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例子的英文

例子的英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例子的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例子的英文

例子的英文范文第1篇

一直以来,国外的电子领域长期领先于国内的电子领域,而且很多常用的芯片和核心的芯片大多出自于外国人之手,因此在我们使用芯片的时候总会发现芯片相关的数据手册是使用英文编写的,当然使用较多的芯片,其数据手册也会有中文版的,但网上流传的数据手册还是英文版居多,而数据手册的内容又属于电子专业英语的范畴,所以对于电子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电子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要想改变电子领域外强内弱的格局,必须先学习了解国外的电子类的知识,由此可见,提高电子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更是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电子专业英语的特点

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对于英语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必要,而根据英语出现的不同领域我们可以将英语分为日常英语、商务英语、广告英语、科技英语等等几个部分,根据英语出现的专业又可以将其区分为机械英语、电子英语、管理英语、计算机英语等等,而英语的特点也随着其出现的环境和领域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我们就主要介绍电子专业的英语特点。和其他类的英语相比,电子专业的英语更加重视客观事实,讲究描述对象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电子专业的英语在表达描述上追求精炼,避免内容冗杂影响阅读者获取信息。接下来我们主要从电子专业英语的内容特点、语法特点和词汇特点来介绍其特点。

(一)内容特点

有别于一般的英语,电子专业英语的内容是电子领域的基本理论、前沿思想、产品说明以及操作指南等,其一般都是以说明文的方式对内容进行阐述的,例如:CMOSSchmitt-triggeredinputswithpull-down(低电平输入的施密特触发CMOS管),该例就向读者说明了该描述对象的特性和工作条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知道该CMOS管是低电平触发的,对于急于搜索有用信息的读者来说,这种说明文形式的内容为读者获取信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是非常准确简洁的。

(二)语法特点

由于电子类文章的作者,其目的不在于人的丰富内心和事物的生动形象,而在于描述对象的准确性和具体性,而且描述对象也多为客观的理论和规律以及事物的概念,所以电子专业英语通常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简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必然会从电子专业英语的语法结构上反映出来。首先,为了达到其客观性,在描述过程中一般都会使用被动语态和一般现在时。据不完全统计,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电子专业英语中的比重达到了1/3-1/2。同时,为了追求语言的简洁,在电子专业英语中,作者要用尽可能少的单词来描述尽可能多的内容,于是,非限定动词、名词化动词以及词组等其他简化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FastSwitching”“175℃OperatingTemperature”等。最后,为了能够准确地对内容进行描述,一般电子专业类的英语句子都比较长,有些长句甚至都可以独立成段了。例如:TheIR2110/IR2113arehighvoltage,highspeedpowerMOSFETandIGBTdriverswithindependenthighandlowsidereferencedoutputchannels.

(三)词汇特点

电子领域是一个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电子领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和新器件,而词汇又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伴随着新生电子产物的出现,各种新术语、新概念、新理论不断出现,导致各种新词大量出现,同时许多平时的日常用语也会不断增加科技相关的含义,从而产生了意义单一狭窄的技术词汇,例如,bandwidth(带宽);不受上下文限制且出现频率很高的次技术词汇,例如,register出现在电子专业英文中时意为寄存器,用于公共英语中时则是登记册的意思;以及属于非专业英语的特用词,例如,同样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表述为“Thenthelightisturnedon”,在电子专业英语中则表述为“Thecircuitisthencompleted”。

三、电子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

了解了电子专业英语的特点以后,接下来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了,针对电子专业英语的不同特点,大体可以将其相应地翻译技巧归为词量增减、选择回避、词量积累,除此之外还有词义引申、词类转换等有助于电子专业英语阅读的翻译技巧。

