越自身文化的框架和约束,体会和接受外来文化,而译者作为一种文化全球传播的“媒介”之一,也理应参与其中。毕竟,译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双语文化背景后才能找准两种语言的契合点,并最终实现传递文化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郑丕留,张仲葛,陈效华,等.中国养羊简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06.

[2]张黎艳,李宗成.十二生肖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研究与对比[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3).

羊字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五十二病方 六畜痫 谐音趣难 考证

1974年初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第146行残留的文字是“[人]病马不间(痫)者”。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五十二病方》确切地校勘“间”是“痫”的通假字。对此句,设注(后文称此为“原注”)如下:“此题后尚有‘人病不痫’、‘人病羊不痫’、‘人病蛇不痫’三题,四种病名与《千金要方》卷五所载六畜痫,即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相似。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叫声。’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三十四《癫狂痴呆论证》:‘马痫、牛痫……,此不过因其声之相似,遂立此名。’……所谓‘人病马不痫’,可能是不使马痫发作的意思。至于马痫的症状,见《千金要方》卷十四:‘马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

《五十二病方》附录的马继兴、李学勤《我国现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一文也说:“本书有‘癫痫’和各种痫。……痫有马痫、痫、羊痫、蛇痫,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1]

以后再无对此疑难 问题 作讨论的论著。笔者对此略呈管见,以求指正。

应校为“人病马丕痫”

首先需要 研究 此句中的“不”字。原注解释为“不使马痫发作”,应该说是不对的。因为“不使马痫发作”的话不能说成“马不痫”。全书对各种医方都是以某种病名开始的,没有“人不发作某病的”说法。只因为题目中有“马”、“羊”、“蛇”等字,容易被误解成是说这些动物的病,所以特地在这几个题 目前 面加个“人”字。

结合先秦到汉朝时“不”字的使用情况考虑,它应该是“丕”的通假字。《说文》:“丕,大也。从一,不声。”段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2]《汉语大词典》[3]“不”义项之六:“通‘丕’,大。”引据《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高亨注:“不,通丕,大也。”《逸周书·小开》:“呜呼,敬之哉!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也。”《管子·宙合》:“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郭沫若等集校引丁士涵云:“古字多以‘不’为‘丕’,此‘不’字当读为丕,‘丕’,大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十》“不、丕、否”用63条例证来说明“不”、“丕”是无词汇意义的“助词”,其实完全是错误的,有27例都是“不”通“丕”,而意思为“大”,被误说成发声,详见拙文《〈经传释词〉“不”“丕”助词说辨误》[4]。

所以,“人病马不痫”实际应是“人病马丕痫”,即:人病马大痫,为“人大马痫病”的倒序:人患大病即痫病。《五十二病方》中再没有“不”字用为“丕”之通假的,这可能因为这4个医方是从别的医方资料汇集的,原资料中“不”字是“丕”的通假字。

马痫等名称应是谐音

原注所说的“这一类疾病系以发作时患者所发声音及所呈状态命名”,马继兴、李学勤文章也持相同的观点,这样的解释非常不合事理。

让相声演员模仿马、牛、羊、猪、犬、鸡的鸣声,也要经过一定的练习,人得病决不可能 自然 地发出它们的鸣声。马、牛、羊、猪、犬,姿态没有什么区别,所谓金鸡独立倒是特殊姿态,但癫痫患者都是倒地的,人得病也不可能自然地呈动物的某种姿态。

当代辞书对此的解释亦不一致。《辞海》“癫痫”条的症状之一:“口吐泡沫,发出怪声,类似羊啼。”[5]《汉语大词典》:“癫痫:突然发作的暂时性大脑机能紊乱。俗称羊痫风或羊癫风。”又,“羊角风:见‘羊痫风’。”“羊痫风:癫痫的俗称。亦称‘羊癫风’、‘羊角风’。病发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声似羊鸣,故名。” 既然“发出怪声,类似羊啼”是特殊的症状,却不以“羊鸣”称名,而以大不相同的“羊角”称名。《汉语大词典》、《 现代 汉语词典》“癫痫”条没有“类似羊啼”这样的意思。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 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出版,张鸣和、柴锡庆主编的《内 科学 》“癫痫”节,言临床表现:“抽搐期:病人突然尖叫一声,意识丧失而跌倒。” 病人突然尖叫一声,与羊鸣是大大不同的。

