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第1篇

在初中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是每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学习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让家长担心,而且这种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可终生受益啊!那何为“独立学习”?又如何“引导独立学习”呢?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是一生之餐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偏向于个人独立学习。如“影响蒸发快慢的有几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放在太阳下晒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这样的许多办法,哪些方法道理是一样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放在太阳下晒,是一类的;用电风扇吹是一类的;尽量把衣服摊开是一类的。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有关;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偏向于学生之间合作脱离教师的独立学习。我注重知识的章章清,同时在知识的章章清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品格,培养学生学会担当的情怀和品质。措施是:在每章知识讲完以后,我都要检测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然后根据试卷题的难易程度花0.5课时或一课时来消化物理试卷——把物理试题自己做错了题弄清楚。在认真批改完试卷完后,我就要把“良”级别和“优”级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特别把他们培养成我的物理教学小帮手。先表扬他们,再给他们委以重任:他们是班上的精英,要担当班上物理成绩的盛与衰;然后叮嘱他们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把试卷上每一道题必须吃透,不懂得的知识必须亲自来问教师,否则要严厉挨批评。最后在此试卷消化课上,采取自愿自主的原则,叫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帮一个物理学困生,把“一帮一的模式”建立起来,“帮主”和“帮员”的关系一直坚持到期末;对“帮主”和“帮员”还要进行考查,考查办法:一方面我直接调查他的帮员们,他们各自“帮主”们的尽力没有。同时调查“帮主’们他们各自的“帮员们”积极问问题没有。最后教师随意抽查一个学困生把试卷拿到教师面前,叫他把错了的题中的一个题把正确的思路讲给教师听,若思路清晰则“帮主”和“帮员”都努力了;否则“帮主”和“帮员”都要追究责任。二方面,通过学校组织的阶段测试,查看学困生阶段检测的物理成绩是否提高来考核这些“帮主”们。做得好的同学,我会给他们在班上鼓励,同时上报给班主任作为评“优秀学生或学生干部”等称号的重要依据。这样长期一来,“担当”的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慢慢培养出来,同时给我们的学困生带来温暖,尽量让学困生在物理方面不在学习困难。三方面,平时作业遇到难题或者教师有意把知识加深的题型而做不出来时,教师要求“帮主”们互相讨论切磋寻找答案,确实思考不出来才来问教师,这种“逼迫”式独立学习方法让这个班集体时时刻刻充满了团级,互助,互爱的氛围。

综上所述,这种学习方法一旦培养起来,学生学习一天比一天有趣,到中考那天,学生的信心是满满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经验 民主平等 兴趣爱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才是综合实践的主体。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有一定局限,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实践方法会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更是离不开实践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当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实践方法,活动起来就会如鱼得水,活动就可以顺利开展。我认为学生实践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这学期在新接的班级里,男生人数较多,刚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打架事件”的报告,这让我很是头疼。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出现的根源,然后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我发现引导学生提问题时,学生提的问题要不是过大,无法开展,要不是就过于多、杂、乱,不适合研究,如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就可以让他们围绕具体的生活主题,提出重点问题,这不仅突出综合实践性,而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于是我就以开学初的“打架事件报告”为内容引导学生提问题。上课铃响后,我话音一落,一些同学纷纷开始告状:小鹏做操的时候故意踢我一脚;下课的时候把我的书本踩下去……小鹏不服气指着一个告状的同学:“我上次看见你还去打低年级的学生,老师没有看到而已……”教室里像是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揭我的短,我告你的状。我不动声色地等学生说完:“同学们说得很好,可谁能从刚才告状事件中发现问题?”片刻安静后,有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只顾玩,不顾安全;有的同学不注意团结;有的同学只顾玩不爱护公物……这时我故作高深地说:“如果让刚才同学们说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该选什么主题呢?”最后由学生总结提出主题:我们要怎样安全文明地玩?课堂来源于生活,学生的问题就是学习的开端,就是综合实践课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价值的主题,就能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