(一)词量增减

电子专业英语追求语言精练、准确,故常为十分简短的说明文,所以在对其进行翻译时,为使翻译的内容能够全面、准确,必须添加其他词汇,这种翻译技巧就是所谓的词量增减的方法,当然,在此处我们主要用到的是词量增的技巧。例如:FastSwitching(译文:快速开关特性),在翻译成汉语时就增加了“特性”一词,使翻译后的意思更加明确了。

(二)选择回避

有时电子专业英语为使表述详细,有的句子会很长,这样一来读者在阅读时就很难进行全句翻译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从句子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选择回避,也就是选择性回避对想了解的信息无用的词汇。例如:TheTO-220packageisuniversallypreferredforallcommercial-industrialapplicationsatpowerdissipationlevelstoapproximately50watts.(译文:在功率近似50W的应用场合优先考虑TO-220封装)在这个句子中我们主要是想了解TO-220封装的工作功率,所以在翻译时就选择性地回避了“commercial-industrial”的翻译。

(三)词量积累

电子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更新十分迅速的领域,身在这个领域里的人如果不能更快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那么很快就会被残酷地淘汰,所以在翻译电子专业英语时,掌握一定量的新概念、新词汇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汇的积累对专业英语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词量积累就成了专业英语翻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巧。这种翻译技巧需要读者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能多关注电子类的最新资讯,并能够记载下来,久而久之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翻译就不再是难题了。例如:Inductor(电感)、crystaloscillator(晶振)、Rectifier(整流器)等这些词汇就是平时需要积累的。

(四)其他一些翻译技巧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个翻译技巧以外,对于电子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读者可能常用的翻译技巧。

1.词义引申

词义引申就是所谓的选词,在翻译电子类的专业英文时总会出现找不到适当词义的情况,如果只是一味地照着词典生搬硬套,只会导致翻译内容含糊不清、不易理解,甚至对其他人造成误解。例如:make,词典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制造”,这个词与不同的词搭配会出现不同的意思。“makebed”就不能译成“制造床”,而应译成“整理床铺”,同样,“makesteel”就应该译成“炼钢”,“makepower”则应该是“发电”,诸如此类的词还有很多,在此就不赘述。

2.词类转换

由于汉语和英语各自的表达规律和方式存在很大出入,所以在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时不可能完全保留原文词类,如果死抱着原文词类不放的话,只会使翻译后的内容读起来十分别扭,影响读者的理解,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地处理相应的词汇,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词类转换技巧。一般情况下,英语中的很多词,例如名词、介词等,在翻译成汉语时都可以翻译成动词或其他类词。例如:Withthewords,hewentaway.(说完那些话以后,他就走了。)

四、结论

例子的英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 大学英语写作 常见错误

一、前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汉化英语(Chinglish)现象,其遣词造句都是汉语思维模式。该语言模式被有的学者称为中继语。究其原因,除了语言上的不同,更主要的是源于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就是说他们受到了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即使学生精通语法,懂得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其作文依然会或多或少带有中文痕迹。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去找,因此,分析汉语思维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尤其是负迁移,使大学生能够从思维层面提高写作能力势在必行。

二、具体分析

1.词汇

(1)词形错误

汉语的名词词形一般不分单、复数,也无可数、不可数之分。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①Three girl are standing on the corner.②All the machineries in the factory are made in China.

在例句①中,受汉语习惯影响,可数名词girl没有使用复数。在例句②中,不可数名词machinery被当作可数名词。

(2)虚词错误

英语虚词包括冠词、介词和连词。有时受汉语影响,学生在使用虚词时常出错。例如:

①Although I am ugly,but I am gentle.②I arrived Beijing yesterday.