完全可以肯定,宋代严用和《济生方》“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牛痫,作牛叫声。”这样的解释都是仅从字面作牵强的附会。事实是,应当从最初详细的症状叙述中来寻找破解疑难的线索。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说:“痫有五脏之痫,六畜之痫。或在四肢,或在腹内。”所谓“六畜痫”是:“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二壮,病在腹中,烧马蹄末服之,良。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灸……,烧牛蹄末服之,良。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灸……,猪痫之为病,喜吐沫,灸……,犬痫之为病,手屈痉挛,灸……,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灸……”[6]也都没有说明为什么那样命名,但行文显然有伏笔,值得玩味。

“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其中“马鸣”绝对不是说发病时有像马鸣的叫声。因为其他五畜痫都没有类似的话,这就雄辩地证明:“马鸣”不是指发病时有如马鸣的叫声。那么“马鸣”是什么意思呢?据笔者对谐音隐实示虚、设难成趣称名 方法 的大量研究,可以确说,它必定是“麻、鸣”的结构而谐音。麻,就是失去知觉;鸣,就是尖叫一声。

所谓“羊鸣”,实际是“鸣样”的谐音而倒序,鸣一样的声音,即声音大而没有意义。鸣,本是鸟声,是没有意义的。鸣一样的声音,与有意义的语言对比。所谓“牛鸣”是谐音“扭”,指身体蜷曲、痉挛。“鸡鸣”是谐音“急”,即突然尖叫一声。所谓“犬鸣”是谐音“蜷”,指身体蜷曲、痉挛。所谓“猪鸣”是谐音“搐”,指身体蜷曲、痉挛。鸣,都指大叫一声。

而所谓“六畜痫”的统名,是“搐流”的谐音而倒序:抽搐之类的症状,不是六种病。

《五十二病方》“人病蛇不痫”的“蛇”字也有文章。因为蛇不能鸣,不能从实际有的“牛鸣”之类而模仿成“蛇鸣”的说法,所以后世也没有“蛇痫”的名字。这个“蛇”字应是“折”的谐音,即曲折,指身体蜷曲、痉挛的症状,也就是前面引文中的“摇头反折”、“马鸣欲反折”。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又说:“治小儿暴癫者,身躯正直如死人,及腹中雷鸣。”“若腹满短气转鸣……”[6]同书《候痫法》说了20条症候,其中“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就有“腹满转鸣”一条。这里平实地说“腹鸣”,不是什么动物鸣,小儿腹中岂能如雷鸣,是从“累鸣”而谐音,也是说鸣声连连。

方言中的谐音证明

癫痫,方言一般叫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羊角”的理据是“厥样”,谐音而倒序为风马牛不相及的“羊角”。“厥”是中医对症状的概括称名。《汉语大词典》:“厥证: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这与此病的“突然神志丧失”、“突然昏倒”、“历时数分钟,发作后昏睡数十分钟”完全一致。“厥样风”即中风而厥的症状,“样”犹“状”。由趣假的“羊角[jiao]”,再谐音趣变为“似羊叫”的俗说而趣说。羊痫风、羊癫风、羊角风的“风”字指中风,但方言名称中或写成“疯”字,也是谐音的趣说。

成都叫羊儿风,是谐音“风(中风)样儿”。“儿”是词尾。有意按虚假的字面别解为:羊的儿子的风,又把“羊的儿子”换为同意思的“羊羔”,就成为乌鲁木齐、洛阳、太原、忻州、西安、徐州、西宁及其他许多地方的称谓:羊羔儿风。