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在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不能把自己摆到专家、教师位置上,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采用引导、研究等方式,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在指导时,教师与学生平等研究、调查、采访不但可以激发和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创新。比如在一次“家乡卫生”的调查活动中,我组织活动小组到市场进行调查,在这调查活动中,有些同学遇到困难:如市场人员不理会他们,有些商店老板还赶他们走等,这些同学就无精打采地回来。我看到他们这样子,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提示他们:“有些同学调查成功,他们是怎样调查的呢?”这时有些同学就恍然大悟,兴致勃勃地向成功的同学请教。原来调查也有技巧:要找合适的时间,要尊重别人,要有礼貌,等等。最后他们也成功地调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师在指导时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民主平等一起解决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让学生愿意积极地投入活动,让他们能够愉悦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在能力,使学生有下一步活动的信心和能力,使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三、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它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在方法指导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案例《我爱我班级》一主题。活动要求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各种实践手段,了解自己的班级。其中有以下一些活动:制作手抄报《我的班级》,收集热爱班集体的文章并写读后感,为班集体做件事,我想对同学说的心里话。这些活动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活动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利用多变、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的气氛中相互交流。

方法指导,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服务活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运用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对活动方法的强烈需求,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出发,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方法指导,以真切地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方法 研究

引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从古至今流传的佳句,其主要蕴意为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注重方法教学,而不是直接给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意思即为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题目的答案,这句话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不仅仅反映了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同时反衬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差距,体现出了现阶段的教学大纲的主旨思想。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其要求,将方法教育置于教学首位,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1.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普遍缺乏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模式。我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是需要学习者时刻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得思想文化素养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步提升。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偏低,其主要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足而造成,学生认为中职院校学习过程中把专业学习搞好即可,所以对于语文这样的基础课重视度偏低。同时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中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

1.2 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的影响,在现阶段的中职院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旧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从课本生词认识着手,以文章中心思想总结结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生巨大变化,这样的教学模式早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语文教学需求。同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使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主观能动性,如此教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势必下降。

1.3 教学评价方式陈旧

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现阶段提倡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模式。而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其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成绩的考核,对素质教育环节忽略,这种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为其存在局限性。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素质教育与文化课学习同样重要,所以在中职院校评价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的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义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人际交流及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6]。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关注当下,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需求,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发,传授学生之所需,注重基础,强化能力[3],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提出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思想正好符合了教学的观念,使学生在现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进行自主学习。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理念尤为重要,有践行的必要。

3.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践行方式教学的措施

3.1 引导性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引导性的创设问题环境[5]。比如在《项链》一文学习之初,为了使学生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深刻认识,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播放,在对视频欣赏之后,然后对课文进行学习,这样则学生的理解层次更深入[7],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较过去直接切入课堂教学主题的教学方式更加科学,所以这样的新式授课方式肯定受到同学的青睐,同时课堂授课效率势必提高。

3.2 合理的设计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基于学生对课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初步认识之后,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全文的主旨,比如提问主人公马蒂尔德仅仅是因为虚荣吗?从这个问题出发,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较强,但是对于其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难以发现,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深刻体会出对一个人客观、全面评价的重要性[2],不应该以一个人的某方面缺陷而对一个人全盘否定。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设计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理解文章。

3.3 及时开展课堂互动环节,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时刻的学习都是自我知识的构建和总结[1],因此良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会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互动环节,使每位同学理解到思考与参与的重要性,比如从课文中的女主人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深入思考及其和同学之间的交流,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4],而不再是过去老师在课堂自导自演的教学模式,所以及时发展课堂互动环节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3.4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环节,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忽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教学中老师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然后基于掌握的知识之上进行拓展学习,比如老师在课文任务形象分析环节,不应该在课堂中进行引导式学习,应该将这个思考环节留在课下完成,在任务形象分析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也尤为重要。