在例句①中,由于受汉语“虽然……但是……”结构影响而出错。英语中although和but不能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在例句②中,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不及物动词arrive后丢失了介词in。

(3)用词的直接等同错误

用汉语思维来套用英语是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He is as bad as a dog.在汉语中有“狼心狗肺”、“猪狗不如”、“走狗”等,表示“卑贱”的形象,而英语中“狗”则代表“忠诚可靠”。有一学生在作文中写道:“We are the descendants of dragons.(我们是龙的传人)”孰不知,“dragon”一词在英语含有“魔鬼”的意思。

(4)修饰词运用频率错误

汉语喜欢用修饰词来加强语气,语义重复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英语文章的措词讲求简练,以理服人,对修饰词使用频率持慎用态度。例如:A job one is satisfied and content.(一份心满意足的工作),这种表示法在英语中往往有画蛇添足的印象。

(5)词性错误

学生有时只注意所选词的词义,而忽视了该词的词性,因此常造成句子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用词错误。例如:①Many People included the old go to work without any pay on Sunday.②My roommate doesn’t afraid of dogs.

例句①把V-ing形式误用为V-ed形式,例句②把形容词误用为动词。这是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对某些常用词不认真考证,随手写来,又检查不出错误,导致误用词性却浑然不觉。

(6)冠词差异

在汉语中无冠词之说,而英语对冠词有着严格的要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冠词使用错误较多。汉语可以说“我是学生”,英语则为“I am a student.”;“他正在研究贝多芬的生平”,英语则要说“He is studying the life of Beethoven.”。学生时常漏掉这类句子中的a,the,因为汉语中没有对应的限定词范畴。

2.句法

(1)时态错误

在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之分,只采用副词或助词表示时态,英语时态却复杂得多。因此,受汉语影响,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经常出现时态混乱。例如:If he will study hard,he will pass the exam.“will study”应改为“studies”,在条件状语从句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态代替将来时态。另外,汉语中主谓间不存在数的关系,谓语没有第三人称单数,谓语不需要因为主语而作调整。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学生会写出这样的句子:He often chat online.“chat”应改为第三人称单数“chats”。

(2)主语错误

在汉语中,主语对整个句子不具有决定作用,形态也不固定,全句的陈述对象可以是人、事、时间、场所等。而英语的主语不可缺,是决定谓语动词相应形态变化的依据,主谓结合才能决定一个句子。因此,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经常会写出一些无主语或不知道句子主语是什么的句子。如:In the past ten years,my hometown happened great changes.在汉语语法中,“我的家乡”是主语,“巨大的变化”是宾语。由于受到这种结构的影响,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我的家乡”译为主语。而在英文中,“great changes”才是这个句子的真正主语。所以这个句子应改为:In the past ten years,great changes had happened to my hometown.

(3)语序错误

语序就是各级语言单位按语法关系形成的先后此后次序。对汉语而言,语序尤为重要,也相对比较固定,动词是中心参照点,按时间顺序来排列跟动词有语义联系的部分,一般倾向于从大到小,从宽到窄,从近到远,而英语则与其相反。受汉语思维影响,不少学生会在作文中写出这样的句子:I study in Anhui,Chaohu,Chaohu College.正确的次序应该为:I study in Chaohu College,Chaohu,Anhui.

三、出错原因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干扰是导致表达错误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中经常用汉语进行思维,导致用词错误。例如:“红茶”被写成“red tea”;英语应为“black tea”;“一石二鸟”被写成“One stone two birds.”实际应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其次,由于英汉语言使用的形象不同,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也造成了许多语言错误。例如,“熟睡”被写成“sleep like a dead pig/dog”,英语应为“sleep like a top/dog”;“大海捞针”被写成“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sea.”,实际应为“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四、对策

1.教师的影响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介绍基本的英语写作知识,引导其自觉地走出“牛角尖”;教师要及时讲评作文,准确预见学生易犯的错误,通过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要注意把学生所犯错误进行归类、分析、解释,督促其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2.学生的学习

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在运用英语时依赖汉语的不良习惯。在学习词汇时,不要简单地和词典上的汉语释义一一对应;要切实打好英语基础,不断强化基础语法与基本句型的训练,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另外,要想真正写好英语作文,学生还必须加强阅读。英语写作没有“秘诀”可言,必须在加强阅读的同时留心观察,细心模仿。