河南信阳:羊迷风儿。是谐音“迷样儿风”的理据。迷,指丧失意识、昏倒。

山东诸城:羊骨子风。“骨”、“箍”谐音,指痉挛的拘束状态。羊耳风:南京、云南昆明、保山、昭通话。仍是“风样儿”的谐音而倒序。明代已有此名。《西游记》第二十一回,黄风岭的妖怪变出狂风,孙悟空不能得胜。猪八戒趣侃说:“想必是夹脑风、羊耳风、大麻风、偏正头风?”羊眩:福州的叫法。即“眩样”的谐音并倒序。羊老风:江苏赣榆的叫法。由“脑风样”谐音脑中风。羊圈病、圈病:崇明。 “圈”、“蜷”同音异调,蜷曲指痉挛。“蜷样病”、“蜷病”的理据。后者不言“羊”,证明前者的“羊”是虚假的。

哈尔滨:羊杆儿风。“杆”、“感”谐音,感受风的样子。

广州、南宁:羊吊。“掉”的谐音,“尾大不掉”的“掉”意为旋转,指发病者头眩晕而昏倒。

杭州:猪癫风。“疰”的谐音,即“中恶”。《汉语大词典》:“中恶:中医病名。由于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或为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为头眩晕倒,昏迷不醒。俗称中邪。”

长沙:猪头风。“猪”、“拘”同音异调,指拘挛。“头”、“抖”同音异调,指摇摆,与拘挛复说。福建福安说“发猪头额”。参照福州话,“额”、“孽”同音同调,意思是邪。发邪指中风。

成都、贵阳:母猪风。由“做木”谐音而倒序,即丧失意识。云南思茅说“老母猪风”。

南昌:猪婆癫;萍乡:猪婆风。都是“颇拘”的理据。黎川猪疯,应是“拘模”谐音:拘挛的模样。“颇”在口语中虽不说,但谐音造词却往往用到它。

宁波:猪癫病。是“猪”、“嘴”同音同调,或“猪”、“疰”同音异调谐音。“疰”是“晕”的意思。

福建建瓯:?眩。?,是配种的母猪,显然与词义无关。“?”、“躯”同音异调;“”、“麻”同音同调,是躯体麻木、眩晕的理据。

温州:鸡抽风。是“鸡”、“嘴”同音异调谐音。嘴抽风,指嘴部痉挛歪斜。福建建宁说:鸡软病。参照福州话,似由“鸡”、“羁”谐音,犹“拘”指痉挛。温州又说“鬼抽风”,是“鬼”、“转”同音同调谐音。

广东东莞:鲤鱼疯。按,“鲤”、“厉”同音异调。东莞话“厉”是扭转的意思。而“鱼”、“淤”同音异调谐音。淤,指痉挛性咬嘴唇未破的瘀血。

广东斗门、新回:发狗仔瘟。山东利津:羊狗子疯。都是“狗”、“苟”谐音,指不正常。

辽宁丹东:羊勾风。“勾”也是“苟”的记音而泯失趣意。

武汉:牙牙疯。应当是“哑”的谐音,指中风不语。[7,8]

可见,从《五十二病方》的马不痫、痫、羊痫、蛇痫四种病名,繁衍出《千金要方》的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凑成“六畜痫”,因而再不说蛇痫。当代方言大量的名字中继承了“羊”、“鸡”、“猪”、“狗”等,又增加了“鲤鱼”、“鬼”等,并从“羊”字繁衍出羊角、羊儿、羊羔、羊耳、羊骨、羊圈、羊杆、羊眩、羊吊等。由“猪”繁衍出母猪、猪头等,都是花样翻新的说法。

中医病名与药名的趣味性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风癫第五》:“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尿,有顷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由执作汗出当风,因以房室过度,醉饮饱满行事,令心气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发,湿结脑,汗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6]这里仅有“马癫”,却没有“羊痫”等六畜配套的说法,也是从“麻木”而谐音的。只有说“羊鸣”,却没有说“马鸣”,也都透漏出不是字面意思。

汉代时“人病马不痫”等说法,已经开始了谐音的趣难称名,但还没有“似马鸣”的说法。唐代也只有“马鸣”、“羊鸣”两种说法。宋代又化为“马痫,作马嘶鸣”、“羊痫,作羊叫声”、 “牛痫,作牛叫声” 等等。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相因。马继兴、李学勤的文章说:“都是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的。”不取“作马嘶鸣”等命名的旧说,是正确的。但新说“根据发病时所呈异常的姿态与某种动物相似而命名”,则又是新的望文生义。