4.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践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进行探讨,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那么才能够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在中职语文教学环节,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及其老师对问题科学的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方法获取的教学,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素荣.语文动态阅读教学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第4篇

一、在直接规定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接规定的教学内容,既不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或类推、 转化,也不能由教师硬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结合”。

(1)读说明与读例题结合。如五年制第三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回答了教材上的四个两步式题( 24+8-6,3×6÷9,47-10+5,28÷7×6)的运算顺序之后,阅读下面一段说明:“在没 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并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复习题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自学下一段说明:“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结合例1∶ 47-12+5,对这段说明作出解释。

(2)读书与操作结合。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学生一读就 懂,因此可采用自学课本的方法进行。但是要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 =10分米,1分米=10厘米,又必须通过操作来完成。本课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让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要认识毫米、分米,激发求知欲望;第二层,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厘米=10毫 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第三层,让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读书与讨论结合。有些知识或方法,教材上的叙述比较概括,学生较难理解,可采用读书与讨论相结 合的方法来学习。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由于说明比较概括(钟表上时针刚走 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可让学生边读边讨论,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这样虽然比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一点,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4)读书与练习结合。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先自学例1,待学生读完 例1后,教师出示一根米尺,分别指着4分米、7分米处,让学生回答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1米 9分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并说明理由。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2;再自学例2下面一段结语,并分别举出 几个整数、几个小数的例子。最后自学小数的读法,并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出来。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满堂 问,省时高效。

以上四个结合,并不是每次学习只用其中的某一个,有时是几个结合同时使用。像上面所述的几时几分的 读法,实际上是读说明、读例题、操作、讨论同时用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指导具体的学 习方法,并注意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

二、在起始探索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 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这段话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上述的思维方法。而起始探索类的教学内容又是引导 学生学会思维方法的极好素材。如“长方形面积”一节,首先,用“直接测量法”量出一个长方形面积,然后 ,依次出示下面四幅图,并提问:怎样较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如果列成算式怎样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长 ×宽。这样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图形,逐步由直观到抽象,概括出面积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 来,而且得到逐步抽象的探索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开始也需要利用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事件来感知数量关系,或者借助实物、模型 的演示来感知题目中所叙述的问题情境,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可把实际问题抽象概 括为叙述简练的文字题或数量关系式。

三、在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第5篇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

当前对“素质教育是什么”大家众说纷纭,而我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从它的“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三个主要特征进行下定义: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是指注重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主体意识的提高,良好个性的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的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一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即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素质。各个方面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二是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即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一小部分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全体性是面向全体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伍拖后腿。三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关注的是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和主观能动性的良好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思想在我国的蕴意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最先提出“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老子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给人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需,但教人捕鱼的方法可以解一个人的一生之需,我们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告诫我们:“给人一条鱼,不如教授?@个人捕鱼的方法,给人鱼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只可享用一次,而不能解决长期生活之需,受用终生,只有教会捕鱼的方法才可受益终生”。我们把老子陈述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种隐喻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简单传授和灌输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学习的方法。在这里一般知识就是“鱼”,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渔”教师不仅要很容易的教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渔”的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三、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思想的教育回应

1.应试教育对“授之以鱼”的盲目崇拜

从中国传统几千年下来的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延续至今的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中已生根发芽。教师只是一味关注对知识的简单传授与灌输,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知识方法和基本能力培养的传播。

中国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中,考成了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对孩子拿“分数成绩”是问,社会唯“名牌大学高学历”是追。在这种功利性严重的社会状态下,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自己都只是盲目于怎么进行“应考”――考试考哪些内容,教师就教哪些内容,学生就跟着学哪些内容。在这样的形式下,是教育落后的一大表现,也是对人性的极大摧残,大多数学生等到高三毕业填志愿时,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更有甚者家长直接决定孩子学习专业,根据近几年最好就业的专业进行填写。就拿自己来说,我当初填报自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只是凭着自己的分数能录取到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就填写哪个,自己最后被会计专业录取后,上了大学觉得自己对会计专业并不喜欢,甚至对学习有点讨厌,后来慢慢认识到自己其实挺喜欢教育学专业,喜欢呆学校,喜欢小孩子。考研时自己自然而然选择教育专业,但由于跨专业,对四年落下的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没有概念,在研究生这三年期间觉得自己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底子薄,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我想像我这样情况的学生不止少数,这就是应试教育对一代年轻人的摧残,与此同时也暴露了应试教育下的“授之以鱼”的弊端,导致大多数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材”,导致教师一心只唯“教书”。