五、结语

作为大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写作是学生掌握英语词法、句法等综合能力的体现。研究影响英文写作的思维差异因素,可以使英文写作教学更有针对性、适用性,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语言的无限潜力与创造力,写出优秀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0.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M].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例子的英文范文第3篇

大学生翻译 中式英语 负迁移

一、引言

英语在当今世界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其沟通桥梁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英语教育在中国教育中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然而,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汉语思想的时候,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在平时的翻译练习中,学生的译文错译误译频率很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对大学生翻译练习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略作分析,并寻求可行的教学改良方案。

二、中式英语的定义及其成因

中式英语(Chinglish),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例如:“休息室”译为“restroom”,“看书”译为“look books”,“安全带”译为“safety belt”,“人山人海”译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等。(以上译例正确译法分别为:lounge, read books, seat belt,huge crowds of people)

人们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由语言习得中的负迁移导致的。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中式英语就是在汉语的负迁移作用下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一种必然,在外语学习之初,我们往往会利用母语和外语的相似性来学习。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依仗内在的逻辑意义组织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依仗形式,将个体的单词组织成词组及语篇。这一根深蒂固的区别是形成中式英语的根本原因。

三、学生练习分析

在学生的翻译练习中,中式英语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都有所体现。下面是对一些翻译练习实例的分析。

1.词汇层面

语言中词的形式表现为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但是在不同语言中这种表现形式并不一致。英语中有标记形式比较多,例如,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动词的语气、句子的词序变化等等。汉语中此类标记的形式相对较少且不明显。这就出现了有标记形式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如何表达的问题。学生在汉译英的时候往往会忽略掉英语当中本该有的标记。例如:

例1:前几天当我沿着大街走的时候,钱包被人偷了。

译文:My wallet is stolen when I am walking on the street several days ago.

例2: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处境艰难时支持我的人。

译文:My thanks go to those who stick by me when I fell on hard days.

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汉语的动词是没有时态标记的,而英语却有。上面的现象反映出学生缺乏良好的英语语感。

除了时态标记外,还有一些标记差异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忽视,例如:

例3: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是非常有益的体验,从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译文:Talk to someone whose mother language is English is a good experience. We can get a lot from it.

在汉语当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动词做主语,但是在英语中动词原形是不能做主语的,需要添加-ing标记或不定式标记。

2.句法层面

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句子结构复杂,分句之间交叉,长句多,形成特有的多维性且逻辑性强;汉语语言结构简单,按时间逻辑等顺序依次排列,呈现单向性特征。这种差异严重干扰了学生的翻译。例如:

例4:这幅画展示了一个神色严肃的男子,旁边站了一位女子,身后是农舍,他们的原型分别是画家的牙科医生和姐姐。

译文:This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A woman stands alongside him. A farmhouse is behind them. And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 and sister.

以上原文是一个典型的汉语句子,它由多个独立的短句构成,结构比较松散。学生的译文明显受到了汉语习惯的影响,不符合英语句子紧凑有序的特征。改进如下:The painting shows a serious-looking man and a woman alongside him in front of a farmhouse. Their models are respectively the painter’s dentistand sister.

四、可行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入一些翻译理论知识,避免或减少词不达意或句子缺乏逻辑性的现象。其次,教师可将汉语和英语的差异进行对照,使学生明确二者在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再次,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量,使学生充分接触英语的独特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达到对英语独有特征认识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王初明.应用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63.

[2]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7.

[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56.