旧时中医的 理论 是:吃动物的某一部位可以补人的同一部位,可以治此处的病。《千金要方》“马痫……烧马蹄末服之,良”等说法就是如此来的。《本草纲目·主治·癫痫》也说某种动物的某部分可以 治疗 某种癫痫:“凤凰台(笔者按:即鸟卵虽孵化成形而死在壳内。‘台’是‘胎’的谐音趣写字):鸡痫,癫痫发狂。水磨服。狗齿及粪中骨、白狗血:并狗痫。豚卵、猪屎:并猪痫。羊齿、羊头骨:并羊痫。牛齿、牛屎中豆、牛桊木:并牛痫。马齿、马目、马悬蹄、马绳索、野马肉:并马痫。”这些都是从《千金要方》的所谓治疗 方法 仿说的。 影响 所至,民俗就有“吃什么能补什么”的说法。

托名黄帝的《内经》已有“癫痫”病名,是平实的术语性的“学名”。而“六畜之痫”之名,则是群众创造的趣难称名。 台湾 远流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的《 中国 名著精华全集》选有《五十二病方》,在题解中说:“至于医疗方面,就千奇百怪,有许多迷信成分,非常有趣。”“六畜之痫”的系列名称,既是紧扣癫痫的拘挛等症状,也是刻意追求趣难的。而追求趣难正是群众性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中医吸收了这个特点,往往在病名、药名及药效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当时的人可以心领神会,因而不立文字,不作说明。但是,事过境迁,由于学术 研究 没有跟上群众的创造,没有把那些曲折原委记载下来,致使淹没不传,从而出现“如马鸣”之类的望文生义,和马痫用烧马蹄治疗这样的迷信方法。

【 参考 文献 】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9.64,183.

2 汉·许 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1.1.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384.

4 刘瑞明.《经传释词》“不”“丕”助词说辨误[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6(1):192~207.

5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784.

6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5.81,86,256.

羊字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羊 习语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因素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人们赋予“羊”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是基本一致的。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英语中,“羊”代表着人类的衣食之源,象征着人类的温顺、善良等高贵品质,同时又含有弱小、轻贱、无反抗能力和易于迷失等负面含义。但是,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因而“羊”在两种语言中的内涵也存在些许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的习语和表达法在展现两种文化的独特韵味的同时,给译者在两种语言间的对译中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羊”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中的羊文化

在中国人眼里,羊是天地间的精灵,是温驯、祥和、慈善和美好的化身。所以中国人对羊喜爱有加,赋予其许多积极的象征意义,跟“羊”有关的字词或习语表达比比皆是。

汉语中有关“羊”的成语以贬义居多。据统计,百分之七十以上跟“羊”有关的成语和习语都含有消极负面的意思:“没本事的人就像羊一样”“羊尾巴盖不住屁股”。而徒有外表又胆小怕事的人则是“羊质虎皮”,遇事常进退两难如“羝羊触藩”。有些人总喜欢挑别人的刺,“羊仔笑牛无须”,追求异性时则“羊仔见青好”,不加选择,总是“豆仔看作羊仔屎”,因而“相争一跤箸,放去一只羊”,因小失大。一个地方因官多而百姓少,是为“十羊九牧”,贪官污吏真是“如狼牧羊”,老百姓犹如“羊入虎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难免有些人“顺手牵羊”,干出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这真是“使羊将狼”,自找麻烦。不过,要是这些“多歧亡羊”能回头是岸,“亡羊补牢”,其时也未晚。