2.素质教育下对“授之以渔”的弘扬

近些年来,在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行下,我国的教育开始高举创新的旗帜,面对当今信息时代化的发展,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也深刻认识到:“应试教育以知识的积累与灌输为主的教学已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教育重心应该从发展学生的能力转移过来,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广大师生进行创新,学校应该教授学生一些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学习的方法”。于是,“授之以渔”在素质教育发展下开始轰动和壮大起来。

素质教育要求人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单靠知识的简单传授和灌输是远远不够,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要倡导主体与主导相结合的作用,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指导学生要习得“渔”之方法来实现自我。因此,“授之以渔”便成了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主获取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和发现。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勤于动脑来自行的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

3.对“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观点的教育深思

正是根据传统教育与应试教育下,对“授之以鱼”的极大批判以及素质教育下对“授之以渔”的极力弘扬和倡导下,一部分教育研究者们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期许只是迎合了当下教育一时之需。还有一部分工作者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观点,他们认识到了学习知识方法的重要性,这虽是教育上的一大进步,对待“授之以鱼”持否定的态度加之对待“授之以渔”的独尊,但在一些人看来,它只是将教育从一种极端引向了另外一种极端,还是稍有欠缺,原因如下:

(1)知识乃根本,“授之以鱼”不可摒弃。“授之以鱼”乃是我国两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教育,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先秦到民国,比如孔子为我国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对待传统教育我们要本着“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思想进行,不能只是一味对传统教育进行简单的否定,也不能一味追求新教法,使得我们的课堂过于形式化。

(2)方法乃途径,虽很重要但不可夸大,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定的百通技能与方法,如果只是一味的夸大“渔”之功效,也是万万不行的。现如今有的老师为了“授之以渔”堂堂课讲授方法,花样百出,咋看颇有道理,实究效果并不太好。用“渔”的是老师并非学生,教师会教“渔”并不代表学生会“渔”。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夸大二者其中之一。

四、“鱼渔同授”观点的提出与发展

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指导下,更有能者提出“鱼渔同授”的想法,就我个人而言也更加赞同于“鱼渔同授”的观点。只授之以渔也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授之以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而且需要引领者去引领和启发,让他们在实践中区领悟,区获得对知识观念的转变和适应符合自身的教育方法。没有抓过鱼,怎么体验抓鱼方法呢,不授之以鱼而授之以渔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二者并行才能达到目标,即所谓的“鱼渔同授”思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最为重要的教会学生“会学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因此,“鱼渔同授”思想主张“鱼”“渔”对学生来说都重要,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知识与方法一并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获得双重机遇,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得到更好发展,占有一席之地。

五、“鱼渔同授”思想的模式

“鱼渔同授”思想既肯定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学习知识的方法的重要性。当前正在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对二者不偏不倚的情况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在自己摸索和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才是我们值得推崇的。

1.学校和教师应该推崇活教育进行“鱼渔同授”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进行活教育,活教育活的动力在生活中,当前我国教育缺乏这种活教育,也恰恰脱离了生活,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教育之所以办的如此好,是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分不开的,教育要想让人既学的知识又学得方法,既想让人感觉学习是轻松的,又是快乐的。就应该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即活教育,一方面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基于生活寻找教育的意义,教育要源于生活,依据生活,回归生活,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在实践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方法,在活教育中“鱼渔同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人兽共患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