[4]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

例子的英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英差异 《匆匆》 汉英语法

1.原文及译文简介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当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绪的愕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形象。

朱纯生先生凭借着对朱自清《匆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双语转化技巧的熟练掌握,不但将原文中作者无奈、惆怅、失落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将原文的节奏美感体现的译文中,使译文既反映原文的精确意义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主语的确定

汉语为语义型语言,汉语中的主语可由诸多不同类型的词语充当,主语隐性不显或无主语的情况时常出现。而英语为语法型语言,主语突出,易于识别且只能有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担任,因此,英语又可以称为主语显著语言。根据陈宏薇主编的《新编汉英翻译教程》一书,汉英翻译实践中,对主语的确定可采取三种处理方法:(1)以原句主语作为译文主语;(2)重新确定主语;(3)增补主语。

2.1以原句主语作为译文主语

英语句中的主语只能是名词、主格人称代词或是名词性的词语。当汉语原文有明确的主语,而且该主语由名词或主格人称代词充当时,我们可以原主语作为英译文的主语。

例如:(1)燕子去了…杨柳枯了…桃花谢了…

Swallows may have gone…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peach blossoms may have died back…

(2)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my days are dripping into the steam of time, soundless,traceless.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原汉语句子都有明确的主语,而且主语分别是“燕子,杨柳,桃花”、“我的日子”这些名词或是主格人称代词,所以朱纯生的译文中以原主语作为译文的主语,符合汉语和英语的习惯。例1和2中,原文的主语“燕子,杨柳,桃花”、“日子”不带数的标记,英译时,其对应词“swallow,willow tree,peach blossom”、“my day”,但译者从语境和英语语法规则考虑,都选取了复数形式,这也是我们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2重新确定主语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选择和确定主语,以保证译文逻辑通顺、行文流畅、语言自然地道,行使与原文相似的功能。用来替换原主语的,可是是句中其他成分,也可以是句的词语。

例如:(3)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4)去的已经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Those that have gone have gone for good, those to come keep comging…

例3中原句充分体现了汉语注重内容的意会性,以意架形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原句中“有人”是主语,但是为了和下句的译文构成形式上的排比结构,以及为了突出强调“时间”这一主体,所以将整个句子采用倒装,用表示“日子”的代词“they”来代替。

例4中,原句的主语是很模糊的“去的”、“来的”,但是根据全文可知,“去的”指的是过去的日子,“来的”指的是将来的日子,所以译者译文中的主语定为“those that have gone”和“those to come”,分别用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后置定语来限定主语“those”。

2.3增补主语

上文中我们提到,汉语中,主语隐含不显或无主语的情况时常可见。译成英语,则必须依照英语的规则,将主语增补起来。增补的原则,一是要推敲语境,二是要考虑英语语法习惯和行文的需要。

例如:(5)……有再来的时候……有再青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there is bloom again.

(6)但是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It is not fair though: 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

例5中,原文主语被隐去,而且从上文可知,“有再来的时候”主语应该是“燕子”,“有再青的时候”主语应该是“杨柳”,“有再开的时候”主语应该是“桃花”,但是为了避免跟前半句重复,所以朱纯生直接用there be结构来引导整个句子,使前后三句构成排比句,既传达了原文的意味,又保留了原文排比的形式,可谓形神兼备,使译文恰到好处。

例6体现了汉语中常出现类似的无主语句式,英译时,要按照英语的习惯,添加“It”来代替主语。后半句又是一个无主语句式,根据上下文可知,原文作者应该是反问自己,所以译者添加了“I”来作主语。

3.谓语的确定与主谓一致问题

汉语中谓语很复杂,而英语中的谓语很单一,仅由动词或是动词短语承担。汉译英时,有时可以选择与原文对应的谓语,但多数情况下,往往既不能照搬原文主语,也不照搬原文谓语,而须作调整,或新觅谓语。谓语的选择和确定,须兼顾表意和构句的二重需要,既考虑英语语法规范、搭配习语和逻辑关系等问题。