(二)“羊”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英语文化中的“羊”主要来源于《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和日常生活。“羊”在《圣经》中出现达742次之多。英语中有关“羊”的词汇很丰富。汉语中,“大羊、小羊、公羊、母羊、老羊、嫩羊”都可以用一个“羊”字来指代,只是在“羊”字之前加上一个修饰成分。英语中的“羊”种类繁多,每一种“羊”都有一个专有的词与之相对应。英语中的“羊”有:sheep(绵羊)和goat(山羊)之分。按照年龄来分,sheep可分为ram或tup(未的公绵羊)、wether(后的公绵羊)、ewe(母绵羊)、lamb(小绵羊),剪过头茬羊毛的公羊叫shearling、母羊叫gimmer;goat可分为billy-goat或he-goat(雄山羊)、nanny goat或she-goat(雌山羊)、buck或kid(小山羊)。英国养羊业发达,羊肉自然也是餐桌的主角。人们对羊肉的鲜嫩程度也特别注重,对羊肉进行了细致地划分。Sheep的肉大概可分为三种:一岁以下的羊肉是lamb,一到两岁的羊肉是hogget,两岁以上的羊肉才是人们熟悉的mutton。goat的肉也有划分:小山羊的肉是kid或cabrito,而成年山羊的肉则是ehevon或mutton。

goat(山羊)动作敏捷,尤其善于爬坡,是不懈追寻真理的象征。但是,除了这个积极的象征意义外,goat带来的都是不好的联想。传说山羊系由魔鬼创造,是魔鬼的化身,所以人们经常把它与“巫术、罪恶、魔鬼和撒旦”联系在一起。恶魔主义和巫术的标志就是一个山羊头。在英国和爱尔兰,传说人们不可能连续24小时看到同一只山羊,因为山羊必须一天一次去撒旦那里梳理胡须。牧羊人深信在黢黑的晚上用手拂过山羊的背,山羊毛会发出火花,那是恶魔在作祟。据说山羊吃了油橄榄树枝的嫩芽后,树枝就不再生长,而绵羊吃了则无碍。公山羊被认作是贪得无厌和不道德的动物,追求异性的欲望强烈到可以用它的血熔化金刚石,所以喜欢骚扰年轻女性而又年事已高的人被痛斥为old goat(老色鬼)。山羊经常出现在伊索寓言中,但是经常被刻画成既蠢又笨的形象。不过,山羊并不是一无是处。欧洲的农民常在牛群中放几只山羊,因为山羊浓重的体味能防止母牛的传染性流产。山羊有助于让群马安静下来,还能顺利地把牲口领到屠宰场而不躁动。因而,哪个giddy goat(轻率的人)要是play the giddy goat(胡闹)一下,肯定会get one's goat(触怒某人),失羊的人定会lose his goat(发怒)。山羊还被认作是财宝的守护者,寻宝者要是在小道上看到山羊,就可以断定财宝在附近。人们相信在旅途中碰见山羊会带来好运。在威尔士,要是新娘刚走出教堂就看到拴着的山羊(tethered goat)就会一辈子幸福。人们还经常用goat来命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人的胡须有如山羊之须,所以叫作goatee(山羊胡子)。暴风雨来之前,天空布满一团团乌云,好像山羊身上的毛,因而叫“goat's hair”,同时切细的烟丝也可称作“goat's hair”。“Goat”在生物界也很常用,如动物中的goatfish(羊鱼)、goatowl(夜鹰),植物中的goat’s foot(南非的一种矮灌木)、goat willow(黄花柳)等等。