3.1谓语的确定应该基于表意的需要

所谓“表意的需要”,指选择谓语时,除了考虑该词语本身能否准确传达原文意义外,还要关照其与主语的语义关联,即逻辑的关联,以及主谓词语的搭配。

例如:(7)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例7中,原文中“去了”、“枯了”、“谢了”都是“逝去、消失”之意,“再来”、“再青”、“再开”都表示“复苏”之意,但是因为主语的不同,汉语中分别用三个意思的相近的词,使表达更加准确。朱纯生先生为了使译文达到原文同样的效果,将“去了,枯了,谢了”分别译为“have gone, have died back, have fallen”,将“再来、再青、再开”分别译为“return, regreening, bloom again”,既在句式上和原文的表达一致,也在词义搭配了达到绝妙的效果。

3.2谓语的确定应基于构句的需要

选择谓语时考虑构句的需要,指译文必须遵守英语语法规范,遵循“主谓一致”原则,保证谓语和主语的人称和数一致,谓语动词时态、语态正确,句式连贯畅通,表达地道自然。

例如:(8)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But the new day begins to flash past in the sigh.

例8中,汉语原文中作主语的“日子”不带数的标记,处于谓语位置的“开始”也不受时态和数的限制,但是根据原文可知,“新来的日子”指的是新的一天,所以英译文中译者译为“the new day”,因此,谓语动词也要随之用单数,要用“begins”。

4.结语

朱纯生的译文遣词造句简洁明快,富于文采,力求传达原文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力图从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传达的意境。从原文的部分段落及其译文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译者字斟句酌,精心选词,使用了大量常见且富于表现力的灵活度很高的小词,运用了各种翻译技巧、句子结构及修辞手法,排比畅达,语言优美,既富有形象之美,又富有音韵和节奏之美,这与译者本身的学识修养有关。本文主要从语法角度分析了朱纯生先生对《匆匆》的译,来突显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上的影响,也论证了朱纯生先生绝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余涛.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的翻译[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4.

2.陈广波.英语汉语省略现象的对比与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王珏.从汉语动词说起―谈英汉对比[J],苏州职业学院学报,2000.2.

4.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5.张映先.汉英文学翻译研究及选读[M].2006.2

例子的英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结构 英语倍数表达 理解和翻译

“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这一倍数比较结构在英语中应用广泛,但国内外英语专家对这一结构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一结构表示的倍数为净增值,有人认为它包含一倍基数在内。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一结构?本文结合实例谈谈对该结构的理解和翻译的认识。

一、不同的理解

例1:Force N1 is 2.5 times greater than force N2.

戎林海先生在其所著《翻译问题探微》中,认为该句可以有以下三种翻译。

译文:①力N1比力N2大2.5倍。

②力N1是力N2的2.5倍。

③力N1比力N2增加了1.5倍。

在这里,就汉语译文来看,其实,译文③和译文②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说法不同而已。两句话表示的意思都是“力N1比力N2大1.5倍。”或者“力N1是力N2的2.5倍。”而译文①和译文②、③比起来,则有很大差别,在意思的表达上,译文①表示“力N1比力N2大2.5倍。”这句话在汉语中,同样意思则可表述为“力N1是力N2的3.5倍。”与译文②相比,力N1与力N2就有了一倍的差距。

同一个例句,也出现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大学英语・语法与练习》中。该教材认为“Force N1 is 2.5 times greater than Force N2.”应理解为“……比……大两点五倍”或“是它的三点五倍”。

那么,力N1究竟是力N2的2.5倍,还是3.5倍?

例2:Your house i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mine.