sheep天真可爱,深得人们的好感。据说在英国一些地方,sheep能看到圣诞节和复活节的神灵降临人间,所以一早就会起来朝东方鞠三次躬。在英国的一个小镇,每年也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赛绵羊大赛,不仅让当地人着迷,更风靡整个英伦三岛。绵羊温驯善良,常用于象征好人和聪明的人,与goat相对应,所以就有了sheep goat(善人与恶人)之分,人们要擦亮眼睛以separate sheep from goats(区别好人与坏人,挑选聪明能干之人)。绵羊性格温顺,经常斜视。16世纪幽默诗人约翰・斯克顿把绵羊的目光(sheep's eyes)喻指“温柔多情的目光”,于是有人cast sheep’s eyes at you就是在对你抛媚眼。虽然绵羊生性温顺可爱,讨人喜欢,但是因其软弱、害羞、胆小,“sheep”一词在英语里象征着受害者、软弱之辈或抵抗力差的人。绵羊胆小,人们就用“sheep's heart”形容一个人胆怯,“sheep and donkeys”则结合了绵羊的懦弱和傻笨特质,形容一个人是懦夫和笨蛋。Sheep温驯,可也贪玩,经常走失。人如羊,容易成为迷失正道的lost sheep(迷途羔羊),这种人多了就是一群sheep without a shepherd(乌合之众),无法找到出路时只能follow like a sheep(盲目遵从),like a sheep to the slaughter(陷入险境而未知),只能任人宰割,as a sheep among the shears(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是a sheep in a tiger's skin(羊质虎皮)也难掩心中的胆怯。相反,一个人要是勇敢有为,在众人中就会脱颖而出,stand out like a camel in a flock of sheep(鹤立鸡群)。海上的白浪花经常被比作Neptune’s sheep(海神的绵羊)。以前的毕业文凭是印在薄羊皮纸上的,虽然到后来白纸代替了羊皮纸,毕业证书还是俗称为“sheepskin”。

三、有关羊习语的翻译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都有着丰富的羊文化,含有大量的有关羊的习语,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些习语言简意赅,联想丰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似之处和各自的独特韵味。在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在向译入语读者传达异域文化意蕴的同时也不违背原语的意思。一般来说,翻译习语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三种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在与羊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熟悉了羊的生活习性和品质特征,然后将这些习性特点与周围的人或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中西方的羊的天性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人们对其产生的语义联想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当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比喻或用法相近或相同时,就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比如“as gentle as a lamb”可以直接翻译成“温驯如羔羊”。汉语读者一看译文就会马上在脑中形成画面,想象译文中所说的人有多温柔和顺。直译法既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不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无形中拉近了两种语言的距离。

(1)After all,the wool still comes from the sheep’s back.(羊毛出在羊身上。)

(2)A lamb is as dear to a poor man as an ox to the rich.(穷人一只羊贵似富人一头牛。)

2.意译法

在英汉语言中,不少有关“羊”的习语的比喻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联想意义,很难使读者把这些语言的表达与羊联系在一起。译者为了不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混乱,有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保留原文的深层内容。这时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就是意译法,这种翻译方法能使译文更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表达习惯。意译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或原文形象,而是着重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

(3)It is a foolish sheep that makes the wolf his confessor.(勿把秘密告诉不可靠的人。)

(4)Ken’s been making sheep’s eyes at his ex-girlfriend all the night.肯整晚上都在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他的前女友。有些人总是盲目地听从领导,从不问为什么。

3.套译法

“羊”在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中产生了很多共同的联想意义,但有时候英语中有关“羊”的习语和表达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直译出来会令人费解。此时,译者就可以用汉语中表达相同或相似文化内涵的动物来替代,或者直接套用一个汉语中约定俗称的习语或谚语。套译法不仅尊重了两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而且不失却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

(5)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shorn.(偷鸡不成蚀把米。)

(6)It is an evil sign to see a fox lick a lamb.(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四、结语

羊与人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羊早已不是简单的一种动物,而是升华到了一种文化层次,寄寓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包含着特殊的文化意象和象征意义。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熟悉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异同,以寻求两种语言的最佳文化切合点。在准确把握羊在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内涵异同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在完整传达原意的同时又不失源语独特的文化色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问题研究14BXW065;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12WLH48]。)

参考文献:

[1]George K.A. & William E.B.The Literature of England[M].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68.

[2]白振有.羊・羊部字・羊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6.

[3]陈乐.跨文化视角下的“羊”的象征意义与翻译启示[J].山东文

学.2010,(6).

[3]端木庆一.圣经中的“lamb”的象征意义与“羊文化”探微[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4]鲁刚,郑述谱.希腊罗马神话词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4.

[5]马健鹰.“羊”在中国食文化中的象征意蕴:美性与德性[J].扬

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3).

[6]苏馨:《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J].辽宁教育行政

相关期刊更多

养猪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畜牧局

扬子江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作家协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