译文: ①你的房子比我的房子大三倍。

②你的房子是我的房子的四倍大。

这一例句出现在葛传先生编著的《英语惯用法词典》中。葛先生认为“Your house i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mine.”应理解为“你的房子比我的房子大三倍。”并补充说:“就是我的房子四倍大小。”

在这一例句中,“你的房子”是“我的房子”的三倍大小,还是四倍大小?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

“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这种结构本身可能引起歧义。英、美语言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结构可能引起的歧义。Bergen Evans 和Cornelia Evans在合编的A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Usage(1957)中指出:The word“times”may be used in comparing a large thing with a small one,as in“it is three times as large”and“it is three times larger”.The first form is perfectly clear but the second is ambiguous.It means to some people “three times as large”and to others “four times as large”.For this reason,it should be avoided.Frederick T. Wood和Pamela J.Sharpe 的观点更加偏激,认为“A i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B.”结构是错误的用法(wrong use),是不可接受的。要表达这种意义,可用“A is three

times as large as B.”如,This box is three times as heavy as(*three times heavier than)the other.(Wood,Current English Usage,1981,p.65).

三、如何理解和翻译“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这种结构

要理解“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这种结构,我们先看英语中另外一种表示倍数比较概念的结构:A is N times as large (much等)as B.

对这种结构的理解,大家几乎是一致的,都认为它表示:A是B的N倍。

《张道真英语语法》(2002)P420有这样两个例子。

例3:The population of Scotland was eight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Cornwall.

译文:苏格兰的人口是康沃尔人口的八倍。

例4:The military budget of that year is thirty times as large as that of 1950.

译文:那年的军事预算是1950年的三十倍。

我们看到,这两个句子的翻译都符合“A是B的N倍”这种模式。

其实,在英语中,第一种结构“A is N times larger(more等)than B.”表示的倍数概念与第二种结构“A is N times as large (much等)as B.”表示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在对times一词的解释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句:Their house is at least three times as big as ours/three times bigger than ours. 由这一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两种结构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清华大学孙复初教授曾就times比值问题在《外国语》1979年第1期提出讨论。他引用了英、美原版书刊中的大量例子,证明“A is three times larger than B.”等于“A is three times as large as B.”。许多语法专著也采用了这一观点,如章振邦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薄冰编著的《英语语法》,等等。对于“three times larger than ”的意思,葛传先生当初认为应作“比……大三倍”解,但经过一个时期他改变了看法,认为宜作“是……的三倍”解,即与“three times as large as”和“three times the size of”同义,虽然他认为这种结构还是不用为妙。

对于把“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这种结构,认为是“A比B大(多)N倍。”的不当理解和翻译,我们还可以从一些有事实根据的英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中,看出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

例5:The latest projected figure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for the year 2000 is 6.2

billion.This is two and half times larger than in 1950.

译文:①对2000年世界人口的最新估计为62亿。这比1950年的世界人口多两倍半。

译文:②对2000年世界人口的最新估计为62亿。这是1950年的世界人口的两倍半。

按照第一种译法推算,1950年的世界人口应为18亿。而根据历史资料,1950年的世界人口为25亿。这说明第一种译法是不恰当的。

例6:A meter is more than 3 times longer than a foot.

这一例句见章振邦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下册P502。此句涉及公制与英制尺寸换算,颇能说明倍数的比值问题。一英尺折合成公制为30.48cm,那么一米长度便是一英尺的三倍多。要是将此句理解为“一米是一英尺四倍多”,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我们发现英语用“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这一倍数比较结构时,是将比较的基数包含在内的,表示“A是B的N倍”。汉语在用倍数比较结构时,则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一种是包含基数在内的“A是B的N倍”,一种是不包含基数在内的“A比B大N-1倍”。由此可见,在例1中,力N1应是力N2的2.5倍;而在例2中,你的房子应是我房子的三倍大小。

四、结语

由上述诸例可以看出,在对英语倍数表达的理解和翻译中,我们应该把“A is N times more/-er than B.”理解为与 “A is N times as ... as B.”同义,可译成“A是B的N倍大(多)。”或“A比B大(多)N-1倍”。

参考文献:

[1]Quick,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angman Group Limited,1985.

[2]Evans,B C.Evans.A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Usage[M].1957.

[3]葛传.英语惯用法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任开兴.对英语倍数中一种结构的理解与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相关期刊更多

电力电子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电力电子学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水利水文自动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